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胜相院记》阅读答案
“jfsxvh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和胜相院记》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中和胜相院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和胜相院记》阅读答案
苏轼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亦有所便欤 便,适宜
B.我皆免焉 免,同“勉”,勉励
C.度其所从遁 度,揣测
D.而画又皆精妙冠世 冠,位居第一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言之使人悲酸愁苦 凡民之所患苦者
B.设械以应敌 势不得以恶声相反
C.则过于农工远矣 惟简则其同门友也
D.而逆闭其涂 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4分)
(2)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4分)
9.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对一些僧人“反复折困”“慢侮不信”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6.(3分)B(免除)
7.(3分)D(A项,代词,代这件事/结构助词,不译;B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拿,用;C项,连词,表承接,就,那么/副词,表判断,是;D项,均为代词,表第三人称,译为“他的”“他们的”)
8.(8分)(1)(4分)研究一些浮夸不实的学说,整理衣服坐到大堂上,问答自如,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长老。(“荒唐”“摄”“自若”各1分,句意1分)
(2)(4分)他能讲述史书所不能记载的唐末、五代时的事情,于是就跟他交往,非常熟悉。惟简是他的同门好友。(“因是”“游”各1分,“传记所不载者”句式1分,句意1分)
9.(4分)因为这些僧人:①投机取巧,逃避劳役;②弄虚作假,不守戒律;③故弄玄虚,欺骗公众;④有名无实,胡乱应付。(每点1分)
【参考译文】
佛家思想难以学成,说起来会让人内心悲愁凄苦。那些人开始学佛时,都是进入深山老林,踏着荆棘丛生、毒蛇遍地的小路,冒着冰霜寒雪前往的.。有的还要捕杀动物,切肉烧煮,甚至要把自己喂给虎豹鸟鹊蚊虫,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他们饱受辛苦,历经成百上万年才得以成功。不仅如此,还要抛弃亲人,穿着麻布,吃草木的果实,白天辛勤劳作,供应柴火清水,打扫卫生,晚上点灯薰香,彻夜苦读,侍奉师傅如同亲生父母。还必须让自己吃苦受累,自己的心意想法也不能随意说出,即使要说,也只是简略的多,详细的没有固定数量。需要终身去思考,时刻去认知,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出家之人。虽然名义上是不用耕作之人,但是劳累受苦卑微受辱的程度,与农夫工匠相比要严重许多啊!掂量其中的利害得失,他们并不是想得到普通百姓的快乐,可是为什么现在这种抛弃家庭、改换服装、剃除毛发的有这么多呢?这样的想法合适吗?
冬耕夏作农忙时,官府又召集百姓,派发劳役,凡是老百姓所担心害怕的,自己都可以免除。师傅所说的律条,是为愚笨和未能领悟的人规定的,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呢?删除自己担心的部分,独享有利的部分,不这样做是不行的,自己又喜爱那些名声。研究一些浮夸不实的学说,整理衣服坐到大堂上,问答自如,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长老。我曾经研究他们的谈话,大概是一定不能轻易让别人知晓,设置规矩来应付对手,隐藏身形来预防失败,窘迫时如同推人落水,不好找寻,就是这样啊。我游学各地,见到他们就要再三反驳,推测他们逃跑的方向,迎上去拦住他们的去路。他们常常满红发红,但是他们已经做了这样的学说,情势上不能用不好的言语来呵斥他们,就会笑着说:“这些人就是异教魔徒!”我对于僧侣,轻慢侮辱,不相信他们的学说到这样地步了。现在宝月大师惟简,竟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述他所居住院子的原委,这不是很荒谬的吗?
不过,我以前刚开始游学成都时,看到文雅大师惟度,仪表风度大方可亲,是个淳朴厚道的人。他能讲述史书所不能记载的唐末、五代时的事情,于是就跟他交往,非常熟悉。惟简是他的同门好友。惟简为人,精明聪慧,才智过人,信奉佛教,跟大多数人一样,做事严谨,如同官府的做事程序。二位僧人都是我最喜欢的人,这个院子又有唐僖宗皇帝的画像,以及随从的文武官员七十五人。这些人到处逃亡失去朝廷的情形,和即将亡国但最终又没有灭亡的原因,都足以让人感慨叹息万分,这些绘画又都精妙盖世,有很高的名声,所以我就稍微替他写点什么了。
刚开始住在这里的,是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位六世,直到惟度和惟简。惟简姓苏,眉山人,是我的远房宗族,现在主持这个院子,但惟度已经去世了。
篇2:苏轼《中和胜相院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中和胜相院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佛之道难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其始学之,皆入山林,践荆棘蛇虺,袒裸雪霜。或刲割屠脍,燔烧烹煮,以肉饲虎豹鸟乌蚊蚋,无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万亿年而后成。其不能此者,犹弃绝骨肉,衣麻布,食草木之实,昼日力作,以给薪水粪除,暮夜持膏火薰香,事其师如生。务苦瘠其身,自身口意莫不有禁,其略十,其详无数。终身念之,寝食见之,如是,仅可以称沙门比丘。虽名为不耕而食,然其劳苦卑辱,则过于农工远矣。计其利害,非侥幸小民之所乐,今何其弃家毁服坏毛发者之多也!意亦有所便欤?
寒耕暑耘,官又召而役作之,凡民之所患苦者,我皆免焉。吾师之所谓戒者,为愚夫未达者设也,若我何用是为。剟其患,专取其利,不如是而已,又爱其名。治其荒唐之说,摄衣升坐,问答自若,谓之长老。吾尝究其语矣,大抵务为不可知,设械以应敌,匿形以备败,窘则推堕滉漾中,不可捕捉,如是而已矣。吾游四方,见辄反复折困之,度其所从遁,而逆闭其涂。往往面颈发赤,然业已为是道,势不得以恶声相反,则笑曰:“是外道魔人也。”吾之于僧,慢侮不信如此。今宝月大师惟简,乃以其所居院之本末,求吾文为记,岂不谬哉!
然吾昔者始游成都,见文雅大师惟度,器宇落落可爱,浑厚人也。能言唐末、五代事传记所不载者,因是与之游,甚熟。惟简则其同门友也。其为人,精敏过人,事佛齐众,谨严如官府。二僧皆吾之所爱,而此院又有唐僖宗皇帝像,及其从官文武七十五人。其奔走失国与其所以将亡而不遂灭者,既足以感慨太息,而画又皆精妙冠世,有足称者,故强为记之。
始居此者,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六世至度与简。简姓苏氏,眉山人,吾远宗子也,今主是院,而度亡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译文:
佛家思想难以学成,说起来会让人内心悲愁凄苦。那些人开始学佛时,都是进入深山老林,踏着荆棘丛生、毒蛇遍地的小路,冒着冰霜寒雪前往的。有的还要捕杀动物,切肉烧煮,甚至要把自己喂给虎豹鸟鹊蚊虫,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他们饱受辛苦,历经成百上万年才得以成功。不仅如此,还要抛弃亲人,穿着麻布,吃草木的果实,白天辛勤劳作,供应柴火清水,打扫卫生,晚上点灯薰香,彻夜苦读,侍奉师傅如同亲生父母。还必须让自己吃苦受累,自己的心意想法也不能随意说出,即使要说,也只是简略的多,详细的没有固定数量。需要终身去思考,时刻去认知,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出家之人。虽然名义上是不用耕作之人,但是劳累受苦卑微受辱的程度,与农夫工匠相比要严重许多啊!掂量其中的利害得失,他们并不是想得到普通百姓的快乐,可是为什么现在这种抛弃家庭、改换服装、剃除毛发的有这么多呢?这样的想法合适吗?
冬耕夏作农忙时,官府又召集百姓,派发劳役,凡是老百姓所担心害怕的,自己都可以免除。师傅所说的律条,是为愚笨和未能领悟的人规定的,对自己有什么用处呢?删除自己担心的部分,独享有利的部分,不这样做是不行的,自己又喜爱那些名声。研究一些浮夸不实的学说,整理衣服坐到大堂上,问答自如,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长老。我曾经研究他们的谈话,大概是一定不能轻易让别人知晓,设置规矩来应付对手,隐藏身形来预防失败,窘迫时如同推人落水,不好找寻,就是这样啊。我游学各地,见到他们就要再三反驳,推测他们逃跑的方向,迎上去拦住他们的'去路。他们常常满红发红,但是他们已经做了这样的学说,情势上不能用不好的言语来呵斥他们,就会笑着说:“这些人就是异教魔徒!”我对于僧侣,轻慢侮辱,不相信他们的学说到这样地步了。现在宝月大师惟简,竟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述他所居住院子的原委,这不是很荒谬的吗?
不过,我以前刚开始游学成都时,看到文雅大师惟度,仪表风度大方可亲,是个淳朴厚道的人。他能讲述史书所不能记载的唐末、五代时的事情,于是就跟他交往,非常熟悉。惟简是他的同门好友。惟简为人,精明聪慧,才智过人,信奉佛教,跟大多数人一样,做事严谨,如同官府的做事程序。二位僧人都是我最喜欢的人,这个院子又有唐僖宗皇帝的画像,以及随从的文武官员七十五人。这些人到处逃亡失去朝廷的情形,和即将亡国但最终又没有灭亡的原因,都足以让人感慨叹息万分,这些绘画又都精妙盖世,有很高的名声,所以我就稍微替他写点什么了。
刚开始住在这里的,是京兆人广寂大师希让,传位六世,直到惟度和惟简。惟简姓苏,眉山人,是我的远房宗族,现在主持这个院子,但惟度已经去世了。
篇3:《蜀相》阅读答案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
(1)首联二句,自问自答,但作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交代祠堂地理位置。请说出“寻”字中包含了哪些内容。(2分)
(2)简要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妙处。(2分)
(3)体会尾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篇4:《蜀相》阅读答案
(1)“寻”字,一表明是有目的专程踏访;二是因杜甫初到成都,环境生疏;三是有力地
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敬仰和缅怀之情,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共2分,答对两点即可)
(2)这两句诗借景抒情,描写祠堂的荒凉冷落的景象(1分),以碧草与黄鹂无人欣赏和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1分)
(3)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1分)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1分)
篇5:相州昼锦堂记阅读及答案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5.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易:看不起
B.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 累:辛劳
C.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被:施恩
D.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处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B.闻下风而望余光者 所谓将相而富贵
C.勒之金石,播之声诗 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
D.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 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魏国公“不以富贵为荣”的一组是(3分)
①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 ②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
③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 ④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
⑤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⑥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返回故乡,从古到今都是同样光荣的,如本文中的苏季子、朱买臣和魏国公。
B.魏国公少年得志,虽然和那些困厄的士人不同,但他靠着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乎庸夫愚妇的`意料之外。
C.魏国公在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过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园建造了一座“昼锦堂”,以彰显自己的功德。
D.魏国公的丰功伟绩, 被铭刻在鼎彝之上,流传于弦歌之中,这是国家的光荣,而不是一乡一里的光荣啊。
篇6:仲尼相鲁阅读答案
【原文】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君)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释】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忧(2)若 (3)骄 (4)纳
2.翻译
(1)仲尼相鲁,景公患之。
(2)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3.引文塑造了晏子_______的政治家的形象。
【参考答案】
1.(1)忧患(2)你(3)认为……骄傲(4)接纳
3.足智多谋
篇7:《陈平任相》阅读答案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②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③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⑤,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⑥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⑦!”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释】
①里中社,平为宰: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社:祭祀土地神。宰:主持割肉的人。②少年:年轻人。③绝:截断。④患:担忧。⑤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教。具:饭食。⑥恶草具:粗劣的饭食。⑦愿请骸骨归:愿您请赏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指告老还乡。
【译文】
陈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穷,喜欢读书。陈平所居的.库上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分配祭肉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陈平有机会治理天下,也会像这分肉一样的了!”
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jū,居)、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
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在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亚父想赶快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任他,不肯接受他的建议。亚父听到项王对他有怀疑,就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他回去还没有到达彭城,就因背上毒疮发作而死了。
篇8:惠子相梁阅读以及答案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欲代子相____ (2)非醴泉不饮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庄子和惠子的'个性。
庄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惠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鵷鵮”“鸱”这一比喻的妙处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用文言文形式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争取有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取代,代替(2)甜美
2.(1)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捕了三天三夜。(2)发出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
3.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
4.鵷鵮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鵷鵮,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
5.(答案合理即可)示例:惠子闻之,笑曰:鵷鵮,吾非鸱也。闻子来梁,故使人索之。见子之心,其切如是,岂敢?”
【《中和胜相院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罗银胜阅读题答案
4.虎丘记阅读答案
5.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10.《苦斋记》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