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

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

2022-09-28 08:16:5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杨枝甘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希望大家喜欢!

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

篇1: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

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

本文分析了资源网建设的一些经验:在信息上力求做到即时、全面、系统;在功能上做好互动、交流、服务.本文认为资源网还应在资源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上下功夫.

作 者:于洪奇 郭楠 谢敏 Yu Hongqi Guo Nan Xie Min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 刊 名:国土资源信息化 英文刊名:LAND AND RESOURCES INFORMATIZ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P23 关键词:资源   信息   网站   建设  

篇2: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研究

论文摘要:农村信息服务是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当前农村信息服务中存在服务总量偏少、服务供求错位、服务方式陈旧和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加大农村信息服务供给的公共投入、优化信息服务供给制度安排、完善信息服务供给体系、改进信息服务供给方式等对策可保障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供给。

关键词:经济信息建设

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财富,信息资源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农村信息服务与农村教育服务、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以及农村文化服务一样,是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它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服务的战略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需要信息服务的支持。农业经营场所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距离大市场遥远,相对闭塞,需要信息的沟通。农业生产是以农户为单元分散进行的,需要信息的连接。农业生产的手段还相当落后,需要信息系统传播先进的技术。农村信息服务是我国信息服务的重要领域,是建设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和十分重要的推动力量。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农业对国内外市场依赖程度加深,农民经营农产品的风险意识逐步加强。这些变化激发了农业及农村领域对相关农村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表现为:第一,信息需求的范围扩大,不仅需要反映农产品市场供求与销售现状的信息,更需要有前瞻性和预测性的信息。第二,农民对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迅速增长,农产品在品种、质量、收获时间、种植技术和条件方面的差别,以及相应的价格、地区、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个哇化信息需求显得重要。第三,农民需求逐步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符合农业区域性发展特点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及其他实用性的公共信息,尤其是具有直接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的信息需求强烈。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供给体系。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中国农业已基本转人市场经济体制轨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无论是涉农企业还是分散农户的生产与经营都必须面向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千变万化的,要在市场上立足并保持不败,就必须通过现代信息传输渠道不断了解各方面的有关信息。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缺乏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的农村信息供给服务体系提供及时、可靠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对农户做正确决策尤为重要。

(三)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必然要求以健全的信息月及务体系为支撑。中国农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已实现了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同时,随着大多数城乡居民的生活逐步改善,对食品消费更加注重品种和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食品安全、优质、营养、方便。在这种形势下,农民迫切需要了解市场行情,知道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供应量,应当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如何养。因此,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离不开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信息供给服务。

二、农村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等历史原因,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从而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总体不足的状况,直接制约了农村信息服务供给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息服务需求发生了新变化,这必然要求信息供给者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以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当前,农村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少问题c

(--)服务产品总量偏少。农村信息服务的.种类单调、信息产品单一、信息总量偏少。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农村信息服务供给取得了一些发展,如农村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备以及农村信息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信息服务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有关农业和农村各方面的信息需求日益迫切,而公共部门向农村提供的信息服务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与农村教育、科学、

文化、卫身、医疗保障政策等生活相关的信息却相对匾乏,农村信息服务总量不足,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仁)服务供求错位。我国农村信息的供给不仅表现为总量不足,而且还表现为供需结构的失调。即供给过剩和部分需求短缺现象并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息服务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错位现象。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掌握着丰富的农业政策、科技与市场信息,但由于政府组织协调不利,大量信息处于部门内部所有、相对封闭的状态。农民急需的生产性信息如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自然信息等供给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在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使用环境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不同部门提供的信息在数据上往往差异较大,从而存在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效、重复信息的现象,造成农村信息无效供给膨胀。加之我国农村信息服务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农户缺乏有效的信息需求表达机制,在信息产品的供给决策中无法体现农民真正的信息需求,信息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的互适性较差,往往不能为农民提供其迫切需要的信息,信息服务供需错位问题严重,信息供给偏离需求,结构失衡。

伍阴及务方式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服务的供给方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而广大农村由于受前期国家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和对农民教育培训不够等条件的限制浓村的信息服务供给方式仍然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目前大多数农民仍以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方式传播信息不但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而且具有很大的时滞吐,与信息社会的发展极不适应。而传播方式较为现代化的手机短信和网络信息在广大的农村中所占比例很低。甚至,有的偏僻农村,由于资金问题,传统的信息服务方式也未能得到保障,如有的农村广播站的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篇3: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虽然当前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这三种理论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理论争议的'主要观点和实验证据,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三种理论争议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 者:王瑞明 莫雷 WANG Rui-ming Mo L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12(3) 分类号:B844 关键词:文本阅读   情境模型   信息整合  

篇4:数学课程整合思考的研究论文

数学课程整合思考的研究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由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了广泛运用。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目标定位不准、忽略学科特点、教学设计不当、课件制作粗糙、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并制定了解决诸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整合问题对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就是以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能有效地互补优势,提高教学效益,因而得到迅速而广泛的运用。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为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为了上好“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课,精心制作了一幅细致的动画——“动物园的一角”,把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并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上面所说的各种信息资源,又是动画、又是声音、又是图像。上课时,学生发现连连:“我发现小河水在不停的流动”,“小河里还有鱼儿游”,“小鸡的头一动一动,它们是在啄米还是在啄虫子”……课堂气氛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连听课老师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老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如,有位教师上“角的度量”,课前把“角的度量”的有关知识精心的制作在网页中,上课时基本照网页设计,单纯的介绍了有关角的度量的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怎样用量角器真正去量一个角的大小,课后有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老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想像、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提公因式法”概念的教学,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1)多媒体显示公式:ma+mb+mc=m(a+b+c),并出示问题“等式的哪边是要分解的多项式?它的各项含有的公共因式是什么?”(2)多媒体显示公因式概念。(3)教师归纳并用多媒体显示“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课件设计的模式,机械地学习。

4、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有些数学课件制作过程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有些则过于复杂,其课件往往是画面背景杂乱,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导致学生上课时,一味看课件中的图案和动画效果,而不关心教师的讲解和画面上的知识点,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好“助教”上阵;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

二、采取的对策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首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程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集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机交谈的信息环境。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应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只能是起辅助教学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较之屏幕更具亲和力,适当的板书,板画可以给学生一个短暂思考、回味、休息的时间。

这里是三位教师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

A教师教“圆的认识”时,把教学内容按照预设方案悉数设计在课件中,在频频点击下,按照“既定方针”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黑板上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板书,因为这些都已经在课件中“闪亮登场”了。

B教师教“圆的认识”时,课件与板书双管齐下,“该出手时才出手”,最后黑板上教师的板书整齐、清楚、明白。

C教师教“圆的认识”时,也把课件与板书“联姻”,不同的是教师的板书乱七八糟,最后在学生“不舒服要求整理”的“抗议”下,“麻烦”学生动一番脑筋,重新整理,“刷新”记录。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下,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题中,在恰当的时候,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数学教学。上面三位教师:A教师不管什么,都用课件当作万能工具。B教师虽然在运用课件的同时,注意了与板书结合,但是教师又包办了一切。C教师对课件适而用之,把课件看作点化的工具,同时适当的运用板书,板书故意写的乱七八糟,让学生去整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围绕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制作教学课件,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间里实际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数学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因而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整合,要打破常规教学中,学科界线,不仅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围绕学习主题,适当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丰富数学学习的内涵,建立起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的平台。同时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学习问题,达到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

知识的整合不是知识的杂烩与罗列棵,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如,“勾股定理”的导入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在校园资源库进行本课的自学,学生可以通过对“勾股定理”的知识的来源、证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出不同问题,引入教学。这个导入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资源学习有关“勾股定理”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运用、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地优化了教学设计,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3、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和学生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伙伴。针对部分教师及学生计算机知识相对贫乏的问题,首先,教师自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比如必须学会用信息数据来处理各种教育信息、能运用CMC环境下的各种传播或交流工具、会使用必要的软件制作工具、能用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集成各种教学信息资源,等等。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惟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学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学会使用与学习和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清醒的认识,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不畏浮云遮望眼”,总能“守得云开见明月”。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教育出版社

[2]余胜泉,林君芬,《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的整合》,《福建教育》,9期、10期

[3]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人民教育》,2期

篇5:谈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

谈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

标准化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简要介绍了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的研究背景和相关概念,就国土资源信息标准化的`意义、目标与任务、标准化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就其具体实施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 者:陈春希 谭三清 戴景晟 CHEN Chun-xi TAN San-qing DAI Jing-sheng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 “”(6) 分类号:P237 关键词:标准化   国土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  

篇6:研究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研究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摘要:税收管理信息化是加强税收征管、实现依法治税的重要措施,也是降低税收成本和提高征管效率的技术保障。随着我国税收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它已成为制约我国税收现代化的瓶颈。随着“科技兴税”和税收征管改革的全面实施,税收信息化有了长足的发展,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税收信息化;信息状态安全;信息转移安全;信息安全技术

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信息状态安全,即税务系统安全,要防止税务系统中心的数据被攻击者破坏。税务系统要通过Internet对纳税人提供纳税便利,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将它的数据中心开放,这对税务系统本身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其次是信息转移安全,即服务安全,如纳税人识别号、口令、纳税金额等在传输中不被冒用、泄露和篡改。再次是安全管理制度,即使用安全,保证税务人员正确、安全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前两个方面也就是信息安全技术进行研究。

一、信息状态安全技术

信息状态安全主要包括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库安全三个方面。

(一)系统主机服务器安全(Server Security)

服务器是存储数据、处理请求的核心,因此服务器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服务器的安全性主要涉及到服务器硬件设备自身的安全性防护,对非法接触服务器配件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加锁或密码开关设置等;同时,服务器需要支持大数据量及多线程存储矩阵以满足大数据量访问的实时性和稳定性,不会因为大量的访问导致服务器崩溃;服务器要能够支持基于硬件的磁盘阵列功能,支持磁盘及磁带的系统、数据备份功能,使得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能够在灾难后得到备份恢复,保证服务器的不间断运行;服务器设备配件的高质量及运行可靠性也是服务器安全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关系到服务器不间断运行的时间和网络数据访问的效率。

(二)操作系统安全(Operating System Security)

设置操作系统就像为构筑安全防范体系打好“地基”。

1.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DAC)。自主访问控制是基于对主体(Subject)或主体所属的主体组的识别来限制对客体(Object)的访问。为实现完备的自主访问控制,由访问控制矩阵提供的信息必须以某种形式保存在税务操作系统中。访问控制矩阵中的每行表示一个主体,每列表示一个受保护的客体,矩阵中的元素表示主体可对客体的访问模式。以基于行的自主访问控制方法为例。它是在每个主体上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根据表中信息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1)权力表(Capabilities List),它决定是否可对客体进行访问以及可进行何种模式的访问。(2)前缀表(Prefix List),它包括受保护客体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3)口令(Password),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前,必须向税务操作系统提供该客体的口令。对于口令的使用,建议实行相互制约式的双人共管系统口令。

2.强制访问控制(Mandatory Access Control,MAC)。鉴于自主访问控制不能有效的.抵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这就需要利用强制访问控制来采取更强有力的访问控制手段。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税务系统对主体和客体都分配一个特殊的一般不能更改的安全属性,系统通过比较主体与客体的安全属性来决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够访问某个客体。税务系统一般可采取两种强制措施:(1)限制访问控制的灵活性。用户修改访问控制信息的唯一途径是请求一个特权系统的功能调用,该功能依据用户终端输入的信息而不是靠另一个程序提供的信息来修改访问控制信息。在确信用户自己不会泄露文件的前提下,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偷改访问控制信息的计算机病毒的威胁。(2)限制编程。鉴于税务系统仅需要进行事务处理,不需要任何编程的能力,可将用于应用开发的计算机系统分离出去,完全消除用户的编程能力。

3.安全核技术(Security Kernel Technology)。安全核是构造高度安全的操作系统最常用的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将与安全有关的软件隔离在操作系统的一个可信核内,而操作系统的大部分软件无须负责系统安全。税务系统安全核技术要满足三个原则:(1)完备性(Completeness),要求使主体必须通过引进监控器才能对客体进行访问操作,并使硬件支持基于安全核的系统。(2)隔离性(Isolation),要求将安全核与外部系统很好的隔离起来,以防止进程对安全核的非法修改。(3)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要求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构造安全核,都必须保证对它的正确性可以进行某种验证。

其他常见措施还有:信息加密、数字签名、审计等,这些技术方法在数据库安全等方面也可广泛应用,我们将在下面介绍。

(三)数据库安全(Database Security)

数据库是信息化及很多应用系统的核心,其安全在整个信息系统中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所有的安全措施都是为了最终的数据库上的数据的安全性。另外,根据税务网络信息系统中各种不同应用系统对各种机密、非机密信息访问权限的要求,数据库需要提供安全性控制的层次结构和有效的安全性控制策略。

数据库的安全性主要是依靠分层解决的,它的安全措施也是一级一级层层设置的,真正做到了层层设防。第一层应该是注册和用户许可,保护对服务器的基本存取;第二层是存取控制,对不同用户设定不同的权限,使数据库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第三层是增加限制数据存取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在数据库与用户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基于上述数据库层次结构的安全体系,税务网络信息系统需要设置对机密和非机密数据的访问控制:(1)验证(Authentication),保证只有授权的合法用户才能注册和访问;(2)授权(Authorization),对不同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授予不同的权限;(3)审计(Auditing),对涉及数据库安全的操作做一个完整的记录,以备有违反数据库安全规则的事件发生后能够有效追查,再结合以报警(Alert)功能,将达到更好的效果。还可以使用数据库本身提供的视图和存储过程对数据库中的其他对象进行权限设定,这样用户只能取得对视图和存储过程的授权,而无法访问底层表。视图可以限制底层表的可见列,从而限制用户能查询的数据列的种类。二、信息转移安全技术

信息转移安全即网络安全。为了达到保证网络系统安全性的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身份认证(Identif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访问控制(Access Control);可记账性(Accountability);对象重用(Object Reuse);精确性(Accuracy);服务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Services)等功能。

1.防火墙技术(Firewall Technology)

为保

本文由www.FwSir.com收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证信息安全,防止税务系统数据受到破坏,常用防火墙来阻挡外界对税务局数据中心的非法入侵。所谓防火墙,是一类防范措施的总称,是指在受保护的企业内联网与对公众开放的网络(如Internet)之间设立一道屏障,对所有要进入内联网的信息进行分析或对访问用户进行认证,防止有害信息和来自外部的非法入侵进入受保护网,并且阻止内联网本身某个节点上发生的非法操作以及有害数据向外部扩散,从而保护内部系统的安全。防火墙的实质是实施过滤技术的软件防范措施。防火墙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有基于路由器的IP层防火墙和基于主机的应用层防火墙。两种防火墙各有千秋,IP层防火墙对用户透明性好,应用层防火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实践中只要有资金许可,常常将两种防火墙结合使用,以互相补充,确保网络的安全。另外,还有专门用于过滤病毒的病毒防火墙,随时为用户查杀病毒,保护系统。

2.信息加密技术(Information Encryption Technology)

信息加密包括密码设计、密码分析、密钥管理、验证等内容。利用加密技术可以把某些重要信息或数据从明文形式转换成密文形式,经过线路传送,到达目的端用户再把密文还原成明文。对数据进行加密是防止信息泄露的有效手段。适当的增加密钥的长度和更先进的密钥算法,可以使破译的难度大大增加。具体有两种加密方式:(1)私钥加密体制(Secret-key Cryptography),即加密与解密时使用相同的密码。私钥加密体制包括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两种。分组密码把明文符号按固定大小进行分组,然后逐组加密。而序列密码把明文符号立即转换为密文符号,运算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2)公钥加密体制(Public-key Cryptography),其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分为两个不同的密钥,一个用于对信息的加密,另一个用于对已加密信息的解密。这两个密钥是一对互相依赖的密钥。

在传输过程中,只有税务系统和认证中心(Authentication Center,AC)才有税务系统的公开密钥,只有纳税人和认证中心才有纳税人的公开密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人得到了经过加密后双方的私有密钥,也因为无法进行解密而保证了私有密钥的重要性,从而保证了传输文件的安全性。

3.信息认证技术(Information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数字签名技术(Digital Signature Technology)。数字签名可以证实信息发送者的身份以及信息的真实性,它具备不可伪造性、真实性、不可更改性和不可重复性四大特征。数字签名是通过密码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交换实现的,其主要方式是:信息发送方首先通过运行散列函数,生成一个欲发送报文的信息摘要,然后用所持有的私钥对这个信息的摘要进行加密以形成发送方的数字签名,这个数字签名将作为报文的附件和报文一起发送给报文的接收方。接收方在接收到信息后,首先运行和发送方相同的散列函数生成接收报文的信息摘要,然后再用发送方的公开密钥对报文所附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产生原始报文的信息摘要,通过比较两个信息摘要是否相同就可以确认发送方和报文的正确性。

完整性认证(Integrity Authentication)。完整性认证能够使既定的接收者检验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常用的方法是:信息发送者在信息中加入一个认证码,经加密后发送给接收者检验,接收者利用约定的算法对解密后的信息进行运算,将得到的认证码与收到的认证码进行比较,若两者相等,则接收,否则拒绝接收。

4.防病毒技术(Anti-virus Technology)

病毒防范是计算机安全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我们建议采用由单机防毒和网络防毒同时使用的这种防病毒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加强网络端到端的防病毒架构,再加上防病毒制度与措施,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病毒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怀则.税收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草原税务,,(12):31-32.

[2] Andrew S. Tanenbaum,“Modern Operating Systems”,Prentice Hall,1992.

[3] 滕至阳.现代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 陆楠.现代网络技术[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5] 谭伟贤,杨力平.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6] 陈伟强,黄求新.企业信息安全指南[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篇7:思考与整合

神学思想对每一个信仰个体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明确的,它在我们可意识到或未意识到的情形下,影响并决定我们的判断和选择.不管我们是传道人还是一般信徒,灵性光景和自身素质有多大的差异,当我们在回应“是”或“非”的时候,背后一定有特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决定作用,而神学思想从某一方面来说正是信仰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反思与整合.可以这么说,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神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观点.

作 者:梁明 作者单位: 刊 名:天风 英文刊名:HEAVENLY WIND 年,卷(期):20xx “”(9) 分类号: 关键词:

【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相关文章:

1.国土资源电子政务中的安全问题研究

2.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工作总结

3.信息安全研究热点综述

4.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考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6.如何写信息和范文

7.营销体会和思考

8.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初探

9.合并转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合的思考

10.论地理教学信息环境研究

下载word文档
《资源网建设中国土资源信息的整合研究和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