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
“wosiz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
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作 者:曹鑫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庞德 林纾 翻译 目的 主体 方法篇2:林纾的翻译和近代文学思潮 毕业论文
林纾的翻译和近代文学思潮 毕业论文
梁琨(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林纾的翻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
林纾的这种翻译活动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不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外来的野蛮侵略也是愈演愈烈。为摆脱这种危机,人心思变,人们想在变易、改革中寻找出路。林纾的翻译就是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中适时而出,其翻译成果给这个特殊时代带来了一定影响。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近代社会思潮;社会动因;文学影响
任何思潮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不是任何历史时期都会出现影响深远的重大思潮。因为凡是思潮,都是激烈的现实矛盾的反映,在平平庸庸的历史时期,一般很少出现重大社会思潮,即使在社会**、民不聊生、人心思变的时期,如果只有个体的不满和怨恨,没有求变的共同目标,没有人将他们的要求愿望加以凝结,升华为一种前进的学说,思潮也很难形成。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形态里,其思想文化观念都有独特性。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从纵的方面观察,正处于旧的封建文艺观念向新的近代文艺观念蜕变的转折点;从横的方面观察,又正处于中国文艺观念与不断输入的西方文艺观念冲撞和融合的结合点,因此具有终古萌新、中西交杂的基本特征。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林纾的翻译适时而出。翻阅林纾的翻译小说,其中有反封建、倡民主、追求人格独立的新声,有反专制、倡改革、改良社会的期盼,也有重教育、戒陋习、兴办实业的呼号。林纾的这些声音与近代风云激荡的进步社会思想相吻合。
一、林纾其人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自号冷红生,晚年称补柳翁、践卓翁,福建闽县人。林纾幼年家境贫寒,靠母亲、姐姐做女工度日。他幼而好学,博闻强记,自幼嗜书如命,熟读《史记》、《左传》、《汉书》及唐宋名家作品,练就了一手优雅、凝练的中国古文文笔。后林纾因家中祖父母、父亲相继去世,忧伤成疾,常咯血,但他仍刻苦学习,这一切为林纾以后的创作和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林纾的功名道路并不顺畅,七次进京参加礼部试,皆未得中。后以教书为业,在北京任中学教员和京师大学堂教习。林纾的性格刚强易怒,时时怒斥他人,令别人甚感难堪,有许多人因此而与他疏远。
正如他自己所说:“家贫而貌寝,且木强多怒。”但是当别人有危难时,林纾却不惜奔走救助。林纾的挚友王灼三、林述庵早逝,林纾毅然把他们的孤儿收养在家十多年,衣食训诲备至,恩养一如己子,亲授古文、诗词。
18,林纾的夫人刘琼姿病逝,林纾时年46岁。丧偶对他刺激很大,他忧郁难遣。次年夏天,林纾认识了从法国归来的王寿昌。王寿昌对他说:“吾请与子译一书,子可以破岑寂,吾亦得以介绍一名著于中国,大胜于蹙额对坐耶?”于是二人合译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译作由于内容新鲜,译笔凄婉且有情致,一时之间风靡海内。严复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1]132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大获成功,开启了林纾的翻译文学生涯。
95二、近代文学思潮
文艺思潮的形成,有文艺内部的原因,也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原因。如果一种文艺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内部的原因促成的,那么它主要的导向就是解决文艺自身的问题,以促使它繁荣发展。
如唐代的“古文运动”,就是为革除六朝绮靡文风的影响,让文学从刻意追求辞藻、对偶、声律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之具有充实的内容和比较自由的表现形式。西欧的浪漫主义兴起,就是为了解决文艺中情与理的矛盾以突破古典主义的约束,达到用自由的形式表现个性的目的。如果一种文艺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外部原因促成的,那么它主要着眼点就在于如何使文艺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去适应外势。
中国近代文艺思潮主要是由外势促成的,所以它的主要导向是为适应社会历史的变革,以革弊启蒙为己任,务实重用。而中国近代文艺思潮导向是由时代造成的。中国近代是处于封建制度崩溃、资本主义势力发展的时期,社会历史的演变空前迅速,折射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各种思想学说在历史舞台上各施影响,相互较量,最终的结果是,其中不适应社会历史环境的失去影响,适应社会历史环境的茁壮成长。从当时的社会思潮看,这是封建文艺观念终结、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艺观念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终古萌新、新旧交替的蜕变,赋予了近代社会思潮以过渡性质。
这种过渡性首先表现在新旧并存、新旧交替上。
近代维护道统、文统、义法的旧文艺观念和主张表现新思想、新现实,以自由的形式抒发个人胸臆的新文艺观念并存;其次还表现在正统消失、权威未立上。
中国的文艺,受儒、道、佛、法各家的'影响很深,在不同的文艺观念中,都可以看到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子。
虽然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一直在思想界占正统地位,但到了近代这一大变动时期,儒家学说的根基被动摇了,封建文艺观念的正统地位也不复存在,各种文艺观念斗争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种多样化斗争中并没有确立新的思想理论权威。另外,过渡性还表现在变化的急速上。中国近代各种社会势力的力量对比经常变化,导致文艺思潮随着起伏不定的社会思潮而急速应变: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变革思想,到太平天国时期的反孔思想,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启蒙思想,又到民主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潮,其中间隔不过十多年。这种变化之急速,是其他时期没有的。
三、林纾翻译的社会动因
面对当时复杂的社会问题,林纾认为中国要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根本的出路不是进行一场摧毁封建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要进行一番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林纾的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他力图以序跋、评论、按语的形式宣传自己译书的目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及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用小说来“振作士气,(为)爱国保种之一助”[2]198。为了惊醒广大同胞愿发挥“叫旦之鸡”的作用,他在《不如归・序》中说:“余老矣,报国无日,故曰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惊醒,恒于小说序中掳其胸臆……”他认为只有国力强、国威盛,中国才能在国际上有地位。他联想海外华工的“无国度之惨”和国内同胞“犹梦梦焉”的状态,悲愤地呼喊:“吾死不瞑目矣!”爱国之心,跃然纸上。林纾在一篇译序中写道:“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也。恨余无学,不能著书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俘吾种亦在其倦敝之习,追摄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3]林纾对封建专制政体是不满的,他认识到不改变这种政体,中国断无自强之日。所以,他赞同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支持变法。
鉴于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日深,林纾期望通过译介外国作品警醒国人,教化国人,并最终达到救国保种、复国强民之目的。他用了66天翻译了斯托夫人的Uncle Tom’s Cabin。当时,在美华工正在受到非人虐待,甚至遭到杀戮。他不满于原名并根据实际需要,改名为《黑奴吁天录》。在《黑奴吁天录》的序中,林纾写道:“因之华工受虐,或加甚于黑人。而国力既弱,为使者复馁慑,不敢与争,又无通人记载其事,余无从知之。而可据为前谳者,特《黑奴吁天录》耳。”[4]2所以这本书不仅是同情美国黑人的悲惨遭遇,更是表现了旅美华工的悲惨处境,而这都是因为中国国力太弱。19,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际,割地赔款,划分势力范围,筑路开矿
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篇3:阂县林琴南孝廉纾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师读 从
(2)以袜实米 实
(3)负以致师 负
2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改日老师?从文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加点字 (1)从:跟从 读:读书,上学(2)实:装满(3 )负:背着 致:送给
2 虽然说你的心地本来就是善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个不是拜访孝敬老师的礼节
篇4:文学翻译中的化-以林纾译作《拊掌录》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化-以林纾译作《拊掌录》为例
本文从译介学的'视角出发,以林纾译作《拊掌录》为例,来考察了文学作品翻译中存在的“归化”与“异化”两种个性化翻译特征.通过详细分析,从而论证了在比较文学关照视野下,一切涉及跨文化的文学翻译都可以作为是一种“化”的成果,即不同的文化在译介者笔下彼此碰撞对话最终形成一种熔化后重铸的全新面貌.
作 者:陈燕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2) 分类号:H0 关键词:翻译 异化 归化 《拊掌录》篇5:《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7分)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jī):携带。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亟归,以袜实米( ) (2) 若心固善( )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小题3:结合选文分析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1)装 (2)本来
小题2:(2分)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小题3:心地善良(1分)结合选文(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注意这里实应是动词,装。
小题2:
试题分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篇6: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在中国大陆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文本在中国大陆
本文从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两个方面对林少华在村上文本的译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在文学翻译方面,林少华的翻译观体现了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归化”为主的翻译理念.林译文本在传播以村上文学为代表的日本当代文学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翻译文学领域,林少华的`翻译对解读村上文学起着导向性作用.而林少华所撰写的有关村上文学的研究性文章一方面起着深化阅读的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国内村上文学研究的单一化倾向.
作 者:杨炳菁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刊 名:日语学习与研究 英文刊名:NIHOUGO NO GAKUSHU TO KENKYU 年,卷(期): “”(5) 分类号:H3 关键词:林译 村上文学 文学翻译 翻译文学篇7:点绛唇林逋阅读答案与翻译
点绛唇林逋阅读答案与翻译
原文:点绛唇·金谷年年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点绛唇字词解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别、饯行的代称。又指生死相伴的情谊。
②离歌:送别的歌曲
③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人们常在长亭设宴饯别为亲友送行并吟咏留赠。
④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代指出门远游之人。这里指的是作者的朋友。
⑤萋萋(qī):草盛的样子。
点绛唇翻译:金谷年年生青草,年复一年,每到春来,长势繁茂,乱生的春色谁是它的主人?枝头残余的花朵在蒙蒙细雨中凋落一地。又是离秋,黄昏时分,送行的人在这里话别。远游的人已经走了,芳草萋萋生满前行之路。
点绛唇阅读答案:试题: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2.这首词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4分)
答案:
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1分)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成理即可给2分。)
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乱生”二字,显出荒芜之状。“谁为主”的叹问(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衬托,描写无主荒园在细雨中的情景:春色凋零,花朵纷坠,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飨赣昶逝“满地”,境界开阔而情调婉伤。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以下几句写离情。“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此句情景交融,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人送行饯别之地;此暗指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日暮。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这幅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的画面。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并能结合具体诗句作赏析,即可得分。手法2分,分析2分。)
点绛唇创作背景:林逋不趋荣利,独自隐居于西湖孤山,以种梅养鹤自娱。他高标遗世,但仍渴求着友情的慰藉。张先等人皆时时造访。公元10词人送别友人离去,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点绛唇赏析: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过片直写离情。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结尾处词人以景结情,渲染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像。整首词的语言清新柔婉,属婉约一派。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个人资料: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篇8:溪亭林景熙翻译与阅读答案及赏析
溪亭林景熙翻译与阅读答案及赏析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
原文: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亭字词解释:
①溪亭:临溪水的亭子。张祜《题上饶亭》:“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②汀:水边平地,小洲。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
溪亭翻译:
在秋天清冷之时,我更觉愁思郁结,到溪亭观览景色,到黄昏还徘徊着不想离去。
翘首遐观,我只见初月挂在高高的树上;微风吹过,好似觉得酣酒已经醒了一半。
林中落叶飘零,野地空旷寂寥,独行无绪,唯有闲坐,细数着那空中的点点萤光。
忽闻渔歌唱晚,不知起于何处,放眼遥望,远汀之外孤灯隐现,想必是渔歌放处。
溪亭创作背景:暂无
溪亭阅读答案:
试题: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分,答对2个给1分,答对4个给2分。]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4分,“穿”表达的情绪2分,“数”描绘的心境2分。]
溪亭赏析: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篇9:‘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对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五四观之检讨
‘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对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五四观之检讨
本文以客观的冷峻的同时也是多维的视角,评述在中国现代思想、现代文化与现代学术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广义的“五四”运动.文中对海峡两岸关于“五四”运动的论述作了比较;对客串深入研究“五四”运动的知名学者林毓生、张灏、余英时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说;着重阐明了“‘反传统'主义”与“反‘传统主义'”的学术概念与人文内涵;二者因引号不同,而有天壤之别.
作 者:余杰 作者单位:北京100102信箱49分箱,北京,100102 刊 名:凉山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NGSHAN UNIVERSITY 年,卷(期): 5(4) 分类号:B261 K261.1 关键词:“五四”运动 “反传统”主义 反“传统主义” 林毓生 张灏 余英时篇10: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也谈林译村上文学
翻译、解读与文化的越境-也谈林译村上文学
本文通过多个文本比较分析认为,“林译”文本的质量要高于其他几个村上译本,是最终占领中国大陆读书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进而探讨了“林译”在21世纪之交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所扮演的文化角色,指出其独特的文体和独到的解读既有消解主流话语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回避现实的危险.
作 者:王志松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刊 名:日语学习与研究 英文刊名:NIHOUGO NO GAKUSHU TO KENKYU 年,卷(期):2009 “”(5) 分类号:H3 关键词:林译 文体 解读 文化越境【庞德与林纾翻译观之异同】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