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
“萝卜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
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
临床研究报告显示,由肠梗阻疾病致使死亡的患者高达10.0%左右,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由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种类多、病情复杂等因素的存在,间接增加其临床治疗难度,再加上老年患者紧张、恐惧等负性情绪的存在,影响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因此,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措施的实施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此类病症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呼吸内科20xx年2月-20xx年4月接收老年并肠梗阻患者8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组后行不同护理对策,其中,干预组患者4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位于55-79岁时段内,平均(64.1±1.1)岁;对照组患者4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2例、18例,年龄位于56-80岁时段内,平均(64.2±1.2)岁。本组接收80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腹部疼痛、恶心等症状,均经CT检查确诊为肠梗阻。两组老年并发肠梗阻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比对(P>0.05)。
1.2方法
临床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护理对策,即:患者服用药物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后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干预组患者行临床综合性护理对策,包括:①心理护理。老年患者临床入院接受治疗时主要为呼吸内科病症,然住院一段时间后突发肠梗阻等外科病症,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不利于疾病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利用日常时间多和患者交流,认真讲解疾病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等内容,并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重要性,让患者明白其中利害关系,便于提高疾病治疗依从性,消除负性情绪[2];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借助温和语言和患者沟通,针对情绪过于异常患者行针对性心理指导,并叮嘱患者家属鼓励患者,进而更好地缓解负性情绪,提高疾病治愈信心;②病情观察。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力度,认真监测其心率、呼吸等指标;一旦患者出现休克症状,需立即通知临床医师处理;针对伴有腹部疼痛症状患者需加强监测力度,查看其呕吐、肛门排气等是否恢复;为避免交叉性感染,护理人员还应每天按时消毒、通风,确保病房空气清新;③肠梗阻解除护理。根据患者临床病情变化和疾病病发因素行针对性治疗方案,如:给予患者液体石蜡,每天30.0-60.0mL;或让患者服用大承气汤等药物,针对病情相对严重患者可借助促肠胃蠕动类药物治疗。待其病症明显好转后制定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吃新鲜蔬果、豆制品,以清淡类食物、半流食为主,便于加强营养,提高疾病治愈率。
1.3判定项目
(1)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疾病效果,标准:患者临床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消退,消化道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患者临床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减少,消化道功能开始恢复为好转;患者临床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化道功能均未变化为无效;(2)判定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表示计数资料,并用2检验,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疾病效果判定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呼吸内科并发肠梗阻疾病治疗好转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详细数据见下表。
2.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判定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5%,包括:满意27例,一般12例,不满意1例;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75.0%,包括:满意15例,一般15例,不满意10例,两组患者差异鲜明(X2=8.538,P=0.003)。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老年化社会的`不断深化,老年住院患者越来越多。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呼吸功能减退,再加上其肠胃功能的减弱,疾病病发后长时间卧床休养、饮食不当等因素的存在,间接诱发肠梗阻疾病,降低其生活质量。因此,临床疾病治疗期间应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便于改善生活现状,提高疾病治愈率。本组调查结果表明:综合护理组疾病治疗效果(95.0%)和基础组(77.5%)相比,差异鲜明(P<0.05)。说明:临床将心理指导、病情观察、饮食指导等综合护理对策用于呼吸内科老年并发肠梗阻患者中,可减轻疾病治疗疼痛度,缓解负性情绪,值得应用。
篇2:论文如何有效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
引言: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有效开展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医疗护理,并提出整体护理方法和对策。从而更好地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务,使他们的身体恢复到舒适的状态。本论文由硕博纸网编辑推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收治的56例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指导、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常规用药和精心护理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降低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延长生存期。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慢性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高血压发病率高,并发症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9.7%,[1]。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塞和心力衰竭,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残疾或猝死。因此,优质护理对有效控制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20xx年6月至20xx年6月,我院收治高血压患者56例。通过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分法
1.1临床资料
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35例,女21例;年龄50-84岁,平均63岁;收缩压为60-28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100-150毫米汞柱。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原发性高血压73例(16.2%)。339例(75.5%)处于第二阶段。37例(8.3%)处于第三阶段。
1.2方法
1.2.1一般护理首先给予心理护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心理和情绪[2]密切相关。因此,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向患者解释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明白高血压是一种终身疾病,必须有信心和决心长期与疾病作斗争。让患者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坚持服药,并定期复查,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保证合理的休息和睡眠以避免疲劳,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对于心率过快的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效果更好,如自行车、体操和太极拳等。,但必须避免长期剧烈活动,镇静剂可适当用于自主神经障碍患者。重度高血压患者应卧床休息,而高血压危象患者应绝对卧床并住院观察。高血压患者在性生活中应小心谨慎,因为性生活会升高血压,控制性生活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性生活时疲劳、吃饱、头痛、头晕和视力模糊,以免发生意外。应注意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斑块高压危象(High plaque pressure crisis)是由精神创伤、紧张、过度劳累、冷刺激等诱发因素引起的外周咽部小动脉短暂而剧烈的痉挛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血压的突然升高,尤其是收缩压,会导致心率迅速升高、严重头痛、头晕、耳背、出汗、呼吸短促、面色潮红或苍白。高血压脑病是脑小动脉持续严重痉挛和脑循环急性障碍,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血压的突然升高通常伴随着血压的突然升高,主要是舒张压、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等。然后是心动过缓。呼吸困难或减慢,视力障碍,抽搐,昏迷。
1.2.2药物治疗和护理首先是观察和护理利尿剂的应用。噻嗪类利尿剂通常用于通过排尿和利尿来减少血容量,以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长期使用会导致钾流失,空腹部血糖和血脂升高。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定期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低钾血症,发现后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进行早期纠正。因此,应定期检查血钾、血钙、血糖和血脂。如有异常,应及时补钙。停药或联合使用保钾利尿剂后应观察和护理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普通硝苯地平缓释片效果强,使用时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我们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使用静脉输液泵,以达到准确和安全。身体位置的突然变化也应该避免。醒来后,应该侧卧,坐起来离开床。晚上小便时应该更加注意。一次排尿应尽可能不超过800毫升,以避免因血压突然下降而晕厥引起的事故。此外,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的观察和护理表明,该转换酶抑制剂对难治性高血压有满意的疗效。我们可以及时报告干咳、味觉异常、皮肤检查、蛋白尿等可能发生的情况。肾功能不全的病人。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禁止高钾和怀孕。随时检查血常规和尿常规。将结果通知医生,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急性高血压病情危急,常用硝苯地平能迅速降压,硝苯地平疗效快,持续时间短,光线易分解,因此静脉给药应严格避光,准确掌握静脉输液速度,随时监测血压,并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静脉输液速度。
1.2.3饮食护理
1.2.3.1限制能量摄入,控制体重并保持正常体重指数。高血压患者可以适当食用瘦肉、家禽、鱼、牛奶、鸡蛋等。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来增加膳食纤维的供应。膳食纤维可以延缓食物中糖的吸收,降低空腹部和餐后血糖,减少糖脂的吸收,减少高脂血症对血管壁的损害,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麦麸、树胶、燕麦麸或混合纤维可用作含有高脂肪
、胆固醇和卡路里的食物的替代品。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维生素e,多吃蔬菜和水果。[/BR/]1.2.3.2脂肪、脂肪酸和蛋白质比例合理,总脂肪占总卡路里不到30%,蛋白质约占总卡路里的15%。选择优质蛋白LG/kg·d,脂肪40-50g/d,胆固醇300 mg/d,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有利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应为1-1.5,植物油为主,建议少吃花生油或橄榄油更好。多吃鱼蛋白。鱼蛋白富含蛋氨酸和牛磺酸,有助于降低高血压和中风的发病率。鱼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高血压作用。大豆蛋白还可以预防中风,因此高血压患者可以多吃鱼和豆制品,尤其是海鱼,以增加高质量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1.2.3.3钠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原因。控制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和稳定血压。建议每天钠盐的摄入量保持在3 ~ 49。烹饪酱油中所含的钠也应减少盐的量,3m1酱油相当于lg盐。及时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钾、钾钠比例≥ 1.5: 1。高血压患者经常喝茶,尤其是绿茶,绿茶中含有大量的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血管、降脂的作用,有利于降低血压。烟草和酒精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可能增加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葡萄酒还可以降低患者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反应性。节制饮食,定期定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结构,将肉和蔬菜混合,将粗和细的食物混合,多吃水果和蔬菜,而不是偏食,并制定均衡的饮食。[/BR/] 1.2.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护理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才能维持稳定的血压。当血压下降时,他们不能停止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当他们的血压上升时,他们不能服药,因为这会导致血压反复波动。甲基多巴和可宁等药物的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应逐步降低。他们不能随意停止吸毒。肥胖是导致高血压患者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谈论肥胖的危害,教育还应教会患者如何预防肥胖,如何合理减肥,减少热量摄入,适度增加有氧运动,并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合理的饮食是教育的重点。健康教育和出院病人随访是保持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出院教育是实施治疗与保健一体化和患者长期受益的重要阶段。它能促进和保持病人的健康,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减少并发症。它和住院治疗一样重要。如何实现院前、院内和院后的一体化是我们一直在集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结果
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过仔细观察和护理,发现合理治疗和正确指导,有助于患者稳定血压,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促进其康复。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体循环动脉压升高。高血压的病因未知,可能与年龄、职业、环境、家庭遗传、盐含量和体重有关。一般认为,较高的神经中枢功能障碍在发病机制中起主导作用,体液内分泌因素和肾脏也参与发病机制。长期反复的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失去大脑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的正常调节,形成以血管舒缩神经冲动为主的兴奋焦点,引起全身动脉痉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血压升高。高血压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它具有发展缓慢、血压难以控制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对高血压的错误理解,许多病人不会无症状服药。16.8%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定期服药,控制血压。有些病人只是长时间服药而没有测量血压。有些病人不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导致血压突然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这些错误的理解和做法比高血压本身造成的危害更大。高血压家族史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吸烟、不锻炼和饮酒都会增加不健康生活方式中高血压的患病率。就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而言,高血压患者热能、胆固醇和钠的摄入量一般明显高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营养素摄入量上限。在心理因素方面,心理压力、情绪激动和外界环境的不利刺激都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不同程度的持续上升和波动。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对于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1]王平.浅谈老年高血压疼痛的护理[。吉林医药,20xx,1 (31): 56-57.
[2]赵保平.情绪对高血压的影响[。普通保健,20xx年,8 (10a): 2599.
篇3:呼吸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老年人经历了几十年的生活社会实践,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经历了心理发展的进程,同时伴随着生理方面的衰老,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的退化,如智力的老化、反应的迟钝、呼吸系统疾病增多等,都会造成心理方面的变化,形成特有的心理特征。呼吸科老年人心理特征因呼吸疾病常伴随的症状有: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故常使老年人产生以下心理症状: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情绪低落;自感与社会隔离,心情抑郁;脾气暴躁,问话不愿回答。
对上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为老年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以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要搞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意接待老年患者的态度。对老年患者主诉的任何不适都应关心,并及时处理,注意礼貌和态度。在日常治疗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迟钝者不可性急,对言语罗嗦者不要嫌烦,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甚至流露不屑一顾的神情,而应耐心静听,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病人时要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防止伤害老人的自尊心,平时进病房时主动和老年人打招呼,问长问短,以消除其孤独感、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
2.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护士应问其所需并给予解决。
3.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预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如何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中,对老年患者的意见和挑剔,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避免矛盾冲突。护理人员一定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应细致观察患者的爱好,老年人有各种不同的爱好、嗜好和喜欢谈论的话题。要在护理中观察、掌握,并特别对待,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促进患者康复,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篇4:老年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护理的论文
通辽市中医院是通辽市区内唯一一所以中医、中药为主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百佳医院和示范中医院。医院开放病床280 张,中医专科特色科室有中风病科、肛肠科、糖尿病科、呼吸病科、中医骨科、疼痛门诊等。由于我院特色专科性比较强,住院治疗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 年患者总数5714人,60 岁以上的3945 人,占总住院患者的69%,60 岁以上患者中90% 为心脑血管病。因此, 对于住院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护理工作,一定要遵从主治医生的医嘱,熟习并掌握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使其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使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与主治医生形成良性、有效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1 营造环境、制造家的温馨
1.1 创建良好的病房环境
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房通风透气要好,保证呼吸到新鲜空气;病床安放要合理,保证病人在舒适状态下得到很好休息,也为医护人员提供足够的治疗所需的活动空间;病房布置要简洁、温馨、和谐,医疗器械、生活用品放置科学合理,有必要张贴适当的人文关怀式的有关住院提示,给患者一个家的感觉。
1.2 保持整洁的病房卫生
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的病房要坚持每日清扫,保持病房、特别是卫生间的清洁;病床上的用品,如枕巾、床单、被罩等定期更换;经常为患者擦洗身体,让患者在一个舒适、卫生、安静的环境中得到精心的治疗与身心的恢复。
2 主动沟通、建立良性互动
多数住院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由于对病情的不了解、对就医环境的陌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牧区的少数民族老年患者,由于语言不通,往往表现出孤独、无助,情绪低落。所以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触患者,选择恰当的交谈内容和交谈方式,通过亲切、关怀式的沟通来平和老年患者的紧张情绪。
2.1 要热情礼貌接待老年患者
根据主治医生的`医嘱,护理人员要提前为住院老年患者安排好床位,主动接送病人到病房,妥善安置病人入住;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病区,护理人员及主治医生的情况;主动告诉患者护理工作的服务内容,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患者安心住院。
2.2 要热情细致关爱老年患者
对老年心脑血管患者,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日常照料,要格外细心、体贴,让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时时感受到温暖。护理人员的这些细小的动作,会使老年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尊敬、重视,同情、关心,使患者尽快适应治疗环境,积极主动接受治疗和护理。
2.3 要亲切交谈安慰老年患者
有的老年患者住院后脾气会变坏,此时更需要给老年患者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与老人聊天,认真听老人的倾诉,切不可与老人对着吵或不搭理。
3 善意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3.1 要注意倾听老年患者的心声护理人员要利用各种与老年患者接触的机会,认真听老年患者的述说,通过述说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倾听本身就是一个帮助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老年患者通过一番絮絮叨叨的述说之后,心情就会变的格外的愉快了。
3.2 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神态
护理人员要学会观察,从住院老年患者的不安神态中了解缘由,帮助老年患者分析查找不安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排解老年患者的不安情绪,适当转移老年患者对产生不安情绪因素的关注度,帮助老年患者找回生活的快乐。
4 科学指导、形成良好习惯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开始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来自农村牧区的老年心脑血管患者,一些不良习性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给老年患者必要的指导,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是引导老年患者从不良生活方式中走出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是引导老年患者改变饮食习惯,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
三是引导老年患者改变生活习惯;
四是引导老年患者出院后,要自觉走出家门,主动融入社会。
20 多年的护理工作让我体会到,护理工作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到必须绝对遵从医嘱,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程操作,也要自觉主动与老年患者接触,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病人亲切友善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保证老年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做到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董庆英, 申文君. 心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02):133.
[2] 牟改变. 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08).
[3] 周琴. 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研究[J].健康必读( 中旬刊),2012(12).
篇5:浅析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措施的论文
浅析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措施的论文
一、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
1.1意外事件方面
1.1.1跌倒
呼吸内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存在体质虚弱、视力下降,反应能力差等因素;部分患者使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抗过敏、降血糖药等药物,易发生跌倒,造成意外。
1.1.2坠床
肺性脑病患者常出现兴奋、烦躁等表现,伴随神经系统疾病,如老年痴呆等患者,易发生坠床事件。
1.1.3窒息、误吸
咯血、痰液增多不易咳出的患者,易导致窒息;伴随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脑梗死等)易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而造成窒息、误吸。
1.1.4管道脱落
气胸、胸腔积液的患者常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如因固定不妥、活动不当、过度牵拉等原因会造成管道脱落;胃管、导尿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管道存在计划外拔管的可能。
1.2专科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
1.2.1氧疗隐患
氧疗时如吸入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发生氧中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持续高浓度吸氧会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引发或加重Ⅱ型呼吸衰竭;部分患者对氧疗依从性差,自行停止吸氧而不能达到预期疗效。
1.2.2吸痰护理隐患
病情评估不到位、单次吸痰时间过长、两次吸引间隔时间短等因素,可致低氧血症使病情加重,引发意外。
1.3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1.3.1综合能力欠缺
现阶段护士的知识层次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实际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专科培训不到位、急救技能掌握不够、应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影响抢救效果;同一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疾病,因涉及到多专科的护理问题而存在一些护理矛盾,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1.3.2工作中缺乏高度责任心
工作粗心大意,缺乏慎独精神;观察病情不够细致,未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干预不及时;职责、制度、流程执行不规范等因素。
1.4护理管理因素
1.4.1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过分注重考核,缺乏细节管理理念,应急预案落实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造成护理缺陷是一种发生率较高,损失较大的风险。
1.4.2护理人员的配置与工作强度不对称
护理人员的配置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尤其是患者的护理需求增多,使护士超负荷从事繁重的工作,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给患者带来不安全感;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呼吸内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2.1意外事件防范
2.1.1充分评估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存在有意外事件高危因素的患者,于床头建立警示标识;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留有家属照顾;同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易跌倒的患者避免单独走动,必要时卧床休息;存在兴奋、烦躁等易发生坠床意外的患者,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床栏的应用、束肢带应用;对存在窒息、误吸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床边备有吸引器,必要时安置患者于抢救室;吞咽困难、呛咳的患者,将食物调成糊状,抬高床头30°~45°,必要时留置胃管;各种引流管道固定妥当,避免折叠、扭曲、脱出、受压,保持有效引流,避免计划外拔管;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床边备有相关物品,如血管钳、消毒凡士林纱布等。
2.1.2制定呼吸科常见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利
用晨会、交接班时进行情景模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何应对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不断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规范专科性护理操作,加强监督与管理
2.2.1氧疗护理
正确评估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掌握氧疗适应证、氧浓度、吸氧方式及时间等要求;严密观察氧疗效果与反应;加强患者的安全与健康宣教,提高患者氧疗依从性。
2.2.2熟练掌握吸痰操作要领
正确控制负压(40.0~53.3kPa,小儿<40.0kPa),在无负压的前提下插管,抽吸时动作轻柔;单次吸引时间应少于15s,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应大于3min;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增大氧流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2.3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作责任心
2.3.1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获得国内外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观念;加强对年轻护士的培养,按需交叉培训,落实“三定方案”,对年轻护士的成长进行动态持续的观察、评价。
2.3.2加强工作责任心
教育护士严格按职责、制度、流程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克服麻痹大意的工作态度,培养应有的慎独精神。
2.4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2.4.1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制定《呼吸内科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呼吸内科应急预案》,修订《呼吸科专科护理常规》及《呼吸科专科操作》等项目;病区实行全员参与的质控模式,成立质控小组,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跟踪检查表,加大质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2.4.2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改善超负荷工作状态
护士长根据本专科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改进护理工作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改进工作流程,实施弹性排班。(本文来自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小结
临床护理管理者要重视护理风险的教育,针对专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及常规,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应急能力的培训;严格把控护理质量,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干预,确保患者安全和自身权益。
篇6:细节护理对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论文
细节护理对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论文
细节护理是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先决条件。细节护理做的都是临床上一些琐碎、平凡和繁杂的细小的事情,更注重从细节入手减轻对患者的损害,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这些小的护理工作在临床上常不被重视,但有一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医疗纠纷,严重时会导致人命关天[1]。本文研究了细节护理对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6例肿瘤内科的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细节护理:(1)注重礼仪的细节:护理人员一句不耐心、生硬的态度会影响到护理质量,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和需求,在接待患者的时候面带微笑,热情的接待患者,用礼貌的话问候患者,及时向患者介绍病房的环境、护士、主管医生和相关的制度,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足够的关心。(2)注重环境的护理:患者住院之后及时进行各项检查,保持病房的安静、充足的光线,清洁人员要时刻保证地面没有积水,及时进行清理,避免老年患者因行动不便发生滑倒的意外,嘱咐患者的家属关心照顾好患者,可以在病区内悬挂相应的警示牌以提醒患者应注意安全。(3)因肿瘤内科患者的特殊性,多数患者要经过化疗治疗,身体状况比较虚弱。因此,应及时评估治疗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身体虚弱、有意外跌倒风险的患者,嘱咐护理人员进行陪同,并且要通知患者的家属。(4)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住院之后,进行一对一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多多注意安全。老年患者多记忆力不好,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反复的讲解预防跌倒的方法,使患者能够牢记在心,还可以给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床边提供尿壶。观察两组患者意外骨折的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情况,并做详细记录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意外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制度实施、履行职责以及优质服务评分显著提高(P<0.05)。
3 讨论
细节护理的护理人员以服务患者为宗旨,向患者、社会和政府满意的目标不断改善,以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减少护患的纠纷。本文采用对照实验研究了细节护理对肿瘤内科老年患者意外骨折的影响,对患者进行细节护理的实验组意外骨折发生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细节护理能够很大程度上规范护理工作,预防和避免了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的情况;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细节管理,还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履行职责等方面的评分。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在预防和避免肿瘤内科老年患者发生意外骨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有效的提高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了人性化、创新性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称赞,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篇7: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研究观察与护理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研究观察与护理
摘要:目的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收治的160例重症呼吸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常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应急护理干预。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液PH值,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氧分压比常规有较大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分压指标降低幅度相对较大。结论 正确的护理与抢救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病情加重,提高病患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 ; 观察; 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12月~12月间的适应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标准,而是没有其他并发症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160例,将160例患者分两组。即常规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为18~68岁,平均(33.4±0.13)岁,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病史最长的有,最短为5个月,平均(11.82±0.16)年,主要病症是患支气管炎者28例,患哮喘者29例,患支气管扩张者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7例,肺炎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发病病程,病症,年龄,等层面的差异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呼吸内科疾病患者的护理常规护理程序进行,安排传统排班及功能制护理工作模式护理常规组患者,安排施行APN护理排班及管床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2w以内的体态特征以及情绪恢复状况进行观察。APN排班及管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排班方法:按照护理工作连续无间断的原则,安排好护士的值班。A班8点-15:30,负责执行医嘱,输液,护理和患者临床体征的`检查等。P班15点-22:30,N班22:00-8:30按医嘱对患者进行护理。②整体护理要求:A班护士要负责护理本组全部患者,将患者分组护理,让每名护士了解自己的护理患者,明确职责范围,确保一对一的护理。③明确助理护士职责范围:要求助理护士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及具体职责,爱岗敬业积极做好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的基础护理工作以及技术性护理工作[1]。
2各类观察内容
在进行各种医护措施之前,要对患者首先做好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然后是做好呼吸观察与咳嗽咯痰观察,再是做好对生命体征及尿量观察的观察。最后是氧疗的观察。要严格遵循医院内指定的病情监测的操作规程。在对待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采取正确的护理方法对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那些重症患者的病情得到减轻和控制,最终使广大的呼吸内科疾病的重症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以此提高这一慢性疾病的好转率,降低死亡率。
2.1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冷淡、意识不清、头痛头晕、在白天里嗜睡、在夜晚就烦躁不安、脑筋反应迟钝、两手不停扑击等,值班护士应该严格加强观察勤问,将获得的信息迅速报告医师作出诊断意见。
2.2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呼吸观察:呼吸太快或者太慢这就是早期呼吸衰竭的症状,深而且长的呼吸很有可能是酸中毒,慢而且浅的呼吸很有可能是碱中毒,如果出现快而浅表的呼吸症状,很可能是肺部病变严重或其他感染所致,夜间端坐呼吸出现阵发性现象很可能是左心衰,具体表现出呼吸特别困难时常有低头或仰头、点头形式的呼吸。做好呼吸观察能很好的为快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2.3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因心功能不全引起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为低血压、尿量减少、循环衰竭、神经系统紊乱等,所以应密切观察血压和尿常规的改变。
2.4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氧疗的观察: 患者取半卧位,对患者要根据对其血气的分析和临床变化状况进行恰当输氧,同时要对家属或亲属做好的解释工作,阐明低流量给患者输氧对治疗的好处,在输痒过程中不要任意调节氧流量。一般是采取低流量持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24%~28%,氧流量1~2 L/min。在输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发绀等病变,随时对患者作血气分析,便于及时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本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有4例就在吸氧中突发呼吸困难,通过立即替换37 ℃蒸馏水、吸氧15 min后,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好转。
3各项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由于生活环境职业文化程度性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对待疾病患者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护士要采取患者容易并乐意接受的方法作心理方面的开导,并且要细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医护人员要帮助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让其具备正常心态,自愿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士的护理。再者让其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了解疾病的发生具体过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的目的。
3.2环境护理 要及时的保持病室内环境的洁净度,使病室内拥有足够的阳光照射,以此杀灭细菌,使病室内没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风和日丽时要及时地打开门窗,保持通风,使空气能自然流通。将不同病因的哮喘患者分别安置在清洁卫生、氛围和谐、光照充沛、温暖舒适的病房,病室内不能有任何不适应患者的气味出现,不铺地毯,不放花草,实施洒水打扫病室,以此来避免打扫地面清洁时和为患者整理床铺时扬起灰尘。医护工作者要严格加强病室的各方面的管理,重点防止出现交叉感染,而且要对病房要定时行消毒,要使用没有刺激性的消毒液进行消毒,高度保持室内安静,创设舒适并且洁净的环境状况。同时还要严格加强对气囊进行管理。保持气囊的正常压力2.45kPa,每间隔2h进行1次放气和换气。引起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进行氧疗时出现的低氧血症所致,故对氧气流量要进行必要地定时检查,以保证达到准确地给氧量,而且要不断地往湿化瓶中添加蒸馏水。重度发作时患者呼吸困难,应采取舒适卧位或半卧位,衣服穿着宽松、保持温暖。创造清洁、舒适、宽敞的病房环境。
3.3 病情监测护理 因为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时间短暂,所以细心观察重症患者的症状对于病情十分重要。对于患者的意识、呼吸和输液观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在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依照护理规程进行操作:首先,要严格查看患者生命体征,过细观察患者的意识变化,如呼吸的频率、呼吸的深浅度,患者的心律、脉搏,血压等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并要按时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利用问诊或交流的方式观察患者思维是否紊乱、反应是否迟钝、情感活动是否异常、语言表达能力是否下降等现象。然后大都数患者因为肺的排毒时间为凌晨,所以需加强凌晨的巡视、观察和护理,以预防哮喘患者半夜发病或未来得急及时给予诊断和处理酿成医疗事故。
3.4药物治疗护理 在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药物使用量,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用药浓度及药物使用剂量。严格按照医嘱监督患者用药,密切观察注射液的速度和用药后患者的具体反映。由于受体兴奋的剂类药物具有抑制性介质,可加强气道黏膜的清除能力,所以使用适量的吸入气雾剂,可同时加强患者心律等指标检测。临床常用的药物就是糖皮质激素,在其发挥抗炎、抗过敏及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的同一时间,也让其得到及时的关注。因为对重症患者的药物使用量只要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毒量,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者将导致死亡,因而一定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 [3]。
4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值比较结果:对照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5%,治疗后95%: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87±9;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40±7;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1,治疗后7.37±0.33。常规组80例,血氧饱和度治疗前,86%,治疗后90%: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63±10,治疗后82±12;二氧化碳分压治疗前62±13,治疗后36±8;血液(pH值)治疗前7.23±0.23,治疗后7.24±0.31。
5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作为一种常见的而且呈上升趋势的疾病正在逐渐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呼吸疾病重症患者。死亡正威胁着他们。他们表现出思想消极,精神萎靡,对生活失去信心,心理是充满矛盾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对这类患者细致入微的治疗和护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 张凡,等.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6.
[2]黄绍光.危重型哮喘及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 6(10):805.
[3]朱元珏,陈文彪.呼吸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4-876.
篇8:老年骨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体会论文
老年骨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体会论文
1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的不安全因素
(1)高危风险评估能力差。因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护理队伍组成不稳定,新入职护理人员相对较年轻,由于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缺乏,对老年骨科患者中潜在或已存在内科疾病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评估,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多发伤、复合伤或病情变化较快的老年患者的护理更具有特殊性,颈椎手术后容易发生呼吸道堵塞而危及生命,腰间盘突出老年骨科患者因视力减退或膝关节退行性病变而容易跌倒等。这类可能发生风险或意外的老年骨科患者,对护理人员预见性和评估能力要求更高,而多数护理人员因理论知识缺乏,只机械地执行医嘱,当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责任心不强。临床护理工作中,部分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落实核心制度;对患者病情的观察不到位、不细致,对病房的巡视工作不到位,仅留于形式,导致未能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如老年患者体温调节能力差,骨科手术出血多,术后体温容易发生波动,护理人员如观察病情不到位,患者可因高温而容易发生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提醒主治医生采取相应措施,严重时可危及老年患者生命。
(3)业务水平缺陷。部分护理人员因缺乏专业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导致他们的临床护理工作缺乏预见性,而老年骨科患者原发疾病迥异,处理方法各不相同,如在护理老年骨科患者时,不能对不同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在致命并发症发生时,护理人员措手不及,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
(4)护患间缺乏有效沟通。对于因意外损伤而入院的老年骨科患者,患者及家属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急躁,护理人员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态度不好,不能合理、耐心地给予相应解释,会导致护患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如老年骨科患者合并糖尿病而造成手术伤口愈合延误导致家属不满时,护理人员应依据专业知识,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高血糖容易造成伤口延迟愈合、严重时可造成感染而危及生命的情况,避免因误会而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5)法律意识淡薄。护理人员由于法律知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和应急防护措施,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潜在的隐患。病房护士流动性大,其护理专业素质也存在较大差距。当患者较多,加之病情复杂时,部分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未能按要求严格护理、执行护理核心制度及护理操作规程,未能严于职守。
1.2引起跌倒的外部因素
(1)环境因素。因老年骨科患者多为外伤入院治疗,此类患者多行动不便,病房内拐杖、助行器等障碍物较多,患者夜间均留有陪人,因陪人床摆放不规范,造成病室内通道狭小、拥挤;床头呼叫器故障而不能及时与护士沟通;保洁员清洁地面时地面湿滑,未能及时放置警示牌;以上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患者跌倒或滑倒。(2)药物性因素。腰麻、神经阻滞麻醉术后的患者,由于神经阻滞,其肢体疼痛消失,自行下床时因肢体感觉弱且无力而造成跌倒。部分老年患者也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跌倒,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容易发生低血糖而晕倒。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或体位突然改变发生低血压。使用抗心律失常、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药或任何对平衡造成影响的药物都会引起跌倒。(3)骨科辅助支具使用情况。如轮椅、助行器、拐杖都是老年骨科患者辅助步行的主要工具,若支具维护不当,如拐杖底部防滑垫损坏、丢失、拐杖支架连接松动,致其性能存在问题但未及时发现,可使患者失去平衡导致跌倒。(4)其他因素。老年骨科患者多数长期卧床,因患侧肢体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自主运动,卧床通常超过2周,突然起坐,可因出现眩晕导致跌倒。
1.3引起跌倒的自身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情绪不稳定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是引起跌倒的主要因素之一;身穿病服过长、过大,鞋子大小不合脚或鞋底不防滑;老年骨科患者关节多僵硬,或因外伤或闭合性骨折而不能正常坐立,活动受限时,起床时会因体位突然改变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发生头晕而跌倒。
1.4引起坠床的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坠床通常与纠正失衡的能力降低等有关。老年骨科患者由于多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制,加之因惧怕疼痛而翻身困难,如翻身时幅度较大或远处取物,都会加大坠床的风险。
1.5引起烫伤的因素
老年患者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较差,其感觉也较迟钝,进行如微波治疗、红外线照射或使用热水袋等理疗时,如时间、温度长或功率偏大,均可引起烫伤。
1.6引起误吸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由于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不协调,而造成吞咽障碍。进食时易发生呛咳,因误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也有老年患者服药而误食药品的锡纸包装,据统计每年因误吸、误食窒息死亡占死亡患者总人数的1.3%。
1.7引起压疮的因素
老年骨科患者大多长期卧床并伴有其他疾病,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各项机能下降,缺乏营养摄入或营养吸收不佳时,导致患者身体状况不如正常人,加之老年患者反应迟钝,感知度减弱,护理人员如不及时帮助其翻身,即可导致压疮的发生。
2护理安全管理措施
2.1重视护理人员专科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医院护理部应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分层、理论、操作的培训及考核,从而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科室每月针对老年骨科患者,以护理安全为核心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质量考核,与绩效考核挂钩,从而使护理人员从意识上给予重视,积极主动学习,确保护理质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关爱每一位患者”,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打下坚固的基础。
2.2全面评估风险因素
从医院的设施、环境、患者精神状态、病情、家属及陪护人员理解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筛选安全隐患发生率较高的老年骨科患者,建立高危风险评估登记,班班交接,重点监护,加强对陪护人员及家属风险因素的告知力度。
2.3制定风险防护措施
(1)运动障碍患者。老年骨科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步态不稳而行走困难,此类老年患者必须。
24h看护。根据患者实际情
况增加床栏,防止坠床。(2)智力障碍患者。针对智力障碍的老年患者,详细登记高危风险评估表,并建立老年患者走失评估表。针对神志不清的老年患者进行适当约束,防止坠床。
2.4完善应急预案
完善压疮高危评估、跌倒、坠床、走失等应急预案,外出患者做好相关记录。
2.5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由成员(责任护士)—小组长(高级责任护士)—组长(护士长)的三级质控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从意识上重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6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宣教工作时,因老年骨科患者的理解、沟通能力相对较差,健康宣教质量要求较高,宣教后须确认宣教效果。加强患者及家属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安全管理,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依从性。进行跌倒相关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系统有组织、有目标、有实施计划的一项评价性教育活动,可以维持和促进人体的健康。向所有护士、老年骨科高危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及指导训练方法,使其从意识上重视跌倒预防。重点对护士、护工、保洁、患者及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风险防范措施,并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2.7加强法律意识及专业知识培训考核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定期进行提问考核。加强护理人员骨科专科知识、技能培训,包括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科内患者安全应急预案、护理常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及原则,使其掌握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科操作技术,提高护理人员对不安全因素的识别能力,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结语
护理安全隐患存在于护理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安全[3]。老年骨科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做好护理安全管理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为患者着想,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给予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关心,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确保质量安全,让患者和家属满意[4-5]。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合理排班,完善日常工作分配,护士长需不定期抽查并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与护理人员沟通并指导纠正。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安全管理计划及措施,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方案、成立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控小组,强调专科护理知识及专科技能培训,加强法律知识培训,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入院宣教及安全教育质量,科室全员参与质控管理,加强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预见性思维,并有计划地实施护理服务。通过护理安全管理实施,大大增强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意识,护理人员积极性明显增强,各种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促进了老年骨科高危患者早期康复,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增高。
作者:龙卓毓 单位:西安凤城医院
参考文献:
[1]王鹰.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医学美学美容,,20(8):324-325.
[2]郭庆玲.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意义[J].当代医药论丛,,11(12):18.
[3]贺云.护理安全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6(12):43-44.
[4]张亚楠.护理干预对骨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10(1):189-190.
[5]尹建娇.科室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质控小组的的作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1150.
篇9:老年尘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
老年尘肺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论文
【关键词】尘肺;老年人;护理
尘肺病是我国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职业病,据职业病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累计尘肺病人55万多例,并且新尘肺患者以每年1~2万的速度递增[1]。尘肺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呼吸功能下降。尤其是老年尘肺患者,合并症多,往往病情重,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因此做好护理尤为重要。我科自6月~10月共收治老年尘肺患者513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3例中,男474例,女39例;年龄60岁~341例,70岁~133例,80~90岁39例,平均73.5岁;一期尘肺121 例,二期尘肺176例,三期尘肺216例;无合并症92例,有合并症421 例。所有病人均经广西职业病尘肺诊断组集体会诊确诊(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2])。
1.2 临床特点 ①男性多于女性,本组比例为12.15∶1;②老年尘肺病人基础疾病多,并发症多,症状不典型,本组病例大多数病人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肺心病、肺气肿、肺结核、肺部感染等。③老年尘肺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呼吸道防御功能减退,合并肺部感染不易控制。④不少老人因和子女分居或丧偶而感到孤独寂寞或因患病忧虑而自怜自弃,感情脆弱,性情固执,任性怪癖,难于沟通[3]。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尘肺患者存在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焦虑恐惧心理、功大赔偿心理、抑郁自卑心理。针对不同心理状态,应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在生活上多关心、体贴、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轻的患者,看到重病患者出现肺心病、气胸并发症也易产生情绪波动,导致恐惧、失望,对疾病的康复很不利。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安排不同病房。
2.1.1 入院宣教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病友间的团结互助。对于首次入院的病人,护士应将同病房的病人介绍给新病人,促进患者之间的沟通,主动作自我介绍及介绍主管医生、科主任及护士长的姓名,介绍病区环境,以帮助病人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于多次住院的老“顾客”,把入院宣教变为轻松的交谈方式来进行,病人提出问题护士尽量给予解答。
2.1.2 注重人性化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以病人为中心,与病人交朋友,将心比心,关心、体贴他们。本组病人住院时间较长,一般3~6个月,为其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玩象棋、跳健身操、阅览室看书等。
2.2 做好排痰护理 老年尘肺病人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重。严重的痰阻常危及病人的生命。在护理工作中,要根据病人的个体情况,制定具体措施,采取正确的排痰方式,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
2.2.1 指导病人有效咳痰 咳嗽时指导患者在深吸气后停止片刻,利用呼吸肌收缩用力咳嗽,使痰液快速咳出。协助患者拍背时,要注意手法的姿势,做到五指并拢,手指关节微曲,掌呈凹式,以肺底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力量的强弱以病人能承受为宜。
2.2.2 雾化吸入排痰 痰液粘稠,常用0.9% NaCl 10ml加淋舒坦30ml作雾化吸入排痰。雾化时,要指导病人正确的方法:病人取坐位,做深而慢的吸气,频率不宜过快,同时给氧。雾化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人心率、呼吸,注意有无呛咳、缺氧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3 氧疗护理 二期以上尘肺病人肺换气有明显障碍,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氧疗能直接提高患者的肺泡和动脉血氧分压,增加组织供氧,改善心、肺、肾功能。通过鼻塞吸入低浓度氧(氧浓度为24%~35%,氧流量为1~2L/min),每天吸氧10~12h为宜。
2.3.1 注意氧疗的湿化和温化 吸氧前对氧气进行充分的湿化和温化,以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提高氧疗效果。在湿化瓶内盛温水(60℃左右),以湿化和温化氧气,减少对气道的刺激。
2.3.2 氧疗效果的观察 主要观察病人的缺氧症状是否得到改善,如胸闷、咳嗽、气短等症状是否减轻,口唇指端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护理计划。氧疗后,如果病人呼吸平稳,情绪安静,胸闷、气短等症状减轻,皮肤红润,监测的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说明氧疗的效果好。
2.3.3 增强用氧的安全意识 氧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氧中毒的表现,不宜长时间高浓度吸入氧气,禁止病人私自调节氧流量,同时注意防火、防油、防震、防热。
2.4 饮食护理 本组病例大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这对改善机体代谢功能、增强抵抗力、促进疾病痊愈不利[4]。营养补充尽量经胃肠道给予,尤以饮食调整为主。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清淡、高维生素食物,少量多餐,对不能进食或纳差的患者可适当静脉补充营养,如静脉输入白蛋白、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2.5 做好尘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自发性气胸是尘肺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老年尘肺病人本就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发生气胸后有些仅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或胸闷,易漏诊。尘肺合并气胸发病突然,症状严重,如果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一旦发现尘肺合并气胸患者,立即启动自发性气胸的护理应急预案。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持续低流量吸氧,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呼吸频率、深浅度及呼吸困难的程度,备好胸穿包、缝合包、胸膜腔闭式引流装置,协助医生做好胸腔内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
2.6 注意观察药物的反应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抗尘肺药物,要严格按照药物手册规定的药物适应证与禁忌证临床用药。病人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药物的疗效,详细询问病人用药后的反应,有无胸闷、气促加重、有无心慌,皮疹等出现;对于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注意有无发生二重感染。
2.7 指导病人正确认识相关疾病知识及职业病防治知识 向病人介绍尘肺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使病人对自身所患疾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病人知道,尘肺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可以预防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寿命。向病人介绍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意识。当自身健康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8 出院指导 出院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责任护士负责做好科学细致的出院指导。指导病人坚持缩唇腹式有效呼吸方式,有助于改善换气功能。老年尘肺病人易感染肺结核,指导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天气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及感冒。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出现不适或病情加重时随时到医院复查。
2.9 争取家庭及社会支持 尘肺病是一个没有医疗终结的致残性职业病,一旦诊断尘肺病,终身带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护理工作中应帮助患者争取得到家庭的支持及社会的关爱,鼓励患者家属、亲友参与护理,为老年尘肺患者创造一个和谐、友好、互助的环境,组成一个真诚、关爱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军,张柏林,夏养萱,等.尘肺病人的螺旋CT表现[J].中国职业医学,,35(1):37-3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70- 尘肺病诊断标准[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 周郁秋.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6-137.
[4] 于康.临床营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20.
篇10: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干预论文
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情绪护理干预论文
消化内科疾病为临床常见性病症,如:肠炎、腹泻、溃疡等。一般来说,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等症状,给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并且,疾病病发产生疼痛度还会加大患者心理负担,致使焦虑情绪出现,不利于疾病治疗[1]。因此,临床治疗期间需行针对性护理措施,便于控制焦虑情绪。下面,本文将我院接收疾病患者60例作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3月-5月消化内科接收患者6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组后行不同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3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19例、11例,年龄位于30-68岁时段内,平均(42.1±1.1)岁;对照组患者3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0例、10例,年龄位于31-69岁时段内,平均(42.2±0.2)岁。两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性不鲜明,可比对(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基础性护理措施,包括:
(1)叮嘱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根据临床医师叮嘱带领患者行基础检查;
(2)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病房温湿度适宜,按时开窗通风、清洗被褥;
(3)尽最大限度的患者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便于加快康复进度,提高疾病治愈率。
1.2.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行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包括:
(1)心理护理。患者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均保持良好心态,多和患者交流,耐心回答患者提出问题,让患者从心理上信任自身,从而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特点;
(2)针对性心理指导。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需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和患者单独交流,便于更加深入的了解患者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内容,并根据交流结果行心理疏导方案;指导患者正确对待自身疾病,提高患者疾病治愈信心,加快康复进度;
(3)家庭治疗。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家属给予其一定的精神、语言上的`支持,让患者明白即便自己生病仍然未被家人放弃;学会谅解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合理举止,认真照顾患者生活,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2];
(4)放松疗法。疾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叮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并教会患者放松疗法基础操作,促使患者放松自身情绪;根据患者兴趣爱好播放音乐,便于保持良好心情,从根本上消除焦虑情绪;此外,临床护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现象应立即通知医生,方便医生随时更改治疗方案;
(5)生活、饮食干预。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且根据其身体现状、病情变化等制定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吃新鲜蔬果,严格遵循每餐八分饱的饮食原则,禁止患者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烟、喝酒。同时,护理人员还鼓励患者尽早康复训练,初次训练时间可为10分钟,随后增加至30分钟,以自身不过度疲劳为主,进而提高机体抵抗力。
1.3判定项目
判定两组患者临床焦虑情绪发生率,并记录其焦虑评分。借助临床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文中数据,其中,`x±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t、2分别检验计量和计数资料,若最后结果显示P<0.05,表明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临床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消化内科疾病患者焦虑情绪发生率、焦虑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化内科疾病病发率持续上涨。由于消化内科疾病属于临床慢性病症,且病情易反复性发作,给患者带来诸多心理负担,大多数患者疾病治疗期间均表现为焦虑情绪,影响治疗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紧张、心情不愉快等,并且,焦虑情绪患者易出现无法控制痛苦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疾病治疗需行针对性护理措施。本组调查通过对干预组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发现,焦虑情绪发生率和基础组相比,差异鲜明(P<0.05)。
说明:临床消化内科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根据其心理特点行心理指导、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饮食干预、家庭护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缓解临床负性情绪,改善生活现状,符合张鉴颖[3]研究成就。
综上,临床针对消化内科疾病患者行护理干预措施作用突出,可减少焦虑情绪发生率,值得应用。
篇11: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肺部、气管以及胸腔组织的病变,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会发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据报道,合理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疗效,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年 11 月 ~ 年 12 月间入住我院的呼吸内科重症患者90 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42 例,肺癌患者7 例,支气管扩张患者41 例。男56 例,女44 例,年龄51~ 79 岁,平均( 65. 7 5. 6) 岁。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神志、体温、呼吸等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添加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方法如下:心理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并发呼吸困难和咳嗽等症状,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恢复。因此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鼓励其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心理压力。环境干预: 为患者提供卫生、清洁、舒适的环境,定期消毒、通风,保持病房的湿度和适宜温度; 定期检查患者的床单被罩,并进行消毒,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病情干预: 大部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要对其密切观察,如果出现病情或者临床症状突然变化要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防止意外的发生; 对患者的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一旦患者出现脉搏和心率突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给予吸氧治疗,并及时调节氧气的流量,使患者处于最舒适的状态;如果患者需要静脉滴注,要控制滴注的速度,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气干预: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则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从而保证气流通畅。在通气过程中,要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引流痰液,防止发生呼吸道损伤。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呼吸频率以及心率进行观察,护理效果以显效、有效、无效表示。其中显效: 患者呼吸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身体状态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效:患者呼吸无显著障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身体状态明显好转;无效:患者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没有显著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占该组总例数的百分比。
1. 4 统计学分析: 以 SPSS 17. 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 s) 表示,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 2检验。以 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查字典范文网【fanwen.unjs.com】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为 91. 1% ,对照组有效率为64.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呼吸频率、心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3 讨论
随大气的污染,人口的老年化加速,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其中,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异常以及呼吸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且具有病情变化快,死亡率较高的特点。据报道,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提供护理效果,同时提高疗效。李晓艳等人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提供了护理干预,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护理有效率高达92.5%。本观察,笔者比较了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影响。护理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环境干预、病情干预以及通气干预。通过干预消除了患者的负面情绪,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为患者提供了无毒、舒适、清洁的环境,避免了二次感染和交叉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患者发生呼吸困难、脉搏和心率突变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并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改善临床症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1. 1% ,显著高于对照组( 64. 4% ) ; 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显著改善( P 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果和笔者的预期相符,而且与李晓艳等人的报道结果一致。总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护理有效率高、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
篇12:某医院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论文
某医院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论文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目前,风险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领域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辨识风险、防范风险、实现安全护理是全球研究的课题。风险管理引用到护理管理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 二是有效地进行风险控制[1].病人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统称为护理风险。由于护理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操作的直接性和患者病情的动态性等特点,因此临床工作中容易发生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任何一个护理环节的小小偏差都可能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湖北省某三甲医院1月-12月呼吸内科的护理风险研究,以及1月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后,对病房护理工作质量改进情况的研究,寻求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方法和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月 - 2012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最常见的病种患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原发性肺癌、胸腔积液的住院病人,及外院、非呼吸内科转入的呼吸衰竭的危重病人,其他病种的患者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本文共研究病人3368例,年龄17- 92( 51. 41 ± 10. 15) 岁,其中危重病人1386例。
1.2 研究方法
2012 年 1 月起实施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策略,期间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护理质量和安全质量检查,通过对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各项效果评分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通过 EpiData3. 1进行双录入,并运用SPSS20. 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 t 检验。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时间分布
为确定护理风险管理策略,对护理风险事件的时间分布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从表 1 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时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医院的住院病人人数逐年增加,但护理风险事件例数却是逐年递减的。
2.2 护理风险事件类型分布
从年到2013年的护理风险类型可以看出,护理风险事件多集中在技术操作方面和非技术操作方面; 同时,呼吸内科护理风险事件例数逐年减少,2013年护理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事件例数均为0.见表 2.
2.3 持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效显着
长期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评价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医院呼吸病房实施持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后,风险管理小组每月1次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包括临床护理、护理安全管理、病人满意度等内容。通过 t 检验得出结论,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临床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 P<0. 05) .
风险管理实施前,投诉数和护理风险事件数分别为5例和19例; 实施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后,投诉数和护理风险事件数明显减少,分别为2例和7例,见表 3.
3 讨论
呼吸内科病人是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重点人群,老年病人多,病情复杂、变化快,往往合并多种疾病,易发生意外事件,病死率高。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定位为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收治的多为外院及兄弟科室转入的急危重症病人,对护理要求高,更易出现护理风险。
3.1 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分析
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湖北省某三甲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原发性肺癌、胸腔积液病人及转入的呼吸衰竭病人,平均年龄为51. 41岁,多为年龄较高的老人,容易发生风险。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1月 -2013年12月护理风险事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人和系统两方面影响因素的有效改善。
人的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系统主要指系统的管理机制。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操作技术更过硬等因素使得护理抗风险能力增强,护理风险事件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也是构成护理风险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2],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与沟通,降低其违医行为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在系统的管理机制中,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标准、持续改进制度缺失,护士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盲目执行医嘱,这种系统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护理个体在护理风险中有着不可克服和难以预测的影响。另外,其他不安全因素如药品混放、物品超过有效期、仪器故障影响治疗抢救等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管理也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3.2 护理风险的识别可减少护理风险发生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3].从表2可以看出,护理风险因素多集中在技术操作和非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因此应首先针对护理风险中的技术操作和非技术操作进行辨别和归类,为制定风险防范策略提供依据。通过对护理风险识别的加强可以使医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呼吸病房201月之前2年中出现的护理不安全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技术操作方面: 发生压疮、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标本溶血或污染、穿刺不成功等。②非技术操作方面: 药物错发、药物漏发等。③护理意外事件: 如坠床、跌倒,走失等。④医院感染: 交叉感染等。通过风险防范识别,医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表2看出,在2012年加强护理风险的识别之后,护理意外事件和医院感染已基本消除,技术和非技术操作方面护理风险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少,所以应该继续保持并加强对护理风险事件的识别。
3.3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
从表3可以看出,加强风险管理前后病人对护理工作质量及满意度有显着差异。2012年加强风险管理后的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加强风险管理之前,医院的投诉事件和风险事件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所减少。究其原因,是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结果,而加强风险管理后医院采取的措施包括如下5个方面。①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进行每周安全分析,每月检查反馈。②建立护理事故的防范处理预案,如针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停电、停水、自杀预案,中心供氧、中心吸引中断预案等,要求人人掌握。③重视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定期举行护理安全知识专题讲座,增强护理人员辨别风险能力。④及时培训新业务、新技术,全面提高护士素质。⑤重视安全宣教,积极与病人沟通,实施护理告知签字制等措施。
4 建议
4.1 加强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护士长不定期在晨会上提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常规、制度、应急预案,并作为护理部查房内容之一[4].安全员在每周安全分析会上提出问题,除引起护士重视外也要医生重视及配合。定期进行岗位培训,按岗位培训相关内容,每季度抽考。
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病人多、专科治疗及护理量大,连班夜班加派护士双班完成护理工作; 控制重点环节,保证工作质量,特殊、高难度操作由 2 -3 名护理骨干共同负责完成,如机械通气病人的口腔护理、翻身等; 外出检查病人时,支助中心人员陪同检查,必要时医护人员陪同并携带检查箱、小氧气瓶,防止出现意外。护理人员既是护理服务的具体提供者,又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直接实施者,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每个护士积极参与风险防范,化解各种潜在的风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4.2 加强风险文化建设
正确辨识并分析呼吸病房特定的风险因素,并根据呼吸疾病病人的特点进行工作的改进,为正确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5].护士是医疗一线的具体执行者,面临各种风险及压力,化解这些风险和压力迫切需要加强风险文化建设,从而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开展风险管理以来,呼吸内科护理人员责任心、自律性、风险意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能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积极预见及正确识别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将各类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此外,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在对病人进行护理的同时关注病人家属的感受,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护理纠纷。
4.3 建立标准工作流程
安全护理是护理追求的目标。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伴随着医疗的发展难度风险增加等特点,只有坚持风险管理,建立标准的工作流程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实现安全护理。因此,为达到风险管理的长期良性循环,必须持续改进护理管理方案,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而实现安全护理[6].一般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夜间多于白天,住院病人第一天风险较大,风险管理要长期贯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刻做到“关键因素控制、重点事件防范、高危时段管理”[7].医院应不断完善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护理操作和行为,将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推进科学化、系统化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形成,实现安全护理 .
参考文献
[1]王英春,田亚茹。 风险管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7( 9) : 2409 -2410.
[2]蒋云华,李凡。 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策略[J]. 护理实践与研究,,5( 2) : 46 -48.
[3]侯希清。 风险管理在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35( 2) : 436 -437.
[4]韩艳红。 院前急救中引发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 24) : 73 -74.
[5]胡德英。 现代管理的柔性化发展趋势对护理管理工作的启示[J]. 医学与社会,2009,26( 6) : 27 -28,31.
[6]袁焕英,马斌,郭秀华。 精神科护理风险评估分析及应用对策[J]. 吉林医学,2014,35( 3) : 622.
[7]季显琼,陈月新,张崇丽。 流浪精神病人护理风险管理探讨[J]. 医学与社会,2009,22( 6) : 29 -31.
篇13: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服务。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干预;常规护理;重症患者
由于环境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导致我国居民发生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失去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在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1]。本文选取年10月~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护理干预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0月在本院接受呼吸内科重症治疗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1例,女31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9.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肺癌8例,支气管扩张43例,将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服务,对患者呼吸困难、恶心以及头晕等临床症状和心率、心律、呼吸节奏和深度等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监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具体的护理内容和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呼吸内科重症疾病一般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呼吸,可能时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给患者和其家属在精神上造成了一定的负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心理疏导,对疾病的知识进行讲解,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回答,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要求,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环境护理病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定期的给予阳光照射杀毒,定期的进行通风,将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调节到最佳的状态,同时,患者的衣物、床单等也应该时常进行消毒,减少人员的走动,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刺激,而且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也应该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1.2.3通气护理护理人员要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仔细的检查,及时对患者气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进行处理;在吸氧的过程中应该保证患者可以正确、合理的进行,避免损伤患者黏膜,湿化处理患者的气道,使气道保持净化。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患者的肺部、气管和胸腔组织内,而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入病危的状态,最终导致呼吸系统衰竭,严重的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提高临床护理和治疗的有效性[2]。
护理干预是一种全面的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质性、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在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和通气护理等方面的运用,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让患者以最佳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在舒适、优质的环境中接受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的信心,有效的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较差感染的发生,缓解患者呼吸困难情况的发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护理方法[3]。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SAS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护理干预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梅.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保健营养,,12(3):427-428.
[2]黑胜楠.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吉林医学,2014,26(6):1327-1328.
[3]吴秀玲.护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35(20):216-217.
篇14:谈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影响论文
谈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相关影响论文
OP(骨质疏松)是一种骨病,导致病症形成的原因比较广泛。此病症的产生,能够对患者的骨组织进行破坏,骨骼成分有所减少,同时也会导致骨骼的强度与韧性出现显著下降,更严重时会给患者带来骨折病变症状。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98 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资料,对骨质疏松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 例。对照组中,男30 例,女19 例;年龄50~77 岁,平均(61.21±1.22)岁。观察组中,男31 例,女18 例;年龄51~79 岁,平均(62.34±1.31)岁。病程:所有患者的腰背疼痛程度都不同,未出现骨骼现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治疗方案是相同的,像雌激素、骨肽、降钙素、维生素D 及钙剂等,都是治疗期间的主要药物。医护人员在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饮食干预,叮嘱患者饮食要营养搭配;同时,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与患者进行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这样即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也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护理干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对影响骨质疏松病症治疗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视频图画或者沟通交流的方式传递给患者,这样能有助于患者对病症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在交流的过程中,保持亲切的态度为患者介绍病症的治疗方案,这样能有效消除患者的忧虑心理。
(2)饮食护理 搭配营养均衡的膳食,能助益患者治疗骨质疏松病症,医护人员为患者搭配膳食时,要保证每日的饮食中都含有豆类、奶类以及鱼虾等这类对骨骼有益的食物。若有患者存在胃酸分泌不足现象,医护人员需要在这类患者的饮食中添加少许食醋,这样能加快钙的吸收。
(3)运动护理 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制订合理化的运动方案,同时也要引导患者多锻炼,像打太极、散步以及慢跑等运动,这样能使患者对维生素D 的摄取得到提高。
(4)并发症护理 一些骨质疏松患者在服用药物后,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向便秘或者肠胃不适等。对于这种现象的出现,医护人员要在患者服用药物前,对患者讲解应对这些不良反应的方法,这样能有效避免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
1.3 评价标准。
以骨质疏松的相关治疗标准为依据,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显效:经检查,患者的疼痛感完全消失;有效:经检查,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正常:经检查,患者的疼痛感有所减轻;无效:经检查,患者的疼痛感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χ—±s) 表示,采用t 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采用χ 2 进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9%,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6%,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的基础护理情况比较。在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掌握病症知识、合理生活方式、遵医嘱及并发症等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骨质疏松骨折在骨病当中属于脆性骨折,像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轻微创伤中,都会引发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而且此病症的死亡率与患病率都是较高的,这样不仅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且也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所以,预防跌倒,避免骨折现象的`发生是尤为重要的[2-4]。护理干预的实施,既能减少骨折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提高治疗效果有效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基础护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构相符,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在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护理干预对预防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疗效解析
高血脂症性胰腺炎为常见急腹症,患者以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为主要症状,甚至可出现休克,影响生命安全。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复发率极高,良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高血脂症性胰腺炎。本研究就护理干预对预防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疗效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为 年3 月- 年1 月我院就诊的100 例高血脂症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全面干预组。其中常规组共50 例,男患者27 例,女患者23 例,年龄25-68 岁,年龄平均值(48.73±10.28) 岁。体重最低42kg, 最高72kg,体重平均值(56.25±1.13)kg。全面干预组共50 例,男患者26 例,女患者24 例,年龄25-67 岁,年龄平均值(48.92±10.13) 岁。体重最低42kg, 最高72kg,体重平均值(56.14±1.26)kg。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X2 检验、t 检验显示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全面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饮食、心理和家庭健康指导等护理。(1)健康教育。对患者说明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发病原因、跟不良生活习惯的关系等,并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每天进行合理锻炼,以更好控制体重;规律用药,控制病情;减少高脂饮食,降低血脂水平。(2)心理护理。根据患者文化、年龄和性别等跟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针对性疏导,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多陪伴患者,尽可能满足其需求,拉近护患关系,以提升其配合度。(3)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采取低蛋白流质饮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脂类食物或甜食,少食多餐,避免饱腹。(4)药物护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说明药物名称、剂量和作用等,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改变药物剂量或种类,以免出现不良反应或导致复发。并告知患者复诊时间,提高其定期复诊率。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1)对护理的满意度;(2)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遵医嘱行为评分;(3)定期复查率。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遵医嘱行为评分总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知识掌握度、遵医嘱行为越高。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和护士态度的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PSS21.0 软件,对护理的满意度、定期复查率采取χ2 检验(均以百分比% 表示),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遵医嘱行为评分采取t 检验(` 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 表示)。统计学意义判定标准:P 值低于0.05。
3 讨论
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复发跟患者生活习惯、生活压力等相关,也跟血脂水平相关,而血脂水平又跟生活方式、饮食等相关[4],因此,应加强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遵医嘱定期用药,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促进血脂水平和毛细血管通透性的降低,预防疾病恶化;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降低胰腺炎复发率;保持合理运动习惯,以降低血脂水平,促进机体耗氧量的增加和脂肪分解的加速。另外,还需遵医嘱定期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保障患者康复效果[5-6]。本研究中,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全面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饮食、心理和家庭健康指导等护理。
结果显示,全面干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比常规组高,健康知识掌握评分、遵医嘱行为评分显著比常规组好,定期复查率显著比常规组低,说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饮食、心理和家庭健康指导等护理干预对预防高血脂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和遵医行为,提升定期复查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篇15: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论文
综合护理管理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跌倒率、致伤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综合护理
跌倒指的是一种意外突然倒地的现象,是我国第四大伤害和死亡的原因之一,且多发生于老年人。跌倒可能会导致骨折、软组织损伤以及心理创伤等严重后果,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各项机能逐渐退化,反应迟缓,自我保护能力差,其发生跌倒的概率更高[1]。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对于减少患者的心理损伤和躯体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我科自应用综合护理措施以来,有效减少了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浙江省金华市第二医院老年精神科收治的老年精神障碍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均60岁及以上。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男20例,女32例;年龄63~83岁,平均(69.18±5.33)岁;病程1~5年,平均(2.45±1.03)年;阿尔默茨海默病20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2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3例,血管性痴呆14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18例,女34例;年龄60~85岁,平均(70.26±5.28)岁;病程1~6年,平均(2.52±1.10)年;阿尔默茨海默病18例,老年期精神分裂症1例,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15例,血管性痴呆13例,其他5例。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家属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遵医嘱施护和根据病情变化予以随意性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1.2.1评估患者跌倒风险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全面收集和掌握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自理能力、既往病史、意识等,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估完成后,将评估结果交给管床医生复审。对于评分在5分及以上的患者,将其纳入跌倒高危人群管理,并落实好风险预警和各项护理措施。在患者床头悬挂严防跌倒的相关标识,护理组组长每周评估两次。
1.2.2安全教育
为患者家属讲解跌倒的危险性,要求家属24h留陪护人员,对患者下床、洗澡以及如厕等时段全程陪护。教会患者及家属床栏的使用方法,在患者卧床时,必须将床栏拉起。禁止患者在水渍上行走,穿合适的防滑鞋。在患者穿鞋袜以及冲凉的时候坐着进行。冲凉的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好水温,在变换体位时,要缓慢进行,避免久蹲或久坐后突然起立。
1.2.3确保患者活动环境安全
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和卫生,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物品排放整齐。病床需带有可活动的防护栏,摇床的把手用后要及时收回,防止患者绊倒。保持病房内地面的干燥,用湿拖把拖完地后,需用干拖把将地面水渍吸干。患者洗手间的蹲厕应该改为坐厕,洗手间和淋浴间安装扶手,并在地面上铺上防滑垫。
1.2.4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食谱,以高热量、高蛋白、清淡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减少高糖类和高脂类食物的`摄入。对吞咽有困难患者,不可催促,防止呛咳和噎食。对拒绝饮食患者,给予鼻饲或输液。
1.2.5用药护理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合并多种躯体疾病,除了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外,可能还需要同时服用降压、降糖药物等,因此可能导致过度镇静、体位性低血糖、低血压及步态不稳等状况。因此,护士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用药安全教育,做好低血压、低血糖等常见症状的应对措施。服用降压药物后,提醒患者改变体位时要缓慢,避免出现体位性低血糖。服用镇静药物后,应卧床休息,避免出现无力、头晕等症状。对服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必须确保按时就餐,避免发生低血糖。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两个月内护理期间跌倒发生率,以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患者家属护理满意率,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级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跌倒发生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以%表示,比较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跌倒发生率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发生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P<0.05).2.2两组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
3讨论
老年精神疾病是老年精神内科常见的一种严重心理障碍疾病,患者在行为、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活动方面均可能表现为持久性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2]。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衰退和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3]。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存在大脑反应迟钝、行为姿势控制力不高以及肢体协调能力差等特征[4],再加上慢性疾病、药物及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患者极易发生跌倒。因此,做好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防跌倒护理,是临床工作者一直重视的问题。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入院后进行跌倒风险性动态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护理。同时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使其配合护理工作。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可减少跌倒风险;为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护理和用药护理,能够确保患者的膳食营养均衡,减少因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跌倒。结果显示,观察组跌倒率和致伤率分别为1.92%和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46%和7.69%,且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与涂南[5]的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显著降低患者跌倒率和跌倒致伤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文凤,段桂香,马雄英,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跌倒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33(14):1274-1275.
[2]张建珍,赵惠英.130例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意外事件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1):62-63.
[3]蒋惠娟.预防跌倒管理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33(7):130-131.
[4]郭晓蔓.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2011,25(21):1939-1940.
[5]涂南.老年精神障碍患者预防住院跌倒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4):28-29.
篇16: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研究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近些年来,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高血压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发展,随着优质护理的不断深化,护理人员将临床护理技术和日常生活护理以及个性化心理护理、高血压的健康教育融为一体,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护理,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理解,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患者感到更加温暖,家属满意,现将我科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58例,女142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71岁,住院时间7~14 d,平均住院日11.5 d。首次发病的97例,占32.3%,多次发病的203例,占67.7%,文化程度:小、初中43例,高中及以上257例,职业:工人、农民52例,干部248例,既往有用药史患者215例,无或间断用药病史者85例,家庭或社区定期检测血压者89例,占29.7%。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老年高血压患者入院后,护士立即为患者安排病床,提供温馨的住院环境,一般老年高血压患者来院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护士应及时安慰患者,先扶患者到床上躺下,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减轻陌生感和心理压力,告知医师,介绍医师的高超技术水平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恐惧、顾虑心理,护士工作中严格做到着装整洁,举止文雅,态度和蔼,禁止在病室大声喧哗、嬉笑,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信任。用药治疗后,患者一般病情相对稳定了,护士要主动热情介绍病房的周围环境,语言文明,稳重大方,与老年患者交流时不得直呼姓名,一定要使用敬语,如“张爷爷您好,我是您的责任护士小杨,您今天感觉怎么样?好点了,您不要着急,血压不能降得太快,那样容易出现并发症,医师会为您逐渐调节,您放心吧,医师技术水平很好,以有什么不舒服和用药时的反应一定要和我们说,医师随时调节,您看好吗?”。往往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儿热情体贴,细小关心就如同一股暖流注入老人的心田,满足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需求,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增加治疗和护理信心。临床发现传统式的功能制护理已不适应现代护理的要求,护士按照工作标准及操作程序工作,很少考虑患者的心理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患者的情况缺乏整体了解,患者得不到完整、连续的护理。观察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后,护理不在是单纯的执行医嘱,护理被动服务于临床,我科室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开展更加贴近于临床,责任护士每天在生活护理上从细微处入手,耐心与患者进行语言沟通,多给予患者安慰、理解和关怀,特别针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应给予耐心开导,对待患者的进步要表扬鼓励,缓解低落、悲观情绪,向患者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黑板报等形式向患者宣传高血压病知识,特别图文并茂的预防保健知识能够解决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差的不足,增加形象记忆方法,更好的掌握预防保健方法。
2.2 加强临床护理: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要求每名护士加强临床各项护理基础操作水平,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我科针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有资深护士讲解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方法,指导新护士做到“一针见血”,对待特别不好穿刺的患者我们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采用无痛技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护士在工作中加强临床护理病情观察,经常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严格把握患者的给药的时间、方法、剂量、速度,随时掌握老年高血压患者输液时输液速度,防止发生意外。加强做好晨晚间护理,各值班人员床头交接班,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操作中注意保暖和患者隐私的保护,避免患者受凉,做好呼吸系统护理,老年患者反应比较缓慢、行动不便,晚间睡觉时床边要加防护栏,防止老年高血压患者意外坠床,临床护理一定要给予细心、周到、细致,不要嫌弃患者行动慢、听不懂等,护理注意细节的人性化关怀,莱宁格认为,护理的本质是文化关怀,关怀是护理的中心思想,护理关怀是以患者的健康为目的.,并从整体观念出发,为患者提供符合个人独特需要的护理关怀。静脉注射前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应用无痛技术,如“张大妈几天的静点我给您扎好吗?”使老年患者感到受到尊重,心理不抵触的同时也配合操作,护患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3 健康教育:
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饮食要清淡,限制钠盐的摄入,每天<6 g,多食绿色蔬菜、水果豆类食物,增加粗纤维食物摄入,防止发生便秘。告知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吸烟、喝酒、情绪紧张等不良因素,强调长期遵守医嘱按时服药的重要性,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法锻炼,避免不良刺激因素。
3 结 果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满意度达到99%,医患关系和谐,无1例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患者对自己病情了解,积极用药、饮食、康复训练,优质护理服务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
4 结 论
通过优质护理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开展,促进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转变,自身素质得到提高,护士转变了护理服务理念,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加强了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由被动护理到主动服务,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减少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治疗护理操作实行规范化,帮助患者解决一些生活护理、心理护理中实际问题,护理中一些儿我们看上去的“小事”,如一句亲切的大爷、大妈,一杯热水,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患者感到自己在医院受到尊重,这方面知识越高的老年患者表现越明显,好的沟通避免了医患之间的矛盾,改善了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老年高血压患者患病后容易造成心理负担,我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士真正做到在患者身边护理,护士操作避免了粗暴、马虎的现象,应用护理操作无痛技术,形成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在人性化护理中提升了护士的自身修养,实现了自我价值的升华,人性化护理服务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尊重、理解,帮助患者减少紧张、恐惧心理,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对自己病情有了一定了解,护士出院指导详细,电话随访和留科室联系电话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电话随访沟通形成了科室与患者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方便患者咨询饮食、运动、睡眠、心情、用药的科学化、规范化指导,优质护理活动的开展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值得临床护理不断完善、提高、改进、推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处理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并发肠梗阻护理的论文】相关文章:
3.内科护理论文
8.呼吸内科实习鉴定
10.社区内科护理的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