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奇观
“熊猫星星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土楼奇观,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土楼奇观,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土楼奇观
土楼建筑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漳州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目录土楼简介南靖土楼土楼简介土楼建筑遍布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漳州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掺上石灰、细砂、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反复揉、舂压、夯筑而成。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土楼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漳州土楼数量最多:共800多座。 建楼最早:华安县沙建镇“齐云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古老、有确切纪年的土楼,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今620多年。规模最大:直径超过70米的大型土楼有5座,最大的是诏安县官陂乡“在田楼”,直径达94.5米,有“超级土楼”之称,结构最奇:有圆、方、椭圆、半月、交椅、雨伞、风车、八卦等形状,各具特色,各领风骚,尤其是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由一方一椭三圆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
南靖土楼成千上万,堪称“土楼王国”。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还有椭圆形、五凤形、斗月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八卦形、围裙形、塔形、合字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套筒形、雨伞形、方圆结合形、马蹄形等,并且拥有最大、最高、最古老、最奇特的土楼和蔚为壮观、美不胜收的土楼群。日本建筑学家茂木计一郎誉为是“天上掉下 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对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前期考察的美国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认为“是我所见到的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国文物局、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评价“看似千篇 一律,实则不拘一格,各具特色”、“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上海同济大学教授路秉杰带领师生完成《福建南靖圆寨实测图集》后说:“没有看到南靖田螺坑的土楼群,不算真正看到土楼。”
【梅林和贵楼】
最高的土楼 ――梅林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共5层,高21.5米,每层28间,共140间。这座楼共用20厘米口径的杉木柱220根,65厘米口径的梁材780根。令人称奇的是,这座楼建于沼泽地上却没有桩基,就像一艘大船飘浮在海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巍然屹立。
【书洋顺裕楼】
最大的土楼 ――书洋顺裕楼。建于1937年,外廊直径86米,每层72间,4层计288间,楼中又有80间,共368间。背山面水,气势恢宏,有“王中之王”的盛誉。
【南坑翠林楼】
最小的土楼―― 南坑翠林楼。内墙直径只有9米,3层36间。
【梅林怀远楼】
保护最完好的土楼―― 梅林怀远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直径38米,高4层14.5米,共136间。楼内雕梁画栋,佳联成对,读来回味无穷。处于核心位置的“斯是室”是家族 子弟读书的地方,精巧秀气,古朴天然,置身其中,仿佛有朗朗书声。这是一座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
最奇特的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土楼(步云楼)、一座椭圆形土楼(文昌楼)和三座圆土楼(和昌楼、振昌楼、瑞云楼)组合而成,布局合理,疏密得体,错落有致,居高俯瞰如绽放的梅花,山脚远眺又似布达拉宫,是土楼民居中最精美的组合群体。
关于南靖土楼的几个数字
五个之最 :汇集了现存最高、最大、最小、最奇特、保护最完好的土楼。六种功能 :聚族而居,教化娱乐,安全防卫,防风抗震,防火防潮,冬暖夏凉。七大特点: 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结构奇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八种形状 :圆形、方形、椭圆形、弧形、扇形、交椅形、曲尺形、马蹄形。最小九米 :最小的土楼――翠竹楼直径只有9米。十世之久:南靖土楼产生于11世纪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篇2:土楼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 》的解释,所谓 “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瑰宝。
目录土楼简介历史沿革土楼分类建筑工艺收缩展开土楼简介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历史沿革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 土楼在建筑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土堡(寨)到土楼的发展过程:生土夯筑的长城、民居―生土夯筑的土堡(寨)―堡(寨)宅合一的早期土楼―无石基土楼―成熟的土楼。
产生阶段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北宋末期,特别是南宋时期(1127―1279年),由于北方受金人攻打、统治,中原民众举家南迁者甚多,这些南迁者多经江西赣州进入福建西南部的汀州,带入中原的语言、文化,经过与当地文化的长期融合,形成了以客家话为代表的客家民系,并通过随后的继续向南、向海外的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的客家人群体,以及世界各地数以千万计的客家华侨群体。 考古成果表明,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国乃至中亚、东亚的广阔区域内,就开始了以生土夯筑房屋、聚落建筑的历史。从11―13世纪始,传统的生土建筑艺术在特定的历史大迁徙背景和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中,衍生并发展繁荣了“土楼”这一奇特的建筑品类。福建土楼记载着这一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在土楼的建筑形式上,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福州新店战国晚期至汉代古城遗址(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遗址(公元前1世纪)等所遗留的城墙,均为生土夯筑而成。唐五代(7―8世纪)以后,福建地区出现的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其堡、寨的墙体也多以夯土依山而筑。 这些生土夯筑的土堡(寨),自古至今绝大多数被当地人称为寨,基本上已毁,或仅存残墙断壁,或已被拆除重建,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上世纪40年代以前出版的《永定县志》,就记载了许多寨的名称,但其中多数已荡然无存,被后来兴建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代替,极少数只留下部分可以辨别的遗存,至多仅存残墙断壁。迄今所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溪南里的新寨、赤寨、西湖寨、金寨、仁梓寨、龙安寨、水寨、高寨、犁头寨、罗寨、永安寨、仙鹤寨,胜运里的上寨、太平寨、何家寨、连家寨,太平里的平寨、圆头寨、湖坑寨、高坑寨、石寨,丰田里的上寨、新寨、下寨、中寨、龙王寨、网岗寨、何家寨、黑云寨、湖洋寨、铜鼓寨、地上寨、龙旗寨、廖湖寨,金丰里的太平寨、杨家寨、天德寨、苏屋寨、曾屋寨、高头寨、金山寨等等。这些寨均以生土夯筑而成,既是民居,又是具有突出防卫功能的建筑。 对于最古老的土楼的研究,目前发现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重修虔台志》记载: “福建永安县贼邓惠铨、邓兴祖、谢大髻等,于嘉靖三十八年聚党四千人,占据大、小淘水陆要道,筑二土楼,凿池竖栅自固,且与龙岩贼廖选势成犄角。。。。。” 同书同卷接着又记载道:‘已复攻围土楼,禽贼首吴长富,斩一百一十九级,独邓兴祖据楼抗拒,攻之不克。公委推官刘宗寅亲诣连城益兵三千四百,屯姑田,潜夜部勒……而土楼仍未破也。漳南道调发把总郭成苗兵一千,永安县民兵四百来。时贼中有投降何五福者,愿为内应,兴祖所遣细卒求救于龙岩廖选者,又为官兵所执,贼计穷,听五福诱,邓兴祖、谢大髻出巢告招,伏起,二酋就缚,大兵乘势攻入土楼,获二酋妻,杀其拒敌者,余贼奔溃,兵焚其楼以旋”。 漳州土楼研究专家曾五岳先生认为福建圆土楼发源于九龙江中下游及比邻地区,是漳州先民抗倭的产物。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比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 而据版《南靖县志》记载:全县建造历史5以上的古土楼有18座。建筑年代最久远的是书洋乡石桥村溪尾洋社的永安和书洋乡下版寮村的辑光楼及裕昌楼。永安楼约建于元代中期,辑光和裕昌楼约建于元末(1368年左右),距今均已600余年。明清时期建造的土楼占52%。今存建筑400年以上土楼有27座,300年以上有37座,200年以上有130多座。土楼建筑技艺传自邻近的闽西。古土楼大多数请永定、上杭的泥匠和木工师傅来建造。清代以来,南靖客家人对土楼建造已相当熟悉。 根据永定县土楼专家胡大新的研究,永定县城郊乡古二村的方形土楼龙安寨,始建于北宋时期,迄今已经有1000余年的历史,为最古老的土楼。6月17日至7月6日,由福建省考古队对龙安寨土楼进行考古试挖掘。在探沟范围内,揭露出两期相互叠压的遗址和地层堆积,出土了北宋时期的近百件陶、瓷器残片,器形有罐、碗、碟、炉等生活用品。第一期地层堆积为生土夯筑而成的土墙遗址。第二期发掘的遗址有房子、道路、生土墙、护坡等。该土楼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充分证明,至少在北宋以前永定县境内就产生了较为成熟的民居建筑土楼。 宋元明时期(11―14世纪),由于社会**,许多战事延至福建境内,再加上沿海地区时常遭受海寇侵袭,这些具有强烈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形式所具有的功能,逐渐被移植到民居建筑上。以四周夯土墙与围墙内部木结构建筑共同承重的土楼建筑形式,逐渐大量出现。 特别是唐宋时期,客家民系在江西赣州、福建汀州地区形成后,不断向福建的东、南方向拓展,不可避免地与先期进入福建并扎根于此的福佬民系居民产生冲突。而且客家民系进入福建后的二次迁徙,多以家族为单元,举族而迁。为了拥有生存空间,适应新的生产、生活和防卫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既能适应聚族而居、具有高度防御性的要求,又必须适合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就地取材,便于建造,在经济成本、建筑材料的获取等方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筑。由土堡、土寨形式演化而来,集居住、防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用的围合型生土建筑――土楼建筑艺术逐渐在这一地区产生并发扬光大。福建土楼就是这样在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下,在长期的实践中被创造并延续至今的,把中国沿袭了数千年的生土建筑技艺推向顶峰。 公元11―13世纪(宋元时期),是福建土楼的产生形成阶段,规模较小,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建造形式上呈正方形、长方形。这一时期,永定客家土楼以馥馨楼、日应楼、豫兴楼、月成楼、源昌楼等为代表。
发展阶段
14世纪末开始至17世纪初(明代),随着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明中叶以后福建沿海和闽西南山区寇、贼屡发,融防御与居住为一体的福建土楼建筑形式被广泛采用。明末清初(17世纪)大学者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六册福建省部分引明万历(1573―16)版《漳州府志●兵防考》城堡条记载到:“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辏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辛酉年(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来,寇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尤多”。标志着福建土楼进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也是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与当地人民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时期。据19版《南靖县志》卷六的资料统计,由永定迁入南靖开基的有21个姓氏,迁入平和县开基的有10多个姓氏。 而漳州土楼分布与客家民系的分布,基本重合,更说明了这个问题: 诏安县土楼,分布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4个乡镇。前3个乡镇是纯客家区。太平是客家福佬混居区,客家福佬人口比例约为6:4。 南靖县土楼,分布在梅林镇和书洋镇。这两个乡镇基本上是客家人居住,福佬居民约占5%。平和县土楼,福佬人和客家人都住土楼。但土楼分布区主要在客家乡镇和福客混居乡镇。 华安的土楼比较少,目前只有64座,居住者有福佬人和福佬客。 实际上,现在南靖讲闽南话的土楼居民,从他们族谱记载的迁徙路线,以及他们在从事宗教、祭祖,丧葬等活动来看,仍然保持客家民系的方式与特点。如“吕秀莲的祖籍地南靖书洋吕厝(龙潭楼),现在是一个通用闽南话的村落。但该村吕姓是明代中期从永定大陂头迁入的,老底子仍是客家。”
成熟阶段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福建省西部及西南山区的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让更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方形、圆形和府第式等丰富多彩的土楼应运而生,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以土楼建筑为主体的村庄。19世纪晚期,海外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建造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一些土楼内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建筑形式与装饰。福建土楼达到了鼎盛阶段。 以五实楼、奎聚楼、永隆昌楼、裕隆楼、福裕楼、环极楼、遗经楼、富紫楼、衍香楼、裕德楼、业兴楼、振成楼、振福楼、永康楼、侨福楼、善庆楼、福盛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在全盛阶段的杰出代表。这些土楼表现出在公元17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数百年间,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讲究,而且建筑风格、种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历史进程。 以五实楼、奎聚楼、永隆昌楼、裕隆楼、福裕楼、环极楼、遗经楼、富紫楼、衍香楼、裕德楼、业兴楼、振成楼、振福楼、永康楼、侨福楼、善庆楼、福盛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土楼,是永定客家土楼在全盛阶段的杰出代表。这些土楼表现出在公元17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数百年间,不仅规模空前庞大、结构越来越合理、功能越来越齐全、装饰越来越讲究,而且建筑风格、种类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历史进程。
土楼分类土楼分为长方形楼、正方形楼、日字形楼、目字形楼、一字形楼、殿堂式围楼、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曲尺形楼、三合院式楼、走马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吊脚楼(后向悬空,以柱支撑)、圆楼、前圆后方形楼、前方后圆形楼、半月形楼、椭圆楼等3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长方形楼、府第式方楼、一字形楼、圆楼等。
圆楼
在旧时被当地人称为圆寨,至今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圆楼仍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圆寨。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只有一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 圆楼的外环(主楼)呈圆形状,以厚实坚固的生土墙承重,其土墙依层次升高而逐渐减少厚度,底层厚1米多至2米,顶层厚0.4米至0.8米,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多环同心圆楼的第二环以内的墙体均用青砖或土坯砖砌成,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适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的需要,同时也无需像外环那样突出防卫功能,何况其承重远比外环小。楼内其他附属建筑如厨房、浴室等墙体也使用同类材料。
方楼
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但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的四周高度相等,更多的是前低后高,即后向比前向与两侧高,与两侧屋顶形成半层或一层楼高的错落,前者为悬山顶,后者为重檐歇山顶。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
长方形楼
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系后人扩建的。新楼、老楼融为一体,既节省了用地、扩大了居住空间,又保持了全楼整体的统一,更能体现整个家族的高度团结。这两种土楼的楼内均设置若干个门相通,而且正面也设置大门供楼主进出,可谓四通八达。但“目”字形楼两侧正面的大门比中间原有的正面大门稍小,并且两门对称,既显示主次分明,又美观规整。
府第式方楼
一般认为,府第式方楼同样属于方形楼,因为从整体看,它4个角都呈90度,似乎两者没有根本的区别。但两者在建筑布局、结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应当把它们区分开来。 府第式方楼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屋,前低后高,以天井相隔,以廊道或石砌通道贯通,天井两侧为厢房、回廊。方楼正面为高2一3层的楼或单层屋,后向为主楼。前座楼或前座屋均设门厅,出口为大门;中座一般为主厅(祖堂),单层,高5米以上,系全楼公共活动的中心;后座主楼比前座楼或前座屋高2至3层,设厅堂(俗称上厅),一般用于供奉神座。 中轴线两侧为前低后高的横楼,互相对称,明显低于后楼,但本身若干级的落差并不大,它与前后座楼屋紧密相连。横楼的房间门均朝向中轴线,与“三堂”(即前、中、后座楼屋)相呼应。“三堂”与横楼之间分别有一至两个长方形天井,其前向、后向甚至中间以廊屋或石砌通道与前、中、后堂贯通。前堂(楼或屋)两侧设廊厅,并各开一小门作为横楼的出入口。全楼天面为小青瓦汉代九脊屋顶,主楼(后堂)高且出檐较大,突出了其在全楼中的主要地位
宫殿式方楼
宫殿式方楼与府第式方楼有很大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型制完全不同。宫殿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后侧,即祖堂处于后堂,而府第式方楼的核心部位处于内院之中心,由前、后厅与两边回廊组成小四合院,中心为天井,规模也比前者的第二进只有一个中厅要大得多。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及两侧的横楼,其前半部分比后楼以及横楼的后半部分矮一层,而府第式方楼的主楼通常四周高度相等,或仅仅后楼略高于前楼及两侧之横楼,其地面也只比前向高出一至3个台阶,落差不明显。宫殿式方楼的前楼、后楼的屋顶均分成3段作断檐歇山顶式,加之后楼比前楼高出一层,使外观更显得错落有致,而府第式方楼的四周都是悬山顶,即使两侧横楼的屋顶也不像宫殿式方楼那样分作多段作悬山迭落。宫殿式方楼后厅的结构、装饰远比府第式方楼复杂、华丽,而府第式方楼相对比较简单、朴素,与其楼门厅大致相当。
五凤楼
五凤楼 九脊歇山顶,屋脊飞檐为5层叠,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错落有致,雄浑古拙,故名。其型制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相似,楼内也设厅堂,楼两侧为横楼;有的五凤楼楼内不设中堂,整座楼简化成“两堂两横式”,被称为缩简式的五凤楼。无论如何,“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尊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 五凤楼与府第式方楼、殿堂式围楼最大的区别在于,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整个天面的屋脊为5层叠,这是后者所没有的,其落差也比后者要大得多;如若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两侧横楼都随着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多级阶梯形,后者即使有此现象,但没有前者那么明显,阶梯级数也比前者少。
殿堂式围楼
这种类型的土楼,在永定县高陂镇、下洋镇等乡镇现存不超过10座,它是闽粤赣边客家地区的民居建筑文化相互影响不可多得的实例。 围龙屋是广东省梅州市等客家地区集中分布的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从外观与平面布局来看,殿堂式围楼与围龙屋极为相似:由两大部分组合而成,中轴线鲜明,前半部分为“三堂两横”或“两堂两横”、“两堂四横”合院式建筑,后半部分为半月形围屋或围楼,祖堂设于中心部位,即第二进的中厅(堂)。可是,两者有明显的差异:殿堂式围楼的承重墙均以生土夯筑而成,至少后半部分即主楼如此,而围龙屋的承重墙以三合土或青砖为材料;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包括横楼大多数高2层,后半部分一般高3层以上,而围龙屋前半部分为单层,后半部分一般高2层;殿堂式围楼前半部分的正面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出入,而围龙屋半部分的正面除了设一个大门外,还在大门两边各设一个仪门(又称小门),供住在横屋的主人出入。 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土楼形态
走马楼
通常倚山而筑,错落有致,形式多样,依地势变化而变化。其中以纵向呈一字形、沿着山势分若干级向后延伸的一字形走马楼居多。受地理条件限制,这种楼一般高2层。其底层设厅堂、厨房、杂物间、畜厩、厕所等,二层为卧室、谷仓。它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比,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二层的外部以杉木架设一条外伸悬空的外通廊。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吸收了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优点,能够适应复杂地形和多雨潮湿的气候。
五角楼
楼体与围墙均随地形而建,平面呈不规则五边形;楼内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比其他土楼更富于立体感。内通廊式平面,歇山顶,穿斗、抬粱混合式构架。此外,永定湖坑镇还有八角楼,建造时受地势所限等因素,于是便产生了这种奇特的'土楼。这类土楼都设计巧妙,形制新颖。
纱帽楼
这种土楼或在溪边的石砌墙上挑出木制挑廊、小木屋,以杉木板围护,后侧连着高大的方形土楼,或半月形土楼与方形土楼组合,依地势前低后高,中间为天井。从正面看去,其形状恰似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故名。这种土楼现存甚少。
吊脚楼
大多数是商业店面,沿街构筑。一般面阔单间或2间、3间,进深2间或3间。前面向着街道或村道,前半部分或三分之二部分为土楼;后傍溪河,以杉木挑出的木楼与前半部分的土楼连成一体,以杉木板围护后半部分的木楼,也开窗。临溪河的悬崖处,用直径较大的杉木柱支撑。若前半部分的土楼高3层,则后半部分的木楼也高3层。从正面看,吊脚楼貌似普通的方形土楼;而从后向看,它则貌似中国南方一些地方的干栏式民居。这种土楼的优点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确保了街道的用地。
建筑工艺材料
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楼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砖、瓦等的用量相对较少。 用于夯筑承重墙的沙质黏土,指沙质黄土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纯沙质黄土含沙质过多,无法结团,缺乏坚固性;纯黏土虽然容易结团,但是如果缺沙,则如同未掺沙的水泥一样,干燥后会裂开,缺乏韧性,唯有两者按一定比例拌合才能用于夯筑土墙。杉木不但比重比松木、杂木小得多,富于弹性,并且在地面干燥的环境中不容易腐烂。石料主要用于砌墙基,其次用于铺设廊道、天井、门坪、道路等,还用于制作门框、台阶、柱座等,均为花岗石或青石,取自溪河之中或山上。用于砌墙基的石料大者需数人才抬得动。花岗石占绝大多数,青石不多见,一般用于制作门框。较小的鹅卵石主要用于铺设通廊、道路、门坪、天井,当然砌墙也少不了它。
布局
土楼的建筑布局,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与中原古代传统的民居、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脉相承;群体布局依山就势,沿溪(河、涧)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还注重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作为楼址。楼址忌逆势、忌正对山坳。若楼址后山较高,建的楼一般较高大,且与高山适当距离,使楼、山配置和谐。土楼的建筑布局既采用了古代宫殿、坛庙、官府等建筑整齐对称、严谨均衡的布局形式,又创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灵活布局。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结构
土楼的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非主体建筑即楼内被围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楼外的附属建筑也是如此。另外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结构也是土楼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内部空间可按需要而扩大,按用途灵活安排。
工序
土楼建造的工序包括选址,设计、施工。在选址上一般严格掌握以下几条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风水要好,尽可能靠近同宗同族的居住地,并且依山傍水,避风向阳,还要考虑所建土楼离他们开垦的土要是否太远,耕作是否方便等等。在设计上,建造土楼的能工巧匠们对布局结构,尺寸比例都烂熟于心,他们因地制宜,建造风格上因人因地而异,因经济条件而异,居住功能突出,中轴线鲜明。施工是土楼建筑的第三个环节,通常分为备料、择时、挖基、砌石基,夯墙、分层、封顶、装修这几个步骤来完成,这个环节也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阶段。
篇3:土楼
《土楼》是福建首部大型原创歌剧。歌剧《土楼》由中国戏剧界“金牌导演”陈薪伊导演,总政歌舞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德国柏林歌剧院任首席男高音莫华伦领衔主演,郑小英亲自指挥。土楼是福建特有的民居建筑,也是孕育和衍生客家文化的沃土。歌剧《土楼》由福建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吴苏宁编剧、著名作曲家莫凡作曲,描述了清末民初客家人下南洋之后,留在土楼的客家阿妈云花经历的悲欢离合,展示的是老一代华侨华人的创业史,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应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歌剧节,并为在北京举办的福建省艺术周揭幕。
目录剧目介绍剧情介绍演出活动主演感言收缩展开剧目介绍闽西绵延的青山里,掩映着无数结构奇异的客家民居――土楼。客家人,他们来自何方?在那个封闭的象堡垒一样的土楼里, 他们聚集在一起是如何生存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引起人们好奇的揣测、探究。 歌剧《土楼》集中塑造了一个客家阿妈――云花的形象,从她身上体现出客家人的纯朴、善良、坚忍和顽强,主题歌《青青葛藤》就是客家人精神的写照。作品大量运用了闽西客家山歌,并借鉴西洋歌剧的形式,力图使作品既有正歌剧的品质,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咏叹世上最珍贵的主题――爱,表现了客家人艰苦朴素、互帮互助、重情重义的品质,并通过客家民俗风情和土特产品的展示,生动呈现了客家土楼文化的丰富内涵。
剧情介绍民国初年,阿山、阿水随师傅先去广东、后下南洋谋生,杳无音讯,他们的妻子云花、琼花带着年幼的儿子石柱、石头,随师母阿婆和最小的徒弟阿勇相依为命生活在土楼,而琼花又早年病逝,把石头托付给了云花。七年后,土楼春分祭祖,人们祈望亲人平安。出没深山的土匪觊觎土楼的富足,不断骚扰滋事。这一日土匪绑架了石柱、石头,限日交出高额赎金,土楼人纷纷相助,但只凑足放一人的钱,究竟先放谁,这个残忍的决择摆在了孩子们的母亲――云花面前。这个善良的客家阿妈,毅然决定先赎回石头。阿勇率三青年深入虎穴救出石柱,却中了土匪埋伏,石柱中弹而亡。阿勇恨自己没保护好石柱,对云花万分歉疚。一年后,阿水回到土楼,阿婆、云花方知师傅和阿山早在下南洋时遇风暴葬身大海。阿水想带走石头,阿勇为保护云花不再受伤害,奋力阻拦。阿水得知云花舍亲子救养子,感动不已,又决定让石头留下。孩子的走与留,这个抉择又一次摆在云花面前,土楼里又一次出现感人肺腑的场景,让人唏嘘不已。
演出活动从8月在福建首演,到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 2012年4月福建首部大型原创歌剧《土楼》应邀参加国家大剧院第四届歌剧节,并为在北京举办的福建省艺术周揭幕。
主演感言王庆爽说,《土楼》带给大家的是老一代华侨华人创业史,这部剧可以让子辈们知道,父辈在外艰苦打拼,洒下辛勤汗水,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有如今的生活。 据王庆爽介绍,气势宏伟、生动逼真的舞台场景是该剧的亮点之一。该剧将真实“土楼”按照1:1比例搬上了大剧院的舞台,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力与冲击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一部很有气场的戏”。 王庆爽说,《土楼》的阵容十分强大,由中国戏剧界“金牌导演”、12次文华奖获得者陈薪伊导演;著名指挥家郑小瑛指挥;福建省歌舞剧院一级编剧吴苏宁编剧、著名作曲家莫凡作曲;张庆山、吴雪润、宋史强分别负责舞美、服装及灯光设计;“华人第一男高音”莫华伦和当今最活跃的青年歌唱家之一孙砾担任主演,饰演老伯的张建鲁、饰演阿婆的刘珊也是中国歌剧界的著名艺术家。王庆爽表示,与这些知名艺术家一起演出很过瘾、很开心。
篇4: 爬土楼
爬土楼
今天我们在游怀远楼的时候,听导游说每人花五元钱可以上楼去看看土楼居民生活的秘密。他们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我迫不及待地上了楼,才知道他们的秘密是他们的马桶就是水桶,只是有个盖子而已。他们为什么不把马桶放在房间里呢?原来,土楼是圆的,一幢土楼里住着许多居民,而每个房间只有三米多长三米多宽,马桶放在房间放不下,又太臭了。我爬上了小木梯,看到杂物和许多蜘蛛网,原来这是居民放杂物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了t望台,这是以前的居民看有没有外人侵入的地方。
土楼有方的有圆的,建得有早的有晚的,高的有五层,小的只有三层,但它们一般底层是厨房,楼上是居住处。
爬土楼让我知道了土楼居民的许多秘密。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以后要更加见多识广。
篇5:土楼导游词
今天我们来到了世界著名的土楼。
土楼建起来前是片沼泽地,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外观像一个甜甜圈,还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有3000余座。
土楼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此神秘的土楼,你想来看一看吗?接下来就有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
走进土楼,第一眼想到的是古朴、简素,有些许古老的文化气息,这些土楼大到什么地步呢?你就算是一天住一间,你一年也住不完,是不是感到了土楼的大呢?
土楼有一扇门旁贴了对联,上联是写人生的,下联是写事业的,我们都深深的被作者的文采感动。
土楼里有卖香烟的,全是手工制作,我们惊呆了,我们见识到了土楼人民的勤劳,也感受到了他们的心灵手巧与勤奋。
土楼的成本不高,穷人、富人都可以盖,需要的只是人力,材料其实并不贵。
土楼是不是由石头建成的?或许大家都有疑问。不!土楼最主要的材料就是土,里面掺杂竹条、石灰、小石子、沙土等等,上面盖的是石头瓦片。
一晃几个小时,天色不早了,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篇6:土楼诗歌
土楼诗歌
在闽西南深山
那朵朵绽放的巨型蘑菇
仿佛在诉说着先人
以族聚居、以家为堡的智慧
她用或方或圆的古老传说
不断向世人昭示——
华夏五千文明史的传统美德
这里有和谐共处
这里有团结友爱
这里更有互帮互助,亲情与共
土楼,这一座座古老的城堡
她抵挡了千百年来的`风风雨雨
抵御了千百年的外族和山贼的入侵
如今,仍以慈祥的胸怀,
庇护着一方人们
是的,屹立不倒的——
不仅仅是拔地而起的楼堂殿宇
更是先辈们勇于开拓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啊!勤劳,朴实,厚重
而又真诚的土楼居民们
那梯田甩稻的身影
旱地摘菜的恍惚间
处处都能扑抓到
闽越先人的身心与性情
最是楼内其乐融融
楼外青山丽水,以及
树木葱茏、鸟语花香
早就构就了一幅幅
美丽而真实的山水画
伴着无忧无虑的笑声
是石凳上小孩的簇拥嬉戏
还有,还有楼门前
老爷爷轻靠摇椅
静静闭着眼睛,叼着
填满金灿灿烟丝的长烟杆
以及,猎狗也耷拉着耳朵
在身边悠闲地晒着太阳
总让人,有渐渐融入
陶氏深山之感……
篇7: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
背景资料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憾人心。
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
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
Earth Towers of the Hakkas
The Earth Tower of Hakka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ly as one thousand years ago, some of the original Hakka migrated and settled at the sparse Yongding area. In order to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bandits and wild beasts, they used local materials to build tall, multi-storey circular earthen buildings where a whole family or clan could live in. These are the earth towers that we see today.
These buildings were constructed using fire-resistive material and therefore practically impregnable. They are spacious and they are made up of different shapes like square, rectangular, semi-circular and round.
The ones that are round in shape are the most famous.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classes of sizes namely, small, medium and big. The small ones are usually 2 to 3 stories tall with a single ring and have 21 to 28 rooms. The medium dwellings are usually 3 to 4 stories tall with a large inner open space, which come in single ring or double rings and could contain 30 to 40 rooms. The larger round buildings are usually 4 to 5 stories tall consisting of as many as three rings and could house about 42 to 58 rooms. Finally, the very small round buildings have about 12 to 18 rooms.
Most of the round buildings are three stories high with a diameter of 70-80 meters. It is a ”group-oriented" re
篇8:福建土楼导游词
游客朋友们,有一处民居是客家文化的象征,被称为“东方古城堡”,它就是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一直延续至今,主要分布在福建西南山区中,大多数是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他主要有五凤楼、方楼、圆寨三种典型风格,采用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建造而成,可供三、四代人同楼聚居。著名土楼的有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华安土楼等,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那么福建土楼为何被称为客家文化的象征呢?历史上因为**而经历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为了适应野兽出没、盗匪四起的环境,为了实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他们聚族而居,共御外敌。他们秉持崇文重教、敦亲睦族、重视风水等中原儒家思想理念并投射在客家土楼的建筑结构中,比如每一座土楼中的楹联和私塾学堂。可以说,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
无外乎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之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土楼奇观】相关文章:
1.土楼导游词
2.厦门土楼导游词
3.土楼日记范文
4.福建土楼作文
5.土楼一日游作文
7.土楼大环游作文
10.土楼风景的小学生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