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

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

2023-05-10 08:17:2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每天都要喝饮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

篇1:经典故事:程门立雪

经典故事:程门立雪

我国北宋时有个著名的学者名叫杨时。他年轻时非常好学,经常访师拜友,向别人请教问题。寒冬的.一天,杨时在学习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就和同学游酢一起去向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求教。当他们来到程家时,恰巧程老师正在睡午觉。为了不打扰老师,他们就在大门口静静地站立等候。这天,天气很糟,阴沉沉的天空飘起了雪花,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身上,一丝丝凉意袭来,他们怕吵醒老师,仍不肯进屋,就一直这样站在门外的雪地里。雪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冷,他们的手脚都冻得生疼,可是他们谁也不活动活动,跺跺脚,搓搓手。就这样,他们不知在雪地里站了多长时间。程颐终于醒了。他打开门出来赏雪,却看见两位学生正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都要成雪人了。程颐大吃一惊,问道:“看你们身上和脚下的雪,就知道你们已经来很久了,为什么不进屋呢?”杨时连忙上前施礼,对程颐说明来意,“我们是来向老师请教问题的,中午到时您在睡午觉,我们怕吵醒您,没敢进门。”程颐听了大受感动,连忙请二人进屋。二人这才进屋,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广为传颂。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重师长是一种美德,是受到人们赞扬的。我们从小就要尊重老师、尊重长辈。

篇2: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我们的古人艰苦求学的最终学有所成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把学习应该有的精神以及对老师们应该有的态度教给我们,让我们在下文中了解这个故事吧。

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感悟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

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在虚心的同时,还要懂礼貌,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去请教他人,只有虚心人才会不断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在求学路上,不但要虚心,还要礼貌。反之,你不礼貌,不好好对待他人,就没人愿意帮助你。在求学路上,不仅要虚心求教,同样文明礼貌也是相当重要的。

[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3: 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都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今属河南)人。颢、颐二人孩童时代曾读书求学于外祖母家――孝感董湖西北隅(今孝南闵集乡一带)。《孝感县志》云:“程子读书台,在县东五里,宋庆历年间,二程读书于此。”程子读书台又名“凤凰台”,因相传在晋穆帝永和四年(348),有凤集于东岗,产九子于其上而得名。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嘉v进士。反对王安石新政。神宗时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与弟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他和弟颐的学说之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先后讲学达三十余年。宣扬“气禀”说。主张“去人欲,存天理”,认为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极力为名教纲常辩护。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杨时(1053-1135)北宋学者。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熙宁进士。曾任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时称龟山先生。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桐并称为“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

进士杨时,为了继续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而然地放下了高官厚禄,独自一人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投在程颢门下虚心求教。之后程颢死,他自己也只有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当时正遇上了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大雪。他们俩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这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在门外等候,大吃一惊,问道:“你俩还在那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种精神让程颐很受感动,于是,便收他俩为入室弟子,悉心传授,杨时和游酢果然不负所望,之后,各自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此典被后人称作“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篇4:中学生程门立雪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故事讲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瑞雪纷飞。来到老师家时,老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非常感动,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读了《程门立雪》之后,我为杨时尊师重教,立志求学的精神而感动,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试想:杨时经过苦心等待,程颐教给他的知识他会不认真记在心里吗?假如杨时看见老师没有时间,扭头就走,那也就关闭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在讲课,有的学生在下面说话,做游戏,有的甚至偷吃东西,真不知老师讲的知识能不能装进脑子里去。老师在班里批评不听话的孩子,可是不一会儿,这个孩子就又开始讲话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又怎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呢?

篇5:小学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进士叫杨时,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为了继续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而然地放弃了高官厚禄,独自一人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hao四声)为师,投在程颢门下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只有四十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有一天,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cu四声)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请求学问,当时正遇上了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起大雪。他们俩人为了不打扰先生休息,便恭恭敬敬地侍立在门外等候,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这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和游酢仍然站在门外等候,大吃一惊,问道:“你俩还在这里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这种精神让程颐很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这两位虔诚的弟子。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成为一代理学大师。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篇6:小学生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他们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到他们门下求学的人特别多,杨时和游酢便是其中的两位。

杨时自幼聪明好学,反应灵敏,口齿伶俐。成年后,他虽然考取了进士,却淡泊名利,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游酢是杨时的好朋友,他们二人志同道合,经常就一些问题秉烛夜谈。他听说杨时要去拜程颐为师,便也不辞辛苦,与杨时结伴而行。他们到了程家,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程颐见了感动不已,于是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杨时和游酢也不负众望,都成了饱学之士,杨时更独创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篇7:程门立雪历史故事解读

程门立雪历史故事解读

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许多画面至今仍栩栩如生、活龙活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如有一位书生背着书包,不远千里来寻访老师,当来到老师家门口时,他看到老师正坐着闭目养神。因为怕打扰老师休息,这位书生便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当时,天空正下着鹅毛大雪。待老师养足精神,打开家门,才发现有位书生很虔诚地站立在门口,而这位学生的双脚已没在了雪里。

这就是“程门立雪”的画面。我对此画面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位书生的形象一直激励我、鞭策我;对连环画“程门立雪”所描绘的画面,我从未产生过任何疑问,也没听说过连环画的画面有什么问题,并且很多人、很多书籍,也都认为“程门立雪”的主人翁是立在门外、双脚埋在雪堆里。然而,最近,我在查阅历史资料时,却意外发现这幅影响非常深远的连环画“程门立雪”所描绘的画面与史实稍有出入。我猜想,绘画者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查阅“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而是凭“想当然”画出来的。

“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见《宋史·杨时传》(杨时,字中立,隐于龟山,世称龟山先生,卒谥文靖。):“(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是说,杨时在洛阳见程颐时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和游酢一同去拜见理学大师程颐,当他俩来到程家时,见程正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他们怕打扰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老师的身旁没有离开。程颐醒后,开门一看,屋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此事亦见《二程(颢、颐)语录》卷十七引侯仲良《侯子雅言》)。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表达尊师重道、虚心求教含义的典故。元谢应芳《杨龟山祠》有诗云:“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

根据以上史料的记载,再对照连环画“程门立雪”上的画面,便不难发现“连环画”中至少有两处与史实不同:一、“程门立雪”的书生不是一位而是两位,即杨时和游酢;二、“程门立雪”是立于屋内,而并非立于门外。不久前,笔者曾读到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少儿读物《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精编》(版)一书,里面也收编了“程门立雪”的故事,有趣的是,故事里也让杨时“立在门外候着”。看来,收录“程门立雪”的编者也并不是根据《宋史·杨时传》等史实,或许是“照抄”“连环画”吧?

篇8:成语程门立雪的故事

(一)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二)空前绝后

“空前绝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以前不曾有过,今后不会再有。形容超绝古今,独一无二。也作“光前绝后”。

这个成语来源于《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晋朝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闻名于世。顾恺之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名气很响。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珠,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众人不信,坚持要他试一试,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去。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技艺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这三个画家时,认为顾恺之的画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

篇9:成语程门立雪的故事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

篇10:程门立雪-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的寓意-程门立雪的意思

【成语】程门立雪

【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简拼】cmlx

【近义词】尊师重教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成语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用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例子】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英文翻译】reverence for a teacher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杨时,淡薄名利,放弃做官的机会,拜著名的理学大师程与程颐兄弟为师学习理学,学成后回南方讲学。程病故后,杨时去拜访程颐,见程颐正在休息,便恭恭敬敬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等恩师的醒来。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相关文章:

1.四字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2.程门立雪800字读后感

3.程门立雪教学反思

4.水浒传好汉精彩故事

5.水浒传故事精彩演讲稿

6.小学生精彩故事精选

7.初中生精彩故事精选

8.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9.程门立雪读后感50字 尊敬老师精神

10.求职礼仪精彩小故事

下载word文档
《与“程门立雪”有关的精彩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