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
“柠檬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23~24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jī):携带。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亟归,以袜实米( ▲ ) (2) 若心固善( ▲ )
2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24.结合选文分析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22.(2分)(1)装 (2)本来
23.(2分)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24.心地善良(1分)结合选文(1分)。
篇2:《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的阅读答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的阅读答案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0.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8.⑴跟从(跟)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19.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0.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篇3:《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7分)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脩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脩: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jī):携带。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亟归,以袜实米( ) (2) 若心固善( )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两处)。(2分)
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小题3:结合选文分析林琴南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1)装 (2)本来
小题2:(2分)即 呼 备 /赍 米 一 石 致 之 塾/ 师 乃 受。
小题3:心地善良(1分)结合选文(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能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注意这里实应是动词,装。
小题2:
试题分析: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本句就是句与句之间的断句,主要弄清楚句子的意思就可以了。
小题3:
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篇4:阂县林琴南孝廉纾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的阅读答案附翻译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从师读 从
(2)以袜实米 实
(3)负以致师 负
2 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改日老师?从文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加点字 (1)从:跟从 读:读书,上学(2)实:装满(3 )负:背着 致:送给
2 虽然说你的心地本来就是善良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个不是拜访孝敬老师的礼节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