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
“迃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希望大家喜欢!
篇1: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
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
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始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江苏总人口7700多万,农村人口占68%左右;农业就业人数155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城镇化水平只有34.94%,近2/3是农村,1/3是城镇;江苏乡镇企业发达,在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因此,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江苏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关系到江苏能否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江苏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即将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正式加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真正成为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的一部分。江苏地处东南沿海,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江苏农村经济在向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的过渡进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江苏经济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随着沟通人们往来的各种交通工具和国际贸易突飞猛进地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超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和技术交流,促进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江苏比较早地确定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开放程度较高,经受了国际市场的考验,综合实力较强。19江苏GDP总量达7700亿元,居全国第二;人均GDP约合1288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下限水平;进出口总额312.6亿美元,居全国第三,外贸依存度达到33.6%,其中出口占GDP比率为19.7%;“三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1%,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53.8%,涉外税收占全省“两税”的24.4%;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2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28亿美元,全球500强中有180家在江苏投资兴办项目;设立国家级、省级开发区80个,逐步进入收获期,成为吸引外资和外贸出口的基地、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总之,江苏经济包括农村经济比较早地加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向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表1-1就1999年与1995年的一些经济指标作一个对比,可以看出变化是显著的。
表1-1
经济指标1999年1995年99年比95年增长率全省GDP总量(亿元)7700515549%人均GDP(美元/人民币)1288/900/731243%进出口总额(亿美元)312.6140123%出口占GDP19.7%7.6%159%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42848792%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如养殖业、园艺业所占比重过低,养殖业比重仅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均在70%以上,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工转化能力差,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一般在3:1以上,我省为0.6:1,可见差距之大;科技水平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60-70%,我省仅为30%,因此,江苏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迎接挑战,江苏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尽快熟悉经济国际化的规则。世界贸易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当今世界经济贸易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们的优势,还是利用贸易争端机制维护好我们的利益,都要求努力学习和掌握有关国际经贸规则。这些都需要教育为农村经济国际化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2、“科教兴省”战略促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
江苏省较早地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并把“科教兴省”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把“科教兴农”作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九五”期间全省工业包括乡镇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0%,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0%,比全国平均高10多个百分点。目前,在工业领域包括农村乡镇工业,主要行业中有70%产品升级换代,引进国外设备20多万台套,生产装备1/3以上达到国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目前江苏专利授权量为3万件,位于全国第6位。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60-70%,;科技在全省农业进步中的贡献分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20-30个百分点的差距。全省R}D投入仅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0.35%,全省工业企业包括乡镇企业研究与发展投入仅占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3%。按照世界公认的R}D投入标准衡量,这一比例难以支撑江苏的自主创新。
以专利申请情况为例,江苏与其它省、市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见表1-2)。
1999年江苏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基本情况及在全国的排序 表1-2
省市项目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台湾专利授权量数量4232555055203583177533108298323212436803 名次21864753其中发明专利数量39446711235103210997531503528 名次17354628其中职务发明专利数量15337323371052313228125551108484939488 比例% 36.258.750.441.637.937.226.425.8另,按中国软件登记中心公布的数字,江苏自主版权软件拥有登记量、19均为20件,居全国第四位,1999年57件,居全国第五位,仅为北京软件版权登记量的75%,为广东省的26.7%。
因此,江苏虽然较早地确立了“科教兴省”战略,有力地推进了江苏经济知识化的进程,但是,由于科教投入不足,自主创新的机制不灵活,江苏经济的知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与全国的先进省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江苏市场经济比较成熟,市场化程度比较高
由于江苏资源贫乏,经济两头在外,江苏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基本形成,资金、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发育成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著,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化,全球化以市场化为原则。中国加入WTO,要求我们遵循WTO基本规则,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根本性转变。江苏要迎接挑战,必须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里有必要指出,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发展中,理所当然包括教育服务贸易。在WTO法律体系中,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的一个类别。教育贸易,特别是远程教育大有作为。教育市场包括高等教育市场,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要去占领。但是,江苏教育与全国一样,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市场发育程度低,教育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在入学制度上缺乏弹性。而发达国家具有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技术和管理相对先进,资金雄厚。发达国家通过发展教育服务产业,吸收发展中国家留学生,或提供其它服务,收取高额学费,并利用高学历的人才资源为其服务,获得巨大利益。
总之,江苏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但是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低。江苏应该进一步抓住加入WTO的机遇,按照国际市经济的普遍法则,进一步加快江苏市场化的进程,特别要加快教育贸易的市场化进程。
4、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滞后于非农化水平
城市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94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24%,1999年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34.94%。预计到底,城市化水平要达到40%。
现在世界平均城镇化率已经接近50%,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率也在40%以上。国际城市化历程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城市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现在江苏正处在这个阶段。但目前全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全省的非农化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与其经济水平和在全国的地位也不相适应。城市化滞后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199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6.1%,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上海的49.6%、广东的37.5%、福建的38.4%。
江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0多人,居全国各省之首,人均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2/3。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重视规模发展、集约发展。要大力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
加快城市化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高城镇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增强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同时要培养大批的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农村劳动力只有经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有效转化,投入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高素质的城市管理人员要靠教育和培训来塑造。教育体系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源开发趋势,适应社会就业机构和就业方式的新特点,及早进行人才准备,着力解决非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足的矛盾,更多地适应人们终身学习的要求、开放教育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和培训是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5.“四化”进程中的农村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地区化的特征
江苏经济发展中,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见表1-3。
江苏南部、中部、北部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照表 表1-3
项目地区 占地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万人) GDP(美元) 人均GDP(美元)
苏 南
苏 南
苏 北
根据《江苏省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提要》提供的数据,以苏州、扬州、连云港为例,农村工业化水平及专科以上层次人员所占比例情况,见表1-4。 表1-4
300.2 (单位:万人)
219.8 248.4 208.6
(占73。22%) 138.4
(占55。72%) 45.8(占21。96) 0.39% 0.28% 0.15%
农村劳动力总数 农村非农从业人数 大专以上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
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正由南向北呈梯次发展:
表1-5
技术含量
苏南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苏中地区
一般技术产业 苏北地区
农产品加工业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时间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苏南、苏中、苏北地区都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但层次和结构上都各有侧重,类似于表1-5,人才需求层次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低到高的趋势。
依据目前专科以上人才所占比例,苏北要达到苏中的水平,还相差0.13个百分点,约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在现在的水平上翻一番;苏中地区要达到苏南地区的水平,还差0.11个百分点,需净增2700多人,相当于比目前水平提高40%。同时,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苏南、苏中、苏北在所需人才的专业结构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目前苏南农村地区专科以上人员所占总人口比重也亟待提升。
由此可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以发展高等教育为龙头,培养大专以上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九五”期间,江苏在巩固和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积极发展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将在面向农村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方面展现一片新的天地。
二、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充分发挥优势,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思想,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快开放教育的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不断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1979年建校以来,已经建立起包括一所省级电大、12所市级电大、3所直属分校、84所县级电大,14所电视中专校、175所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在内的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
到1999年底,全省电大共有教职员工5555人,其中专职教师3108人,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75%以上。人员、校舍分布情况见表2-1。全省电大固定资产总值已达7.6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在教学仪器中,能上网的计算机达到3890多台套。
表2-1
全省总量 县级电大拥有情况
数量 所占比例(%)
教工人数 5555人 4250人 76.51
校园面积 3503亩 3000亩 85.64
校舍面积 101万平方米 70万平方米 69.30
由此可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的县级电大已经成为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
江苏电大办学来,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1万人,招收中专生近10万人,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5万多人,中专毕业生7万多人,开展了100多万人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工作,江苏电大毕业生占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的***%,其中电大毕业生中占总数5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又回到农村,为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的新形势,不断完善开放式远程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走向,从农业经济、加工工业、外向型经济到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江苏的开放式远程教育一方面注意拓宽教育面,不断增设新的专业,并加强对老专业的调整改造;另一方面,注意增加和提高办学层次,努力形成全方位服务的格局。
广播电视大学创办之初,局限于举办成人教育,仅仅开出了机械和电子专业;1991年,开设了工科、文科、法律、经济贸易类的14个专业,并对传统的机械专业进行了改造,设置了“机电一体化”专业,以适应中小企业、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对复合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的需求;1995年,开设了工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医科、艺术等大类的36个专业,特别是增设了工业设计、英语、医学美容、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装潢美术等适应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专业;1999年,开设了工科、理科、文科、经济贸易、外语、艺术、法律、农科等大类的48个专业,新增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通讯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安全工程管理、广播电视编导、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工程、餐旅管理、商务英语、新闻传播、种植等专业,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坚持面向农村的办学方向,适应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于1986年设立江苏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到1991年,已开设了建筑施工与管理、乡镇建设、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8个专业;1995年了又增设了计量、服装、汽车运输与维修、餐旅管理等4个专业;1999年又新增了园林绿化、经济法律事务、房地产经营管理、群众文化艺术等4个专业。同时,江苏电大还对中专的工民建、现代文秘等专业进行改造,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学习的需求。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办学中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扩大教育的开放度,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人才需求。自起,举办注册视听生教育试点和高职教育试点,其中注册视听生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2500人。
1999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一年多来,先后开设法学、英语、金融学、会计学等4个本科专业和金融、教育管理、财会、法律、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工民建、现代文秘等8个专科专业,累计招收本科生4319人,专科生35159人(具体情况见表2-2)。
开放教育发展图表 表2-2
30000 开放专科
0
10000
5000 开放本科
1500
1999秋 2000春 2000秋
19,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开设了英语、计算机和法律等三个专业;1999年举办环境保护、广播电视工程、英语、法律等本科专业,目前,学校各类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了5342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断开出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项目,1991以来,先后举办会计岗位培训、工程师继续教育培训、乡镇企业管理干部培训及专业证书教育、法律专业证书教育、劳动经济管理专业证书教育、企业政工干部培训、会计职称考试培训、人事干部培训、证券交易培训、会计证培训、新会计制度培训等项目,从1991到1995年,共培训种类人员24万多人;1995年,江苏电大和省有关部门一起,共同举办英语等级考试培训、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当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为4400多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培训的人数达到39700人;到1999年,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培训的人数接近69000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核的人数超过了208900人。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目前已经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在专科层次上,先后举办成人专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双专科教育、高等专科注册视听生教育、开放专科教育等教育形式;在本科层次上,包括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开放本科教育等;在中专教育层次上,先后举办过普通中专教育、成人中专教育、中专和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以及各种各样非正规、非学历教育培训。
3、为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开放式远程教育的重心下移,已成为农村高等教育的主体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开放式的高等教育不再仅限于城镇,而是逐步向农村乡镇延伸(见表2-3、2-4、2-5)。
由表2-3、表2-4、表2-5可见,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开放式教育深入农村的程度也就越高,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当年的招生数,分布在县级电大的专科学生数与所在市电大学生总数的比例在199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3
单 位(市校)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289 692 70.54 174 236 57.56 103 190 64.85
常 州 895 343 27.71 332 136 29.06 716 274 27.68
镇 江 108 311 74.22 68 147 68.37 115 338 74.61
淮 阴 350 1290 78.66 85 370 81.32 168 663 79.78
苏 州 1161 1132 49.37 365 349 48.88 669 415 39.60
盐 城 348 1489 81.06 72 576 88.89 233 256 52.35
无 锡 1067 458 30.03 310 162 34.30 546 316 36.66
合 计 4218 5715 57.54 1406 1976 58.43 2550 2452 49.02
1995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4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 1385 1803 56.56 497 692 58.20 309 392 55.92
镇 江 115 391 77.27 93 225 70.75 169 122 41.92
淮 阴 755 1058 58.36 370 386 62.81 150 358 70.47
苏 州 1673 2450 59.42 582 1001 63.23 527 890 62.81
盐 城 660 1875 73.96 319 470 59.57 91 595 86.66
无 锡 1916 815 29.84 692 344 33.20 509 188 26.97
合 计 6504 8392 56.34 2253 3118 58.05 1755 2545 59.19
1999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大专学生市、县分布情况统计表 表2-5
单 位(市校名) 在校生数 当年招生数 毕业生数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市直 县校 比例 南 通992129756.6645053154.1326063070.79镇 江 98 724 88.08 53 297 84.86 51 165 76.39 淮 阴40334546.1219911536.6218510435.99苏 州 1658 2771 39.22 570 1124 66.35 555 657 54.21 连云港27377173.855635086.2110550682.82盐 城 657 2208 77.07 310 895 74.27 114 566 83.24 无 锡2026133639.7465138437.1056320326.50合 计 6107 9452 60.75 2289 3696 61.75 1833 2831 60.70 注:表中的“比例”是指县校学生数/所在市(市直与县校和)学生总数
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大专(含开放教育)在校学生数1995年比1991年增长了46.84%,1999年比1995年增长了91.85%;县级电大毕业生占所在市校毕业生的平均比例由1991年的49.02%上升到1995年的59.19%,1999年又上升到 60.70%;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式远程教育越来越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乡镇的欢迎。
而据我们对江苏的不完全统计,农村接受非学历教育的人数比例如下:
1991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72.50%;
1995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68.22%;
1999年,县和县以下在学人数占所在市总数的平均比例为55.80%。
数据表明,在各类教育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学历教育在农村越来越受到重视。开放教育的形式更是受到县和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的欢迎。1999年,江苏县级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数占所在市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总数的平均比例达到了75.69%。
为促进县级高等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江苏电大尝试在示范性县级电大举办开放本科教育试点,目前,举办本科教育试点的县份有8家,学生近500人,约占开放本科学生总数的11.6%。
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的开放式远程教育形式所培养的学生被誉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4、紧跟科技进步的步伐,更新教学技术手段,初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并用的教学模式
先进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应用,是开放式远程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开放式的远程教育,从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以及后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教育技术不断更新,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多种媒体,逐步形成了多种媒体合理配置、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用的教学模式。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特别注重加强电大系统建设,明确提出了“以省校为龙头、市校为骨干、县校为基础”的发展思路。为实践“开放教育”和“教学现代化”两大命题,江苏县级电大加大投入,在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1991年,江苏全省电大电教设备、实验设备总值2387.62万元;1995年增加到5595.18万元,比1991年增长134.34%;1999年达到了15574.90万元,比1995年增长178.36%。
为促进县级电大的发展,使电大更好地伸向农村办学,自1993年起,江苏省教育厅(原教育委员会)启动县级电大评估工作,对全省县级电大实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评估,以评促建、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在1995-1999年间,县财政增加对电大的投入达6.83 亿元,其中县电大新增土地1180多亩,新增图书46.5 万册,新建语音室48个、各类实验室89 个。
年起,江苏省教育厅进一步推进电大评估工作,在继续做好县电大评估的基础上,开展市电大和示范性县级电大的评估工作,目前,已经通过示范性县级电大评估的学校已有8所,这8所学校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投入总计达到3100万元人民币。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深入开展,1999年,江苏电大下达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习中心建设标准》,对现代化教学设施、软件建设、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大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学现代化建设硬件条件统计表 表2-6
条 项目 件 办 学 点 视听教室 网络教室 视听阅览室视听设备(套) 网络阅览室上网计算机(台) 校 园 网
室数 视听设备(套) 室数 上网计算机(台) 上因特网计算机(台) 上局域网计算机(台)
无锡电大 12 28 10 450 58 55 56 400
其中县校 8 16 6 250 38 50 52 300
常州电大 51 76 8 401 67 41 419 384
其中县校 48 66 6 301 61 35 408 373
镇江电大 135 9 2 23 158 93 92
其中县校 80 6 0 3 58 3 2
扬州电大 25 291 13 521 89 65 360 560
其中县校 23 201 8 341 89 65 320 380
宿迁电大 7 11 4 108 1
其中县校 4 8 3 75 1
南通电大 59 142 7 280 47 18 13 354
其中县校 39 88 6 230 37 18 11 304
连云港电大 7 10 4 231 6 20 30 240
其中县校 5 8 2 51 4 20 20 40
徐州电大 13 13 6 85 41 110 9 157
其中县校 10 10 5 55 31 70 5 127
淮阴电大 7 22 4 124 8 80 8 120
其中县校 6 18 2 44 0 0 6 40
泰州电大 1 20 3 143 1 45 13 123
其中县校 1 20 2 85 1 45 12 65
苏州电大 66 115 14 574 127 136 386 540
其中县校 46 95 12 514 95 120 326 440
盐城电大 8 7 8 227 8 102 169 50
其中县校 7 6 7 226 7 101 166 50
合计各市电大总量39174483314447683015563020县校总量27754259217236758213292121县校/市、县校(%)70.872.971.169.177.170.185.470.23由表2-6可见,全省县级电大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平均已占市、县电大总量的70%以上。
除此以外,省电大还利用ATM宽带网或多根ISDN专线与无锡、南通、武进、昆山、太仓、海门等市、县电大共建立了12套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到20底,全省开通基于ATM宽带网的远程直播教学系统将达到20个。
5、以开放教育思想统整电大各类教育,电大新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端倪
开放教育包括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等方面的内涵。如何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在办学形式上,电大首先突破了校园式教育的模式,试行自学视听、业余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课、计算机电子课件和印刷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毕业生的使用上,率先实行电大毕业生“可工可干、不包分配”的政策。由于电大开教育改革的先河,吸引了大批生源,特别是适应了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以专科教育为例,1991年,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69.85%,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0.93%;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67.25%,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90.21%。
随着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广播电视大学开始举办普通高等教育,到1995年,普通高等教育类学生约占50%左右,江苏电大成人类毕业生占49.34%,其中业余、半脱产学习的占成人类毕业生的81.88%;在校生中,成人学生占52.38%,其中业余学习、半脱产学习的学生占成人学生的87.80%。电大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均衡发展的态势。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受传统的校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电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用“校园式的、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
如何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广大在职成人的学习需求,满足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实施的“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江苏相应的项目研究工作。
开放教育不仅是电大教育的重要形式,而且代表了电大的发展方向。江苏电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强调用开放教育统整电大教育的观点,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和教育效益;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入学考试门坎,坚持教育对象的开放,鼓励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处在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参加开放学习,目前,参加开放教育学习的年龄最大的超过了46岁;开放教育的教学强调适应成人自主学习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计划制订上注意加重实践的比重,注意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岗位素质要求挂钩,并不断融入学科或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识。如在制订开放专科财会专业计划时,就依据了上述原则;开放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强调开放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教育的特点;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把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举行“半开卷”考试试点,促进了学生学习,受到了师生的欢迎。
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文化方面对社区的幅射功能,江苏电大提出了社区开放学习中心的建设标准,苏州、无锡、武进、海门等市、县电大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十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江苏电大已从单一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在办好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同时,积极扩大开放教育规模,从单一的专科层次教育转到大专、中专、本科教育协调发展,从单一的学历教育转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功能办学、全方位服务的新格局。
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江苏电大构建中专、大专和本科教育之间,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举办中专、大专五年一贯制教育,举办专科起点本科教育,参与专科转本科教育,实行专业证书与开放专科教育之间的沟通,都已经取得了成效。
目前,江苏60%以上的县级电大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它教育形式实行沟通,一套班子,几块牌子,形成了以高等(电大)教育为龙头、(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的特色人才、实用人才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江苏现代远程教育展望
总结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纵观国际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未来广播电视大学发展取向和定位应该体现在“现代化”、“开放性”以及“层次性”上。
1、积极推进远程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通常是指那些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诸方面处于先进水平的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教育上的反映,又是教育自身整体上深刻变革的过程及其达到的水平状态。教学技术手段现代化是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电大要加快改造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当然,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要处理好“先进性”、与“适用性”以及“经济性”的关系。使用新技术手段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人们通常将目前使用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归纳为四种媒体(印刷媒体、音像媒体、教学光盘、计算机网络媒体)和八种手段(个人自学、互助与小组讨论、面授辅导、电话答疑及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双向视频教学系统、BBS网上讨论、教学信息及辅导资料),这些都可以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最终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根据规划,江苏初步建成5个实验性学习中心,建成50个学习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县级电大达到示范性县级电大的标准;全部市级电大通过合格评估;省电大建成教学管理指导中心、教学资源开发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
2、有序扩大开放,保证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广播电视大学最本质的特征。今后电大在开放性要把握好三个问题:
--全面性:开放的内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空间、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等等,而深层次的最本质的开放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的开放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开放,远程性只是开放性的表现形式,不能把开放等同于空间的扩大。
--有序性:开放是一个逐步发展、扩大的过程,一切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定,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简单急噪,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那一套做法;开放不等于无序,开放既要改革创新,也要管理规范,使开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开放要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开放的目标导向应该是实行完全学分制,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单位,学分积累,为社会成员提供多证书、多样化服务。
--标准性:开放决不等于不要质量,也不等于可以降低质量,质量仍旧是开放教育的生命线,没有质量的开放教育无异于自毁电大;在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的新形式下,多样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仅仅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来衡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远程教育应更多关注和着眼于“现代化”,在坚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开展教学方面,力求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这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提高开放教育的质量,必须加强管理,建立规范,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督导和控制,以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3、积极稳步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
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开放式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受益面大、投资少、效益高的优势,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把较好的教育送到基层、送到农村、送到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对推进教育机会均等、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对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建立学习化社会,对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必将作出更大的贡献。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大学有必要,也有条件和能力在搞好专科层次教育的同时,适时提高办学层次,更多地承担本科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的任务。
据此,我们根据江苏的实际和需求,我们设想到,力争把江苏电大基本建成现代远程开放大学。届时全省电大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注册人数达15万人,其中开放教育的份额占60-70%;开放教育的本科占20-30%,其中省校以本科为主,以后这个比例将视条件稳步提高,力争在20前后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获得部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把大力发展各种非学历教育培训放在电大开放办学突出的位置,密切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举办各种非学历教育项目,扩大电大的服务功能。各种类型的单科教育、专业证书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双专科教育、老年教育等都要加快发展。要努力办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绿色证书教育,为江苏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服务。全省电大非学历教育(包括岗位培训、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老年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等)年培训人次达30万,使学历教育在校生与非学历教育年培训人次之比达1:3以上。
篇2: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远程开放教育
浅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远程开放教育
一、时代已经迫使人们正视世界的巨大变化,必须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知识经济等一些全新的概念正逐步为人们所熟识。尽管知识经济才见端倪,但离我们已不遥远。200多年前,在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与之擦肩而过,失去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的良机,结果使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屈辱。今天,当知识经济叩响世纪之门,再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时候,如果我们再次之交臂,其后果将更为惨烈。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面对知识经济活动的浪潮,西方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争夺科技的制高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认真地运筹自己的未来,思索下一步路该怎样走?(一)人力资源开发是变化时代寻求解决种种问题的必由之路
1.变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但也由于它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体制的平衡,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就业问题。
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一把指向就业的“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因新技术的运用和自身对新技术的难以适应而不断地被挤出劳动岗位,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状态下的结构性失业。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低收入广就业政策,从表面上来看,显性失业率很低,但实质上隐性失业率却很高,致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现仍滞留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冗员必须剥离,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更多人的失业已不可避免。
2.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及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构性失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产物,是由体制转换所引起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构性失业将长期存在并成为一个沉重的世界性难题。因为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具有超前性,总在广大劳动者现有知识技术水平之上。要适应和接受新的技术,熟练掌握之必需假以时日。因而结构性失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始终不能摆脱的顽疾,中外概莫能外。尽管如此,世界各国政府依然十分关注结构性失业,并试图以人力资源开发、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失业率。人力资源,即人的潜在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资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于前者而言,人力资本的投资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的.属性就由过去的“成本”转化为“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一种“活的资源”,通过持续有效地开发,可以不断提高其存量,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资源。再者,经济的增长除了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外,主要还要靠人的能力的提高(结构性失业就是由于体制转换时期人的能力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的)。而人的能力提高唯有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渡过结构性失业的难关,无不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例如,瑞典在二战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现代发达工业国,主要就归功于瑞典的人力资源开发,即:重视劳动力的培训;促进成人教育;保护就业者权力,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新加坡经济的崛起同样也是得益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仅从其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国防支出、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就足以证明。我国的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也曾遇到过结构性失业恶化的情况,后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家庭生育计划、再教育等有力措施,才摆脱了结构性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
[1] [2] [3] [4] [5]
篇3: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以教师辅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三元化的教学形式,成为有效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导学
远程开放教育中,我们可以实现教学形式三元化。
一、个体:自主式学习。
(一)自主式学习的涵义。
自主学习首先是为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远程开放教育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可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潜能,因材施教,调动学的积极性,培养不同层次的适用型技术人才,使远程教学面向市场,紧贴社会。完全的自主学习是学生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以现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经济和知识为基础,从自己喜爱的课程、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不必重复已掌握的内容,可随时利用评价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由此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及兴趣出发,目标明确,有自我学习的原动力,并完全由个人掌握,自我控制,这样其才是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教师做好承担课程的导学工作,应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
1、要编写、公布课程导学意见。
导学意见中起码应包含以下内容:
(1)介绍课程的性质和学分分配,课程的组成体系,课程的特点,课程的考核范围(内容)和考核办法。
(2)介绍课程的责任教师的电话、邮箱等的联系方式。
(3)介绍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文字教材,辅导材料,音像教材,VBI,IP,网上资源等)的名称、网址。公布直播课堂的安排。
(4)介绍面授辅导的重点、难点。介绍辅导方式、时间等安排。
(5)提出学习建议(含如何制定自主学习课程的计划,作业完成任务,如何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
2、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
要指导学生进行开放教育理念的转变(角色、学习方式等的转变),指导学生制定本课程的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必需的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使用本课程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的技能,能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要认真安排和组织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本课程学习小组活动内容,适时(按教学内容的教学进度)组织专题讨论、作业批改、答疑,进行社会调查,完成实践教学工作。
4、积极开展多样化、交互性教学活动。
如电话答疑、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批改作业、电子邮件收发、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学习支持服务中出色完成教师应做的工作。
二、学生与学生:协作式学习。
(一)开放教育学生个性差异较大,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不相同,理解知识的角度不尽相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合作探索知识,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
(三)单独学习的学生常常要走很多的弯路,学习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且易受到挫折,影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小组互勉互助,分享成功的快乐,总结自己和别人失败的教训,最大程度地促进自己学习以及帮助他人的学习,可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四)对于同一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个体间肯定有一定的差异,学习效果好的`学生要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就会产生设法解释新知识想法,这种想法能够帮助学生努力思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联系的细节,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观点更加清晰,更趋科学合理。
(五)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在介绍协作学习的优点的同时要教给合作方法、培养合作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提高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采用协作学习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成员一般为3——6人,异质。
2、每次小组活动确定主题,安排记录,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之一。
3、适当地介入学习效果不好的小组,进行面对面地诊断。
4、对小组活动进行评述,推广成功的学习小组,指导合作方法、合作技能。
学生参与协作学习时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自学。
(2)学会主体发言。
(3)学会倾听。
(4)学会反驳。
(5)学会质疑。
(6)学会析疑。
(7)学会解疑。
(8)学会更正、补充。
三、教师与学生:支助式学习。
教师要将学习支助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支助,不仅仅是狭义的答疑和批改作业,还要努力对学习全过程进行多方面的指导。我认为教师支助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上好面授辅导课。
1、教师要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授课程内容,全面地掌握与所授课程有关的多教学媒体资源。
2、教师要破除传统的逐章、逐节备课的方式。备课的内容应包含:
(1)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梳理出课程内容的“条”或“块”结构,抽出线索,找出重点、难点并设计突破办法(用面授讲解、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等)并进行备课。
(2)提出各部分内容的预习任务、作业内容,介绍学习方法(含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布置预习、自学工作。
(3)对需用面授精讲的内容进行备课。对需用专题讨论的要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引导,也需要进行认真的备课。
3、制作电子教案或有效的课件(其中应包含上述“(2)”中的各项内容)。教师制作电子课件(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或其他课件,并用其进行面授辅导,可以达到以下的效果:增加信息量,缓和面授课时少、学习内容多的矛盾。可以把教案或课件上网、供学生课后进行有选择的点播、浏览,也能使不能按时逐门听课的学生有机会进行补课。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组织面授。教师可采用精讲式、师生讨论式、介绍自学方法并布置自学任务式、案例式、疑难问题解答式等方法进行面授,要防止利用面授课时完全进行单方向的知识灌输。
(二)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一是经常与学生保持联系。
二是加强作业批改。
三是要求学生必须看每门课的实施细则。
四是对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给予指导。五是抓实践性环节。
(三)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
比如教会学生对学习不同的内容采用的不同学习方法的技巧,指导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和以教师为资源的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针对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实际情况,我认为掌握学习策略与善于整合数字化、网络化环境的各种学习资源是两个重点。
1、掌握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可以学会的,具有可教性,学习策略是鉴别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2、整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又比在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认为对他们的信息素养培养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较完善的课程学习资源和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除了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及辅导资料外,还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和提供的资源,如音像教材(包括教学录像、录音和VCD等)、CAI课件、计算机网络上的辅导和教学信息(包括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开放教育网站可供浏览和下载的教学资源、BBS讨论板、用于寻求辅导帮助的电子邮件等)、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电子阅览室等。要求学生能够适当选择和熟练使用这些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整合运用各种可获得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2)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更为广泛和丰富的资源进行学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上资源的增长非常快,有相当部分的资源是可以用于开放学习的。当然网上的资源往往是良莠不齐、真假混杂,需要善于辨别和选择。我认为目前这样一些网站的资源比较可靠,可以充分利用,如国内重要报纸和期刊的网上资料库、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新星图书馆、深圳读书网、中国学术期刊(清华学术期刊CNKI)、中国数字化期刊群等。这些网站都提供了方便的查询检索功能,便于阅读和下载,而且收费低廉,部分网站还是免费的(如深圳读书网可以免费阅读,清华学术期刊CNKI可以通过进入广州图书馆网站的包库方式免费阅读、下载)。这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善于使用这类网站的资源,等于拥有了一座藏书丰富、刊物齐全的大型图书馆。
(四)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篇4: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商业贸易、劳工输出、移民和难民,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的、相对于国家定位的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简述了西方社会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公民教育的不同模式,分析了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中,民族国家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摘 要 题】德育研究
【英文摘要】Along with
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民族国家对个体发展最基本的期望,也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世界各国,对公民资质的要求与公民教育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对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历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公民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使得公民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中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定位,对民族国家的权威、认同构成了挑战。人们开始从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公民与公民教育问题。本文简要叙述了西方社会公民教育演变的历史,并对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一、民族国家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公民问题一直以来是政治和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公民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我们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期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形态。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思想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西方民族国家对公民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施框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的。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一个健全稳定的民主社会除了要依赖基本社会结构的公正性以外,公众的素质和态度以及行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政治家和学者极为重视在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早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及形成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认为这种早期形成的倾向很难加以改变,往往成为其政治自我及价值取向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公民道德感和认同感的公民教育对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民教育是泛指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的一种教育。
西方国家对于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是随着其对公民身份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公民的现代形式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法国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一方面抹去了诸如世袭的种姓和等级这样传统的社会阶层界限,给社会成员一个新的定位即公民身份。《新大英百科全书》对公民(Citizenship)身份的解释是指“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约束而在这个国家拥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早期的公民身份首先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民族、社会阶层及社群属性首先要服从于国家赋予个人的普遍属性。追溯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不难发现,早期公民身份的确定具有封闭性特征,与主流文化相异的民族或原住居民不能获得公民身份。若要获得这一身份,需要在行动上表示对民族国家的效忠,放弃或贬低本民族的文化或弱势民族成员的身份,因此公民教育强调文化同质和政治忠诚。在传统的公民观下,国家作为一个地域的政治共同体与国家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是相关联的,作为国家成员的公民被共同分享的历史、价值和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大多数国家是多种族群体的混合或结合,而被分享的文化往往是主流群体的文化,少数民族群体和文化往往是被压迫和被排挤的。民族国家对文化同质性的追求,反而常常引起少数民族的反抗和分离的运动。特别是二战以后,争取公民权利运动成为西方民族国家的一股强大的政治潮流,到70年代末期,基本确立了不分民族和社会阶层在法律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和地位。西方国家弱势群体公民权利的获得往往通过以下的途径达到的:1.因歧视引起的社会冲突,其动力来自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20世纪70年代的女权运动等;2.因归化而引起的'公民数量的扩张,即外国人加入所在国国籍引起的公民人数扩张。在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中,新兴的利益集团和既有的利益集团彼此发生冲突,冲突既发生在不同的阶级群体之间,也发生在不同的种族和社群之间,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对于国家稳定和安定的作用。然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各国因为历史传统和社会现状的不同,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的国家继续维持原有的教育模式,而有的则开始反思过去的公民教育,开始了新的探索。随着西方民族国家形式化的民主程序架构基本完成,争取公民权利运动告一段落,关于公民身份的研究一度也陷于低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公民身份和公民教育的讨论再度引西方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Kymlicka认为这个趋势是由两个主要原因所造成的,一个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虽然在法律上确立了每个个体的公民身份和地位,但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仍然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公民观的出现就是这种社会矛盾的反映。其次,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种族冲突和政治事件以及发达国家对劳工的需求,引发的移民、难民浪潮使个体不断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间流动,形成了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定上的矛盾与冲突。早期的公民身份理论过分强调了个体在政治结构和制度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而忽略了公民对国家及其政治架构的认同。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人的身份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必须重新审视公民身份,以承认和包容多样化为主题的公民教育模式渐渐成为了西方公民教育的主流取向。
二、西方国家早期排斥及同化的模式
排斥及同化的公民教育模式是有其哲学基础的,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发展,二元化的思维模式导致了民族国家对待少数民族排斥及同化的极端政策。在政治层面上,民族国家发展早期,人们把文化的同质性看作是国家的重要特征。政治家们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国家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由于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的优越感,对于移民和少数民族以及弱势群体文化多采取排斥态度,其目的在于达到社会的同质性建构。这一理念直接导致国家制定了许多带有歧视性的法律和法规,它们虽然保护了主流社会成员的利益,但排斥了外国移民和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政治生活中享受平等地位的权利。政治家们认为,要求社会正义和保证基本人权,潜在地伴随着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当少数民族要求得到平等对待,以及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身份的空间时,国家却试图通过把少数民族边缘化的策略,以剥夺和限制他们的公民权利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美国学者杨(Young)从三方面探讨了国家同化政策:1.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同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使先前被排除的少数民族能够顺利进入到主流社会之中。但是这些被排除的少数民族必须遵守、承认社会中主流和优势民族的文化标准,以这些标准作为社会行为准则;2.从普遍人性的理想来看,同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融入到主流社会之中,这种理想是基于族群中立(group-neutral)的假设,即个人不受其民族或种族背景因素的影响,以一个平等、理性的自由人身份进入社会生活,以排除个体在主流社会中的族群和阶层差异;3.从心理的层面来看,同化策略使用的是以压制或取消族群差异的方式,对个人或族群进行同化。同化模式会使少数民族个体对自己与主流文化的差异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受到自我厌恶和外界排挤的双重压力,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而产生污名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典型的移民国家中,1970年之前主要都是同化模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才渐渐地被多元文化模式所取代。而在西欧一些国家(英国、法国、荷兰)中同化模式占主导,而在另一些国家(德国、瑞士、奥地利)排除差异模式占主导地位。其中,德国是排斥模式的代表,法国是同化模式的代表。从70年代中期开始,这些国家的公民教育模式遇到了新的挑战,正在被新的模式所取代。
德国公民教育模式是基于排除差异的方式,它强调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招募来的外国工人、难民以及他们的子女最终要被遣送回国,他们只是暂时性地被整合到社会中,所以提供给他们的教育采纳了双重的策略。这种策略既提供给学生维持他们的母语和国家文化的课程以便为把他们遣送回国做准备,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在德国被“暂时性整合”所需要的基本的语言和文化技能。这一策略最终导致了移民子弟低入学率、低成就率、犯罪率高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简单技能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这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种族主义教育政策导致了他们只能做需要简单技能的工作,贫民住宅区、低教育成就、少数民族的外表特征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耻辱的标志,代表着边缘和不可靠的身份,所以年轻移民寻找工作经常遭到拒绝,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法国的共和模式是基于同化的理念,共和模式的中心原则是基于个人的平等,而不是基于承认文化差异和少数民族的权利基础之上的平等。对于要成为公民的移民和他们的孩子而言,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和一个强大的福利国家的保障被看作是整合的前提条件。法国的教育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教育当局要求移民要学习法语和法国文化,这是他们成功地成为公民的先决条件。教育不应该为少数民族或移民的孩子提供任何特别的准备,而是要让他们完全融入正常的法国学校和法国的社会文化之中。
这两个国家是同化及排斥策略的代表,随着时代变迁,德国和法国都出现了许多社会矛盾。近年来在法国、德国出现的极右翼势力就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事实证明无论是同化或排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要求,也无法从根本上调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两国都开始进行适度调整以缓和社会矛盾。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民族国家公民教育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文化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已日渐式微,其文化之魂的基督教价值体系亦遇到世俗化、多元化或后现代化的强烈挑战。值此机遇,西方公民与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学者们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公民思想与公民教育,特别是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如何培养公民日益成为国家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多元文化论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维持其独特的文化认同,享有其文化特质的权利,民主主义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能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公民权利平等。首先,通过传递容忍文化差异的民主价值观,使人们能够包容和尊重文化差异和价值多元;其次,通过承认文化的差异并培养青少年在其生活的社会中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和承认都是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公民教育观方面,多元文化教育论者还强调,合格的公民不仅能够良好地适应主流文化,而且也应该适应本民族文化和其他亚文化。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文明、延续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了解多元文化的主要途径。学校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要传递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取向,而且也应该能够呈现多元的文化,把各种文化差异呈现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尊重差异,善于处理矛盾、冲突的未来公民。
班克斯(J Banks)系统地归纳了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的内涵。他认为首先要反思所谓教育价值中立的原则。他认为没有中立的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有价值倾向性,某些特定的价值被确立为适用的,而另一些则被排斥在外,以此审视和检讨所谓的民主和平等的教育体系。公民教育应强调对少数民族以及弱势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积极的肯定与尊重,以减少少数民族群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进一步承认民族之间的差异,帮助社会中多样文化的延续;驳斥所谓对国家的忠诚要必须使国家在文化上同质化,认为在民主的多元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是建立在国家肯定并尊重他的存在的基础之上的;学校不是复制社会和阶级的不平等,而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提高他们未来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培养真正的民主和平等的意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考虑来自主体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孩子不同的学习方式,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孩子的特点施教。
基于这样的公民教育理念,多元文化取向的公民教育模式在教育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教育目标上,学校要培养未来公民的健全的人格特质包括开放的自我,对待他人的宽容态度,与他人共享价值的能力,多元而不是一元的价值趋向,信任人类环境并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转型。在教育内容上,公民教育内容中既要强调普世伦理即一种以人类公共理性和共享的价值秩序为基础,以人类基本道德生活、特别是有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道德问题为基本主题而整合的伦理理念,也要呈现多元的文化,使得学生在公民认同上,除了共同的国家认同之外,也能理解族群独特的文化认同。在教育的权利上,要考虑到族群成员的差异性,给予族群特殊的权利保障,使族群不同的利益、文化经验、生活态度得到公开展示的机会。在教育途径上,要着重从实践入手,培养未来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增进公民对政治体系和民主程序的了解,传授公民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技能。强调培养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及处理差异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手段上,既要积极改进传统的教育手段,又要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使教育形式多样化,能够更有效地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教育效果。
澳大利亚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的政策是同化的模式,政府认为他们不需要为移民和少数民族的子弟的提供特别的教育准备,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社会的分裂和维持国家文化的同质性,同时也认为这体现了平等主义。公立学校教育为移民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进入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而事实上,这些移民的孩子逐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的父母主要是熟练工人,而且集中在大城市的市郊。孩子所进入的社区的学校,缺乏仪器设备、活动空间以及高质量的师资,一开始他们就已经处于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了。一些中心城市的学校也有了大量的不会讲英语的孩子,而在这些孩子们之间,广泛流行他们的母语。由于不能讲英语,移民学生只能进入比较低的年级,而且学习进步非常缓慢。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教育主管当局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政策,他们认为移民的孩子学习上有特别的障碍,学校应该通过设立补习班等方式,强化英文教学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自由主义的模式或机会均等的模式已经被“补偿少数民族的赤字”的模式所取代。政府训练和任命了专门的老师而且宣布了一系列计划为移民子女改良学校教育。1971年联邦国会通过了移民教育法案,为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经费。拥护该法案的学者强调,少数民族学校是维护文化遗产和建立学生自尊的合法方式。少数民族的社区建立了他们的自己学校,州和联邦政府为专门为移民子女设立的学校提供资金,并帮助它们提高教学质量。一些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为了消除传统教育中隐含的民族优越感应该全面校订课程和学习方法,多项多元文化教育计划受到了联邦和州政府的鼓励。多元文化教育在澳大利亚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学校为了满足有特殊学习问题、特殊文化的背景孩子的需要,在学校中尽量多地讲授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学校教育的改变不仅仅表现在课程方面,学校在尝试解决文化多样性问题过程中,深刻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整个学校与社区。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和移民子弟就业后在社会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四、多元文化公民教育
多元文化主义意味着放弃了民族国家必须保持同质和只有一种文化的设想,但它仍然是在民族国家里控制差异的一种理论和政策,因为这种政策是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形态统一的前提下寻求认同和差异的平衡。它的基本假设是移民将会长久定居,他们的后代将既有国籍又是公民,他们在文化和政治上都会属于主流团体,都会对唯一的国家保持忠诚。但是,事实上在全球化的时代,公民身份确立的基础不仅仅是以民族国家的领土范围和政治体系为基础的。有学者甚至认为民族国家的权威以及对公民的控制在一些基本层面上已让位于其它全球化力量,这些力量包括大众传媒、一些社会运动、全球化经济或全球化文化等。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包括跨国界迁移的增加,临时性、经常性和循环性的移民的增加,廉价而方便的旅行以及通过新的信息科技可进行的长期沟通。社会出现了所谓的“跨国的群体”和“世界公民”,他们的身份并不主要附着于特定的领土,生活游离于不同的国家政治体系之间,个人复杂的社会经验所造成的自我身份的多重认同。因此他们的出现对民族国家个体归属的传统理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社会凝聚力以及独特的人格文化认同的矛盾成为民族国家无法回避的问题。民族国家所无法忽视全球性公民身份,国家未来可能不得不认可它的公民们所持的那些相互竞争、交叉性的忠诚。有学者认为全球性的变迁必然导致国家理论的重建,国家观与民族观的脱钩,这是从民族国家定位时代向全球时代转变重要特征。
当今世界全球互动的中心问题是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冲突。一方面是各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寻求自主性的社会运动的兴起。这些运动诉诸启蒙运动以来日渐深入人心的平等原则,但对平等的诉求并不仅仅表现在追求普遍主义的平等权利,而经常是以保存差异性为目标,存而把平等问题作为某种集体独特性的权利诉求。加拿大学者泰勒建议接受这样一种假设,即所有的文化都具有平等的价值。这就引申出了文化之间相互承认的问题,即对文化的认同是以相互的承认为基础的。因为我们的认同是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者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认同,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观既包含着文化的自我认同,也包含着对相异文化的承认。
多元文化的公民教育是否可以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不得而知,因为文化的相互承认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表明,强调同质的、统一的全球文化是不可取的,它的确会导致文化的冲突和文明的对峙。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地方社区的角度来看,只有培养从道德上、文化上对其他不同种族、地域和文化敞开胸怀的公民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民族国家必须迈向更开放,接纳多种文化、民族和身份的人们共存的公民定位的理念。新的公民定位应该建立在对身份选择的宽容、对社会的不同和多样性充分承认和尊重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拉尔夫.达仁道夫著,林容远译.现代社会冲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赖纳・特茈拉夫主编,吴志诚,韦苏等译.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 埃里克・霍布斯包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梁展编选.全球化话语[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5] 马丁・阿尔布劳著,高湘泽,冯玲译.全球时代[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6] 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 安东尼・D・史密斯著,龚维斌,梁警宇译.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 James A Banks.Educating Citizens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M].Teachers College Press,.
篇5: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商业贸易、劳工输出、移民和难民,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员流动,使得传统的、相对于国家定位的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本文简述了西方社会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基本概念,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不同模式,分析了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中,民族国家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面临的问题。【摘 要 题】德育研究
【英文摘要】Along with
通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这是民族国家对个体发展最基本的期望,也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最基本的目标。世界各国,对公民资质的要求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但对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历来都是十分重视的。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仅仅是一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它也是民族国家得以凝聚、延续、稳定的根本所在。近年来,由于全球范围内人们频繁的跨国迁移、流动,使得公民的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中超越了传统的国家定位,对民族国家的权威、认同构成了挑战。人们开始从全球化的视野重新审视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问题。本文简要叙述了西方社会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演变的历史,并对全球化背景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一、民族国家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公民问题一直以来是政治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的核心问题。公民作为一个古老的概念,我们可以追溯到希腊城邦时期及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形态。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思想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西方民族国家对公民问题的理论探讨和实施框架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的。西方国家一直认为一个健全稳定的民主社会除了要依赖基本社会结构的公正性以外,公众的素质和态度以及行为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方政治家和学者极为重视在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早期学习过程中所获得及形成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认为这种早期形成的倾向很难加以改变,往往成为其政治自我及价值取向的一部分。因此培养公民道德感和认同感的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社会的凝聚和国家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泛指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的一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西方国家对于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研究与实施是随着其对公民身份认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公民的现代形式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法国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一方面抹去了诸如世袭的种姓和等级这样传统的社会阶层界限,给社会成员一个新的定位即公民身份。《新大英百科全书》对公民(Citizenship)身份的解释是指“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受这个国家的法律约束而在这个国家拥有相应的义务和权利”。早期的公民身份首先强调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民族、社会阶层及社群属性首先要服从于国家赋予个人的普遍属性。追溯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不难发现,早期公民身份的确定具有封闭性特征,与主流文化相异的民族或原住居民不能获得公民身份。若要获得这一身份,需要在行动上表示对民族国家的效忠,放弃或贬低本民族的文化或弱势民族成员的身份,因此公民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强调文化同质和政治忠诚。在传统的公民观下,国家作为一个地域的政治共同体与国家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是相关联的,作
[1] [2] [3]
篇6: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要注重性教学论文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要注重实用性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实用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从整合教学资源和选择教学方法上分析了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要注重实用性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学生需求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两点认识。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实用性教学 实用心理学
早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就提出实用主义教育,他抨击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强调教育的重点要从教师转到儿童生活。我国近代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也提倡实用主义教育,他建议教育要以实用为目的,所谓“实用主义教育”:是指教育要切合实用,要求学生在学校所学之知识,应注意离校的运用。本文所强调的“实用性教学”就是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挖掘教材中的实用性知识,不仅让学生会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
《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心理学课程,它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大专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公共选修课。该课程在阐述心理学的一般性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介绍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应用到的心理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有效地了解并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工作与提高学习效率。笔者作为《实用心理学》课程的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电大远程教学优势,注重实用性教学,不断探索和创新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以致用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实用性”
(一)文字教材的优化组合
文字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下,完善文字资源的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服务支持体系,才能体现和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心理学作为探索人类生命领域的科学,是一门百川交汇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价值。《实用心理学》教材也竭力体现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笔者在编写相关文本资源或授课时,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并通过多种途径阅读、收集有关心理学参考资料,在备课和制作电子课件时引入相关案例、图片和一些心理学测试,丰富课堂辅导,提高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如在讲解“注意”时,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做小测试——“字母不同排列”的记忆,让学生理解“注意的广度”。在讲解“知觉”时,通过一些图形:花瓶或脸孔?是兔子还是鸭子?少妇或是老婆婆等“两可图”,让学生理解知觉的基本特征。在每周上辅导课时,利用课前两分钟让学生学习“心理小百科”。每次都选择一些与本次课相关的心理常识。如:“怎样保持心理平衡”,“影响人际关系的八种心理”等。这样让同学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心理常识,能够加深印象,引起思考,有利于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在课堂结束时,布置一些讨论题或案例分析。对于作业的布置,总是精心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如:介绍你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记忆的策略;举例说明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对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二)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
1、开放教育远程教学平台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栏目下,设有该课程的主页,可供学员随时浏览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主要包括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辅导”“历届试题及答案”等若干教学文本,方便学生下载相关教学资料。其中“教学辅导”的内容较为丰富,有“案例分析”“形考作业辅导”“心理常识”“心理学家介绍”“期末复习指导”“辅导课纲要”等。这些教学资源对于不能准时到校听课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全面的自学材料。
2、交互式的网上答疑
在揭阳广播电视大学的网页设有“公开讨论区”和“课程讨论区”。学员可随时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任课教师不定期上网进行解答,并在期末专门安排一个时段进行期末总复习的网上答疑。答疑时,教师既可以就课程的重点、难点等共性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就学员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解答。
在《实用心理学》的“课程讨论区”中,有教师和学生的不少讨论题,有些是课堂没有时间讨论的,把它搬到网上讨论。如:“人们为什么既使知道合作是比较好的行为策略,但仍然还会选择竞争?”有一些是学员作业中难以解答的,在讨论区中提出来,共同讨论。如“现代开放式办公室往往用挡板分隔出许多小的独立的空间,这样设计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还有一些是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大家提出来讨论。如“考试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答题水平会上升吗?”“如何利用错觉现象来美化生活?”等等。对于“课程讨论区”中的内容,学员比较感兴趣,一些同学踊跃参与,这样既促进师生交流又巩固相关知识,达到活学活用。
上述网络资源,相互补充,相互配套,共同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服务系统,从而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学员提供一个较为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遵循“实用性”,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体验法
“情景体验法”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有更深刻的体验,达到识记和理解的目的。心理学上许多知识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如讲授“气质”时,笔者在课件中录制并插入了《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和《水浒》“林冲被逼上梁山”片段,让学生在观赏中体会、比较林黛玉、林冲和王熙凤等人的气质。实践证明,这种把声、光、电、影、字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联想、加深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精彩、省时、高效。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这是笔者在授课过程经常使用的方法,如在讲授“心理健康”一章时,通过一些心理障碍的案例,如“考试焦虑症”“抑郁症”“反社会人格障碍”等例子分析,让学生讨论、总结症状的特点和治疗的方法,从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让他们思考和讨论:在生活中应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哪些?
(三)互动教学法
互动教学法强调师生在平等氛围下的双向交流,教师授课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课堂上既可由老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也可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让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答。这在课堂教学和网上讨论都是一种能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好方法。
三、思考与启示
通过对《实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更要注重实用性教学,有如下的两点认识:
(一)教学资源的.整合要适合学生需求
远程教育专家任为民教授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曾经指出:现在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很多,各种媒体都有,但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却很少,缺乏经过整合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和各种多媒体的一体化设计。的确,学生面对的是高校的教材、光盘和网上课堂,这些资源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的了解,不能提供很多动态的学习指导,所以学生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多,很多内容又看不懂,资源也就显得比较匮乏。笔者认为各电大分校的课程责任教师应该担负起整合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因为课程责任教师通过上辅导课和网上互动讨论,有机会对学生进行接触和了解,既能知道学生的需求,又有完善教学资源的责任。
(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美国成人教育之父——诺尔斯曾经提出了成人教育的五个特点,其中第三个是:成人学习者都是“实用主义者”。成人之所以要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提供的教育方案让成人感到无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那么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远程开放教育是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自主性强,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的“实用性”,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争取把最有用、最有发展前途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郑登云、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张长荫,李江、求索者的足迹——广东电大试点项目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广东:语言音像出版社,、
篇7:浅谈自主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践论文
浅谈自主学习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 自主学习学习能力
论文接要:本文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现状及自主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和实践,提出了加强教师科学指导,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措施。
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有多种,目前,我国学者对自主学习的认识有一个共同之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这说明自主学习依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交互作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不能割裂、对立教与学的关系,把自主学习等同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长期的学习过程训练,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发展成为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依托网络环境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网络教育的运作,给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提供了巨大的自主学习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服务体系。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是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师生处于“准分离”状态,使得学习者不得不处于“自主”的学习状态,这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策略上从机械、被动学习向研究型、效益型的灵活性学习转变,在学习形式上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适应学习化社会的要求,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成人学生在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自我控制方面还不能适应网络学习发展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班级面授教学过分依赖,没有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不习惯面对计算机屏幕进行阅读、思考和记录;不善于在网络上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不善于利用,更多习惯文字印刷教材;学生自学中的`孤独感和“人机”对话中的枯燥感,急需得到教师周到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通过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分析和总结,我认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是可以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策略来逐步实现。
1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能顺利自主学习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协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方式是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发布、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的实施、学习的进行、教学效果的测试与评价,并利用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互式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诱导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挖掘学习潜力,指导学习方法。成人学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尤其关注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利用网上在线平台作业的布置、批改、审查、提交过程,指导学生消化理论知识,借助协作小组和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将知识向能力转化。作业练习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充分利用在线平台的实效性抓落实,效果比较明显。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情境下,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设计组合教学要素,开发、编制出操作性强、实践性突出、形式新颖的作业,有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积极性,深化巩固学习成果,从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
2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习者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个性特点、认知能力的不同,帮助学生确立具体、适当的课程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课程大纲、教学实施要求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学生必须针对自己的需求、客观条件与环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连续、均衡性地实现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课程实施方案细则安排的进度表提交一份学习计划,交课程教师审定,在一学期内教师要随时对照抽查,了解学习的进度,学习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引导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规律,有意识的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能力。 3加强学习时间管理
成人学习,往往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时间较少。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增加学习的节奏,强化时间意识,规范自主学习的行为,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最大限度提高学习的时间利用率。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选择参加课程导学、疑难解答、期末复习的面授辅导;在自主学习时间里适时参加在线平台互动区的讨论;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等,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带动学生有效的学习。
4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从而获得成就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在线交互平台为师生、生生之间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信息和资料,共享学习方法和心得创造了条件,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线讨论,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进行相互合作、交流和帮助,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在学会运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习信心。注意在评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仅要督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定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估,而且还要不定期地抽出时间来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学习反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目标引导、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指导实践中,学生基本能够初步作出适合自己学习计划,能够主动调整、安排合理的学习时间,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一部分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选择、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自我监控、学习的坚持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自主学习的目的不是对学习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已有的知识体系与新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完成知识的再创造;也不是学习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学生在治理自己的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形成学习技能和发展个人能力的目的。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互环境,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管理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良的服务。这不仅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真正自主学习的要求。教师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研究,主动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科学指导,才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保证学习的质量,淡化学生对面授,对教师的依赖,为全面实现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封昌权.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15-16.
[2]何进,杜冰.建设网络环境,培养自主探究性学习者[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1)5-6.
篇8:浅论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数学课程的标准与结构论文
浅论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数学课程的标准与结构论文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由于保持了传统的数学逻辑体系,使教和学存在较大的难度。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结构应该重新审视并进行改革,以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开放教育 课程标准 教材结构 问题教学
一、数学课程现状
远程开放教育专科层次涉及数学的课程有高等数学基础、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初步等。这些课程包含一元微积分学中实数、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及其应用、一元积分学中不定积分、定积分及其应用、二元微分学和线性代数等主要内容。相对于普通高校中的数学课程,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学课程降低了难度,不过分追求理论上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但仍然保持了微积分的逻辑体系。另一方面,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工学矛盾突出,学期时间短,学习的连续性难以保证。于是,数学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是学员普遍感到难学,教师难教。大多数学员由于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课程学习结束后,很少留下数学的概念和方法,更不可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使学员学有所得,保证开放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应该重新审视数学课程的标准和数学课程的结构。
二、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一定学习阶段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应发生的一些变化的规定,以及一定的数学教学内容及其安排。很显然,课程标准必须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和教学形式而确定,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1、苯逃对象
远程开放教育的受教育主体是成人,更多的是从事业余学习。专科层次的学生大多只经过技校、职校的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不高,系统性不强,总体上数学基础较差。这样的“数学现实”,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连一般的全日制大学生也感到困难的高等数学系统理论,显然是不现实的。
2、苯萄目的
远程开放教育主要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教育上,更多的是为了普及和提高,更强调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取向。当前,远程开放教育中几乎已经没有纯数学专业的学生,数学只是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一些基本的结论和方法,这些结论和方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从中领悟数学的一些思想精神。
3、苯萄内容
基于上述的现实与考虑,远程开放教育专科数学课程的内容不可能也不必要是系统的和完整的。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实用性的、技术性的、可操作性的基本内容。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学课程更适合作为一门技术性的课程,正像我们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一样。在已经建立的数学理论平台上直接学习一些技能和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教材结构
远程开放教育强调学员自主学习,而最基本的学习媒体也称为理解性课程是文字教材。由于以传统的高等教育的教材标准来编写和审定远程开放教育课程的教材,造成许多学员阅读困难甚至根本不去阅读教材。所以,改革数学教材结构,提供给学生一本简明、通俗、实用的数学教材,是保证开放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蹦谌菡合
目前远程开放教育在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数学课程,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其基本内容总是涉及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概率统计等知识。而我们认为,这些技能和方法,无论对于理工科专业,还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甚至其他专业,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可以把数学的一些基本的和重要的知识和方法整合在一起,形成通用的数学教材,内容就是导数的计算和应用、积分的计算和应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概率和统计数据的计算。
2、苯滩奶逑
教材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编写模式,采用“提出问题——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形式。例如,对于微积分,取消抽象难懂的极限理论,在初等函数的基础上,直接给出微积分的运算方法,继而着重介绍导数和积分在经济及工程技术中的基本应用。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但数学学习并不是非要遵循这种严格的逻辑体系。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传统数学有辉煌成就,但并未纳入严谨的逻辑演绎体系,牛顿—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也根本没有研究其严谨性。事实上,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范例教学理论就认为,臃肿庞大的课程内容,实际上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掌握得少,丢弃得多。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
四、结语
从根本上说,课程问题是关乎人才培养的模式问题,课程建设必须时刻关注教育实践的走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学习,课程的结构体系也应该不同,反映在数学课程内容上,就不仅仅是题目的难易和多少,更重要的是根据学习对象和学习模式,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结构体系。上述讨论是对于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走出困境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同样适用于远程开放教育: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希望远程开放教育的专科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起来不是那么枯燥而且是有趣的课程,让更多的人能学到数学的技术,领略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孟昭鹏,等。论发展的网络教育质量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创新与实践文集[M]。北京:《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2005。
[3]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2)。
篇9:论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于开始举办远程开放教育,电大在开展远程开放教育之初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以此指导远程开放教育的全部教学环节。在这8年的时间里,电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努力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探索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为电大学生自主化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支持服务。一批又一批的电大学生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增加了知识,拓展了能力,提高了学历,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更好的作用。显然,开放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许多方面不够成熟和完善,单就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方面,就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一、“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涵义、理论渊源和改进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杜威在他的教学实验中尊重儿童自己的意愿,儿童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与“以学生为中心” 相对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教育理念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在“以教师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唯师为尊,教师是唯一的教学主体,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身份,学生仅仅是教学对象,必须服从于教师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指导下,非常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成为教育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上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同样一种教学,持不同教学观念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些人认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另一些人则会认为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广播电视大学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最初是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
我们认为,仅仅由学生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主导和协助的作用显然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体系和完全由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的狭隘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在这个教学体系中,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控制教学活动,校方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对教学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控制教学活动。
二、广播电视大学现行教学体系中忽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况
(一)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教学计划
电大办学近30年,一直是以大学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开放教育试点以来,虽然开办了本科专业,但都是与国内其他普通高校合作办学,在专业开设和专业设置方面都要受到合作院校的制约,不能自主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电大作为成人高校,其学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或者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或者是因工作需要更新、拓展知识。实施远程开放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在职人员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增进知识、增强自身能力的各方面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条件。然而,由于专业开设和设置方面的原因,他们到电大来学习,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教学计划,只能勉强将就,只要是文凭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知识和能力都放到非常次要的地位上了。
(二)学生不能自主选择所学课程
电大开设的专业(本科、专科)及主要课程都是由中央电大统一规定的,省级电大根据本省特点,可以适当地开设一些省开课程。开放教育学员入学之后,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自己需要学习的课程。但是,这个选择是非常有限的。一是必修课程不能选择;二是选修课程不是很多,所选的余地不大,并且实际上也不让学生选择。各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为了征订教材和授课、考试、注册等方面的方便,也为了便于管理,一般都是统一选课、统一订教材、统一注册,管理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自主性被湮灭,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学生只能服从校方。换句话说,学生在名义上有自主选课权,而实际上并没有自主选课权。
(三)学生不能自主选择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的考试是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大部分课程的考试都是实行笔试,而且以闭卷考试为主。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安排考试时间,也不能自主选择考试方法,考试受时间、地点、形式的限制,这与非开放性高等教育没有区别,无法体现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和优势。
(四)学生不能完全自主选择毕业
中央电大的开放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籍8年有效。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计划(本科、专科)学制都是在2~3年之间。根据学分制的原则,学生在8年内的任何时间,只要修完专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可以取得毕业证。现实中,很多在职人员选择到电大学习,最主要的就是看中了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满足自己对文凭的急需。然而,在实际的办学中,我们看到,虽然学生通过努力在少于规定的2年或者3年时间里修完了所有的课程,达到了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却不能如期拿到毕业证书。其原因一是中央电大在审核学生毕业资格时,认为学生虽然修满了学分,但没有达到2年或者3年的最低毕业年限,因而不能办理毕业手续;二是因为与其他普通高校合作办学,毕业证的发放还要合作高校签字盖章,要受合作高校的牵制,办理毕业证书的手续十分繁琐,毕业证书迟迟不能按期发放。如果学生要想拿学士学位,那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多等上一年半载是很“正常”的现象。换句话说,学生只有按期毕业和延期毕业的选择,并没有提前毕业的权力。从这点上看,还不如自学考试灵活,更不能体现完全学分制的优势。显然,电大开放性教育并没有真正实行自己所宣传的完全学分制,而是在实行学年学分制。
(五)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实践课程和实验
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所有专业,都有实践性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其目的就是要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作业、实验、实习都是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没能充分考虑在职学生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都必须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集中进行,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给地处边远地区学生带了很大的不便,更重要的是不能结合学生的本职工作特点和工作需要,致使许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存在意义。这是与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相违背的。总而言之,远程开放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完善。
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体系的措施和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是一场教育教学革命,要通过各个方面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措施来保证和落实。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不光是一句话、一个理念,而应该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急学生所急,虑学生所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从中央电大、省电大、地市电大、县电大到教学班,必须环环相扣,形成完善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系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认真考虑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各个细节,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人才,服务地方、服务社会。
首先,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学生需要和发展出发,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从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与选择、注册和交费、教材的订购、选课与听课、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考试方式的选择,直到毕业证书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学生的根本需要,围绕“以学生为中心”这一主题来进行。其次,教师要转变思想观,要变“管”和“教”为服务,要善于引导、帮助和促使学生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我会学习”,彻底改变其行为导向,变依赖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与此相应,学生也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学习内容、速度和方法上总是由教师主导的传统学习方式,掌握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觉性,真正实现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育理念。
(二)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完善管理与服务措施
电大要深化“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思想理念,就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出独具特色、真正实用的措施,使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远程开放教育带来的实惠。从当前看,以下几个方面特别需要引起重视并继续解决:
1.独立办学、自成一体。广播电视大学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它集天、地、人三网为一体,是个庞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电大近三十年办学时间,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开办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条件,中央电大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办学水平上新的台阶,通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水平的评估,自己独立开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灵活多样地、多层次地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我们把这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喻之为“商品”),建立一个容量大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员需要的“仓储库”,保障丰富的“物资供应”。这样,凡是到电大来参加学习的学生,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尽展个性,真正做到各取所需。
2.完善网络支持服务。广播电视大学现有的网络支持服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资源浏览、网上讨论、网上教学。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互动性不强,像报名、注册、交费、考试确认、成绩查询、平时作业上交、形成性成绩的考核等都需要经过管理教师,因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学生的自主性无从体现。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首先是报名、注册。学生如果想参加本科或研究生教育学习,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网上报名注册,学生自己填写信息,在网上递交,然后到自己所在省市的教学点去确认自己的信息,交验相关证书和证件,符合条件即可参加学习;二是直接到所在省市的教学点报名注册。注册后,学生拥有了自己的学号和登陆密码,即可进入网站学习。其次是选课、交费。清华大学学生界面有这几个组成部分:教务公告、个人空间、我的课程、个人办公、选课退课、资料订购、考试确认、成绩查询、毕业成绩查询、个人账户、个人信息、证书申请、统考申请、退出系统。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已将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全部挂在网上,供学生自由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选择1~2门,也可以选择5~6门课程。课程确定后就可以订购教材。学校将每门课程的主教材、辅导教材、VCD光盘及价格全部列出,学生自主选购教材。选课和订教材完成以后,实行网上交费。另外是考试,清华大学的考试确认和电大的考试注册是一样性质的,学生在完成平时作业的基础上,在规定的考试确认时间里学生自己上网进行考试确认,可以选择考试,也可以选择缓考,不确认就视为缺考。学生如果没有按时完成平时作业,其该门课程的期末考(下转第166页)(上接第179页)试资格被取消。清华大学的考试形式比较灵活,有写论文的,有到教学点参加集中考试的,有开卷也有闭卷的。比较清华大学的网络支持服务,电大的网络功能有待加强和完善。应该像清华大学那样将报名、注册、选专业、选课、订购教材、交费、考试确认、作业上交、成绩查询等都在网上进行,所有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的事情都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这样,一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二则减轻了学生、教学点的负担,减少了经过中间环节造成的一些失误;三则提高了教学点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3.组织技术力量,开发实用软件。全国电大是一个教育系统,中央电大是这个教育系统的领头羊。中央电大应该组织技术力量,研究和开发统设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实验、实践软件,逐步实现无纸化教学。中央电大曾经进行过一些尝试,像会计模拟实验、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尚未开始使用)、电算会计课程考核,但这些只是一小部分,且实习、实践课程也未能与学生的期末考试挂钩,离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化学习相差甚远。要创建虚拟的但仿真性极强的实习、实验、实践环境,使学生在网上通过这些虚拟的场景进行模拟实践,这不仅仅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也解决了教学点无实验室、无实践基地、无实习场所的困难,更使得学生学到了实实在在的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各省级电大也应该组织技术力量,对省开课程、统服课程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实施监控,教学点负责组织和管理。这样一来,电大的网络优势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化学习才会取得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应该把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链接起来,培养出富于创造性思维能力、极强动手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还须进一步深化,我们还要不懈努力、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实现预期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开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理论、方法与经验浅谈.www.etc.edu.cn/articledigest5/stu-center.doc
[2]于云秀.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百问[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篇10: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
开放教育中网络系统环境与资源建设的关联性探析
教育信息化是电大教育发展的技术动力,网络系统建设与资源建设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地位非常特殊,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特征,是电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作 者:何一辉 He Yihui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与技术中心,广西南宁,530022 刊 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0(3) 分类号:G40-057 关键词:网络环境 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市场化、全球化、知识化、城市化过渡中的农村经济与远程开放教育】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