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美人的舔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摘要〕 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实践哲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 技术实践,物质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技术的哲学认识或对技术的理论关注,构成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关切点。
在他看来,技术是满足人类一切物质生活最为根本的实践活动,技术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展现。
法国哲学家库塔·阿克斯劳斯在其《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一书中指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惟有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技术之意义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的理解,才能有一种清晰的哲学认识。
〔1 〕 (P1 )为了阐明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始终都在关注着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2 〕 (P602 )
一、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类历史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种,一方面通过劳动生产寻求不断满足自身生命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在劳动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以此来展现人的整体性活动。
“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是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人,并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着人的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动的历史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的历史,“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3 〕 (P531)可以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成为了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最直接的`手段,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因此得以展示。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即技术实践活动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根本区别,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它暗含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在人类存在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技术的本质做了详尽的考察,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也第一次得以确立。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 〔4 〕 (P88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正是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着能量的互换,换言之,只有在技术或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4 〕 ( P89 )
技术活动是人的技术活动,马克思对于技术的哲学认识与技术活动本身是一致的。
在谈到物质生产时,马克思指出,作为实践活动基本形式的技术是技巧与方式的有机结合;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人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正是借助于劳动手段(特别是劳动工具)来完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提供劳动工具,机床、电报、铁路、走锭精纺机等并非是自然直接赋予给我们的,而是人类长期从事技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5 〕 (P26 )技术这一中介手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了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方式的技术,内含于人类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植根于生产劳动的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技术活动对人的自我产生、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本质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即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考察社会历史进步的依据和标准。
二、技术实践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将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实践的范畴中进行考量。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技术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活动的主体。
因此,对技术的关注其实质是对现实的、实际活动的人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现实和现实的人的过程中得出:技术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篇2: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摘 要:十九世纪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除了以独特方式解释了技术,马克思还从技术层面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永恒动力;另一方面,技术也会产生异化,而异化的克服仍需要从技术进步之中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思想 劳动与技术 技术和社会 技术异化与克服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世纪。19世纪第二次科技革命顺利完成,科学技术发展取得辉煌成就,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科技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科学技术开始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技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科学家成为深受尊重的职业,人类由此步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首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其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理论发展状况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吸收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
二、关于“技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开始倾向将哲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行动,即使哲学理论技术化。使哲学理论技术化必须把技术置于哲学的核心位置,虽然马克思没有直接给“技术”下定义,我们还是可以对一些著作的零散描述进行梳理,用所能看见的一鳞半爪恢复出一条龙来。马克思在不同的文献中先后阐明,技术是“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或能动关系”,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关于“怎样生产”的方法,是“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的方式方法”,即马克思认为:技术是实践性的知识和操作方法。
三、劳动、技术、人与自然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出发来考察技术的发展,他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马克思这里,劳动是一门技术,正是劳动的作用使人类最终形成。劳动的发展就是技术的发展,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发展史,人类自始至终都会寻求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而这种改善也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才能逐步实现。
人在劳动中不断形成各种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劳动”,人在劳动中改造自然,在劳动中创造历史,在劳动中推动社会进步。劳动的本质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都是技术问题,正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逐步成为了现实意义上的人。如果“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就会得出唯心主义结论。”[1]正是人类永无止境的对生存条件改善需求的提高,技术便被赋予了满足人类追求的意义。
四、技术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发展状况与技术发展水平相一致,生产的发展依赖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依赖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大工业的持续发展,创造现实的财富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2] “必须改变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3]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除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还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直接杠杆。社会发展中,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生产力每前进一步,都凝结着技术的作用。社会越前进,技术的这种作用越明显。“蒙昧时代高级阶段从弓箭的发明开始。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打猎也成了常规的劳动。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有犁以后,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无限制的增加,便有可能了。这样一来,人口也迅速地增加了。”[4]“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
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技术的重大发明及其广泛应用。“手工磨产生了封建君主的社会,蒸汽磨则产生了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生动的揭示出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技术已经成为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杠杆,马克思对技术的巨大革命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认为技术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五、技术异化与克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生产分工、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细化的分工产生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术,人被迫限制在生产链的某个节点,对节点以外的知识和技术则知之甚少。人的这种专业化发展是一种纵深的发展,也是一种片面的发展,片面的发展自身的智力和技能,进而成为专业人、“单向度”的人或片面人、畸形人。在简单生产阶段,人对生产的全部过程都是熟悉的;而工业社会则发展了人的专业技能或片面能力。“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工人们各自承担一项专门职能,并且局限于这一职能中,这样工人们就成了局部的或“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5]
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体现着对社会进步和人类自由的追求,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技术异化的克服也同样依赖于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生产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技术进步必将推动社会进步,推动生产力提高,推进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从而推动人类摆脱对物的依赖,进而扬弃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
“工艺学(技术)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中,技术承载着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人类自由的历史性、阶段性与现实性。马克思之伟大不仅是因为认识到技术是把双刃剑:技术的作用和技术异化,更是因为认识到:技术会把人带向异己,技术的发展最终必将把人类带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1
[2]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6、p6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2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399、p409
篇3: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考察,先后以人文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的'分析为切入点来反思技术.在第一个阶段,在人文传统的熏陶下,他主要思辨地批判哲学与技术之间“始终是疏远的”的状况,还不能立足于实证的技术研究建构自然改造论.在第二个阶段,他扬弃了人文批判向度,转向实践唯物主义的技术批判,重视实证地透视自然改造活动,取得技术哲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在第三个阶段,他对许多技术事实及工艺学术语已非常熟悉并能实际把握,沿袭自己一贯的社会批判旨趣,扬弃了贝克曼的唯技术论技术的工程学分析传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透彻的批判.这三个阶段递次呈现,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作 者:牟焕森 MU Huansen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4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1) 分类号:A811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哲学 形成史 异化 技术批判篇4:国外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国外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论文
摘 要: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国际技术界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形成有杰出的贡献,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国际技术本体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价值论等领域的诸多研究者莫不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一定的关注。有如此影响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值得我国这者对它进行较以往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其中,当务之急应该是从细节上解读这种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技术本体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价值论
Abstract: The great intemational influences of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are in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Lots of xcholars believe that Marx contributes greatly to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chools of modem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More over,man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ical ontology,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social determinism and axiology of technology pay different attention to Marx’s thought on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The thought is worthwhile to be studied more deeply by academics in China since it produces so great influences, and to analyze those influences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Marx; technological ontology;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social determinism; technological axiology
马克思多角度地对人类改造自然进行反思,形成了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有必要对该思想在国外学者视野中的学术地位和声誉作一鸟瞰,这不仅仅因为国内还未曾较全面地展开这种考察,更有意义的是,这种工作无疑是佐证马马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各种专 题研究有必要展开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如果该思想有很大的国际反响,我们就更应该去关注该思想她只是外学者对该思想知多甚少研究甚少,我们便更有必要加大该思想的研究力度,凸现马克思光辉思想的又一重要领域。
尽管有些学者如J.Pitt认为马克思不是技术哲学家,如S.Cutcliffe认为马克思根本就不关心技术,但更多的学者不仅认为马克思有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还肯定该思想对技术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特殊的贡献。
1 马克思与技术哲学的产生及其派的划分
(1)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哲学的产生 学术界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产生有兴趣足轻重的影响。俄国著名的《哲学问题》杂志(1994)“马克思的著作在使哲学转向技术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有技术哲学家都承认马克思对技术所作的社会-哲学技术的有意义的社会哲学派之一的创始人”。D.伊德多次论述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贡献:伊德认为有三种技术哲学入门书,即德国F.拉普、法国J.Goffi和美国F.Ferre的著作,“这些国别不同的介绍,对关于技术哲学这个领域的创始人的前辈存在着实质性的一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在将哲学转各技术现象的过程中居于显著地位。”伊德也阐述了以下思想:马克思的“以实践为中心的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分析,可以成为技术哲学某方面的一个根本来源”。C.米切姆也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产生有伟大的影响:他与T.卡西认为,“如果卡普是技术的哲学倡导之父,那么,马克思则是另一种途径,可称为技术的社会-哲学批判的渊源所在。”“马克思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即对在工业资本主义工厂系统达到顶点的劳动分工的批判,实际上是技术哲学史上的分水岭,因为它既穿越了工程学的讲解,回顾的技术的柏拉图式理想的一定阅读,又展望了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另一种理想的实现。”后来,米切姆又强调:“技术哲学中最重要的桥梁之一……就是构成马克思思想核心主题的技术分析。”H.伦克和G.罗波尔(1979)指出,“很少有哲学思想家对待技术现象和技术问题,只有马克思对‘机器’(他称之为应用科学和技术)的人类学、经济的和社会的问题深入地加以研究”。N.罗森柏格则强调,“马克思对技术问题的系统表述依然值得成为任何严肃的技术研究及其分支的起点。”弗・齐默尔里还表达得更为确切:“马克思不仅是政治经济学家,而且还是技术哲学家”。
(2)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哲学学派的划分 许多学者认为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米切姆曾指出,以马克思思想为依据的苏联一东欧学派是三种技术哲学学派中的一个。J.Agassi认为存在着两个占主导意识形态。E.Schuurman强调,从19世纪中叶起,“技术家的思考现实化在两个主要的流派――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得到深入的发展”。拉普也肯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技术哲学大概最接近于一个确定的思想流派了,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已经奠定了基础(如对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关于劳动和生产过程的基本观点等)。”D.海克曼认为“有三个哲学学派在技术哲学这个领域中作主要的工作:美国实用主义、欧洲大陆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分支。”T.克拉夫发现:技术哲学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主要流派。一派定位于政治哲学,另一派应被描述为社会哲学,它起源于西欧马克思主义等哲学。
2 马克思哲学思想与国际技术本体论的研究
(1)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前苏联东欧及日本的技术
本体论研究 前苏联东欧的技术本体论研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日本的研究至少在前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强烈影响.
1)马克思与前苏联东欧的技术本体论研究 前苏联学术界分析丁马克思的生产力和技术的概念,蛆布哈林指出:“我们可以说生产力是社会的技术体系”;“生产力的发展即技术的发展”,“技术是劳动手段的体系”。A.库津指出:“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巧妙地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东欧学者也大多理解如斯.如G.鲍思认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技术概念,即生产工具和工艺方法(简言之:怎样进行生产)”。
2)马克思与日本的技术本体论研究 ①马克思与“劳动手段体系说”。日本唯物论研究会技术沦研究的特点就是:诸如工具、机械等一切加工工作中的手段,以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被统称为劳动手段.哲学家们给技术下定义时,就是以技术是属于劳动手段的体系这一观点来决定的。②马克思与“客观规律应用说”。日本战后技术沦论争潭于武谷三男对唯研会的批判;“武谷等人所发撮出来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中蕴藏着的可以叫做‘科学主义’或者‘控制史观’的东西,是对那些19世纪的理想作出的乐观的扩展。武谷批判唯研会技术论的逻辑是幼榷的,不能把技术作为劳动手段这样的实体概念,而应当作为扬弃了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的本质概念来加以把握。”星野芳郎等人继承了武谷的应用说,而马克思对星野的学术影响也很大.马克思与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技术论之争。这次沦争与马克思相关的内容体现为两方面:评价前两次沦争和考察马克患的技术概念。如吉田文和总结说,日事“技术理论争论”一直是围绕马克思“工艺史”那段著名的论述进行的。鸟居广则指出马克思“所掌握的关于‘技术’本身的概念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对自然规律性的、符合目的的利用’”。
(2)西方技术本体论研究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反应 伦克等人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技术首先是作为中介出现的,通过这种中介,人们借助于劳动工具和‘使特定的自然物质适合特殊的人类需求的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达到与自然的协调。”B.拉田尔则强调,在马克思那里,“技术被定义为物化劳动或劳动价值的客观化,也就是说没有被看作是中介物”.米切姆多次讨论过马克思的技术概念,池裹明:把技术客体看作人类躯体延伸的观点,“在人遣物本体论中最广为接受。甚至比卡普更早,马克思在解释机器时已经提出此见解。“米切姆又指出马克思的著作是坚持“技术是过程”的观点的很好例子.米切姆还把马克思的技术理解为有目的的活动。
3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国际技术决定论的研究
(1)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 把马克思认同为技术决定论者的历史由来已久。A.Hamea在19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以技术来解释历史”的结论曾广为人们所接受。L.芒福德认为马克思假定”所有的社会变迁是自主的技术发展的副产物。“J.埃吕尔讨论了马克思的搜术自主性思想。 R.Heilbtoaer在著名论文<机器创遣历史吗?)(1967)的开篇冠以马克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事家的社会”这句名言.明确地把技术决定论确定为“马克思的范式”。L.温纳指出“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相当于第一个表达清楚的自主的技术理论”。w.Shaw对马克思主义是技术决定沦的观点进行辩护。E.Meschtene (1983)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技术必然地、惟一地决定文化的和社会的结构”,他断定马克思主义是“强硬的技术决定论”。J.Agassi指出:“马克思裹述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社会发展的技术行程是决定它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惟一基本要素”.R.Mc Ginn(1991)说,“在马克思主义里,生产力的创新形成社会关系,这样,技术决定论这第一个强硬的版本构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条的一方面。”而伊德则慎重地说:“在一种有限的意义上,在强调(技术的)生产方式时.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这种观点的先行者。”
{2)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 认为马克思非非技术决定论者的“反对派”思潮在20世纪里此起彼伏。如G.A.柯亨反对把马克思的观点说成是技术决定论,认为这是“污蔑”;罗波尔为马克思辩护:”作为一个积极的辨证沦者,马克思毕竟设想了技术与社会系烧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二者之同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R.Adarn.s指出.“尽管马克思在早期表达丁‘磨’的思想,但更经常地,他恰恰在告诫不要作这样一种决定论的解释。”克拉夫提出反对对马克思的技术决定沦解释的三个理由。
反对派还揭批了认同派的理论前提。如①D.Harvey 认为,“视技术与生产力为同一是错误的.它是误解马克思为技术决定论耆的主要来源。”麦肯齐也指出.”“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技术决定论,实际上依赖于等式‘生产力’技术’。甚至马克思是技术决定沦者的辩护者,如w.Shaw都发现难以把这个等式归咎于马克思。”②罗森伯格指出,依鞍子一些格言式沦断的解释.“经常跳出讨论的中心(如‘磨’矗用来批判蒲鲁东的,这段引育之前的句子使马克思的意思十分清晰合理。赞同这些观点的人未必就是技术决定论者。),难以在马克思对他所关注的主要历史事件的处理中找到支持。”克拉夫也有类似的观点的详细阐述. B.Bimber则认为:“技术决定沦,意义准确性的缺乏,刺激丁关于这个概念是否正确地描述了历史的发展的所有类型的争论。如马克思是不是技术决定沦者,就是一个争沦不休的事件……这种讨论中的参与者似乎讨论更多的问题不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面是什么矗技术决定论.
(3)马克思“既是又不是”技术决定论 这是“兼窖派”的观点,P.Adler、海克曼等人的观点属于这一派. P.Adler(1990)的结论是:“技术在因果关系中的相对份量看上去随马克思的分析的时间地干线而不同:马克思给技术以最广阔历史潮流中的决定作用,但在相对狭小的时回程架分析中,他似乎更是一个经济(生产关系)决定论者.取甚至是一个政治决定沦者。”海克曼表达了较复杂的认识田景:根据对“蘑”的解读,他首先依次建构了马克思思想中四
种越来攫强硬的技术决定论模型;但又指出马克思认为人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生产力.于是又建构了马克思的”技术―阶段非决定向论观点;总之,他相信“这两种原文的例子――它们麦明马克思持一种或另一种技术决定沦,表明马克思是非技术决定沦者――能被非确定地堆积起来。”
4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国际社会决定论的研究
(1)社会决定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与社会决定论 罗森伯格是倾向于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作社会决定论解释的著名代裹。他指出,“对马克思来说,技术动力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出现直接相联系。”在著名沦文《马克思是技术的学生)(1976)中,他将自己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社会决定沦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例如他强调道:“马克思认为,发明、刨新和其它社会经济行为一样,最好被分析为社会过程而不是个别天才的灵感火花。他讨论技术变迁的焦点不是个人和英雄,而是群津的社会过程,其中制度的和经济的环境起主要作用。”N.Vig也指出马克思理论中包含社会决定论思想。R.Grandrmnn(1991)的答案很有趣:”由于一种双重的理论兴趣,马克思既相信技术决定论又相信社会决定论。依自己占上风的理论兴趣他在社会决定论和技术决定论之间摇摆。我们可以说.当他努力解释历史的发展(‘向后’的.取向)时,他是技术决定论者,而当旭努力评估共产主义社会的可能性(‘向前’的取向)时,他却成为一个社会决定论者。“J.Wise()也指出.由于马克思著作中沦述的摸棱两可性,“我们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点包含所讨论的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这两种观点”。
(2)社会决定论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与社会决定论 在社会决定沦者中,麦肯齐对马克思的仕会决定论解读最有名。在著名论文(马克思与机器)(1984)中,他对马克思是社会决定沦者的观点进行子详尽的论述。麦肯齐对马克思的重视还麦现为:在麦肯齐等人合编的论文集中,他们援引马克思的观点来立沦”技术是社会建构的”的棱心观点O;在内容编排上.该文集不但收录子马克思的论文,而且收录了主编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三篇文章。在该文集中,w.比杰克也认为马克思的多数著作衰明他承认资本家―工人的关系是影响技术和生产的主要因素:“《资本沦》利用尤尔等作者表明资本家如何通过阶级斗争建构技术”。
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作“矛盾”理解的也不乏其人。如T.Mi.sa(1994)认为:“马克思的宏观分析被圈入可断定它是技术决定论的陈述之中,而马克思的微观分析则拒斥技术决定论。”A.Feenberg的反应也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他(1977)认为马克思具有奉富的杜会建构论思想,如他讲过:“马克思断言,根本不同的工业未来是否可能(变成现实),依赖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选择是贤奉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另一方面,A.Feenberg(1990)也有惯向认为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如他强调:“认为工业进步迢过一定要点时,会产生作为自我现实比的福利的一种新社会概念。这个讨论是马克思倾向于技术决定沦的明显例子。”
5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国际技术价值论的研究
马克思非常深刻地探讨过技术的价值问题,他的关于技术“与人为善”的“正”价值观,以及技术产生“负”价值从而“与人为恶”的异化思想,在现代技术价值沦研究中反响颇大。
(1)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的“正”价值研究
1)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的“正”社会价值研究诸多学者关注马克思技术价值观中的人本价值、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思想且论述颇丰。①技术的人本价值研究。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把技术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如 A.Humng(1985)说马克思反复强调“人总是技师,生产、使用和消费技术产品。”米切姆指出,“马克思宜称生产是人的‘类本质’,人是生产者,是一种动物劳动者。”②技术的经济价值研究。其中,罗森伯格非常深入地研究过马克思的技术经济价值观。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是把熊彼特与马克思相比较,如9.Willams(1986)在他们的理沦之间曾进行多方面比较。①技术的政治价值研究。讨论马克思与技术统治论的联系是重要方向,一种观点说马克思批评技术统治论,如米切坶的观点L)]。另一种则相反,如j.Holrllgn~s认为马克思哲学的“第一个标签恰恰就是技术统治论”。该方向中一个重要课题是讨沦马克思对T.凡伯伦的影响.各种典型观点由S.Edgell和R.Tilman(1993)总结出来。
2)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的“正”生态价值研究”就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拄术价值的争论而言,尚缺乏对技术生态价值的科学而系统的论证。”所以这一邪分的研究带有一些探索性。H.Parsons强凋,“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理解为一种自然存在物,他通过他的感觉,反省,借助工具、机器和技术的操作的实践,和他的愉悦.与其它自然物处于辩证的相互渗透之中。”R.Grundmarm相信.马克思已经认识到技术具有生态价值:马克思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们将拄术置于人与自然之间:它是人和自然进行交换的必须条件;入只能通过方法、工具和技术变革自然。” R.Eckersiev也曾以“对抗性的辩证法”――人通过技术在对抗中谋求与自然保持和谐辩证的关系――的术浯来论述马克思具有一定的技术生态价值思想。
(2)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技术的“负”价值沦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揭批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负价值的表现及其产生根源。他形成的技术批判传统对20世纪技术的社会视角批判和生态视角批判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
1)马克思与社会视角的技术批判 ①马克思与法兰克福掌耀的技术批判。西方学者多认为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有直接的理论渊源。如杜尔宾认为英语世界中技术哲学学派之一就是以马尔库塞的观点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温纳指出,“法兰克福学派的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多数作品,聚焦于马克思视野中人类成就在技术社会中的恶化。” 米切姆等人强调技术批判理论包括“马克思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传统(包括法兰克福学派)”。A.Feenberg(芬伯格)对马克思与技术批判理论的关系的研究。芬伯格是20世纪下半叶著名的技术哲学家,他非常重视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研究。芬伯格曾指出“批判理论来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也强调马克思和韦伯是批判理论的先驱者。芬伯格也认为马克思对该理论的发展有深刻影响:“提出技术批判理论的主要努力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所作。他们视技术为理性的历史发展的一种表现,……技术理性的概念表达了内含于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中社会的和技术的浓缩”。芬伯格还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批判理论(技术的产品批判、技术的过程批判和技术的设计批判),并认为第三种理论――技术的设计批判――是第一个技术的批判理论,它才是马克思的真正观点:“根据马克思对创新的叙述,资本家的利益控制着对技术的设计。”
2)马克思与生态视角的技术批判 生态视角的技术批判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高潮,至今未衰,成为现代技术批判理论或思潮的主流。马克思作为对20世纪文明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技术哲学思想也就成为这种批判所反思的最重要的对象之一。
(1)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如R.Eckersley批评马克思及其追随者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D.Pepper(1993)则对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辩护。也有学者反对把马克思思想看作是人类中心主义,其中H.Parsons是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而在D.Lee看来,马克思绝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者,因为他视自然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2)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所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恰恰因为它是从资本主义的扩张动力中来寻找挥霍性的工业生产的原因”(本・阿格尔)。而生态社会主义“最好被理解成一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和社会主义的行动主义的、通向生态社会的途径。”这两种理论的多数支持者认为技术不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如D.Pepper指出,根据对马克思理论的解读,生态问题的产生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技术。也有学者的意见与之相左,如R.Grundmann就认为源于马克思的理论结论应该是:技术不仅损害和剥削工人而且使自然环境退化,生态问题不是源于资本主义的技术使用,而是来自于技术的内在结构。
以上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国际影响的“白描”――“述而不作”――向我们表明:国外有许多学者重视对该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不少值得我们(不论是批判还是赞同)要去深入分析研讨的学术成果。面对这种图景,反思我们相应的研究现状,除了接受挑战从而加大我们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力度之外,我们实在别无选择。其中,细细解读(“述而又作”)以上的白描图景,实在应该成为我国学者赶超国外研究进展的急中生急,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Don Ihde.Philosophy of Technolog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Paragon House Publishers, 1993.97
[2]Carl Mitcham and Timothy Casey.Toward an Archeology of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d Relations with Imaginative Literature[A]. in Mark L Greenberg, Lance Schachterle (eds.). Literature and Technology [C], Betgegenl:Lehigh University Press, 1992.43-44
[3]Carl Mitcham.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the path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philosoph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79-80
[4]Nathan Krogh.Insidew the Black Bo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ersity Press, 1982.34
[5]Thomas Krogh.Technology and Rationality[M],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Ltd..10
[6]Langdon Winner. Autonomous Technology:Technics-out-of-Control as a Theme in Political Thought[M].Cambridge: the M1T Press, 1977.39
[7]Bruce Bimber. 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A].in Merritt Roe Smith and Leo Marx(eds.)Do Tecnology Drive History?:the dilemma of technologlcal determinis[C].Massachus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4.81
[8]Larry A Hieckman. John Dewey’s Pragmatic Technology[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145
[9]Donald Mac Kenzie,Judy Wajcman(eds.).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C].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144.
[10]Andrew Feenberg.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36
篇5:马克思早期文化哲学思想
马克思早期文化哲学思想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文化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在《手稿》中,马克思抓住人的对象性本质,围绕“工业”和“异化劳动”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展开,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劳动异化、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进行无情批判,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和基本发展倾向,彰显出马克思文化哲学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文化哲学;文化实质;文化现实;文化理想
由于文化史情节,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很少使用“文化”一词,“文化哲学”更是从未提及。但是,马克思早已把文化哲学的精神融入到他的哲学之中,《手稿》便是该精神的最有利体现。本文试图从前提、实质、现实和理想四个方面,对《手稿》的基本内容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以重新梳理马克思早期的文化哲学思想脉络。
一、文化前提:意识的分离
“从文化发生意义上讲,自然界是人类面对的第一个对象。在文化产生以前,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是同一的。”[1]实践活动是联系人类与自然界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人类与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从而得以存在和发展。所以,“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2]
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所具有的类特性,人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着人之为人的一切条件,并“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3]马克思指出,人的这种有意识的、类的生活即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正是在这种创造过程中,人把自己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5]因此,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生产自己本身,而人则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里所说的抽象能力即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关系本身即符号。所以,人的意识的分离和抽象能力的实现,就是人创造符号即创造文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把“使自己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作为人与动物生命的根本区别,充分说明了他肯定人的这种文化创造是人的一个类的规定性。
二、文化实质:人的对象性本质
马克思认为,人无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还是类存在物,都是在对象性关系中存在的,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在人类产生以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直接的生活资料和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6],人与自然是直接的同一关系。人类产生以后,人把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二者的同一关系由直接性转变为间接性。文化成了衡量人的发展水平的尺度。人类通过文化创造活动,把“无机的身体”变成了“有机的身体”,变成了人类正在创造而又生活其中的文化世界。人不仅“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7],可见,人正是通过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活动”来创造人本身、人的世界和人的历史,并完成了从自然史向文化史的转变,完成从原始社会到现存社会的文化积累过程。
就主体——人而言,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该活动过程的结果就是“人化的自然”。简言之,“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自然、人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生成过程。”[8]马克思把文化实质定位为“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观点,为文化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逻辑起点。
三、文化现实:文明与异化
自近代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相伴随的是工业化时代的巨大发展,开启了人类真正的世界历史,但同时资本主义也向人类呈现出了善恶并举的双重面孔。正如马克思在《人民日报》创刊纪念会的演说中提到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径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和毋庸置疑的事实。”[9]
资本主义的善恶双重面孔,带来了文化的正反方面影响。鉴于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从正面给予肯定的评价,他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0]工业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在工业的历史中折射出了人的文明与进步。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私有制强化了人对物的占有,一切真实的关系通常被利益关系给掩盖,从而产生了文化的片面化。所以,马克思告诫我们:“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11]其次,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即“异化劳动”出发,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非人的异化进行无情的批判。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因为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与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必然要同他人相对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对立关系,就是人与人关系相异化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处在深度的异化之中。
“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面对的文化现实。人的异化导致文化异化,文化异化强化了人的异化。”[12]人类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这一非人的文化条件,才能完成对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的彻底克服,从而向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文化理想迈进。
四、文化理想:共产主义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造成异化劳动的根源与结果,二者的相互作用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因此,要消灭异化劳动,实现人性的复归,就必须通过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没有私有制、没有异化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13]但是,否定个性、否定文明就是向简陋的原始社会的倒退。因此,人的异化的扬弃必须从根本上进行,必须消除产生这种自我异化的客观条件,即“必须消灭私有制,从而消除私有观念,这样自然界才不再是人的征服对象,人与人之间也才不是‘人对人是狼’的竞争关系。”[14]只有从这时起,人类才能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文化的世界。
人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具有内在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的存在,使得人不断地生产社会,不断地超越已有的文化现实、发展文化,从而创造历史,实现人的解放。“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5]赫舍尔也曾在《人是谁》一书中说道:“一个人从来不是完成了的,不是最后的。人的状态是初生状态。每时每刻都在做出选择,永远不会停滞。”[16]“只有被物化、异化的个体,没有凝固的人性,这就是人的未特定化带来的张力,也是人的生命可塑性凸显的活力。”[17]“人创造了人自己,人创造了人的实践;人永远创造着人自己,人永远创造着人的实践;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世界永远是未完成的存在。”[18]人永远处在不断再生产自己、再创造自己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最终解放,也只有通过不断地文化创造活动,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便是人类克服异化现象、完成人类不断生产、创造过程,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然选择。“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9]由此可见,共产主义通过对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的克服,是人性和自然的复活,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社会史的统一,实现了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统一。
总之,马克思在《手稿》中,从意识分离的文化前提出发,时刻抓住人的对象化本质,阐释出文明与异化的文化现实,最后提出建立消灭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解放的文化理想,揭示了“自由自觉的人—异化的人—解放的人”这样一个人类演进的文化逻辑。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条件造成了劳动异化、人的异化、文化的异化,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8][12][14][17]苗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化哲学意蕴[J].唯实·哲学视野,,(1):38,38,42,41,41.
[2][4][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120,50,80.
[3][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274,775.
[6][11][13][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27,120,120.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5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6.
[16]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38.
[18]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94.
篇6: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综述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综述
在构造现代性的各种力量中,法律是更具主动性抑或建构性?纯粹被动性抑或相对反映性?早期马克思更倾向于前者,认为法律变革社会的功用.早期马克思先后历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影响,其法哲学思想获得一个动态发展的.进程,为后期法哲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埋下伏笔.
作 者:刘丽 刘晓丽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武汉,430070 刊 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 分类号:A8 关键词:法律 法哲学 马克思篇7: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论文3000字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着力点》
摘 要:新形势下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努力做到: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内容讲准讲对,突显理论魅力,忌附加;达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深度,把道理讲通讲透,突显其理论特质,忌肤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情况新变化提出管用的新东西,把理论讲活讲实,突显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当代生命力,忌教条;精选教学材料,讲究教学艺术,把理论有效贯彻下去,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忌粗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教学效果;授课着力点
新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在编写内容上呈现出五个特点:辩证处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致力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涉及范畴多,观点集中,理论视野宽,理论境界高;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观点的引用和阐述;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当代生命力得以彰显;选材组材贴近现实,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得到适度回应。鉴于新修订“原理”教科书在内容上所呈现出的特点,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讲授“原理”要在“准”、“深”、“新”、“精”上下工夫。
一、讲授“原理”力求讲“准”
所谓讲准,就是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在授课内容上力求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把理论讲真讲对,突显其理论魅力,忌附加。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讲不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四个分清”的要害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
1.认真钻研教学材料,把认识统一到新编教科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备课的基本依据就是教科书,备课中教师需要深刻领会和研究新编教科书的精神和内容。《原理》课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就是教科书,否则就会出现内容失当甚至错误,也不会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原理》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针对性,需要与相关的教育教学材料区分开来,吃准吃透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联系当代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等思想实际,才能精心编写出富有针对性的授课提纲和讲义。
2.自觉研读经典着作,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对包括从事“原理”课教学的所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研读经典着作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可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较为系统地研读,这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二是带着问题读、把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问题相结合,这需要高屋建瓴,实现经典与现实的对话;三是把握经典着作的思想精髓、领会其精神实质,这需要深入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内容和理论体系。只有自觉研读经典着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3.关注学术争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辨别力。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接受马克思主义还是拒绝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争论异常激烈。应该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主流。如在哲学方面,“回到马克思”、“走进马克思”、“追寻马克思”、“为马克思辩护”始终是主流意识;在理论经济学界,通过世纪末以来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持久、激烈争论,教科书还是扞卫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但同时,否定马克思主义、拒绝马克思主义的杂音也不容忽视。就拿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来说,经过1956年、1962年、1979年和以来的四次争论,论辩主题由主要围绕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划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发展到物化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问题,甚至有学者从劳动价值论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及适用范围到理论内核与分析逻辑,进行了所谓反思,全面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合理性与合法性。
如果对学术论坛不闻不问,对学术争鸣一无所知,就不可能提高理论敏感度,也不可能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学术争论中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鉴别力,对非马克思主义就不具有必要的免疫力。如此,要在课堂上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一句空话,更不要说突显其理论魅力、把理论讲准讲对了!讲授“原理”,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本不行,但对文本的理解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也不行,而是要达到其应有的理论深度,领会其精神实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1]
二、讲授“原理”力求讲“深”
所谓讲深,就是要面向历史纵深和当代西方理论思潮,在比较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核”,在授课内容上力求达到经典作家的理论高度,把道理讲通讲透,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忌肤浅。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完善知识结构,开拓理论视野。中宣部、教育部5号文件明确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新方案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的要求,特点是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宽的理论史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哲学史、经济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发展史,等等。没有理论史的支撑,讲课就会缺乏历史感、纵深感和立体感。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诸如科学哲学、经济哲学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金吾伦教授在其论着《生成哲学》中,以当代科学实验中出现的“夸克幽禁”为例,提出了“物质不是无限可分的”论断,并以此质疑“物质可以无限可分”的哲学论断。对此,如果缺乏科学哲学方面的常识,就不可能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解释。不仅如此,不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时空的二重性原理;不了解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运动的状况和规律,就不能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不了解系统论,就不能把黑格尔的矛盾观加以深化;不了解现代科学对近代经典科学的超越,就不可能使机械决定论推进到辩证决定论的高度,等等。同样,缺乏必要的经济哲学常识,就不能有效地借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之网把握经济理论、通过理论体系呈现其理论意义。相反,就可能陷入个别范畴的无谓纠缠、甚至陷于应用层面的非基本概念的解释,不能自拔。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成了技术层面的应用经济学,不仅时间不够用,更谈不上达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核”,突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了。
2.进行比较对话,彰显理论特质。这里的“比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把马克思的理论与其以前的理论(含同时代人的理论)进行比较,看它是在何种意义、何种层次上超越了旧理论;二是把马克思的理论与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看它是在何种意义上、何种层次上不可超越而必须加以坚持和发展。
关于第一点,教学过程中可以深入思考和着重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旧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辩证法、认识观和社会历史观?其二,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破解了“李嘉图之谜”,把剥削论推进到科学的剩余价值论的理论高度?其三,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关于第二点,我们认为,把马克思的理论与现代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有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才能够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呈现其理论特质,划清二者的理论界限,突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的过程中,要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话语主导权,这一点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另一方面,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又是可能的。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实现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经济繁荣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创立的,本质上属于现代思想和话语体系,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虽然一个半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和新特点,但现时代仍然属于资本主导的历史时代。
例如,通过把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比较,能更好地认识到效用价值论、特别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鼓吹者的辩护本质。西方学者出于辩护的需要,可以随意捏造数据,如[美]庸俗经济学家凯里为了鼓吹收入均等化思想,不惜捏造出分别用石斧、铜斧、铁斧、钢斧从事生产时,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份额之比分别是1:3、2.66:5.33、8:8、19.20:12.80;可以编造社会福利函数,如伯格森、萨缪尔森编制的社会福利函数公式是:W=F(Z1,Z2,……);可以不顾事实,信口雌黄,如加尔布雷思断言美国已经消除贫富悬殊现象,认为现在美国已经富裕到了“死于实物太多的人比饿死的还多”,富裕到“特别是男人,有时故意把衣着穿得破烂一些”[3]。如此等等。很具伪装性、隐蔽性、欺骗性和虚伪性。研究表明,现代西方效用价值论在理论旨趣上,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对抗社会主义运动;维护“财富所有主”的利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以推行平均主义为名,行功利主义之实。在基本观点上,坚持社会本态论、消费主导论和阶级调和论,以科学为名,行辩护之实。在方法路径上,窄化研究对象,简约经济现实,悬置假设前提,以科学实证为名,行操作主义之实。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准讲深的基础上,也要出新,以突显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感,展示其当代生命力。
三、讲授“原理”力求出“新”
所谓讲新,就是要面向新时代、新实践和新实际,运用新的知识背景和视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理论,在授课内容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新情况新变化提出管用的新东西,把理论讲活讲实,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生命力,忌教条。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创造性地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前沿。学科前沿问题,往往就是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理论折射。关注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前沿,是捕作现实问题的特有方式,为理论联系实际所必须,不仅需要一定的学术积淀,具有必要的理论激情,更要有面向实践的理论勇气、服务现实的理论旨趣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在创作《资本论》过程中,一方面高度关注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和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始终关注学术动向、跟踪学术前沿,悉心搜集创作素材,哪怕是手头有一本自认为重要的书还没有看,就不会动笔写作,并以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修改文稿。马克思说:“要是隔一个月重看自己所写的一些东西,就会感到不满意,于是又得全部改写。”[4]为的是使它们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5],以向资产者的脑袋发射最严厉的炮弹。正是因为这些,马克思自豪地说:“工人阶级永远可以把我当做一个忠诚的先锋战士”[6]。讲授“原理”需要把握的`学术前沿问题较多,但可以集中跟踪研究和把握诸如实践唯物主义、经济价值论等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
2.紧密联系实际,拓展理论空间。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原理”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现象、新变化和新实践进行研究,力求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
四、讲授“原理”力求讲“精”
所谓讲精,就是要面向教学对象,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授课中精心选择教学材料,讲究教学艺术,把理论有效贯彻下去,增强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忌粗糙。这涉及到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简明扼要地讲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说,讲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在有限的公共课课堂上,更要注意这一点。
1.理清思路,着眼整体。新编教科书克服了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条块式地编写模式与体系安排,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致力于从整体上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授课中,理清思路、把握整体的关键是,把握教科书的逻辑思路。对于“原理”教科书的逻辑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加以把握与梳理。
从篇章结构看,绪论是引子、统领;前三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人的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前三章所阐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应用到现实中,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第四章和第五章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即通过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经济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剩余价值论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第六、第七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归宿和逻辑结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级目标和最高任务,即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从理论视角看,客体视角上可以沿着物质及其运动、人及其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及其发展加以把握;主体视角上可以沿着实践者、历史创造者、雇佣劳动者、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加以把握。
2.攻克难点,把握重点。所谓攻克难点,就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等等。我们认为,这几个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瓶颈,对于把握新教材、讲好“原理”至关重要。其中,对于商品价值源泉问题的理解,关键要弄清楚:劳动在何种意义上是价值的源泉?我们的理解是,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主体性活动而言,活劳动主导死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对象性活动而言,脑力劳动主导体力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创新性活动而言,创造性智力因素主导基础性智力因素;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性活动而言,抽象劳动统摄具体劳动;就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中介性活动而言,延伸态劳动及其关系主导原生态劳动及其关系。“原理”教科书的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在技术上可以结合全书所列57个教学要点和51个关键词以及所设置的53个思考题加以把握。
3.立足现实,精心选材。讲课时,要选择那些能更好地承载我们教学目的的教学材料。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其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在“原理”课教学中力求使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要注意选择能够体现和有效贯彻教学目的的材料。联系实际时,要把现存问题与现实问题区分开来,去芜存菁,善于舍象,紧紧扭住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现实问题,致力于解答时代课题。避免当下琐碎问题的无谓答疑。当然,所选择的材料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到不着边际。这方面马克思曾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创作《资本论》时从分析商品开始,“好像是斤斤于一些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7],所以教学组材选材中努力做到见微知着、立意深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3:382.
[2]思想理论教育导刊[M].高等教育出版社,:22.
[3][美]加尔布雷思,徐世平译.丰裕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72.
[4][5][6]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76:158-159、196、18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44卷:10.
篇8: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比较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比较
海德格尔从抽象的人出发,把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主客分离的西方思维模式,由此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分析有一定的意义,但不完全.论文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出发,对环境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拥有资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拥有资源的人与全人类利益的对立.在此基础上,对环境问题做了深入的反思.
作 者:周爱国 ZHOU Ai-guo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南京,210013 刊 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4)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环境 资源 利益 社会结构篇9:一个争论和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
一个争论和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是环境伦理学的焦点之一,二者都有合理性和局限性,而马克思的环境哲学思想却为我们超越二者争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壮丽图景.
作 者:崔玉宾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政治系,河南,开封,475001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028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马克思 环境哲学篇10:浅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浅论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有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文中他坚持从人类实践的`角度分析技术本质,在技术批判中采用了独特的人文视角,并以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作为技术批判的最终目标,这些思想对当代的技术问题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杨玉翠 YANG Yucui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合肥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3 20(3) 分类号:B-49 关键词:马克思 技术本质 技术哲学 异化劳动篇11:文艺复兴时期乐观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乐观主义的技术哲学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技术以家庭手工业作坊的工匠技艺为主并开始向手工业工场专业技艺转变,后者逐渐占上风.技术与科学之间出现早期结合,表现为技术向科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手段与理论提升的经验资料.人文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理性和自由的.角度为技艺提供间接的人性基础;自然哲学从哲学角度阐释技术的本体存在,并影射到人工制品的二重性问题.此间的思想开启了通向现代化之门.
作 者:文成伟 刘则渊 作者单位:文成伟(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3)刘则渊(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4 20(10) 分类号:N031 关键词: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自然哲学 技术乐观主义【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论文】相关文章:
1.马克思论文
4.生物化学技术论文
5.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6.机械制造技术论文
7.多媒体技术论文
8.网络安全技术论文
9.马克思读后感
10.马克思座右铭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