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2022-08-21 08:27: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悲傷美乃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望夫石的民间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望夫石的民间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篇1: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望夫石矗立在香港沙田西南面的小丘之上。这块大石约有十五米高,外形仿似一个背着小孩的妇人。有关望夫石的悲惨故事可谓家传户晓,对沙田的居民来说更是耳熟能详。传说在沙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妻子产下女婴后就病逝,遗下女婴,邻居的妻子亦产下麟儿,她怜悯那孤女,为她哺乳。两位孩子自幼青梅竹马,相处融洽。不久女孩的父亲亦逝世,孤女成为邻居的“童养媳”,长大后,跟男孩结婚,并育有一对儿子。有一年发生天旱,农作物失收,丈夫为求生计,被迫舍下妻儿与同乡出洋谋生,谁知一去不回就音讯全无。妇人只好每天手抱幼子背着长子,攀登高山,遥望远洋,冀盼丈夫归来,日日如是,风雨不改。有一天,母子三人如常登山时,突遇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母子三人突然在天崩地裂中消失于世上,但他们站立的位置却出现一块巨大的石岩,形似失踪母子三人。传说是其深情感动苍天,把他们化成石岩,永守山峰。

篇2:望夫石的民间故事

桂林地区山石怪异,各具特点,也有一处“望夫石”。

在桂林漓江边九牛岭下的的江峡叫黄牛峡,沿峡你能看到“群龙戏水”、“青蛙过江”等奇观,接着,就进入了斗米滩。在斗米滩,你能欣赏到望夫石。

关于望夫山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是: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眼看口粮只剩下最后一斗米,丈夫于是爬上山顶四处了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一直守在那里,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做一块石头。妻子见丈夫久去不回,便背着孩子上山寻找,刚走到山腰,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做石头。清代诗人李秉礼曾赋诗:江头望夫处,化石宛成形。两洗髻鬟湿,烟横黛眉青。离魂悲壮宇,积恨感湘灵。何事远游客,征帆去不停。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前,有一对撑船为生的夫妻,正值数九寒冬,他俩逆水行船,倍受辛劳。傍晚,夫妻俩泊船江边,遇到一个老妇人,拖儿带女的来向他们讨米。夫妻俩见她们实在可怜,就把仅有的一斗米送给了老妇人。

夫妻俩断粮后,只盼上下游有船往来接济。可那时偏偏没有往来船只。正是屋漏更遭连夜雨。于是,丈夫便天天爬上山去了望船只。有一天,妻子见丈夫久不下山,就上山去找,结果发现丈夫已被大雪冻僵,饿死在山上。妻子一急,也死在丈夫身边。

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对好心肠的夫妇,就把他们泊船的地方称作“斗米滩”。后来夫妻俩化为石头,人们便称丈夫为“仙人石”,妻子为“望夫石”。

篇3:望夫石

望夫石,首推涂山望夫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妇孺皆知,不过,如果不是仔细考量,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故事的发生地不是黄河故地,而是在淮河岸边。涂山便是这个故事4000多年来的见证者。

目录地理位置历史传说历史记载中国典故收缩展开地理位置

这座紧邻淮河的山就是涂山,也叫当涂山,它位于怀远县城东南、淮河东岸,距离安徽蚌埠市区仅十多公里。这里便是古涂山氏国所在地。与涂山相对的这座山叫荆山,而在涂荆两座山的中间,淮河滚滚向东北方流淌。正所谓“双峰峻耸,瞰淮矗立”。形成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别看今天的涂荆两座山东西相向而立,在传说中遥远的尧舜时代,它们可是连为一体的。

历史传说

相传在4000多年前,我国黄河流域连续发生特大洪水。黄河改道南流,夺取了淮河中下 游河道,黄河夺淮入海使得整个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当中。这时候,尧主持召开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水患问题。人们一致推荐有治水传统的夏族首领鲧也就是禹的父亲主持治水。鲧采用“堙障”的办法,修筑堤坝围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凶猛,所修筑的堤坝频繁地被大水冲垮。鲧因为治水不利而被处死。 禹继承父志,决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辞千里跋涉,从黄河流域来到了淮河边上的涂山。最终禹凭借一片坚贞,从涂山氏国酋长蒙那里得到秘藏的《水经图》,同时赢得了蒙之爱女的`芳心。蒙之爱女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载的“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涂山氏女,婚后不久便离家治水去了,一别十三年不回家园。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黄海。为了疏通淮河,禹劈开荆、涂二山,从此这两座山便夹淮河而对立了。而此时他的妻子涂山氏也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从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就此流传。 涂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远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见禹的归来。她朝思暮想,最终精诚所至,化作一块望夫石,端坐在涂山的东端,后人把它叫做启母石。而涂山氏女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历史记载

望夫石系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谓妇人伫立望夫日久化而为石。《初学记》卷五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辽宁省兴城市西南望夫山之望夫石,则传为孟姜女望夫所化。其它如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西南、江西省分宜县昌山峡水中、贵州省贵阳市北谷顶俊⒐愣省清远市均有望夫石。参阅《嘉庆一统志.锦州府》又《平凉府》、《袁州府》、《贵阳府》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望夫石》。后用以喻女子怀念丈夫的坚贞。 历史资料记载 曹丕《列异传》也记载望夫石的传说。原文:武昌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注释: 贞:指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 题诗于此 望夫石在人们眼中成了忠贞的象征,许多诗人墨客曾在此挥毫遗墨,就连风流天子乾隆也在这望夫石上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 尚作悲声吊乃郎。 千古无心夸节义, 一身有死为纲常。 由来此日称姜女, 尽道当年哭杞梁。 常见秉彝公懿好, 讹传是处也无妨。

中国典故

武昌北山有石如人立,名望夫石。相传古有贞妇,其夫从军远戍,她伫立北山,期待丈夫归来,日久化为此石。 后用以指妻子盼夫归的深情。 对于千百年来人们不停颂扬的这类贞妇形象,现代诗人舒婷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以此张扬女性的个体生命价值。

篇4: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白话译文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创作背景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赏析

诗的开头从“望夫石”的传说人手,紧扣诗题。 “终日”,在这里是日复一日的意思。日日相望,足见女子心中思念之深,期盼之切;而“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意转声连,韵调优美,又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次句承上而来,用“孤” “苦”二字来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信念,虽然饱受相思的磨难,虽然至死没有等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即便化为石头,她也没有改变初衷,依然孤立江岸,翘首遥望,全然不畏风吹浪打、Et晒雨淋之苦。这坚贞不移的情怀、刻骨铭心的相思,怎会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第三句语意较前面更递进了一层, “望来已是几千载”说尽这段感情的久远和艰辛。时光如流,沧桑变幻,而化作望夫石的女子却依然独立山巅,守望如故。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呢?无疑是心中那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情至此, “望夫”的主题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不愧是擅长立意的诗艺大师,他在木句更笔锋一转,另辟境界。 “只似当时初望时”,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纵然这几千年中历尽了艰难困苦,但心中的感情依然像当时一样真挚炽热,久望只如初望,足见这相思之情的深刻长久。这里的.“望”字更与前两个“望”字回环呼应,把诗歌的情感深度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抒情色彩之强烈,足可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相媲美。

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又并非单纯的男女恋情,而是情思内蕴,别有深意。我们知道,刘禹锡在永贞革新之后屡遭迁谪,往来辗转于荒僻远州,而他对朝廷政局却始终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诗中的望夫石,实际上包含着他本人的遥深寄托。 “望来已是几千载”足见他渴望为国效命、实现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只似当时初望时”,又充分表达出他立场坚定,不改初衷的决心和勇气。

此诗采用比兴寄意的手法,语拙意工,深入浅出。全篇紧扣“望夫”这一土题,一唱二叹,步步深化,诗意回环往复,其中更深藏着诗人一·心报国、坚贞不屈的思想感情。在同一时期所作《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有“望夫人化石,箩帝口环营”之句,可见“望夫”主题中确实蕴藏着作者渴望重获任用、盼回京国的情怀。唐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也作有一首同题的著名作品《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与之相比,刘禹锡之作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境界,都要更胜一筹。

篇5:望夫石原文及赏析

望夫石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望夫石

[唐代]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一作:山头)

行人归来石应语。

译文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

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

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

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注释

望夫石:据南朝宋人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状像人立。相传过去有个贞妇,其.丈夫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

上:作“山”,山上。

复:作“和”,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建居于武昌时根据当地传说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诗。

“望夫处,江悠悠”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悠悠”在这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始终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来写,构思最为精巧。“望夫处,江悠悠”,从人写起,交代了地点,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时间之长,感情之久。“化为石,不回头”,言望夫之妇化而为石,也暗示时久。妇人伫立江边,看那江水一去不回头,自己也化为石像永远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不畏风吹雨打,不怕天长日久,她一直不回头,一心望夫归。最后,以“行归来石应语”结束全诗,又将望夫石拟人话,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

【望夫石的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1.望天石作文

2.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

3.俄罗斯民间故事

4.民间故事英语版

5.陕北民间故事

6.东北民间故事

7.中国传统民间故事

8.优秀民间故事

9.爱尔兰民间故事

10.民间故事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望夫石的民间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