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后记
“波多黎各小王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再别康桥》教后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再别康桥》教后记,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再别康桥教后记
再别康桥教后记
上周三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组内的同事都去听了课。教导处张主任暨高二、高三的几位美女同仁也都莅临指导。事后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自己处理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想早点写下来跟同仁们交流。腹稿是有了,无奈头脑老是乱糟糟的进入不了状态。这周大休了两天,心境平静。晚上六点多钟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思绪写完下面四条内容后看看表是十点十六分。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吧。还望读者诸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一、借鉴史建筑等老师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来提问题。
史建筑老师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看着屏幕上的这几个字提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注:这是关于地域上的问题)“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注:这是关于时间上的问题)。“既然有再别,是不是有一别?这一别二别之间是怎么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这方法好!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对此大加肯定。尽管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很专业,但老师能耐心地听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灌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能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动地发散性思维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高一级部搞实验。我何不也试一试呢。
后来我也这么做了。按照学校部署,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陈述。效果很好。学生发言踊跃,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史老师的学生差。我很欣慰。只不过,跟史老师稍微不同的做法是,我在开始讲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我跟贤玉贞同志去日照观摩XX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跟日照一中的一位姓李的参赛老师(好像是叫李东昇?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了,课讲得很老道)学的。记得他当年讲的课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上课也是没有立即进入正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胡同文化” 和“汪曾祺”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当然,学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什么都有,像“胡同文化是什么文化?”、“胡同会有什么文化?”、“汪曾祺是什么人?他跟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说完后,李老师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了一个小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当初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好,这句话也用得好。印象很深,一直记着。
又跟李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且微笑着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看着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发现了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你发现不了问题,那就说明你有点问题。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善意的小玩笑吧,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从学生脸上的微笑和随后的积极发言我能看出,他们知道我并无恶语讥讽之意。
二、采用“中间开花”式教学。
诗歌不好讲,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也是。语文老师都有体会。所以,一些大型的活动像优质课比赛什么的,大多都选用诗歌和散文来做比赛课题,因为它对老师的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是借鉴了史老师的一些做法。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文字——“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然后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徐志摩描写母校风光景物的诗节。学生较轻松地找出了2、3、4三个诗节后,我接着把“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几个意象特别点出来,作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做了强调和讲解。因为意象的问题是个难点,也不用启发,就直接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把它记下来,记书上,很重要,以后还要用。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不解决不行,因为它牵扯到学生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理解。不仅是这一节课要用,就是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模块的时候还要经常遇到经常运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习就顺利了。
中间的几个诗节解决好了,开头和结尾的几个诗节也就很好处理了。此不赘述。
三、整堂课设计了九次朗读。
⑴开始上课时安排个别学生读。目的为了发现问题,譬如是不是有些字读得不对,以便及时纠正读音。⑵听专家的录音,为了比较,找出自己在朗读上的差距,提醒学生向专家学习。⑶集体读,适当的营造一点气氛。让大家都参与。在大脑皮层上多留下一些痕迹,加深整体感知的效果。此外,还有揣摩读、有感情地读,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和“但我不能放歌”两个诗节之间的过渡时应如何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起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甘心”二字包含徐志摩对剑桥的什么感情等等不一而足。期间可以交叉反复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体会诗意。整堂课一直书声朗朗。
四、用学术大师胡适《悼志摩》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胡适的原话是: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话说得很动感情。领着学生读一读,可以起到一个小高潮的作用。按照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的话来说,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增长学生内在的私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心胸增强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愉快。学了《再别康桥》,如果我的学生心胸开阔了能力增强了,生活充实了也愉快了,我也就满足了。
结束语:
我的上一篇教后记的题目是《欲学李镇西而不可得》,说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教《荷塘月色》教得好,自己想学。无奈学情有别,自己的学生基础没有人家的好,一些好做法无法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施。《再别康桥》这节课因为借鉴了史建筑等老师的一些做法而比较成功,因此我曾想把这一篇教后记以《学习史建筑而终有所得》来命题(方法是跟人家学的,既然要把文章发出来交流那就得注明出处,以免有侵权之疑)。后来想起杜甫老先生有两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就是关于互相吸取借鉴的事,于是就取其后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了。您觉得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想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迥异,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个叫王晓辰的小朋友,性格很内向,她很听话,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有一天中午,晓辰的妈妈来了,我很奇怪,她并没有提前告诉我她要来接晓辰,便问:“怎么了?”晓辰妈妈说:“晓辰跟我说,妈妈你中午接我回家吃饭吧,幼儿园的饭我吃不下,总是吃到最后。晓辰吃饭快了就恶心,可能是心里有压力吧,我今天答应来接她。”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怪晓辰总是不太高兴呢,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她,她一口吃的很少,但却很努力,我便和陈老师故意大声在幼儿面前表扬她:“晓辰虽然吃的口小,但是很认真呢,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她听了很开心,终于把饭吃完了。她开始不再为了吃饭发愁,我们的鼓励帮助她克服了紧张、自卑的心里,减轻了心理压力。
现在晓辰开朗了、活泼了,上课爱回答问题了,还能给喜欢的音乐加上好看的动作呢。看着晓辰妈妈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愿不愿从日常生活中将其挖掘出来!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尊重、要帮助他们,是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健康的成长
深秋,寒风乍起,片片或绿或褐或花的叶子,悠悠的飞落下来,铺就了一路的黄金毯。风再起,地上的叶子打着旋儿,翻滚着,掀起了阵阵的“波浪”,奏出了沙沙的动人乐章。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的一位老师也和着叶子的演奏,谱写了一曲富有创意的诗歌。今天执教的是薛晓娟老师,学的是一年级的《秋姑娘的信》。一堂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滋有味的朗读,恰到好处的理解,可谓入情入境。课已经上到了尾声,正当听课的教师略感缺了一点什么的时候,薛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了课文最后两句话:“咦?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同学们,秋姑娘就写了四封信吗?”“不是,还有很多!”“嗯——,你怎么知道的?”“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枫树有很多叶子!”“真聪明!现在呀,老师手里也有一些叶子(师举起了手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叶子)。我呀,想请你做一个小小邮递员,帮老师把这些信送出去好吗?”“好”“那么,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哪?信上写着什么哪?”短暂的思考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一封写给小蚂蚁,让它琴清工作的时候多注意身体。”一位小姑娘首先打开了话匣子。“想得多好呀,老师把这片叶子托付给你,你把它邮寄出去好吗?”得到叶子的孩子两眼放光,洋洋得意的上台领了自己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写给蛇的、写给小牛的、写给小猪的……得到叶子的孩子们的脸上泛着红光,写满自豪、兴奋、乃至于骄傲。没有得到叶子的孩子羡慕的看着老师手中的叶子,努力的思索着。“难道秋姑娘只关心小动物吗?”思维迅即拓展到了植物、人。不起眼的、被脚踩、被火烧的叶子在今天的课堂上,让富有创意的老师发挥出了它的极致,镀上了一层亮灿灿的“金子”。
尤其是最后,薛老师拿起一枚最大的叶子,深情地说:“秋姑娘也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她呀,让老师告诉张力伟同学,上课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张力伟,你能做到吗?”“能!”脆生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那老师就把这封信送给你了。”……瞧瞧,即使是思想教育,也是那么的不露痕迹,不着色彩。
多么富有创意!多么独具匠心呀!就那么不起眼的几片叶子,被薛老师巧妙的用在了课堂上,于是,她就有了灵性,有了份量,有了寄托。教育的机智凸显出瑰丽的色彩。
篇2:《再别康桥》教后记
《再别康桥》教后记
高语一册《再别康桥》一诗我教了几遍了,对第四节中的“梦” 始终不能理解,虽然课本对“梦”有注释,但是看了之后更糊涂。课本的注释是: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这一节“那绿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前四句明明是写景,怎么会突然插入自己的理想呢。下一节的理解同样有困难,下一节开头是“寻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这“寻梦”就该是寻找昔日的理想了,这与“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有什么关系呢?到潭中央去寻找昔日的理想吗?理解越来越困难了。
笔者认为这一节就是写美景,天上的虹倒映在潭中,被浮藻割裂成无数的彩色的'碎片,光闪闪的,“梦”就是指这美妙的境界。如果像这样解释“梦”,下一节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这梦幻般的境界吸引着诗人,想到潭中看个究竟,所以才去“寻梦”,因被美景陶醉,到很晚才回来(满载一船星辉)。这样理解诗意才能贯通起来。这首诗就是一首普通的写离愁的诗,跟理想应该没什么关系。把“梦”理解为昔日的理想,也并不能抬高诗的价值。
篇3: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上周三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组内的同事都去听了课。教导处张主任暨高二、高三的几位美女同仁也都莅临指导。事后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自己处理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想早点写下来跟同仁们交流。腹稿是有了,无奈头脑老是乱糟糟的进入不了状态。这周大休了两天,心境平静。晚上六点多钟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思绪写完下面四条内容后看看表是十点十六分。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吧。还望读者诸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一、借鉴史建筑等老师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来提问题。
史建筑老师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看着屏幕上的这几个字提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注:这是关于地域上的问题)“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注:这是关于时间上的问题)。“既然有再别,是不是有一别?这一别二别之间是怎么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这方法好!教育专家梁老师对此大加肯定。尽管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很专业,但老师能耐心地听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灌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能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动地发散性思维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高一级部搞实验。我何不也试一试呢。
后来我也这么做了。按照学校部署,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陈述。效果很好。学生发言踊跃,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史老师的学生差。我很欣慰。只不过,跟史老师稍微不同的做法是,我在开始讲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我跟贤玉贞同志去日照观摩XX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跟日照一中的一位姓李的参赛老师(好像是叫李东昇?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了,课讲得很老道)学的。记得他当年讲的课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上课也是没有立即进入正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胡同文化” 和“汪曾祺”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当然,学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什么都有,像“胡同文化是什么文化?”、“胡同会有什么文化?”、“汪曾祺是什么人?他跟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说完后,李老师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了一个小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当初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好,这句话也用得好。印象很深,一直记着。
又跟李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且微笑着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看着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发现了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你发现不了问题,那就说明你有点问题。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善意的小玩笑吧,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从学生脸上的微笑和随后的积极发言我能看出,他们知道我并无恶语讥讽之意。
二、采用“中间开花”式教学。
诗歌不好讲,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也是。语文老师都有体会。所以,一些大型的活动像优质课比赛什么的,大多都选用诗歌和散文来做比赛课题,因为它对老师的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是借鉴了史老师的一些做法。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文字——“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然后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徐志摩描写母校风光景物的诗节。学生较轻松地找出了2、3、4三个诗节后,我接着把“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几个意象特别点出来,作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做了强调和讲解。因为意象的问题是个难点,也不用启发,就直接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把它记下来,记书上,很重要,以后还要用。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不解决不行,因为它牵扯到学生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理解。不仅是这一节课要用,就是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模块的时候还要经常遇到经常运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习就顺利了。
中间的几个诗节解决好了,开头和结尾的几个诗节也就很好处理了。此不赘述。
三、整堂课设计了九次朗读。
⑴开始上课时安排个别学生读。目的为了发现问题,譬如是不是有些字读得不对,以便及时纠正读音。⑵听专家的录音,为了比较,找出自己在朗读上的差距,提醒学生向专家学习。⑶集体读,适当的营造一点气氛。让大家都参与。在大脑皮层上多留下一些痕迹,加深整体感知的效果。此外,还有揣摩读、有感情地读,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和“但我不能放歌”两个诗节之间的过渡时应如何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起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甘心”二字包含徐志摩对剑桥的什么感情等等不一而足。期间可以交叉反复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体会诗意。整堂课一直书声朗朗。
四、用学术大师胡适《悼志摩》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胡适的原话是: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
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话说得很动感情。领着学生读一读,可以起到一个小高潮的作用。按照教育专家梁老师的话来说,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增长学生内在的私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心胸增强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愉快。学了《再别康桥》,如果我的学生心胸开阔了能力增强了,生活充实了也愉快了,我也就满足了。
结束语:
我的上一篇教后记的题目是《欲学李镇西而不可得》,说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教《荷塘月色》教得好,自己想学。无奈学情有别,自己的学生基础没有人家的好,一些好做法无法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施。《再别康桥》这节课因为借鉴了史建筑等老师的一些做法而比较成功,因此我曾想把这一篇教后记以《学习史建筑而终有所得》来命题(方法是跟人家学的,既然要把文章发出来交流那就得注明出处,以免有侵权之疑)。后来想起杜甫老先生有两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就是关于互相吸取借鉴的事,于是就取其后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了。您觉得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书,想要读懂这本书并不容易。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他们性格特点迥异,发展水平不同,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差异,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儿。
我们班有一个叫王晓辰的小朋友,性格很内向,她很听话,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并不是很多。有一天中午,晓辰的妈妈来了,我很奇怪,她并没有提前告诉我她要来接晓辰,便问:“怎么了?”晓辰妈妈说:“晓辰跟我说,妈妈你中午接我回家吃饭吧,幼儿园的饭我吃不下,总是吃到最后。晓辰吃饭快了就恶心,可能是心里有压力吧,我今天答应来接她。”听了这番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难怪晓辰总是不太高兴呢,第二天我仔细观察了她,她一口吃的很少,但却很努力,我便和陈老师故意大声在幼儿面前表扬她:“晓辰虽然吃的口小,但是很认真呢,一点也不浪费时间。”她听了很开心,终于把饭吃完了。她开始不再为了吃饭发愁,我们的鼓励帮助她克服了紧张、自卑的心里,减轻了心理压力。
现在晓辰开朗了、活泼了,上课爱回答问题了,还能给喜欢的音乐加上好看的动作呢。看着晓辰妈妈高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愿不愿从日常生活中将其挖掘出来!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尊重、要帮助他们,是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乐,健康的成长
深秋,寒风乍起,片片或绿或褐或花的叶子,悠悠的飞落下来,铺就了一路的黄金毯。风再起,地上的叶子打着旋儿,翻滚着,掀起了阵阵的“波浪”,奏出了沙沙的动人乐章。
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我们的一位老师也和着叶子的演奏,谱写了一曲富有创意的诗歌。今天执教的是薛晓娟老师,学的是一年级的《秋姑娘的信》。一堂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有滋有味的朗读,恰到好处的理解,可谓入情入境。课已经上到了尾声,正当听课的教师略感缺了一点什么的时候,薛老师声情并茂的读了课文最后两句话:“咦?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同学们,秋姑娘就写了四封信吗?”“不是,还有很多!”“嗯——,你怎么知道的?”“枫树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哈,都被秋姑娘写了信啦!”“枫树有很多叶子!”“真聪明!现在呀,老师手里也有一些叶子(师举起了手中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叶子)。我呀,想请你做一个小小邮递员,帮老师把这些信送出去好吗?”“好”“那么,秋姑娘又给谁写了信哪?信上写着什么哪?”短暂的思考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一封写给小蚂蚁,让它琴清工作的时候多注意身体。”一位小姑娘首先打开了话匣子。“想得多好呀,老师把这片叶子托付给你,你把它邮寄出去好吗?”得到叶子的孩子两眼放光,洋洋得意的上台领了自己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写给蛇的、写给小牛的、写给小猪的……得到叶子的孩子们的脸上泛着红光,写满自豪、兴奋、乃至于骄傲。没有得到叶子的孩子羡慕的看着老师手中的叶子,努力的思索着。“难道秋姑娘只关心小动物吗?”思维迅即拓展到了植物、人。不起眼的、被脚踩、被火烧的叶子在今天的课堂上,让富有创意的老师发挥出了它的极致,镀上了一层亮灿灿的“金子”。
尤其是最后,薛老师拿起一枚最大的叶子,深情地说:“秋姑娘也给老师写了一封信。她呀,让老师告诉张力伟同学,上课一定要遵守纪律,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张力伟,你能做到吗?”“能!”脆生生的回答让听课老师发出会心的微笑。“那老师就把这封信送给你了。”……瞧瞧,即使是思想教育,也是那么的不露痕迹,不着色彩。
多么富有创意!多么独具匠心呀!就那么不起眼的几片叶子,被薛老师巧妙的用在了课堂上,于是,她就有了灵性,有了份量,有了寄托。教育的机智凸显出瑰丽的色彩。
篇4:转益多师是汝师--《再别康桥》教后记(网友来稿)
转益多师是汝师--《再别康桥》教后记(网友来稿)
山东省胶州市第三中学 张守卫
上周三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组内的同事都去听了课。教导处张主任暨高二、高三的几位美女同仁也都莅临指导。事后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自己处理得还是挺有意义的,想早点写下来跟同仁们交流。腹稿是有了,无奈头脑老是乱糟糟的进入不了状态。这周大休了两天,心境平静。晚上六点多钟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理思绪写完下面四条内容后看看表是十点十六分。算是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事吧。还望读者诸君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一、借鉴史建筑等老师的做法,先不急着进入课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来提问题。
史建筑老师的做法是:用多媒体打出 “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让学生暂时先不要看书,而是看着屏幕上的这几个字提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什么是康桥,康桥是什么地方”,(注:这是关于地域上的问题)“为什么再别康桥?”“什么时候再别康桥”(注:这是关于时间上的问题)。“既然有再别,是不是有一别?这一别二别之间是怎么过渡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关于诗歌内容理解上的问题。这方法好!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对此大加肯定。尽管学生提的问题不是很专业,但老师能耐心地听并适时地加以鼓励,始终微笑着听学生讲。这对进入这首诗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它避免了老师的填鸭式灌输,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能动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能动地发散性思维大有帮助。正好我们学校最近号召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在高一级部搞实验。我何不也试一试呢。
后来我也这么做了。按照学校部署,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自由讨论,选代表发言陈述。效果很好。学生发言踊跃,提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史老师的学生差。我很欣慰。只不过,跟史老师稍微不同的做法是,我在开始讲课时,先在大屏幕上打出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送给学生。这句话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句话是我20跟贤玉贞同志去日照观摩山东省语文优质课比赛的时候跟日照一中的一位姓李的参赛老师(好像是叫李东N?是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了,课讲得很老道)学的。记得他当年讲的课题是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上课也是没有立即进入正题,而是让学生看着“胡同文化” 和“汪曾祺”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当然,学生问的问题形形色色,什么都有,像“胡同文化是什么文化?”、“胡同会有什么文化?”、“汪曾祺是什么人?他跟胡同文化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说完后,李老师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来做了一个小结,肯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当初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导入设计得好,这句话也用得好。印象很深,一直记着。
又跟李老师的做法有所不同的是,我是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用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并且微笑着跟学生说,今天我们就看着再别康桥和徐志摩这几个字来提问题,发现了问题然后才能进一步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提不出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你发现不了问题,那就说明你有点问题。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善意的小玩笑吧,为了活跃一下课堂气氛。从学生脸上的微笑和随后的积极发言我能看出,他们知道我并无恶语讥讽之意。
二、采用“中间开花”式教学。
诗歌不好讲,尤其是现代诗歌。散文也是。语文老师都有体会。所以,一些大型的活动像优质课比赛什么的,大多都选用诗歌和散文来做比赛课题,因为它对老师的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是借鉴了史老师的一些做法。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段徐志摩“康桥情结”的文字--“就我个人来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然后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徐志摩描写母校风光景物的诗节。学生较轻松地找出了2、3、4三个诗节后,我接着把“河畔上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几个意象特别点出来,作为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做了强调和讲解。因为意象的问题是个难点,也不用启发,就直接告诉学生“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客观景物”,把它记下来,记书上,很重要,以后还要用。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不解决不行,因为它牵扯到学生对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理解。不仅是这一节课要用,就是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模块的时候还要经常遇到经常运用。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学习就顺利了。
中间的几个诗节解决好了,开头和结尾的几个诗节也就很好处理了。此不赘述。
三、整堂课设计了九次朗读。
⑴开始上课时安排个别学生读。目的为了发现问题,譬如是不是有些字读得不对,以便及时纠正读音。⑵听专家的录音,为了比较,找出自己在朗读上的差距,提醒学生向专家学习。⑶集体读,适当的营造一点气氛。让大家都参与。在大脑皮层上多留下一些痕迹,加深整体感知的效果。此外,还有揣摩读、有感情地读,像“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和“但我不能放歌”两个诗节之间的过渡时应如何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起落;“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中“甘心”二字包含徐志摩对剑桥的什么感情等等不一而足。期间可以交叉反复进行,目的就是为了加深理解体会诗意。整堂课一直书声朗朗。
四、用学术大师胡适《悼志摩》中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
胡适的原话是: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话说得很动感情。领着学生读一读,可以起到一个小高潮的作用。按照教育专家陈忠梁老师的话来说,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增长学生内在的私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阔心胸增强能力,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愉快。学了《再别康桥》,如果我的学生心胸开阔了能力增强了,生活充实了也愉快了,我也就满足了。
结束语:
我的上一篇教后记的题目是《欲学李镇西而不可得》,说的是成都石室中学的李镇西老师教《荷塘月色》教得好,自己想学。无奈学情有别,自己的学生基础没有人家的好,一些好做法无法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实施。《再别康桥》这节课因为借鉴了史建筑等老师的一些做法而比较成功,因此我曾想把这一篇教后记以《学习史建筑而终有所得》来命题(方法是跟人家学的,既然要把文章发出来交流那就得注明出处,以免有侵权之疑)。后来想起杜甫老先生有两句诗“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说的就是关于互相吸取借鉴的事,于是就取其后句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了。您觉得呢?
作者邮箱: zhangshouwei@qingdaonews.com
篇5:如何教《再别康桥》
如何教《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作品中文笔细腻,意境优美,技巧高超。
前些时候,听了一堂新教师的汇报课,所教的篇目是《再别康桥》。她的讲课程序是这样的:听音频朗读——简介作者及背景——自由朗读——寻找意象,体会情感——比较诗和歌曲《再别康桥》。教学思路是清晰的,课件也做得很好,但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不少问题感到茫然。于是,本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几乎全被老师越俎代庖。结果是老师讲得满头汗水,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都认为这种类型的课难上,新老师不该选教这类课。
我则在想,作为老师,更应该想的是怎么去教,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再别康桥》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诗歌,人教版高中一年级也安排了这首诗歌的学习。诗歌文本看似简单,内涵却很丰富。要想充分挖掘诗歌的内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觉得应该“深文浅教”。
那么,到底怎样教学这首诗歌,才能既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让七年级学生易于接受呢?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叶圣陶说:“诗词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他们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切入点,借助想象和联想,让学生主动探索、体会诗人难以抑制的眷念情怀。基本思路确定了,于是,我这样设计: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谈告别小学母校的感受,引起共鸣;
2.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3.重温古诗词中的送别名句,比较异同。
第二板块: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2.学生模仿练习;3.教师指导点拨;4.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板块:品味诗境,描摹美景
1.品味诗境。全诗共七个诗节,每一个诗节都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品读后给诗歌描绘得图画命名。(示例:挥别晚霞、金柳艳影、青荇招摇、荫下清泉、星辉泛舟、夏虫噤语、挥袖惜别。)
2.描写美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优美、形象的语言描写你喜欢的一个画面。(提示:运用一两种修辞手法,融情于景。)
3.交流点评。学生写好后先小组交流,再推荐全班展示。老师适当点评。
第四板块 美读全诗,积累沉淀
1.学生美读全诗; 2.学生尝试背诵。
按照这样的设计,教学这首诗,果然,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收获了求知的快乐。反思这节课,之所以有如此效果,主要是因为:
1.创设了贴近学生的情境。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对接,用学生告别小学的经历和其他阅读中积累的情感经验,去接近诗人的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之情,使之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财富。
2.重视了入情入境的诵读。诵读是通过声音来表达诗歌内在的韵律和附着其上的情感的,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第二板块和第四板块都是诵读,形式不同,目的相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滋有味的朗读,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自然地贴近作品,贴近诗人,理解作品。
3.增添了陶冶性情的快乐。通过美读和画面还原,营造出学生自由探索、发挥能动性的学习空间,将诗人的情感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用以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进而升华为情感能力。
“教无定法须得法”,我们的诗歌教学,只有在不断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入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才会更有成效。
篇6:《古诗》教后记
《古诗两首》教后记
《咏柳》和《春日》两首古诗虽然作者不同,写作朝代与写作方式不同,但其主题却是一致的,即描写和赞美春天的景色。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我抓住“春”这一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
一、多方整合,营造浓浓春意
本课教学采用了“合──分──合”的方式,将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突显“春”这一主题。开课伊始,便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都描写了春天,都写到了春风这一事物──从而引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以此导入对《咏柳》一诗的教学。又以“二月春风裁出了……裁出了……裁出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出示:万紫千红总是春)”过渡到《春日》一诗。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
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至此,学生对春的感悟和热情得以升华,此时,让他们写下心中对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课堂氛围达到高潮。
除了两首古诗之间的整合,本课教学还巧妙地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课始,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导入新课,揭示了整节课的主题,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课末,以《春》的结尾三段丰富了春的内涵,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儿,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又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诗”是“文”的浓缩, “文”是“诗”的诠释,其有效结合,使学生置身于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营造了课堂的浓浓春意。另外,新旧知识的整合在本堂课中也有体现。课前谈话让学生背诵已学的描写春天的古诗,照顾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终鼓励学生阅读和摘录有关春天的美诗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二、抓住诗眼,巧设切入口
语文课程具有重感悟的特点。古诗作为一个整体,传达出其各不相同的情感和意境,而这恰是一首诗的精髓所在。教学时片面注重字词的讲解而忽略对全诗意境的感悟无异于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在分步解读《咏柳》和《春日》时,我分别抓住了“裁”和 “寻”这两个字展开教学。教学《咏柳》,以“为什么作者把春风比作剪刀?这把剪刀裁出了什么?”这一问题切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阅读期待,并最终统领全诗的教学。《春日》一诗,重在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在怎样地寻找春天,他的心情如何?带领学生不仅走进诗歌,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这一“裁”一“寻”,使两首诗互为注脚。
三、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
古诗凝练含蓄。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离不开学生的想象。教学中,我多次通过想象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如教学《咏柳》时,让学生想象春风还裁出了什么?在这儿,学生将已有的对春天的认识,在脑海中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一过程,无疑充实了诗句的内容,拉近了古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丰富了古诗的意蕴。二次整合时,让学生以“ 总是春”练习说话,同样达到了这一目的。
最后谈两点困惑:
1、字词理解与情感感悟氛围创设如何兼顾。
2、《春日》的教学太开放,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
【《再别康桥》教后记】相关文章:
1.桃花源记教后记
2.《九寨沟》教后记
4.狼教后记范文
10.毕业论文后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