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
“冷松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谈《消失的地平线》
浅谈《消失的地平线》
[摘要]20世纪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借助探险家的资料在《消失的地平线》里构想了一个和谐闲逸的乌托邦境地――香格里拉。试图分析西方作家希尔顿所描绘的香格里拉的特点,反映西方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的基本认识。比较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背景,指出两者都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当人们生活在困苦煎熬的时期,会希望有一个世外桃源得以让自己开始新的美好生活。表现了中西方人民都希望自己生活在乌托邦世界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键词]希尔顿 香格里拉 乌托邦 《消失的地平线》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07-0068-02
《消失的地平线》在出版之后受到大众的喜爱,这部小说能够取得这么大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神秘的香格里拉出自于这部小说,是它让更多的人萌发了去寻找、去探索那远在东方中国的世外桃源。长久以来致使现在的“香格里拉”成了热销的商业品牌。希尔顿把乐园构建在遥远东方的中国,它真的是让西方人去认识中国吗?而没有去过中国的他到底是厌倦了西方还是崇尚中国?而明明是中国传统的喇嘛寺,但却有着浓厚的西方色彩,是希尔顿对当时中国认识得不够彻底还是抬高西方文化知识而贬低中国的传统文化,或是让这四个闯入香格里拉的外国人感到这个地方很亲切,很适合西方人居住?
一、“香格里拉”和“乌托邦”的由来和理念
香格里拉又叫中甸县,在藏语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其英语发音来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它的理念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和睦友好,没有种族、信仰、习俗的界阂;人和自然和谐存在,友善相处;人来索取自然有度,并以这样的行为准则建立起文化秩序。香格里拉用来形容世外桃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
乌托邦(Utopia)的“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即为空想的国家,理想国。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它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一个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的空想社会。香格里拉和乌托邦可以说是等同的,在文中用香格里拉一词就可以代表乌托邦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人类为表达美好愿景而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二、《消失的地平线》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天主人公英国领事康韦、副领事马里森、在重庆传教的布琳克洛小姐和美国人巴纳德四个人乘坐飞机从南亚飞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然而不幸的是,途中飞机遭遇劫机,他们四个被带到了中国藏区的喜马拉雅山地带的蓝月亮山谷。这个地方叫做香格里拉。这儿有座喇嘛寺,受伤的飞行员在临死前告诉他们在那里能得到食宿。次日,一位通英语的老人张把他们带到了坐落在高耸入云的雪山山腰的喇嘛寺。在这个偏僻的香格里拉,人们自给自足,生活美好。他们虽然种族、信仰、习俗不同,但能够和平共处。人们信守适度原则,适度开发金矿。这里的人们很长寿,许多年岁已大的人但仍显年轻。在此生活了数天后,主人公康韦、女传教士和美国人都想留在香格里拉,不愿回去,只有马里森想回英国,最终康韦被说服随他一起离开了香格里拉。康韦再次出现时是在重庆教会的医院失去了记忆,而马里森却不知所终。经过艰辛的心理历程,恢复了记忆的康韦开始踏上了寻找神秘的香格里拉的征途。
三、香格里拉的特点
(一)令人心醉的香格里拉环境
令主人公心驰神往的香格里拉有着一长长的山谷,山谷两边连绵起伏着圆丘状的低矮山峰,有生气的山色与那瓷青色的无边夜空相映衬着。山峰简直是一个个无瑕的冰雪金字塔,那样闪亮动人,那样安祥静谧。一座座令人炫目,令人激情澎湃。蓝月亮山谷里纯净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阳光也如此温暖和煦。这简直是一个天外世界,是原始的自然。怎能叫人不心醉?生活在这个遥远的香格里拉,每一天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奇妙的巧夺天工,生活是如此惬意舒适,潇洒自在,怡然自得。
(二)具有西方色彩的喇嘛
香格里拉的喇嘛寺里的一座亭子摆放着一个古琴和一架豪华钢琴。中国传统的喇嘛们一般是诵经念佛的,古琴还是情理之中,这钢琴就有些天方夜谭了。可是在希尔顿的笔下,这里的喇嘛们却崇尚西方音乐,特别是莫扎特的作品。他们收集了所有的欧洲经典名曲,其中部分喇嘛还是演奏各种乐器的高手,确实是太神奇了。喇嘛们对西洋书籍也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古希腊语的有柏拉图、英语的有奥玛学说;有尼采的哲学、牛顿的'理论,等等。喇嘛们说聂斯托里派基督教中世纪在整个亚洲广为传播,纵然是在它衰落之后的很长时间也依旧延续着。真不敢相信,喇嘛们变得如此博学多才,可是在那个没有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喇嘛们怎么会懂得西方世界的经典。所以希尔顿以及西方社会群体并没有对中国传统彻底的了解,以为遥远的东方国度对他们的文化知识熟知和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收藏兴趣。小说中尽管描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瓷器还有饮茶习惯,从表面的角度来看似乎是在美化中国,实际上用来反衬突出西方文化――他们偏爱西洋音乐,高雅气派的图书馆收藏了不少英、德文书籍,寺里还拥有现代化设施如中央供暖设备和西式抽水马桶。
希尔顿作为西方人在《消失的地平线》里将香格里拉的喇嘛们刻画成了具有西方色彩的智者。他认为西方的文化知识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受到东方国家的认可和推崇。就连远在东方世外桃源的人们也都熟知了解外面西方世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西方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认为中国仰慕、吸收并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知识。也可以说这具有西方色彩的香格里拉,易于使西方读者乐于接受,感受到这个香格里拉虽远在中国,但人文气息是那么的亲近。
(三)香格里拉的神秘之处
让人们很纳闷的是这里岁数大的喇嘛们看上去都很年轻,但是他们一旦离开了香格里拉就不会这样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应该是香格里拉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人们能长生不老。但这自然环境又是怎样作用于人们的容颜的呢?难道那里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天差地别吗?现实生活中,原生态的环境对人类的保养并不是很明显。这就是香格里拉的神秘之处。 小说最后写到主人公在恢复记忆之后踏上了寻找香格里拉的征程。希尔顿并设有告诉读者主人公是否找到了香格里拉,再次回到乌托邦境地生活。香格里拉是虚幻缥缈的,它的真实存在性在当时无从考究,它到底是不是像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好呢?所以它对人们来说十分神秘。在这部《消失的地平线》面世之后,世界还掀起了一股寻找探险神秘香格里拉的热潮,人们就好像是去寻找宝藏一样。
四、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消失的地平线》所在年代的社会背景
1929年至1933年是资本主义社会爆发的空前经济大危机时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久之后。一夜之间繁荣景象人间蒸发,银行大量倒闭,企业破产,市场清冷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猛增,农产品价格下滑,很多人接近破产。《消失的地平线》出版的时候,西方人大都心情沮丧万分,而且二战的灾难又席卷欧洲,战争的血腥和经济大危机造成的社会资源匮乏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所以正是在这个时候,希尔顿把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在小说中创造了一个理想中的香格里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处于绝望的西方人像是看到了黎明一样。这部小说也因此大受欢迎,大获成功。
(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作此约于永初二年(421),也就是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个时候的陶渊明已经归隐田园十六载。东晋王朝腐败软弱,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王朝荒淫无度,军阀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沉重。在这个国家面临崩溃瓦解的**时期,陶渊明的满腔热血和抱负无以实现。而且东晋王朝实行门阀制度,像陶渊明这样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无疑是壮志难酬。再说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显得格格不入。所以他借助创作来抒发心志,塑造一个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已的理想和美好情趣。
两者具有共同之处,都是在黑暗而残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创作的,无论是希尔顿还是陶渊明都厌恶现实社会的污浊和战争带来的疾苦,苦于自己无力改变社会现状,所以只能在纸上一抒胸志来寻求世外桃源来拯救现实世界。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避世态度,也引起了世人的共鸣,都纷纷去寻找这样一个乐园。
五、结语
不管是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还是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的希尔顿,给世人呈现的都是世外桃源,同样神秘。中西方人们都一样不喜欢残酷的战争,疾苦的生活;一样希望世界和平,生活富裕,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那也就是心中的香格里拉――乌托邦境地。
【参考文献】
[1]魏慧珊.一个意识形态化与乌托邦的混合体――试论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5).
[2]冯涛.二十世纪的神话――评《消失的地平线》[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08).
[3]李玲.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J].绥化学院学报,-10-10.
篇2:《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许久没读小说了,因为现在很多快餐作品实在读之无趣。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发现了这本小说。
《消失的地平线》是英国作家希尔顿在上世纪30年代写的一部小说。主人公康维是二战时期英国的驻印度大使,在完成使命,乘坐飞机回国时,飞机遭到劫持,和他同乘一架飞机的有两名英国人,一名美国人,一个法国人。飞机把他们载到风景绮丽,山势巍峨,人迹罕至的西藏高原。这时,飞机没油,突然地迫降使劫持飞机的飞行员丧生。五个人中,只有康维最有生存能力,因为他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在战争中生存下来,他练就了一身本事。然而即使再有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无人之境也是一筹莫展。正在五人发愁时,却发现远处的雪山丘上迤逦过来一行人。最前面的有四个人抬一顶小轿,走到近前,轿中下来一位面容清秀的老者,老者是汉人,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老者把五人带到一座喇嘛寺。小说重点描述的是五人,尤其是主人公康维在喇嘛寺的所见,所感。
小说语言优美,意境神秘,针砭时弊。尤其是寺中的大喇嘛对人类的预测更是切中要害,与现实相符。大喇嘛感觉“似乎所有最可爱动人的'事物都那么变幻无常,稍纵即逝,而且很不经久。战争,贪欲和野蛮的暴行不知哪天把他们毁得一干二净。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些情景还历历在目,他的头脑中又浮现出许多其他的情景:他看到那些国家在不断强大,但不是以明智的方式,而是凭粗俗疯狂的激情,这将会带来毁灭,他看到机械的威力在不断膨胀,已到了一个人只拿一件武器就足以与整个法王路易十四的军队相匹敌的地步。(www.Fwsir.com)他也预感到当他们把大地和海洋都填满人类文明的废墟之时,他们就开始转向进攻天空,宇宙。”
但这还不是全部,他还预卜到将要来临的一个时代,人类为杀人技术而疯狂地兴高采烈,同时它就要在全世界狂热地猖獗起来。所有珍贵的东西将会处在危险之中,所有的书籍和艺术,一切和谐的,美好的事物,还将波及每一件保存了两千年的奇珍异宝,这些小巧的,精美的物品将在毫无防备之中像郎维的着作那样散失殆尽。“
在大喇嘛心中,书籍,音乐,绘画等艺术是救赎人类心灵的灵丹妙药,只有守住香格里拉这片净土,人类才会守住最后的根。难道不是这样吗?当人类冷却自己的欲望-----一切罪恶的源泉,一心去研究书籍,音乐等艺术门类时,那整个世界将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处处四季如春,阳光明媚,每个人的心灵都是那么纯洁,每个人都是得道高人,世界处处是香格里拉,没有贫穷,没有饥饿。
然而,这只不过是作者的理想。现实却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发展正在践行大喇嘛的预言,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不断提高,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人类所引以为豪的高科技在这种极端天气下无计可施。
如果能留在香格里拉,康维也会像那些喇嘛一样修行,去研究一门艺术,然后忘记自己的年龄,直到死去的那一天仍然保持年轻的面容,这是香格里拉的神秘所在。如果康维成为大喇嘛,他又会怎样治理喇嘛寺呢?然而康维却禁不住朋友的劝说离开了香格里拉。小说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尽遐想。
篇3: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我带着这本书去了很多地方,但始终没有细细读完它。这三天终于把它又从头到尾可谓是真真切切的读了一遍。与其说和主人公去香格里拉、蓝月谷旅行,不如说是一场心情的旅行。
中国的藏区一直给西方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本书讲述的四个西方人在“阴谋”下来到了香格里拉。当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它却反映了作者对于他心中所向往的室外桃园的向往和憧憬。四位主人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室外桃园进行了阐释。当他们刚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们满是恐惧,疑惑。随着故事的深入这些疑团纷纷被揭开,他们每个人都对这个环境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角康维,他是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受过良好的教育。他来到这里,从哲学心灵的世界来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在他多次与**和张的谈话中,他了解了这里的处世哲学----中庸,也就是小说中提到的“适度的美德”。在这里人的'寿命非常长,时间根本不成问题。正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可以充分的思考人生,讲人生培养成一种完美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一种安宁,享受,与美好的事物保持一定距离的心灵升华。从巴纳德的眼中,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的地方。巴纳德因诈骗而被通缉 ,他不愿意去白沙瓦,因为那里很可能等着他的是手铐和监狱,最后他在这里得知了香格里拉的一个秘密----金矿。最终他选择留在这里,也许这里他会有更好的生活,沉淀他的生命。布林克罗最终选择留在这里为了传教,她是一个不折不扣信徒,她认为是上帝的旨意,让他们来到这里。在香格里拉是一个多宗教融合,自由发展地方,她希望将的教义永远留在这里,这正是香格里拉吸引她的地方。而马林森是这部小说的碰撞点,这位青年有他的可爱之处,因为年轻可以将人的急迫,敢做的性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这与香格里拉的格调完全相悖,正是有了这个人物的衬托,才能显示出香格里拉的宽容与包容。最终也是因为马林森这种“莽撞”最终造就了罗珍的悲剧。作者从这四双眼睛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同一个香格里拉。同时,在故事的背后用罗珍的悲剧也说明了,正是因为人格的不完美,造就了悲剧的产生。
在小说中的香格里拉,这里给了人生充足的时间。250多岁的**,100多岁的张,将近100岁的罗珍。这里有充足的图书,资料,信息不阻塞,你可以充分掌握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去体味人生,去做自己的事业。而做种最终要说明的是,在我们者有限的时间中,正是因为我们不完美,或者说不中庸的性格,使我们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直在追求,一直在失去,一直在伤感。正如康维觉得这里像牛津一样。也许大学就是心目中的室外桃园吧!在这里你又充分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业。香格里拉的喇嘛们,甚至用自己现有的资料去预测遥远的未来。本书作者希尔顿将中国的中庸文化阐述到这种程度,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中国通了。这本书谜团重重,蓝月亮山谷、卡拉卡尔山、康维、**这些谜团扣人心弦,越到小说的最后越能抓住读者。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不在写景,而在作者对人生意义,对生命的完美诠释。
有了时间,有了安宁你的生命中还缺少什么呢?
这就是《消失的地平线》 ,英国版的世外桃源。
篇4: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藏北雪域隐藏着一个由神人统治的神奇王国——“香格里拉”。同时,在藏经中也记载着一个由释迦牟尼佛指认的“香巴拉王国”。1933年,这个传说中被称为“地之肚脐”的理想国因为一部乌托邦式的作品的出版而广为人知。于是,寻找香格里拉的神奇之旅吧人们带上了一条通往心灵深处的道路。
小说描绘了一个隐藏在中国西南部的净土乐园--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之地。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王国。在那里,三条河流交汇在一起,群山高耸入云,山顶白雪皑皑,脚下深草成茵,覆盖大地。作者把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大萧条、全球探险热等融入书中的人物中。反映当时人们就是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这部小说惊险、刺激、离奇、富于戏剧性。更难得的是,阅读这部小说将是一次身体、心智和灵魂的体验。也许,康威的离开是可惜的,如果是我恐怕会一直住下去,直到永远…… “香格里拉”这只是作者心中的净土的代名词,一片虚化的土地,没有人可以辨别他的真伪,了解事情的真相,可是这些就够了,就像文中说的“她的氛围越是平静,她的神秘感就越激荡人心,而且整个的感觉是惬意而令人欣快的。”是啊,如果真正的`,完完全全的了解他,这片土地也许就不会这么美好,这么神圣,就像残缺的美,往往是最美的,因为她永远带着我们无法揭下的面纱。 现在可以说是个和平的年代,不过“它所蕴含的深刻而惊人的理念仍然可以抚慰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同样喜欢这里的
人们普遍具有的深藏不露的情感世界和细腻婉转的思想表达方式。” 在这忙碌的生活中,人们能安安静静的停下来喝一杯咖啡或品一杯茶,而不想其他的事竟变成了一种奢侈,人来来往往的穿梭着,为了生计而奔走,根本不会停下来静一静,而所谓的“香格里拉”竟渐渐的尘封在心底,毕竟那是多么的遥远和不切实际阿。 “No struggle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hook-pin, no fame, fortune and wealth,comparisons with each other” (“没有人和人之间的斗心勾脚,没有名利与财富的互相攀比”)。这大概就是“香格里拉”的含义吧!也许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荣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勾起了人们尘封在记忆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千大千世界之内,每一个人都应该寻找他内在的“香格里拉”。卸下沉重的包袱,寻一个你向往的地方,背上背包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寻找你内心深处你自己向往的“香格里拉”。
篇5: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作家迷上了中国西南方的一片土地,在那儿待了很长时间,他因为某些原因回了趟远隔重洋的故国。过些时日,他怀念起中国那片土地,然而,重新抵达中国后,费尽精力,他却找不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那一片土地,像谜一样消失了!从此,他对那儿念念不忘,并把思念汇聚成一本书——《消失的地平线》。
在作者希尔顿的笔下,香格里拉的故事宛如真实存在一样,正是这个原因,书的封底才够格地印上这几个字——这本书造就了西方乃至世界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叙事视角的独特是本书成功的原因之一,但关键的原因是,世人几乎都相信有这么一个地方,仍然安安静静地存在于我们难以到达的僻静之处,像原始的梦幻一样缠绕在被现代文明压迫者的心底。在这个未被现代文明糟蹋的天堂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谜。希尔顿说,这里还是一个希望:当风暴来临,每一朵文明之花都遭受蹂躏,人类的一切都被摧毁,史无前例的“大黑暗”带来之时,香格里拉将拯救一切文明。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个西方人被迫地意外进入了神秘的中国藏区,这个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小山谷,比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还要飘忽世外。在这里,“地平线会像帘幕一样升起,时间一直延伸而空间不断缩小”。时间足够静止,空间足够凝固,这里只有智慧在不断地扩展。修行的喇嘛,山谷里耕种的居民,他们过着的岁月是静谧得消弭了年龄的。四个外来者,外与内的冲突,闭塞山谷与外界的矛盾,在这里,一切交融都看不见地展开着,每个人似乎都是入世的,但当他们都消失时,却没有丝毫出世的迹象。
那一片地方,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找不到的地方,香格里拉,有人传言在中国的云南,有人说在西藏,甚至由此激起了两地的命名之争,但是,在哪里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它藏着的,是一个梦,原始而脆弱的美丽。它的扑朔迷离成就了许多神秘的故事,它的无可寻觅才使它不被现代同化,成为人们心中至圣至纯之地。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安宁的地方,香格里拉就是我最想要的宁静归宿。或许,它在人们传诵的云南,又或许,它在西藏,在那些被开发出来的地方,节假日里,无数游人蜂拥而至,把现代化的快捷付诸实际。人们摘下了那里神秘的面纱,却使纯净的天越来越少,雪线往上升高,淳朴的藏人们学会了经商。这样的经济腾飞,是以人们心中最后一片圣地的消失为代价的。还是为文明的子孙保留一点原始的美吧!
《消失的地平线》在世上出现后,很多人开始了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都只能像武陵人一样无功而返。香格里拉就是那一道地平线吧,即使可以望见,也终是不可企及的。而且,也只有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才有可能一直保持圣洁,一直蒙上神秘的面纱。其实,人的心灵何尝不是这样?某些人遥不可即的情感,最能勾起我们的遐思,让我们很想靠近。
我也寻觅了很久,在这喧闹的尘世,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消失的地平线》给我以梦的享受,也给我以梦的希望。原来,最想要的归属是一片宁静,神秘的喇嘛,几千年只是待在那一角宫殿,看着世界,透着神秘而诱人的智慧。归隐是现代最不可思议的事情,逃到哪里都会有人类的踪迹。不过,肉体的逃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脱。即使是藏在深山老林里,心中总念着有朝一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或是家财万贯,那这虚伪的归隐岂非烦闷?心灵的宁静才是人应该追求的,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拥有更多的幸福。这不是浅浅的家庭幸福或友谊的温馨,而是人性蒙昧的极乐!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我们的一切只是浩瀚星空中的瞬息。像香格里拉一样,像梦一般无迹可寻,辉煌也好,岑寂也罢,生活其中的修行者不会在意,那些喇嘛,是其中的真正隐者。参透生死,便没有什么放不开的了。于是,找到香格里拉和没有找到又有什么分别,你的香格里拉已经在你心中了。
篇6:消失的地平线读后感
《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写于1933年。主要内容是描写四位不同经历的旅客,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开始的一段旅程。
5月20日,巴斯库尔,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美国人巴纳德、英国领事馆的康韦和马林森一行四人原本要一同搭载飞机前往白沙瓦。然而,在飞行的途中,这四位乘客获悉自己所乘坐的飞机被劫持了。最终飞机在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于夜晚迫降在了昆仑山脉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飞行员在临死之前,告诉他们,在远处,翻过上岗有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那里有座喇嘛寺,在那里他们将得到帮助。人迹罕至,狂风肆虐、饥寒交迫的情况,并无选择,然后正当他们要动身前往的时候,“意外”的跟另一队要去“香格里拉”的人相遇了,其中一位姓张的先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张先生的帮助下,一行四人顺利的来到香格里拉(蓝月谷)。至此开始一段神奇的旅行。
香格里拉(蓝月谷)坐落在卡拉卡尔山下的,虽然在任何一张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然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的人民接受喇嘛寺的管理。喇嘛的管理方式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治,然后其生活哲学又有点类似儒家的中庸,因为从张先生的嘴里不止一次的听到“适度”这个词。这里即唯美安静又处处透出神秘。按理,这里是与世隔绝的,然后它确有完备的管道系统,图书馆里收藏了大量西方书籍,对于音乐更是颇有底蕴。在这样的环境下,四位旅客的性格开始慢慢展现。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秉承基督教价值观,认为香格里拉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美国人巴纳德天性乐观,经历的人生的大起大落,对香格里拉的安逸表示认同;而三十七岁的康韦和二十四的马林森则是本书的两个核心人物,也代表了中庸和激进、复杂和简单、悲天悯人与我行我素之间的冲突。
康韦和马林森同时喜欢了这里的一个中国女子:洛岑。一个犹如“玻璃杯中映出的一道虹,或是果树花瓣上的一颗露珠”一样的女子。她出身于满族的皇室,十八岁那年,为了在喀什跟他的未婚夫见面,随从在山里迷路,被香格里拉救起。由于年纪和经历的不同,洛岑之于康韦,更多的像是一个沉静的港湾、一个温暖的陪伴、一个温暖的陪伴;而之于年轻的马林森,洛岑就是鲜活的美好的爱情。
本书的第七章,康韦受到了大喇嘛的接见,也揭开了香格里拉最大的秘密:时光留步。1734年的时候,大喇嘛,佩罗,卢森堡人,1734年来到香格里拉,那个时候他五十三岁,当康韦到来的时候,他依然有两百多岁了,包括洛岑,实际上也已经九十岁了。大喇嘛来了之后,慢慢的发现,香格里拉里的时光,对于一部分特定的人群显的特别宽容,在这部分人身上时光好像停止了,然后他们不能离开蓝月谷太长的时间,否则时光会毫不留情地追赶上来。康韦,就是大喇嘛要找的接班人。
最后,四人中,传教士柏灵克洛小姐、美国人巴纳德决定留下不走;康韦在马林森一再的煽动下,陪着他离开,当然我个人觉得,康韦的走,跟洛岑的决定陪他马林森离开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张先生说过,洛岑是不会离开的,当然她离开之后,面对将是急速衰老。可是,细想来,洛岑之所以会陪马林森离开也是情理之中,十八岁的年纪来到这里,和自己相爱的人人鬼相隔,为了让时光留步,要不断的“修行”,碰到马林森之前,遇见的都是如张先生这样年纪大的人(允许修行的人),马林森年轻热情,又有什么能比年轻更容易激起心里对爱情的向往呢。所以,当马林森对康韦洛岑跟他们一起走。康韦在这个藏族“小姑娘”脸上看到了他之前从未看到过的光彩,她向他展露了一个最迷人的笑容,但在她温柔的眼眸中,只有那个年轻男孩。文章的最后,作者没有在提马林森的下落,关于康韦,失意之后找回记忆,然后失踪,我猜想或者说我更愿意,他再次的回到了香格里拉;之于洛岑,应该就是那个将康韦送到医院不久就死去的,看起来非常非常年老的人(好难过)。
全书给我的感觉,节奏舒缓但又引人入胜。透过文字,都能感受到卡拉卡尔上的清冷、香格里拉的安详。书中处处都透出中国古典式的哲学,比如张先生常说的“适度”、顾恺之的“渐入佳境”以及两位主人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达则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出世入世观。在读《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时候,作者就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地“耶路撒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个人觉得,每个人心中也应该有个属于自己的“香格里拉。蓝月谷”,安静优美,远离尘世,是自己心里的归宿,那里永远都会有一束明亮的光。
【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心情日记】相关文章:
2.香格里拉口号
3.香格里拉行散文
4.飞跃地平线作文
5.地平线的造句
6.地平线阅读答案
7.消失作文
9.伤感心情日记
10.舍不得心情日记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