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学习法
“炫我嘴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溯源学习法,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溯源学习法,希望大家喜欢!
篇1:溯源学习法
10、溯源学习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万物之间源与流的关系。
清朝著名学者戴震,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读书习惯。有一次,私塾的老师在课上给学生讲授《大学章句》。在讲完“大学之道”后,塾师解释说:“这一章叫《经》,记载着孔夫子的话。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述的;下一章叫《传》,记载着曾子的见解,是由曾子的学生执笔写了的......”。小戴震听完,站起来问:“先生,你根据什么说《经》是孔夫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呢?又根据什么说《传》是曾子的见解,由他的学生执笔写下的呢?”
“这是朱老夫子朱熹注释的呀!”塾师振振有词地回答说。
“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接着又问。
“宋朝人。”塾师随口便答。
“那孔子、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戴震穷追不舍。
“春秋战国时代人!”塾师沉下脸来,有些不高兴了。可是戴震依然不慌不忙地说:“先生,春秋战国时期与宋朝大约相距两千年,朱熹又是怎么知道两千年前的事呢?”
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塾师哑口无言。他望着眼前这满脸稚气的小孩,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赞不绝口地夸奖道:“这孩子肯动脑筋,可真不简单啦!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塾师的预言果然应验了,戴震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
戴震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溯源读书法”。所谓“溯源读书法”就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所接收的某项具体知识的出处或源泉进行认真的探索和追溯,从而掌握该知识的整个体系,特别是它产生、继承和发展的线索。“溯源读书法”也叫“寻流溯源读书法”,是一种纵向挖掘式的读书方法。
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读书“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读书就要像沿着流脉去探讨大河的源头一样,即使文义幽深,也一定会明白的。现代史学家潘吉星在谈到他的治学经验时也说:“读书、科学研究决不能偷懒,对任何有价值的材料,每一条都应该追踪不放,查到原著,决不能满足于第二手材料,因为一转手,会受作者的观点影响,往往有误,或漏掉许多有趣的东西。”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最珍贵的货物运给一代又一代”。
篇2:成语溯源
成语溯源
无出其右
【出处】《汉书・高帝纪》:“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
【译文】贯高造反的事弄明白之后,赵王张敖得以出狱,被废黜为宣平侯,于是赵王上奏称赞田叔等十几人。皇上全部召见了他们,和他们谈话,汉家朝廷大臣中没有人比他们强的,皇上高兴,全部任命他们为郡守、诸侯王相。
【含义】指在某方面居领先地位,没有能超过他的。
【例用】①正确用法:他的网球打得太出色了,所有选手无出其右,都成了他手下的败将。②错误用法: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
稍纵即逝
【出处】苏轼《文与可画JY谷偃竹记》:“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拿着笔凝神构思,等到好像看到自己要画的竹子,赶快起来捕捉形象,挥动画笔,一气呵成,来追摹他所见的竹子形象,动作快得就像兔子跃起,鹰隼俯冲,如果稍一放松要画的形象就消失了。
【含义】形容时间或时机稍微一放松就会失掉。
【例用】①正确用法:时间稍纵即逝,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②错误用法: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篇3:佛像溯源
佛像溯源
有关佛像何时出现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定论。据近世纪研究结果,普遍都认为佛像是在佛涅 ▲后才出现。早期佛教注重的是佛教教义的把握和个人的实践修行,而不重佛崇拜。?
作 者:一知 作者单位: 刊 名:科技文萃 英文刊名:DIGES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篇4:学习法
11、归纳学习法——多管窥豹,可见全斑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作家雅各布出版了一本震惊世界的小册子。他将--军队的各种情况公布于众,--为此大发其火,将雅各布绑了起来,审问他是如何窃得情报的。雅各布回答:“全部来自德国报纸。”原来,雅各布一直精心阅读德国报纸,凡是有关德军情况的消息,哪怕几个字也不放过。他对这些零散的信息加以摘录、分类,就把德军的“斑”拼了出来,终于“合成”了“豹”的全貌,获得了德国军事部署的系统情报。
雅各布的成就就是使用归纳读书法的一个典型实例。当我们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都想要把所要研究的问题搜集、整理、分析、归纳到一起,获得自己有用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握。这时,就不妨运用“归纳读书法”。
比如说学习历史这个学科吧。学习历史要掌握历史线索,讲究学习方法。历史学科的特点是:历史人物众多,历史事件繁杂,年代背景纷纭繁复,极易混为一团。如果不讲究方法,一味地死记硬背,就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习历史要根据时间上的纵向序列和同年代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纵向序列--空间关系,进行列表归纳和分析。这样便于记忆基本史实,也便于把握众多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能提高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不是把知识学死,而是把知识学活。
“归纳学习法”中有一个非常实用的形式--列表归纳。
列表归纳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纵向列表。这是从时间顺序上,对历史事件做纵的梳理、归纳,然后逐一比较其异同。比如,“中国土地制度”,可按时序,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逐一清理。理出一条线后,就能看清我国土地制度的来龙去脉,掌握其沿革情况。这样也十分便于比较,在比较中,每个朝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就看得很清楚。其异,其同,泾渭分明。就拿“中央集权制”这一专题来说吧,梳理过后再对历代情况加以比较,就可以看清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过程。
这种纵向列表,适于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梳理和比较。如果将主要专题都比较过了,那么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可以清楚地掌握了。
横向列表。这不是以时间为序,而是以空间为序。在相同或不同的时间里,将不同空间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排列在一起。这样梳理过后再比较其异同效果颇佳。比如拿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两相比较,不列表,不梳理时,鱼龙混杂,眉目不清。经过梳理之后,具相同点与不同点,分外鲜明。各自特点水落石出,便于记忆。不仅如此,通过归纳,还可以深入一步,掌握历史事件的共性和个性,这是一箭双雕的做法。
归纳法不只是一种,还要旁注归纳。所谓的旁注归纳读书法,就是把书中某一章节、某一情景等等,经过思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把其重点、基本精神归纳一下,了解其段落大意、内容提要、主题思想、写作方法,而后以旁注的形式把所归纳的记下来。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
人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往往把文章分成许多段落,每个段落说明一个主要意思。读书的人读完一段就理解一段,一段一段的意思了解了,全篇文章的大意也就明白了。所以读书时,注意分析段落,学会归纳段落大意,是学懂弄通一篇文章的前提。
如何归纳段落大意?主要是紧扣中心,因为一段文字,要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只有将表示局部的段意放入全文中去归纳,段意才能正确。
要准确理解一个段落的意思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要善于归纳和分析,通过段落所叙述的表面意思抓住实质;其次,要弄清每段之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每个段落表达的层次;再次是要了解段落在全文重点地位和作用,加深对每个段落含义的理解。
在阅读中我们采取旁注归纳法,把对每个段落内容的理解归纳成段落大意、写出段落提要,可以加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增强和巩固记忆。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回忆性散文。它通过童年时两种生活的对比,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这是文章的中心。所以无论概括百草园的生活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这样写出段落提要才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文章的理解。一篇文章抓住主题思想,就是抓住文章的灵魂,就可以把文章读懂弄通。
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全人类精神劳动的结晶,因为书就是人类通过集思广益,再由个人写下最精炼的语言。”使用归纳读书法,对读书者系统地掌握书本中的智慧结晶,是大有裨益的。
越是善于归纳总结,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就越系统,越丰富。
篇5: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溯源美文
对联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符换旧符”,正是古人为庆祝佳节,更换张贴对联的真实写照。据史书记载,古代过年的时候,人们会用桃木板摆在门户两旁,称为“仙木”或“桃符”,上书“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神荼和郁垒是专管惩治恶鬼、邪神的仙王,用二人名讳以避邪增福,这样上下联字数相等,姓名互对,形成两言对联,这是出现的最原始的对联了。
到了东汉时期,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们每年佳节开始在纸上书写对联,从而代替了桃木。对联在意义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至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喜爱文学,经常吟诗作对,有年年末,他命十几位学士为其撰联对句,但没人能作出令他中意的对联来,遂亲笔题出“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写罢,命儿贴于门旁,众学士见之无不拍手叫好,自愧不如。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随着文字的发展,春联的内容、形式、对仗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到宋朝以后,春联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只是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冷落,但是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喜欢对联,并重视对联的作用。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除夕那天,他传旨,令除夕之夜,凡公卿士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以庆建国开朝。当晚他乔装改扮成庶民百姓,去京城的大街小巷观联,当他看到家家门框贴着红彤彤的对联吉句与门前悬挂的红彤彤的灯笼相映成辉,整个京城显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时,内心十分高兴。但当他来到一家铺子前,却发现没有春联,便上前询问,原来该店主是个阉猪的,店内上下无一人识字,值此除夕又找不到人写。朱元璋叫人拿来纸墨,挥笔写出“双手辟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横批:祖传技艺。此联将店铺的生意巧妙融入对联之中,写罢,朱元璋大笑,扬长而去。正是在朱元璋的提倡和重视下,使得春联不仅在京城而且在全国各地都兴盛起来。每逢岁末年初,贴春联庆新春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风俗习惯。当时名人名联不断,如唐寅,徐文长等人的.对联作品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及至清朝,随着清统治阶级对汉文化的融合吸收及推广,许多清皇帝在游山玩水之际,都喜欢触景生情,附庸风雅地题上一两副对联。在皇帝的倡导下,对联被列入科举考试必备内容之一,因而更受到文人学士们的重视,他们细心研磨,务求精益求精。所以使得那个时代,对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名联名士层出不穷。当时出名就有纪昀、蒲松龄、李调元、何谈如等。
时至今日,对联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但在春节时要用,而且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著书立说,以及楼台亭阁的装饰上都需要有对联来助兴、来抒情。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经久而不衰,正所谓:千古传神韵,万世留华章。中华一奇葩,源远永流长。
【溯源学习法】相关文章:
1.《金刚经》溯源
2.情感学习法
3.快速学习法
4.三步学习法
5.四步学习法
6.对联溯源美文
7.寻根溯源党课
8.英语快速学习法
9.群体外向学习法
10.高中英语高效学习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