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哒咩打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意见的框架结构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意见的框架结构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基本框架】
1、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要达到什么要求);
3、背景与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工作举措——工作要求;
4、背景与现状——必要性或原因理由——工作要求;
5、目的——理由——安排——要求。
篇2: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6号)统一部署,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促进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升级,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是指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我国城乡建设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绿色、生态、低碳理念指导城乡建设,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约束;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显着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满意度,并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观念;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发展绿色建筑,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二、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切实提高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到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水平接近或达到现阶段发达国家水平。“十二五”期间,加强相关政策激励、标准规范、技术进步、产业支撑、认证评估等方面能力建设,建立有利于绿色建筑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建单体建筑评价标识推广、城市新区集中推广为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到20**年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力争到20**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10亿平方米以上。
(二)基本原则。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建筑特点,合理制定地区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建立健全地区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积极完善政策体系,从整体上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并注重集中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城市及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在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方面率先突破。合理分级、分类指导,按照绿色建筑星级的不同,实施有区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支持二星级以上的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激励引导、规范约束,在发展初期,以政策激励为主,调动各方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加快标准标识等制度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切实提高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
三、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
(一)健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制(修)订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及相关产品标准、规程。加快制定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绿色建筑工程定额及造价标准。鼓励地方结合地区实际,制定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编制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技术导则和标准体系。
(二)完善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各地住房城乡建设、财政部门要加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的推进力度,建立自愿性标识与强制性标识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一般住宅和公共建筑,实行自愿性评价标识,对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的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率先实行评价标识,并逐步过渡到对所有新建绿色建筑均进行评价标识。
(三)加强绿色建筑评价能力建设。培育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机构,负责相关设计咨询、产品部品检测、单体建筑第三方评价、区域规划等。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职业资格制度,加快培养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评估、能源服务等方面的人才。
四、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财政政策激励机制,引导更高水平绿色建筑建设
(一)建立高星级绿色建筑奖励审核、备案及公示制度。各级地方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设计评价标识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项目汇总上报至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两部”),两部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请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报告、工程建设审批文件、性能效果分析报告等进行程序性审核,对审核通过的绿色建筑项目予以备案,项目竣工验收后,其中大型公共建筑投入使用一年后,两部组织能效测评机构对项目的.实施量、工程量、实际性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符合申请预期目标的绿色建筑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二)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对经过上述审核、备案及公示程序,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给予奖励。xxx2年奖励标准为: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下同),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平方米。奖励标准将根据技术进步、成本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整。
(三)规范财政奖励资金的使用管理。中央财政将奖励资金拨至相关省市财政部门,由各地财政部门兑付至项目单位,对公益性建筑、商业性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奖励资金兑付给建设单位或投资方,对商业性住宅项目,各地应研究采取措施主要使购房者得益。
五、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
(一)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城区。鼓励城市新区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集中连片发展绿色建筑。中央财政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区已按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建筑、市政、能源等专项规划,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2年内绿色建筑开工建设规模不少于xxx万平方米。
(二)支持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中央财政对经审核满足上述条件的绿色生态城区给予资金定额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5000万元,具体根据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水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评价等级、能力建设情况等因素综合核定。对规划建设水平高、建设规模大、能力建设突出的绿色生态城区,将相应调增补助额度。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补贴绿色建筑建设增量成本及城区绿色生态规划、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及能效测评等相关支出。
六、引导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优先发展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更多地惠及民生
(一)鼓励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规划建设。各地要切实提高公租房、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强调绿色节能环保要求,在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时,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安排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
(二)在公益性行业加快发展绿色建筑。鼓励各地在政府办公建筑、学校、医院、博物馆等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建设中,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公益性建筑中开展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试点,从20**年起,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三)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绿色建筑奖励及补助资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资金向保障性住房及公益性行业倾斜,达到高星级奖励标准的优先奖励,保障性住房发展一星级绿色建筑达到一定规模的也将优先给予定额补助。
七、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切实加强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一)积极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鼓励支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积极支持绿色建筑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大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与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的推广力度。要根据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及时制定发布相关技术、产品推广公告、目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
(二)大力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再利用等各项工作,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实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基地。
(三)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积极推广适合住宅产业化的新型建筑体系,支持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建立建筑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大力推广住宅全装修,推行新建住宅一次装修到位或菜单式装修,促进个性化装修和产业化装修相统一。
各级财政、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要与发改、科技、规划、机关事务等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研究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科学组织实施,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
篇3: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设计
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设计
河北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项目名称: 某四层办公楼结构设计
设 计 者: 秦梦伊 学 号: 451038 指导教师: 范东峰
完成日期: 6月30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1) 二.结构计算书----------------------------------------------------(2)
1.结构布置--------------------------------------------------(2) 2.计算简图--------------------------------------------------(2) 3.荷载计算 -------------------------------------------------(3) (1)恒荷载------------------------------------------------(3) (2)活荷载------------------------------------------------(5) (3)风荷载------------------------------------------------(6) 4.内力分析--------------------------------------------------(7) (1)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7) (2)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0) (3)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14) 5.内力组合--------------------------------------------------(16) 6.截面设计--------------------------------------------------(17) (1)梁的设计--------------------------------------------(24) (2)柱的设计--------------------------------------------(26)
三.设计图纸
(一)梁柱配筋施工图-------------------------------------------(29) (二)各截面配筋详图-------------------------------------------(30) 附:柱钢筋表-------------------------------------------------------(31) 梁钢筋表-------------------------------------------------------(31) 附录-------------------------------------------------------------------(32) 致谢-------------------------------------------------------------------(33)
一、某四层办公楼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任务书
设计资料
设计标高:室内设计标高+-0.000相当绝对标高4.400米,室内外高差600mm。
墙身做法:墙身为普通机制砖填充墙,用M5混合砂浆砌筑。内粉刷为混合砂浆底,纸筋灰面,厚20mm,内外涂料两度。外粉刷为1:3水泥砂浆底,厚20mm,陶瓷锦砖贴面。 楼面:楼板顶面为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5mm厚1:2水泥砂浆加“108”胶水找色粉面层,板底为15mm厚纸筋面石灰抹底,涂料两度。
屋面:现浇楼板上铺膨胀珍珠岩保温层(檐口处厚100mm,2%自两侧檐口向中间找坡),1:2水泥沙浆找平层厚20mm,二毡三油防水层,撒绿豆沙保护。 门窗做法:门厅处为铝合金门窗,其他均为木门钢窗。 地质资料:三类建筑场地。
基本风压w0=0.55kn/m2,地面粗糙度属于B类。
1) 活荷载:屋顶活荷载2kn/m2,(不上人屋顶活荷载0.5kn/m2)办公楼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2.0kn/m2,走廊.楼梯活荷载标准值2.5KN/m2。 设计第7榀横向框架,标准层建筑平面。
柱网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柱的线刚度为
二、某四层办公楼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
1.结构平面布置
边跨(AB CD跨)梁:取h=1/12*L=1/12*6000=500mm,取b=250mm。 中跨(BC跨)梁:取h=400mm,b=250mm。
边柱(A轴 D轴)连系梁,取b×h=250mm×500mm;中柱(B轴,C轴)连系梁,取b*h=250mm*400mm;柱截面均为b*h=300mm*450mm,现浇楼板厚100mm。
结构计算简图如图1。根据地质资料,确定基础顶面离室外地面为500mm,由此求得底层层高为4.3m。各梁柱构件的线刚度经计算后列于图1.其中在求梁截面惯性矩时考虑到现浇楼板的作用,取I=2I0(I0为不考虑楼板翼缘作用的梁截面惯矩)。 AB、CD跨梁:
i=2Ec*1/12*0.25*0.50^3/6.0
=8.68*10^(-6)Ecm BC跨梁:
i=2*Ec*1/12*0.25*(0.4^3)/2.5=10.67*10^(-4) m 上部各层柱:
i=EC*1/12*0.30*(0.45^3)/3.2=7.12*10^(-4)Ecm 底层柱:
i=EC*1/12*0.3*(0.45^3)/4.3=5.30*10^(-4)Ecm
333
3
2.计算简图
结构平面布置图
结构计算简图
3.荷载计算
1)恒荷载
(1)屋面荷载 A
二毡三油防水层 0.35kn/m2 20厚1:2水泥沙浆找平0.02×20=0.4kn/m2 100厚~140厚(2/100找坡)膨胀珍珠岩 (0.1+0.14)/2×7=0.84kn/m2 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0.10×25=2.5 kn/m2 15厚纸筋灰抹底 0.015×16=0.24kn/m2
合计 4.33kn/m2
边跨(AB CD)框架梁自重 0.25×0.50×25=3.13 kn/m 梁侧粉刷 2×(0.5-0.1)×0.02×17=0.27 kn/m 中跨(BC)框架梁自重 0.25×0.4×25=2.5 kn/m 梁侧粉刷 2*(0.4-0.1)*0.02*17=0.2kN/m 因此作用在屋顶框架梁上的线荷载为:
g4ab1=g4cd1=3.4 kn/m
g4bc1=2.7 kn/m
g4ab2=g4cd2=4.33×3.9=16.89 kn/m
g4bc2=10.83 kn/m
B
楼面框架梁线荷载标准值
20厚水泥沙浆面层 0.025×20=0.50 kn/m2
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0.10×25=2.5 kn/m2 20厚纸筋灰石灰抹面 0.15×16=0.24 kn/m2
楼面荷载3.24 kn/m2
边跨框架梁及梁侧粉刷 3.4 kn/m 边跨填充墙自重 0.24×(3.2-0.5)×19=12.31 kn/m 墙面粉刷 (3.2-0.5)×0.02×2×17=1.84 kn/m 边跨框架梁及梁侧粉刷 2.7 kn/m 因此作用在中间层框架上的线荷载为
C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跨连系梁自重 梁侧粉刷 1米高女儿墙自重 墙侧粉刷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顶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中柱连系梁自重 梁侧粉刷 连系梁传来屋面自重 顶点中节点集中荷载 D
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边柱连系梁自重 粉刷 钢窗自重 窗下墙体自重 粉刷 窗边墙体自重 粉刷 框架柱自重 粉刷 连系梁传来楼面自重 中间层边节点集中荷载
中柱连系梁自重 粉刷 内纵墙自重 gab1=gcd1=17.55 kn/m
gbc1=2.7 kn/m gab2=6.32kn/m gcd2=12.64 kn/m
gbc2=8.1 kn/m
0.25×0.5×3.9×25=12.19KN 0.02×(0.50-0.10)×2×3.9×17=1.06 KN 1×3.9×0.24×19=17.78KN 1×0.02×3.9×7=2.65KN 0.5×3.9×0.5×3.9×3.98=15.13KN G4A=G4D=48.81KN 0.25×0.40×3.9×25=9.75KN 0.02×(0.4-0.1)×2×3.9×17=0.80KN 0.5×(3.9+3.9-2.5)×1.25×3.98=13.18KN
0.5×3.9×1.95×3.98=15.13KN
G4B=G4C=38.86KN 12.19KN 1.06KN 2.43KN 14.77KN 2×0.02×0.9×3.6×17=2.20KN
0.60*(3.2-1.4)*0.24*19 =4.92kN 0.73KN 0.3×0.45×3.2×25=10.8KN 0.78×0.02×3.2×17=0.85 KN 0.5×3.9×0.5×3.9×3.24=12.32KN GA=GD=62.27KN 9.75KN 0.80KN 3.6×(3.2-0.4)×0.24×19=45.96KN
粉刷 3.6×(3.2-0.4)×2×0.02×17=6.85KN 扣除门洞重 -2.1×1.0×(5.24-0.2)=-10.58KN 框架柱自重 10.8KN 粉刷 0.85KN 连系梁传来楼面自重 10.73KN 12.32KN 中间层中节点集中荷载 GB=GC=87.48KN 恒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
2)活荷载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图()图中各荷载计算如下 P4AB =P4CD=0.5×3.9=1.95KN/m P4BC=0.5×2.5=1.25 KN/m
P4A=P4D=0.5*3.9*0.5*3.9*0.5=1.90 KN
P4B=P4C=0.5*(3.9+3.9-2.5)*1.25*0.5+0.25*3.9*3.9*0.5=3.56 KN PAB=PCD=2.0×3.9=7.8 KN/m PBC=2.5×2.5=6.25 KN/m
PA=PD=0.25×3.9×6.0×2.0=8.7 KN PB=PC=14.79 KN
3)风荷载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公式 wk=βzμsμzμrw0因为高度小于30米,可取 β z=1.0;对于矩形截面 μ s=1.3; 〈μ z 可查荷载规范当查得的 μz1.0
4.内力分析
(1)恒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荷载作用下的风力计算采用分层法
取出顶层进行分析结构计算如图图中框架刚度取框架柱实际刚度的0.9倍。 图中梁上分布荷载由三角形和梯形两部分组成;根据固端弯矩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分布荷载及三角形分布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 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
G4边=g4ab1+(1-2x2+x3)g4ab2=17.3 KN/m G4中=g4bc1+5/8g4bc2=18.28kn/m
结构内力可用弯矩分配法计算并可利用结构对称性取1/2结构计算各杆件的固端弯矩为 M4AB=51.9 KN.m M4bc=9.52 KN.m M4CB=4.76 KN.m
1)顶层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标准层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3)底层在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4)恒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总图:
5)恒载作用下的剪力轴力图:
6)恒载作用下的弯矩调幅图:
(2)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也采用分层法,考虑到活荷载分布的最不利组合,各层楼层活荷
载布置可能如图所示的几种组合形式。计算结果见图(仅表示出标准层在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1)顶层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2)标准层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3)底层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3)风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1
2)各柱反弯点及柱端弯矩图:
3)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4)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轴力图:
5)框架梁柱控制截面
5.内力组合
根据内力计算结果,即可进行框架各梁柱各控制截面上的内力组合,其中梁的控制截面为梁端、柱边及跨中。由于对称性,每层有5个控制截面,即图14中的1、2、3、4、5号截面,表2给出了第二层梁的内力组合过程;柱则分为边柱和中柱(即A柱、B柱),每个柱每层有两个控制截面,以图14中第二层为例,控制截面为3、4号截面。表3给出了二层柱的内力组合过程。
顶层梁的内力组合
同理可以计算出第三层,第二层,第一层梁的内力组合,见下表:
顶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中间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底层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顶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中间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底层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柱的内力计算结果
柱的内力组合
6.截面设计
(1)梁的设计
以第二层梁AB为例,其最不利的组合内力如图15所示。 ①正截面强度计算:
梁的截面尺寸为500mmx250mm。
C20时,梁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为30mm。 故设a=35mm,则h0=500-35=465mm,
fcm=9.6N/mm^2, fy=300N/mm^2, ft=1.10Nmm^2.
对于梁端,不考虑现浇混凝土板的作用。 梁端A:
αs=M/(α1*fcm*b*h02)=(71.45*10^6)/(1.0*9.6*250*465*465)=0.138
ζ=1-(1-2αs)^(1/2)=1-(1-2*0.138)^(1/2)=0.149<ξb=0.55 (满足要求)
As=ξbh0fcm/fy=0.149*250*465*9.6/300=554mm^2
选用3
16,As=603mm^2。
梁端B:计算公式同上,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
16,As=603mm^2。
选用3
对于梁中截面,考虑混凝土现浇板翼缘受压,按T形梁计算。
翼缘计算宽度取
btf=l0/3=
6000/3=mm
属于第一类型的T
形截面。
(满足要求)
选用320,。
②斜截面强度计算
取较大设计剪力V=-108.02 kN。
验算截面尺寸
(截面符合要求)
验算是否需要计算配置箍筋
故需要配置箍筋。若选用φ
8@200
(满足要求)
配箍率
最小配箍率求)
(2)柱的设计
以第二层A轴线柱为例。其最不利组合 A 4M=60.59 kN・m V=500.06 kN A 3M=63.70 kN・m V=500.06 kN
柱A 4 A 3的最不利组合内力 柱的截面尺寸为300mmx450mm。 ①受力纵筋的计算
(满足要
柱的计算长度
柱端A 4
:
;
先按大偏心受压情况计算:
选用216,。
柱端A 3:计算公式同上,计算过程略。计算结果:
选用216,。
②抗剪强度计算
故可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取φ8@200。
三、设计图纸(一)梁柱配筋施工图:
梁柱配筋施工图
(二)各截面施工配筋详图:
附:
附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混凝土结构(上册)》(第五版).建工出版社 6《混凝土结构(中册)》(第五版).建工出版社
应用软件
Microsoft Office Word AutoCAD Simplified Chinese
致谢
本次土木工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老师和同
学都投入很多精力。我们的设计课老师范东峰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断和我们交流,提出意见,帮助我们改正进步。对于老师耐心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样,也感谢和我们并肩同行的同学们。 最后,再次感谢范东峰老师,希望您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桃李满天下。
篇4:框架结构有哪些种类?
框架结构有哪些种类?
结构按施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等,
(1) 现浇式框架即梁、柱、楼盖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 装配式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通过 焊接拼装连接成整体的框架结构。
(3)配整体式框架是指梁、柱、楼板均为预制, 在构件吊装就位后,焊接或绑扎节点区钢筋, 浇筑节点区混凝土,从而将梁、柱、楼板连成整体框架结构。
篇5:框架结构有哪些组成?
框架结构有哪些组成?
(1)由梁和柱连接而成的,
(2)梁柱交接处的框架节点通常为刚接,有时也将部分节点做成铰接或半铰接,
(3)柱底一般为固定支座,必要时也设计成铰支座。
(4)为利于结构受力,框架梁宜拉通、对直,框架柱宜纵横对齐、上下对中,梁柱轴线宜在同一竖向平面内。
(5)有时由于使用功能或建筑造型上的要求,框架结构也可做成缺梁内收或梁斜向布置等。
篇6: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论文
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荷载,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而且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地震载荷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高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这样才能很好的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充分的材料准备。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做好焊接施工准备。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都应该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放样与下料施工。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m时,放样余量在5mm左右,当总长在24m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mm。
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时间爱你较短,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基础模板安装。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可以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而在基础侧模的安装过程中,还应该对垂直角度予以把握,尽量将安装偏差控制在3mm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垫层与模板的底部结合处应该用较细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嵌填严实,保证不漏浆。最后,应该在模板的上口拉通线进行校直,保证边线顺直。
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同时,在脚手架使用的时候,不能够将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横、纵向扫地杆以及连墙件拆除。
模板的拆除。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意见的框架结构及】相关文章:
2.班主任评语及意见
10.入党谈话内容及考察意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