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王若虚简介

王若虚简介

2023-03-16 08:05: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yggcw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若虚简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王若虚简介,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王若虚简介

篇1:王若虚简介

王若虚

(1174~1243)  金末著名学者。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藁城(今属河北)人。承安二年(1197),登经义进士。任鄜州(今陕西富县)录事,历管城、门山二县令。升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著作郎等职,参预修《宣宗实录》。曾奉命出使西夏。哀宗正大年间,历任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判官、左司谏、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天兴二年(1233),金军马都元帅崔立以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降蒙古军,召他与元好问等撰功德碑。元好问拟就碑文后,他参预了删定。金亡不仕,北归乡里。1243年三月,东游泰山时病逝。

王若虚论文论诗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其《诗话》、《文辨》著述中。他反对文章一味追求古意,认为“古今互有短长”,“文章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他对文体的看法是“定体则无,大体须有”。他主张著文,“惟史书、实录、制诰、王言、决不可失体”,“其他皆得自由”。他认为诗的创作关键在于皆出于自得,反对“苦无义理,徒费雕镌”之作。他还撰有《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史记辨惑》、《慵夫集》、《诸史辨惑》等多种著述。在《论语辨惑》中,他对宋儒,其中主要是朱熹的解经提出了批评,认为“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而宋儒所解,则揄扬过侈,牵扯过甚,故作高深。”在《史记辨惑》中对司马迁的行处叙事,多有指责。有《滹南遗老集》传世。

篇2: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赏析

若虚 《春江花月夜》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

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篇3:王若虚的《焚驴志》阅读附答案

王若虚的《焚驴志》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 ②投魃(bá):驱赶旱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怪诬之说兴 怪:诡怪

B.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

C.吾何爱一死 爱:喜爱

D.人情初不怿也 怿:愉快(高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适民家有产白驴者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B.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 /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C.盍亦求诸是类乎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D.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 /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3.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一带大旱,镇阳帅自言忧农,似乎是一个体恤百姓的好官,可采取的措施荒唐可笑,作者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活画出一个迂腐无能而又貌似忧民勤政的官僚形象。

B.文章列举 殷之旱、卫之旱、汉旱、唐旱等历史记载,进一步证明了人为的祸害,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

C.文章交待了镇阳帅焚驴祈雨的荒唐举动后,宕开一笔,在正面叙述的同时,又以白驴托梦的间接表述,更激烈地讽刺了迷信的无稽和昏官的无能。

D.释驴之举再一次揭示了镇阳帅之迂腐无能,而未几而雨所引起的岁卒以空正是这种无能带来的直接后果。

4.将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4分)

(2)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3分)

(3) 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3分)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1.C,爱:吝惜

2.D(D疑问代词,哪里,怎么。A助词,表停顿,并引出下文/助词,引出原因(的原因),也可以不译。B用作连词,相当于至于/用作代词,相当于你。 C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介词,乎:相当于,对。)

3.B(也表现出作者是相信天旱乃出于人为的说法的没有依据。所列举的也并非历史记载,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要解除天旱,首先要求诸人 求之不得,再委诸天。)

4.(1)镇阳帅听到了这件事(这样的话),认为这种说法(观点)是对的,就立即命令抓回白驴,将要烧死它。(4分,每个分句1分)

(2)您是他的属僚(下属),所以,我斗胆私下里(把此事)向你申诉(告诉你)。

(3分,每个分句1分。也字表判断。 敢是表敬副词。敢私以诉省略了主语我,必须补充。 私,译为私下,悄悄地。以诉是以之诉的省略)

(3)没多久,就下起了大雨。可是整整一个月也没有停止。(3分,雨下雨1分,弥月整月1分,不解不停1分)

篇4: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文学论文

王若虚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文学论文

摘要:王若虚为金源一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其《题渊明归去来图》组诗,围绕陶渊明的归隐提出疑义,对前人观点进行反拔,重新审视陶渊明归隐之举,发宋代以来陶渊明接受史上之异调。其诗学观重“真”,虽未过多强调陶渊明的师范意义,但从风格因袭的链条中看,陶渊明仍然在诗歌传统中影响、指导着诗人创作理念。

关键词:王若虚陶渊明接受

贞祐二年(1214),金宣宗南渡,迁都汴京(河南省开封)。金朝以此为转折点,内忧外患愈演愈烈,国运江河日下。“国家不幸诗家幸”,金末时政衰颓,金源诗坛经过几十年涵养却呈现出最为繁盛之象。元好问在《中州集》卷一○中言:“南渡以来,诗学为盛。”伴随着这种局面的展开,陶渊明不仅频繁地出现在金人的诗歌创作当中,在诗学视野里,陶渊明其人其诗也得到了冷静而全面的阐发,其中,颇具特色的当数金源文宗王若虚。

一、《题渊明归去来图》:对陶渊明的个性解读

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又号滹南遗老,是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对金代后期诗坛有很大影响。但是诗作不多,《全金诗》仅录有四十二首。王若虚在文学批评领域常能独特己见,发人之所未发,作品中也有一组《题渊明归去来图》,围绕陶渊明的归隐提出疑义,与陶渊明知命达道这一几乎定型的观念唱起反调,亦可谓宋代以来陶渊明接受史上的异调。

第一首:“靖节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从归隐的方式上看:王若虚认为陶渊明并未“觉悟”,“真归处”不必一定在田园,只要心有隐意,则身在何处,便隐在何处。第二首:孤云出岫暮鸿飞,去住悠然两不疑。我自欲归归便了,何须更说世相遗。从归隐原因看,王若虚认为来去行止应像“孤云”、“暮鸿”一样自由无需理由,所谓“世相遗”反而成了陶渊明未免俗患的证据。第三、四首:“抛却微官百自由,应无一事挂心头。销忧更藉琴书力,藉问先生有底忧。”“得时草木竟欣荣,颇为行休惜此生。乘化乐天知浪语,看君于世未忘情。”从归隐心态看,陶渊明心中藏忧,为物喜为时悲,便是于世未能忘情。直到第五首,“名利醉心浓似酒,贪夫衮衮死红尘。折腰不乐翻然去,此老犹为千古人。”王若虚才表示,虽然陶未能完全超越俗情,但他不慕荣利,能够远离红尘浊世,亦是令人钦佩的千载高人。

王若虚对陶的评介中虽有太过苛严处,(如上文已言,陶作诗为文本为自娱,何况写作本身就是文人存在的方式与意义,“苦将觉悟向人夸”一句似乎认为陶有以归隐赚得虚名之嫌,岂非妄语。)但他能够在前代权威面前自树旗帜,对前人观点进行反拔,重新审视陶渊明归隐一举,也是难能可贵。他独具慧眼地指出了陶渊明避世却未能忘世的真实状态及归隐之后颇为痛苦、矛盾的心态,在这个层面上,相较北宋代乃至金代中期以前文人对陶的通达冲淡之处体味尤深,王若虚的评介应该接近了真实的陶渊明,而非时代再阐下对某一方面的强调或带有个人印迹的论说。但是,白居易很有可能参与了王若虚对陶的接受。王若虚对白居易为人极其仰慕,他在《高思诚咏白堂记》一文中说:“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自得者。”,在王若虚心中,白比陶更能超越形迹,“此心若识真归处,岂必田园始是家”的议论明显带有白居易“何必守一方,窘然自牵束”(《归田》)的委顺。而陶则需借助琴酒消愁解忧,就有所持守滞碍,不如乐天自得达理。 王若虚的《题渊明归去来图》似远祧杜甫《遣兴五首》其三意:“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足挂怀抱”之说。在杜甫看来,陶渊明因为诗歌枯槁、“默识不早”,又过于牵挂子女,所以非“达道”之士,只是一个“避俗翁”而已。这是杜甫唯一一次对陶发表微词。后人对此亦另有解释,如黄庭坚言“子美困于山川,为不知者所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失学,故寄之渊明以解嘲耳。”认为诗中陶渊明实为杜甫自指自嘲,非对陶之为人有所不满。但暂且先不论结论,杜甫所列陶渊明种种表现却无一不是事实,王若虚所言“于世未忘情”也未尝不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一生不入莲社,诚如叶嘉莹言,“渊明原本是一位具有着仁者之襟怀的人,因此渊明诗中,时时流露出对于好风、微雨、众鸟、新苗有及田夫、稚子、亲旧、近邻的一种亲切冲和的爱意。渊明既爱此世之物,复爱此世之人,则如何能对于此人间世,漠然无所关心?”于世本未忘情,亦不想忘情,又何足道哉。再联系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一饭未尝忘君”,他对陶归隐后更多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做法有异议也在情理之中。

二、王若虚的诗歌理论

从本体论来讲,王若虚的师承其舅的诗学命题,继续阐扬文章应以“以意为主”,主张艺术创作要“随物赋形”、“因事陈辞”,认为文学之本为“真”,“哀乐之真发乎情性”。“真”的内涵应是创作主体性情之真和表现客体之真的二者统一。他赞扬《归去来辞》“本是一篇真率文字”,认为白居易的`作品出乎真情:“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辄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公诗虽涉浅易,是大才,殆与元气相侔。”《论诗四绝句》之三又云:“妙理宜人入肺肝,麻姑搔痒岂胜便。世间笔墨成何事,此老胸中具一天。”,在王若虚看来,白居易的诗篇之所以不朽,就在于“情致曲尽”,“妙理宜人”,“殆与元气相侔”,而“无争张牵强之态”。对陶、白二人作品的评述还侧重于诗人性情的真。

从技法论上讲,王若虚“诗学白乐天”他在《高思诚咏白堂记》一文中称“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将之视为最理想的艺术范型。白居易一生爱极陶诗,他的诗歌中“明显有陶渊明印迹的至少有150首”,“其受陶影响作品在唐代诗人中数量最多”。他“坦白平易”的诗风显然深受陶诗的润泽,张戒在《岁寒学堂诗话》言:“元、白、张藉诗,皆自陶、阮出。”就点明了陶白之间的师承渊源。因此,王若虚虽未过多强调陶渊明的师范意义,但从风格因袭的链条中看,陶渊明仍然在诗歌传统中影响、指导着诗人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三,四部丛刊本。

【2】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3】见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版,第150页。

【4】《滹南诗话》卷一,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版,第511页。

【5】同上,卷三。

【6】《遗山文集》卷十九《内翰王公墓表》,《中国文学批评资料汇编》(5),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八年版,第167页。

【7】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版,第184页。

篇5:毕业论文-论商人文若虚

毕业论文-论商人文若虚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 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通过对文若虚两次巧遇发财机会陡然暴富故事的描写, 成功的刻画了1个由“本钱1空”的“倒运汉”到富甲1方的'商人形象。文若虚是1个典型的“转运汉”,我们不但可以从他身上发现许多闪光之处:热爱生活、存心忠厚、精明灵活、处事谨慎、敢于实践、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也可以发现文若虚身上强烈的伦理色彩。

关键词:文若虚;忠厚;冒险

ABSTRACT

“Chinese it transship meet the red Persian moustache last ” until to if the timid to encounter by chance get rich twice there arent chance “ in Dongting Lake, successful portrayal one ” having bad luck Chinese “ to rich first one party of businessman images ” until “ whether capital empty ”. Gentle if it is a typical “ transship Chinese ” to be timid, we not only can find a lot of flashing places from him : Love the honest and tolerant , shrewd and flexible, handle affairs practice prudently, dare of life, intentions , not fetter by the traditional idea, can find if empty and on ones body strong ethics color gently too.

Key words: Wen Ruoxu; Honest and tolerant ; Risky

篇6:阎若璩简介

阎若璩

(1636~1704)  清代汉学家。山西太原人。字百诗,号潜丘。早年,随其父祖客居江苏淮安。康熙元年(1662),返太原。十八年,入京应博学鸿儒科试,落第。二十九年,受徐乾学聘,南下江苏洞庭山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晚年仍居淮安,专意著述。四十三年,为皇四子胤禛(清世宗胤禛)召见,抱病赴京,卒于京邸。他一生为学,博览群书,长于考证,遇有疑义,反复穷究。长期研治《古文尚书》,潜心三十余年,撰成《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引经据古,——揭其伪迹。《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伪作,遂成铁案。他亦精于地理之学,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如指掌。撰成《四书释地》五卷,兼及名物训诂、典制考实,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于同时学者好加讥评,仅服膺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三人。曾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纠举舛错,为顾炎武《日知录》订正讹误。他以记诵博赡,考核精审名著一时,此后乾嘉考据学风受其影响甚大。其主要著述除《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地》外,尚有《潜丘札记》、《毛朱诗说》等。

篇7:贺若弼简介

贺若弼

贺若弼(544—607.8.27),字辅伯,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朝著名将领。

隋代名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祖先出自漠北部落,内迁代京,北魏孝文帝时再迁洛阳。父敦,北周时名将。贺若弼少时骁勇,善骑射;能文,博涉书记,仕周,为小内史。大象元年(579)他协助韦孝宽攻取陈淮南之地,以功封襄邑县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杨坚辅政时,他被免官。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有并江南之志,因高荐举,乃委任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作平陈准备。他献取陈十策,获得文帝赞赏。开皇八年(588)冬十一月,隋军大举伐陈,他为行军总管,主攻建康。先前他在广陵时,每年兵士番代,都大张声势,又常在江边打猎,兵马喧闹,陈人习以为常。此次他率军自瓜洲(今江苏扬州西南瓜洲镇)偷渡,陈人毫无防备。九年春正月攻拔京口。接着进军直抵钟山,带领甲士八千,拼死苦战,击溃陈军主力,活捉陈大将萧摩诃,随后进入建康。若弼以平陈功,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为右领军大将军。但他自以功高,因未能进位宰相而大为不满。十二年,被免官为民,虽即复官,却不再受重用。大业三年(607),他从隋炀帝杨广至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因与高等议论炀帝宴享太侈,为人告发,遂以诽谤朝政罪与高等同时被处死。

贺若弼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任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刺史。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十月,贺若敦因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曾嘱咐贺若弼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隋书·贺若弼列传》)。并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告诫他慎言。

贺若弼少“慷慨有大志,骁勇便弓马,解属文,博涉书记,有重名于当世”(《隋书·贺若弼列传》)。北周齐王宇文宪闻后,对他十分器重,用为记室。不久,封当亭县公,升小内史。

当时周武帝宇文邕当政,周武帝对太子要求又十分严格,太子由于太子德行不端,害怕父皇知情,于是矫情掩饰,所以,太子的过失周武帝一点也不知道。上柱国乌丸轨曾对贺若弼说:“太子必不克负荷”(《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二》)。贺若弼深以为然,劝乌丸轨告之武帝。乌丸轨便借机对武帝说:“太子非帝王器 ,臣亦尝与贺若弼论之 。”武帝忙召问贺若弼,贺若弼知道太子的地位已不可动摇,且牢记父亲临终遗言,恐祸及其身,于是回答说:“皇太子德业日新,未睹其阙”(《隋书·贺若弼列传》)。武帝听后默然不语。事后,乌丸轨指责贺若弼出卖了自己。贺若弼却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所以不敢轻议也”(《隋书·贺若弼列传》)。果然,后来太子继位,乌丸轨被诛杀,贺若弼却免受其祸。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贺若弼随上柱国、行军元帅韦孝宽攻陈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区),克寿阳(今安徽寿县)等数十城,使长江以北土地皆入于北周。其中贺若弼的计谋居多,于是拜为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刺史,改封襄邑县公。

次年,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总揽朝政,众心不服。相州总管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起兵造反。杨坚怕贺若弼随之生变,急派亲信长孙平取而代之。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称帝,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之志。杨坚查访可胜任者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无若贺若弼者 。”杨坚说:“公得之矣”(《隋书·贺若弼列传》)。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今扬州一带)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委以平陈之事,经略一方,作灭陈准备。贺若弼欣然从命,并给寿州总管源雄赋诗一首,云:“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隋书·贺若弼列传》)。然后赴广陵(今江苏省扬州)任所,整军经武。

隋开皇七年(587年),杨坚多次谋议灭陈之策,高颎、杨素、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贺若弼也献取陈十策,获文帝称赞,赠赐宝刀,以示殊荣。

攻陈前,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以迷惑陈军,使之不加戒备。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秦王杨俊、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51.8万,统由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贺若弼为行军总管,率军出广陵,云集在长江北岸。陈军因被迷惑,所以毫无察觉。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提前发起进攻,出广陵南渡。将要渡江时,贺若弼酹酒而咒曰 :“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隋书·贺若弼列传》)。遂挥军渡过长江,陈军猝不及防,慌溃而逃。初六,贺若弼军乘势攻占重镇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擒其刺史黄恪,俘获敌众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贺若弼军军令严明,秋毫无犯,有军士拿民间一物者,立斩不赦。对俘众却给予优待,发给资粮,尽皆释放。所以所向披靡,降者甚众。随后贺若弼以一部进屯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陈军增援,自率主力西进,从左翼攻陈都建康(今南京);隋军另一路韩擒虎军也于初七攻占姑熟,沿江东进,皋文奏军败退建康。贺若弼、韩擒虎两军自北、南两道并进,钳击建康,沿江诸戍,望风尽走。

至十七日,隋军已对建康形成包围态势。贺若弼军进据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今南京城东)东。陈在建康附近尚有甲士10余万。陈后主(叔宝)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面对隋军压境,长期作不出应战决策。并拒绝了骠骑将军萧摩诃、镇东大将军任忠的建议。二十日,后主突然命陈军出战。于是中领军鲁广达列阵白土冈,冈北由任忠、将军田瑞、护军将军樊毅、忠武将军孔范及萧摩诃等部依次列阵,南北亘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率轻骑登山侦察敌阵,遂与所部7总管杨牙、员明等集中甲士8000,列阵以待。陈将田瑞首先率部进击,被贺若弼军击退。陈将鲁广达等军继进力战,贺若弼军曾被迫4次后退,死273人。贺若弼下令施放烟幕,并在其掩蔽下稍事整顿,贺若弼观其情,然后乘敌胜而骄惰,猛攻陈军薄弱部分孔范军。贺若弼督厉将士,殊死决战,孔范部一触即溃。陈其他各部受其影响,亦发生混乱,导致全线溃退,互相践踏,死5000人。部将员明俘陈军大将萧摩诃,贺若弼令左右推出斩首,萧摩诃神色自若,于是贺若弼下令免其罪,并以礼相待。此战,贺若弼在交战不利时,迅速摆脱被动,乘敌骄惰懈怠之机,猛攻敌之薄弱部,大败敌军主力,对攻占建康具有重要意义。

贺若弼军乘胜推进至乐游苑(建康城东,今玄武湖南侧)。但鲁广达还督余兵苦战不息,杀获数百人。直到日薄西山,才面对宫阙恸哭再拜,解甲就擒,贺若弼遂从北掖门入城。但此时西路军总管韩擒虎已率五百骑兵于朱雀门先期入城,并俘获陈后主,占据了府库。贺若弼令将陈后主带来一视,陈后主惶恐流汗,股栗再拜。贺若弼对陈后主说:“小国之君,当大国卿,拜,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隋书·贺若弼列传》)。既而贺若弼愤恨没有先抓获陈叔宝,其功在韩擒虎之后,就与韩擒虎争功相骂,甚至挺剑而出。

隋文帝闻二人有功,便下诏说:“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隋书·韩擒虎列传》)。又下优诏于二人说:“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隋书· 韩擒虎列传》)。

四月,二人在回京后,又在隋文帝面前争功,贺若弼说:“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略不交阵,岂臣之比 !”韩擒虎也说:“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隋文帝无耐,只好说:“二将俱合上勋”(《隋书· 韩擒虎列传》)。于是将贺若弼进位上柱国,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加以宝剑、宝带、金瓮、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妹为妾。拜右领军大将军 ,寻转右武候大将军 。韩擒虎也受到同样待遇。

灭陈以后,贺若弼更加贵盛,位望隆重,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贺若弼家有珍玩不可胜数,婢妾曳绮罗者数百,生活奢侈。

贺若弼还骄傲自满,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仍为将军,心甚不平,形于言色,因而于开皇十二年(592年)遭致罢官。而贺若弼怨气愈甚,遂下狱。隋文帝责问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 ?”贺若弼回答说:“颎,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隋书· 韩擒虎列传》)。公卿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奏请处以死刑。隋文帝犹豫数日,惜其功劳,于是免他一死,除名为民。年余,复爵位,但隋文帝忌其为人,所以不再被任用。然每宴赐,遇之甚厚。

开皇十九年(5),隋文帝于仁寿宫赐宴王公,席间诏贺若弼为五言诗,诗中词意愤怨,隋文帝看后宽容了他,并没对他治罪。这时正好有突厥使者来朝拜,隋文帝让他射箭,使者一发即中,隋文帝说:“非贺若弼无能当此”(《隋书· 韩擒虎列传》)。于是命贺若弼引弓射箭,果然也是一发即中,隋文帝见了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隋书· 韩擒虎列传》)!

杨广为太子时,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又说:“然则大将谁也?”贺若弼回答说:“唯殿下所择”(《隋书· 韩擒虎列传》)。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

仁寿四年(6),杨广即位为,是为隋炀帝,贺若弼更加被疏远了。大业三年(6)七月,贺若弼随炀帝北巡至榆林。杨广命人制一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蓬,以招待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众。贺若弼以为太奢侈,与高颎、宇文弼等人私下议论,被人所奏。杨广认为是诽谤朝政,于二十九日(公元607年8月27日)将贺若弼与高颎、宇文弼等人一起诛杀,时年六十四岁。其妻子为官奴婢,群从徙边。

点评:韩擒虎与贺若弼并为灭陈名将,却先后两次争功,有失大将风度。这与元朝的伯颜、阿术二人相比,实在是差之千里。“陈氏凭长江之地险,恃金陵之余气,以为天限南北,人莫能窥。高祖爰应千龄,将一函夏。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擒奋发,贾余勇以争先,势甚疾雷,锋逾骇电。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其俶傥英略,贺若居多,武毅威雄,韩擒称重。方于晋之王、杜,勋庸绰有余地。然贺若功成名立,矜伐不已,竟颠殒于非命,亦不密以失身。若念父临终之言,必不及于斯祸矣”(《隋书· 贺若弼列传》)。

篇8:吴若增简介

麻 雀

作者:吴若增

麻雀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它们不怎么美丽,却也不怎么难看;不怎么乖巧,却也不怎么讨嫌;它们似乎永远不可能繁殖得蝗虫一般铺天盖地,却也似乎永远不可能被淘汰得销声匿迹……特别是——在跟咱们人类的关系问题上,它们似乎铁定了永远不会靠近,却也似乎铁定了永远不会疏远。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大跃进”生活过来的人们肯定都还记得,在咱们这里,它们曾被宣布为害虫,受到过全国共诛之全民共讨之。奇怪的却是,在今天看起来,它们的数量虽不见增加,却也没见减少。而且尤其令人不解并令人感动的又是,它们似乎并没有计较人类的恶意,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人类。对此,我曾经以为这是因了它们的生性宽容,或索性就是没记性,写这文章时才想到:它们之所以如此,其实倒可能是因了它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咱们会把它们宣布为敌人!

“你们活你们的,我们活我们的,我们又不曾去抢你们饭碗里面的粮食,凭什么你们要把我们当成敌人呀?”它们一定是这样地想。

便是当年咱们爬上房顶,呐喊放炮,敲盆狂叫,累得它们一个个从天上掉下来,它们奄奄一息之时也一定不会想到谋杀,而只会想到:“这人……怎么都疯了?”

是的,人要是疯了,就易于把面前的一切都看成敌人,且斗争起来不择手段。

我在乡下时,曾经干过上房揭瓦掏麻雀的事——罪过。罪过。但我当时的动机,却不过只是想要试一试能否把它们驯化。我就发现,成年的麻雀是不可能被驯化的,它们情愿死也不会投降,更不会叛变——真的,我就不曾发现过一个“雀奸”。想起它们被我关在笼子里时的眼神儿——愤怒的抗争的时刻准备拼死一搏的刀子一样的眼神儿,我至今都心有余悸。而且,想起我亲眼看到过它们宁愿饿死,也不肯吃上一粒我撒在笼子里面的粮食时,我对它们的敬意都至今不减。

“这是怎样的一种刚烈的动物呀?”常常地,我这样想。

“不自由,毋宁死”——这誓言,在麻雀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最最完美的体现。

是的,麻雀们就是这样的一种酷爱自由的家伙。别看它们跟你生活在一起,你却是永远也不可能剥夺它们的自由的——不。不对。不能把它们理解为是跟咱们生活在一起。因为表面上看起来仿佛如此,而实际上却是跟咱们不远不近、若即若离。至于本质上到底是怎样的呢?本质上是它们根本就没有进入咱们的生活——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没有打算进入咱们的生活。

这倒令我忽地有了一点明白:距离这东西,常常是没有多少意义的。这就比方说咱们人,有些人离得很近,但关系却其实很远。

远就远吧。只要它们不伤害咱们,它们就有生存的权利。这不是个宽容不宽容的问题,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在这问题上,咱们人不是已经进化到了这样的一个观念了么:所谓现代人权的核心,就是只要你不伤害他人,你就有你按照你的方式存在的权利,不管你的生存方式与别人的生存方式有着怎样的不同。而且,也只有抱了这样的观念,社会才能真的多元,而人与人也才能真的和谐。君不见在咱们这样文明的都市里,自从咱们承认了麻雀具有生存权之后,人与麻雀才渐渐地达成了和谐么?

与人相比,麻雀算是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仅有同情是不够的——我甚至要说,同情其实是个错误。这就好比人们对待农民工,想起来就同情一下,想不起来就惯性地歧视,这其实并不公平。倘若你能够认识到人与人本来平等,你因此就能够以平等之心去对待,那就无所谓谁去同情谁了——凭什么人家要你去同情呀?人家凭力气吃饭,又没来抢你的饭碗,你同情得着么?

关于麻雀,可说的正多,限于篇幅,就此打住。最后我要说我有个疑惑,疑惑于都市里的麻雀们夜里都在哪儿睡觉呢?它们总不至于像是某些人那样白天在市里上班,晚上开车去郊外住别墅吧?幸运的是,就在最近的几天,我终于有了发现。那是我的窗外竖着一支灯杆,灯杆的顶端安放着一只倒扣着的锅形路灯。那路灯因在小区,便有几分美丽,且宽阔,想不到竟被三只麻雀看中,作了它们的巢。每天,看见它们在那里进进出出,常要令我笑起来,心想麻雀这东西真的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呀。冬天住在那里,既安全,又温暖——那灯不就是暖气么?反过来说,在这个由人称霸的生活空间里,能够寻找到这样既安全又温暖的窝还真的是很不容易的呢。

只是,我又确定地发现:它们进进出出的时候,事先总要在那灯杆附近的树枝上徘徊许久,或从窝里伸出半个脑袋观察许久,等到确定了没有危险,这才进出它们的家。

于是我始明白:咱们现在与麻雀所达到的和谐,还缺少一个信赖,还只是初级阶段。(今晚报2006-12-30)

【王若虚简介】相关文章:

1.王猛简介

2.王勃简介

3.王圻简介

4.王符简介

5.王驾简介

6.王常简介

7.王贲简介

8.王若愚 老王 说课稿

9.怀庐山旧隐,怀庐山旧隐若虚,怀庐山旧隐的意思,怀庐山旧隐赏析

10.滕王阁序简介

下载word文档
《王若虚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