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李清照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2022-09-17 08:37: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饭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李清照词两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清照词两首,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清照词两首

篇1: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耿光华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两词的共同之处是:

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 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误”字,写出作者摇船时的醉酒憨态,“争”字,则刻画出诗人着急慌乱的神情,“惊”字用得最是精彩,鸥鹭惊飞的场面,诗人由惊慌而至惊喜的神情,都跃然纸上。

“昨夜雨疏风骤”却写得一波三折,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剧:夜晚风雨交加,作者醉酒沉睡,一觉醒来,恰为侍女进屋卷帘。作者拥帘试问,侍女却随口回答:海棠依旧;看着窗外被风吹得七零八落的红花,作者颇觉不快,连声责问:你可知道,枝繁叶茂的时候那红花却已经凋落了。此词用词造句最大的特点在于“奇”。

其一,词中对话写的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后即询问侍女,所问何事却一字未提,(省略了问语的具体内容)这里“一问”、“一答”、“一驳”各句语气均有不同,流露着女主人和侍女不同的心情神态,十分传神。间接地表现出主人公的惜花之情,含蓄深蕴。与晚唐杜牧所写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二是用语对比色彩强烈。如“雨疏”与“风骤”,以表现急风对花事的摧残;“浓睡”与“残酒”,以衬托借酒消愁的心情;“试问”与“却道”,看出女主人的心情急切而侍女却漫不经心,这一对比,表现了两个人物对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倾向;“绿肥”与“红瘦”,以表明绿暗红稀的暮春之景;词开始是水墨淡笔,结处用浓墨重彩,又有浓淡映衬之妙。全篇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态的强烈对比,使读者对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三是结句“绿肥红瘦”。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色代物,极为新巧,把形容人的“肥、瘦”二字,用来描状海棠的叶茂花残,反脱俗而成奇美,用得惊险奇绝。且不说诗人采用拟人法来描写事物,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单说一个“瘦”字,就写得很含蓄。--不用数量化用语表现花的个体形态(多少),而用形象化用语(肥瘦),使得雨后叶子的肥硕,花瓣的凋零,宛然如见。肥瘦不仅表现了花叶整体的稀和密,多和少的内容对比,同时也表现出花与叶的个体形态,新颖别致地描绘出海棠花花衰叶茂的鲜明形象。“瘦“既写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诗人惜花之情,还点出了暮春时节。(含蓄)这一结句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王士祯认为,这一结句:“人工天巧,可称绝唱。”(《花草蒙拾》),有学者因此称李清照为“绿肥红瘦居士”。

二、意境创造一“隐”,一“显”。

“常记溪亭日暮”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画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起句“溪亭日暮”,点明活动的时间、地点,亭子座落溪边,流水潺潺而过,时值黄昏,晚霞满天,水云之间,恍然如梦。而如此美景,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和欣赏,再美的景致也只是一种摆设,于是作者以“常记”二字入笔,就自然而然地以欣赏者的身份融进景中,这时候的意境便无限延伸,作者是独自一人从早到晚呢?还是同情人出外缱绻?令人遐思连篇,而“沉醉不知归路”又从“酒醉”发展到“心醉”,既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又曲折反映出作者留恋忘返的被自然之景所陶醉的情致。何以“不知归路”呢?原来由于“兴尽”畅游,“沉醉”而迷途,本来是作者的“不知归路”,又演化成“舟入荷丛惊飞鸥鹭”的意境,读来特别耐人寻味。

“昨夜雨疏风骤”的意境创造则比较直白,作为一幕生活小剧,既有背景描写,又有形象刻画,既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又写了人物的对话,意境创造因此显得比较浅显明了,不事雕琢,但意境之新,情节之奇,形象之生动丰富足见作者功力。“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写作者昨晚风雨交加时因触景伤情而醉酒,“浓睡”之后酒劲还是没退,整个意境画面,是直接以作者“伤春醉酒”的形象而出现,没有任何刻意地描摹,但却给人以无穷回味--作者何故醉酒?是思恋远方的情人吗?抑许还有……,这种想象空间一直可以延伸到后几句的对话,才能最终找到答案。通过语言描写来塑造意境更是此词的一大特色。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句,以白描手法写人物言语,通过“问非所答”的转承,既体现作者惜花伤春的敏感心理,又表现出侍女不够善解人意的情绪,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情趣。创造了一种新的意境。

第三,生活感受一“喜”一“愁”。

两首词在组材用语上极为讲究曲折,《蓼园词造》曾对此下过评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但两词曲折中反映的生活感受似有所不同:前者偏于乐观和闲情逸致,后者则有浓浓的伤感情绪。 “常记溪亭日暮”随着画面的展现,主人公的情感起伏跌宕地流露出来:美酒胜景带来的“沉醉”和“兴尽”,日暮知返和“不知归路”所引起的不安,回舟择路时“误入藕池”所引起的焦灼,手忙脚乱连呼“争渡”时的慌乱无主,以及哗然的水声“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喜出望外。全词围绕晚归遣词造句,选材上富有生活情趣,主题积极,(一切均有陶醉生活,倾慕自然所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而“昨夜雨疏风骤”在选材上偏于凄冷场景,用词上感情色彩比较消极,如“浓”、“残”、“却”、“瘦”等,同样是体现对大自然的热爱,但面对的背景却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而非“流水潺潺的溪亭边”,故而伤感愁情甚浓。所谓“浓睡”不过是为了烘托经过一夜后的鲜明对比,这一夜,词人不断放耳倾听的风声,雨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睡得并不安稳。 后面“知否”的迭用,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设问,而是具有丰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其中既有对侍女不关心花事的微责,又有对花事凋零衰败的痛惜,蕴积了主人公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在的惋惜之情,或许还有伤春自伤备感青春流逝的愁情。词中女主人公口说“应是绿肥红瘦”答得巧妙,使人感到“应是”只是她对自然季节变化的客观认识,而大自然却是无情的,从多情的女主人公内心来说,她是多么不愿意大自然产生这种无情的变化啊!在“应是”的背后,正隐藏着这种理智与感情的矛盾,而就在这矛盾的心理活动中,女主人公的爱花之心与惜花之情被揭示出来。[叹惋痛惜之情](这种明写夜雨伤花,绿多红少,而暗写闺妇孤寂,红颜憔悴的技法,在宋词中是常见的。)

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早期词作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可能与她的生活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之家,少有文才,深受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早期词作正是她那时的欢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即原于此。李清照十八岁与赵明诚结婚,四十四岁南渡避难,四十六岁丈夫谢世,作者从此流离颠沛,生活无着,后期作品相当部分反映了她在国破夫亡之时的深愁悲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否属其后期作品尚无定论,但两词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容置疑的。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小令的题材并不新鲜,古已有之,而且不止一人写过,我们熟悉的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即是,李清照要写同样的题材,要想站住脚,要出新出奇,就必须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李词与孟诗虽有相同之处,但女词人表现的独具一格,有其独到的绝妙之笔。与孟诗之异在于:

1. 从选材来说,李词与孟诗一样,都是截取了暮春时节、风雨过后、清晨睡起的一段思想活动来写的。不同的事,孟诗是“以声写春”--“啼鸟声”、“风雨声”、“落花声”,都是在状春之声; 李词却是“以色写春”--“绿肥红瘦”,叶茂花残,是在描春之容。

2. 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不尽相同:孟诗是写春天由困乏而入睡,“春眠不觉晓”;李词则是写因饮酒而入睡,“浓睡不消残酒”;后者似觉内容更丰富。

3. 在表现心理活动方式上:孟诗侧重在“自我揭示”,诗里出现的,只是主人公自己,抒情性更强;李词则全靠白描,诗人把清晨睡起后与侍女的一段对话,原原本本地描述在读者面前,主人公在想什么(心理活动),就要通过对话去了解。“对话”表现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粗细的区别。虽是诗抒情诗,但其中有气候变化、有人物对话和感情变化,揭示了心理活动,又具有一定的叙事因素,是生活直写,表现了一个短暂的时间发展过程。这是孟诗所不能达到的。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

篇2: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都久已不传。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liuxue86.com。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关于《醉花阴》

《醉花阴》写于前期。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5.关于《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

【明确】李清照生于北宋,父亲李格非兼通文史,母亲王氏也能文。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的熏陶下,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十九岁结婚,丈夫赵明诚当时在太学作学生。他们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建炎元年(1127)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于绍兴(1151)在临安去世。-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就分别展现了她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生活内容和心灵世界。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

【明确】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能够坦率地表达出自己对于丈夫深深的思恋之情,描写了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这在当时乃是一种很大胆的行为。所以,有人批评说:李清照作词是“无顾忌”地“肆意落笔”。其实,感情的充沛、真挚,敢于正面地展露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世界,正是她创作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她的词最值得珍视的地方。

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

【明确】黄色的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正比较恰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它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篇3: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③品味鉴赏词中的名句,把握词的意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词人把个人遭遇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的深刻的思想性。

2、领悟婉约派词的情调,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利用Powet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李清照。

对,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近作者,了解身世(参见《优化探究》第48页【认识作者】)

李清照(180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常一起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晚年。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一】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二】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三】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续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四】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五】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四、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感悟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与百无聊赖。她独自呆坐,看袅袅烟雾从金兽中升起,打发着漫长难熬的时光。

【感悟二】从“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佳节独守空闺,“又”字表明她已经不是第五次独自过节了,孤独、哀伤,还有一丝埋怨不言而喻。“凉”的不仅是身体,还有被相思之愁占满的心。

【感悟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从比黄花瘦”是借菊花抒怀。作者为了排遣相思之苦,也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到东篱饮酒赏菊,但酒入愁肠愁更愁,她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联想到自己因为相思寂寞而衣带渐宽的瘦弱身影,更加重了内心的愁苦,这是以花喻人的手法。

【感悟四】“永昼”“半夜”“黄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现了词人对丈夫的思念是夜以继日、无休无止的。“冷”“瘦”则表现出相思之深,相思之苦。

【感悟五】词中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的景物,如薄雾浓云、玉枕纱厨、东篱暗香,这正是他们夫妻佳节共度的美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良辰美景把风勾起了她的离愁别恨,强化了作者的离愁。

【感悟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使人仿佛看到了老年的李清照精神恍惚、孤独寂寞、处境凄凉。

【感悟七】“寻寻觅觅”是写她似乎在寻找的动作,因为这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游记他乡、丈夫离世的灾祸,她渴望找回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是,她什么也没有找到,只剩下漂泊异地的自己、“冷冷清清”的处境、还有“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这几句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感悟八】“乍暖还寒”的“寒”比“半夜凉初透”的“凉”更加表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孤苦与悲痛。这“寒”是“三杯两盏淡酒”所不能抵御的,并非酒太淡,而是寒太深!这“晚来风急”又何尝不是作者晚年生活的写照呢?

【感悟九】一群大雁掠过高空,词人更加“伤心”。又是一年秋天到,大雁尚且可以南飞,而作者避难南下,却无法回归故里,思乡之情顿时溢满心头。“旧时相识”,异乡相逢,勾起了作者多少回忆,又增加了词人几多天涯沦落之感!

【感悟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自问自伤。抬头看雁过长空,低头看残花满地。菊花曾经绽放在枝头,极其茂盛,现在却已憔悴凋落。曾经有情人花下对酒和诗,谈石论金,丈夫亲手摘下黄花为她戴在头上,而今摘花人何在?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了岁月流逝,自己人已衰老,更是愁上加愁。

【感悟十一】“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凄苦难言,揪人心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连绵的细雨难道不是连绵不断的愁思吗?它们点点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也敲打在作者寂寞凄苦的心上。梧桐叶落,细雨靡靡,更添愁绪。

【感悟十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引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字字泣血,声声咽泪,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之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除了悲欢离合之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

四、点评并板书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板书: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五、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最常见的字眼,我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词句咀嚼品味,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活动:学生朗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体会之一】“人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中的“愁”有了重量,写出了作者的“愁”之重。

【体会之二】“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中的“愁”和“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中的“愁”都成了能“抱”能“吹”的具体事物,不再是抽象的情绪了。

【体会之三】“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中的“夜阑犹翦灯花弄”写出了作者因为“浓愁”而深夜无法入眠,守灯独坐的孤独。

【体会之四】“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和《声声慢》有相同的韵味和格调。

六、再读诗词,赏析特色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之一】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之二】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成果一】《醉花阴》的语言含蓄凝重。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借助长日、半夜、黄昏的时间推移,通过几个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对丈夫的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全词不见一个“思”字,却字字句句无不渗透思念之情。

【成果二】《声声慢》的语言率真自然。叠词的运用形成了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与作者缠绵悠长的愁绪相和,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韵律美。开篇十四个字自然贴切,更是一种大胆新奇的艺术创造。词人连用一系列叠字,创造了低抑悲恻的韵调,恰当地表达了学生的悲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直抒胸怀。作者大胆地把“将息”“得黑”“次第”“了得”这些在当时看来又粗又俗的字眼写进词里,以浅俗之言,发清新之意,这是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之一。

【成果三】两首词的意境有所不同。《醉花阴》中呈现的是一种轻烟袅袅、天气初凉和菊花吐蕊的清新寂静的意境;《声声慢》营造的则是一种晚风送寒、秋雨连绵、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成果四】两首词都运用了白描手法,描写景物,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将景与情巧妙自然地组织在一起,情因景而抒发得更加具体形象,景因情而汉江了感情色彩,情景相生,韵味无穷。如“薄雾浓云”勾画出一种暗淡阴沉的天气,渲染出一种沉闷忧郁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忧郁。“雁过也”勾起了作者异地漂泊之感与深沉的家国之思。“满地黄花堆积”更是令作者在惜花将谢的惋惜之余感慨自己的忧伤憔悴。此外,两首词都选取了一些生活片段入词,具体细致地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如“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寻寻觅觅”“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都是借具体的生活片段,透过人物的动作、情态等,传达内心的情感。

【成果五】李清照不愧是抒情高手,她总是能够借助景物和日常生活物片段来表达感悟,将无形的、抽象的情感有形化、具体化,从而紧紧攫住读者的心,让我们悲喜着好的悲喜,忧伤着她的忧伤。

【活动之三】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词,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抒发伤时念旧的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 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 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 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列形为有形 化抽象为具体

七、倾听歌曲,同步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完成练习。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不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情感,是李清照词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做分析。

篇4: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

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

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

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鹧鸪天·桂花

【导入语】

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后来赵明诚为了哭奔母丧,旧病复发,建炎三年即李清照47岁时,丈夫病死建康。在旧时代,丈夫几乎就是女子一生的全部,一旦死了丈夫,就可以说完全孤弱无依了。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多年的背井离乡,使李清照那颗心已经残碎了,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李清照一生都没有子嗣,原因在于赵明诚不能生育,而且赵明诚和他的几个妾也没有留下子嗣。因此,李清照的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优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的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是宋朝小有名气的金石考证家。他们燕尔新婚后不久,赵明诚就只身外官,让多愁善感的李清照留在济南独守空房。李清照在寂寞难耐思夫心切时,常写些诗词寄去,一吐愁肠!那赵明诚忙于官场应酬,难得写出好诗词回应。李清照既失望又担心,怕丈夫长此以往,才思枯竭。赵明诚为了让爱妻放心,当然也怀有我堂堂大丈夫岂能须眉输于巾帼的念头,便闭门谢客,苦思三日,先成词50首,又选出20首加以精雕细刻,再把李清照刚寄给他的《醉花阴》重抄之后混杂其中。然后置办酒宴,特邀好友们来对这些词做些评价,并再加以精选。酒过三巡,众人传阅罢这21首词。商议毕,便推举某名士讲评。该名士抽出其中一首词,捻须夸赞道:“老兄真是奇才!虽说你的诗词大多平庸,但这一首确是沙里淘金、绝妙好词!其中有一句,真堪称千古绝唱,定将流芳百世。可喜可贺啊!”那赵明诚一瞧,乃是《醉花阴》,陡然红了脸,躬身一揖到地,喃喃道:“惭愧呀,惭愧!鄙人岂敢贪天之功。实话相告,此首《醉花阴》乃内人清照所作。我不该心怀忌妒,移花接木,做出东施效颦之举,以致贻笑大方……”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香料 金兽:香炉 纱厨:纱帐”。

篇5:词两首作文

词两首

山东省 南临城小学五年级二班 朱彦霏

秋挽

秋风凛冽扫南国,

妖娆西子浪击波,

苏堤内外闻潇瑟,

曾几何,

南屏晚钟唱挽歌,

词两首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遥望北燕急南涉,

回首漠然是烟没,

问讯鸿者维家事,

徒失落,

梦里那拉看羊牧。

卜算子

咏荷

白堤断桥边,

古柳呜知了,

已是骄阳盛夏时,

又见水中娇,

不为争风流,

却缀西子娆,

待到桂香秋风起,

共君并蒂宵。

指导教师:常兴梅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篇6:李清照词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词两首】相关文章:

1.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2.李清照词

3.柳永词两首

4.辛弃疾词两首

5.李清照的词

6.李清照词 如梦令

7.《李清照词》说课稿

8.《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9.5. 词两首·电子课文

10.李清照的词集

下载word文档
《李清照词两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