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

2022-11-20 08:18: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抓到就吃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供大家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

篇1: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的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1) 过劳 是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2) 过度安逸 是指过度安闲,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

篇2: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

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饮食物靠脾胃消化。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

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

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此外,饥饱失时,饮食规律紊乱,失其节制,也同样能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功能减退而发病。

篇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所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

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中医学认为七情在一般情况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并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脏阴阳气血失调,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之邪主要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故又称其为“内伤七情”,是导致内伤杂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情志活动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内脏,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映。所以,中医学认为七情是五脏精气活动的结果。

七情与气血的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气与血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则有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于人体脏腑组织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而气血则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如脏腑组织和气血本身发生病变,则同样影响情志活动,出现异常的情志反映。如肝脏气血紊乱,可见烦躁易怒或恐惧不安;心脏气血紊乱,可见哭笑无常等。《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血不足而恐。”同样,七情也可影响五脏及气血的功能活动,不良的情志刺激即为病因。

七情致病的特点

七情致病其特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直接伤及五脏:七情过激,或情志刺激过久,可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又可以伤及不同的脏腑,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 影响脏腑气机,导致升降失常:七情内伤致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升降,使气机的升降协调关系逆乱。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等。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情志的刺激,虽能影响各个脏腑,然首先影响的是心(即神明之心)的功能,然后方能分别影响其他各脏腑之功能。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另外,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肝失疏泄,气机紊乱,情志的抑郁或亢奋失于调节,则又是情志疾病发生之关键。

(3)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心脏病患者,也常因情志波动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篇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痰饮

痰饮的概念及性质

痰饮,是由于机体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饮一般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1) 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

(2) 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由于其临床虽见痰饮之常见症状,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但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其为无形的痰饮。

此外,痰饮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痰饮,系指由呼吸道所咳出的分泌物。而广义之痰饮,则除上述咳吐而出之痰液外,还应包括留滞于体内因水湿凝聚而成之痰饮水邪及无形之痰饮病证在内。

关于痰饮的性质,由于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代谢失调而形成,因此四者皆为阴邪,故痰饮病邪性质属阴,一般以浓度较大,质地稠粘为痰;而把浓度较小,质地较为清稀者称为饮,故两者区别即在于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从寒热性质来分,前人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成痰,得阴气凝聚则为饮”,但从临床实际来看,亦有寒痰或热饮者,故不可一概而论。痰饮具有聚散不定,流动不居之特性,故可以流窜全身各处而发病。

痰饮的形成与病机

痰饮的形成 痰饮病证形成之后的病机特点

痰饮的形成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而成。

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水液依靠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阳的气化蒸腾,方能气化为津液以滋养全身,或变为汗、尿,携带废物而排出体外,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当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时,则水液不能化生津液,或水湿不能正常气化而排出,则会停留积聚于体内而生成痰饮。如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肺失宣降,水津不能气化输布,则可停聚而成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水湿不化可聚成痰饮;肾主蒸化水液,若肾阳不足,蒸化无力,水液不得化气,也可停留而成痰饮;三焦乃水与气通行之道路,若三焦失于通调,则水停气滞,气水互结,亦可发为痰饮。由于三焦历经五脏六腑,概括了表、里、内、外,上、中、下各个部位,故痰饮病邪可以在三焦各个部位停留,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无所不至,从而可形成多种痰饮病变。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及七情内伤所致。若外邪犯肺,肺气郁阻,或化热化燥,则煎灼肺津而成痰;若平素体胖阳虚,又久嗜酒肉肥甘生湿之品,湿聚而不化,亦可成痰或成饮;若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煎灼津液,则亦为生痰之因。而久居潮湿环境及水中作业,外湿困遏脾阳,运化失职,则又为水饮内生之因。

常见的痰饮病证

临床所见,痰饮所致的病证较多,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的说法。痰饮为病,即包括了有形痰饮和无形痰饮等多种病证在内。由于其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1) 常见的痰证: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痞满不舒;痰停皮下肌肉,则可见痰核、阴疽流注;痰阻经络筋骨,则可见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痰浊上犯头目,则发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致咽中梗阻,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2) 常见的饮证:如饮泛肌肤,则成水肿;饮停胸胁,则见胸胁胀痛、咳嗽引痛;饮停胸膈,则常见咳喘倚息、不能平卧;饮在肠间,每致肠鸣沥沥有声、腹满食少。总之,痰饮病证,随其病变部位及其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临床见症,应综合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篇5: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寄生虫

寄生虫:主要是指进食被寄生虫卵所污染的食物,或接触疫水、疫土等而引起的病证。中医学对于寄生虫病,诸如蛔虫、钩虫、蛲虫、绦虫(又称寸白虫)、姜片虫等病证早有认识,而且认为由于感染途径及虫体所寄生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一般来讲,凡蛔虫、钩虫、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人,多有面黄肌瘦,嗜食异物及腹痛等临床特征。应当指出,中医学虽已认识到寄生虫病与进食不洁食物及接触疫水、疫土有关,但又有“湿热生虫”之说。所谓“湿热生虫”是说脾胃湿热,乃是引起肠寄生虫的内在因素之一,而某些肠寄生虫病,亦往往以“脾胃湿热”病状为主要表现,因此不能误认为湿热可以直接生虫。

篇6: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外伤

外伤:一般指因机械暴力或焰火、沸液等所导致的创伤。如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努伤及烧伤、烫伤、冻伤等。古人常把器械性外伤,称为“金创”,主要指金属利器及棍棒等所造成的创伤,并包括因创伤感染而形成的化脓腐溃性疮疡在内。

外伤致病,轻者可引起皮肉损伤,血脉瘀阻不畅,从而出现疼痛、出血、瘀斑或血肿等;重者则可损伤筋骨、内脏,发生关节脱臼、骨折、内脏挤压破损等病证。若毒邪侵入创口,导致感染,或损伤重要脏器,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脱,则可发生中毒抽搐,高热神昏,或虚脱亡阳等危重病变。

烧伤、烫伤,主要是指高温所引起的灼伤。其中高温液体如油、水或蒸汽等所致者,称为烫伤;火焰或火器所伤者,则称烧伤,又称火伤。烧烫伤总以火毒为患,其受伤部位,轻者可损伤肌肤:创面红、肿、热、痛,表面干燥或起水泡;重者则可损伤肌肉筋骨,出现创面如皮革样,蜡白,或焦黄,或炭化;严重烧烫伤,则热毒炽盛,势必内侵脏腑,除局部有严重症状外,则常可因剧烈痛楚,或火毒内攻,津液蒸发或渗出,而出现烦躁不安,发热,口干而渴,尿少、尿闭等阴阳失调之候,甚至亡阳、亡阴虚脱而死亡。

冻伤,是指人体遭受低温严寒的侵袭而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寒冷气候或环境,是造成冻伤的重要条件,由于严寒酷冷,可致局部经脉挛急,气血凝滞不畅,影响受冻局部的温煦和营养,致使局部肌肤苍白,冷麻,继而肿胀青紫,痒痛灼热,甚则皮肉溃破紫黑,形成冻疮。若毒邪内陷,则可危及生命。全身性冻伤,则是阴寒过盛,阳气严重受损,失去其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作用。除肌肉皮表的冻疮外,还可出现寒战,体温逐渐下降,面色苍白,唇、舌、指甲青紫,感觉麻木,神疲乏力,或昏睡,呼吸减弱,脉迟细等症,如不救治,可致死亡。

篇7: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瘀血

瘀血的概念及性质

瘀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一旦形成之后,则又能成为致病因素,进一步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的进一步失调,如此构成恶性循环。因此瘀血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瘀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及饮食生活失宜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因血热、外伤、出血及其他原因导致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形成。兹分述如下:

(1) 气虚致瘀:载气者为血,运血者为气,气血充盛则循运正常。

(2) 气滞致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机失畅,血液运行亦可因之阻塞。

(3) 血寒致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若感受外寒,或阴寒内盛,寒邪入于经脉,则使经脉挛缩而拘急,血因凝涩不得畅通,进而形成瘀血。

(4) 血热致瘀:热入营血,煎灼营阴,血与热互结,或使血液粘滞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从而使血液溢于脏腑组织之间,或蓄结于某一脏器组织,则可形成瘀血。故《医林改错》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5) 外伤致瘀:是指各种外伤,诸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努伤等,则外可伤皮肤,内可伤脏腑,从而使血离经隧,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形成瘀血。

(6) 出血致瘀:除上述外伤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成瘀外,亦可因出血之后(主要指内伤出血),专用收涩止血之品,或过用寒凉药物,则使离经之血凝聚而不散,使未离经之血郁滞而不畅,因之形成瘀血。

(7) 情志内伤或饮食起居失宜致瘀:情志内伤,可使气机郁滞,气郁血滞,久而成瘀。此外,古代医家认为,饮食起居失宜,亦可导致血瘀而变生它病。故《证治准绳》说:“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瘀血者多。”

血液瘀滞之后,其本身则失去其原有的营养、濡润功能,对机体起一种有害的作用,它能障碍正常气血的新生和营运,从而发展成血瘀兼气血虚亏之证,或使经脉不通,血瘀而气滞,日久则可进一步形成“癥积”等病变。

瘀血的病证及其特点

临床所见,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

疼痛:多为刺痛,疼处不移而拒按,并有昼轻夜重特征,病程较长,多由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致。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则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则为癥积,其质较硬或有压痛,此由气血瘀结成积所致。

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此由瘀血阻塞脉道,血流不通,溢于脉外所致。

紫绀:指口唇、面部、爪甲青紫,舌质紫。此由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所致。

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此由瘀血积留既久,新血不生,肌肤经脉失于濡养和充盈所致。皮肤失养则肌肤甲错,血脉失充,流行不畅,则脉细涩或结代。

此外,如面色黧黑,皮肤紫斑,及某些精神症状(如善忘、狂躁、昏迷)等亦较为多见。

临床常见之瘀血病证,亦常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

篇8: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虫兽伤

虫兽伤:主要包括毒蛇、猛兽、疯狗咬伤等。机体为虫兽所伤,轻则可以引起出血,皮肉损伤,疼痛等症;重则毒邪可较快地通过血脉而波及全身,发生全身性中毒症状,如昏迷、发热、抽搐、精神失常等。

一般来说,外伤与虫兽所伤患者多有明确的外伤和虫兽所伤之病史,故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仍须根据其临床表现来判断所伤的性质。如毒蛇咬伤,中医学又有“风毒”、“火毒”及“风火毒”之分;疯狗咬伤,又有特殊的精神症状,如烦躁、惶恐不安、恐水、恐风等症。

篇9: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概说

概说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六气与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在正常情况下,六气是万物生长的条件,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六气已具有了适应能力,故六气对人体是无害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如暴冷、暴热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反常的六气便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属于外感性的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 :

① 六淫为病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一般来说,六淫多为四时主气的淫胜,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所谓居处环境,六淫致病与工作或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② 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夹致病:所谓单独致病,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所谓兼夹致病是指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袭人体,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等。

③ 六淫致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以发生转化,如寒邪入里可以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④ 六淫为病,其发病途径多由外入,并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篇10: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皮部

基本概念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部位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说:“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由于正经有十二条,所以体表皮肤亦相应地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之为“十二皮部”。可以说,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同时,皮部不仅是经脉的分区,也是别络的分区,它同别络,特别是浮络更有密切的关系。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因此,十二皮部就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与经脉和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而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之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且比经络更为广泛。

1.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皮部分布于人体的浅表部位,故能最先广泛地接触到病邪,当外邪侵犯时,则皮部与布散于皮部的卫气就能发挥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2.反映内在脏腑、经络之病变:由于十二皮部分属于十二经脉,而十二经脉又“内属于府藏”,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亦能在相应的皮部分区反映出来,故在临床上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即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

3.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达到治疗效应:如外感疾病多为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表邪不解则由表入里,同样里证也可出表。根据皮部理论,邪在表当发汗,以防病邪沿经络传变入里,发展成里证。若邪已入里,则亦可由里达表,使其透过皮部而解。临床上常见的某些皮肤疾患如疹、斑等的“外病内治”,即是皮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又如针刺治疗,《灵枢·官针》篇亦载有浅刺皮部的“分刺”、“毛刺”等法,现代广泛应用的“皮肤针”、“皮内针”、“滚刺筒”等,亦是取法于古代的“分刺”、“毛刺”发展而成。

此外,根据皮肤通过渗透直接亦能吸收药物的道理,结合经络穴位所形成的敷贴、药浴、温灸、热熨等疗法,亦是通过皮部而与病变发生相应治疗作用的,这些疗法主要是通过对浅表皮部的刺激和渗透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疏通经络、振奋气机,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治愈疾病的目的。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针刺麻醉方法,发现按手术切口部位的皮部循经取穴,则镇痛作用较好。据有关资料报道,在人体的躯干部位,运用各种测痛方法,测定其针刺前后的痛阈变化,发现针麻所选用的数十个穴位,对有关部位的皮肤可产生痛阈提高的特异性,这不仅说明皮部理论对针刺麻醉选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证明十二皮部的理论是有物质基础的。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相关文章:

1.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瘀血

2.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其它致病因素——寄生虫

3.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4.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十二经脉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

5.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辩证论治

6.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7.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概述

8.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9.单证员考试基础理论辅导货币的运用

10.内伤咳嗽的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

下载word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内伤性致病因素——劳逸失度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