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浣溪沙六阙赏析

浣溪沙六阙赏析

2023-04-05 08:12: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萌宝宝就是我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浣溪沙六阙赏析,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浣溪沙六阙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浣溪沙六阙赏析

篇1:浣溪沙六阙赏析

浣溪沙六阙赏析

(一)

兑与芳华酒一樽,指尖划过是清新。不容岁月减天真。

或浅或深或往事,亦真亦假亦浮云。着些心事与君温。

(二)

文竹三枝梦正摇,香兰一朵韵含娇。晓风窗外慢推敲。

拈断秋纹怜旧句,研成春雨试新毫。偏偏镜里不堪描。

(三)

杏字青帘远市嚣,花风漫卷向邻桥。一庭栀子正含苞。

蒲柳搔姿舒野趣,芰荷呈露酌村醪。萦怀最是紫云腰。

(四)

一树梧桐香染天,愁思缕缕绕樽前。疏星淡月伴无眠。

弦上冰心牵玉梦,风中钗誓化尘烟。此生难与共婵娟。

(五)

曾醉兰亭夜不归,东篱雏菊浅疏眉。美酒摇开翡翠杯。

清风卷起梧桐絮,瞻花不忍折花菲。斜倚危栏盼雨吹。

(六)

回首尘缘一梦轻,几番风雨岁痕擎。叶落云峰伴雨行。

柔肠缱绻心难诉,风霜一里雾千层。哪曾见得梦里情。

涛神5月25日

篇2: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赏析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芭蕉叶上几秋声。

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

赏析

自省、自强并不就能自立。女性面对的纲常压力远较男性为重为酷烈,而愈是有自省、自强意识的女子则所受到的精神制约愈益严重,愈是敏感的人也就愈沉痛。

吴藻在当时被视为不守妇道之人,她不仅与男性词人赵庆熺(秋舲)、魏谦升(滋伯)等频多唱酬,而且还画有《饮酒读骚图》,将自己改着男儿装,更作杂剧《乔影》。可以肯定地说,在她轰动大江南北之同时,必也遭致无数非议和诽谤。

这首《浣溪沙》写在《金缕曲·闷欲呼天说》后约五年,词亦收于《花帘》一集。如果说,《金缕曲·闷欲呼天说》是吴藻从宏观上对人生、对女性生活的思考和把握,那么这阕小令则从微观角度抒露着其心声。词情似略萧飒,然而愤激语意显然无隐蔽,愤激也是种抗争。

值得玩味的是她的'愤情实际上却又以调侃、自嘲的语气出之,于是愤火转为冷焰,对压抑势力无异于投去了冷峻的一瞥。然而,这又毕竟是痛苦的,试想,“强笑”代哭,“忘情”销愁,绝顶聪颖的人得装糊涂,是一种特殊的情味。吴藻毕竟生活在嘉、道年间,她不可能超越历史而强其心志。

末句是沉痛的:“你太聪明了!你太灵慧了!”管教的人这么说,朋友中也许也有这样说,甚而自己长夜青灯沉思时也会自疑自惑地这么说。但是,吴藻心态中的基石仍是倔强的,“十年心事十年灯”,冷漠对待心所厌恨之事,坚持“十年”就是无声斗争和抗压。所以,这说到底又并不萧飒,何况更有那一卷《离骚》在。“十年心”之心是怎样的一颗激烈心,需从《骚》中去体察、辨识。“一卷《离骚》”必须与“十年心”共读,下片三句应于上片三句回环观照,始能发现小令诚不“小”。

篇3:浣溪沙赏析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想要。

5.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缫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的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响缫车”一句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细心、兴奋。“牛衣古柳卖黄瓜”一句则换了一个角度写作者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其中“试问”一词写出了作者既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篇4:浣溪沙赏析

内容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浸:泡在水中。

3.子规:布谷鸟。

4.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5.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6.“潇潇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7.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8.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9.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

10.白发:老年

11.潇潇:形容雨声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潇潇暮雨中,布谷鸟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

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

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

篇5:浣溪沙赏析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①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午盏,蓼茸④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①.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②.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片写午时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笔调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独特情致。

篇6:《阙题》译文及赏析

《阙题》译文及赏析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解

1、道由句: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2、闲门句: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

译文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

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

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

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

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赏析

从诗的语意看来,似乎是写友人在暮春山中隐居读书的生活。诗以“暮春”为主题,白云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浑,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静多趣。全诗无奇词丽句,只把所见所闻如实道来,娓娓动听,使人快乐无限。

篇7:文天祥 赴阙 赏析

文天祥 赴阙 赏析

《赴阙》是南宋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赴阙

文天祥

楚月穿春袖,吴霜透晓鞯。

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役役惭金注,悠悠欢瓦全。

丈夫竟何事,一日定千年。

【注】

①赴阕: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军长驱直入,兵临临安城下。诗人相应恭帝诏,散家产,组建义军,赶赴临安宫阙救援恭帝。

②役役:劳碌的样子。金注:金注碗,一种器皿。宋恭帝曾下诏赏赐文天祥金注碗等物,诏书中说:“其体吾注倚(注重倚靠)之意!”

③瓦全:指右丞相陈宣中、谢太后等人在强敌面前但求旦夕苟安的“瓦全”之策。

赏析

这首诗短小精炼又内容丰富,沉郁而又激昂,生动的表现了文天祥在国难当头时赴阙的复杂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了他卫国救国的决心、苦心和忠心。

背景

1276年初,临安形势危急。文天祥去皇宫陈述救国大计。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

注释

赴阙:到皇宫去

鞯:指马鞍的垫子

填海:借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

苦胆:借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

役役:奔波劳碌的样子

金注:金注碗。1275年

瓦全:比喻不顾名节,苟且偷生

定千年:决定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计

练习题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化用典故。

(1分)化用精卫填海、吴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

(2分)抒发了诗人全力以赴挽救国难的壮志豪情。(2分)

2.(1)“惭金注”表现出诗人不能及时为君王排忧解难,深感有负君王重托的惭愧之情。

(2)“欢瓦全”表现出诗人对朝廷中苟且偷安者的'悲愤之情。

(3)尾联表达了诗人要带领义军抗击敌军助君王安定大宋的壮志豪情。

(每点2分,共6分,对诗歌内容要适当分析)

生平简介/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原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文天祥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

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

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1283年,因不屈服于南侵的元兵诱降,被秘密杀害。

篇8:《阙题》翻译赏析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作者简介:

刘眘虚,唐代诗人。字全乙,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人。少时聪颖,九岁就会写文章,上书朝廷,被召号,授给他“童子郎”称号。公元723年(开元二十一年)中进士。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入第后,做过宏词科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以后又转崇文馆校书郎、秘书郎,还做过洛阳尉和夏县(今属山西省)县令。他精通经史,诗多幽峭之趣,风格近似孟浩然、常建。他为人较淡泊,交游多为山僧道侣,今存诗仅一卷,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尤工于五言。

注释:

⑴阙题:“阙”通缺,即缺题。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⑵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

⑶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

⑷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

⑸深柳:即茂密的柳树。

⑹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每:每当。

翻译: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赏析: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

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

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篇9:《阙题》翻译赏析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

⑴阙:指唐都城长安。潼关:关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

⑵红叶晚萧萧:一作“南北断蓬飘”。

⑶长亭:古时道路每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

⑸过:一作“落”。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⑹山:一作“关”。迥:远。

⑺海:一作“塞”。

⑻帝乡:京都,指长安。

⑼梦:向往。末两句一作“劳歌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参考译文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篇10:蝶恋花等词六阙征文

蝶恋花等词六阙征文

一、西江月·舍妹新婚遥有此寄

(丙申八月三十,舍妹新婚,遥有此寄。)

多载两情相悦,修来缘分今朝。

欢声笑语乐陶陶,会与白头偕老。

多少次身边在,不辞艰苦辛劳。

鸳鸯比翼任逍遥,不慕仙神笑傲。

二、如梦令(新韵)

(丙申八月三十,舍妹新婚,遥有此寄)

相解相知交好,不弃不离情晓。

多载与颜欢,吉日新婚热闹。

偕老,偕老,白首如昨欢笑。

三、忆秦娥·无计

(丙申年八月二十七,近妹婚期,无计还家,有感以记。)

秋风厉,行随笑我归无计。

归无计,诗词遥贺,新婚之喜。

愿君莫怨开颜戏,留吾遗憾流年里。

流年里,几番过往,身不由己。

四、浣溪沙·秋残

(晨起天气转寒,途中,有感近日之事,以记。)

晨与西风易感寒,罗衾难抵弄秋残。

沿途木叶几阑珊?

无计还家惆怅与,有心何故问情瞒?

高楼倚却又凭栏。

五、蝶恋花·傍晚湖边赏景

晚照无声倾落幕,湖畔新来,渐与斜阳数。

影映水波情共舞,行藏柳后人轻妒。

莫问流年何去处,古往今来,多少行还复。

物是人非行路苦,相思如旧寻常户。

六、南乡子·傍晚行诣情人坡湖边赏景

傍晚诣湖边,坡里情人几笑颜?

无意会逢寻落日,霞天,烟袅余光两境掀。

还是静依然,水色交相昼景残。

最恐夜时犹只影,身寒,戏作词篇与影还。

篇11:浣溪沙诗词赏析

浣溪沙诗词赏析

【原词】: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①,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③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释】:

本词是词人为悼念亡妻卢氏而作。

①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

②被酒:中酒、酒醉。

③赌书:此处为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翻译】:

秋风吹冷,孤独的情怀有谁惦念?看片片黄叶飞舞遮掩了疏窗,伫立夕阳下,往事追忆茫茫。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愿以偿。

【简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上片由问句起,接以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勾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写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借用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句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

【赏析】:

纳兰性德此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沉思,下阕是对往时往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性德此时此地的孤独,下阕是纳兰性德和妻子在曾经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暂而无边的欢乐。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阅读训练】: (适合高中阶段)

(1)词的上阕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简析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追忆了妻子在世时的生活的哪几个片断?它们与最后一句形成怎样的关联?试选取其中一个片断简析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选取了“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等意象(1分),表达了词人丧妻后的孤单凄凉及对亡妻的深挚怀恋。(1分)

词句简析: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落笔。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深秋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但今年此时,妻子已逝,谁会对自己嘘寒问暖呢?词人丧妻后的孤单凄凉由此立现。(2分)或:次句描绘了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景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同时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2分)或:末句中,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自然流露出对亡妻的深挚怀恋。

(2)追忆

了“醉酒春睡”、“赌书泼茶”这两个生活片断(1分),最后一句概说了这两件往昔的寻常事,与现在的酸苦形成对比,表现了深沉的悲伤与惆怅。(1分)

词句简析:“醉酒春睡”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自己。当初越温馨,此时越凄凉。(2分)

“赌书泼茶” 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当初越幸福,此时越悲伤。(2分)

篇12:欧阳修浣溪沙赏析

欧阳修浣溪沙赏析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六幺:唐时琵琶曲名。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鉴赏

此词以清丽质朴的语言,描写作者春日载舟颍州西湖上的所见所感。词的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下片写作者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整首词意境疏放清旷,婉曲蕴藉,意言外,别有意趣。

“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

《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也符合荡秋千时在围墙之上时隐时现的情况,暗中写出了秋千女的形象。)“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浣溪沙六阙赏析】相关文章:

1.陆游《浣溪沙》赏析

2.浣溪沙文学赏析

3.阙题,阙题李白,阙题的意思,阙题赏析

4.《阙题》唐诗全诗赏析

5.苏轼浣溪沙译文赏析

6.浣溪沙古诗翻译赏析

7.李清照诗词浣溪沙赏析

8.苏轼浣溪沙诗词及赏析

9.李清照浣溪沙·闺情赏析

10.《摊破浣溪沙》诗词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浣溪沙六阙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