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

2022-05-27 23:02: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issFu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

篇1:望夫山刘禹锡赏析

望夫山刘禹锡赏析

【原文】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赏析一】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

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赏析二】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赏析三】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 “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陽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篇2:望夫山,望夫山刘禹锡,望夫山的意思,望夫山赏析

望夫山,望夫山刘禹锡,望夫山的意思,望夫山赏析 -诗词大全

望夫山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何代提戈去不还,独留形影白云间。肌肤销尽雪霜色,

罗绮点成苔藓斑。江燕不能传远信,野花空解妒愁颜。

近来岂少征人妇,笑采蘼芜上北山。

篇3: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白话译文

整天地盼望丈夫而丈夫不归来,她最后化成孤立的石头苦苦相思。这妇人在这里望夫已经是几千年了,还是当年刚刚站在这里遥望的形象。

创作背景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赏析

诗的开头从“望夫石”的传说人手,紧扣诗题。 “终日”,在这里是日复一日的意思。日日相望,足见女子心中思念之深,期盼之切;而“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意转声连,韵调优美,又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次句承上而来,用“孤” “苦”二字来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信念,虽然饱受相思的磨难,虽然至死没有等到自己的心上人,但即便化为石头,她也没有改变初衷,依然孤立江岸,翘首遥望,全然不畏风吹浪打、Et晒雨淋之苦。这坚贞不移的情怀、刻骨铭心的相思,怎会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第三句语意较前面更递进了一层, “望来已是几千载”说尽这段感情的久远和艰辛。时光如流,沧桑变幻,而化作望夫石的女子却依然独立山巅,守望如故。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如此执着呢?无疑是心中那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情至此, “望夫”的主题已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不愧是擅长立意的诗艺大师,他在木句更笔锋一转,另辟境界。 “只似当时初望时”,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纵然这几千年中历尽了艰难困苦,但心中的感情依然像当时一样真挚炽热,久望只如初望,足见这相思之情的深刻长久。这里的.“望”字更与前两个“望”字回环呼应,把诗歌的情感深度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其抒情色彩之强烈,足可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相媲美。

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又并非单纯的男女恋情,而是情思内蕴,别有深意。我们知道,刘禹锡在永贞革新之后屡遭迁谪,往来辗转于荒僻远州,而他对朝廷政局却始终投以极大的热情和关注。诗中的望夫石,实际上包含着他本人的遥深寄托。 “望来已是几千载”足见他渴望为国效命、实现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只似当时初望时”,又充分表达出他立场坚定,不改初衷的决心和勇气。

此诗采用比兴寄意的手法,语拙意工,深入浅出。全篇紧扣“望夫”这一土题,一唱二叹,步步深化,诗意回环往复,其中更深藏着诗人一·心报国、坚贞不屈的思想感情。在同一时期所作《历阳书事七十韵》中,有“望夫人化石,箩帝口环营”之句,可见“望夫”主题中确实蕴藏着作者渴望重获任用、盼回京国的情怀。唐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也作有一首同题的著名作品《望夫石》: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与之相比,刘禹锡之作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艺术境界,都要更胜一筹。

篇4:望夫石原文及赏析

望夫石原文及赏析

原文:

望夫石

[唐代]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上头一作:山头)

行人归来石应语。

译文

在等待丈夫的地方,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着。

女子变成了石头,永不回首。

在山巅之处,每天风和雨都在循环交替着。

行人若能回来的话,那么石头也应该会说话了。

注释

望夫石:据南朝宋人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其形状像人立。相传过去有个贞妇,其.丈夫远去从军,她携弱子饯行于武昌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望夫石因此而得名。

上:作“山”,山上。

复:作“和”,与。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建居于武昌时根据当地传说以及望夫石石像所作的一首诗。

“望夫处,江悠悠”这里有浩浩不断的江水,江畔屹立着望夫山,山头伫立着状如女子翘首远眺的巨石。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望夫处,江悠悠”,写出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同时又衬托望夫石的形象,把静立江边的石头写活。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翘首远望,在思念,在等待。这种以动景衬静物的手法,不仅使画面生动,有立体感,而且也暗喻了思妇怀远,思念之情的绵绵不绝。“悠悠”在这既是写景状物,渲染环境气氛,又是摹情写人,形象地描画了思妇相思的`情状。这二句情与景融,不可分割,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真有一石三鸟之妙。

“化为石,不回头”,诗人又以拟人手法具体描绘望夫石的形象。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情与景谐。这不仅形象地描画出望夫石的生动形象,同时也把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二句紧承上文,是对古老的优美的民间传说作了生动的艺术概括。

“山头日日风复雨”,是说望夫石风雨不动,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长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然而它没有改变初衷,依然伫立江岸。这里写的是石头的形象和品格,说的仍是思妇的坚贞。她历经了种种艰难困苦,饱尝了相思的折磨,依然怀着至死不渝的爱情,依然在盼望着,等待着远方的行人。

“行人归来石应语”,诗人在结句处把笔宕开,作了浪漫的推想。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之时,这伫立江边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妾心正断绝,君怀那得知。”(郭震《子夜四时歌·春歌》)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始终抓住石之形与人之情来写,构思最为精巧。“望夫处,江悠悠”,从人写起,交代了地点,又以悠悠江水流暗喻时间之长,感情之久。“化为石,不回头”,言望夫之妇化而为石,也暗示时久。妇人伫立江边,看那江水一去不回头,自己也化为石像永远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不畏风吹雨打,不怕天长日久,她一直不回头,一心望夫归。最后,以“行归来石应语”结束全诗,又将望夫石拟人话,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刻画了古代妇女深情动人的形象,揭示了她们悲苦的命运。诗歌于平淡质朴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诗人只描写了一个有包孕的片段的景物和自己一刹间的感受,平平写出。

篇5: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望夫石,望夫石刘禹锡,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诗词大全

望夫石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绝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篇6:望夫山全诗赏析

望夫山全诗赏析

望夫山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赏析: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极为普遍。此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面,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徐,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这大大突出了那苦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妙。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有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受打击和迫害,长流远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作者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综上两方面,可以说此诗体现了刘禹锡绝句能将深入与浅出高度统一的艺术优长。

篇7:望夫山唐诗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刘禹锡诗鉴赏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立在山头守望不回,天长日久竟化为石头。这个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民间流行相当普遍。这首诗所指的望夫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唐时属和州。此诗题下原注正对和州郡楼,可见作于刘禹锡和州刺史任上。

全诗紧扣题目,通篇只在望字上做文章。望字三见,诗意也推进了三层。一、二句从望夫石的传说入题,是第一层,终日即从早到晚,又含有日复一日时间久远之意。可见望者一往情深;望夫而夫不归,是女子化石的原因。夫字叠用形成句中顶针格,意转声连,便觉节奏舒缓,音韵悠扬。次句重在苦相思三字,正是化为石,不回头(王建《望夫石》),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三句望来已是几千载比终日望夫意思更进一层。望夫石守候山头,风雨不动,几千年如一日。 这大大突出了那痴恋的执着。望夫的题意至此似已淋漓尽致。殊不知在写几千载久望之后,末句突然出现初望二字。这出乎意外,又尽情入理。因为初望的心情最迫切,写久望只如初望,就有力地表现了相思之情的真挚和深切。这里望字第三次出现,把诗情引向新的高度。三、四句层次上有递进关系,但通过已是与只似虚词的呼应,又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诗是深含寓意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思念京国的'心情一直很迫切。此诗即借咏望夫石寄托这种情怀,诗意并不在题中。同期诗作有《历阳书事七十韵》,其中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两句,就是此诗最好的注脚。纯用比体,深于寄意,是此诗写作上第一个特点。

此诗用意虽深,语言却朴质无华。望字一篇之中凡三致意,诗意在用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这种反复咏叹突出主题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归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他坚贞不渝的志行,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作峰头望故乡,与此诗有相同的寄意。但柳诗望故乡用意显而诗境刻意造奇;此诗不直接写 望故乡之意,却通过写石人望夫,巧妙地传达出来,用意深而具有单纯明快之美。陈师道因而称赞它语虽拙而意工。这是此诗写作上又一特点。

篇8:望岳岱宗夫如何原文及赏析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注释:

1、岳:此指东岳泰山。2、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3、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4、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5、阴阳:这里指山北山南。割:划分。这句是说,泰山横天蔽日,山南向阳,天色明亮;山北背阴,天色晦暗。同一时刻却是两个世界。6、决:张大。眦:眼眶。决眦形容极目远视的样子。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7、会当:一定要。凌:登上。

赏析: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大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第一次游齐赵时,诗人当时是二十五岁。这是一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展示巍峨秀丽的泰山景观。诗中洋溢着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前人于此诗评赞颇多,“齐鲁青未了”一句,众口称道,刘辰翁称此“五字雄盖一世”;郭濬曰:“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上二人语均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别裁》云:“五字已尽太山。”此诗最后两句也颇得佳评,浦起龙《读杜心解》云:“末联则以将来之凌眺,剔现在之遥观,是透过一层收也……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篇9:望洞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望洞庭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被贬到朗州(湖南常德),上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时写的。诗中描写的是月夜下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全诗如下:

望洞庭①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②。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③里一青螺④。

注释

①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②镜未磨:古代镜子是用铜做的,磨了才能发亮。这里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平的铜镜。

③白银盘:形容平静而有清的洞庭湖面。

④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诗、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天的月色相互融合,

水面风平浪静,好像一面铜镜还没有打磨。

远远望去,那月下洞庭湖里的君山和湖水,

就好像白银盘子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鉴赏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1.望天门山原文及赏析

2.秋望原文及赏析

3.望洞庭刘禹锡古诗赏析及答案

4.《望洞庭》刘禹锡唐诗赏析

5.刘禹锡浪淘沙原文赏析

6.望驿台原文及赏析

7.《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

8.天津桥望春原文及赏析

9.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

10.望庐山瀑布原文及赏析

下载word文档
《刘禹锡《望夫山》原文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