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

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

2023-02-23 08:00: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桃狸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

篇1: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

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

古人坚持谦逊之道。

所以对方是贤伉俪,自称愚夫妇。人家是府上,自己是寒舍。亲友家孩儿统统尊为公子、千金,自己的子女则谦称小犬、丫头。

文章当然是拙作,主意是愚见。

写一封信,到结尾署名,还得注明愚兄,诚惶诚恐,无论如何不肯做聪明人。

大抵是看穿了,直的树木先遭砍伐,甘的`泉水先被汲干,智慧岂可外露?否则人家不是怕,便是妒忌,彼时若要明哲保身,非得学习深藏不露。

虽然时移世易,大道理还是不变。

任何一个行业的顶尖儿,总是没有架子的居多。一般人说,官越大越和气。阎王易见,小鬼难缠,就是这个意思。

事业做到一定地步,器量、见识、胸襟,自然而然跟着扩张,实实在在感觉到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手头上的一点成绩,不足夸耀。

也许,只有著名的成功人士方有资格平和得毫不计较,而一般人,犯不起这种奇险,生怕一退让,即时被对头踩死。

篇2:谦逊的贝罗尼哲理故事

谦逊的贝罗尼哲理故事

十九世纪的法国名画家贝罗尼,有一次到瑞士去度假,但是每天仍然背着画架到各地去写生。

有一天,他在日内瓦湖边正用心画画,旁边来了三位英国女游客,看了他的画,便在一旁比手画脚地批评起来,一个说这儿不好,一个说那儿不对,贝罗尼都一一修改过来,末了还跟她们说了声“谢谢!”

第二天,贝罗尼有事到另一个地方去,在车站看到昨天那三位妇女,正交头接耳不知在讨论些什么。过一会儿,那三个英国妇女看到他了,便朝他走过来,问他:“先生,我们听说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儿度假,所以特地来拜访他。请问你知不知道他现在在什么地方?”

贝罗尼朝她们微微弯腰,回答说:“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三位英国妇女大吃一惊,想起昨天的.不礼貌,一个个红着脸跑掉了。

启示:

才识、学问愈高的人,在态度上反面愈谦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具有容人的风度,和接受批评的雅量。反之,我们对于自己并不在行的事情,就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在专家耳里,不是益发显得你的肤浅吗?

篇3:成功之道的哲理故事

成功之道的哲理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出三块大小不同的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择哪块?”“当然是最大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那块。三联阅读3lian.com/zl/请保留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西瓜虽然没有青年吃得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的多。

吃完西瓜后,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更大的利益,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小故事大道理:只重视眼前利益,会丧失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存在着统一的一面,只有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才能获得更大的长远利益。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看中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否则沉溺于既得利益中,会不思进取,消磨斗志,没有突破与创新,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目光远大,并朝着目标不停顿地努力,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易经中的成功之道

1天之道

乾卦讲的是天之道,天之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道是刚健,是不息。我们要学习天道,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做人之道。

仁:只管付出,不求回报。

信:诚实守信。

刚:刚强不屈。

勤:勤奋不息。

具备了天道刚健不息的品格,我们在工作事业中就能无往不利。乾卦的六个爻,反应了事物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或位置角色。在工作中,就是几个不同的工作职位:新员工、基层、中层干部、高层干部、决策者……

具体爻辞如下:

初爻:“潜龙勿用”。相当于我们刚刚进入单位的阶段。这时,我们还默默无闻,就象一条“潜龙”。我们虽然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大业,但还是应当“潜龙勿用”,因为我们还不堪大用。这时我们要安下心来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爻:“见龙在田”。相当于我们在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经过努力,我们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才能,大家对我们也有了认可。

三爻:“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三爻的位置相当于我们的才华已经得到了公认,并已成为单位的骨干或中层干部。这时我们就要终日辛勤努力、发愤图强,同时要时时保持警惕,修正错误。

四爻:“或跃在渊”。四爻靠近“九五之尊”的五爻,这时已相当于是高层干部,在最高权力者的身边工作。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时就要有“或跃或在渊”的准备,要能上能下。

五爻:“飞龙在天”。五爻相当于这时已经当上了最高领导。“飞龙在天”,说明此时正是大展宏图、成就伟业的时候!

上(六)爻:“亢龙有悔”。从初爻到五爻用的都是刚健的方法。但是,太刚则易折。刚强过了头,就会“有悔”,刚辟自用就会犯大错。这提醒我们即使是刚健,也不可太过,要刚柔并济 。

2地之道

坤卦讲的是地之道,地之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之道是柔、是顺、是厚德载物。我们从坤卦中,能学到不少的为人处世之道:

柔:温柔、谦和。像大地一样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

顺:顺从、服从。地顺从天,与天同心协力,成为一个整体。

恭:恭敬、守礼。地敬天、重天,以天为上,自己甘愿为下。

育:天地结为一体,孕育了生命,也养育了生命。

具备大地温柔顺从品格的人,在工作中的气象,就是几个不同的工作态度……

具体爻辞如下:

初爻:“履霜,坚冰至”。初爻相当于我们刚进入单位的时候。“履霜,坚冰至。”是说早起出门踩到了霜,就知道寒冷结冰的季节就要来了。这说明事物都是渐变的。因此我们要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二爻相当于我们在单位工作了一段时间,但还在基层工作。“直方大”,就是要坚持正直、方正、宽厚的本性。这样子本性纯正,即使不学习那些取巧的方法,也没有什么不利。

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三爻相当于中层干部的位置。这时要含蓄守正,不狂妄自大。事业有了结果也不居功。

四爻:“括囊,无咎无誉”。四爻靠近代表最高领导的五爻,是最高权力者身边的位置。此时要闭口隐忍,知道进退,小心谨慎。

五爻:“黄裳,元吉”。五爻相当最高领导的位置。黄:温和的颜色。裳:衣为上,裳为下。黄裳:温和谦下。身为最高领导,却甘当服务员,为下属服务,协助下属工作。下属全都成功了,当领导的自然也就成功了。这是一个谦逊的领导者形象。

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俗话说“过犹不及”。太过柔顺了也不好,会引起别人的争斗、混乱。

学习地之道温柔谦下的品格后,并不是只能当好属下,也一样可以当好领导。

从这两卦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易经告诉我们工作要随时进行阶段性的调整,合理的调整才可以走向成功。

知识扩展:易经风水起源

风水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叫做堪舆。因有风水著作《青囊经》《青鸟经》影响广泛,故也有人称风水为“青囊”和“青鸟”。“风水”最早见于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是有关风水的最早的定义。这部著作中还提出了风水的要旨:“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水学的根本基础和核心思想依据来源于《易经》。

太极生两仪(阴阳、正负),两仪生四相(五行),四相生八卦,八卦生二十四山。风水分为:龙、穴、砂、水、向、意、形、天(天体布局)。所有的风水师,都是按这些理去做,但要结合人命理,本性去计算;因为以前的人一句发家名言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

我们不妨连起来一起读做:堪舆风水地理。我们也不妨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在地球上,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什么?就是风、水、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也是风(空气)、水、地(土地)。请大家在谈论风水的时候,不要把“地”忘了。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

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

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

篇4:成功之道的哲理故事

成功之道的哲理故事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出三块大小不同的西瓜放在青年的面前:“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选择哪块?”“当然是最大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富翁一笑:“那好,请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那块。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随后拿起了桌上的最后一块西瓜得意地在青年面前晃了晃,大口吃起来。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西瓜虽然没有青年吃得大,却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的多。

吃完西瓜后,富翁对青年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利益,更大的利益,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小故事大道理:只重视眼前利益,会丧失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存在着统一的一面,只有放弃一些眼前利益,才能获得更大的长远利益。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能只看中眼前的一点点利益,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否则沉溺于既得利益中,会不思进取,消磨斗志,没有突破与创新,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要着眼于长远利益,目光远大,并朝着目标不停顿地努力,才能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篇5:为王之道的哲理故事

为王之道的哲理故事

为王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唐易子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学问家。

一次,齐宣王向唐易子询问捕鸟的方法:“捕鸟时什么最重要?”

唐易子回答说:“要想捕到更多的鸟,慎重地设下圈套最为重要。”

齐宣王疑惑地问:“为什么要慎重地设圈套呢?难道像选址或天时等都不重要吗?”

唐易子有理有据地回答说:“因为人如果要想一次捕获足够多的鸟,必须要选择鸟群出没的`地方设套,群鸟用许多只眼睛看人,可是人只用两只眼睛看鸟,所以设圈套必须慎重。”

齐宣王听后,不禁说道:“原来如此,听你这么说,这和治理天下是同样的道理。君王用两只眼睛看国家,而百姓却用无数只眼睛看君王,所以我这个当国君的也必须慎重。你这是在用捕鸟之技来劝谏我啊!”

哲理点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处于千百万双眼睛的监督之下。所以,必须谨言慎行,和大家同享天下的利益,才能赢得广泛的赞誉和拥戴。

篇6: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眼里的人生之道哲理故事

孔子将其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强调出来。

十五志于学,孔子所提倡的是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30岁。

三十而立。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7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30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20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如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30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10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20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在的心灵独立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好的学习,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让学到的东西为我所用。这是中国文化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

30岁这个年纪,是一个建立心灵自信的年纪。这种自信不是与很多外在的事物形成对立,而是形成一种融合与相互提升。这就像泰山上的一副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以苍天为岸,对自己是一种拓展:人登上山峦的顶峰,并不是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说我站在山顶,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

30岁以后。学着用减法生活,舍弃不是你

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进入不惑境界

从30岁到40岁,人们从而立之年步入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但每个人到40岁时都能做到不惑吗?在现代社会,40岁上下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上已经成为骨干,压力又非常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做到内心不惶惑呢?

关于惑这个概念,《论语》中有过多次阐述。人怎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内心不惶惑?这需要大智慧。

从而立到不惑,这是人生最好的光阴。一个人在30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从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30岁以后,就要开始学着用减法生活了,也就是要学会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而学做减法,就是把那些不想交的朋友舍掉了,不想做的事情拒绝了,不想挣的钱不要了。当敢于舍弃、知道如何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那么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

五十而知天命,这时已有一种内心定

力。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50岁,就应该听天由命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孔子所说的知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

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天命关键在于一个知宇,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当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命运中的穷与通、人世间的好与坏,知道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静应对。

知命、知礼、知言,这三个境界在人生中的顺序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交谈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他人。但是,知言还不够,还不足以在社会上立足。还需要你懂得礼仪,能够充分尊重他人。多一分尊重,就会少一分抱怨。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知命就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的境界,他已经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

耳顺,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耳顺呢?

在对天命有了透彻的了解、自己的内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在真正了解所有人的利益与出发点的前提下,实现理解和包容。也就是说,当以自己的价值体系去看待其他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知道他带着什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就是你的这个体系能够进入他的体系,也许就会多了一些谅解。

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所有规矩已变为你生命的习惯时,就能做到从心所欲

孔子耳顺的境界,其实就是外在的天地之理在内心的融合。有了这种融合作基础,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所有的规矩大道已经变为你的生命的习惯时,你就能够做到从心所欲,这可以说是每一个生命个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这样的一个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却要经历千锤百炼。

我们看孔子所描述的人生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而在这从容之前,其实是要经历千锤百炼的。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从15岁到70岁的人生历程,对于我们来讲,也是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通过它,我们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

篇7: 保命之道哲理文章

保命之道哲理文章

说到三朝元老,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古代历史中,也有不少历经三个朝代的元老大臣。他们在朝堂之上的分量,自然也不用多说。而除去三朝元老,其实还有一个七朝元老。此人历经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个朝代,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元老。而奇怪的是,如此有分量的.一个元老,府邸大门却整天大开,没有一个守卫和丫鬟。儿子对父亲说,“东西都快被偷光了,外人都笑我们穷”,而这个七朝元老却是回答说:“保命要紧!”

这位七朝元老正是郭子仪。武则天时期,他便是武状元,当时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之后赶上安史之乱,郭子仪在这场战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面又接连建立军功,成为了朝堂之上响当当的人物。因此,也得到了皇帝的大加赏赐。不仅封王,更连家族众人都得到了赏赐。同时,还赏赐了一块“免死金牌”。这个赏赐,可以说让很多人羡慕。

然而,如此风光的一个大功臣,自己的府邸建成之后,却做了一件怪异的事情。那就是府邸大门整天都敞开着,也没有士兵守卫。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的一些剧作,一般的王公贵臣,府邸外面是有守卫的,然而郭子仪却没有,就这样敞开着。难道他不怕贼人惦记吗?或者府中有大量士兵?答案是没有。就算是府中,也一样空空如也。除了家人,连个下人丫鬟都没有。

所以,周边的人想要进郭府,那随时都能进,不用通报,也不受管制。而郭子仪在家中的情况,也全被周边人看在了眼里。他们本以为郭子仪会很富有,没想到贫穷到如此地步。于是,便在背地里寒暄郭子仪。而这些事,郭子仪也没有理会。但是,郭子仪的儿子却受不住。

一天早上,郭子仪的儿子便问他,“好歹是朝中大臣,为何要这样委屈自己?外面人都嘲笑我们,一点脸面都没有!”面对儿子的发问,郭子仪却是说:“脸面不重要,保住小命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郭子仪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漫长的历史中,很多功臣的下场都能看到。但凡是功高震主的人,最后的结局一定不好。而郭子仪深知这一点,自己的功劳那么大,只有这样做,才能让皇帝放心,而自己和家人才能保证不被皇帝杀害。毕竟,郭子仪若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如何能做到七朝元老的地步呢。

篇8:激励之道励志故事

激励之道励志故事

查理·斯瓦伯担任卡耐基钢铁公司第一任总裁时,发现自己管辖下的一家钢铁厂的产量很落后,便问厂长原因

厂长回答:“我好话丑话都说尽了,甚至拿免职来恐吓他们,可他们软硬不吃,总是懒懒散散的。”

那时正是日班工人即将下班、夜班工人就要接班的时候。斯瓦伯向厂长要了一支粉笔,问日班的领班:“今天炼了几吨钢?”

领班回答:“6吨。”

斯瓦伯用粉笔在地上写了一个很大的“6”字后,默不作声地离开了。

夜班工人接班时,看到地上的'“6”字,好奇地问是什么意思。日班工人说:“总裁今天过来了,问我们炼了几吨钢,领班告诉他6吨,他就在地上写了一个‘6’字。”

次日早上,日班工人前来上班,发现地上的“6”已被夜班工人改写为“7”;知道输给了夜班工人,日班工人内心很不是滋味,他们决心给夜班工人一点颜色看看。那一天,大伙加倍努力,结果他们炼出了10吨钢。于是,地上的“7”顺理成章地变成了“10”。

在日、夜班工人你追我赶的竞争之下,工厂的情况很快得到改善。不久,该厂产量竟然跃居公司所有钢铁厂之首。

只用一支粉笔,斯瓦伯便扭转了乾坤;他所采用的,该是怎样高明的激励之道啊。

说起激励,我们往往想到丰厚的奖金、豪华的房子、名贵的车子……是的,所有这一切都能激发一个人力争上游,创造出好成绩。然而,物质上的激励所起的作用往往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差,直至为零。

真正高明的激励之道还是从精神上入手的。即使是最平庸的一个人,内心也有着自尊自强的一面,一旦激发他(她)向上的激情,他(她)就能创造出令人目瞪口呆的业绩。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内在的激情一旦被点燃,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出来。

【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1.人生哲理故事:成功之道

2.论谦逊议论文

3.漫谈谦逊散文

4.哲理故事:三小时

5.搞笑哲理故事

6.哲理故事:宽容

7.哲理故事:笑对人生

8.心灵哲理故事

9.简短哲理故事

10.哲理故事演讲稿

下载word文档
《谦逊之道的哲理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