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
“方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方便大家学习。
篇1: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
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
1 旅游景观概念研究现状
景观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词汇,同时也是一系列相关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由于各自学科特点及关注的焦点不同,景观的理解与定义亦有差别。一般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像,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映获的自然景色。景观生态学上的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这一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其空间尺度则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而且它突出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景观作为研究和维系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单元,是有效研究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最小尺度。而这一概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旅游学研究者所青睐。20世纪70~80年代“景观论”被引入旅游科学,出现“旅游景观”新概念。由于学科差别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景观”的概念并未达成共识。但部分学者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于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这一新的含义并逐渐为人们广泛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概念中旅游景观除了强调区域的旅游资源外,还强调了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有学者对于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概念专门进行了辨析,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此处所指的旅游景观主要是指自然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学要研究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在此情况下,旅游景观也逐渐被赋予了更多含义,一些社会因素也逐渐被引用到旅游景观的相关概念中来。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景观是一个整体化的动态开放系统,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诸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生成,具有美学价值和精神引力的区域总体环境[5]。另外诸如“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旅游景观系统”等概念逐渐被提出来,这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旅游景观的内涵与外延逐渐加深和拓宽,对于系统研究旅游景观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2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旅游景观的概念
在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既强调空间研究又考虑生态学思想和原则的景观生态学,对于不同尺度上的景观空间变化进行研究,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系列,无疑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可以成为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对旅游景观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助于整合经济、社会、地理、生态等人文与自然要素,能够对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复杂情况形成全景式、多维度和多尺度的视角,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客观。这里将旅游景观定义为:旅游景观是指在特定区域内,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由旅游者、当地居民等社会经济因素与自然条件相互作影响所形成的具有空间异质性的旅游地域综合体。这一系统在不同的尺度下具有多样的格局、功能与等级结构特征。
篇2:旅游景观研究中有哪些尺度问题?
旅游景观研究中有哪些尺度问题?
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基础,以景观生态学为视角,旅游景观研究中也要注重尺度研究。旅游景观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因尺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旅游景观研究过程中,应根据研究目的和不同尺度下的旅游景观的内在规律,确定好研究尺度,并得出最优化的调整或控制方案,
在旅游景观研究中,首先应重视对比不同尺度下的旅游景观的运行规律或是机制。可以以旅游景观的某一具体研究对象为例,研究不同尺度下的结果的差异。其次,研究如何确定不同尺度下的旅游景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对于得出正确的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具体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中、大尺度来进行尺度推演。
篇3:旅游景观研究中有哪些格局问题?
旅游景观研究中有哪些格局问题?
旅游景观的格局研究可以分为景观整体格局与景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传统的地理学非常重视旅游区域的空间结构问题,然而在研究的时候,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都未形成很好的体系。景观生态学为旅游景观的格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成型的方法,这对于改善和增强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景观格局研究的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中的等级层次结构理论以及斑块廊道基地模式理论等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格局计算方法则为旅游景观格局的评价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定量研究基础,为定量说明什么是可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格局研究过程中,旅游景观的整体格局空间特征的分析可以包括各类空间单元(旅游景区、其他类型的产业用地等)的规模、形状、空间分布与组合等空间属性内容。旅游景观中的斑块则可以认为是由景点及其周围环境形成的以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主的地域,是旅游者游览和旅游消费的场所。廊道为林带、交通线路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的,基质一般指斑块所在的区域背景。
篇4:旅游景观研究中有哪些方法问题?
,
一是旅游景观或是旅游学本身的理论、方法不够成熟,景观生态学中的研究单元如何替换为旅游景观中的研究单元还没有解决;二是旅游景观研究中的众多数据难以获取,无法支撑景观生态学众多方法中的需求。
因此,在以后的旅游景观研究过程中,一方面继续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完善旅游景观的相关理论,完成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中的研究单元向旅游景观研究单元的过渡问题;另外要完善旅游学中的数据获取方式,同时简化景观生态学中的相应的研究方法,使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更好地为旅游景观研究服务。
篇5:概念问题浅析
概念问题浅析
关于概念的定义问题始终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一些常见观点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几种修正方案的.提出为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思路同时也引入了其它混乱.如何达成合理共识仍在探索中.
作 者:张峻 廖德明 ZHANG Jun LIAO De-ming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经济政法学院,重庆,400715 刊 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L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812.21 关键词:概念 定义 混乱 语词 修正篇6:墓园景观有什么概念?
墓园景观有什么概念?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
美国的苏尔1927年在《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主张通过人文景观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征。我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称之为人文景观,如园林建筑、书画艺术、寺庙、纪念碑、音乐、校园、农田、道路、城市、等等。
篇7:旅游景观作文
旅游景观作文
景色秀丽的武夷山
景色秀丽的武夷山,有奇峰,有秀水,有幽谷,有险壑等诸多美景。今年暑假我与妈妈游览了,位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的清秀美丽,至今仍让我流连忘返。
清秀,挺拔的竹子随处可见。这一丛一丛的竹子就像武夷山的外衣上点缀了许许多多翠绿色的玉石。瞧那竹子一节一节的,摸起来如同被流水冲打过一样,光滑无比。那一片一片的叶子,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不时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是的,竹子是坚强的,是无畏的。更有趣的是这里还生长着上独一无二的“方竹”呢。
乘竹筏,游九曲溪漂流,是惬意的。坐在竹筏上,微风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潺潺的流水不时地拍打着我的双脚。耳边不时传来哗哗啦啦的流水声。溪水可谓是清澈见底的,时而有鱼儿跃出水面,时而溪水碧绿如翠玉,时而有溪水碧绿如墨玉,九曲溪顾名思义分九个曲,水流时缓、时急。放眼望去,两岸峭拔的山岩,缤纷的花树和片片的叶丛。不知不觉2个小时的漂流即将也许是三十六峰的奇秀,也许是碧绿如黛的溪水,也许是艄公幽默风趣的讲解,竟然让我流连忘返,人如画中游。
景色秀丽的武夷山,如同一幅情真意切的山水画,令人叹为观止。
武夷山
经过火车一夜的奔波,我们终于从鼓浪屿奔赴到了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风景区,来领略他的山清水秀、奇妙美丽。
武夷山遗产地处中国福建省的西北部,江西省东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通用福建赣语、闽北方言和国语。根据区内资源的不同特征,将全区划分为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核心面积63575公顷,核心次面积36400公顷。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天游峰和九曲溪。
天游峰海拔408。8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是武夷山最值得一看的景点。徐霞客曾经说过:“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脚下踏着窄窄的石板路,随着人流,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边观赏着沿途的风光,那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山峰,茫茫的人海,还有九曲溪的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一切都在我的眼中,仿佛一切都由我来掌控。
九曲溪全长约9.5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我们坐着竹筏,听着船老大绘声绘色的讲述,漫游在这个四面环山、水面碧波荡漾
的小溪流上,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心里无比的惬意。这真是“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呀!
武夷山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爱武夷山!
游庐山
早就听说“匡庐奇秀甲天下”。今年长假,我们一行人来到庐山游玩。
庐山的瀑布真净啊!那纯洁的颜色,那透明的水流,那晶莹的浪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庐山的瀑布真响啊,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就算你捂住耳朵,也会觉得非常响,就像有一只鼓在你的耳边起劲地敲打来着;庐山的瀑布真秀啊!它仿佛是仙女用神布织的白色绸缎,轻软、美丽又柔和。我不禁幻想着自己伸手去触摸到了这块光滑的布,真是如梦如幻啊!(我不禁想伸手摸一摸这块光滑的布,但它又从我指尖溜走了,这才把我从幻想里拉出来)。
庐山有名的不仅仅是瀑布,还有那变幻无常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真是秀丽!它把庐山遮挡住,朦朦胧胧地露出一个小角。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腰带。庐山的云雾真是瞬息万变!刚刚还是可爱的小鱼儿呢,一眨眼就变成了威武的狮子!你说神奇不神奇?
空中的云雾、山上的瀑布、峰间的奇松怪石、路旁的绿树红花,各个景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在这美仑美奂的人间仙境之中,不禁让人联想起张继的诗句: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美丽的庐山
人们称庐山为“天下第一山”,今天,我们乘汽车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来观赏庐山的美景。
俗话说“黄山的景色只是庐山一角”。庐山真高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直插云霄。庐山真绿啊!各种各样的植物遍布全山,让人感觉置身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走过蜿蜒曲折的公路,进入庐山,人们最想去的地方当然是书上描绘的那云雾迷蒙的景——五老峰。五老峰,因为五座山峰像五个老人相互遥望,所以叫五老峰。虽然那里山石险峻,但是枫树、松树遍布全山,像一个个哨兵,守护着这五座大山。五座山连续不断,像是在用热情的怀抱迎接着我们的到来。日出时,五老峰悬崖之间云雾缭绕,出现一片云海,流连其间,仿佛徜徉在仙境之中。
离开五老峰,进入石门涧。石门涧被称为“庐山第一景”。它置身于悬崖之中,沿阶梯下去,传说中的庐山大瀑布就在这路上。下到山脚,就来到石门涧。那里有石有水,石缝中出现一条条瀑布,唱着激昂的歌曲飞流直下。瀑布旁的大石头上刻着“喷雪奔雷”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加上山间涓涓细流,山上小小凉亭,眼前仿佛出现了宋代诗人苏轼畅游庐山蔚然长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离开庐山时,我不禁频频回首:秀丽而又壮观的庐山,不愧是“天下第一山”!
游蓬莱阁
今天,我们跟随导游游览了举世闻名的蓬莱阁。
首先我们来到了“人间蓬莱”坊,它位于蓬莱阁景区入口处,中间额题“人间蓬莱”四个闪闪发光的鎏金大字,此为宋代文人苏轼手迹。经过“人间蓬莱”坊,径直向前走,就到了“丹崖仙境”坊,它金碧辉煌,巍峨壮丽,听导游说,“丹崖仙境”坊是“仙境”之门,游人若是一步跨过去,就立即成了仙,若是二步跨过去就成了半仙。一步成仙后,我们又参观了富丽堂皇的龙王宫,古朴典雅的天后宫,最后来到了“”。据说八仙曾在这里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蓬莱阁即此缘而建。
“蓬莱阁”一层的壁上刻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神山现市”、“漏天滴润”等10处景物的壁雕,二层则是根据“八仙醉酒”的图案所建的塑像。登上阁顶,让人有一种心境开阔、舒畅的超世脱俗之感。居身阁上,眼望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眺望海面上波涛万顷,海鸥在海上翱翔,远处,时而有几只渔船打鱼归来,在海上乘风破浪。来到水城欣赏“蓬莱阁”又是一番美景,丹崖山拔海而起,与浩茫的碧水相映,阁楼高居顶峰,仿佛镶嵌在绿荫丛中一颗璨灿的明珠,旁边的灯塔居高临下,雄伟壮观,恰如守护蓬莱阁的士兵,巍然矗立在峭壁上。周围有一道城墙雄踞峻岭,气势磅礴,好一幅“仙阁竣空”图啊!
要走了,我心中不禁发出感叹,“人间蓬莱”真是胜过仙境啊!
篇8: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
景观(Landscape)概念及其景观研究的进展,反映了人们对人-自然关系的认识的不断加深.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景观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从横向探讨景观作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其内涵的变化;以及作为园林风景学科的主要对象,景观研究的一些现状.
一 景观的原意--“风景”及其研究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它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瑰丽景色[1].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色”相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 ”,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我国从东晋开始,山水画(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胎而出,独立成门,风景(山水)很快就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堪称举世无伦,因此也才有中国山水园林的臻美.景观的这种含义(作为风景的同意语)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
目前,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即风景.从6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landscape assessment”,“landscape evaluation”)研究,也是主要就景观的视学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 quality”)的评价.而景观的“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意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风景美” “scenic beauty ”[2];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风景质量”(“scenic quality”),并定义为:“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3].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 value”)的认识,Jacques[4]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于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风景评价(景观评价),实际上是风景美学的研究中心,也是指导风景资源管理、合理地进行风景区规划的基本依据.经过20多年的发展,风景评价的研究出现了许多学派,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各具特色.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5-7]: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称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为评价依据.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专家,他们在艺术、生态学及资源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及交通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进行风景评价[8-12].
心理物理学派则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13-16].
认知学派把风景作为人的认识空间和生活空间来理解,主张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17]理论,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夫妇提出“风景审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18,19]和美国地理学者Ulrich 的“情感/唤起”(“affective/arousal”)反应理论[20,]。Appleton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猎人”“猎物”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猎人”他需要寻找他的“猎物”,所以他需要景观能给他提供“庇护”的场。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反映了人是作为一种高智能的动物出现于自然环境中的。他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间(景观)的安全和舒适,他还要利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空间。所以Kaplan认为,风景的质量决定于风景的两个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 Ulrich 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
经验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国地理学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22,23〕。
作为总结,我们不妨用系统的观点,对上述风景评价研究的各个学派作一比较和分析(表1)。通过分析认为,风景评价各学派在思想、方法诸方面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表1 风景评价各学派特点分析和比
各学派比较点
心理物理学派
认知学派
专家学派
经验学派
对风景价值的认识
风景价值是主 客观双方共同作用下而产生的
风景价值在于其对人的生存、进化的意义
〔客观)风景价值在于其形式美或态学意义
〔主观)风景价值在于它对人(个体,群体)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人的地位
把人的普遍审美观作为风景价值衡量标准
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解释风景
被动〕风景作为独立于人的客体而在存,人只是风景的欣赏者
主动强调人(个体或群体)对风景 的作用
对客观风景的把握
从“风景成份”(植被、山体等)分析风景
用“维量”(复杂性、神秘性等)把握风景
分解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分析风景
〔整体〕把风景作为人或团体的一部分,整体把握
二、景观作为一个地学概念
无论在中国或是在欧洲,最初的大规模旅行和探险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也加深了人们对景观的认识当然,景观一词在汉语中直到近代才出现,山水、风景一直被沿用)。人们已不满足于对自然地形、地物的观赏和对其美的再现(文学、艺术活动),开始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演化。特别是14-16世纪大规模的全球性旅行和探险(包括1492年美洲的发现和1498年去东印度航线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时德语的“景观”(landschaft)已用来描述环境中视觉空间的所有实体,而且不局限于美学意义。19世纪中叶,伟大的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洪堡得(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引用到地理学中来,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1〕。随着西文经典地理学、地质学及其它地球科学的产生,“景观”一度被看作是地形(landform)的同意语,主要用来描述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以后,俄国地理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赋之以更为广泛的内容,把生物和非生物的现象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把研究生物和非生物这一景观整体的科学称为“景观地理学”(“landscape geography” )。这种整体景观思想为以后系统景观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
景观生态思想的产生使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在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的概念。当然,关于景观生态学的思想产生得更早些。Troll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把陆圈(ge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和理性圈(noosphere)都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关系时的“横向”方法,同生态学家研究生态区域内功能关系时?quot;纵向“方法相结合,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1〕。另一名德国著名学者Buchwald(2〕进一步发展了系统景观思想,他认为:所谓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景观的结构特征和表现为景观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景观收支,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景观的功能结构和景观像的历史发展。他认为,景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陆圈和生物圈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他指出,景观生态的任务就是为了协调大工业社会的需求与自然所具有的潜在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1〕。
至于景观系统中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Zonneveld作了深入的`分析(图1中只列出了Zonneveld关诰肮圩槌杉肮叵档闹饕?糠郑?A硗猓Zonneveld还就景观系统的层次结构作如下划分:
1、生态区(ecotope或site):是最低一级的景观单位,每个生态区内至少有一种地理成份(如植被、土壤、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是较为均一的,其它成份也不会有很大的分异。
2、地相(land facet或microchore):由多个生态区所组成,每一地相内的各个生态区至少在某一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的影响下,在空间上出现一定的关系和分布格局。
3、地系(land system 或mesochore):由一系列地相所组成,本单位最适用于绘制景观调查图。
4、总体景观(main landscape或 macrochore ):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所有地系的总和。
图1 Zonneveld关于景观组成及其关系的分析(有删减详见Naveh and Lieberman, 1984)
在北美,长期以来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系统景观的思想和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却很早就有所发展。早在本世纪40年代,北美最早的植物生态学家之一Egler〔25〕就认为,植物与人的活动组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个整体是某一更高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作用于景观。以后,他又提出了”整体人类生态系统“(”total human ecosystem“)的概念。同时代另一位北美生态学家Dansereau〔26〕也曾提出,在环境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高级、整体和动态水平上进行景观的研究,并主张用”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来研究人类对景观的影响。他把人对景观的认识和冲击理解为一种循环的和控制的过程,并用”意识景观/景观“(” inscape/landscape“)的概念来论述从自然到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和从景观知觉到景观设计的过程。这是农学家、林学家、城市规划人员、景观生态学家及工程人员都要经历的。最终,人的主观意志将成为改造或创造景观的模板。这种人类意识作用下的景观,Venadsky曾用”理性圈“(”Noosphere“)的概念来描述,并推测,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圈将取代自然发生的生物圈,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完全人工的世界里。该理论曾被Odumn〔27〕认为是”危险的哲学“。
Dansereau的理性圈的理论后来又得到了人类学家和自然哲学家Teilherd de Chardin的进一步发展〔1〕,他认为,凭着人类的主观能动,通过不断地自我反馈和调节,人对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是值得信赖的。他把这种在人类主观能动作用下的景观设计和改造过程称为”理性起源“(”noogenesis“)。 Naveh和Lieberman 〔1〕则把景观生态学作为实现这种”理性起源“的重要工具,指出:人既是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同时又是它的改造者和监护者。 Vink〔28〕在总结前人关于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的论述之后,用系统科学和控制论的观点,明确地指出: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些控制系统,通过土地利用及管理活动,这些控制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将完全或部分地受到人类智力的控制;景观生态学是”把大地的属性作为目标和变量进行研究的科学,其中包括通过对主要变量的研究以实现人类对它的控制"。通过以景观生态学为桥梁,把关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各门具体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景观利用的最优化 。
现将景观概念的发展及有关研究学科列一简表(表2),作为总结。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园林风景学科领域内关于景观(风景)的理解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生态学思想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Zube(1986)〔29〕曾有非常系统的论述。
【旅游景观有哪些概念问题?】相关文章:
3.旅游景观系统刍论
8.景观公司小结
9.景观设计师简历
10.景观工程师年终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