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浮木d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我是一个10岁男孩的父亲,由于我们夫妻工作忙,孩子基本上由我父母代管,只有到了晚上和周末,我们才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妻子和老人的观点不一致,经常顶牛,弄得父母生气,妻子也不高兴,我夹在中间更不好受。比如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老人就出来阻拦,说别让孩子太累了;有时给孩子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孩子就给老人说都会了,不想做,老人就不让做了。妻子检查时,孩子就说奶奶不让做。弄得妻子经常埋怨老人,他们还吵了起来。有段时间,因为吃零食,孩子不好好吃饭,妻子就把孩子的零食全收起来了。可妻子前脚出门,老人就把零食拿给孩子。在我们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老人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规则基本上形同虚设。现在孩子已经学会在大人之间钻空子了,我特别担心长此下去,孩子不仅成不了才,还可能出其他问题。
篇2: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而这也是许多与你有类似状况家庭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年轻的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矛盾,有很多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甚至和老人产生了严重的对抗。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代人之间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矛盾,并不一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两代人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如你妻子和老人之间的争吵,二者行为的不一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其实,导致冲突的原因除了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际之间边界不清。在一个家庭中,核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应该由夫妻来承担。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对与这个核心关系来说,都是“外人”,应同这个核心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只能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照顾。你们家的现状是,老人将孙辈的教育视为己任,把你和孩子母亲应该行使的权利也包揽在内,行为已经超越了代际之间的边界,从而导致你们教育孩子的权威削弱,教育文摘《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正确的做法是,孩子的抚养教育以你们为主,老人辅助你们做好抚养教育工作。
在你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冲突主要来自老人和你的妻子,从中看不到你的作用。在我国,婆媳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你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还有,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3岁前妈妈要多陪伴,使其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3岁后,爸爸要多陪伴和关心孩子,使其通过认同爸爸来认同自己的性别,从而健康成长。所以,在家庭中,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从而也可以分担婆媳之间因教育理念冲突产生的压力,化解婆媳间的矛盾,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你们夫妻工作忙,孩子由老人来代管是可以的。但你们一定要理解和体谅老人,及时肯定老人的付出,让老人感受到你们的信任和感恩。在此基础上和老人沟通交流,虚心学习老人的经验,接纳老人合理的做法,然后将你们的教育理念和老人分享,让老人高高兴兴地接受。只有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达成默契,孩子才能在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因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变化,有些时候,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所以,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来关心、教育和陪伴孩子。你儿子已经10岁了,再过两年即将迎来青春期,如果保持现状,将来可能会有更大的麻烦。所以,在现阶段一定要做好亲子沟通,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身先士卒做孩子的榜样,树立起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篇3: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
咨询师/文 傅红岩 编辑 冯晓春我是一个10岁男孩的父亲,由于我们夫妻工作忙,孩子基本上由我父母代管,只有到了晚上和周末,我们才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妻子和老人的观点不一致,经常顶牛,弄得父母生气,妻子也不高兴,我夹在中间更不好受。比如想给孩子报个兴趣班,老人就出来阻拦,说别让孩子太累了;有时给孩子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孩子就给老人说都会了,不想做,老人就不让做了。妻子检查时,孩子就说奶奶不让做。弄得妻子经常埋怨老人,他们还吵了起来。有段时间,因为吃零食,孩子不好好吃饭,妻子就把孩子的零食全收起来了。可妻子前脚出门,老人就把零食拿给孩子。在我们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只要老人在,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规则基本上形同虚设。现在孩子已经学会在大人之间钻空子了,我特别担心长此下去,孩子不仅成不了才,还可能出其他问题。
海建
咨询师:
您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而这也是许多与你有类似状况家庭不能回避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年轻的父母与老人在教育孩子方面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矛盾,有很多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甚至和老人产生了严重的对抗。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两代人之间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矛盾,并不一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两代人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式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如你妻子和老人之间的争吵,二者行为的不一致,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
其实,导致冲突的原因除了两代人的观念不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际之间边界不清。在一个家庭中,核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应该由夫妻来承担。家族中的其他成员,对与这个核心关系来说,都是“外人”,应同这个核心家庭保持适当的距离,只能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照顾。你们家的现状是,老人将孙辈的教育视为己任,把你和孩子母亲应该行使的权利也包揽在内,行为已经超越了代际之间的边界,从而导致你们教育孩子的权威削弱。正确的做法是,孩子的抚养教育以你们为主,老人辅助你们做好抚养教育工作。
在你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冲突主要来自老人和你的.妻子,从中看不到你的作用。在我国,婆媳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你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冲突是可以避免的。还有,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3岁前妈妈要多陪伴,使其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3岁后,爸爸要多陪伴和关心孩子,使其通过认同爸爸来认同自己的性别,从而健康成长。所以,在家庭中,你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从而也可以分担婆媳之间因教育理念冲突产生的压力,化解婆媳间的矛盾,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你们夫妻工作忙,孩子由老人来代管是可以的。但你们一定要理解和体谅老人,及时肯定老人的付出,让老人感受到你们的信任和感恩。在此基础上和老人沟通交流,虚心学习老人的经验,接纳老人合理的做法,然后将你们的教育理念和老人分享,让老人高高兴兴地接受。只有两代人在教育孩子上达成默契,孩子才能在和谐、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教育孩子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因为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变化,有些时候,错过了,就再也无法弥补。所以,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来关心、教育和陪伴孩子。你儿子已经10岁了,再过两年即将迎来青春期,如果保持现状,将来可能会有更大的麻烦。所以,在现阶段一定要做好亲子沟通,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身先士卒做孩子的榜样,树立起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
篇4:亲子教育别逼孩子打招呼
【亲子教育】别逼孩子打招呼 -资料
不管是到别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场所与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导、半强迫的要他们手中或怀中的幼儿跟别人打招呼,
比较不怕生的孩子,总还顺着大人,缅腼的轻声说“阿姨好。”个性较为内向、敏感的,就抿着嘴、一边往后缩,不说就是不说。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觉得尴尬,觉得自己没把孩子教好,忍不住开始以责备的口吻说着:“小孩子不可以这么没有礼貌……”之类的话。
个儿小不表示自尊线也很低
每一回听见大人这样说孩子,总觉得好不忍心。我曾经是小孩,现在又天天与幼儿相处,深深了解被大人说“没礼貌”的感觉,是一种羞愧,也是一种挫败。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败的是自己做不好,让成人失望。而这种种的感觉,都得同时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被揪出来。
我常想,没有任何一个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广众下被羞辱,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幼儿)应该承受呢?为什么我们会毫不犹疑的、高高在上的,在众目睽睽下,责备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儿呢?
或许这其中的重要关键就是,我们不觉得幼儿有自尊心。我们觉得他们那矮矮的身驱里,没有太多感觉,没有太多自尊。所以,我们的话不会让孩子受伤,就算受伤,也是一点点。此外,成人的话是一种教导,“孩子就是要教!”
更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自尊心也被默视了,所以现在长大了的我们,也看不见幼儿的自尊心?我们看不见那站在巨人丛里的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我们看不见小小孩的罪恶感,因为连他心爱的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也觉得他不够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视下数落他。
是的,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教孩子”的责任是尽到了,绝对不会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贴孩子标签(没礼貌、太吵、不听话……),“警惕孩子”的目地达成了,好像离“好孩子”的目标也愈来愈近。但是羞辱有用吗?以羞辱为手段的幼儿教养,会有什么问题呢?
一、语言的暴力
在以羞辱为手段,所遇见的第一个吊诡,是语言的暴力。假如我们的社会体系认为让一个人羞愧,会很快的收到教养功效,那直接面对面的运用“没有礼貌、你将来完蛋了、你这样没人会喜欢你、你真麻烦、真倒霉生到你……”等的语言,也就理所当然!这类的语言,直接攻击个人的自尊,让人觉得渺小、一无是处,所达成的效果就是羞愧。孩子生活在这类的语言下,所成就的是大人的愿望,所牺牲的,是孩子自身的尊严。
伤害孩子的尊严,最大的影响就是孩子觉得不应该正视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觉。伤害孩子的尊严,所带来的长远影响是,他们日后也不会正视他人的想法、情绪和感觉。这样的轮回,所带来的默视情绪,甚至情绪伤害,永无止境。
二、忽略孩子的成长需求
小小孩对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记得,你的婴儿在五个月大前,任谁抱都可以。但在六个月大前后,突然间,除了妈妈(主要照顾者)外,好像看谁都不顺眼,谁抱他,他就扭头大哭。我们通常都以“陌生人焦虑”,来形容这个现象,
资料
虽然这个焦虑,会在一岁半后,逐渐淡化,但随着年纪渐长,在面对陌生人的那一刹那,他们会有一些直觉的警觉。他们会静静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去观察“这个人安不安全?”、“他对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透过那样的能力,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遗憾的,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这道“安检”过程。更让孩子担心的是,他还来不及反应,这个陌生人,就会靠他很近,摸他的头、拍他的脸。雪上加霜的是,在错愕下,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在这几重因素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大人怎么想,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就不是好孩子,不是吗?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紧密相连。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或惹毛了哪个人,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同样的道理,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却得不到认可,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他会产生罪恶感。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就不得已顺从了。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反抗不依,自己不好;依样顺从,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还是不好。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
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在书店里遇到好友。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这是王阿姨,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蹲下来,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小涵,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然后在她离开前,她说:“小涵好可爱,小涵再见。”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抱了她一下。
在这个例子里,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同样的,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篇5:孩子特长教育别陷入误区
进特长班学习,对于许多孩子来说都不是心甘情愿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家长一手包办,不少孩子对究竟该学什么好、自己是否适合进行特长教育等问题都心中无数,报名参加特长班的学习完全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如此,若孩子对所学的内容缺乏学习兴趣,这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倒会阻碍孩子情商和智商的正常发展。
其二:贪多求全。
一些家长盲目认为多学总比少学好,今天让孩子学钢琴,明天让孩子学美术,过两天又让孩子改学书法。不堪重负的孩子,平时忙双休日也忙,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还要忙写字弹琴或绘画,难怪有些孩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放学后,我宁愿被老师留下来也不愿立即回家!
其三:方法不当。
特长教育对孩子来说,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贪玩好耍是他们的天性,同时他们的兴趣与爱好都具有较大的可变性,今天喜欢的东西,明天也许就不再喜欢了,家长之友《孩子特长教育别陷入误区》。因此,家长要注意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但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家长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当孩子对学习生厌时,家长不是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而是采取强迫压制的办法逼着孩子去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这正好应验了那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如何走出特长教育的误区
首先,需要家长们端正认识。儿童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等多个部分,特长教育只不过是其中的技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不宜将其看得过重,只能将其看作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只能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以免喧宾夺主的不良后果。
其次,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特长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地方,在于它主要是培养孩子对某些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有张有弛,松紧有度,并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孩子在玩中求学、在学中能玩,如此,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6:别错怪了孩子教育随笔
别错怪了孩子教育随笔
放寒假前一天,我们为孩子们分发完奖状和礼物,孩子兴高采烈地牵着父母或者奶奶的手走后,郭琳琳的妈妈带着孩子又一次来到活动室。
我和张老师正要上前询问,郭琳琳的妈妈就对我们说:“老师,郭琳琳又拿小朋友的'东西了。”
“怎么会呢?”
自从上次“本子事件”后,琳琳就再也没拿过小朋友的东西,这次难道她又……琳琳的妈妈见我们不信,边说着边从琳琳的小包中拿出一张奖状来,“老师,你看,她这不又拿了小朋友的奖状。我问她,她还不承认,怕你们着急,我就带她送回来了。”“奥,琳琳妈,是这样的。”
望着一脸委屈的琳琳,我忙解释:“今天下午我们在分奖状时,就发现少了一张,当时还以为是写奖状时漏掉了,现在想想,可能是琳琳和那个小朋友的奖状挨着,而我们分发装奖状时,错把两张当作一张装到了琳琳的书包里。这张奖状的确不是琳琳拿的,您错怪她了。真不好意思,由于我们的疏忽,让您又跑了一趟。请允许我们真诚地向您说一声“谢谢”。
然后,我又转向琳琳,“宝贝,对不起,因为老师的失误,让妈妈错怪了你。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琳琳笑了……
【教育孩子,两代人别唱对台戏】相关文章:
1.孩子教育
2.两代人的童年作文
5.教育孩子名人名言
6.孩子教育心得
7.教育孩子经典语录
8.教育孩子心得体会
9.教育孩子座右铭
10.教育孩子征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