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2022-12-11 08:48:4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爱吃火锅的冰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篇1: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

为了解决近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由青海省气象局组织及多个单位合作,在黄河上游进行了人工增雨试验.通过对玛曲地区雨滴谱的分析,推测玛曲当地的雨滴较大,这对在当地实施人工增雨提供了观测依据.另外,通过分析得到当地积云降水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和雨强的相关关系式,该公式可以作为利用雷达定量测量高原地区降水的参考.分析发现,虽然高原地区冷雨过程是主要的`降水机制,但是暖雨过程仍然对降水有贡献.通过对雨滴谱资料的分析,可以促进对高原地区云物理特征的了解.

作 者:李娟 游来光 胡志晋 涂多彬 李仑格 LI Juan YOU Lai-guang HU Zhi-jin TU Duo-bin LI Lun-ge  作者单位:李娟,LI Juan(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北京,100081)

游来光,胡志晋,涂多彬,YOU Lai-guang,HU Zhi-jin,TU Duo-bin(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李仑格,LI Lun-ge(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青海,西宁,810001)

刊 名:高原气象  ISTIC PKU英文刊名:PLATEAU METEOR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P48 关键词:青藏高原   雨滴谱   M-P谱  

篇2: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研究

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研究

采用Mann-Kendall及自然正交分解(EOF)方法,对黄河上游地区39个降水观测站1957~系列资料进行趋势检验与距平场的.EOF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降水表现平稳,并存在“全部一致型”、“东西相反型”和“南北相反型”三种典型的降水类型.其中第一特征向量的方差贡献率占37.2%,“全部一致型”的降水分布类型在该区域为主导.

作 者:陈晓华 赵鑫 王军 CHEN Xiao-hua ZHAO Xin WANG Jun  作者单位:陈晓华,王军,CHEN Xiao-hua,WANG Jun(广西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赵鑫,ZHAO Xin(广西交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7)

刊 名:红水河 英文刊名:HONGSHUI RIVER 年,卷(期): 28(4) 分类号:P426.61+3 关键词:降水   自然正交分解   黄河上游  

篇3:黄河河口地区冰雹特征分析

黄河河口地区冰雹特征分析

分析了1951~近54年间191次,对黄河三角洲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源地、危害性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

作 者:李化坤 林杰星  作者单位: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2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5) 分类号:P4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冰雹气候特征   防雹过程分析   效益评估  

篇4: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内蒙河段堤防景观设计探讨

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内蒙河段堤防景观设计探讨

摘要:指出了黄河上游河套地区的邻近黄河区域的黄河大堤堤防景观设计应是集黄河、河套、沙漠、湿地、水利工程、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的融合,分析了黄河堤防景观设计的区位特色,探讨了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关键词:景观建筑设计;生态风貌带;黄河大堤;生态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04?0077?03 1 引言 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区),其不同河段区域由于受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点,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精彩纷呈。随着城市的扩延,过去距离闹市区较远的黄河,逐步成了近郊田园,黄河流域各省、市均以黄河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风俗人情、黄河文化等为开发资源,逐步形成了以黄河为轴线的大黄河旅游带。 2 黄河堤防景观设计区位特色分析 黄河河套地区堤段景观特点为大河、大漠、大草原。黄河大堤是具有重要文化功能的工程措施,是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是一条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巍巍长城,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黄河堤防文化是水文化、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排列而成的系统,堤顶、堤坡、草皮、树木、淤区、险工、涵闸、坝岸、放浪林、适生林等等,构成黄河堤防的每一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功能与作用。 按照“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使黄河的治理开发为流域的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将黄河建设成为生态风貌带、自然景观带、旅游产业带,实现人水和谐。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定位是为人们提供由黄河堤防生态轴连接而成的具有生物多样性、活动丰富、休闲亲水的自然生态公园组群。在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定位为借助于周边市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及风景区等景点,成为省市区旅游线路上的一个闪亮的点。并在发展黄河旅游的同时,成为黄河建设良性循环的有力助动力。 为了将邻近黄河区域的市段黄河建设成为生态风貌带、自然景观带和旅游产业带,规划的愿景目标为颂赞文化与自然生态之源,展现大漠长河莽原的风貌。3 黄河沿岸防护工程景观现状 黄河堤防地区旅游资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黄河、河套、沙漠、湿地、水利工程、宗教习俗和历史文化为一体,这里有强烈对比和反差的自然要素,在设计中全部体现出来。有沙漠的壮阔神秘,有黄河的雄浑大观,有河套千年的文化积淀,有浇灌塞北江南的水利枢纽,有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交汇、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渗透的烙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互交融。而这些景观都通过这段百里黄河为对话的平台,集中了全部景区最有价值的旅游资源,组合优势突出。 从大的环境上来看,该区域地处内蒙古大草原,大河、大漠、大草原以及丰富的文化积淀,美丽的草原风光,神秘的沙漠景观,这些都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周围自然景色、民俗风貌保持较好的地段是古老的村落,良好的植物群落以及将要建设的农业灌溉示范工程,都为景观规划设计创造了较为完善的基础条件。 该工程范围除黄河自然状态景观外,其可观赏性较差。堤防工程陈旧、不连贯、残缺、标准较低。且在交通线与黄河交汇处不同程度分布着居民村落,为工程的展开带来一定的困难。该地区有着良好的自然景观空间格局。规划建设的黄河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合理的自然景观空间肌理。两岸的自然山林、丘陵、岗地、平原、田园、滩涂、洲岛、湿地等自然景观类型以带状黄河水体景观空间流线为纽带形成了自然完整、和谐有序的自然景观空间序列,加之散置其间的城镇,体现出沿江丘陵岗地地貌的典型地域景观特征。同时为沿河防洪景观道路提供了丰富多变、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空间环境背景。 4 区域文化特征分析 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地域空间上的融合渗透是黄河生态经济带最具个性和吸引力的景观特征。沿河防洪景观道路周边分布有成吉思汗陵、“河套人”故地、十二连城等著名景点,人文景观随处可见。闻名于世的黄河与河套文化,渊远凝厚的历史文明,为黄河注入精神。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防洪景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背景支持。 黄河河套地区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匈奴文化、西夏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它不仅含有作为蒙古族文化之魂的成吉思汗陵及祭祀文化,也有享誉世界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鄂尔多斯青铜文化,更有岩画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秦直道文化,还有神奇瑰丽的蒙古族民俗、歌舞和文学艺术。 5 区域植物生态特征 黄河生态经济带生物种类繁多,植物种类有226科、296属、1 973种,区系成分复杂,残遗种类丰富,东亚特有成分多。水产资源有11目、23科、67属、110种。地势起伏小,土地潜力大,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少。生态经济带内现状农田耕地占45%,林地占15%,水域占20%,洲岛占3%,城镇建设用地的比例在16%以下,现状自然生态绿地的比重大,空间布局较完善,基础良好。 但区域内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季节性自然灾害突出,夏秋连旱较多,春季洪涝灾害频繁。 植物是水域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水景观层次的自然语言,结合植物创造出四处分别突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的春沁、夏怡、秋悦、冬悟四园,通过植物色相变化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 该地区的西北部植物区系在古地中海的海津区,且未受到第四纪大陆冰期的袭击,加之其过渡带的特殊生态意义及其基质条件的地理优势,使该地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并成为我国温带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和我国灌木资源多样性保育的关键地区之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生物多样性原则。建设防护林,开发宜林地,选择速生林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防风护林固土,由于鄂尔多斯气候相对恶劣,灌木层表现为对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产生的适应对策不同,使植被对付水分胁迫的能力逐渐增大,吸收有限水分的能力加强,对多变的气候条件能产生相应的物候调整,因而选择丰富的灌木类结合防护林树种配置,不但从竖向上能够满足景观功能的需求,更能从物种多样性需求上满足植物配置结构。 (2)经济适用原则。植物区系是由各种不同成分如地理成分、发生成分和历史成分构成的,主要以地理因素为依据,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长期发展的结果,鄂尔多斯高原优势植物生活型的区系成为这一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素。在满足工程的和景观要求前提下,适当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使工程在今后运行管理上实现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3)功能需求性原则。该区域景观工程是依托标准化堤防,防护林、放浪林、行道林主要是工程功能需求。因而在标准化堤防一般段,植物的选择上主要以功能为主,景观效果为辅。但在景观区,景观的功能性也要得以加强,兼顾工程功能需求。 6 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探讨

通过当代的景观设计手法及富本土特色的建筑语言,体现规划区域的传统历史文化。规划设计象征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蒙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过去与未来的融合,水利工程与城市郊野公园的融合,艺术与环境的融合,绵延的长河以人类共同的方式诠释了人与水深炯内在精神之间的对话与默契。 以营造自然景观为设计主线,设计富有特色的河滨、湿地、生态林风光,通过对规划区域的景观建设,形成具有生物多样化的自然生态公园。以突出历史文化、表现生态文化为主题,用一条蕴藏着丰富的蒙文化及黄河水文化的文化长廊将各个景观区连接起来,使规划区域更具有引人入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内蒙河段堤防景观设计探讨胜的吸引力。建设充满活力的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提供良好的户外自然场所基地,鼓励人们进行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 自然性:这里是将长河、大漠与草原等自然景观资源传达给现代。现代性:运用、活用各种各样的景观技术,使滨水带成为全新体验型的风景旅游区和休闲景观带。参与性:这里能和水亲近、感受自然,是绝对激发您的视觉-触觉-感觉等的新型滨河景观带。景观分区的主题化,赋予各个景观区域多样的主题,使其有序分布在滨水景观带中,构成主架。自然景观的人文化:发掘雄奇壮美的山景观、蜿蜒曲折的水景观和辽阔广袤的草原与沙漠景观等自然景观资源,赋予其人文的意义,塑造独特的景观形象。历史文化遗产的视觉化,在各个广场上,通过现代技术表现手法为人们描绘各种各样的沙漠、青铜器及古长城遗址。 水空间的营造为人们营造泊船码头、休闲广场及亲水设施等丰富的空间。反映地域特色的植栽,不同规划区域拥有各自的主题,通过防护林带、自然生态景观区、交通汇集景观区等区域的设置,营造一个富于变化的滨河景观带。湿地景区,茂密的芦苇和水草、成群栖息的水鸟和两栖动物,形成优美、舒适的生态景观环境。特种瓜果生产基地,种植品相好的观赏瓜果、航天育种蔬菜、新品种食品、绿色食品等,提供相应的采摘、销售服务。生态林景区,种植生态林,改善总体生态环境。高速公路景观区风格简约、大气、现代,既有自身的特点,又兼顾向两边景观带的过渡,并通过植物配置达到郁郁葱葱的景观效果。参考文献: [1] 刘滨谊.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吸引力构建[J].规划师,(2):61~62. [2]俞孔坚.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5):17~18. [3]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4]张 娟.山东黄河沿岸防护工程景观建设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5):55~57.

篇5: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在对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新构造运动的`表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其次,根据新构造运动表象,分析研究了各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具有差异性升降运动明显、差异性升降运动速率不均匀、新构造运动强度空间上不均匀、断裂活动性强、地震活动频繁等特征;最后简单分析了天水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过程,认为天水地区经历过3次大的夷平过程.

作 者:成玉祥 张骏 杜东菊 CHENG Yuxiang ZHANG Jun DU Dongju  作者单位:成玉祥,张骏,CHENG Yuxiang,ZHANG Jun(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10054;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54;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西安,710054)

杜东菊,DU Dongju(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天津,300384)

刊 名:工程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 年,卷(期): 15(4) 分类号:P642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   表象   特征   演化   天水地区  

篇6:黄河上游野狐峡河谷演化及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黄河上游野狐峡河谷演化及岩溶发育特征研究

黄河上游野狐峡峡谷区域广泛发育二叠纪灰岩.受青藏高原隆升、地质构造环境改变、黄河河谷演化、气候环境变迁等多因素的`影响,区域内发育有多种类型的岩溶.根据发育时期和发育位置的不同,岩溶主要分为4类:深部古岩溶、河谷侵蚀岩溶、地表溶蚀-剥蚀岩溶、构造破碎带岩溶.通过对区内岩溶发育特征的研究,对黄河上游水电资源的开发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 者:陈旭 许模 孙维兵 张强 毛邦燕 路杰 赵帅军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刊 名:人民黄河  PKU英文刊名:YELLOW RIVER 年,卷(期): 30(5) 分类号:P642.25 TV882.1 关键词:河谷演化   古岩溶   野狐峡   青藏高原   黄河上游  

篇7:黄河上游玛曲县植被指数与气候变化研究

黄河上游玛曲县植被指数与气候变化研究

利用8 km分辨率Pathdfinder 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数据和玛曲气象站日资料, 分析了玛曲1982-植被指数变化和1967-20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植被指数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玛曲的年平均植被指数都>0.4, 20世纪90年代植被状况好于80年代;玛曲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秋季降水>春季, 年降水量有略有增加趋势;气温呈变暖趋势,平均增温率为0.25 ℃・(10a)-1. NDVI与20 cm土壤温度相关最好, 在地下一定距离以内, 深度越深相关越好;其次是15 cm土壤温度与气温, 相关最差的是5、0 cm土壤温度和降水.

作 者:陈世强 文莉娟 吕世华 陈昌平奥银焕 张宇 鲍艳 CHEN Shi-qiang WEN Li-juan L(U) Shi-hua CHEN Chang-ping AO Yin-huan ZHANG Yü BAO Yan  作者单位:陈世强,文莉娟,吕世华,奥银焕,张宇,鲍艳,CHEN Shi-qiang,WEN Li-juan,L(U) Shi-hua,AO Yin-huan,ZHANG Yü,BAO Yan(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陈昌平,CHEN Chang-ping(甘南藏族自治州,气象局,甘肃,合作,747000)

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 年,卷(期): 29(1) 分类号:P4 关键词:NDVI   气候变化   玛曲  

篇8: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

东北冷涡天气系统的雨滴谱特征

为了对东北冷涡天气下的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评估提供背景资料,采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在辽宁对7-8月和7-8月几次冷涡降雨过程进行了观测.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天气系统下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降雨的'微物理特征、各微物理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参量间的相关性.用Г分布函数拟合了这三类云降雨的平均雨滴谱,分析了Г分布函数中各拟合参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各拟合参数与雨滴各微物理参量间的相互关系.

作 者:宫福久 何友江 王吉宏 杨军 Gong Fujiu He Youjiang Wang Jihong Yang Jun  作者单位:宫福久,王吉宏,Gong Fujiu,Wang Jihong(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沈阳,110016)

何友江,杨军,He Youjiang,Yang Ju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

刊 名:气象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TIA METEOR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27(4) 分类号:P481 关键词:东北冷涡   雨滴谱   微物理结构   Γ分布  

篇9:缺乏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地区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研究

缺乏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地区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研究

根据最近几次的近断层地震观测记录研究显示,在现行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很少考虑近断层效应的影响,对于缺乏近断层强震观测资料地区,抗震设计规范的.改进方法及近断层效应的设计参数还没有统一结论.本文基于UBC97近断层因子设计理念,在收集世界范围内近断层观测记录的基础上,按场地和震级进行分类,建立了中长周期关键点处的加速度谱需求的衰减关系式,推导给出了缺乏近断层观测资料地区近断层影响因子的震级和断层距的关系式.并以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基础,建议了近断层影响因子的参考取值和修正后的反应谱曲线,为我国结构抗震设计提供了参考.

作 者:李新乐 窦慧娟 朱 孙建刚 Li Xinle Dou Huijuan Zhu Xi Sun Jiangang  作者单位:李新乐,窦慧娟,孙建刚,Li Xinle,Dou Huijuan,Sun Jiangang(中国辽宁大连,116600,大连民族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朱,Zhu Xi(中国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刊 名:地震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7 29(4) 分类号:P315.9 关键词:近断层强震记录   谱需求   设计反应谱   近断层影响因子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相关文章:

1.黄河上游河套地区内蒙河段堤防景观设计探讨

2.内蒙古地区沙尘暴个例谱

3.江苏地区大气降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城市地质调查问题研究

4.人类可变剪接基因上游非编码区结构特征分析

5.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沙尘气溶胶观测研究

6.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多溴联苯醚的被动采样观测

7.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初步研究

8.冀东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9.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中基准的确定与精度的研究

10.图书编辑胜任特征模型的评价研究

下载word文档
《黄河上游玛曲地区雨滴谱特征的观测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