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
“My简历平平无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
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民要术》②:种莲子法③:八月、九月中,收④莲子坚黑者,于瓦上磨莲子头,令皮薄。取瑾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长二寸,使蒂⑤头平重,磨处尖锐。泥干时,掷于池中⑥,重头沉下,自然周正。皮薄易生,少时即出。其不磨者,皮既坚厚,仓卒不能生也。
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著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
【注释】
①莲藕:睡莲科,多年生草本、水生蔬菜。种藕顶芽抽生的地下茎叫莲鞭,莲鞭顶端膨大成藕,即为供作蔬菜用的莲菜。莲花,花托大呈倒圆锥形,称莲蓬;内有许多果实,称莲子。
②引自《齐民要术·养鱼第六十一(附)》。
③种莲子法:“种莲子”,即用莲子繁殖的有性繁殖方法。后文讲“种藕法”,即用带有顶芽的藕,作种藕,进行无性繁殖的`方法。采用种藕繁殖,生长快,现已成为种莲的通法。
④收:殿本作“取”。《齐民要术》作“收”。
⑤蒂:同蒂,即瓜果与枝蔓相连接的部分,指莲子的下端。
⑥池中:原作“泥中”。殿本同。据《齐民要术》改正。
【译文】
《齐民要术》:种莲子法:八九月间收取黑色坚硬的莲子,将莲子头部的硬壳在瓦上磨薄。用黏土做成熟泥,把莲子封裹在里面,要有三指粗、二寸长,使莲子的下端平而粗重,磨端尖而细轻。等泥干时,掷入池中,粗重的一端沉在下面,而且自然且十分端正。上端的皮已磨薄,自然容易萌生,所以很快便可出苗。如不磨时,皮壳非常坚厚,便不会很快地生长出苗来。
种藕法:入春后,掘出藕根带顶芽的节头,种植在养鱼池的烂泥中,当年即可开花。
篇2:《农桑辑要葵》原文及翻译
《农桑辑要葵》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民要术》②:葵,《广雅》曰:“蘬,丘葵也③。”《广志》曰:“胡葵,其花紫赤。”按,今世葵有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也。临种时,必燥曝葵子。葵子虽经岁不浥,然湿种者,疥④而不肥也。地不厌良,故墟⑤弥善;薄即粪之,不宜妄种。
春必畦种水浇。春多风旱,非畦不得,且畦者省地而菜多,一畦供一口。畦长二步,广一步。大则水难匀,又不用人足入⑥。深掘,以熟粪对半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铁齿杷耧之令熟,足蹋使坚平。下水,令彻泽,水尽,下葵子;又以熟粪和土覆其上,令厚一寸余。
葵生三叶,然后浇之。浇用晨夕,日中便止。每一掐,辄耙耧地令起,下水,加粪。三掐更重。一岁之中,凡得三辈。凡畦种之物,治畦皆如种葵法,不复条列烦文。
早种⑦者,必秋耕。十月末,地将冻,散子劳之。一亩三升。正月末散子亦得。人足踏践之乃佳。踏者菜肥。地释即生,锄不厌数。
五月初,更种之。春者既老,秋叶未生⑧,故种此相接⑨。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白茎者宜干,紫茎者干则黑而涩。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春葵子熟不均,故须留中辈。于此时,附地剪却春葵,令⑩根上枋音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留之,亦中为榜簇。
掐秋叶,必留五六叶。不掐则茎孤,留叶则科大。凡掐葵,必待露解。谚曰:“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
八月半,剪去。留其歧,歧多者,则去地一二寸;独茎者,亦可去地四五寸。枿生肥嫩。比至收时,高与人膝等,茎叶皆美。科虽不高,菜实倍多。其不剪早生者,虽高数尺,柯叶坚硬,全不中食。所可用者,唯有叶心:附叶黄涩至恶,煮亦不美。看虽似多,其实倍少。
收待霜降。伤早黄烂,伤晚黑涩。携簇皆须阴中。见日亦涩。其碎者,割讫,即地中寻手纠之。待萎而纠者必烂。
崔寔曰:六月六日可种葵。中伏后,可种冬葵。九月,作葵菹,干葵。
【注释】
①葵:即冬葵,《本草纲目》称为“滑菜”,锦葵科,锦葵属,茎直立,高三五尺,叶五裂至七裂,呈掌状,缘边有钝齿。古代作蔬菜的葵就是冬葵,也就是四川湖南所谓“冬苋菜”。
②见《齐民要术·种葵第十七》。
③蘬,丘葵也:石注:今本《广雅》无“丘”字。缪注:《太平御览》卷九七九“葵”引《广雅》正作:“蘬(丘轨切),葵也。”“丘”字疑是“丘轨切”脱落去“轨切”二字残留下来的。
④疥:谓叶面有颗粒状的突起如疥也。《王祯农书》“谷谱四”引作“瘠”,即将《齐民要术》的“疥而不肥”,改作“瘠而不肥”。
⑤故墟:是原来种过葵的,现在空闲着的地。
⑥不用人足入:是说种葵的畦子,是不允许人践踏的,如果畦宽超过六尺以上,这一点便难以做到了。殿本作“不容人足入”,似比较好。容:允许。
⑦早:原作“旱”误,据《齐民要术》及殿本改正。早种:秋耕,冬种,来春出苗。较一般春葵播种的时间要早两三个月。
⑧李时珍说:“正月种者为春葵,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本草纲目》卷十六)故知五月种者实为“夏葵”,但诸书皆不见有“夏葵”之名,不知是何原故。
⑨《齐民要术》不厌其烦地讲述种葵的方法,将葵视作“百草之主,备四时之馔。蔬茹之要品,民生之资益者”,盖以北魏承长期战乱之后农业生产衰败,粮食不足,故不得不以葵代粮以“防荒俭”。
⑩令:原作“冷”,殿本同。据《齐民要术》改正。
榜簇:为保藏“枯枋之遗”的一种方法。
秋叶:这里所说的“秋叶”,主要指秋葵叶,但也包括五月种的葵的`“芽枿”。又称“秋叶”,《齐民要术》中作“秋菜”。
留叶则科大:殿本作“留多叶则科大”,有“多”字。
解:散也,释也。
剪去:剪去老株,使其重新生出嫩枝嫩叶,这是当时的一项延长葵的食用期的技术措施。但春葵似乎在“三掐”之后,必须重种。
比至收时:葵菜主要是食叶,边长边摘食,食用不尽的则作菹(泡菜、酸菜)、作腊(干菜)。但至入冬之时棵上仍然留下一些叶子,便将整棵的葵割倒,作成“榜簇”储放起来。这在当时并不叫“拨园”或“罢园”,而是叫“收葵”。
叶心:《齐民要术》作“菜心”。
附叶黄涩:原文作“附叶黄色”,据《齐民要术》和殿本改作“附叶黄涩”。
不让“携簇”在日光下曝晒,除了如小注所说的害怕味道变涩,还可以延长叶子的保鲜期。
纠:“纠下”,山东方言即“摘下”的意思。即是说“顺手把零碎枝条上的叶子摘下”,并不是说将碎枝叶“结扎起来”。注文已经说明白“摘晚了叶子会腐烂”。而“结扎”晚了,叶子却是比较安全的,倒是将碎枝叶捆在一起,更易腐烂。
【译文】
《齐民要术》:“葵”,《广雅》说:“蘬就是葵。”《广志》说:“胡葵的花是紫红色的。”按,现在见到的葵,有紫秆和白秆两种,每种又都有大有小。另外还有一种叫“鸭脚葵”的。在临下种前,必须把葵子曝晒干燥。葵子虽然经过一年也不会变质,但若湿着种下去,叶面会有颗粒状的突起如疥一样,叶子也不肥嫩。地越肥沃越好,空闲的地更好;土地如果瘠薄便应加施粪肥,不要随便将种子胡乱种下。
春天种葵一定要开畦下种,要浇水。春天多风干旱,非开畦种不可,而且开畦种的,既可节省土地,收葵又多,一畦葵足够一个人食用。畦的长度大致为一丈二尺,宽六尺。大了,水不容易浇灌均匀,而且劳动时人的脚是不允许践踏菜畦的。畦要深掘,上面用熟粪和对半的土混合均匀,覆盖一寸厚。用铁齿耙子将土耙细耙平,用脚踏实。灌水浇透,水渗下去后,将葵子种下,再用熟粪和土将种子覆盖一寸多厚。
葵出苗后长出三个叶片时,再开始浇水。浇水的时间应在早晨和傍晚,到中午便应停止浇。每掐过一次叶,随即用耙子把土耙起,灌水施肥。掐过三次叶,便要重新另种,一年当中共种三茬。凡是畦种的菜蔬,调治畦子的方法,皆像种葵法一样,以后便不再重复讲。
凡是准备早种的,必须在秋季,先将地耕好。十月底,地将要冻结时,撒上子,摩平。每亩地用三升种子。正月底撒子也可以。用脚踏实更好。踏过的畦,菜长得肥壮。地下的冰冻融化后,便会很快出苗。锄草松土的次数越多越好。
五月初,再种一茬。春葵已经老了,秋葵尚未下种,故种这一茬作为春、秋间食。六月初一,种白秆的秋葵。白秆的适宜干藏,紫秆的干了以后变得又黑又涩苦。秋葵长大可食,五月初种的那一茬葵,仍然应当留着,让它结子。春葵结的子成熟不均匀,所以需要留五月种的中茬葵的种子。这时可贴着地面把春葵茎秆剪掉,使其重新长出嫩叶、嫩枝,令根上的芽枿音蘖生长起来,极为柔嫩好吃,仍可供日常食用,比秋葵还要好。把它留下来,将来可以做成榜簇储藏。
掐摘秋葵的叶时,必须留下五六个叶片,不掐叶,不易生侧枝,会使枝条减少;留下几片叶子,科丛便容易长大。掐采葵菜叶,必须要等候露水散尽。谚语说:“有露水,不要掐葵菜;中午,不要剪韭菜。”
八月中旬,将秋葵剪去。留下贴近地面的分枝。分枝多的,离地一二寸剪掉;独茎无分枝的,可离地四五寸剪掉。根枝生长出的新枝极为肥嫩,及至到收获时,可以长到和人膝一样高,茎和叶子皆很鲜美。株科虽然不高,但菜叶却成倍地加多。如不将秋葵的老茎秆剪掉,虽然长高数尺,但长出的叶子和小枝却非常坚硬,全然不能食用。能够供食用的只有叶心,其他的附叶,颜色发黄,煮熟后也不好。看来叶菜似乎很多,但能够食用的却非常少。
收获葵菜,一定要过了霜降节以后。过早,叶子会变黄或腐烂;过晚,叶子会变黑,味道变涩。做成的葵菜“榜簇”,皆要放在背阴的地方。菜见阳光会变涩。落下来的零碎枝条,收割工作完毕后,随手在地中把叶子摘下。等到叶子萎蔫后再摘,便会腐烂。
崔寔说:六月初六日,可以种(秋)葵;中伏以后,可以种冬葵。九月可作酸葵菜,晒干葵菜。
篇3:《农桑辑要》的原文和翻译
《农桑辑要》的原文和翻译
《齐民要术》:《陶朱公养鱼经》曰: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所谓“鱼池”也。以六亩地为池,池中作九洲。求怀子鲤鱼长三尺者二十头,牡鲤鱼长三尺者四头。以二月上庚日内池中,令水无声,鱼必生。至四月,内一神守;六月,内二神守;八月,内三神守。“神守”者,鳖也。所以内鳖者,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内鳖则鱼不复去,在池中周绕九洲无穷,自谓江湖也。
至来年二月,得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三尺者四万五千枚,二尺者万枚。至明年,得长一尺者十万枚,长二尺者五万枚,长三尺者五万枚,长四尺者四万枚。留长二尺者二千枚作种,所余皆货。候至明年,不可胜计也。
池中有九洲,八谷,谷上立水二尺,又谷中立水六尺,所以养鲤者,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
又作鱼池法:三尺大鲤,非近江湖,仓卒难求。若养小鱼,积年不大。欲令生大鱼法:须载取薮,泽、陂,湖饶大鱼之处,近水际土十数载,以布池底。二年之内,即生大鱼。盖由土中先有大鱼子,得水即生也。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养鱼第六十一》。
②《陶朱公养鱼经》:远在南朝,梁国人阮孝绪所撰《七录》中即有著录。以后,在隋、唐及宋《志》中均有著录。
③二千:同《齐民要术》。殿本无“二”字,作“千枚”。
④八谷:是在水池中作八条深沟。
⑤鲤鱼为杂食性鱼类,刚孵出的鱼苗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稍大则转食小型的无脊椎动物,成鱼则以食螺、蚌及昆虫的幼虫为主,也食水草和藻类。
⑥又作鱼池法:系《要术》作者对《陶朱公养鱼经》所作的补充,非《养鱼经》文。
翻译
《齐民要术》:《陶朱公养鱼经》说:人们谋生的门路有五种,其中以水产养殖为第一种。所谓水产养殖,即为畜养池鱼。用六亩地作池塘,池中作九洲。觅取三尺长怀卵的母鲤鱼二十尾,长三尺的公鲤鱼四尾,在二月上旬的'庚日放养入池中,不要让水发出响声,母鱼一定会产卵。到四月间,往池中放入一个神守;六月间,再放入两个神守;八月间,复放三个神守。所谓“神守”,就是鳖。往池中放鳖的原因,是为了预防,池鱼繁殖到三百六十尾时,会有蛟龙前来充当它们的首领,并率领着鱼群飞去。放上鳖,鱼便不会再走,在池中围绕着“九洲”周游没有穷尽,它们自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大江大湖了。
到第二年二月间,可得到一尺长的鲤鱼一万五千尾,三尺长的四万五千尾,二尺长的一万尾。到第三年,可得到一尺长的十万尾,二尺长的五万尾,三尺长的五万尾,四尺长的四万尾。留长二尺的二千尾作种鱼,其余的全部卖出。等到第四年,鱼数便无法计算了。
池中修造九个沙洲,八条深沟。谷的峰顶之上,应水深二尺,谷中水深六尺。所以要畜养鲤鱼,是因为鲤鱼与同类不相食,长得快,价钱也贵。
又有一个作鱼池的方法:三尺长的大鲤鱼,如非靠近大江大湖,是不易很快地找到的;如放养小鱼苗,短时间内又不易长大。要想让鱼池中生长出大鱼,其法是:用车载运湖泊沼泽盛产大鱼处,靠近水滨的泥土十余车,铺在鱼池下面,两年以内便会生长出大鱼。这是因为泥土中先有的大鱼卵,遇到水后便会新生。
篇4:《农桑辑要豌豆》原文及翻译
《农桑辑要豌豆》原文及翻译
【原文】
《务本新书》:豌豆,二三月种。诸豆之中,豌豆最为耐陈①,又收多、熟早。如近城郭,摘豆角卖,先可变物。旧时疰农②,往往献送此豆,以为尝③新。盖一岁之中,贵其先也。又熟时少有人马伤践。以此挍④之,甚宜多种。
【注释】
①耐陈:豌豆的种子寿命较长,耐长期储存。但仓库害虫——豌豆蟓,为害严重。
②疰:“庄”的俗写。庄农:乡间的农夫。这里似指本书作者的佃户。
③尝:原作“常”,同音假借作“尝”。据殿本改。
④挍:音教,比也。殿本作“校”。
【译文】
《务本新书》:豌豆,二三月间播种。在各种豆子当中,豌豆最耐储存,而且产量高,成熟早。如果离城市近,还可以抢先卖出豌豆角,购买什物。从前,庄农常常把豌豆当成新鲜物品贡献给我们尝新。这是因为一年当中唯有豌豆以早熟为贵。又豌豆成熟时,很少有人或牲畜去伤害和践踏。所以比较起来,还是以多种些豌豆合适。
篇5:农桑辑要栀子原文及翻译
农桑辑要栀子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新添]②:十月选成熟栀子③,取子淘净,晒干。至来春三月,选沙白地④,劚畦。区深一尺,全去旧土,却收地上湿润浮土,筛细,填满区。下种稠密,如种茄法。细土薄糁。上搭箔棚遮日,高可一尺。旱时,一二日用水于棚上频频浇洒,不令土脉坚垎。四十余日,芽方出土。薅治,浇溉。至冬月,厚用蒿草藏护。
次年三月移开,相去一寸⑤一科。锄治、浇溉宜频。冬月,用土深拥根株,其枝梢用草包护。至次年三四月又移,一步半一科,栽成行列。须园内穿井,频浇,频锄。每岁冬,须北面厚夹篱障,以蔽风寒。第四年,开花结实。十月收摘,甑内微蒸过⑥,晒干用。
【注释】
①栀子:茜草科,栀子属,常绿灌木,茎高六七尺,叶椭圆形有光泽。夏季枝梢开白色花,花大,花冠六裂,脱落前变淡黄色。果实可作黄色染料。
②《齐民要术·第五十二》的标题虽为“种红蓝花栀子”,但通篇没有讲到“栀子”。所以《农桑辑要》无从引用,遂以自行撰写的“新添”补足之。
③栀子的果实黄褐色,椭圆形,两头尖,有五六个纵棱,种子在其中。
④沙白地:“白”字可译作“空闲”,也可译作“白色”。一般的情况凡作“白沙地”者,均译作“白沙壤地”。这里“白地”二字连用,则以作空闲地为宜。
⑤寸:一寸远栽一科,极不合理,疑系尺字之误。
⑥过:殿本无此“过”字。
【译文】
[新添]十月的.时候选取成熟的栀子果实,把子取出,淘洗干净,晒干收藏。等到来年春天三月,选择空闲的沙土地,掘治成畦。区坑一尺深,将旧土全部去掉,另外收敛地面上湿润的表土,用筛筛细,把区坑填满。播种要稠密,如同种茄子的方法,用细土薄撒覆盖。畦上搭盖箔棚遮蔽日晒,棚高约一尺。天旱时,每隔一两天便用水在棚上频繁地浇洒,不要让畦土变得干硬。约需四十多天,幼芽方可长出地面。应经常拔草、松土和浇水。到了冬季,要用厚厚的蒿草将其覆盖并保护好。
第二年三月进行分栽,相隔一尺远栽一棵。锄草松土、浇水要勤。冬季,用土把根部壅埋得深深的,枝梢用草包裹加以保护。至第三年三四月间再移一次,一步半远栽一棵,要栽得行列整齐。栀园内应该凿井,经常浇水和锄草松土。每年冬天,均要在园子的北面夹编一道厚的篱笆墙,以便挡蔽寒风吹袭。第四年便可开花结实。十月间采摘收取,放进甑锅稍微蒸过,晒干后便可用来染色。
篇6:《农桑辑要莴苣》原文及翻译
《农桑辑要莴苣》原文及翻译
【原文】
[新添]:莴苣,作畦下种,如前法。但可生芽:先用水浸种一日,于湿地上铺衬②,置子于上,以盆碗合之。候芽微出,则种。
春正月、二月种之,可为常食③。秋社前一二日种者,霜降后,可为淹菜④。
如欲出种,正月二月种之,九十日收⑤。
【注释】
①莴苣:绿叶菜类蔬菜,菊科,一二年生草本。因食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用莴苣和茎用莴苣。叶用莴苣又名“生菜”;茎用莴苣又名“莴笋”,是经过人工长期的培育,从叶用莴苣中选育成的。
②衬:衬垫。用作衬垫的材料,最有可能的是席片、草苫等。
③正二月下种,旋种旋食,肯定是叶用莴苣无疑。茎用莴苣,一般都是秋播越冬,次年采收。
④秋社前(约在秋分前)播种,霜降后收,历时两月,大概只能是供叶用。
⑤茎用莴苣的`收子方法,与此大不相同。是将春季长成的莴苣留在畦中,听其开花结子,而不用播种种子的方法收子。
【译文】
[新添]:莴苣,先作畦、后下种,如同前面(种萝卜)的方法。但是可以先催芽:先用水将种子浸渍一天,然后在潮湿的土地上,铺上一层衬垫,把种子摊在上面,用瓦盆或大木碗盖上,等到芽稍稍生出,便播种。
春天,正月、二月间种的,可以为日常食用。秋社前一两天种的,霜降后可以作腌菜。
如果要收取种子,正、二月间播种,九十天后收子。
篇7:农桑辑要姜·原文和翻译
农桑辑要姜·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民要术》②:姜宜白沙地③,少与粪和。熟耕如麻地,不厌熟,纵横七遍尤善。三月种之。先重耧耩④,寻垄下姜。一尺一科,令上土厚三寸。数锄之。六月,作苇屋覆之。不耐寒热故。九月掘出,置屋中。中国多寒,宜作窖,以谷得合埋之。“垾”,奴勒反,谷穰。中国⑤,土不宜姜,仅可存活,势不可滋息⑥。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崔寔曰: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⑦。至四月立夏后,蚕大食,芽生,可种之。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其岁若温,皆待十月。生姜渭之“茈姜”⑧。
《四时类要》⑨:种姜:阔一步作畦,长短任地形。横作垄,相去一尺余,深⑩五六寸。垄中,一尺一科,带芽大如三指阔;盖土,厚三寸;以蚕沙盖之,粪亦得。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加土;已后垄中却高,垄外即深。不得并上土。锄不厌频。
【注释】
①姜:又名生姜,薯芋类蔬菜,姜科。多年生草本,在温带作一年生栽培。地下根茎膨大成块状,外表淡黄色,有的品种嫩芽紫红色。性喜温暖、阴湿,忌高温、烈日,见霜即枯萎。用根茎进行无性繁殖。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姜第二十七》。
③姜适宜肥沃疏松、保湿、排水良好的土地,白沙壤地基本上可满足以上要求。
④先重耧耩:重:重复耩一次。使垄沟加深,和今天所说的“套犁沟播”法同。“套”,即第二次耩时,要从第一次耩过的垄沟走过。
⑤中国:中原地区,也可译作“黄河流域”。
⑥势不可滋息:殿本同。《要术》无“可”字。
⑦封生姜:这个词在当时,大概是催芽的.代用语。生姜下种前应进行催芽,无霜期过后即可露地播种。
⑧茈姜:“茈”与紫同。“紫姜”即生姜。因姜芽紫色故称紫姜。
⑨见《四时纂要》“三月·种姜”。
⑩深:原无。据《格治丛书》本,石校本补。
粪在土上,恐不甚适宜。疑有误。
并:表示进一步的意思。
【译文】
《齐民要术》:姜适宜白沙壤地,稍微施上些粪。地要耕得非常熟柔,和种麻一样,地耕的次数越多越好。纵耕和横耕的次数合起来,满七遍最好。三月间下种,先用耧套耩过两遍,然后顺着耧耩的垄沟将姜种下去。一尺远种一棵,上面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出苗后)要常锄草松土。六月间,(在畦上)搭苇棚遮荫。姜不耐寒也不耐热。九月间,挖掘取出,放在屋里。中原地区气候寒冷,应该掘土窖,用谷得和土把姜埋起来。“垾”,奴勒反,谷穰。中原地区的风土,并不适合种姜,姜在这里仅可勉强生长,不能茂盛地繁衍孳生。所以要种,不过是为了药用,姑且小试罢了。
崔寔说:三月清明节过后十天,进行催芽,到四月立夏日过后,蚕吃老叶时,生姜生长出芽来,便可下种。九月,藏茈将几反姜,如果当年气候温暖,可以等到十月。生姜名为“茈姜”。
《四时类要》:种姜:作六尺宽的畦子,长短视地形而定。要(在畦中)做成横向的垄,垄距为一尺多些,垄深为五六寸。将大小有三指宽带着芽的生姜,种在垄中,每一尺远种下一棵,覆盖上三寸厚的土,再盖上蚕屎,或者盖上粪也可以。出苗后,有草生长出来便要耘锄,同时要逐渐地壅土。到日后,垄变成了高埂,垄外变成深沟;直到不能再往上添土为止。锄的次数不嫌频繁。
篇8:农桑辑要苜蓿·原文和翻译
农桑辑要苜蓿·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民要术》②:地宜良热;七月种之。畦种水浇,一如韭法。亦一剪一上粪,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一年三刈。留子者,一刈则止。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长宜饲马,马尤嗜之。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都邑负郭,所宜种之。
崔寔曰③:七月、八月,可种苜蓿。
《四时类要》④:苜蓿,若不作畦种,即和麦种之不妨⑤。
烧苜蓿之地⑥,十二月烧之讫。二年一度,耕垄外根,即不衰。凡苜蓿春食作干菜,至益人⑦。
【注释】
①苜蓿:豆科,多年生草本。有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两种,这里所讲的皆为紫花苜蓿。旧日陕西各地栽植甚广,近年来渐渐绝迹。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苜蓿第二十九》。
③转引自《齐民要术》。石声汉辑本《四民月令校注》,据隋杜台卿撰《玉烛宝典》,仅“七月”有种“苜蓿”,“八月”则无记载。
④见《四时纂要》“八月”篇。
⑤此法陕西农民颇习用。苜蓿初生苗至柔弱,冬季得麦苗保护,生长较旺盛。第二年刈麦时,将苜蓿苗留于田中,自会生长繁茂。
⑥烧苜蓿之地:此句较《四时纂要》有改动。《四时纂要》原用“烧苜蓿”作标题。“之地”原作“苜蓿之地”属下读。
⑦苜蓿富含蛋白质,春天的嫩芽作蔬食味极鲜美,农民常采回家当蔬菜卖。但早春过后,即不中食用。
【译文】
《齐民要术》:苜蓿适宜种在耕熟的好地上。七月间下种。作畦、下种、浇水的'方法,完全和种韭菜的方法一样。也是每剪一次,要上一次粪;用铁耙把土耧松,然后再浇水。一年收刈三次。留种子的话,刈过一次便不要再刈了。开春后,既可以生食,做汤羹更加香美。长大以后,可用来喂马,马特别喜欢吃。这种植物可以长生不衰,种植的人,只需种上一次,便可年年收割。城市近郊,适宜种植。
崔寔说:“七月、八月,可以种苜蓿。”
《四时类要》:苜蓿,若不采用畦种法时,便和麦子混在一起种也无妨碍。
放火烧苜蓿,应当在十二月放火烧毕。每隔两年,把垄外的蔓延根耕断一次,(苜蓿)便会生长不衰。凡是在春天吃苜蓿或者作干菜,都是极有益于人的。
【评析】
本卷的主要内容是讲竹木、药草。卷中记载了多种林木和药用植物种植过程及功效。
篇9:农桑辑要文言文翻译
耕垦·耕地
《齐民要术》:春耕寻手劳郎到反,古曰:“耰”,今曰“劳”。《说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劳”曰“摩”。秋耕待白背劳。春既多风,若不寻劳,地必虚燥。秋田塌实,湿劳令地硬。谚曰:“耕而不劳,不如作暴。”盖言泽难遇,喜天时故也。桓宽《盐铁论》曰:“茂木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踏,直辄反,田实也。暴,音曝,耗也。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犂欲廉,劳欲再。犂廉耕细,牛复不疲;再劳地熟,旱亦保泽也。秋耕埯同埯青者为上。比至冬月,青草复生者,其美与小豆同。初耕欲深,转地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菅茅之地,宜纵牛羊践之;践则根浮。七月耕之,则死。非七月复生矣。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冀美懿反;漫种也。种;七月、八月,犂埯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一石大约今二斗七升;十石,今二石七斗有余也。后《齐民要术》中“石”、“斗”仿此。其美与蚕矢、熟粪同。
《氾胜之书》曰: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所谓强土而弱之。春候地气始通,土块散,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冈。以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耕辄劳之。草生,有雨泽,耕,重劳之。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如此则土强;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杂说》: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凡地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其“踏粪”法:秋收治田后,场上所有谷穰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古一尺,大约今一尺三寸有余。后《齐民要术》“尺”、“寸”仿此。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至十二月、正月之间,即载粪粪地。
《种莳直说》:古农法,犁一棍六。今人只知犁深为功,不知棍细为全功。棍功不到,土粗不实。下种后,虽见苗,立根在粗土,根土不相着,不耐旱;有悬死、虫咬等诸病。棍功到,土细又实,立根在细实土中;又碾过,根土相着,自耐旱,不生诸病。
《韩氏直说》:为农大纲,一则牛欺地,二则人欺苗。牛欺地则所种不失其时;人欺苗,则省力易办;反是,则徒劳无益矣。凡地,除种麦外,并宜秋耕。先以铁齿概纵横概之,然后插犂细耕,随耕随捞。至地大白背时,更橇两遍。至来春地气透时,待日高复棍四五遍。其地爽润,上有油土四指许;春虽无雨,时至便可下种。秋耕之地,荒草白少,极省锄工。如牛力不及,不能尽秋耕者,除种粟地外,其余黍、豆等地,春耕亦可。大抵秋耕,宜早,春耕宜迟。秋耕宜早者,乘天气未寒,将阳和之气。掩在地中,其苗易荣。过秋,天气寒冷,有霜时,必待日高,方可耕地,恐掩寒气在内,令地薄,不收子粒。春耕宜迟者,亦待春气和暖,日高时,依前耕耙。
篇10:农桑辑要文言文翻译
《齐民要术》:春天耕过的地,应随时摩劳郎到反,古时称“耰”,今称为“劳”。《说文》将“耰”解释为“摩田的器具”,今人亦将“劳”称为“摩”。秋天耕过的地,须待白背时劳摩。春天多风,耕后若不随时摩劳,地土空虚,必容易干燥;秋天田土塌实,耕后随即趁湿摩劳,便会使地土结成硬块。农谚说:“只耕不劳,不如听任泽水自行跑掉。”农谚是说:喜天降时雨,应即行耕劳保墒。桓宽《盐铁论》说:“茂密的林木下面,不会有丰美的青草;大个的土块中间,不会有良好的.禾苗。”塌,直辄反,田土湿实之意。暴,音曝,损耗。秋耕,要耕深些;春耕、夏耕,要耕浅一些;犁起土的宽幅要廉仄,要耕一遍劳两遍。犁廉,既可耕得细,牛也不疲劳。劳两遍,使地熟,土壤无块,天旱亦可以保墒。秋耕,以能埯同掩青为最好。等到冬初,将新长出的嫩草压青,其美好与用小豆压青相同。第一遍耕要深,转地要浅。初耕不深,不能使地熟;转耕不浅,容易翻动生土。生长着菅茅的地方,宜将牛羊放入田中去践踏,经过牛羊践踏,草根浮动。七月间翻耕过后,便会死掉。不是七月翻耕的,耕过仍将复生。使地力肥壮的方法,用绿豆压青为最好,小豆和胡麻稍次。皆宜在五六月间冀美懿反,是一种撒播漫种法。种,七八月,翻犁入土,埯杀压青,来年种春谷,一亩可收十石;一石大约折合今二斗七升,十石约当元制二石七斗多。后面凡是《齐民要术》书中的“石”和“斗”,均照此比率折算。这样的肥田方法,同使用蚕屎或腐熟的人粪尿一样好。
《氾胜之书》说:农业生产的根本,在于赶上农时,使土壤强弱适中,讲求施肥、保墒,锄苗要早,收获要早。立春后,土地解冻,地气开始通达,是为土壤首次和解;夏至后,天气开始暑热,阴气兴起于下,土壤再一次和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的时间长短相等,天气和地气相和。在以上所说的时间耕地,耕一遍相当平时耕五遍,名为“膏泽”,这皆是“赶上农时”的功效。立春后,地气开始通达,可耕坚硬的强地黑垆土,翻耕过随即将土块摩平摩碎,使萌生杂草;草长出来,再耕一遍;遇天有小雨,再耕一遍,令土壤协和顺适,不要有土块,以等待时用。这就是常说的使强土变弱的方法。立春的物候是:地气开始通达,土块散开,土中的陈根可用手拔出。立春以后二十天,和气即行消失,土质变得刚强。趁和气在时耕,耕一遍顶上平时耕四遍;和气消失后耕,耕四遍顶不上耕一遍。杏花盛开时,即可耕土质松散的轻土、弱土;等杏花落时,再耕一次,要求随耕随劳。候田中的杂草生长起来,天降雨泽,再耕,并且要用重劳劳摩。如土质过于松散,可以将牛羊赶到地中去践踏。以上方法,可使土质变强,即所谓使弱土变强的方法。
《杂说》:凡是种田的人家,必须正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宁可种少种好,切不可贪多种不好。凡发现有的土地瘠薄,便应即时加粪使肥。踏粪法:秋收秋播后,打谷场上的谷穰等物,应即行收集一处,贮藏保管。每天用它向圈中牛脚下撒三寸厚的一层。古一尺,约合今一尺三寸有余。凡《齐民要术》书中所说的“尺”、“寸”,均按这一比例计算。第二天清早,收取堆聚一处;复照上法铺上一层,经过一夜即行堆聚。至年终十二月或来年正月,即可将踏好的粪拉去上地。
《种莳直说》:古时农作的经验,是犂一遍,要耙六遍。今人只知晓以犁深为胜,而不知晓尚须耙细方为全功。耙地的功夫不精到,土有粗块,地中空不实,下种后,虽可出苗,但苗根着生在粗土,根和土不能紧密地相附着,不耐旱,而且常有悬死、虫咬等许多毛病。耙地的功夫到了,土壤既细柔又紧实,苗根着生在细柔、紧实的土壤之中,而且播种时又经过碾压,根和土紧紧地相附着,自然会耐旱,不发生各种毛病。
《韩氏直说》:务农的要旨,一是牛功要胜过土地,二是人功要胜过苗稼。牛功胜过土地,则播种不致耽误农时;人功胜过苗稼,便会不太费力地将庄稼种好;反之,便会白费力气,而不会得到好的收获。所有的耕地,除种冬麦的以外,都应当进行秋耕。先用铁齿耙纵横耙过,然后再用犂细细地翻耕,耕毕随时摩劳。等到地面呈现大白背时,再耙两遍。到来年春天,地气通达时,趁太阳升高后再耙四五遍。这样的土地,土质爽疏而湿润,表层有四指厚的油土即便春季不降雨,只要农时一到,便可照常下种。另外,经过秋耕的土地,杂草自然要减少,亦可极大地节省耘锄工。如若牛力不足,不能全部进行秋耕,除种粟的土地非耕不可外,其余种黍、豆等地,亦可考虑采用春耕。一般说来,秋耕应早,春耕宜迟。秋耕要早,是为了趁着天气尚未寒冷,将阳和之气掩埋在地中,将来苗稼容易生长茂盛。过了秋季,天气寒冷,遇降霜日,必须等候太阳升起后方可耕地,怕的是将寒气掩盖土中,使地力变得瘠薄,收不到粮食。春耕要迟,也是为了等候春天阳和的暖气,太阳升高后,依照前法耕耙。
注释
①耰:注文中的两“耰”字,《齐民要术》作“耰”。按,《说文》作“耰,摩田器也,从木,忧声”。关中称为“耱”。校元本作“耰”,据改。
②塌实:即“结实”,谓秋天多雨,土地含水量大而且结实。塌:今本《齐民要术》作长劫反,今读jié。“塌”与“结”为一音之转。
③桓宽:汉宣帝时人。引文见《盐铁论·轻重第十四》。
④廉:窄仄之意。“廉仄”与宽广为反义。
⑤埯青:指将青草或绿肥作物,犁翻掩埋土中,即今天所谓“压青”。“埯”同掩。
⑥菅茅:草名,有时单称“菅”或“茅”,按《说文》“菅”和“茅”互训,盖一物而二名。“菅茅”,一名苞子草,茎细长可作绳织履,亦可覆盖屋顶,是田间杂草中害稼最甚而难清除者之一。
⑦此系《齐民要术·耕田》篇,所引用的《氾胜之书》文。
⑧立春正月节,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东风解冻”、“阳气渐升”、“阳气达”皆为立春节后的重要物候。地气:指阳气。
⑨夏至后九十日:夏至后九十日为秋分八月节。至此时阴阳适中,当秋之半。
⑩以此时:指三次“土壤和解”之时,为立春、立夏、秋分。
黑垆土:《说文》:“垆,黑刚土也。”是一种黏性极强的土壤。这种土壤过湿过干都不易耕,故宜于土壤和解的时候耕,土块方易分解破碎。
篇11:农桑辑要种椹原文和翻译
农桑辑要种椹原文和翻译
【原文】
《齐民要术》①:收黑鲁椹,即日以水淘取,晒燥。仍畦种;治畦下种,一如葵法。常薅令净。
《汜胜之书》曰: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渍之②,以水洗取子,阴干。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③。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桑至春生,一亩食三箔蚕。
《四时类要》:种桑,如种葵法。土不得厚,厚即不生,待高一尺,又上粪土一遍。
《务本新书》:四月种椹④,二月种旧椹亦同。东西掘畦,熟粪和土,耧平,下水;水宜湿透,然后布子。或和黍子同种,椹藉黍力,易为生发,又遮日色。或预于畦南、畦西种檾⑤,后藉檾阴遮映夏日。长至三二寸,旱则浇之。若不杂黍种,须旋搭矮棚于上,以箔覆盖,昼舒夜卷。处暑之后不须遮蔽。
至十月之后,桑与黍秸⑥同时刈倒,顺风烧之。仍糁粪⑦土、蔽灰。春暖荣茂,次年移栽。
一法:熟地先耩黍一垄。另搓草索,截约一托⑧,以水浸软,面饭汤更妙。索两头,各歇三四寸,中间匀抹湿椹子十余粒⑨,将索卧于黍垄内,索两头以土厚压,中间糁土薄覆。隔一步或两步,依上卧一索。四面取齐成行⑩。久旱宜浇。
十月,刈烧,加粪如前。冬春拥雪盖粪,清明前后扫去。霖雨时,觑稀稠移补。比之畦种旋移,省力,决活,早二年得力。如旧有椹,春种更妙。后宜筑围墙固护。
或虑索繁碎,以黍椹相和,于葫芦内点种,过处,用帚扫匀。
或虑天旱,宜就黍垄内,拨土平匀,顺垄作区,下水种之。
又法,春月,先于熟地内东西成行,匀稀种檾。次将桑椹与蚕沙相和或炒黍谷亦可,趁逐雨后,于檾北单耩或点种。比之搭矮棚、与黍同种,缘躲阴高密,又透风露。虽种十数亩,亦不甚委曲费力。
《士农必用》:畦种与前法同。种子,宜新不宜陈。新椹种之为上;隔年春种,多不生。荫畦搭棚为上,躲麻次之,黍苗又次之。桑芽出,间令相去五七寸。营造尺寸也,他仿此。频浇。过伏,可长至三尺。割去檾麻。至十月内,附地割了;撒乱草,走火烧过。火不可大,恐损根。粪草盖。至来春,杷耧去粪草,浇。每一科,自出芽三数个;留旺者一条。已成根,则不须荫,可频浇。至秋,鲁桑可长五七尺,荆桑可长三四尺。鲁桑可移为地桑,荆桑可移入园养之。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
②以手渍之:《农桑辑要》、《齐民要术》各种版本多作“渍”,缪启愉校据《要术》院刻本作“溃”。按:作“渍”于文意难通,以作“溃”为是。
③这是桑与黍同种的最早文字记载。自此以后各种农书,凡言种桑几乎都有“桑黍同种”这一条。
④《务本新书》作“四月种椹”,《汜胜之书》作“五月取椹”,时间略有出入,实际上皆应以“椹赤为候”。
⑤檾:大字本一律作“荣”,殿本和石校本作“檾”,为正写,故今后一律改作“檾”。“檾”的简化字作“苘”。
⑥黍秸:此处特别指明刈倒的是黍秸,猜想黍穗已被采收,最后只存留下空黍秆。
⑦糁粪:缪注,“糁”音散。从后文“糁土薄覆”一语观之,“糁”似应作“撒”义。即“撒粪”、“撒土”。
⑧一托:“一托”是北方方言。指两臂伸开后的长度。据说,人的一托的长度,和本人的身高是相同的。所以说“一托长”,大约是五至六尺。
⑨五六尺长的草索,抹上十几个桑粒,大约苗距四五寸。因草索播种法是一次定植,这十几株小苗,最后也只能成一苗或两苗,所以播种量虽然少些,但亦不怕缺苗。
⑩四面取齐成行:草索的距离为一步或两步,可作为横行的行距;但各纵行之间的距离应为若干,似并未指出。缪注认为“四面取齐”说明“行距,株(丛)距,距离相等,都是隔一步或两步”。
草索下种法比畦种法省力,不用搭棚、不移苗,一次定植;成活率百分之百;提早两年受益。畦种法第一年春季播种育苗,第二年育苗,第三年定植;草索法,不移栽,成长快,第三年便可采叶。
用陈桑葚作种,可以提前到二月下种,是其优点;但桑子不耐陈,经年的葚出苗率会比较低,是它的缺点。
黍:原作“黍”,从“禾入米”,误。孔子曰:“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
葫芦内点种:葫芦,《王祯农书·图谱二》作“种瓠”。并附有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是专门的播种农器。
单耩(jiǎnɡ):是一条腿的耩子。
委曲:麻烦,琐碎,多周折。
走火:言火点燃后不停顿地向前走。这是因为地面上只撒有少量的乱草,所以火不可能在一处停留,只能沿着乱草向前发展(走)。这种情况秋冬季在荒原上有野火发生时,最易见到。
【译文】
《齐民要术》:采收黑鲁桑葚,当天用水淘洗净,取出、晒干,还是将种子播种在畦中。作畦和播种的方法,完全和种葵是一样的。桑畦应经常将草薅干净。
《氾胜之书》说:种桑法:五月采收(已成熟的)桑葚,浸入水中,用手揉搓溃烂用水洗净,取出种子,阴干。准备好十亩肥沃的良田,若有多年不耕的荒地更好,好好地翻耕耧耙。每亩用三升黍子和三升桑种混合在一起种下去。让黍和桑同时生长,并进行耕种锄草,使桑苗稀疏适当。黍子成熟,便进行收刈。这时桑苗正和黍一样高,用锋利的镰刀,将黍和桑同时贴近地面刈倒。让太阳晒干,此后遇上合适的风向,便放火烧掉。桑到来年春天便会重新生长起来,一亩桑足够饲养三箔蚕。
《四时类要》:种桑和种葵的方法一样。覆土不能厚,土厚了,便不会出苗。苗高一尺时,再追施一次粪肥。
《务本新书》:四月种桑葚,二月种陈的桑葚亦同此法。按照东西的方向掘地作畦,用熟腐好的粪肥和土混合在一起,耧耙平,灌水。水要浇透以后再撒布种子。也可以将黍子和桑椹同时种下去,桑子可借着黍子的(萌发顶土的)力量,容易生长出苗,黍还可以为桑苗遮蔽阳光。也可以预先在桑畦的南面和西面种苘庥,(桑苗出来)以后,可借苘麻的阴影遮蔽夏季的烈日。桑苗长到二三寸高时,天旱无雨便应当浇水。如果不是桑黍混种的,便要随时在畦上搭架矮棚,用箔子盖在棚上。白天将箔展开,夜间将箔卷起。至“处暑”节气过后,便不用继续遮蔽。
凡是桑和黍混种的,十月以后,桑和黍秸都要同时刈倒,遇有顺风,放火烧掉。另外,还应在畦中撒施粪土和陈灰。来年春,滋生繁茂,下一年便可移栽。
一法:在柔熟的土地上,先用耧耩条播黍子一垄。另外搓粗草索,截成约一托长的许多小段,用水浸软,如用面汤饭汤浸更好。每截草索的两端各留出三四寸,中间均匀地抹上十多粒湿椹子,将草索平卧着放入黍垄中,草索两端用土压厚些,中间一段薄薄地撒土覆盖。每隔一步或两步,依照上法卧置草索一截,使前后左右对齐成行。天旱的'时间久了,便进行浇水。
到十月以后,将黍桑同时刈倒、顺风放火、为苗圃加粪等事,如同前法。冬季和春季要给苗圃拥雪、盖粪,清明节前后扫去。霖雨季节,根据桑苗的稀稠移苗补栽。此法比畦种育苗移栽要省力气,而且肯定可以成活,还可以提早两年长成桑树。如有存留的陈葚,能够春天播种更好。苗长成后,应修筑围墙妥加保护。
如果考虑到搓草索播种,太过烦琐细碎,可以将黍和葚拌和放在葫芦里点播,点种过的地方,用扫帚扫匀。
如果考虑到(草索下种法)天旱(下种有困难),便可将黍垄中的土拨弄平匀,顺着黍垄作成许多小区,先用水浇过再下种。
还有一种方法:春季先在耕耙过的熟地中,按照东西方向,播种上一行行稠稀适度的苘麻。其次将桑葚同蚕屎拌和,或同炒过的黍子拌和也可以,趁着天雨过后,在苘行的北面用独脚耩下种或点种均可。此法同搭矮棚、与黍同种相比,苘麻的阴影既高又密,又通风透露。故虽多种至十多亩,也不会觉得多么麻烦费力气。
《士农必用》:畦种法和前面讲的一样。种子要用新葚,不要用陈葚。用新葚种最好,隔年的陈葚春天种,多不出苗。采用搭矮棚的荫畦种葚为最好,用苘麻遮荫稍次,用黍苗遮荫为最次。桑芽出土后,进行间苗,使株距保持在五至七寸之间。“寸”,为营造尺的寸,他处同此。时常浇水。伏天过后可长到三尺高。可将苘麻刈去。到十月内将桑苗在贴近地面处割倒,地上撒上些乱草,走火烧一遍。火不能过大,怕烧坏了苗根。用粪和草覆盖。等到来年春天,用耙子把粪草耧去,浇水。每一科自会生出三数个芽来,选生长旺盛的留下一条。桑苗已长成根株,可不必遮荫,只须常浇水。到秋后,鲁桑可长到五至七尺高,荆桑可长到三四尺高。鲁桑可以移栽成地桑,荆桑可以移栽到桑园中去培养。
篇12:农桑辑要种竹原文及翻译参考
农桑辑要种竹原文及翻译参考
【原文】
《齐民要术》①:宜高平之地,近山阜尤是所宜,下田得水②即死。黄白软土为良。正月、二月中,剧取西南引根并茎,芟去叶,于园内东北角种之。令坑深二尺许,覆土厚五寸。竹性爱向西南引,故于园东北角种之,数岁之后,自当满园。谚云:“东家种竹,西家治地。”为滋蔓而来生也。其居东北角者,老竹,种不生,生亦不能滋茂;故须取其西南引少根也。稻麦糠粪之。二糠各自堪粪,不令和杂。不用水浇。浇则淹死。勿令六畜入园。三月③食淡竹笋;四月、五月,食苦竹笋④。
其欲作器者,经年乃堪杀。未经年者,软,未成也。
《四时类要》⑤:移竹,五月十三日及辰日⑥,可以移之。种竹,去梢叶,作稀泥于坑中,下竹栽,以土覆之;杵筑定,勿令脚踏。土厚五寸。竹忌手把,及洗手面脂水浇著,即枯死。
《博闻录》:《月庵种竹法》⑦深阔掘沟;以干马粪和细泥,填高一尺。无马粪,砻糠亦得。夏月稀,冬月稠。然后种竹。须三四茎作一丛;亦须土松浅种,不可增土于株上,泥若用嫶蚴担则不生笋。
梦溪⑧云:种竹,但林外取向阳者,向北而栽。盖根无不向南,必用雨下;遇“火日”⑨及有西风则不可。花木亦然。谚云:“栽竹无时,雨下便移。多留宿土,记取南枝⑩”
《志林》云:竹有雌雄,雌者多笋,故种竹常择雌者,物不逃于阴阳,可不信哉?凡欲识雌雄,当自根上第一枝观之,有双枝者,乃为雌竹,独枝者为雄竹。
竹有花,辄槁死,花结实如稗,谓之“竹米”。一竿如此,久之则举林皆然。其治之法,于初米时,择一竿稍大者,截去近根三尺许,通其节,以粪实之,则止。
《琐碎录》云:引笋法:隔篱埋狸或猫于墙下,明年笋自迸出。
竹,以三伏内及腊月中斫者不蛀。一云用“血忌日”。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竹第五十一》。
②得水:非积水之意。北方方言,“得水”、“见水”均指见到地下泉水之意。
③三月:殿本同。《齐民要术》作“二月”。按:淡竹笋期在阳历四月,故以作“三月”为是。
④淡竹和苦竹(即刚竹)皆为中型竹种。刚竹笋味略苦,在水中浸泡之后可食用。
⑤“移竹”条,见《四时纂要》“五月·移竹”。“种竹”条,见《四时纂要》“正月·种竹”。“移竹”和“种竹”,并无不同。
⑥五月十三日:古称“竹醉日”,谓移竹易于成活。辰日:“竹醉日”又称“龙生日”。“龙”者于十二属为“辰”。故遂将龙生日,扩大为所有的“辰日”,皆宜种竹。以上的说法都没有科学根据。
⑦《博闻录》:南宋理宗时陈元靓撰,原书已佚。《月庵种竹法》,原书已失传。南宋初,温革的《分门琐碎录》,及较晚的张福《种艺必用补遗》,皆曾引用过这一条。但皆不见有“用镢把泥捣实,便不生笋”句。按:镢头容易把竹鞭上的笋芽捣伤,故不易生笋。
⑧梦溪:北宋人沈括自号梦溪丈人,著有《梦溪忘怀录》(原书佚),《梦溪笔谈》等书。此条系出自《梦溪忘怀录》非出自《梦溪笔谈》。温革《分门琐碎录》称此法为《梦溪忘怀录》之法。
⑨火日:五行中丙为“火”。《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其日丙丁”,注:“丙丁,火日也。”又夏季三月之代称为“巳、午、未”,亦可作为“火日”。这些说法,亦多属迷信。
⑩记取南枝:谓“南枝”移栽时仍应向南,不要弄乱了阴阳面。宿土:即竹子原生长处之土。
《志林》:即《东坡志林》。是后人辑录苏轼的笔记杂录编成的。
竹子开花,便将枯死,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多谓“竹子六十年开花”。实际上开花现象的出现,除因竹子品种不同外,也常与外界条件如土地肥力不足,竹园管理不善,地下盘根错节等,有很大关系。
稗:禾本科,稗属,子如黍粒。
此法效果有限,不如挖掘老根施肥灌水更有效。
《琐碎录》:即南宋温革撰的《分门琐碎录》。
竹子应在冬季采伐,可以避免虫害。“二三伏内”并不适宜伐竹。
血忌日:古俗谓不宜见血的日子为血忌日。血忌日不宜宰杀牲畜。每月有一个血忌日,如正月为“丑”日,二月为“未”日之类。
【译文】
《齐民要术》:种竹的地应当高而平,靠近山麓土丘的地方最为适宜。种在低洼地的,竹根一旦遇上地下水,便会立即死掉。黄色或白色的沙壤土较适宜。正月或二月间,掘取向西南方向生长的竹鞭和竹母,剪掉竹叶,在竹园中的东北角栽种。坑约二尺深,盖上五寸厚的土。竹的特性喜欢向西南方胤生,所以应种在园子的东北角。几年过后,自然会满园都是竹子。谚语说:“东邻种竹,西邻忙着整地。”就是说准备好竹子会胤生蔓延过来。东北角上的,都是老竹子,用来栽种不会长出新竹,即使有新竹长出,亦不会繁衍茂盛;所以要掘取向西南方蔓延的新生竹鞭供栽种。用稻糠和麦糠作肥料。两种糠可单独使用,不要混合使用。不用浇水,浇水一定会将其淹死。不要让各种家畜进入竹园。三月吃淡竹笋,四月、五月吃苦竹笋。
若想做器具,必须生长满一年以上的竹子,才可以砍伐。未长满一年的,竹质软,没有长成。
《四时类要》:移竹,宜在五月十三日和辰日移栽。种竹应剪去竹梢和叶子,往坑中灌水搅拌成稀泥,将竹栽种下去,用土覆盖,用木杠捣实,不要用脚踩踏。盖上五寸厚的.土。竹子忌用手扶摩,和用洗手洗脸的脂水浇灌,不然便会枯萎而死。
《博闻录》引用《月庵种竹法》的话说:掘沟应当深、宽,用干马粪和成细泥,填入坑中一尺厚。无马粪,用舂米的砻糠也可以。夏天,泥要稀,冬天泥要稠。然后将竹种下。要三四棵竹子作一窝。土宜虚松,入土宜浅,不可用土壅培竹的茎杆。若用嫲涯嗟肥担便不会生长出竹笋。
沈梦溪说:栽种竹子,选取竹林外边向阳的竹子,往北面栽,因为竹根没有不向南引生。必须等到雨天栽种,逢“火日”和吹西风日不可种。栽种花卉林木,皆是如此。谚语说:“栽竹无定时,遇雨即可移;多多带宿土,记取向南枝”。
《志林》说:竹子有雌竹和雄竹的分别,雌竹的竹笋多,所以种竹时常选择雌竹。生物皆离不开有阴阳的分别,这是不可不相信的。凡是要识别雌雄,应当观看竹竿下部的第一个小枝,有生双枝的即为雌竹,生单枝的为雄竹。
竹子开花,便将枯死。竹花结的子像稗子,叫做“竹米”。一棵竹子开了花,时间长了,整个林子都要开花。救治的方法,是在刚开始结竹米时,选择一棵比较大的,在离竹根三尺左右将其截掉,打通节间,往里面灌粪,便可停止再开花。
《琐碎录》说:引生竹笋的方法,可隔着篱垣在墙下埋狐狸或猫,到明年竹笋便会自行迸发出来。
在三伏天和腊月内砍伐的竹子不生蛀虫。一说,在“血忌日”伐竹。
【农桑辑要莲藕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6.寒食原文及翻译
7.观沧海翻译及原文
8.琵琶行原文及翻译
10.老马识途原文及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