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永遇乐》

2022-11-12 08:28: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时尚酷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李清照——《永遇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永遇乐》,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清照——《永遇乐》

篇1:李清照——《永遇乐》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

注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

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④次第:接着,转眼。

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⑨簇带:妆扮之意。

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王士祯《花草蒙拾》: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篇2:永遇乐李清照评析

《永遇乐》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篇3:永遇乐李清照评析

这首《永遇乐》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它写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时宋金双方都已暂停交战,南宋临时首都出现一片升平景象,在过节的日子里,人们又可以热闹地玩乐了。此词写的不是她什么不幸遭遇,而是述说在元宵节日,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到外间游玩,宁肯呆在家里听听人家笑语。事情本来琐细,可是通过这样一些微细情节,却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历尽沧桑以后的晚年的悲凉心境。

这首词一开头就设下三个疑问。从这三个设疑中,人们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节,太阳刚好下山,和太阳正好相对的月亮就从东方升起来,它透出轻纱似的云霭,恍如一片浑圆的璧玉,晶莹可爱;西边低空,太阳却象是熔开了的金块,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丽极了。人们都知道,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

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

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染柳烟浓”,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吹梅笛怨”,此时梅花已开残了,听见外面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于自己心情忧郁,所以听起来笛声凄怨。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还能去欣赏吗?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难得的元宵节,还碰上难得的好天气,还是到外面玩玩吧!”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时候她的心情实在不便明说,只好临时拿这句似有理似无理的话来搪塞。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娇》里的)那种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动一静,非常鲜明。

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看来,“香车宝马”是如实写出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虽然生活贫困,但名气还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称之为“酒朋诗侣”,她们并不粗俗;以“香车宝马”相迎,又知必是富贵人家的内眷。不过她终于谢绝了这番好意。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带,这里专指北宋首都汴京(今开封市);“三五”原指农历月的十五日。古诗:“三五明月满”,可见自古就有这种说法。这里则专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宋代不论官方民间,对元宵节都很重视,是一年一度的灯节。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铺翠冠儿”是嵌插着翠鸟羽毛的女式帽子,当时富贵人家流行这样的穿戴。“捻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种纸或绢制成花样的饰物)上加金线捻丝,这也是富贵人家才有的。“簇带”即插戴。“济楚”等于说整齐端丽。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风鬟霜鬓”四字原出唐人小说《柳毅传》,形容落难的龙女在风吹雨打之下头发纷披散乱。李清照在词里换了一个字,改为“风鬟霜鬓”,借此说明自己年纪老了,头上出现白发,加上又懒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见夜间出去”。(怕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凡云怕见,犹云怕得或懒得也。”)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懒得动弹了。”这是一层意思。“经历多了,大场面都不知见过多少,如今怎么及得上旧时呵!”这是又一层意思。“自己这样的身世,有什么心情同人家玩儿呵!”又是一层意思。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了。

篇4: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赏析】

此为李清照晚年所写元宵词,借流落江南孤身度过元宵佳节所产生的切身感受,寄托深沉的故国之思、今昔之感。上片开始连下三个设问。第一个设问是问自己在何处?是明知故问,问的前提却是元宵夜夕阳西下,玉兔东升之际,是“人约黄昏后”的良辰美景,一对比,便知作者有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凄凉愁怀。第二问也是在“染柳烟浓”的大好春光之后,先以听笛“怨”转,再问自己还有多少春意可享受,正反映了晚景凄凉的心情。第三问也是同样,用“岂无”递反,也反映出晚年生活动荡不安、祸福莫测的忧患。“来相召”二句,状节日人物之盛,谢却“诗朋酒侣”,则气氛陡转,写自己自甘寂寞的心灰意懒,可以感知到作者几乎万念俱灰的心境。孤独中最易追怀往事,“中州盛日”六句,极写往年京华热闹欢乐,浓厚兴致。“如今”以下折转到当前,憔悴神态,寥落心理,与往昔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两句看似淡泊自守、不慕繁华,实则是满腹辛酸,一腔凄怨的总爆发。全词以元宵为焦聚点展开记叙,思路由今而昔再到今。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以他人反衬,益增悲慨。无怪刘辰翁诵此词“为之涕下”、“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也。

篇5:李清照《永遇乐》

(一)导入

展示李清照的有关图片

“淑玉泉”——大约10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宝玉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而她就是济南泉水的精灵,更是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故居图片”——这里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雅致宜人。,

“纪念祠图片”——时隔多年,人们仍然在纪念她。郭沫若也曾题词: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她——就是“乱世中的美神,美丽依然李清照”,

著名学者梁衡曾这样评价她,中年经历国土沦丧、家破夫亡的她像一叶孤舟,在那个乱世风浪中无助的飘摇,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容颜,似水的柔情,她的美更体现在词作和人格上。

(二)重温作者生平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词人的风格也随之发生变化。

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多为活泼聪慧的少女和多愁善感的思妇词)

词风——清丽柔媚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但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

南渡后:内容——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词风——凄婉沉郁

古语有云:“识其人,学其文”,今天,我们就共同诵读她的《永遇乐》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三)整体感知

1、正音:铺翠冠儿guān

捻金雪柳niǎn

济楚jǐ

风鬟霜鬓huán

2、听录音,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哀伤(这首词是靖康之变后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

3、集体朗读,读出悲凉哀伤的感情

4、结合补充注释,自读整首词

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璧: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因烟云的点染而更浓。

(四)研读诗歌,品味情感

1、这首词写在元宵佳节,写了词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再读全词,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

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2、词中哪些诗句写昔日的元宵节?写了一番怎样的景象?

明确:“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词中所写词人和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主要抓住人物的妆扮来写。着意精心打扮,体现了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也反映了昔日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热闹场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3、但是,昔日的欢乐幸福已经一去不复返,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如今的元宵节又是怎样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4、请用自己的话将诗人看到的景象描绘出来。

夕阳带着一抹金黄,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光彩夺目。天边,七彩的霓霞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在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些。(初春柳叶才刚出芽,因为天气较暖,傍晚雾气低笼,柳便似罩在浓烟之中。)空气中飘荡着《梅花落》的悠扬曲子。此时正是元宵佳节,天气温和。

明确:在上阕中,诗人浓墨重彩描绘了描绘出一幅初春之景:春意盎然、绚丽多彩、天气融和。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节将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5、李清照面对这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她有没有融入到元宵佳节的喜庆和热闹中去?所产生的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找出能够反应词人当时心情的诗句。

从词中这些描写词人心理活动、动作神态的语句,分析揣摩词人的情感。(课件)

6、上片每两个四字句写景,都有一个问句紧承其后,作者的情感暗含于问句之中,这三句话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人在何处”指什么?——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昔日思念的人(亡夫)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在这是在哪里?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此身何处?如此美好的自然景色,她不是没见过,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的元宵节,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此惨淡地一问,问出了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愁怀,问出了孤身流落的凄凉。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

“春意知几许?”

分析: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虽然春色正浓,心中却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啊?”看似对春色尚浅有一丝失落,但不管多少春意,自己还能欣赏吗?春意虽浓,可是她已无心欣赏。《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她垂暮之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次第岂无风雨?天气虽和暖宜人,难道不会转眼间来一场风雨吗?

分析: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还是指人生的风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李清照正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大的劫难之后,才会有这般战战兢兢的惊弓之鸟的心态,才会有好景不长,世事难测的忧患。

阶段小结:以上三个问句,正可看出一个飘泊者的内心活动,它是从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发出的。透露出了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悲凉心情。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作者怎么能表达出这种凄凉的心境呢?很好,真是一语中的。这种用美好景物来写自己哀愁的手法就叫“以乐景衬哀情”。王夫之《姜斋诗话》

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的哀伤就显得更加凝重。因此,虽然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邀请她去观灯赏月,也只好婉言辞谢了。

7、如何理解“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明确:①早年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可如今,年纪老大,憔悴丁零,又流落他乡,饱经风霜,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头发蓬乱的老妇,人老了,而且心也倦了,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趣,怕扫了朋友的兴头;

②又怀念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③不愿意出去,特别不愿意晚上出去,为什么呢?因为晚上的时候,是跟朋友们,是跟家人要团聚的时候,她跟谁团聚啊,朋友们的团聚,越热闹,越欢快,她内心里边的悲伤就越沉重。别人的热闹欢乐越发衬出自己的孤单寂寞,当时的南宋王朝,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偏居东南一隅,一味寻欢作乐。人们忘记国仇家恨,词人却不能与之同乐,也乐不起来,更突显出词人深沉的盛衰之慨。

可见词人矛盾而痛苦的心理……

(五)总结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深沉的故国之思、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七)五、拓展延伸:

1、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明确: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娇羞的少女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是一个有着甜蜜的忧愁的少妇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明确:这是一个凄苦、哀伤、为国而愁的老年李清照。

篇6:李清照《永遇乐》

作品原文

永遇乐·元宵

落日镕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品注释

⑴永遇乐(lè):词牌名。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始于柳永。双调一百零四字。又名“消息”。

⑵落日镕(róng)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镕,同“熔”。

⑶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⑷吹梅笛怨:梅,指乐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声哀怨。

⑸次第:这里是转眼的意思。

⑹香车宝马:这里指贵族妇女所乘坐的、雕镂工致装饰华美的车驾。

⑺中州:即中土、中原。这里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⑻三五:十五日。此处指元宵节。

⑼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⑽捻(niǎn)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雪柳:雪白如柳叶之头饰;以素绢和银纸做成的头饰(参见《岁时广记》卷十一)。

⑾簇带:簇,聚集之意。带即戴,加在头上谓之戴。济楚:美好、端整、漂亮。簇带、济楚均为宋时方言,意谓头上所插戴的各种饰物。

⑿风鬟(huán):指女子的头发。

作品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召唤,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

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当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年)作者流寓临安(今杭州)之时。

作品鉴赏

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作品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永遇乐》】相关文章:

1.李清照《永遇乐》

2.李清照

3.永遇乐翻译及赏析

4.刘辰翁——《永遇乐》

5.李清照诗词

6.李清照如梦令

7.李清照个人简介

8.李清照 一剪梅

9.忆秦娥李清照

10.李清照 声声慢

下载word文档
《李清照——《永遇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