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
“sup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
文天祥是史上最有气节的士大夫,南宋末年,他坚持抗敌,在国家灭亡,身为俘虏之后,坚决不投降,最后慷慨就义。其气节不只是影响到古代的读书人、士大夫,而且还跳出了封建社会的范畴,对铸造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天祥的气节是怎么形成的?其源头在哪里?其实,在我们熟悉的诗文里就有蛛丝马迹,诸如最有名的《过零丁洋》里,就有这么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读诗的时候,切不可忽略这两句。
“辛苦遭逢起一经”的意思是说他这些年的辛苦经历是从当初参加科举考试开始的。而“一经”是指宋朝科举考试要求考生必须熟悉的儒家经典。宋朝的科举并非纯粹的应试教育,还讲究教材对人的灵魂的铸造。那么,文天祥提到的“一经”给了他怎样的思想灵魂?那就是他牺牲之前写的绝笔:“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即儒家的“仁”与“义”,通过孟子“舍生取义”的途径,到达孔子提倡的“仁”,做到这一点,人生就“无愧”了。
从这首绝笔再往上溯,公元1256年,20岁的文天祥参加南宋的科举考试,中了状元。据悉,他本来是第七名,宋理宗将其提为状元,因为他文章写得太好了,不光文采好,渗透在文字里的灵魂和思想也很深邃、感人。
文章是在集英殿答对论策时,以“法天不息”为题写的,一万多字,连草稿都没打,一气呵成,当时的考官就是《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真想不到,历史会有这样巧妙的安排,考官和考生都成了中华史上的经典人物。
宋理宗在出题说明中说,他一直致力于对于“道”的追求,但他发现越是执着于此,传说中的“道”反而跟他越来越远,这是怎么回事,“朕心疑焉”,请给个答案。
文天祥对此的回答大概是:我们所追求的道,无论是在宇宙天地间,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无处不在的,“天下无往而非道”,这种“道无处不在”的思想在后来的《正气歌》中有更明显的表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从道的`无处不在到正义、气节的无处不在,其实是民族的巨变,国家的外患让文天祥的“道无处不在”的思想更加具体,为早期的思想赋予了民族的内容,政治的内容。
儒家所代表的“道”在空间上无处不在,在时间上也是永不停息的,因此文天祥在试卷上还写道:“天地以此道而不息,圣人亦以此道而不息。”具体到后来的民族国家危机上,那种舍生求义的牺牲精神也是生生不息,流传不断的。文天祥认为,对于道的坚持,就是要以“不息”的心态去履行,“以不息之心,行不息之道”。
正是这种空间上无处不在,时间上古今无时不存的思想,让文天祥有一种长远的历史观念。他对于气节、正气的坚持,不仅是当时必须的,也是未来必须的,因此《过零丁洋》的最后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么一句,他认为不仅对当时要有一个交代,也要对未来有交代,这就是一颗“不息”的心。虽然文天祥已经逝去将近八百年,但这颗“心”似乎仍在跳动着。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一个为人的标准,不仅要看当时,还要留意将来的历史评价,有大历史观,才有大人格。
文天祥后来就义的种种表现,以及那些慷慨激昂的诗文,其实在当初的试卷里就有了雏形,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英雄是如何成长的。
篇2: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成长的轨迹》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成长的轨迹》
【活动目标】
1、了解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孕育过程,知道宝宝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发育而成的。
2、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萌生热爱妈妈、感激妈妈的情感。
3、能完整表述观察结果,并能用各种形式大胆表现。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孕妇照片、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形成、生长过程)、电脑。
2、小的贴绒图片,轻松的'胎教音乐。
3、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的出生情况。
4、人手一份米袋,用于系在腰间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孩子探索兴趣。
1、幼儿自由阐述自己向父母那了解的出生情况。
2、设疑: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吗?在妈妈的肚子里是怎么长大的?
(二)分段欣赏课件,初步了解胚胎的孕育过程。
1、赏课件一(受精卵的形成过程)。提问:
(1)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你觉得它们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3)丰富知识:精子,卵子,受精卵
(4)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按顺序出示小图片,师幼共同梳理:爸爸和妈妈结婚后,就打算孕育宝宝。于是爸爸妈妈会一起合作,爸爸把许多像小蝌蚪一样的叫做“精子”的种子放在妈妈的肚子里,精子在去妈妈肚子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像小圆球叫做“卵子”的种子,只要他们拥抱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就会变成受精卵,长大了就变成了小宝宝。
2、欣赏课件二(胚胎的孕育过程)。提问:
(1)受精卵又变成了什么?它住在哪里?(丰富知识:胚胎)
(2)妈妈肚子里象宫殿一样的又叫什么?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子宫)
(3)胚胎怎样在妈妈的肚子里成长?有一样重要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丰富知识:脐带)
(4)教师出示小图片,与幼儿共同梳理孕育过程:妈妈的肚子里还有一个神秘的宫殿叫子宫,受精卵变成了胚胎就在子宫里安了家,子宫壁上有一层膜就是胎盘。胎盘上有一根脐带,连着小宝宝的肚脐,通过这个脐带,妈妈把大量的丰富的营养不断地送给胚胎,胚胎越长越大,慢慢地长出了小脑袋、小手、小脚。
(5)幼儿寻找自己的肚脐,摸摸与看看。
3、欣赏课件三(成长中的胎儿)。提问:
(1)这时候的小宝宝叫做什么?他发生了什么变化?
(2)宝宝会在子宫里做些什么事呢?请幼儿大胆想象,用动作表示。
(3)妈妈的肚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到了近10个月后宝宝又去了哪里?
4、教师完整播放课件,幼儿随课件内容在背景音乐中用动作展现整个过程。
(三)通过游戏“今天我来扮妈妈”,感受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
1、每个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都要待上多长时间呢?那么我们的妈妈在上班生活中会感到怎么样呢?
2、宝宝出生以后妈妈又要做些什么呢?
3、游戏,请幼儿扮成孕妇做各种动作。(慢慢走路、弯腰捡东西、抬腿上楼梯、弯腰系鞋带等)以及照顾出生的宝宝等等。
4、情感交流:如何关心自己的妈妈。
(四)延伸活动。
阅读绘本《小威向前冲》,能与父母或老师一起绘制一本关于《成长的轨迹》的日记或图书,记录自己成长道路中的真实写照。
篇3:初二作文:我上初中了作文 成长轨迹2650字
初二作文:我上初中了作文 成长轨迹2650字
我发呆,然后微笑,闭上眼睛,熟悉周董的歌《轨迹》。在记忆中,也有发展的轨迹,这条轨迹记述着我从没懂事过。
听妈妈说小时侯的我,只有用骄纵调皮描述,一天得换三四身衣服裤子,一天到晚又哭又闹的。妈妈说,父亲恨不能将我仍到窗前去。如今想一想,确实,姐姐不依我,就咬她,父母不依我,就打她们,长辈不依我,便说她们,我的确并不是一个楚楚动人的小孩。
殊不知有一次,父亲买给姐姐一辆单车,我想她载我。她见我没法只能依了,也许姐姐那时候手艺不太好,车辆一直骑得晃晃悠悠的,結果撞到了一块石头,我在车里掉下去,恰巧也撞了块石块,头磕在石块上,流血了。我痛哭,说成姐姐害的,妈妈听了就把姐大骂一通,可是我头顶迄今还存着哪个疤。
这件事情是姐姐跟我说的.,她如今還是不可以宽容妈妈,心里一直很不满意。而妈妈和姐姐的关联也不是非常好,也许更是由于我的不懂事导致的,姐姐一直说妈妈轴力。可是我头顶的那片疤也许也是姐姐胸口的一块疤,也是妈妈心里的一块疤。
妈妈要照料两个孩子,早已很辛苦,也要管你我之间的抗争,早就無心判是是非非了,而因而导致了母女间的隔膜,她内心能高兴吗?
听了姐姐叙述的这件事情,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我导致的,我之前是那麼不懂事。
那一天,我让妈妈买个物品给姐姐做为生日礼品,姐姐笑了,妈妈笑了,因为我笑了。也许他们中间的分歧不容易因而消退,但最少淡了,要是我多刻苦,他们中间的隔膜一定会弄断的。可是我,好像因而也变懂事了,最少不骄纵,调皮了。
就是我心灵深处的那一段发展轨迹,更是这一段轨迹记述了我从来不懂事变成懂事。
篇4:上哈佛又怎么样 看未来不以起点论英雄
上哈佛又怎么样 看未来不以起点论英雄
中国青年报 2001-11-23
一个中学生,只因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便一夜成名。记录她成长轨迹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也随之瞬间风靡大江南北,其父母的育子之道成了无数中国父母手中反复研习的“宝典”。
“上哈佛又怎么样?”从美国归来的万毅平教授对此很不以为然。他在“21世纪教育论坛”上指出,体现在中美教育上的两种价值观真是完全不同。在成功观上,中国人向来习惯以起点论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以终点论英雄;在学习兴趣上,中国人向来是干一行爱一行,而美国人则是爱一行才干一行。很明显,美国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看法是动态的、发展的,表现在学习兴趣上是主动的,而另一种却恰恰相反。
有资料表明,丹麦、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的大学入学率均在50%以上,而“新生”入学的平均年龄却在22岁以上。在高等教育高度发达的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人年龄在25岁以上,年龄段在18~19岁的人仅占19%。大学生年龄普遍偏高的原因很简单,多数人没有选择从高中校门一步跨到大学校门的途径,而更愿意选择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再重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方式。
与这种从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孩子从入小学的那一刻起,便背上了沉重的应试教育十字架,“分!分!学生的命根!”而顺利通过高考,则被谓之为“胜利大逃亡”。随着如今高校扩招、上大学的年龄放开,不同学历、专业之间架起了立交桥,人们追求的目标,又集中到高校中的重点,相当部分高分考生选择了复读,全不顾青春蹉跎。在这种状况下,尽管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已经有多年,孩子们依然是苦不堪言。
素质教育倡导的个性化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发掘其不同的潜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刚性的社会管理体制把人们从起点获得的资源特别是学历水平和人们以后的晋职、升迁等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以公办学校独尊的教育体制更没有给人们任何选择的可能。一个还不谙世事的孩子,一旦偏离了正常考试升学的轨道,便等于被淘汰出局,其命运也基本上注定。
问题是,今天的社会已经悄然演变,民办教育、网上大学、流动、出国、跳槽、创业,命运的把握权已经越来越向个人回归,而个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发展的空间都越来越大。正如万教授所说,社会变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也要随之改一改了。
【文天祥的考卷上看英雄的成长轨迹】相关文章:
1.成长的轨迹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