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

2022-06-05 08:23: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虚与实”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周易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周易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易论文

篇1:周易经典句子

1、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易经》

2、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易经》

3、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经》

4、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易经》

5、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易经》

6、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易经》

7、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 《易经》

8、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易经》

9、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易经》

1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11、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易经》

12、《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13、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经》

14、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易经》

15、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经》

篇2:周易经典句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巽卦)“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震卦)“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坎卦)“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离卦)“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兑卦)“艮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艮卦)《易经》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3、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经》

4、《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5、心静如止水,志刚如磐石,静默守星月之变,怀志付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日行千里不言其路之遥,夜跃八百不语其道之艰。故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人之本也,学,士之利也。自强而德厚,君子之大宗也。故为君子,当以优学服人,志坚傲人,耐苦强人,高德威人。自强而不息,厚德以载物,是可大成也。《易经》

6、“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易经》”

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

8、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易经》

9、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10、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经》

11、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

1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

1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易经》

14、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易经》

15、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易经》

16、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易经》

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8、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易经》

19、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

2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篇3:周易经典句子

1、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2、即鹿比虞,唯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3、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4、夫妻反目,不能正室。

5、物无妄然,必有其理。

6、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7、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8、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9、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10、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11、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

12、君子伺机而作,不俟终日。

13、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14、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15、君子以遏扬善,顺天休命。

篇4:《周易》及其哲学

《周易》及其哲学

记得是在去年,责任编辑专程赴京,邀我设计、主编一套关于《周易》人生哲理的应用方面的丛书。这使我一时很踌躇。一则我虽然研究过《周易》,但那是从文学和文献学角度进行的,而且只涉及古经部分(1);再则自那以后,我虽然一直想从哲学角度再对《周易》、尤其大传部分作些研究,却总苦于没有时间(2);三则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从“应用”的角度去研究《周易》,而且担心一说到《周易》的“应用”,人们就会想到占卦算命之类的事情上去。我是一向服膺“善易者不占”、“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类古训的。

不过,我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了。这主要是我的朋友、任教于作为国家社科研究基地的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的林忠军教授,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支持。我们决定共同主编这套丛书。他在《周易》研究方面的功力是我素所钦信的。何况还有我的朋友们、尤其是在《周易》研究上造诣颇深、曾承担国家级周易研究项目的杨庆中博士的加盟,这更使我信心倍增。

转眼之间,已经寒暑,各方书稿,陆续告成。批览之余,考虑到这套丛书的读者层面的特殊性,我想略谈一些想法,一是简要通俗地介绍一下《周易》其书的情况,二是借此机会梳理一下我对《周易》哲理的若干感想,以就教于广大读者。

1.研究《周易》的意义及其方法

《周易》是跟“玄学”挂钩的。这与“魏晋玄学”颇有关系。魏晋玄学的一个特点,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相当程度上的合流,亦即论证“名教出于自然”。名教者,儒家伦理也;自然者,道家玄思也。两家思想的这种合流是有文献依据的,这就是当时玄学家所谓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前两部书都是道家的,唯有《周易》素来是被视为儒家经典的:儒家以“六经”为原典,而《周易》为所谓“六经之首”。但事实上,《周易》本来并无所谓哪家的。唯其如此,先秦诸子许多都跟《周易》有所关联。

不仅如此,事实上可以说:此后的一部中国思想史,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一部《周易》诠释史。在汉代经学里,“易学”极为昌盛;董仲舒的哲学,所取于《周易》的观念尤为显著。接下来是魏晋玄学,已如上述。汉唐佛学也与《周易》多所关联,我们只须指出一点:般若学脱胎于玄学,这是众所周知的。至于宋明理学,其中的易学更是蔚为大宗,理学大家莫不治《易》,理学家往往同时也是易学家。直至现代所谓“新学”,《周易》仍然发挥一种基本思维模式的作用。例如现代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先生,便自宣称其“新唯识论”乃是“归宗大易”的。

由此看来,欲理解中国思想文化而不知“易理”,殊不可能。那么,应该如何研究《周易》?我想,首先要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所谓正确态度,我感觉最迫切的就是必须破除迷信。自80年代“易经热”以来,人们对《周易》表现出几种常见的迷信:

一是“应用的”迷信。考虑到《周易》这部书的“筮书”特点,这一点是尤为紧要的。研读《周易》,首先必须避免那种求神问卦、占卜吉凶的想法。你读《周易》的目的如果是想从那里面、进而从“神”那里捞取什么好处,诸如何时升官、怎样发财之类的,那我劝你趁早放下别读了,因为读了也白搭。这倒不是说我们读《周易》就没有一点实际用处了,否则我们写这套书来干什么?用处也是有的,但那绝对不是什么神神怪怪的未卜先知,而是能够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提供些有益的思维方式、处理方法而已。

二是“科学的”迷信。现今学术界某些人心里,有一种很大的迷信,就是以为古人比今人高明得多。在他们看来,仿佛不是猴子变成了人,反倒是人越来越变得像猴子了。在《周易》研究方面,这种迷信的一种重要表现是:以为《周易》比今天的科学还科学。《周易》是科学吗?我的回答是断然否定的。我们今天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但它本身并不是科学。我们用科学方法研究它,它就成为了科学的对象,正如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毛毛虫,毛毛虫也就成为了科学的对象。但是毛毛虫本身仍不是科学。有人认为《周易》比今天的物理学、天文学还科学,据说可以凭它发现新星!这实在是痴人说梦!就以我们所谓的易道“广大悉备”来说,那也不过是说它属于那种比较抽象的、哲理思维层面上的东西,而越是抽象的道理,其适用的解释涵盖面当然也就越大,这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其实,这正好说明了《周易》乃属于人类早年的一种尚未充分分化的观念形态。

三是“历史的”迷信。《周易》里面涉及到不少历史材料,后世关于《周易》的传注也涉及许多历史材料问题。其中当然也有可以归入“信史”的,但是绝对不可迷信。例如《系辞下传》有一段说,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取诸”《周易》某某卦的,这就不能说是史实。又如传统认为,伏牺发明了八卦,文王又推演为六十四卦,又和周公一起为之系辞等等,这些也都未必可信。当年顾颉刚先生倡导“疑古”,现今李学勤先生则又倡导“走出疑古时代”,本身都是不错的,但容易被人们拿来走向极端,一“疑”就疑到了一无是处,一“走出”就走到了句句是真理。最近学界的倾向,就往往是后者。《周易》文本简直要被神化了。

在我看来,今日研究《周易》,应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以文献考据为基础,二是以义理诠释为方向,三是以思想转换为宗旨。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前者是后者的工具、根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目标。仅就其中的文献考据一项来说,也有三项基本任务:其一,文献的搜求,这属于目录学的范畴。就今天的情况来说,尤其要注意出土文献的搜集。其二,文献的鉴定,这属于版本学的范畴。在这方面,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其三,文献的释读,这属于校勘学和训诂学的问题。只有在正确、准确释读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义理的阐释。

而我们最终极的目标,则应该是对《周易》思想进行现代转换。通俗地讲,这也就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关系问题。《周易》毕竟是古人的思想,如果现成地搬来用,未必适合于今天的情况,更不用说它肯定是没有达到当代思维水平的了。但就文化的传承来说,我们又有责任使它的某些具有恒定价值的观念、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这就需要进行现代转换。在我看来,《周易》思想的现代转换,必须与当代的思想格局联系起来,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注意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与西方现当代思想的对接。否则,《周易》的哲理就永远不过是博物馆里面的老古董,只能供人赏玩而已。

2.《周易》的文献构成

下面,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周易》的文献构成情况。《周易》(3)一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

是出自历代众人之手,因此,它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一些传统的说法,例如“人更三圣,事历三古”(4)之说,认为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与周公共同为之“系辞”;孔子进而为之作“传”等等。这些说法当然是不一定可靠的,我们必须自己重新研究这个问题。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周易》(也称《易》或《易经》)的文献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易经》(《周易》古经)――殷末周初

(1)符号系统(卦爻符号)

(2)文字系统(卦辞爻辞)

①象辞(殷周歌谣、原始史记)

②占辞(吉凶断语)

2.《易传》(《周易》大传)――战国秦汉

(1)《彖传》上下;(2)《象传》上下;

(3)《文言传》; (4)《系辞传》上下;

(5)《说卦传》; (6)《序卦传》;

(7)《杂卦传》。

下面分别加以简要介绍:

1.《周易》古经

“古经”部分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即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

(1)符号系统

《周易》的符号系统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爻符号体系。最基本的是两种符号,即“- -”(旧称阴爻)和“―”(旧称阳爻)。根据后来儒家学者的解释,这就是“阴阳”,叫“两仪”。将这两种符号“爻”重叠起来,就能构成各种层次的“卦”:两两相重,可得“四象”(后来邵雍称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三三相重,可得“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再将八卦两两相重,即得整个《周易》的六十四卦(另有一种解释,六十四卦不是八卦的重叠,而是直接由基本符号六六相重而得到的)。所以《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就是“易”,就是“道”,但是没有对应的符号,或者说就是“- -”和“―”的统一,亦即《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2)文字系统

《周易》的文字系统即旧所谓“卦辞”“爻辞”,统称“筮辞”。据我的研究,卦辞和爻辞是一个整体,应是同时编纂的。它们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述”,是编者引用的当时流行的歌谣(以及少量原始史记),它们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所以往往属于所谓“象辞”;二是“作”,是编者加上的占断吉凶的辞语,如“吉”“凶”“悔”“吝”等,往往属于所谓“占辞”。例如涣卦: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初六:用拯马壮吉。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六三:涣其躬。无悔。

**: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

如果我们剔除了其中的占辞,剩下的除去一句原始史记“王假有庙”(王至于庙)以外,就是一首歌谣:

涣奔其机,

涣其躬,

涣其群。 (古韵冬或身部、文部合韵)

涣有丘,

匪夷所思。(古韵之部)

涣汗,

其大号,

涣王居。 (古韵宵部、鱼部合韵)

涣其血,

去逖出。 (古韵质部、物部合韵)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利贞。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六二:鸿渐于磐。饮食bb。吉。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大雁。渐:进,登。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

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bb。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5)。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这可能与旧说“观象设卦”有关。《系辞传》对此作过一种解释:“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等等。首先,符号本身是从某些形象加以抽象得来的(6);其次,诗歌描写的也是一些形象;最后,这两类形象有可以类比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类比思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它所用以概括规律的东西不是逻辑的概念推演,而是自然的形象比拟。但是,它仍然是一种“抽象”概括。

2.《周易》大传

“大传”古称“十翼”,意指十种对“经”具有附翼辅助作用的文献;事实上,它们是七篇文献。这些文献旧说乃是孔子所作;但比较可靠的理解是,它们应是孔子后学的作品,其中记录了孔子本人的许多关于《周易》的理解阐释(所以其中多有“子曰”字样)。分述如下:

(1)《彖传》

“彖”(tuàn)指“彖辞”,就是古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开头的卦辞。它与“爻辞”相对而言。例如乾卦,“元亨利贞”就是彖辞或者卦辞;其余六爻的筮辞就是爻辞。爻辞只断定该爻的吉凶,彖辞则断定整卦的吉凶。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系辞上》说:“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彖辞作的“传”,也就是对彖辞的解释。但实际上它也直接解释卦义:“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7) 试以需卦为例:彖辞为:“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彖传为:“需,须也(解释卦名),险在前也(解释卦象:下坎)。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根据卦象上乾下坎解释卦德)。‘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解释彖辞亦即卦文);‘利涉大川’,往有功也(解释彖辞)。”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解释未必是彖辞本来的意思。作为筮书的《周易》古经本是吉凶占断,《彖传》把它们政治化、伦理化、哲理化了。不仅《彖传》,整个《易传》都是如此。

(2)《象传》

各卦的《象传》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大象》解释整个“卦象”,《小象》解释各爻的“爻象”。例如《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以上大象,以下小象)利用刑人,以正法也(释初六爻)。子克家,刚柔接也(释九二爻)。勿用取女,行不顺也(释六三爻)。困蒙之吝,独远实也(释**爻)。童蒙之吉,顺以巽也(释六五爻)。利用御寇,上下顺也(释上九爻)。”

《大象》的特点是:其一,将每卦看做由两个三爻卦(即“八卦”或“经卦”)构成的;其二,以经卦所象征的事物来解释卦象;其三,又以此卦象来象征人事。就拿上例来说,“山下出泉”是说此卦的上艮(山)下坎(水)的卦象;“君子以果行育德”则是比拟人事,说君子应该像山下泉水的流行一样地行事、培育德行。《小象》则是以各爻所处的位置来解释,仍是比拟人事的。例如“子克家、刚接柔”是说此爻为阳爻(刚)而紧接着阴爻(柔)的,暗示男(阳)女(阴)相接,故儿子能成家。

(3)《文言传》

是专门对乾、坤两卦的解释,即《乾文言》和《坤文言》。它以孔子答问的形式,讲解乾、坤两卦蕴涵的关于天地之德、君臣之义、为人处世、修齐治平方面的道理。

(4)《系辞传》

这是大传中最重要的一篇,相当于对《周易》全书的通论。“系辞”本来是指的古经的卦爻辞(彖辞、爻辞),意为将言辞系属于各卦爻符号之下(相传是由文王周公进行的);而“系辞传”则应是对“系辞”的解释,但实际上不限于此。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涉及一系列重要观点,诸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尊地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及其术语,对中国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说卦传》

这是专门解释所谓“经卦”、亦即“八卦”的。孔颖达说:“说卦者,陈说八卦之德业变化及法象所为也。”(8)突出了乾、坤两卦对于其余震、巽、坎、离、艮、兑六卦的优先地位;提出了“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重要思想。

(6)《序卦传》

专门解释《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秩序及其蕴涵的道理。从“天地”(乾坤)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至“未济”终(“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贯彻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存在论、方法论、辩证法思想。

(7)《杂卦传》

《杂卦传》也是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但又与《序卦传》不同。它对六十四卦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的,但跟《序卦传》确定的顺序很不同。因此,《杂卦传》所谓“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错综复杂”关系:它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组合关系,两两相对,对比说明。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从音韵上来看,它是一篇形式整饬的韵文。

以上就是《周易》经、传的文献构成的大致情况。

3.《周易》的思想及其应用

严格来说,《周易》的古经部分是谈不上什么“思想”的,虽然它包含有当时人们的许多重要的观念;《周易》的思想主

要是在大传部分,人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哲学”就在其中。这里我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周易哲学的基本理解。

我把中国哲学视为一种“东方生命哲学”。“生命哲学”一语具有几种意义:最狭义的生命哲学,是西方二十世纪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流派。广义的理解,凡是具有以下特征的都属生命哲学:第一,这种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即关注人的生活、生存;第二,这种哲学赋予人的生命存在以一种本体论意义,把生命意向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第三,对这种生命存在的'把握,最需要的是一种直截了当的“领悟”,而不是理智,虽然后者也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乃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哲学。

而周易哲学就是中国生命哲学历史上的第一个系统性的形态。它的终极关怀是“观我生”“观其生”(9),就是对于人生的高度关注;它把天地人一体的宇宙视为一个大生命系统,“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10);它引领我们去直观地领悟这个生命系统的“易道”――天道、地道、尤其人道。由此,它指示我们将所领悟到的人道运用于我们的人事中,求得人际的和谐、天人之际的和谐。

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而阴阳范畴的实质则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 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阴阳范畴的形式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

庄子云:“易以道阴阳。”(11)周易哲学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不仅如此,其实整个中国哲学也可以归约为阴阳问题。中国哲学几乎所有重要范畴,都是一种“二元一体”的关系范畴,亦即某种“阴阳”关系。例如,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12)何谓“气”?“盖阴阳者气之二体。”(13) 何谓“仁”?“仁,亲也,从人二(即二人)。”(14)“仁者爱人。”(15)(其实也是一种二元一体阴阳关系)何谓“理”?“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 (16)看来无须多费唇舌,“阴阳”确为中国思维的最高范式。中国哲学的三大问题,就是天人、群己、身心关系问题,无非阴阳关系问题。《易传》完成了阴阳范畴的生成,“阴阳”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模型。

阴阳范畴的内容,就是生命关怀,或曰生命忧患意识。故《系辞传》一言以蔽之:“生生之谓易。”所以我说周易哲学就是生命哲学。又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即生命忧患意识。忧患的具体内容随时代而转变,但生命忧患本身是中国哲学永恒的主题。

阴阳范畴之能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范畴,正在于它契合了这种生命关怀。阴阳范畴在周易哲学中的原型,是男女交媾而孕育生命这个事实。《说卦传》将八卦视为父母(乾坤)生育了三男三女(震坎艮、巽离兑);《系辞传》对乾坤进行了生殖器官交合前后的描写:“夫乾,其静也专(抟),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合),其动也辟(开),是以广生焉。”《咸彖传》还具体描写了交媾的情形:“二气感应以相与(亲和),止而说(悦),男下女,是以亨(通)。”《易传》中充满了性暗示,人所共知。按郭沫若的理解,甚至《周易》古经最原始的阴阳卦画,已是生殖器的写照。

把男女交媾外推为天地交合,再抽象为阴阳交感,此即周易哲学阴阳范畴的逻辑诞生,《系辞传》以一语括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从“男女”交媾而直接言及“万物”化育,这是思维的跃迁。故李贽一语道破:“极而言之,天地一夫妇也。”(17) 生命存在成为宇宙的本体,阴阳结构成为普遍的法则。此即中国哲学天人之际的实质。西方生命哲学将个体“生命冲动”本体化,而周易哲学则将人际“生命交流”本体化。周易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结构(18);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结构,而就是人本身的生存结构。此即《周易》的生命本体论,生命形上学。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唯其如此,《周易》筮法,凡阴阳相交则吉,而阴阳相背则凶。

阴阳范畴的形式方面,则是结构思维方法,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上来把握。

静态的阴阳结构,总体特征就是“二元一体”关系模型。

所谓“二元”,是讲阴阳双方的差异对立,其经典表述为“一分为二”,可界定为“同类异性”。男女是同类异性,天地、乾坤、阴阳也都是同类异性。非同类不相交,这是一个生命法则:“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风马牛,不相及”。非异性亦不相交,这也是一个生命法则:“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艮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语)。

所谓“一体”,是讲阴阳双方的亲和统合,其经典表述为“合二而一”,可界定为“共存互补”。此即所谓“和”(孔子语),所谓“交”(方以智)。不和不交,“夫妻反目”(《小畜》)、“上下敌应”(《艮彖》),是不符合生命结构法则的。

动态的生命结构,则是一种公理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分为两步:首先寻求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揭示一种一般关系、普遍结构;然后由此出发,推演出一系列定理,从而形成一个自足的解释系统。周易哲人从生命现象中发现了这种公理:阴阳-生命结构。从而推演出一系列伦理-政治定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这就是《系辞传》所谓:“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作为这样一个生命公理系统,把宇宙天地人物推演成一个生命大系统,阴阳结构便是它的公理。这个公理既是自为的理性公设,也是自在的形上本体,亦即逻辑与历史的同一,阐释与文本的同一。这个公理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例如“一分为二”至今仍是中国人所承认的一条公理。

这种方法在西方逻辑、尤其现代符号逻辑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主要就是形式化、符号化,成为一种精确的科学工具。在周易哲学中,象数派早已企图将它形式化、数理化,但它不是形式逻辑的,而是思辩逻辑的;而义理派则对形式化、数理化不感兴趣,他们注重内容、实际,以之解释生活、理解人生。西方结构主义从列维-斯特劳斯到乔姆斯基,把这种公理方法成功地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仅此而论,西方结构主义与周易哲学是相通的:阴阳范畴,就是生命系统的“深层结构”。但西方结构主义的公理是一种先验的预设(19), 而周易生命哲学的公理是生命的直观(仰观俯观,近取远取);西方结构主义是一种科学理性主义,而周易生命哲学是一种人文理性主义。此即中国的生命现象学、生命阐释学。

&nbs

p;  周易哲学的生命关怀落实于整个中国哲学,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其一、民生与人生:群体生命与个体生命

此即中国哲学的群己关系问题。儒、道两家都将《周易》奉为经典。儒家关怀群体生命。孔子主张“爱人”、“务民之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仁政及社会分工的探讨,荀子的王制思想和对“群”、“分”的探讨,都是企图寻求一种群体生存结构。“礼”便是群体生存的保障,君臣、父子等等关系,无非阴阳结构。道家关注个体生命。老子研究“长生久视之道”。庄子研究如何“养生”、“保身”、“全身”。至于杨朱“贵生”、“重己”以至“一毛不拔”,则把这种个体生命哲学推向了极端。

其二、生存与发展:生命的维持与提升

群体的生存发展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其实从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儒家关怀群体生命,讲集体的生存与发展。《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富、教,正是由求生存而到求发展的阶梯。道家关注个体生命,讲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老子侧重生命的维持,庄子侧重生命的提升。

其三、肉体与心灵:生命的存在与超越

此即中国哲学的身心关系问题。人总希求克服生命的有限,追求生命的无限。儒家诉诸群体,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将个体生命融入生生不息的群体生命之中。道家诉诸个体生命的形上依据“道”,就是诉诸“自然”这个大生命。老子偏重肉体存在,庄子偏重心灵超越。老子“玄牝之门”,“可以为天下母”,“以顺众父”,几乎就是《周易》的原版。

周易哲学所确立的这种生命结构主义哲学,影响了后来整个的中国哲学史。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致思取向却惊人地一致,具体来说,中国哲学史表现为同一“生命结构”的主题变奏。所谓中国哲学的转型,不外乎是生命结构的具体历史内容的转换,亦即剥除其失去现实意义的内容,赋予其具有时代价值的内容。

这可以追溯到周公思想,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关系。一个中心就是周族的群体生命忧患,即周王朝的生死存亡问题,归结为“德”的问题(德者得也,这里是讲的得天受命)。两个关系都是阴阳结构模式:一是天人关系,要求“以德配天”;一是君民关系,要求“敬德保民”。周人的思维模式很类似于结构主义、如布拉格音位学派的思维方式。这里是两次二元对立(天人、君民)的叠加,而形成一个“语义三角”:

L I

君 → 民

这里,天决定君,即“天命靡常”,“唯德是依”;君决定民,即“保民”,“牧民”;民决定天,即“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某种基本思维构架是由周公确立的。

进入子学时代,儒道墨法无不以生命结构为中心议题,其中儒、墨、法家探讨群体生命问题,道家探讨个体生命问题。儒道二家上文已有讨论。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尚同”“非攻”,无非在二元对立关系中求得亲和一致,消除“祸篡怨恨”,以利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甚至法家韩非,其实也是想要解决社会群体生存问题。他认为由于人性恶(这个思想得自其师、儒家的荀子),“人民众而财货寡”,导致争夺而危及群体生存,这就必须实行强有力的专制统治,才能维持群体的生存秩序。其师荀子是以“礼”节群,而韩非则是以“法”制群,但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维持群体生存秩序。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全面继续和发展了先秦生命结构思想,完成了中国哲学第一次历史大转型,从而确定了未来整个封建专制生命哲学的基本历史走向。他的阴阳学仍然是对群体生命结构的探讨,而且仍然是周公式的两大关系(天人、君民)、三角结构,亦即一方面“屈民而伸君”,一方面“屈君而伸天”。

魏晋以降,作为一种历史的反拨,个体生命问题突显出来。道教哲学是很典型的个体生命哲学,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佛教则由超越个体生死轮回(小乘)而发展到普渡众生(大乘),最后禅宗回到个体生命超越问题。玄学则企图调和“名教”与“自然”,亦即调和儒家群体生命关怀与道家个体生命关怀,但明显以个体生命超越为主导倾向,崇尚老庄,主张“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越名教而任自然”。

唐代韩、李开启了宋明理学,历史的钟摆再次摆向群体生命问题。程朱理学全面总结了封建生命哲学,而其核心范畴“理”或“天理”、实即仁义礼智的伦理规范,本质上是群体生存结构的概括;而陆王心学,则是对群体生存结构的另外一种概括,是以个体心灵存在透显出来的群体生命存在。程朱认为“性即理”,天理即“生理”,“天只以生为道”(20),这是把生命本体宇宙论化;陆王则认为“心即理”,即是把生命本体心性论化。

中国哲学的第二次历史大转型,从康有为开始,这个过程至今尚未结束。中国近、现、当代哲学的主题,是中华民族这个大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救亡保种、独立自强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生存竞争”这类生物学命题,一时间竟成为最富魅力的哲学话语。康有为“三世说”,本质上是中国最早的民族生存发展战略。此间有一种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就是:一方面西方生命哲学得到相当程度的传播,如张君劢、李石岑、梁漱溟、朱谦之等的哲学;另一方面则是官方哲学中相当突出的生命哲学倾向,如吴稚晖、戴季陶、蒋介石、陈立夫等的哲学。所谓现代新儒家,也只是传统生命哲学的现代化转换的一种尝试。

有三个理论形态是这种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孙文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孙文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其主体性前提,民权主义是其工具性设施,唯有民生主义才是其实质性目标。所以孙中山认为:“人类求解决生存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才是历史的重心。”(21) 但孙中山未能找到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这个历史课题是由中国

共产党人完成的:如果说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那么邓小平理论就正在成功地解决中华民族的发展问题。

至于《周易》哲理的运用问题,我们所应把握的一个核心精神就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是什么样的人,存有什么样的心,你就有什么样的“易道”。这是因为,一方面,易道“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文学家自然注意了“天道”,地质学家自然注意了“地道”,我们常人当然首先应该注意“人道”的方面。此即“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意思。另外一方面,“神无方而易无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随机应变。此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意思。不过在运用时,有一点是必须特别注意的:“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道的运用必须以“善”继之,以“性”成之。换句话说,易道的运用必须发挥自己的善性、良知、天理良心。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对刘大钧先生的慷慨赐序,表示由衷的谢意。

黄玉顺

12月

记于四川成都锦江之滨

注释:

(1)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巴蜀书社1995年版。

(2)只有非常零星的研究,例如拙文《生命结构与和合精神――周易哲学论》,载《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

(3)我们这里所说的《周易》,是指的通行本,即“十三经注疏”本。

(4)《汉书・艺文志》。后来朱熹又加上周公,提出“人更四圣”说。

(5)参见拙著:《易经古歌考释・绪论》,巴蜀书社1995年版。

(6)至于这些符号最初究竟象征的什么具体物象,则有很大争议。例如例如―、- -两个符号,有人认为象征的男女的生殖器官,如郭沫若先生;有人认为出自数字的奇、偶,如张政[火良]先生。还有八卦,旧说认为象征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诸如此类,迄无定论。

(7)孔颖达:《周易正义》。

(8)《周易正义》。

(9)《易・观》。

(10)《易・系辞传》。

(11)《庄子・天下》。

(12)老子所谓“负阴而抱阳”亦此意。

(13)王夫之:《正蒙注・太和》。此种观念始于西周。

(14)《说文解字》。

(15)《论语・颜渊》。

(16)《朱子语类》卷94,谓理与阴阳为同构关系。

(17)《夫妇论》。

(18)周易哲学的“本体”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从粗陋的宇宙论角度去看,其本体是自然“天地”;从本质论、亦即从真正意义的本体论的角度去看,其本体是“太极”“阴阳”,这并不是实体,而是一种逻辑结构。

(19)参见乔姆斯基《笛卡儿语言学》。

(20)《二程遗书》卷二。

(2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篇5:周易读书笔记

家里有一本看图说话的《周易》,闲来无事,随手翻阅,不禁入迷。

至少在60以前,我们的先祖伏羲氏就能在自然数基础上形成河图这样宇宙模式,而且这个模式可以和天文地理历法医疗融会贯通,他的原创天才让我无比赞叹,我反复思索伏羲原创思维,试图进入他的状态。

读《周易》,第一个体会就是华夏民族远古时候无比尊重哲学家,譬如伏羲,他在黄河边看见龙马负河图跃出水面,于是他领悟到了“戴九履一”的宇宙数学模型。如果这个传说是真实的,那么伏羲当时就处在精神病状态了,当然这种精神病可能是临时性的,是他苦思冥想导致的,他出现了幻觉。这种精神病患者我们先民尊重他为祖先,因为他原创了一种宇宙数学模型,大禹也是这样,他在顿悟到洛书的基础上,明白了相生相克的道理,并用这个哲学治愈了大水,我们先人尊重他为族长。

读《周易》,第二个体会就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不是在前人的哲学基础上,哲学具有排他性,在前人哲学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研究前人哲学思想,吸取的是他如何进行哲学原创工作方法而已,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位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而已,真正的哲学家必定有自己原创的宇宙模式,伏羲和大禹在自然数的基础上创造了河图洛书这样宇宙模式,这个事件启发我们,抽象并融会贯通现代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建立自己宇宙模式的一个路径。

篇6:周易读后感

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副长长的战争图画。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两朝,历代的统治阶级为了争当权利至高无上的帝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近代,则更是内忧外患,战火连绵,人民得不到安宁,国家得不到发展。

二场战争,我国不仅失去了最大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而且还割地赔款,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和无数金银珍宝。

抗日战争,虽然是一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护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但同样也给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日本强盗在中国实行的“三光”政策,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啊。好不容易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蒋介石又发动了内战,八年抗战再加三年内战,中国真正变成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贫困国家。

只到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年,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发展,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只能是在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里才能做到啊。

篇7:周易读后感

《周易》与《书经》主要写了,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记、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周易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尚书》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政治思想的研究重要作用。孔子年老时,回家乡编书和讲学,但仍坚持学习。因为读的遍数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多次,以此形容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后我在读书时,也要做到认真阅读,不断的积累知识,充实自己。因为孔子就是用毕业生的'经历,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的。我们拥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努力,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自觉背诵,把每天的学习内容当天掌握,扎实读书,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书求学》――《周易》读后感350字

作者:杨B程。《读书求学(三)》主要讲了《周易》和《书经》两本书。《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那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认真学习,所以才会这样的。而《书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它的内容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秦穆公。它还是儒家重要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一本。

孔子写的《论语》之所以用了很多《周易》里的词,是因为孔子韦编三绝,刻苦钻研,决心要把这本难读的书弄懂,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说我,在一次背第三阶段古诗《木兰诗》的时候,由于字句太多,我怎么也背不下来,于是我下决心一定要把它背下来,而且是在十分钟之内,我先熟读《木兰诗》一遍、二遍、三遍……一直到十遍,我又从网上查找了《木兰诗》的大意,这种“和时间赛跑”的精神,促使我把《木兰诗》不到五分钟就背了下来。

我们学习的时候也必须像孔子一样,要有“韦编三绝”的韧劲,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篇8:《周易》述评

《周易》述评

本文主要对易、卦、爻、辞、《易经》、《易传》、《连山》、《归藏》、《周易》等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进行了评述,并对《易经》六十四卦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评价.

作 者:马保平赵继宁 Ma Baoping Zhao Jining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 22(12)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述评  

篇9:如何学习周易

如何学习周易

1、摆正心态,学习一门知识,尤其是周易这种非常深奥的知识,首先要有恒心和毅力,请记住周易是终身知识,不是一时就能学会弄懂的。另外很多人是图着算卦、预测的目的去学周易,那我劝那些人还是尽早放弃。周易是可以预测,但这只是周易庞大知识体系的冰山一角罢了。

2、了解周易,知道它大概是什么、讲什么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了解的`话请参见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

3、寻找合适的入门书籍,周易的内容并不多,但是文字拗口晦涩难懂,所以作为入门最好选用有翻译的书。小编入门用的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周易还算权威,现在市场上关于周易入门的书籍俯拾即是,但真正权威的并不多。我并不是说他们的入门书有多么多么错误,但总感觉他们的解释主观性太强,个人水平有限、不适合入门。还有大家要想再买点其他的书中华书局的书也不错,推荐购买,民国的那几个人还是很牛的。

4、有了学习教材后就要刻苦学习了,先要了解周易八卦与六十四卦基本构成即卦象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周易也是一门符号学)。背诵八卦的卦画、名字、代表方位及实物。背诵六十四卦卦象、卦名、爻辞(这个最难)各宫归属。我说的背诵是指达到随意默写的程度,越熟练越好。最后强调爻辞最好结合着解释背诵。基础一定要打好打牢,这好比大厦的根基,根基稳了大厦才能更高。

5、接着背诵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要怕辛苦,慢慢就会适应,随着了解的加深,慢慢的自己的感悟也会加深。背的同时可以结合着生活经历学习了,比如世间万物在八卦中各有所属,世间万事在六十四卦中都能找到原型,周易的一大功能就是教人趋利避害。

6、基础打牢后,推荐三本进阶书,朱熹的《周易本义》、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程颐的《伊川易传》,这三本是周易易理派的代表作。如要想学习象数,推荐读唐朝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这部书收集了许多汉代的经典之作。另外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老子》《庄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7、如果你对周易的学习如饥似渴,且前面的知识都已掌握。我推荐学习清朝修的四库全书的易类六卷及易类存目四卷共十卷。据说现在已有电子版,可以试着找一下。

8.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最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交流,一方面可以互相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相互讨论问题。当然了,如果能找到老师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最后,希望大家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学习周易,周易这部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弄懂弄透的 ,但我敢保证周易学一点就能有一点收获。

篇10:周易基础知识

周易基础知识

很多易经爱好者学习多年而无所得,主要原因就是不入门,没有真正理解阴阳五行真正的含义,不天干与地支概念把握不准确,以及八卦意义与易理的应用。

易经学习方法与顺序是这样的:

一、阴阳道理

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

宙为阳、宇为阴

男人为阳、女人为阴

气为阳、血为阴

热为阳、冷为阴

散为阳、聚为阴

南为阳、北为阴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表为阳、里为阴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动为阳、静为阴

南为阳、北为阴

时间为阳、空间为阴

……

二、五行道理

四季变化为五行根源

五行与自然对应关系:

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

五行与人体对于关系:

木:肝胆;火:心与小肠;土:脾胃;金:肺与大肠;水:肾与膀胱

五行与社会关系对应

木:社会发展

火:精神文明

土:物质文明

金:法制科技

水:道德知识

五行与儒家思想对应

木:仁爱

火:教化

土:诚信

金:义气

水:智慧

五行与佛教五戒对应

木:杀戒

火:淫欲

土:妄语

金:盗戒

水:酒戒

五行与道家五缘

木:君

火:天

土:亲

金:师

水:地

五行与人体与情志对应

五行 五脏 六腑 季节 气候 五感 五官 五色 五味 形体 五音 方位

木 肝 胆 春 风 怒 目 青 酸 筋 角 东

火 心 小肠 夏 热 喜 舌 赤 苦 脉 徵 南

土 脾 胃 长夏 湿 思 口 黄 甘 肉 宫 中

金 肺 大肠 秋 燥 悲 鼻 白 辛 皮毛 商 西

水 肾 膀胱 冬 冷 恐 耳 黑 咸 骨 羽 北

三、五行作用关系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十天干顺序: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十二地支五行: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天干五合

甲与己合化土

乙与庚合化金

丙与辛合化水

丁与壬合化木

戊与癸合化火

地支三合局

寅午戌三合火局

亥卯未三合木局

巳酉丑三合金局

申子辰三合水局

地支六合

子与丑合化土

寅与亥合化木

卯与戌合化火

辰与酉合化金

巳与申合化水

午与未合化土

地支六冲

子与午冲

丑与未冲

寅与申冲

卯与酉冲

辰与戌冲

巳与亥冲

地支三刑

丑未戌三刑

寅巳申三刑

卯戌三刑

辰午酉亥自刑

四、地支十二月建

月建: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气与十二个节,十二个气是太阳运行,十二个节是地球变化;月建就是十二个节。

立春到惊蛰建寅月

惊蛰到清明建卯月

清明到立夏建辰月

立夏到芒种建巳月

芒种到小暑建午月

小暑到立秋建未月

立秋到白露建申月

白露到寒露建酉月

寒露到立冬建戌月

立冬到大雪建亥月

大雪到小寒建子月

小寒到立春建丑月

五、五行旺相休囚死

旺:值时节当令的.五行为旺

相:旺所生的五行为相

休:生旺的五行为休

囚:克旺的五行为囚

死:旺所克的五行为死

六、五行十二长生

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

七、八卦知识

先天八卦顺序:乾金、兑金、离火、震木、巽木、坎水、艮土、坤土

先天八卦代表万物运行规律与次第

后天八卦五行与八方方位

震为雷的五行性质为阳木,位于正东方;

兑为泽的五行性质为阴金,位于正西方;

离为火的五行性质为阴火,位于正南方;

坎为水的五行性质为阳水,位于正北方;

坤为地的五行性质为阴土,位于西南方;

艮为山的五行性质为阳土,位于东北方;

巽为风的五行性质为阴木,位于东南方;

乾为天的五行性质为阳金,位于西北方;

篇11:《周易》读书笔记

首先,我澄清了多年在心中的误解,以前,总以为易经是用来算命的,但是曾老师给了我很好的解释:易经里的说词只是给你参考用的,并不是算准你的是非祸福。算的命有事都是:真作假时假作真。有时都是不可信的。算出来的是上天给你的参考工具,用不用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切身环境去使用罢了。

易经告诉我们凡事都有阴阳两方面,为人处世如此,思考问题亦如此。所谓阴阳就是相对的正反两方面,你不能太阴,也不能太阳。因为物极必反,万物都讲究平衡。万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互生互换。

曾老师说学习易经的意义一个是纠正似是而非的观念,第二个是具有神秘性道德性第三个是求同存异。何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万物都是在自然规律中生长成熟,而易经就是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所以现在我们心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只有在用自然去比较是最合适的。

曾老师讲到过天地人三才。易传里有张三才图,上阳为天,下阴为地,人在天与地阴与阳之间,图像边框是圆的,所以又称为天人合一,意为人与宇宙互为协调。

系辞里讲过八卦变化的问题: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意思是:八卦排成阵列,天地间的万物变在其中了;八卦重叠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便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递相推移,变化之理便尽在其中了。从中可以看出周易是多么的广大以及它深怕的哲学思想。

然而,曾老师也讲到过,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的很全,所以要研究易经一定要比较宽广的包容性,要彼此尊重以上只是一点新的和感悟,不成完美。更何况易经还要人更三圣,世立三古呢,眼下自己的感悟又能算什么呢?无非献丑罢了。

篇12:《周易》读书笔记

最近徜徉在《易经》的境界中,发现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太大,简直大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甚至可以说,没有孔子的引领和介入,我们是没有办法解读这部天书的。没有孔子的“十翼”作为翅膀,这部书便很难穿越历史的时空而流传下来。这里只简单讲讲“十翼”《系辞传》中孔子思想的闪光点。

《十翼》是孔子关于易经的十篇文章,包括《象传》《彖传》《系辞传》各分上下,是六篇,还有《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四篇,共十篇。《文言传》是文饰“乾”、“坤”两卦的,与其他卦爻无关,《序卦传》是讲解六十四卦顺序排列原因的,非常值得研究,拟另撰文说明。《说卦传》是推论八个原始卦象,所谓的经卦意义的,是孔子对于八个卦象的理解。《杂卦传》则是讲综卦、错卦原理的。这三篇文章都属于专门的论述,只有《系辞传》是很分散的议论,有人说相当于《易经》通论,有一定道理,但似是而非,我认为还不是通论,而是孔子解读《易经》心得的总汇。

孔子曾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即自己是陈述传承古代文化而不是创作,那么就是说自己所作的文化工作都是有根据的,是经过古代历史验证过的。他笔削《春秋》,实际就是在鲁国原有史书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所谓的“笔则笔削则削”,而对于《易》,他则采用不修改原文而是随笔写出自己感受以及意见的方式。或总论,或分说,借助卦象爻辞等发表自己对于宇宙、天地、人类社会关系的看法,在原本枯燥的符号体系中注入了人类生活以及伦理等生动丰富的内容,使我们看到了人的身影。

《系辞传》第八章基本是记载孔子对于一些个别爻辞的解释,如:“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前面说“同人”卦的爻辞“先号啕而后笑”,孔子对这句爻辞解释说,君子待人处事的道理,有时可以出行,有时可以安居,有时可以保持沉默,有时可以议论风发。二人同心合力,犹如利刃可以削铁如泥,二人的意志理想相同,说出的话如同兰草般芬芳馨香。强调同心协力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运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成语,但不太注意这是孔子的话。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前面的话是“谦卦”九三的爻辞。这个爻辞应该是原来存在的,是早于孔子的语言,后面则是孔子对这句爻辞的解释。其大意说:勤劳而不自夸,有功而不居功,不自以为有恩德,这是极其厚道的表现,把自己的功劳推让给下级的做法。道德要高,礼节要谦卑。谦虚的意义,正是要用恭敬的态度来保存自己的美德和功劳。孔子的解释丰富了原来爻辞的内容,更加人性化,增加了我们阅读的快感。

在《系辞传》全文的最后,是这样几句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翻译过来就是:“将要叛变的人,他的言辞中有惭愧,心中有疑虑的人,他的话吱吱呜呜显得枝蔓,君子说话简明,焦躁激进的人话多,诬蔑好人的话游离而漫无边际,失去操守变节的人言辞绕弯委曲。将非常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浓郁的人情味融入到对于《易经》卦爻辞的解释中,这才是《易经》被重视和流传下来的关键。

篇13:《周易》传奇

《周易》传奇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自打雍正篡改康熙昭书,当上了大清第六代皇帝以后,有件心事一直放不下。那就是,他到底是不是康熙的亲生儿子。因为传说雍正是康熙出巡时在民间所生,太后当年所生本是一女,为了得宠康熙,太后命宫女用一民间男婴与所生女婴调了包。雍正总是想,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把知情人全部杀光才是,不然我一个非皇族血统的人做皇帝一定做不稳。可是,雍正怎么问太后,都问不出个所以然,雍正没办法,只好决定自己查访。

这天,雍正身着便服出街闲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天桥。四下一看,道路两旁都是撂地摊卖艺的。有的摆张桌子在那说书,有的撂个场子打把式,有的圈地为台在那说相声,还有的拉洋片耍杂技,反正干什么的都有。在天桥西北角,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一堆人,时不时还有人大声叫好。雍正一看,来了兴致,便走过去挤进了人群。

到了人群前面,雍正一看,人群当中坐个须发皆白的老者,身前有一张桌子,桌前有一个幌子,上有八个大字:“博古通今,推定乾坤。”大字旁边有一行小字:“说出生辰方位,知你姓甚名谁,此前做过何事,此后有何作为。”老者跟前坐着一个中年汉子,正跟老者说:“先生,我是康熙二十一年腊月初十子时三刻生人,生地扬州汾河村,你算算我是谁,以前都做过什么事,将来的运势如何?”老者点了点头,说声好,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雍正一看,书皮上有两个梅花篆字“周易”。老者掐指算了算,然后猛地打开那本书看了一眼,又把书放进怀里,说:“先生姓田名玉字兰甫,号风尘居士,此来京城是为赶考,我要恭喜先生了,你能中个进士及第。”那位一听,眼珠子当时就直了:“真是神了,我是叫田玉田兰甫,我这次能中进士及第?那将来能……”田玉还没说完,有人已经把他拉到一边:“行了,别人还要算呢――先生,我是康熙四十年正月初一辰时生人,生地京城,你算算我有没有发财的命。”老者又拿出那本书,翻开一页看看,然后说了起来,说得那人连连点头。

站在一旁的雍正,此时已经听得直了眼,这老者太神了,说出生辰生地,他就知道这个人是谁,看来他怀里那本叫做《周易》的书一定是本奇书,自己正想知道亲爹亲娘是谁呢,不如也让他算算。雍正想着,就凑到老者近前,等那个人算完了,赶紧坐下,说:“先生,我是康熙十七年六月十一寅时一刻生人,生地扬州城,你算算我的生身父母是谁。”老者拿出那本书,翻开一页看了看,突然脸色大变,赶紧把书放进怀里:“老爷,您的命小老儿算不了,告辞了。”说着,抹把脸上的虚汗,挤出人群飞也似地跑了。

老者一走,人们也都散去,雍正只好回到皇宫。雍正一想,老者一定是算出自己是当今皇上,也算出了自己的身世,他怕说出来我要他的命,所以才逃走了。雍正哼了一声,天下都是我的,你能逃到哪去?雍正传旨下去,让大内高手全城搜捕白须老者,一有消息,马上向他回报。

时间不长,太监来报,说大内高手已经将老者困在九龙山无名寺内。雍正一听,立刻带着几个侍卫赶往无名寺。来到寺中,见那老者盘坐在上,身上地上都浇了松油,正在那闭目养神。雍正喝退左右,走到老者近前:“老人家,朕没有伤害你的意思,朕只想知道自己的.身世,你尽管说,朕保你平安无事。”老者睁开眼睛:“万岁,小老儿已经算定有此一劫,我什么都不会告诉你的。”雍正摇摇头:“也好,那你把那本《周易》交给朕。”老者说:“万岁,那本书小老儿更不能给你,那书是祖师张天师盗抄的天书,涉及诸多天机,是本门的镇门之宝,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三十二代了,人在书在,人去书还,万岁还是不要劳神了。”雍正一听,瞪起了眼:“什么天书?朕是天子,即使是天书朕也可以看,把书交出来!”老者叹口气:“万岁,小老儿是不想害你,你得到《周易》,泄露了天机,必定会逆天而行,那样你会不得善终的。听小老儿一句劝,你就回去好好做你的皇帝,我也能回到黄山闭关思过。我此次带书下山,泄露了天机,能否逃过此劫,全在万岁一念之间。”雍正实在忍不住了,大叫一声:“你不交书,就是在劫难逃,来人呐,给我搜他的身!”

雍正话音一落,十几个侍卫冲进屋来。老者一见,猛地打着火镰,将自己引燃了。雍正一见,忙叫侍卫扑火。侍卫忙了一阵,火被扑灭,书也从老者身上搜了出来,老者拼命与侍卫夺书,被侍卫乱刀砍死了。

雍正拿过那本已经烧了边角的《周易》,一页一页翻看,可看了半天,一句也没看懂。那上面根本就没有他雍正的名字,全是些稀奇古怪的话。雍正一想,即使是天书,就得由得道的高人来看,把书拿回去,找人慢慢研究。

雍正把《周易》带回宫中,叫人找来法门寺主持慧通,问慧通是否知道《周易》一书。慧通想了想说:“据老衲所知,《周易》是一本奇书,记载着开天辟地以来的凡尘之事,包括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命运前程,国家兴亡。只是《周易》乃是天书,只有天师才可以看,还不能泄露天机,不然会有不测。”雍正哈哈一笑:“什么不测?朕不信会有什么不测,你帮朕看看。”说着,便拿出了那本书。慧通一看,急忙双手合十口念佛号:“万岁,老衲乃佛门中人,自古佛道不通,恕难从命。”说罢,便告辞走了。

慧通一走,雍正就拿着那本书在屋里转开了,心说,我乃真龙天子,九五之尊,区区一本书能把我怎么样?难道它还会吃人不成?雍正想着,突然觉得脑袋昏沉,往龙椅上一坐就睡着了。

雍正刚睡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就手持拂尘来到他梦中。那老头说,他就是《周易》,他的三十二代主人得月天师泄露天机已遭天遣,他的第三十三代主人灵隐天师已经转世,让雍正马上把《周易》送到黄山南天门天书台上,让灵隐天师转世灵童把书取走。雍正在梦里对白胡子老头说:“你既然是《周易》,就一定知道我的身世,请你告诉我,我的生身父母是谁?”白胡子老头拂尘一掸:“此乃天机,不可泄露。”说罢,化作一团烟雾走了。

雍正醒来,见《周易》已经落到地上,书的四周还环绕着一团白雾。雍正打个冷颤,这书果然是一本神书,可神书在手,却查不出自己的身世,这多让人憋气呀。雍正眼珠一转,有了,白胡子老头不是让自己把书送到黄山南天门吗?我就让人抄一本给他送去,然后在那等着,看谁来取书,谁取书,谁就是灵隐天师,然后我让侍卫把他抓住,让他在天书里查我的身世。

第二天,雍正带着几个侍卫和伪造的《周易》,身着布衣赶往黄山。这一日,雍正一行来到南天门,四下一看,一块三尺见方的石头上刻着“天书台”字样,便把假《周易》放到石台上,然后撤到远处观察。

雍正等人刚刚撤走,一个二十多岁的道士就走到石台前,拿起假《周易》翻看。雍正一看,这个人肯定就是灵隐天师了,便冲侍卫一挥手,侍卫们一拥而上,把道士围住了。雍正走到道士跟前,微微一笑:“道长,想必你就是灵隐天师,《周易》的主人了?”道士先是一愣,而后便使劲摇头:“不是不是,我是玉虚观华云道长门下道士,道号无极子,我是奉道长之命,来为《周易》护法,灵隐天师转世灵童还没有来呢。”雍正眼睛一亮:“你是给《周易》护法的?那你也应该对《周易》略通一二啦?朕乃当今皇上,你帮朕查一查身世,查完了,朕封你为国师,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怎么样?”无极子一听,赶忙跪倒磕头。雍正把无极子扶起来,拿出真《周易》让无极子看。无极子接过《周易》,双手哆嗦着:“万岁,我是能看懂一点《周易》,不知看了会不会遭天遣,你真的能封我为国师吗?”雍正点点头:“君无戏言。”无极子心一横:“好,我就看看,请万岁说出生辰生地。”雍正把生辰生地说了,无极子掐指一算,翻开《周易》一页,说:“我不能完全看懂,但已经看出万岁生身父母是扬州人士,还是一个大户人家,别的我就看不出来了。”雍正冷冷一笑:“真的看不出来了?”无极子摇头:“真的看不出来了。”雍正点点头:“好,朕现在就封你为国师!”说着,从侍卫身上抽出宝剑,一剑就结果了无极子性命。

无极子身旁的几个侍卫一看,全都吓得直了眼,雍正的残暴他们是知道的,他们知道了雍正的身世,雍正岂能放过他们?几个侍卫识趣,纷纷拔剑自裁。雍正点了点头,招来远处的侍卫,叫一个侍卫带传口旨给扬州知府,将扬州境内所有和雍正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以及他们的九族全部定成大逆罪处死,然后起身赶回皇宫。

到了宫里,雍正又找借口,将太后身边的所有宫女全部杀掉。雍正想,有可能知道他身世的人都死了,他的身世也就永远不会被人知道了。雍正了却一块心病,便开始研究《周易》,想从中得知世间的秘密,坐牢他的江山。可他研究十三年,愣是没研究出名堂来。雍正生气了,自己看不懂,别人也甭想看,便将《周易》投入火中。书还未燃,一道白光突然破门而入,眨眼间雍正人头不见,《周易》也不翼而飞。有人说,雍正是被仇家所杀;也有人说,是灵隐天师取回了《周易》,顺便替天行道取了雍正性命,但都只能算是传言。只有一件事是真的,就是《周易》这本奇书再也没人见过,《周易》里面所记述的,也便全都成了传奇。现在我们见到的《周易》并非那本《周易》,只是借其名而已。

【周易论文】相关文章:

1.周易读后感

2.周易太极代数与直觉思维论文

3.《周易》与《乐记》

4.《周易》与中国文化

5.《周易》美学思想

6.《周易》阴阳论的层级结构性质论文

7.假期个人读周易心得

8.《周易》和《华严经》对论

9.道家经典《周易》读书心得体会

10.《周易?小象》语篇分析

下载word文档
《周易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