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2023-04-27 08:51: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洛溪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篇1: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

浣溪沙

黄沙岭

寸步人间百尺楼,

孤城春水一沙鸥,

天风吹树几时休。

突兀趁人山石狠,

朦胧避路野花羞,

人家平水庙东头。

这是辛弃疾写上饶黄沙岭古道的又一首词。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他登黄沙岭的感受。

辛卯兔年的农历三月初六,我曾独自一人骑行黄沙岭古道,写下了游记《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可惜那次没带照相机,没留下当时骑行的情景。

农历十月十一那天,我决定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当天早晨,在周田水库的诸葛山庄吃饱了麻糍粿和上饶米粉后,于上午9时伙同水星、闲庭、阳光、跑牛等友人,向着黄沙岭古道骑行而去。

从北面上黄沙岭基本上只有一条路,经尊桥街、后坪村、上潭水库、骆村到黄沙岭脚下的石上村。到了石上村已是上午10点钟。

上次我经过石上村时,村民们感到惊讶。这次经过石上村,村民们看见我们不再十分惊讶了。村民们告诉我,这条黄沙岭古道现在只有上山拜菩萨的人走,平时基本上就是当地砍柴的人会走这条山路了。

走出石上村,看到田地里农民们正忙碌地在挖红薯,我知道已是秋末冬初的季节了。上次来时还没开始春耕,而现在却是秋收季节。春华秋实之间原来只是一眨眼的功夫,真佩服第一个叫出“人生苦短”的人了,人生不仅是苦,还短。才子呀,才子。

翻过一个小山口,遥看黄沙岭时,却怎么也感受不到辛老祖宗是怎么写出“寸步人间百尺楼”的词句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县西四十里乾元乡,高约十五丈”,换算以后也就50m高左右。2.5km的上山路,上升50m左右,对于我们户外活动者来说是算不得险峻。但是,人家辛老祖宗是做官的,他有“寸步百尺”的感受,也是可以理解的……想着想着,仿佛我就是辛老祖宗的知心人似的,自己不觉好笑了起来。

开始上山了,我是五人行中的领路人。我对他们说,黄沙岭虽不高,但确实比较陡峭,我们还没到真正的山脚……

说到这里时,我猛然又想起了辛老祖宗的“寸步百尺”。对呀,人们一般说的上山2.5km,是指从石上村到山顶的路程。从真正的黄沙岭山脚到山顶最多也就1km路程,黄沙岭高15丈也指的是绝对高度。按这样一算,上山的平均坡度应该是5%以上,平均角度应该是3°以上。根据我上次走过的经历来看,最陡峭的地方坡度约在10%以上,角度可达到6°以上。这样陡的坡度辛老祖宗用“寸步百尺”来形容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曾奇怪我们中国人哪来这么笨的祖宗啊,原来是自己不懂自己的祖宗。还说人家是当官的,理解人家……傻呼呼的,傻呼呼的。

果然是这样。刚出石上村虽然也是上山路,但还勉强能骑着自行车上。到了真正的山脚以后,再往上就不容易了。这时大家只能推着车走,不少地方还得拎着自行车上。在大自然面前,人有时候确实就显得很无奈,非怪辛老祖宗会说“孤城春水一沙鸥”了。真是为人世间多峻岭,相比之下自己只是一只小小的沙鸥而已。

快到山顶的路上有一个亭子,我们到达这个亭子的时间是10点45分。

中国人是很愿意做善事的,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铺路建桥,修心积德”。自古以来谁要是修了路、建了桥,那就是大大的善人。到了这个亭子里歇息,我就深深地懂得了这个道理,心情也很好。但辛老祖宗上山的时候就表现出了烦躁的心情,他在词中说“天风吹树几时休”。

我们现在登山是秋末冬初,而且天气也很好,并没感受到有天风在吹着。据词中看,辛老祖宗是在冬去春来的时候登黄沙岭的。也许那时冬天寒风料峭还未结束,这风吹打在脸上很难受。老夫子不好意思说自己怕冷吧,就以厌恶天风无休止地吹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不光是厌恶风,老夫子这次还对山上的山石看不顺眼。你看他说的:“突兀趁人山石狠”。他觉得这山石高,突然出现在人面前,让人觉得它凶狠、可怕。怎么会是这样啊,老夫子似乎有点不开心。我想起来了,我们的老祖宗是被贬谪到上饶来的,一腔热血想报效国家却不能如愿,难怪不开心。

人们常说无官一身轻,是啊。你看辛老祖宗,他老人家当了官,却又丢了官,心里就受不了了。这么清新美妙的大自然,也难调剂好他心里的不平衡。

我们这些户外活动者就不一样,一走进大自然就有点忘乎所以了。与我同行的几位也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一走进这山野就忙不迭地去采那无人采的野花了。

看着他们采花,我又想起了辛老祖宗的词句,“朦胧避路野花羞”。我不觉又举目四望,呀,万绿丛中都开着一朵朵小小的黄花。记得我上次来这里时,看到万绿丛中开着的是一朵一朵的红杜鹃,煞是好看。而今天看到这万绿丛中点点黄,也确实养眼。这点点黄色的野花避路而开,还倒真有点害羞的样子,也越发显得有点撩人。连心情不好的辛老祖宗也为野花的羞涩动了情,谁又能说路边的`野花采不得呢。哈哈……又胡思乱想了,打住,打住。

11点10分,我们登上了黄沙岭山口。这次我们远远地就看见山口有一个人了,这是一位守庙的老人。据他说他姓徐,是山南大屋村的人,山口的地盘归他们村管辖。站在山口回望山下,只见蓝天白云下青山相连,远处的村庄若隐若现,心里有一种成功的愉悦。辛老夫子在回视平地景色见到人家时,也产生了异常喜悦的心情,“人家平水庙东头”便脱口而出。

山口宽敞,庵、庙、观皆有。我听前辈说,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各教派是互不相容的。看着这佛道两教派都屹立黄沙岭头,而且和尚庙和尼姑庵也紧靠在一起,我心里想,难不成它们也都讲和谐了……想着想着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了。

我又开始注视着山口上那个硕大的焚香炉了。上次来时山口没人,无从问津。这次据守庙的老徐说,袁洪明做过上饶的太守,其他的他就不知道了。炉上刻着丙戌年六月,丙戌年为、1946、1886……等年份。据此去推测,那就疑点重重了。焚香炉是水泥做的,“洗国耻”三个大字是简体字,中国最大的国耻就是被日本侵略过,这都是现代的暗示。而袁洪明做过太守却暗示着这是古代或者近代的,丙戌年是一个无法确定的年份。只有一个六月是确定的,也就是现在黄沙岭赶庙会的月份……哎呀,不想了不想了,我是出来活动散心的,又不是来考古的,到屋里去休息一下吧。

大家在老徐的屋里休息,老徐帮大家添足了路上要喝的水,还问大家要不要吃红薯。在这里我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休整,真谢谢老徐了。

11点半,我们开始下山了。与我同行的友人们都体会到了推着自行车下山比拎着自行车上山更艰难。由此大家竟激烈地争论起一个问题,以前是否有人推着独轮车翻越黄沙岭古道。认为有的人说,你看这路,中间铺着石头,明显就是给独轮车行走的。认为没有的人说,只要有几个人在前面拉是可以推上去的;可下山怎么办呢,总不可能弄几个人在后面拽着下吧……争来争去还是争不出个结果。

就在这激烈的争论中,我们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下山途中的第一个亭子。我看了一下时间,11点40分。

11点55分我们到达了下山途中的第二个亭子。我们回望了一下山口,是喜,是惊……无从说起,只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我们基本上是安全地翻越了黄沙岭。

从第二个亭子下到山脚,路程不长,但却很陡峭,路也很破烂。不过这已难不倒我们了。这时又一个奇怪的问题浮现在我脑子里。当年辛老祖宗走黄沙岭古道,是走路呢,还是坐轿呢。那时他老人家在上饶是闲居啊,没人伺候吧,那他老人家吃得消吗……哎呀真是的,人已故去,你为古人操什么心啊。

中午12点,大家都到了山脚,一个个已满身大汗。赶快到小溪沟里擦洗了一下后,浑身顿觉爽快多了。

经过大屋,一路上看见农民们都在忙着磨红薯洗红薯粉,却也一片丰年的景象。

12点15分,我们来到了茅店。上次我来的时候并没有体味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意境。这次我努力在寻找,在快到茅店时确有一条小溪,溪水之上也确有一座小桥。不过这桥已是水泥浇筑的,茅店外已看不见社林了。进得茅店街中,两边尽是现代化的楼房。据说当年辛老先生在此办了一个书馆,我也没时间去了解。唉,留点遗憾下次再来弥补吧。

12点半,我们完成了这次骑行黄沙岭的活动来到了黄沙街。在黄沙街一个老者对我说,现在的黄沙街是后来新建的,原来的黄沙街就是茅店。啊,又一个无法证实的问题出来了,谁能给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啊。

篇2:黄沙岭古道辩散文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

近日,上饶的驴友掀起了一股行黄沙岭古道的热潮,驴友们都感到这条线路确有独特的意境。确实,由于南宋诗人辛弃疾诗词的记载,上饶县黄沙岭古道的名气不但延续了近千年,它的知名度也在读书人中一代一代地扩大。黄沙岭古道究竟在什么地方?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而所谓古道又是一个什么含义?上饶还有多少古道留存于现在?随着去黄沙岭古道活动人的增多,见仁见智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一】

对于上饶人来讲,黄沙岭古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的确有争论。在我发出《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这个贴子后,就有人提出黄沙岭古道是在上饶市带湖路到市郊黄沙塘一带。他的依据是上饶市老一辈人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居住过,这是他在朋友家喝了酒晚上回家时走黄沙道的情景。因此他不可能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夜行。而且据老一辈的说,黄沙塘一带也有一个茅店。

但是在几乎所有我阅览过的文字记载中,却都记载为黄沙道在上饶县黄沙岭乡。而且那里也确有一个村子叫茅店。如果辛弃疾走的是这条黄沙道,那么他是从黄沙岭北向黄沙岭南走。到了茅店往前走有三个方向。往东去应家,四十八,五府山等地,往南去上泸,大坳,往西到茶亭,青溪(原名石溪),铅山等地。从这三个方向看,辛弃疾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然而从上饶到铅山八都只有不到50km的路程,大可不必在途中半夜行走。

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词中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说明辛弃疾对茅店是非常熟悉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对茅店的解释是:“那一家熟悉的茅店”。这样看来茅店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家店。这样黄沙岭乡的那个茅店,也就不能佐证黄沙道就是那个黄沙岭了。而辛弃疾在词的题目中也只是写的黄沙道,而没有标明是黄沙岭。

当然从辛弃疾其他写黄沙岭的词来看,又似乎确实是在黄沙岭乡。例如,他在《浣溪沙·黄沙岭》中写的“寸步人间百尺楼”,“突兀趁人山石狠”就表明黄沙岭很高很险,不可能是上饶市郊的黄沙塘一带。

我的认为是,辛弃疾的确走过黄沙乡的黄沙岭,也常走带湖边的黄沙塘。这首只标明黄沙道的西江月,很可能是写的带湖边的黄沙塘。而其他标明了黄沙岭的词,则是写的黄沙乡的黄沙岭。

二】

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都注意到,大凡人们常去游览活动的古道,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古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交流;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徽杭古道,古代徽州通达杭州的.主要经商通道;夏特古道,新疆伊犁到阿克苏的、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徒步探险线路。各地方的古道,如仙霞古道,因黄巢而出名;岭南古道,因赣粤通商而出名……。黄沙岭古道的名气就得益于辛弃疾了。

辛弃疾,南宋人,曾自行结集了多人加入农民军抗金。失败后上奏本力主抗金,朝廷未予采纳。接着做了几年高级的地方官吏。42岁被免了职闲居上饶20多年,这期间留下了400多首诗词作品。应该说辛弃疾的钟情山水,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得志。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上饶闲居时,他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能信手拈来,著文成诗。而这些诗词也往往是感山水的景致,抒内心的志向。因此,上饶的一些山水寺庙除了具有自然风光外,也被注进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

黄沙岭古道是辛弃疾在上饶居住时多次涉足的地方,对黄沙岭古道,他有时心情很好,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有时又会心情烦躁,如“天风吹树几时休”,“突兀趁人山石狠”。黄沙岭古道经他这样一描写,就让没去过的人对黄沙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自然地生出想行走一下黄沙岭古道的欲望,这也成就了黄沙岭古道的被人注目了。

三】

不少人游览过古道。游览后在人们的感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当然因个人的爱好,志向,兴趣的不同,各种感受都有它的合理性。

古道,在百科名片中是这样注释的:《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知古道乃是时空、途径、历史、路线的一个综合概念。

有人去过古道之后说,这哪是古道,路面是现在修的,沿途的亭子、小桥也是现代做的。当然从古董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看法也有道理。但是古道古道,道才是主要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现在另辟的新路就不能称之为茶马古道。而如果仍然完全按原来的线路修建的通道,我认为仍可叫茶马古道。也就是说,古道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路的状况改变了而已。

我看了这段时间驴友们走黄沙岭古道的照片,知道黄沙岭在修公路。我没亲临,不知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还是另外新辟线路。如果是另辟新径,那么走这新辟的路,虽然好走些,却没有古道的意义,也不能称之为走古道了。但是原古道仍可走。如果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那么这条线路应该还是古道线路。

由此我觉得古道的定位应该是古人行走的线路。据此我们可知,线路是判断是否是古道的主要内涵。其次,古道的内涵不仅仅是风景美丽。有人走了古道后认为没意思,既没风景,又累得要命。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古道不仅是观赏风景,还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活动体验。

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综合经济的发展也很快。这当中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上饶而言,三清山,圭峰,上饶集中营旧址,方志敏故乡,最美乡村婺源,万年神龙宫等等,都已成为上饶旅游的知名品牌。据我所知,三清山借助于神女巨蟒,圭峰借助于弋阳宝地,上饶集中营、方志敏故乡借助于政治影响力,最美乡村婺源借助于政治人物的发掘,万年神龙宫则是借助于历史的开拓等等而得以名声在外。而我从最近黄沙岭古道的情况得到一个感触,那就是一个旅游活动景点要名声在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

我骑行过黄沙岭古道,写下了《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49)》两篇游记,引得不少驴友纷纷前往黄沙岭活动。这种游记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句话,借助了名人辛弃疾的影响力。

各地尚待发掘的旅游活动胜地还很多,我只在想,除了黄沙岭古道外,还有其他古道吗?有啊。从上饶看,辛弃疾从浙江入江西,走灵鹫寺,博山寺,又从上饶经鹅湖到紫溪;古代安徽经婺源到景德镇的瓷器通道,浙江沿海运盐进上饶各地的通道等等,不管时空如何变化,应该说线路仍在,景点仍有。

由黄沙岭效应我产生了以上粗浅的看法,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户外活动的水平能得到提高,也希望我们的旅游业能得到扩展。

篇3:独行黄沙岭古道散文

独行黄沙岭古道散文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的词清新、刚毅、干脆、利落。我很喜欢。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上饶写的,写的是夜行黄沙岭,虽然写的是夜行,但后人读来却没有一点辛劳凄苦的感觉。似乎辛老祖宗把一切内心的感怀都融进了对大自然的陶醉中,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沙岭是一座山岭,古时从上饶到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石塘一带常要翻越此山岭。从上饶到黄沙、上泸,也经过这里。

读过这首词我就想走走黄沙岭,体验一下辛老祖宗笔下黄沙岭的风光。七十年代我曾为寻找一个黄沙乡的同学而走过这座山岭,可惜那个年代是不可能有这种欣赏心情的。现在空闲了,我打算从上饶走尊桥去翻越黄沙岭,

辛卯兔年的三月初六,我决定成行了。上午九点五十分,天虽然阴着,既然决心已定,我也就不管天气如何了。我骑着一辆旅行自行车出发,经茅家岭、尊桥、后坪、骆村、于十一点半到了黄沙岭北面山脚下的石上村。乡村公路也就到此为止,接下来便是翻山的古道了。

一  石上村

在我的印象中,石上村在七十年代时是很繁华的。那时人们乘车出行的少,徒步出行的多。即使出远门也有不少人无钱坐车而只好艰辛地徒步而行,所以黄沙岭岭南和岭北的人往来几乎都是翻山越岭的。处于岭脚下的石上村便是行人打尖歇脚的地方,也就显得特别热闹。

如今的石上村已风光不再了,寂静清冷,除了路边一两家小卖铺外几乎看不到行人。因为造了新房子,原来的旧房子和繁华的村街都成了残破的古迹了,而田地也荒多种少,显得有点凄凉。和小卖铺的人一聊,说是现在打工更能挣钱,年轻人谁还愿意种田啊。

我快要走出村庄时,竟然惊动了一些村民,他们惊呼:有一个人,有一个去黄沙岭的人。虽然现在不是稻花香的季节,但仍然可以看出,农民们并不怎么关注是否丰年的问题了。呜呼,风霜依旧,沧海桑田。

二 从岭北登黄沙岭

走出石上村便开始了艰难的'黄沙岭山道行了。我看了一下时间,十一点五十分。

黄沙岭路程不算长,上山五里,下山五里,但坡度比较陡。所以翻越黄沙岭还是累的。特别是以往的民众,一般都是负重而行,听老一辈的人说,一提到要走黄沙岭人们都有点害怕。挑担从山脚到山顶,短短的五里路,途中要歇息十几次。

刚走上黄沙岭的一段路还不能称之为山道。因为这段路的周围都是田地,农民们为了便于下田操持农事,对这段路会经常整修,因此只能算是田间小道。 走在这段路上,我的心情较好,眼前豁然开朗。看着这还未春耕的田地,我竟有了“听取蛙声一片”的感觉。

是的,还没到蛙声一片的季节。清清的田水中小蝌蚪已长大而不见了,小青蛙却又还没出来。即使蛙声季节,大白天的蛙声也没那么欢,但此时的鸟声却是太美了。这个季节有两种鸟叫得最陶醉人,一是咕咕鸟,二是水刮刮鸟。

咕咕鸟,学名叫鹧鸪。在江南水乡,一开春漫山遍野一片“咕咕咕——咕”的清脆鸟叫,这便是咕咕鸟的叫唤声。咕咕鸟的叫声听起来有一种深远、柔情、甚至一种少女乞求爱情的凄凉感觉,让人欲听不忍,欲罢不能。

水刮刮鸟也是开春以后叫的。叫起来是“水刮刮,水刮刮……”连续好多遍不停,煞是热闹。上饶人根据这种叫声便把这鸟称之为水刮刮鸟。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这种鸟的学名叫什么。水刮刮鸟的叫声响亮、欢快、有一种陶醉于得到了宝贵爱情的感觉,让人既感到嫉妒,却又喜欢欣赏它的欢乐。

这两种鸟的叫声混杂在一起,有时此起彼伏,交替唱和,有时又同时相融,混声交合,简直就是一组报春的交响乐。听起来让人梦醒,又让人欲睡,陶醉其间。

就在这一片美妙的鸟鸣声中我推着自行车走上了山道。随着登高,周围的田地都到我的脚下去了,山上没有大树,茂盛的灌木丛覆盖着山体,一片郁郁葱葱。杜鹃花也稀稀落落地开在了绿色的灌木丛中。有人喜欢一片红,而我却更喜欢这万绿丛中的点点红。红绿相衬、相偎、相映,给人以祥和、融洽、温馨,不似那清一色的单调、枯燥、乏味。

这里的山道基本上是原始的古道,路面铺就的鹅卵石经人们的常年踩踏和山水的冲刷,已残缺不全了。而一些横跨小山沟上的桥则是石块水泥搭建的,很明显这是现代人所为。 一路上虽然春意盎然,心情愉悦,可是体力却渐渐地不支了。一百多斤的人还要伺候一辆笨重的自行车,在这样的路上行走确实让人感到费力。

劳累让我想歇息一会儿,正好转过山包一个凉亭忽现在我眼前。我好高兴,顿时想起了辛老祖宗的词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啊,这个“忽”字啊,真是神来之笔。只有在这弯弯的山道上,你才会体味到这个“忽”字的精彩啊。

在凉亭中歇息了一会儿,我又继续推着自行车攀登。抬头看看,离山口不远了。我又望着这讨厌的自行车,心里想,翻过山顶下山了你总不可能再折磨我了吧。正想着,迎面从山口上下来一男一女两个看样子约五十多岁的人。他俩一看到我大为惊讶,当得知我是户外活动的他们就更惊讶了。“干嘛这么作践自己呀?”说着摇摇头顾自己下山去了。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同样惊讶得茫然无措。本来就体力不支,兴致大减,又被他们一说,更如凉水浇顶,浑身乏力了。无奈何,还是一步一挪地登上了山口。

登上山口一看时间,十二点五十分,刚好花了一个小时时间。

山口是一块几百平方米的平地,山路右边一个大凉亭,里面供奉着神像;往前过去有几栋房子,好像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左边有一栋房子,里面也供奉着神像。而靠路左边则有一硕大的焚香炉,奇怪的是炉外写着“洗国耻”三个大字。因为山口处没有其他人,所以不清楚这种设置是怎么回事。

站在山口,四周一片寂静,没有鸟鸣,灌木丛也稀落了。我忽然想起辛老祖宗的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明月怎能惊动树枝上的鹊儿呢?半夜蝉会鸣吗?据说在两种情况下蝉会鸣,一是白天,二是气温高。既是清风就不大可能热,又是半夜,我真不懂,是我糊涂,还是辛老祖宗糊涂。

休息了一会儿,体力恢复了,精神也有了。想着刚才被那俩下山人嘲笑一事,现在也释然了。嘲笑,善意的嘲笑啊。我对着他俩下山的方向大喊:谢谢你们的善意!接着是一连串的回音:善意,善意,善意……

太惬意了,带着这份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满足,我开始从岭南下山而去。

三  从岭南下黄沙岭

下山时看了一下时间,十三点。

上山确实太累了,现在下山总会好些吧。心里想着,人也就感到轻松了。放眼一望岭南的山,山沟里都是干枯的茅草。山体几乎都是裸露的黄色的土石,而风化了的就与黄沙差不多。我想,这大概就是黄沙岭名称的来历吧。

这天也是,却又洒起雨点了。还好雨点不大,老天也体谅我,知道我是来体验辛老祖宗词中的意境的,也就给了两三点雨。于是我又想起辛老祖宗的词,“明月别枝惊鹊”,“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真是的,真是的,既有明月,又有七八个星,何又来两三点雨呢?这辛老祖宗真是糊涂了吧。我却又猛然想起了不是有太阳雨吗,诗中也有“东边日头西边雨”的诗句,辛老祖宗夜行黄沙道的时候,莫非是半天星月半天雨吗。唉,不想了,困难又来了。

原以为下山轻松,却不知更麻烦。推车上山只需用力,下山你却拉不住它。你要刹车,他就不走,你不刹车,它拼命往下冲,人跑不过它。刹车太急,它一个猛停,能让你猛向前而摔一个跟斗。真没想到伺候一辆自行车,下山比上山更难。于是我只好采取点刹的办法,慢慢地伺候它下山。

岭南的路比岭北的路更陡峭,路面损坏也更严重。一路下来,走走停停。由于没什么值得观赏,所以比较寂寞。于是我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解烦闷,

只愿有人在眼前。

山路弯弯不见人,

大山巍巍不见边。

我唱山歌心里乐,

只愿山美泉水甜。

唱着走着,走着唱着,不知不觉又见一凉亭。我在凉亭中停好自行车便走出凉亭,站在山坡上向下望。山下村庄历历在目,却没有了那袅袅吹烟,也听不到那“哞哞”的牛叫。时不时传来的几声汽车喇叭声告诉我,大山沟里也在朝现代化迈进。我又忍不住向着大山高喊:留住大自然!同样一连串的回音出来了:大自然,大自然,大自然……

太爽心了,带着对大自然的崇敬,我离开凉亭下到岭南山脚下的大屋村,再骑行到了辛老祖宗词中写的茅店。我终于完成了翻越黄沙岭的行程,一看时间,十三点五十八分。

篇4: 千山古道关至青蛇岭记行散文

千山古道关至青蛇岭记行散文

千山青蛇岭是个美妙的去处,虽然去了多次,但只要经过了那里,便难掩内心喜爱。何况这次出行中还有一个古道关,更压抑不住内心的蓬勃。

上一次千山二十七峰连穿中,曾在古道关上做了短暂的停留,对这充满着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和谐非常向往,可惜因急于赶路,未能到关下盘桓,也因此留下了一块心病。

有了这两个因素,这次千山之行便顺理成章了。

猜测女友的内心,无论陪我攀山涉水,还是到山下的沈铁千疗温泉疗养院游泳,都足以平息她的困扰。最关键,延续一下“情人节”的余韵,既有情调,又能驱赶一下假期综合症带来的懒散。

A餐的关系,出行准备要相对简单。残冬的复杂环境,又需要我在细节上多做考虑;再上熬夜的习惯,睡眠严重不足。

在入睡三个半小时后,我忽然醒来。

我躺着没动,慢慢舒缓内心,避免剧烈动作引起身体的不适。

大约十秒左右,机械闹表如约般响起,紧接着是叮叮咚咚的手机音乐。这时想赖在床上也不可能了,便开始缓慢的穿衣,然后做出行准备。

考虑到A餐,再加上休闲人员过多会严重减慢速度,午餐估计很难及时。便在匆忙之余,吃了早餐。结果时间便因此滞后,等接到女友的电话,方才明白,今天怕是要迟到了……

由于人员迟到(包括我在内),我们出发略晚一些。不过轻车熟路,也没有大的影响。而且是白天赶路,不会出现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那会儿走错路的情况。六时多,大巴车启动,驶往目的地。

通过路线判断,我们不会走高速路。因此,我提前一个小时吃了药。只是路况实在糟糕,自身状态又处于低潮期;所以,没能抵挡得住眩晕的侵袭。特别是在后半程,剧烈的颠簸和反复的变速,以及不时出现的转弯给我带来很大的麻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只能用半睡眠来对抗眩晕的侵袭。

还好,路不是很长,在我进入剧烈眩晕前,我们到达目的地。

我利用较长时间的起程准备缓解内心的烦躁,等到下了车,大部分队友已经在盘山路上走出很远。

我们没走出几步,大巴车已经在队友们清除障碍后,可以继续沿盘山路上行了。我们便又登上大巴车,随大巴车上行,并接上路上散行的队友。只是没走多远,就因为路太滑,放弃上行。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驴友来说,多走一点路也没什么关系。便约了大巴车相聚的位置。全队沿盘山路上行,赶奔位于顶端的古道关。

严格的说,盘山路也是考验体能的一种坡路。与闷坡相比,少了那种艰难和单调,却增加了时间。因此,全队很快就拉开了距离。

走这样的盘山路,女友还可以。因此,我们还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

大约十几分钟的样子,队员们陆陆续续在古道关前聚齐。

巍峨壮观的古道关始建于唐代,为古城楼式建筑。它横跨两山之间,把入山道路拦腰掐断。

古道关城门楼高十余米,东西走向,屹立于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之中。这里地势险要,左右两侧均为高山险阻。看上去颇有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旧日的城门楼痕迹早已经过维修改造,但古城的历史气息依然浓重。顺着城楼仰望,“古道v”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城上的藏兵楼高大雄伟,隐匿在城墙垛口之后。城楼两侧的城墙已经剥离,只剩下高大的土崖,依稀可见旧日城墙的高大。

从城楼门洞隐约可以看到古道关内的开阔地带。早在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我曾经在古道关上略做停留,看到了那片开阔地带的面积。那里足以屯驻数百士兵,随时支援关上作战。当时手扶垛口远眺巍巍群山,令人心旷神怡,荡起怀古之情。仿佛置身于古战场,倾听到了战鼓轰鸣、金戈铁马和杀声阵阵,看到了旌旗招展、刀光剑影和血染关城。

因为入门收票的关系,我们并不会穿关而入;而是跨过了左侧铁丝网,沿左侧山峰进入。

左侧山峰是较陡的山坡,再加上残留的冰雪,相对难行。

我拉着女友开始沿山坡间依稀可见的路径向上攀登。

一直在平坦路面上逍遥的队友们立刻感觉到了艰难,速度顿时减慢。在经过一阵子攀爬之后,大部分队友因体能下降,开始停留歇息。整支队伍因此开始越拉越长,个别的地方开始脱节。

假期和伤病的关系,我的体能已经大不如前,也不会如原来那样如灵猴般的前冲,远远的甩开队友了。何况女友也没有那种体能,只能放慢速度,拉着女友,一点点的向前冲。

记得去年的某次和沈阳格格户外联合出队时,我便拉着一位沈阳的女队员攀爬陡坡。由于我过快的速度,造成那名女队员跟之不及,以致疲劳过度,引起身体极度不适,用了二十多分钟才调整过来。有了那一次的教训,在拉了人的情况下,便不敢太快,并随时观察队友的情况。在拉着女友一同行进的情况下,我更加注意女友的状态。尽量的压制自己的速度,不强迫她的跟随,并随时放慢节奏,甚至停下,给女友一个缓解的机会。

有了我的拉扯和运动知识的支撑,女友的状态还不错,最少速度并不慢于前面那些老驴。

看得出,很多队友并没有重视登山这个概念,只以为是休闲游,有的队员甚至没有穿登山鞋。这让我多少担心。严格来说,千山是个很险的线路。在不走旅游线路的情况下,难度系数是很大的。也幸好,我们这次线路上,并没有太险的地方,不然真的很考验我们这些管理者。

仅仅是这一小段的闷坡,那些不常走山路的队员便吃不消了。在桓龙湖之行中表现非常出色的老大姐“感悟人生”都行动迟缓、气喘吁吁,其它队员表现如何,我都不敢想。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后面大约有七八个山峰要翻越。虽然千山翻山的强度远没有我们本溪八峰那么大,但难度要超出太多。

翻过了两座山峰后,我们成功的绕过了“古道关”的关卡,躲开了收票的难题,并再次回归到了有台阶的旅游线路。这让我多少松了口气,最少在这段旅游线路上,并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

进入旅游线路不久,我们就来到路途中的第二个景区“苍鹰俯峭”(如果把古道关做为第一个景区)。

这里是一面九十度的石崖,“苍鹰俯峭”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纵向而书,右侧另书“九天寻遍无佳处,千年峭壁落苍鹰”的诗句。这里是我们“神鹰翱翔”户外群经常造访之地,也是我们留下纪念最多的地方之一。

这算是我第二次到达这里,上一次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因抢时间而一路奔波,并未及留下身影。这时便不肯放过,扯了女友和阳子在这里拍摄。后面相继来到的队友见了便也不肯走,轮流在那里拍摄。我充当了好一阵子的摄影师,才得以追赶一边缓缓前行,一边等待我的女友和阳子。

追上了二人,我们又顺着台阶走了不远,便看到了路途中的第三个景区唐代古石城。

唐代古石城始建于唐代初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大将薛仁贵征辽东时修筑的。

这座古城是围绕唐城而建,开发于一九九一年,面积一平方公里,位于海拔五百多米的围卧狮峰。

整座古石城已经荒废多年,处处显示出一种萧瑟凄冷。从锈迹斑斑的铁门,以及城下无人光顾的鸳鸯井,依稀感觉到昔日的喧嚣。特别是在战火纷飞之时,士兵往来穿梭的身影,以及兵器粮秣运转时的嘈杂凌乱……

由于整支队伍中,休闲的队员居多。经过前面盘山路、闷坡,以及连续翻越两座山峰,很多队员已经吃不消了;纷纷瘫坐在古石城前面的空旷地点休整。个别体能消耗特别大的队员,已经开始午餐了。

对此,我们没有任何办法。也只能任由大家停留,以恢复体能。

其实在千山二十七峰连穿时,后面这一段路我们只用两个多小时就完成了。只是率领这些休闲游的人走这段路就无法把握了,理论上设置了四个小时,但具体多长时间能完成,我们一点儿谱也没有;而且我们下午还有游泳的项目,在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这个休整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我们只能不顾个别队友的抱怨,强行结束休整,沿台阶继续向围卧狮峰顶攀爬,以尽早结束行程,到达目的地青蛇岭。

青蛇岭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那里是一个值得休闲的去处,可以让队友们体会一下在倾斜岩面上攀爬的乐趣。为此,快乐准备了三条长绳,分别由他、正林和我背负。

我们沿着陡险的石阶,攀爬上峭立的石壁。石壁上“青碧滴翠”的大字显示着这里的景观特色。只是在冬季里,看不到这些。

拉着女友登上围卧狮峰顶。一棵树龄高达三百年的油松,苍翠青碧,屹立在峰顶崖头。另一处山崖的边缘是一棵枯老的.,失去了全部外皮枝叶和所有生机的老松,造型古怪,比人工培植的盆景更加的奇异。沿路经过的队友无不端起相机拍摄,或者干脆坐在枯树下留影。

沿着峰顶崎岖的道路走到山崖的另一端,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像屹立在山峰顶端。这正是唐代古石城的标志“跃马东征”薛仁贵跃马横枪的雕塑。

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收复辽东城,七次兵发辽东。唐显庆三年、四年、五年,唐派程名振和薛仁贵连续三次伐辽东,在辽东城东白岩城同盖苏文展开激战。薛仁贵白马银枪闯入敌营,生擒敌方主将,成为征辽东的英雄。

薛仁贵在征辽东过程中,不止一次驻扎千山,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有的已经成为了千山景点的名字。如“古石城、跃马东征、古道关、古兵营、昙云捧印、薛庵”等,都是以薛仁贵传说故事命名的。

队友们在这里停留了很长的时间。可惜峰顶过于狭小,盛不下太多的人。队友们在照过像后下撤,给后面上来的队友腾出空间。

我们下了围卧狮峰,顺山腰的一条便道进入“驴”行线路。这时因为在景点照相的关系,整支队伍已经变得零零散散,大致分成了三队。第一队是由春思带领十余人的先导队,已经远远的抛开了大队。第二队由快乐率领,落在第一队后面有一段距离。第三队是由力拔山兮和好男人率领的后队,紧紧跟随前面的第二队。我处于第二队与后队的衔接处,因为这里有一大批休闲线路的队员,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队员和管理帮助他们。

在连续翻过两个山峰之后,我们犯了个错误。最熟悉道路的前导队已经远远的抛离了我们,第二队的快乐又贸然选择了险峻的线路。我们后面是紧跟第二队的,结果贸然进入了险路。等到连续克服几个短崖之后才发现,前面的路已经很险了,连我们这些老驴克服都有些难度,后面休闲线路的人走过去会很危险。

矛盾之中细想才明白,原来第二队的队友都算是经常出队的,克服前面的道路虽然艰难,但还能通过。后队的队友则不成,虽然个别人可以过去,只是会难为我们这些管理,要把这些人一个个的保护下去,不仅时间很紧张,也会很危险。

权衡了再三,我建议后面的队员原路返回,重新选择安全的道路。

后面较有经验的队员并不赞同我的意见,坚持继续走下去,个别人也已经顺利通过了。

队友们的成功通过并没有诱惑我,不同意见也没有干扰我,我仍然坚持原路返回重新确定路线的意见。原则上,我通过前面的道路并不困难,哪怕是保护女友一同过去也没有太大难度。不过我无法把每一个人都保护过去,加上后面所有有经验的队员都不行。因为在队伍中一直有一路都非常艰难的队员,我无法消除他们的心理干扰。

在我的坚持下,除个别能力较强的队员外,其他人开始原路返回了。这样,我便一下子成了收队。

这时走在最后面的感悟人生母子俩变得极为艰难,基本上是一步步的往下“蹭”。负责收队的力拔山兮数次催促我,我都只能无奈的请求他继续等待。

这段艰难的下坡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原本五六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再加上艰难的上坡,我们在这里耽搁了一个多小时。我的内心有点泄气了,估计我们这回很难达到目的了。

经过了这些的波折,再前进时便不敢太冒进了。当遇到第二队时,他们同样并不幸运。因为时间紧张的关系,他们已经过法继续攀爬陡峭的山峰了,正被迫从山峰上退下,重新选择平缓的道路。而通过对讲机我们了解到,春思他们已经顺利的登上了五佛顶,并下了五佛顶,赶奔最后一个目标――青蛇岭。

我们在对讲机里大致统一了一下,决定直接下山,然后重新寻找直奔青蛇岭的道路(我们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下山就意味着哪儿都去不成了)。

下山的路非常漫长,也非常艰难。等到我们爬下了山峰,进入了旅游便道才明白,要继续攀登青蛇岭根本无法实现的。我们需要继续攀登海拔高度达五百五十五米的五佛顶,然后再顺五佛顶的驴行线路赶奔青蛇岭。这根本不可能,最少在众多休闲线路队员参与的情况下无法完成。除非在队伍里面挑选个别体能好的队员,继续实现目标。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也不可能抛下大队人马,去尽自己的兴头。

权衡之下,我们再次更改目标,放弃青蛇岭,改为沿旅游线路做最后的游览,然后从千山大门出去,结束本次出队的第一部分行程。

一再的更改目标让我感觉有点失望,原本是要带女友攀爬青蛇岭的,这样也只有等下一次的机会了。同样的更改目标,对快乐的打击也很大。幸好,大部分队友对此持理解态度。

我们一面联系前队的春思,让他们单独成队,实现目标。一面停留在路口,等待后面陆续下山的队友聚齐,以安排后面旅游线路的行程。

在聚齐了所有后续队员后,我们把全部剩余队员打散,形成二三人的小组,自行安排后面的行程,并在千山大门口会齐,然后再进行最后的游泳项目。

得到指示的队员们四散而去,一面在景区内游览拍摄,一面缓缓的向千山大门处前进……

有时得失之间是很难衡量的,虽然我们失去了攀爬青蛇岭的机会,但也得到了在景区内游览的机会。

最开始,我还抱着全力加速,快点冲出大门的心思。很快,我便放弃了这个打算。一路风景无限,处处遗落惊叹。我已经被景区所吸引,不时拉着女友和阳子,以及随时遇到的芳姐、大地他们拍摄。

由于昨日是元宵佳节,景区沿路全是各式花灯,引得游人驻足观赏。

而路上,越聚越多的人流说明节日和寒冷并没有冰封住人们的内心,离家游览的人比比皆是。而且如我们这样的户外朋友也不在少数,路上数次遇到同行的本地朋友。还有一些身背绳索,腰间挂满了各种登山物件的登山者、徒步者,甚至还有攀援者。

我们不时在沿路的泉、潭、石或灯下停留拍摄。走着走着,人员便混淆了。有时和队友攀谈,几句话才发现,并非自己的队员。这时除了身边的几个熟悉的面孔,其他的人全都不知去向,估计是淹没在景区的人海中,或游玩,或拍摄。

一路行来,渐渐忘记了时间,全都不紧不慢的漫步。直到对讲机里传来快乐的招呼,才醒悟,我们的时间已经很紧了。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在景区内盘桓了。

我们抓紧时间在景区门口拍摄了几张照片,然后恋恋不舍的出了大门,直奔距门口几百米的集结地。

到了集结地一看,原来只有几个人聚齐。我也只有守在那儿,等待后面的队员。这时内心颇为后悔,应当在景区内多停留些时间。严格来说,我户外日久,而真正游览景区的机会却不多。

通过对讲机,我们了解到前导队的十余人比我们要尽兴。此时也开始下青蛇岭,并顺山路下行,到公路处聚齐,等待我们和大巴车过去。

由于目标的改变,我们和大巴约聚的地点离这里还远,我们需要等待大巴车,这样我们又多等了些时间。在等待中,队员们的兴起依旧,不时的嬉闹,直到大巴车远远的开来,才平息。

上了大巴车,统计了人数,又拉上了中途等待的十余名队员,我们驶往位于千山附近的沈铁千疗疗养院。

由于在千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到了那里,时间早已经过午,队员们已经饥饿不堪,便胡乱找了两家饭店,早早的完成了A餐,然后赶奔沈铁千疗疗养院去泡温泉和游泳。

我已经很久没下水了,对于刚刚掌握一点的游泳技艺早就忘到了九霄云外。这时一进游泳馆,便不知所措。我试了试水温,有点凉。面对周围的面孔,借口水凉,避开不会水的尴尬,跑到温泉池中去泡温泉。

温泉的温度明显不够,我几乎是没什么感觉的靠倚在池边。只是自身状态实在糟糕,没有多久,便开始头晕目眩。估计是刚刚午餐,血液供应消化,脑部供血便不足,再加下温热,这时出现眩晕头痛的状况也不奇怪。只得出了温泉池,打起了游泳池的主意。

游泳池内的水微微有些凉,刚刚在温泉中泡过,进到里面便感为难。好不容易才下到水中适应,适应过后便开始回忆动作,然后慢慢的游。

我是知道自己那点水准,深水区是不敢去的,超过一米六时便停下,往回游。短短二十五米的距离,中途都要歇上一回。好在池内不会游的也不是我一个,还有比我更羞怯的,躲在角落里面来回的“蹭”。

有了垫背的,内心便放松了。干脆离开了靠边的泳道,到中间的泳道内去找队友嬉戏。

说是嬉戏,其实只是看热闹,就我这点水准,再起“刺儿”,也只有吃亏的份儿。

我在泳池内停留没有多久,甚至没有等到女友下水,我便因头晕目眩,不敢再游。以前晕池的经验是有的,非常糟糕,连死的心都有了。而且后面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再游就是逞能了。

无奈之下,我离开了泳池,到浴池内洗澡,以便提前登车,吃药,以对抗后面晕车的考验。

整个游泳过程中,我和女友基本失散。在洗完澡后,早早的出来,寻找大巴车。

说是早,其实天已经黑了。遍寻大巴车不着,却在门口遇到了不参加游泳的芳姐和大地,原来他们去游览了另一处景点。想了想,也许和他们一起去游览更好,以免泳池内的尴尬了。不过,估计女友再去游览的心思不大。

一个小时后,队员们陆陆续续的结束泳池内的活动。全队聚齐,然后随车返程。明显感觉到,快乐对本次活动一再改变目标的自责,甚至相约下周再走千山。我则关闭了全部视听,靠倚在座位上进入了半睡眠状态,以对抗一直困扰我的眩晕……

【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相关文章:

1.蜈蚣岭上散文

2.七年再次见到你散文

3.岭上行的经典散文

4.观篁岭油菜花散文

5.游高峰古道

6.古道抒情散文文章

7.问道聚道营盘岭散文

8.再次下棋作文

9.岭导游词

10.骑行俱乐部章程

下载word文档
《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