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地文化信仰礼仪
“硬壳贝母”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台湾当地文化信仰礼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台湾当地文化信仰礼仪,欢迎参阅。
篇1:台湾当地文化信仰礼仪
信仰
台中·南天宫
台中南天宫是一座关圣帝君庙,也是台中市最大的关帝庙,楼顶上有尊标高146公尺高庄严的关帝圣君。关圣帝君是多种行业的行业神,包括读书人的文关公、军警的战神武关公、商人的财神,乃至帮会的主神。
鹿港·天后宫
鹿港天后宫分新旧两座,新的为皇家所建,是全台少数有官道的庙宇。而旧祖宫则是台湾四百多座妈祖庙之冠,在台湾三千多座妈祖庙中地位极高。
其供奉的妈祖像系清康熙年间,泉州人施琅从妈祖的故乡福建莆田湄洲迎接而来的,也是全台湾唯一的从莆田而来的妈祖像,这里终年香火鼎盛。
阿里山·神木
阿里山对于神木的信仰在一众民间信仰中显得与众不同,他们并没有将树的一些品质具化到某个具体人物身上,而是表现出对树木森林的尊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味。
信仰文化
妈祖是台湾最多人供奉的神明,早年先民从东南沿海渡海来台将其信仰带来台湾,现在在台湾到处可见妈祖庙(如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此外“王爷”也是重要的信仰之一(见东港东隆宫),不同村庄,不同族群,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而客家人亦有自己的守护神明三山国王以及其“义民信仰”(见新竹新埔);原住民近年多改信--教,但亦保留了自己传统祭祀方式及祖灵信仰,通常一个汉人村庄是以庙宇为中心,而原住民部落的中心则是教会。
在台湾乡间常会见到一些拜“有应公”的小庙,或者叫万善祠,这就是以前都把战争或械斗中死亡而没有人领回去的尸骨埋在一起祭祀。这些有别于供奉正神、天仙的阳庙,是为“阴庙”,你在台湾各处都可见到这种庙,在这些小庙上面都有红披,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字,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叫它有应公庙。有应,就是因为有求必应,所以信徒很多。在台湾,尤其是赌徒最喜欢去拜有应公,是有应公庙最主要的信众。到现在,常常开挖建设的时候,时不时有挖到大量尸骨的新闻,大概就是当初械斗时留下的集体冢。想不管它吧,心里又毛毛地怕有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建个有应公庙来供奉这些无名的好兄弟。
宗教信仰
台湾人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篇2:台湾信仰文化礼仪
根据台湾方面的数据显示,台湾人口中有佛教徒约有800万人(35%),而道教徒约有755万人(33%)(该报告里面,将台湾民间信仰纳入道教体)。除了佛、道教之外,其余人口包括80.5万人(3.5%)信奉一贯道,59.8万人(2.6%)为新教徒,29.7万人(1.3%)为天主教信徒,22.9万人(1%)信奉弥勒大道,53,000人(0.2%)为逊尼派穆斯林。信徒不到人口4%的宗教包括:天帝教、天德教、理教、轩辕教(黄帝教)、天理教、先天救教、山达基教、巴哈伊教、耶和华见证人会、真光教团、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世界和平统一家庭联合会(统一教)、长老会、真耶稣会、浸信会、路德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以及圣公会等。剩下20%的人口宗教信仰不明或是没有宗教信仰。在其中佛教道教界线并不明确。除了信仰有组织的宗教外,很多人还信奉传统的民俗宗教,包括某些面向的萨满教、祖先崇奉、动物崇拜等。研究人员与学者估计,有高达80%的人口信奉某种形式的传统民俗宗教,这类民俗宗教经常与个人信奉佛、道、儒教,或其他传统宗教有所重叠。
有数据显示:在台湾3万6千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将近3万3千多个供教(信)徒膜拜、聚会的场所,平均每1平方公里,就有1座寺庙或教会(堂),宗教建筑的密度之高,在世界上亦属罕见(个人觉着这个数据有些夸张)。从本人走访台湾的经历来看,每到任何一个村落或者住宅区,都可以看到道观公庙,正是所谓五里一小庙十里一大庙丝毫不假。
在台湾民众之间有个有意思的“拜拜”的文化,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命运吉凶,甚至夸张到小病小灾都要去寺庙道观等祈求神明保佑。相比于大陆,在台湾,神异事件对大众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比如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宣布参选总统,理由是“妈祖托梦叫我去参选”。这种理由在一个迷信度不高的社会,简直匪夷所思。在台湾,虽然突兀,但是没有人觉得太奇怪,而且还借此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
篇3:台湾信仰文化礼仪
妈祖是台湾最多人供奉的神明,早年先民从东南沿海渡海来台将其信仰带来台湾,现在在台湾到处可见妈祖庙(如大甲镇澜宫、北港朝天宫)。此外“王爷”也是重要的信仰之一(见东港东隆宫),不同村庄,不同族群,不同职业都有自己的守护神;而客家人亦有自己的守护神明三山国王以及其“义民信仰”(见新竹新埔);原住民近年多改信,但亦保留了自己传统祭祀方式及祖灵信仰,通常一个汉人村庄是以庙宇为中心,而原住民部落的中心则是教会。
在台湾乡间常会见到一些拜“有应公”的小庙,或者叫万善祠,这就是以前都把战争或械斗中死亡而没有人领回去的尸骨埋在一起祭祀。这些有别于供奉正神、天仙的阳庙,是为“阴庙”,你在台湾各处都可见到这种庙,在这些小庙上面都有红披,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字,所以大部分的人也叫它有应公庙。有应,就是因为有求必应,所以信徒很多。在台湾,尤其是赌徒最喜欢去拜有应公,是有应公庙最主要的信众。到现在,常常开挖建设的时候,时不时有挖到大量尸骨的新闻,大概就是当初械斗时留下的集体冢。想不管它吧,心里又毛毛地怕有什么事,这时候就会建个有应公庙来供奉这些无名的好兄弟。
宗教信仰
台湾人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等中国传统宗教在台湾极为盛行且长期发展,西方常见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等宗教也拥有不少信众。
台湾近八成的民众拥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众经常参加各类型的宗教仪式与庆典。佛教、道教相互影响融合已不易区分。道教徒中混杂台湾民间信仰者应占大多数,妈祖、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规范的礼仪与哲学观被中国人视为组成家国与人际伦理的基础观念。儒家思想对台湾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着台湾人的思想和言行。
篇4:甘肃信仰文化礼仪
信仰文化
河西走廊遥遥千余里,风沙大,植被稀少。绝大部分城乡散落在走廊之中和四山脚下,一部分农牧民居于深山老林中。他们的居住信仰集中反映在水崇拜、日崇拜、风崇拜和动物崇拜。民居建筑,讲究水源旺盛、阳光充足、避风性强。日常生活中,多有祭山、祭水、祭风、祭日的风俗。
陇东的庆阳地区,属高原平塬型地方,土地肥沃。这里的民居特别讲究与理想人格的同构,房屋规格、方位、朝向与家庭伦理密切相配,崇尚质朴风格与做人标准的内在联系。村落信仰、民居信仰与民俗活动化整为一,多神崇拜在民居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平凉,地理地形呈多元化形态,民居状态也较为复杂。在房址选择、院落布局、房屋建造上,文化神秘主义始终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院神、洞神、水神等等,无不参与其间。
在天水地区,民居经历了从穴居到青堂瓦房,在环境选择上注重地质条件和水源;在方位上注重朝阳;在布局上注重条理;在建材上注重牢固。居落营建中,强调天、地、人“三才”对应,阴阳、五行和谐统一,特别注重龙脉、生气,达到“开天地准”、“与天地准”、“开天明道”的基本原则。
舟曲“婆婆信仰”民俗概述
“舟曲”之名源于藏语音译,汉语意为“龙水”。具体而言,舟曲指白龙江,属长江水系。舟曲地处甘肃省南部,为甘南藏族自治州下辖县,西与迭部县为邻,北、东、南部分别与陇南的宕昌、武都、文县相接。该县虽属安多藏区的地域范围,但其语言非常复杂,在藏族三大方言区(卫藏语、安多语、康巴语)内以“方言群岛”著称。就宗教信仰的一般情况而言,汉族群体大多数信奉地方神“婆婆”,藏族群体大多数信仰苯教与藏传佛教[1]。但发展到现今,迎“婆婆”、祭“婆婆”已经成了舟曲各族群众参与度最高、最隆重的年节活动,早已超越了族际边界,变成了各族群众共享的信仰民俗,达成了共生共存,和谐统一。每年举行“婆婆”祭祀活动时,会有藏传佛教僧人参与到念经祈福活动中;而当藏传佛教寺院有重大佛事活动时,婆婆寺的神职人员也会参与其中。汉藏群众共迎“婆婆”早已是常态。
“婆婆”信仰主要盛行于舟曲白龙江沿岸各乡村。所谓“婆婆”非指某位特定的神灵,各村的“婆婆”不尽相同,有的供奉“太乙元君九天圣母子孙娘娘”,有的供奉“三霄圣母”,有的供奉“百子娘娘”,有的供奉“送子观音”。据说都是掌管婚育大全的女神,慈悲为怀,能帮助人们人丁兴旺、万事顺遂[2]。整个“婆婆信仰”是由多位“婆婆”依据固定排位顺序而构成的一个民间信仰体系,其中包含庙宇、祭祀仪轨、神职人员等要素。如舟曲县城的诸位“婆婆”依据自身地位的高低之别,分别供奉于天寿寺、隆兴寺、太阳寺、净胜院、驼岭山、龙山寺、清凉寺、西胜寺、洪福寺、楼台阁、宝峰阁、望江楼、百子楼等处。舟曲县所划分出的若干范围中,各位“婆婆”皆具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信众群体及所护佑的区域。县城之外以汉族为主体的村镇也与县城民众一样,严格恪守着自己区域内的“婆婆”信仰。当地信众认为,“婆婆”们不同于高高在上、出世间的佛教神灵与道教真仙,而是常伴百姓起居生活的入世神灵,虔诚供奉可保心想事成,故而信仰极为虔诚。
日常前往婆婆寺中进行上香祈愿等活动的大多是妇女信众,其中多为求子,故“婆婆”也被称为“子孙娘娘”。每年农历正月十九、二月十九和三月十九,舟曲县城的汉族信众会举行大型“会庆”来祭祀“婆婆”,以感念其护佑之情。亦有部分村镇的“会庆”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九、三月十九和七月十九。届时,广大信众聚集于寺院中叩拜、进香,而“婆婆”也在信众虔诚的“感召”之下,适时被花轿抬离寺院向信众“散福”,以示回馈。
“婆婆”会庆仪式中,当属农历正月十九日的祭祀最为隆重,这一日是“婆婆”出巡散福之日。当日清晨,诸位“婆婆”的信众们到达各自信仰的“婆婆”之所辖区域,聚集于寺院中等待活动开始。仪式初始,要将“婆婆”的行像③请入造型精致的轿中,轿上雕梁画栋,饰有八仙护持、麒麟送子等,外层有灯笼装饰包裹,正如“婆婆”缩小版的行宫一般。伴随着锣鼓、鞭炮及信众的呼声,轿子被抬到庙宇前方的院落之中,再将其包括伞盖、璎珞、童男童女像、十八般兵器等在内的“仪仗”请出,以黄色绸缎等将其装扮得精美华丽,最后为轿子加盖宝顶,等待夜晚出巡。待到日落之时,信众将供奉“婆婆”的轿子请出寺院,集合于舟曲县城的驼岭山下,按照“婆婆”们的地位排序而依次出巡、环绕县城一周。整个巡游过程中,“婆婆”们的坐轿以锣鼓开道、彩旗领首而行进,宛若璀璨长龙游弋城中,至民众家门则稍作停留赐福并接受祈愿。百姓虔诚叩拜,向“婆婆”供奉酒茶及诸多献礼。身着不同特色服饰的各民族信众通过钻轿子、挂饰品以求赐子赐福、消灾免难。夜半至凌晨时,“婆婆”们依次回到各自的庙宇中,出巡散福活动结束。
在整个舟曲“婆婆信仰”体系中,有庙官、阴阳先生、会首、师家等神职人员。庙官主要职责是维系婆婆寺中的日常运营,包括迎送前来祈愿的信众、管理香火的收支等,是秉持本区域信众意愿、按照特定仪轨推选出来的。阴阳先生,多为世袭家传,其角色为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会首,是由信众自发成立的组织,相当于婆婆寺的管委会性质,主要商议制定会规、会谱,筹备各类活动事宜并兼顾寺院的运转,庙官一般也是其中成员。师家,是以特定的宗教表演取悦“婆婆”的神职人员,他们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唱诵词曲,内容多为赞颂与感恩神灵,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序,用献艺的方式祭神、飨神[3]105-118。 从舟曲地方“婆婆信仰”的形式与内涵来看,由神祇、庙宇、祭祀和神职人员、信众等诸多元素构成了一套完备的且具有佛、道、苯教印记的民间信仰体系。在这个山壑纵深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各种信仰相对独立又彼此涵化,不断进行文化杂糅和新的诠释,最终形成以“婆婆”信仰为共同精神纽带、多民族共同参与的独特民俗文化。
风水信仰
甘肃人在村落选择时除在自然环境中讲究依山傍水、田地广阔、草木茂盛之外,还特别注重风水,讲究龙脉地气。
甘肃的村落风水信仰集中表现在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神秘观念上。具体言之,在村址的选择上,追求有利于人口繁衍及能保障人口生活的生产资料的获得;追求具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吉祥环境格局;追求便于灵魂升天、祖先佑家的风水宝地。
在村落布局上,注重刚柔相兼、阴阳和谐、虚实并重、藏露有致、聚散成理、动静平衡、主次分明、出进通畅、开合顺势等结构理念。
在村落建造上,讲究符合天人合一,与自然浑然一体,神形兼备,妙悟宇宙之理、时空之变。在村落美化上,要求整体中突出家庭个性,富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强调街巷有别、山水相济、草木常青、理想与现实统一,建筑物体对称平衡。
在甘肃,村落建筑上有众多的信仰和禁忌。大型村落东有东岳庙,西有文昌楼,中有其他神庙。村郊东面筑石坛、土塔,为祭日之所;村郊西面筑地坑、石穴,为祭月之所。其所禁与墓葬相连,忌有不洁场地伴邻。居家院落要择吉地筑墙,讲究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禁忌在坟墓之上打基建房,忌太岁日动土搞修建,忌占黑煞、白煞之所。房屋建筑不得高于庙堂、戏台。
篇5:台湾用餐文化礼仪
台湾用餐礼仪
1喝汤时使用汤勺,不端碗
2干杯的意思是把杯子里的酒全部喝光
3在餐馆里吃剩的食物可以打包
4吃面类时不可以发出声音
5骨头或核可以直接吐在桌上
6吃饭时打嗝也不失礼
7台湾餐桌饮食
台湾高山族早期多以小米、蕃薯为主食,食皆用手。后来,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多,逐渐吸收了汉民族的饮食方式,改用筷子,大米逐渐成为主食。不过,不少高山族部落仍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特色,如兰屿雅美族的吃鱼有男女之别的限制。高山族人喜欢饮酒,其用小米所酿制的酒,也呈现出特有的饮酒文化。
闽客饮食文化是台湾最主要的饮食文化,是从大陆的福建与广东饮食文化发展而来,成为今天“台湾菜”,其主要特色是强调海鲜。闽客饮食文化中,餐丁酒店多设佛龛,以求保佑发财。另外,与福建、广东一样,台湾具有浓厚的饮茶文化,喜欢冲饮壶茶,讲究茶具的精美和冲泡方法,特别流行“功夫茶”。在历史上,台湾还生产过供春、秋圃、潘壶等几种质坚耐热、外观雅致的紫砂名壶。如今,台湾茶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
台湾宗教信仰流行,在祭典或祖先的祭祀人,十分重视供品的食品内容。如生的用来祭天,熟的祭品是祭祖先。现今的台湾,也十分流行吃素。
台湾与大陆南方一样,饮食非常讲究食补。现在可以说是一种健康饮食文化。在台湾,养生防老,阴阳互补,五行调和等观念深厚。目前台湾食物养生方式主要有素食、生食、有机饮食、断食疗法及传统中医食疗。台湾民间常有以“四神汤”(淮山、芡实、莲子与茯苓)作滋补饮料,是著名的滋补小吃。民间食补习俗中最独特的是所谓的“半年补”,即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家家户户用米粉搓丸子,做成甜粢丸,吃后可除炎夏百病。另外,台湾还有“补冬”或“养冬”,即立冬日进补。
台湾特殊风味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包罗万象,结合了台湾本地与大陆各地的风味小吃。知名者有基隆庙口的天妇罗、彰化的肉圆、嘉义的鸡肉饭、新竹的贡丸、台南的担仔面、士林的大饼包小饼等。
台湾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礼仪的基本要求:尊重为本!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单位。
礼仪的意义修养:修养--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礼貌修养--在礼貌、礼仪、礼节等方面自觉地按照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要求,在待人接物时所特有的风度。
道德: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交际: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民俗: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传播: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审美: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但由于地区、历史、行业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对于礼仪的认识和表现各有差异。
篇6:台湾文化礼仪知识
一般礼仪
按照美国人的标准来看,要台湾商人作出一项决定往往要花费很长时间,所以谈生意时要有耐心。
在某些,家内不穿鞋子,改穿拖鞋。要客从主便。
称谓与问候
与熟人或亲密朋友见面时,习惯上握一下手。初次见面时只须点头打招呼。微微弯腰鞠躬是表示敬意,但不要做得过分。
约会与准时
赴约时,完全可以比规定时间稍早或稍晚一些到达。
款待与馈赠
宴请通常是在饭店里不是在家里。
台湾的饭菜极其丰盛,一顿饭可能有20道菜,所以在开始阶段要吃得少些以留有余地。祝酒是常见的。“干杯”的意思是一饮而尽,杯底朝天。
筷子与瓷调羹是台湾常用的餐具。
登门访问台湾人时,宜带一样小礼品,例如水果、糖果或干点。递送礼品或其他物品时应用双手奉上。接受宴请后写一封感谢信是必须的,并且受主人欢迎。
交谈
别谈论中国大陆和当地的政治。
礼仪基本要求
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自己的单位。
礼仪的意义修养:修养--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礼貌修养--在礼貌、礼仪、礼节等方面自觉地按照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要求,在待人接物时所特有的风度。
道德: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
交际: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民俗: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惯例。
传播: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审美:礼仪是一种形式美。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还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
人们越发意识到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上的重要作用;礼仪已经成为提高个人素质和单位形象的必要条件;意识到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
“不学礼,无以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形象”,正是对礼仪作用的恰到好处的评价。
礼仪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行为科学,但由于地区、历史、行业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对于礼仪的认识和表现各有差异。
饮食礼仪
台湾深山的高山族人吃食比较贫乏,他们很少吃白米,一般多以番薯、芋头为主食。台湾兰屿的雅美人多半是吃芋头和鱼类;水田地区的人则以大米为主,夹有玉米等。台湾排湾族人喜欢粘小米混合花生或鸟兽肉等,再用树叶包成棕子。他们一般对西餐、中餐均能适应,坦对中餐更为偏爱。台湾人思念家乡,他们对大陆的家乡风味菜看格外喜欢。到内地观光的人,也愿品尝当地的名贵佳肴。
台湾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丰盛吉祥,注重菜肴的鲜、嫩、滑、爽。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甜味道。
③主食 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
④副食 爱吃鱼类、海产品、鸡、鸭、猪肉、牛肉、羊肉及各种野味品;蔬菜爱吃尤菜、黄瓜、西红柿、茄子、菜花、竹笋等;调味品喜用胡椒、花椒、丁香、味精、盐、醋、料酒、酱油等。
⑤制法 对国内各种烹调技法烹制的菜肴均能适应,更偏爱煎、干炸、爆炒、烧、烩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
⑥中餐 对大陆各种风味菜肴都很喜欢,对闽菜、粤菜尤甚。
⑦菜谱 很欣赏龙虎斗、片皮乳猪、冬瓜盅、蚝油牛肉、脆皮鸡、佛跳墙、太极明虾、淡糟炒鲜竹、菊花鲈鱼球、潮洲冻肉、雪花鸡、炒山鸡片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爱喝鸡尾酒、葡萄酒、啤酒,饮料喜欢矿泉水、咖啡、桔子汁、果汁等,茶类尤其喜欢乌龙茶。
⑨果品 爱吃香蕉、菠萝、柑、桔、木瓜、柚子、龙眼、芒果、槟榔、洋桃等水果;干果喜欢核桃仁、杏仁等。
篇7:台湾风俗文化礼仪
风土人情
衣饰
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饮食
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居住
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交通
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风俗文化
文化
台湾人普遍使用汉语普通话和繁体中文,另外比较常见的语言为闽南语、客家语和台湾高山族语言。由于台湾当局和民间重视英语教育,且台湾曾长期沦为日本殖民地,深受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贻害,许多台湾老人普遍可使用日语,所以常见使用外国语言为英语与日语。
台湾汉字拼音使用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外文音译早期普遍采用威妥玛拼音,至今台湾的人名及地名的英语音译大多沿用此拼音法。
,台湾宣布将译音标准改为汉语拼音,如今台湾县级以下行政区划英文译名均使用汉语拼音。
由于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台湾部分汉语词汇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一些融入了台湾本地语言和外国语言,例如:“夯”(热烘烘、流行,来自闽南语)、“赞”(好极了,来自闽南语)与“欧吉桑”(男性长辈,日语:おじさん)、“巴士”(公共汽车,英语:bus),还有一些则是用词习惯的差异,例如台湾的“原子笔”等同于大陆的“圆珠笔”,台湾的“奇异果”等同于大陆的“猕猴桃”。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热络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两岸语词也呈相互影响和逐渐融合之势,如“山寨”、“雷人”、“囧”等发源于大陆的流行词汇,都被台湾民众高频率地运用。
民族
组成台湾居民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少数民族,另一部分是大陆移民。少数民族主要是在文明社会形成之前来自大陆的定居者,他们成为台湾地区最早的居民。
台湾的少数民族分为两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以往称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称为“平埔族”,现在则把少数民族统称为“原住民”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
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篇8:甘肃人的信仰文化礼仪
信仰文化
河西走廊遥遥千余里,风沙大,植被稀少。绝大部分城乡散落在走廊之中和四山脚下,一部分农牧民居于深山老林中。他们的居住信仰集中反映在水崇拜、日崇拜、风崇拜和动物崇拜。民居建筑,讲究水源旺盛、阳光充足、避风性强。日常生活中,多有祭山、祭水、祭风、祭日的风俗。
陇东的庆阳地区,属高原平塬型地方,土地肥沃。这里的民居特别讲究与理想人格的同构,房屋规格、方位、朝向与家庭伦理密切相配,崇尚质朴风格与做人标准的内在联系。村落信仰、民居信仰与民俗活动化整为一,多神崇拜在民居中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平凉,地理地形呈多元化形态,民居状态也较为复杂。在房址选择、院落布局、房屋建造上,文化神秘主义始终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院神、洞神、水神等等,无不参与其间。
在天水地区,民居经历了从穴居到青堂瓦房,在环境选择上注重地质条件和水源;在方位上注重朝阳;在布局上注重条理;在建材上注重牢固。居落营建中,强调天、地、人“三才”对应,阴阳、五行和谐统一,特别注重龙脉、生气,达到“开天地准”、“与天地准”、“开天明道”的基本原则。
岁时习俗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武威习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腊八粥。腊八日夜晚,也有垒火堆放麦草火的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春节
俗称过年。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着新装,齐集堂屋前,设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灵,祭奠祖先,行“迎神纳福”之礼。接着小辈给长辈拜年。之后,全家吃团圆饭(水饺),新的一年开始。
武威乡间习俗,大年初一不去别人家拜年,只是在清晨,携带酒看、香火、馍馍等祭品,赶着牲畜,按“皇历”特定时辰和方向,到村外几十米处,摆上祭品,燃着香火,并烧一堆柴禾,牵着牲畜,绕火堆转一圈。并由长者念诵祝词(祈祷神灵保佑人畜兴旺之类祝语),名曰“出行”。回家时,再将慎馍馍揣在怀中,此意是“空怀出门,满怀进门”,取其吉利之意。现在这一习俗在少数地方还保留着。
正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走访拜年。武威习俗,大年初二要先去舅舅、岳父家拜年。初五日焚烧黄钱,送神,表示年已过完。
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
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流连忘返的传说。武威元宵灯会,不论新俗、旧俗,都要举办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据旧志载:是日城乡居民以牲醴祀土祈丰年,各家炒豆类和麻籽食之,意示杀蚤灭虫。如今祀土祈年活动已不存在,乡间仍有炒麦豆之俗。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乞巧节
农历七月七日为“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旧时在这天晚上,姑娘和年轻媳妇们坐在月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据说这样可以把手笨的人练得灵巧。此俗现已不存。唯城内剧团,每年照例上演神话剧《天河配》。四乡居民蜂拥而至,场场爆满,至七月下旬停演。
民居信仰
裕固族忌朝北开门。忌穿红衣、骑红马的人进入帐房。如携带生肉、牧鞭及枪支者,必须将什物放于帐房外方可入内。客人进入帐房后,不能随便乱动人家的物品,不能自己泡茶。裕固族讲究来客身份,一般要按辈分、长幼、社会地位,分主次就坐。帐房正上方设有佛龛,也是奉敬“点格尔罕”(天神)的地方。正因如此,裕固族严禁在神龛前有不恭行为。
土族非常忌讳在羊圈里大小便,一旦发现此类事情,便认为这是对他怀有敌意的人干的,并要当下铲掉,然后堆放些柏树枝点燃,用烟熏圈半日。土族产房口常贴一小方块红纸,示意外人不得入内。若本家有传染病,则在门口挂一破筛,若全村流行瘟疫,则在村口点燃火堆,以表示驱疫及严禁人们来往。
东乡族,严禁室内挂有人和动物头像的图片。动工建新房或拆旧房时,一般要请阿訇念经,以驱邪求吉。
保安族严禁外出归来的人径直进入住小孩和生病人的房间,否则,将有鬼魔入室。客人不能进厨房和女人的寝室。主妇炸油香时,禁止其他人走进厨房。并有忌春节盖房,忌坐门槛的习俗。
甘肃的哈萨克族的毡房内,严格规定右上方是长辈的居处,特设木床一张,严禁他人在上坐卧。
这里的藏族与蒙古族的民居,无论是帐房、平屋,还是土楼、木楼,其中的上屋里都设置佛龛,有些家户甚至把一间房作为经堂。凡有佛龛和做经堂之场所,严禁靠近污秽之物,来客要庄重严肃,先向佛爷施礼,焚香,然后才能说家常。
在部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新房建好乔迁新居后,还要写祭文数份,护符10张,在新庄东南西北中五方埋压五谷粮及朱砂等用物各一包。准备停当,阴阳先生手持桃木剑和盛水的法碗,口诵祭文,用剑蘸法水向四周泼洒,然后杀鸡、焚烧香表,接着在院里滚动面箩,晃动“照妖镜”,大喊大叫。
此时鞭炮轰鸣,把护符连同蘸血的鸡毛贴在床头、灶头、木门、房檐等处。最后在当院竖一长杆,上挂面箩及镜子,拴上红布条,告诉人们本院严禁外人入内。“忌俗”时间,少则半月,多则半年。
篇9:满族的文化信仰礼仪
民族信仰文化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萨满教
古代满族信仰萨满教,神职人员分为管祭祀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早期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是“巫”的意思,是多神论。萨满教信奉世界为三层,上层为“天堂”,诸神所居:中层为人类所居;下层为“地狱”,鬼神所居。人类的祸福是诸神赐给的。猎人离家外出捕猎,要祷告诸神。祷告猎神,求得能多捕获一些猎物;祷告路神,求得在密山中不迷路;祷告福神,求得在山里少受痛苦。早期满族人敬的神多达一百多种,大多是女神,只有几个是男神。经常出现的男神是猎神。各种神都有偶像,有的是泥塑的,有的是木制的,也有用布缝的。猎神身材魁梧,佩带弓箭,嘴边还有两缕小胡,形象逼真。
猎人祭神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先竖起一个杆子,再用土堆起一个高两米的土台子,猎人排到台前,推选一位有威望的长者,在土台上钉牲祭祀,祷告诸神,然后奔向山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我国北方各民族原来都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受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这种教在许多民族中已被佛教(喇嘛教)和伊斯兰教所取代。惟有满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直到解放时还信仰它。萨满教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内容和祭祀活动仪式。
满族先人对自然的崇拜是同狩猎生活和采集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条件下,衣食都取之于野兽,人们把狩猎所获取的野兽,视为主宰野兽的“神灵”的恩赐,因而加以崇拜。
满族的先人当时还不理解人类的起源,认为某种动物与他们的氏族有着血缘联系,于是视作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加以崇拜,这叫作图腾崇拜。
满族的先人,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逐渐形成对死者及周年的悼念活动。于是有了自己的祖先的“神”。人们既然创造了这些被崇拜的神,必然把自己的安危与福祸寄托在这些神的身上。于是逐渐形成祈求“神灵”的各种祭祀活动。这便产生了交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萨满。
萨满教信仰的“神”有几十种,其中属于自然崇拜的“神”有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火神。还有来源于众多动物名目的神。所有这些“神”,都有自己的偶体和偶像。比如“熊神”是以一张熊皮为其偶体。有的削木为偶,有的以石为偶,有的把被崇拜的“神”绘制在纸上或布上。
这些偶像还不是真正的“神”,只能做为象征而存在,要通过这些偶像与真正的“神”打交道,需要能通“神”的萨满。可见萨满是古代社会中作为现实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之间的交往者。
萨满非世袭,上一代萨满死后相隔数年后,产生出下一代萨满。新萨满被认为是上一代萨满的“神灵”选择的。因而婴儿出生时未脱胞者、神经错乱者、久病不愈者,被认为是当萨满的征兆。学习当萨满者,要学会祭神的祷词,熟悉萨满宗教活动的内容。最后考试时,跳得神智不清,才被认定这是萨满“神灵”已附体,这才取得进行宗教活动的资格。
萨满必须有“神帽”、“神衣”、“神鼓”等一套用具。“神帽”以铜条或铁条为帽架,帽顶前侧有一只铜制的鹰,后侧是两根铜制鹿角,角的多少表明萨满的品级。“神衣”是紧身对襟长袍,一般用鹿皮制作,周身上下缀有铜镜、小镜、腰铃等。下身后侧是飘带。“神鼓”以板条做鼓边,用山羊皮、小牛皮或狍皮做鼓面。此外还有神刀、神杖等用具。萨满跳起”神来,有节奏地敲“神鼓”,大小铜镜和腰铃相击作响,飘带四飞,俨然如沙场上的勇士,用以显示“神灵”的威严。
萨满的宗教活动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声称“消除灾祸,保佑人的安全”,为祭家消除灾祸。第二,声称“为病人祭神驱鬼”,这是萨满经常性的宗教活动。根据患者的症状,如果认为是“外来的鬼”致病时,在大门外或村边上生起篝火,萨满在篝火边“跳神”,并做象征性的射击,表示“驱鬼”。如果认为是触犯某一种神致病时,便杀猪、杀牛或杀羊进行祭礼,由萨满主持献祭,“请求神的宽恕”。遇到病危的患者,认为其“灵魂”已经离开肉体,到了“阴间世界”,便在夜间祭祀,萨满的“神”到“阴间”把病人的“魂”带回来附还于肉体。据说不管你患了何种病,病情多么严重,萨满都可以用不同的办法给你治好。第三,声称能“祈求生产丰收”。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同,祈求生产丰收的宗教活动的形式也不同。狩猎的人长期捕获不着野兽时便供祭萨满的“神”。祭祀时先用柳条做成鹿、猪等模型,萨满披挂上阵,做拉弓射箭的模样,于是鹿、猪模型纷纷射倒,这时猎人便可以上山,据说马上便能获得大批猎物。如果遇到旱灾、虫灾或水灾。萨满当然也有办法,他们又披挂起来,去祭祀“河神”、“虫神”,于是便风调雨顺,害虫绝迹,牲畜兴旺,五谷丰登。
萨满向每一种“神”祈祷,都有不同的祷词。祷词中有各种“神”出身历史、丰功伟绩以及这位神仙的性情爱好等,从而使每一种神都有了各自不同的“高大形象”。祭祀不同的“神”都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须在夜间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内供祭,有的“神”必须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欢猪、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则喜欢飞禽或鱼类。供品一定要适合“神”的不同口味,供错了不但不灵,还会引起“神”的愤怒,带来灾难。萨满的宗教活动不仅使萨满教的内容更加复杂化。而且使各种“神”的形象也定型化了。
服饰文化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台湾当地文化信仰礼仪】相关文章:
1.台湾风俗文化礼仪
2.浅谈礼仪文化
4.学生基本文化礼仪
7.护士服务文化礼仪
8.回族接待礼仪文化
9.职场文化礼仪原则
10.马来西亚餐饮文化礼仪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