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2022-12-15 08:21:5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今天也要吃炸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供大家阅读参考。

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篇1: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中的两边是指两条较小的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两边是指两条较大的边。)

②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若一个角等于30度,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线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⑤三角形三条中线的长度的平方和等于它的三边的长度平方和的3/4。

⑥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⑦底相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其高之比,高相等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其底之比。

⑧三角形的任意一条中线将这个三角形分为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⑨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在一条直线上(三线合一)。

篇2:《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华东师大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一节承上启下的内容,它与实数,二次根式,方程知识联系,将来学习四边形,圆,一元二次方程后,它的应用范围更大。勾股定理也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依照教学大纲,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任课教师采用的是新课堂教学模式“三学两评”,即让学生自学,其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同时教师进行导学,最后通过练习和师生小结进行学习评价。

下面,任课教师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在这次教学中,任课教师灵活地运用“三学两评”,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小师傅一拖N,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爱学、乐学,充分体现了“教师角色向利于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促成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与平等合作。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本节课任课教师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情境导入、学习目标、学生活动、习题训练内容的展示、作业布置等,这些内容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增大了教学密度,使学生的双基训练得到了加强,使传统的课堂走向了开放,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方式在发生变化。

3、知识来源于生活,再返回生活应用。

从生活实际中得出数学知识,再回到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也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亮点"。使数学教学在生活情境中得以创新。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猜想,推导到验证的过程,最后运用结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思路清晰,脉络明了。

4、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在本节课的习题设置上,基本是呈阶梯式分布,后进生能做到基本的知识点应用,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也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1、教学没有彻底放开

回忆一下本节课的教学,任课教师感受到自己的教学还是没有彻底放开,教学设计不够创新,某些问题指向性还不够强,语言的陈述上不够严密,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师精心安排下进行的,还是有一点点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向优秀教师学习,多听他们的课,自己也要多研究大纲和教材,多研究中考题。

2、某些习题问的太过直接,可稍微增加点技巧。

3、学生在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过程中书写过程不够规范和严谨,在计算技巧方面还有在与提高和加强。

篇3: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2面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 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④8厘米、7厘米、5厘米。不能拼成的有: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教案。单位:厘米

⑴9、7、6 ⑵8、5、3 ⑶20、15、7 ⑷17、8、8

①学生判断 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 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 ⑵3、3、3 ⑶2、2、6 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 ②6、6、5 ③6、6、2 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 ⑵全班交流 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篇4: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教学理念: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之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它是在熟悉了什么是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2、以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究新知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我改变了“教师重讲知识、学生轻听知识”的模式,而是改为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作为目的,使学生的主题地位得到了落实,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象猜测,近一步深化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猜测、实验,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法方法:

采用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并结合先进手段实施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达到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目的;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养成及时回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渗透新课

师:今天我们打开课本的82页来认识一位小朋友——小明,你们看,他在干什么?

生:他去上学。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观察后指名说)

生:3条。

师:现在小明遇到麻烦了,我们帮帮他的忙好吗?

生:好。

师:小明今天想快一点去学校走哪一条路最近?(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指名说)

生:走中间哪一条路最近。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为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生:我量出来的。

师:谁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直走进,拐弯走远。

生:我们以前学过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是用测量的方法知道的,有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但是生活中的这些路线我们是不可能用尺子去量出他的长度的,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师:下面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知识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从小明到邮局再到学校近似于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三角形。

师 :那中间这条路线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线实际是三角形的什么呢?孩子们仔细看一下?

生:另外两条边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判断,走过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长。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出认识的生活情景,很自然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但后来的知识障碍让学生感到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用一种新的知识来解决,从而激发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实验一:从准备好的小棒中任意取出三根摆一个三角形,观观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交流结果。

生:能。

生:不能。

师:有的同学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没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两种情况做一个深入的研究。

【设计说明:学生自然已经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但对于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还处于模糊状态。此时的两种结果正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实验二:进一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能组成三角形?

(1)从小棒中任意拿出三根,看观能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把能摆成三角形和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分别填写在表格实验内。

小棒的长度(厘米)

篇5: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课件简介: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发现揭示并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三角形的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做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经历探索、发现、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过程,增强勇于探索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数学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交流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姚明是同学们熟悉而喜爱的篮球明星,他高大而帅气,有人说:“姚明特厉害,他一步就能迈3米”,对于这个说法,你信不信呢?

(背景资料: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腿长约1、30米)

实验探究

1、分组实验:

每组准备四根木条或硬纸条,分别长为4cm、6cm、7cm、11cm尝试实验从其中任取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来摆三角形,试试是否成功?做好实验记录、

2、交流发现:

问题1: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说说哪次试验是失败的,为什么?

问题2: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相关文章:

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比例

3.钝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4.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5.《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6.《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7.直角三角形教学反思

8.读后感30

9.30个字作文

10.加油稿30

下载word文档
《30°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