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

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

2022-08-07 08:18: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isupho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欢迎阅读与收藏。

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

篇1: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

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

从住房的外形上可分为板式结构和塔式结构,

板式结构住宅是指由多个住宅单元组合而成的住宅,每单元一般为一梯二--三户,板式住宅可分为板式多层住宅和板式高层住宅。板式住宅的特点是:面宽较大,南向房间多,采光好;进深较小,一般为南北通透格局,通风好。板式住宅正是以其良好的格局和上佳的通风采光条件受到市场的热情追捧。对于同一小区的房屋来说,由于板式住宅的容积率小,因此板式住宅价格要比塔式住宅的价格高出不少;板式多层住宅一般没有配电梯,高的楼层上下不太方便,不利于老人居住;高层板式住宅虽然有电梯,但电梯由于往往靠近起居室或卧室,它的噪声对居住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购房者在买房时需加以衡量,

塔式结构是指一栋或几栋塔形的独立住宅,这种结构是指以共用楼梯、电梯为核心布置多套住房的高层住宅。通俗地说,塔式住宅楼以电梯、楼梯为布局核心,上到楼层之后,向四面走可以直接进入户内。大多数塔楼由于其框架结构形式,往往一层对称布置6至12 户,这样就会出现南向房和北向房,有的甚至是只有西向窗户的小居室。另外,有些室内隔墙是现浇混凝土,不能打通,户型格局不易改变。

住房从内部结构可分为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

砖混结构住宅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住宅中的“砖”,指的是一种尺寸统一的建筑材料,也有其他尺寸的异型粘土砖。“混”指的是由钢筋、水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件,与砖做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式住宅。砖混结构住宅的抗震性最差,一般为六层以下的住房,如果要建高层,需要加强防震措施。

篇2: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有哪些结构区别?

钢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有哪些结构区别?

1、钢框架结构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具有以下特点:自重较轻,工作的可靠性较高,抗振(震)性、抗冲击性好,工业化程度较高,容易做成密封结构,易腐蚀,耐火性差等特点,

2、钢筋混凝土结构是用钢筋和混凝土建造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由于钢材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其次钢材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最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因此,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好。

篇3:点式住宅与板式住宅有哪些区别?

点式住宅与板式住宅有哪些区别?

点式楼,就是没有正南正北的房子,朝向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样的房子,采光较好,但通风不如板式楼好,同等面积,一层楼可以四家。南方大多是点式楼(高层住宅)。北方大多是板式楼。 市场上乏指的点式是指点式的一梯两户的板式楼,大的来讲,点式是指以核心筒为中心对称布置的短板楼.设计习惯来说,楼幢面宽不超过32米的短板楼,都可以称之为点式建筑.点式住宅,最好的是一梯两户的,具有薄进深长面宽室室采光,南北通风良好等特点;其次是大进深,小面宽,也具备室室采光和通风良好的特点(根据户型设计的不同,在两卫及以上户型设计中可能会有一个卫生间不直接采光);再次是一梯三户的设计,东西向户型会显的长进深短面宽,中间套户型会超薄大面宽,小面积,也是不错。当然点式还有一梯几户的设计,比如一梯四户、六户,或者像大园桶单身,这种点式就丧失了户型的通风性,以中小户型为主。 楼层高了,住宅的平面布局就更有讲究,多层住宅的“一梯两户”无法生搬硬套,经济适用的原则使高层住宅设计必须寻求扩大电梯服务对象的适宜途径,

在此先决条件之下,高层住宅的平面布局就演绎出点式户型,点式户型环绕着电梯布置,在规划总图上它看似一“点”。

高层点式楼的优点是节约用地,可以利用规划中的边角地,灵活安排。宽阔的视野,也是点式楼的卖点之一,前后毫无遮挡的窗外景观,令住户心旷神怡。但它户型的均好性差,每个楼层中总有几套住宅的朝向不佳,这对于有着“晒太阳”情结的居民来说,房产销售将形成障碍。有的设计为了避免这一缺点,把朝北的套型略向东西方向扩展,形成了前小后大的“蝶型”,虽然解决了部分房间的采光问题,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们日照不足的缺陷。有的设计将点式与板式的方案揉合在一起,均好性的问题稍有缓解,然而与电梯相邻的户型成了“口袋型”,通风不畅又影响了居住的舒适度。

板式楼,“板楼从建筑物本身来说,反映的是一建筑物的长、宽、高之比。”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副总建筑师刘东卫先生说。“从板楼的建筑特征来看,板楼就是东西长,南北短的建筑。”如果仅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目前市场上的板楼很难辨别真伪。同时,他又指出,目前市场上的板楼确实有不少是塔楼的变异。为迎合目前买房人的偏好,有不少开发商将建筑的外形做成板式住宅的模样,如果深入到室内,每一个户型来看,却发现有不少户型与塔楼没有什么区别。

篇4: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论文

人力资本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论文

内容摘要:人力资本结构、技术外溢是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因素,人力资本积累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物质基础,技术外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要素提高的速度。本文利用1998-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将人力资本分为四个类别前提下,考察不同维度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衡量技术外溢的两个变量技术进步、技术效率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两个维度人力资本的积累明显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技能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负向作用,制度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后笔者依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技术外溢;全要素;生产率

问题的提出

对人力资本、技术外溢与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主要贡献是将技术进步内生到生产要素投入中,并将人力资本从资本与劳动生产要素中单独分离出来。这也是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就此选题进行研究的基础,技术进步的内生与人力资本的分离,可以更好地衡量人力资本积累与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对过往研究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认同技术外溢与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正向促进作用,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均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带来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提高,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后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Benhabib和spiegel(1994)认为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存量的增加,其对技术进步吸收能力提高,产生外溢效应,使技术效率提高速度加快,最后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加;第二,伴随着全球化以及全球技术合作的`加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Perkins和Rawski(2008)对中国1982-2006年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进行了估算,测算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21世纪以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关研究(Griffith等,2004;Caselli和Coleman,2006;Bronzini和Piselli,2009)中重点关注了人力资本积累对技术进步的吸收能力,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吸收能力。梁超(2012)运用脉冲响应与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从多个层次考察了人力资本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夏良科(2010)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行业之间人力资本、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考察人力资本投资、科技研发投入与技术外溢之间的相互作用。陈仲常、谢波(2013)运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外部效应。魏下海(2010)通过设置虚拟变量以及利用三种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对过往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大多数文献都是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或者是仅仅考察高等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没有考察不同维度人力资本积累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推动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学者没有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上全面考察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没有很细化地比较不同维度人力资本对不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我国1996-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将人力资本分为四个维度,更为深入地研究其对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依据实证分析结论,从人力资本投资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本文的核心议题是“人力资本结构、技术外溢与全要素生产率”,围绕着这一主题,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四个维度,从多层次、多维度考察人力资本结构、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一)计量模型设定在上述研究框架下,本文通过构建合适的计量模型,从人力资本四个维度上实证检验其对技术外溢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计量模型构建如下:Zit=0+1hucit+2Xktit+εit(1)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Zit为被解释变量,为了更好地刻画人力资本结构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tfpit)、技术效率(teit)、技术进步(tpit)三个部分,hucit核心解释变量人力资本结构变量,Xktit为控制变量组,εit为随机扰动误差项,参数1的经济含义是人力资本对我国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2的经济含义为控制变量组对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影响。同时,依据前述逻辑分析框架,本文将hucit设定为核心解释变量。为了避免重要变量缺失引起的估计偏误,考虑到全要素生产率肯定受到其它重要变量的影响。在计量模型(1)中,本文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变量作为模型解释变量,考察其它重要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将模型(1)扩展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综合上述分析,计量模型扩展为:Zit=0Zit-1+1hucit+2Xktit+εit (2)为了分别考察人力资本结构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结构、技术外溢两组解释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模型(3)、(4)考察人力资本结构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模型(5)考察人力资本结构、技术外溢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全要素生产率(Zit)。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估算,主要是参照Fare(1994)的研究成果,方法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将每一个省级单位看作一个生产决策个体,在既定条件下,先确定每一个省级单位的最佳生产前沿面,然后比较现实经济中能够达到的前沿面与最佳前沿面的差距,差距越大代表全要素生产率越低,反之则表示越高。公式(9)衡量的是技术效率指数变化,公式(10)具体测算了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这两个支出主要测度了实际生产前沿面与最佳生产前沿面之间的差距,如果数值大于1,表示技术效率提高或技术进步,小于1表示技术无效率,等于1表示技术进步或技术效率没有变化。核心解释变量(hucit)。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基础人力资本huc1。基础人力资本主要涉及到健康投资,本文主要通过《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人均健康医疗支出指标。二是知识人力资本huc2。主要通过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三是技能人力资本huc3。主要以《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公布的每年各省技工培训学校毕业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四是制度人力资本huc4。主要考察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迁移情况,用省级单位人口迁移量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近似地衡量制度人力资本。Xktit为控制变量组。依据我国现实和前述逻辑分析,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数据主要有:财政收入分权(revrit),固定资产投资比率(faiit),财政支出分权(exprit),城镇化水平(urbit),经济开放度eoit,利用外资水平(fdiit),人均GDP(rjgdpit)。

【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相关文章:

1.高考作文结构技巧全解

2.混凝土框架结构课程设计

3.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4.意见的框架结构及

5.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区别

6.辞职与离职的区别

7.竞聘词与演讲稿区别

8.协议书与合同的区别

9.计划书与方案的区别

10.工会会费与工会经费区别

下载word文档
《板式结构与全框架结构有哪些区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