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
“dancheng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初读例话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根据这一段的内容,概括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步骤。
①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②读懂每个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④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组成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
三、按步骤阅读《登山》,运用并掌握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还有哪些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按问题抓住主要内容等)
五、小结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读写例话 教案教学设计
lanlan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明白,平时要重视积累语言。
2、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积累语言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应该怎样积累语言,必须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指导我们积累语言的读写例话。
二、学生自读例话
要求:边读边想,我们为什么要积累语言?我们应该怎样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三、学生交流理解
语言是一种财富,积累丰富了,说话时,好词佳句就会脱口而出;作文时,语言就会丰富而生动。
积累语言,首先,要知道哪些语言好,好在哪里,最好能把它背下来。其次,要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只要读到好词佳句,都要熟读成诵,最好随手摘抄下来。
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养成习惯。多读书,多背诵,多摘录,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四、学生回忆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过程,想想本单元中哪些语言好,你把它背下来了吗?
五、积累语言背诵比赛(只背本单元的)
六、请你谈谈以后自己打算怎样积累语言。
六、课堂小结
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读书过程中努力要求自己重视语言积累,处处留心,积累好词佳句,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
[读写例话 教案教学设计]
篇3:理清课文的条理读写例话
理清课文的条理(读写例话)
作者邮箱:zhaocaizhenxue@163.com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课文的条理。
2、通过具体课例学习怎样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例话,想一想例话讲了几层意思,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学生自学,可以讨论。
三、集体讨论,理解内容。
1、这篇例话讲了几个意思?
(三个意思:什么是课文的条理;课文的条理是围绕什么来安排的;为什么要理清文章的条理。)
2、什么是课文的条理?
(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出来的,就是文章的条理。)
3、课文的'条理是围绕什么来安排的?
(是围绕课文的中心思想安排的。)
4、为什么要理清文章的条理?
(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就仿佛跟着作者去看、去听、去想,就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5、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例子。
四、照着例话的样子,以《赤壁之战》《田忌赛马》为例说一说文章的条理。
五、小结:
理清文章的条理,既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也是一种阅读的能力,以后在阅读每一篇课文时,都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
理清课文的条理(读写例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我的读写例话》读书笔记:怎么写
1.一件事怎么写(一):要用铺垫,先不要急着直接写那一件事,而是先写好发生这件事的铺垫,如花开,不能一下子就怒放出一个笑脸,总需要一点点把花骨朵打开;如下雨,再迅猛的雨,也要一个乌云聚拢的过程,还得要老天爷再打点雷,闪点电,风吹的猛点,鸟儿飞的急点。缺少铺垫的文章,很难写的生动。
运用铺垫,《草帽歌》是同一时间,同一件事,基本都是描写;《窗前的年灯》第一处铺垫是回忆,第二处是插叙,第三处是换灯,前者是三一律的写法,《草帽歌》最后指向是如同金色童话的那顶草帽,《窗前的年灯》最后指向的终于熄灭的那盏年灯。P1-P10
2.一件事怎么写(二):选好角度
角度多种多样,人物交织的点,只是其中一种。最初学习写作,选取文章角度的时候,往往容易把眼睛放在这件事的外部或过程,而忽略了这件事的内部成因,特别容易忽略发生这件事的人物相互的关系与彼此的心理作用。如《一碗米饭的时间》。《到天堂的距离》内容简单,作者从迪金森的诗入手,找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角度。P11-p22
3.一个人怎么写(一):多件事。一条线,一个意象。如《五月的鲜花》《花荫凉儿》
4.一个人怎么写(二):一件事。一个结点上的亮相。
1)集中力量写好和人物密切相关的最关键的一件事。这件事,不要太复杂,那么琐碎。要有形象的一些东西作为依托,如《大年初一的饺子》《清明忆》。
2)这样富有形象感的事物,一定是在文章最后和人物一起干净利落的出现。P23-P47
5.一个景怎么写(一):对应法。
所谓对应法,指的是不要只写景的一处。那样很难写好,写活,写新。而是要找到那不同景中彼此的联系,相呼应,相对应的东西帮衬着写,如《桂湖吟》紫藤、桂花对应着杨开庵来写。
6.一个景怎么写(二):对比法。如《杜鹃 杜鹃》《水的传奇》P48-P66
7.一个物怎么写(一):物和人的关系。如《丑石》《蠢树》
1)状物,物是笔墨的落点,却不是写作的目的,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是状物抒情,说的是情在物中的位置和作用。其实,抒情也并不是状物的唯一目的,状物,在我看来,还是要从物中写出一个人或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性情来,所以古时屈原最愿意以香花香草喻人喻己。
2)明白了状物这一根本目的,写之前就会知道,状物之前的观察物,需要细致,观察别人没有发现的细微而独特的部分,不能只是从物本身出发,而是联系观物者自己的真心情,真性情,观物就是观自己。
3)不要一写物,便只是把眼睛紧盯着物本身,即使到文章最后由物升华而有几句直奔主题的空洞的抒情言志,也只是以前我们语文课本里《荔枝蜜》《白杨礼赞》的老套路而已。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众号:罗老师用文字记录生活)
篇5: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读写例话
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作文时要安排好叙述顺序,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
段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学的读写例话题目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二、阅读例话,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看看究竟该怎样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2.文章段落间的联系有哪几种?(①内容上;②形式上)
3.回忆《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的教学,说说这篇课文中段与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4.默读例话,看看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先想好要写的内容,然后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5.说说以前作文在这方面做的怎样,今后怎样进一步努力。
三、小结
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读写例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 安徽 艾克刚
[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学的训练组。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读写例话”(以下简称“例话”)便是一个训练组的核心。这样的训练组从第7册至第12册共依次安排32个,它们或侧重于读或侧重于写,均一题一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小学六年制第11册第3组教材:讲读课文《黄河象》,自读课文《落花生》都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典型范例,“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就从主次详略的角度分析《黄河象》的写法,《基础训练》便安排了重点详写、其它略写的习作训练。这样以讲读课文为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运用,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立足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学好各类课文,把学到的知识方法统一到“例话”上来,形成整体优势,弄懂“例话”所传之道,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讲话。如此,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初步了解到再认识提高的过程,已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这时教学“例话”,实现认识的升华便水到渠成了。
“例话”教学既要紧扣重点课文,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课一得。如《留心周围的事物》,是以《观潮》为例来说明留心周围事物的方法和重要性的,这是针对四年级学生面对身边发生的众多事物,不知道怎样观察,不知道如何去想而设置的。以“潮来之时”一段为例,作者从远、近两个角度,不仅写了看、听,还写了想,如果让学生去写,很容易一句话描写完毕:“潮来了,白浪滚滚,声音很响。”可作者不仅仅抓住了这个看到的和听到的,还用了三个比喻句:“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作者所想,正因为有此想,文章内容才显得丰富而生动。继而以学生实际,片段练习“升旗”为例,指导学生实际作文中想得不多,想得不好,想得不深刻的误区,出示两句话:“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缓缓升起,同学们都昂首肃立向国旗行礼。”让学生集体通过“想”丰富片段内容,并适当给以指导,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知道写作文,不仅要多看、多听,还要动脑子去想。
“例话”虽以一组文章为例,具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但我们不能一叶蔽目,忽视“例话”的规律性和渗透性,要站在小学全套语文教材上,充分发挥教材整体的优势,为学好语文知识早作铺垫。如《分辨事物和联想》,教材从一年级起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教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安排合适的训练,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知道“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指的是春风在吹,泉水在流淌发出的声音;到三年级教学《金色的细雨》时,就可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这样一步步跟着教材不失时机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到学习此知识时,就容易得多了。
“例话”教学还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如《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对这一概念就很难把握。教学时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总结归纳出想象的几种表达方式:即修辞、假想、联想、幻想。如修辞:比喻的例子是“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绿绒大杀;拟人的例子是“果园里麻雀在为他唱歌”;夸张的例子是“那口古井只占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假想是《黄河象》中的一段,联想是《月光曲》中的片段,幻想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片段。这样化难为易,使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实在的内容,学生便容易掌握了。运用是“例话”的教学目的。由于知识不可能自动生成能力,只有经过综合、类推和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形成能力。因此,在形成知识结构并揭示知识规律之后,要指导学生由理性再回到实践中去。练习设计要根据教材的侧重点,偏重读的,则宜选择有代表性的范文让学生练;偏重写的,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拟定写作提纲,口头作文等训练。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侧重于读的,是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先把整篇课文读一遍,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再把各段意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训练设计可选择有特点的短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是侧重写的,讲的是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首先想好自己要写什么;然后根据自己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再想想这些内容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才能表达清楚。训练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写一个片段。训练还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易于学生形成认知能力。由仿到创,行规矩而后巧,从合格到破格,这是形成创造力的基本规律。
“例话”教学也必须遵循它,设计层层推进的练习,才能获得高效率。以“例话”《静态与动态》教学为例,训练设计可分别由确认静态、动态文字题,到动、静描写结合题。如:先出示训练题“春天来了,桃花儿一片红,柳树吐出了一片片细叶。燕子在空中快活地歌唱着,美丽的蝴蝶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啊!”在学生分别指出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后,让学生体会出:春天的景色固然美丽,但如果没有活动的燕子、蝴蝶,春天就会显得单调,缺乏生气。再出示看图训练,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如果用文字叙述画面内容,重点是静态还是动态,如红军爬雪山的情景和花园一角图。接着出示音乐欣赏训练,如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让学生细听,说说眼前出现的是什么景物和场面,该场面是动态还是静态。最后出示习作训练。如此,学生在形式多样、难度逐步增大的练习中便掌握了读写知识,初步形成了读写技能。
小学语文安排的32篇“例话”,学生若能学一篇,就牢固地掌握一个知识,并运用这个知识去自学课文,自己作文,那么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不断增多,学语文的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了。
篇7: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写文章一定要做到内容真实、具体。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写例话谈的是作文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题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轻声读,画出例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在第一自然段)
2.把《我们家的猫》中写小猫淘气的话读一遍,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小猫的淘气写得真实具体的。
3.讨论归纳。
要将文章写得真实具体应做到:
①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
②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③在观察时注意想象并带着情感去体会。
④注意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三、围绕如何将作文内容写得真实具体,交流平时作文的体会,说说今后怎样努力
四、教师小结
篇8: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作文时要安排好叙述顺序,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目
段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学的读写例话题目是《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二、阅读例话,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轻声读例话,看看究竟该怎样注意段与段的联系。
2.文章段落间的联系有哪几种?(①内容上;②形式上)
3.回忆《参观刘家峡水电站》的教学,说说这篇课文中段与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
4.默读例话,看看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段与段之间联系紧密?(先想好要写的`内容,然后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5.说说以前作文在这方面做的怎样,今后怎样进一步努力。
三、小结
篇9: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读写例话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读写例话)
一、教学要求
通过阅读,理解“例话”内容,懂得写文章一定要做到内容真实、具体。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读写例话谈的是作文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题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二、反复阅读,理解内容
1.轻声读,画出例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在第一自然段)
2.把《我们家的猫》中写小猫淘气的'话读一遍,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小猫的淘气写得真实具体的。
3.讨论归纳。
要将文章写得真实具体应做到:
①对生活中的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
②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③在观察时注意想象并带着情感去体会。
④注意生活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三、围绕如何将作文内容写得真实具体,交流平时作文的体会,说说今后怎样努力
四、教师小结
一要真实,二要具体 (读写例话)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读写例话”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作者] 安徽 艾克刚
[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是将课文组成一个个有利于指导学生自学的训练组。即“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读写例话”(以下简称“例话”)便是一个训练组的核心。这样的训练组从第7册至第12册共依次安排32个,它们或侧重于读或侧重于写,均一题一议,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如小学六年制第11册第3组教材:讲读课文《黄河象》,自读课文《落花生》都是“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典型范例,“例话”《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就从主次详略的角度分析《黄河象》的写法,《基础训练》便安排了重点详写、其它略写的习作训练。这样以讲读课文为例,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实践运用,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教学时不能顾此失彼,要立足一组教材,引导学生学好各类课文,把学到的知识方法统一到“例话”上来,形成整体优势,弄懂“例话”所传之道,掌握学语文的方法。
课文是明“例话”之道的'感性支柱。讲读课文是感性认识的基础,首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学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必须通过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受到的感染就越深,理解得便越透。心理学认为,熟读成诵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结果,是能够储存到长期的记忆中去的,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和表达时,便能准确地再现和进行矫正。其次要采劝扶”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教给学生读写方法。教学要围绕重点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量”的增减与“序”的提前和延后,使教学内容的组合与讲授直接地反映重点知识。如《抓住重点,考虑周到》,安排的讲读课文《琥珀》讲的是以一块罕见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语文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和主要内容,使学生知道这课是写“形成松脂球,变为化石,发现化石”。然后抓住琥珀的形成与发现的几个要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这些要点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以形成松脂球为例,它要有四个条件才能形成,即:①要在炎热的夏天,有强烈的阳光;②要在松林里,因为别的树没有松脂;③要非常凑巧,蜘蛛扑向苍蝇时,正好一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④松脂要不断往下滴,才能裹住苍蝇和蜘蛛。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作者都考虑到了。因此故事虽是作者推测的,但由于抓住了重点,考虑又很周到,所以读后就觉得很真实。要达到这一目标,实际操作时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启发诱导,科学组织“读、问、思、说、谈”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感性材料,从而打好学习“例话”的基矗自读课文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新知识自己去读懂课文,这不仅使学生刚获得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学层次,科学地设计自学提纲。如第七册“例话”《练习给课文分段》,自读课文《种子》说的是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收集树种,一个女孩交的树种并不多,却使老师激动不已的事。教学这课主要是要求学生运用刚学到的分段方法,自己练习分段。自学层次可设计为:初读课文,整体自学,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主要内容;精读课文,自学回归,运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三段。为减缓自学难度,可设计自学思考题: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①望着交上来的树种不多,“我”有点儿不高兴。②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③“我”深受感动,开始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次
[1] [2] [3]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读写例话】相关文章:
4.读写体会
5.红花草课文内容
6.肥皂泡课文内容
7.《尊严》课文内容
8.《猫》课文内容
9.红树林课文内容
10.桂林山水课文内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