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汇报报告>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

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

2022-08-30 08:27: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花花大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借鉴。

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

篇1: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

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

12月9日至14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对东北地区当年收储的玉米果穗和籽粒霉变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覆盖15个试验站75个示范县(农场)的1348个农户(合作社),调研内容包括:种植品种、播期、生育期、当地活动积温、收获方式、贮藏方式、当前籽粒含水量、果穗和籽粒霉变率、危害等级等9个指标,共获得有效调查样本1287个,其中,黑龙江省442个,代表面积57441.6亩;吉林省421个,代表面积16321.7亩;辽宁省215个,代表面积4520亩;内蒙古209个,代表面积8729亩。调研结果如下:

一、数据结果与分析

1.玉米品种庞杂,越区种植现象仍较为严重

1287个有效样本中品种名称十分庞杂,达数百个之多,同一地点产量差距较大。许多品种所需积温超过或接近当地活动积温。此种现象在黑龙江省比较普遍,在吉林省也有发生。如鑫鑫1号是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品种,现已在该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的克山县种植;吉林省辉南县当地全年活动积温仅2750℃,但不少农户选择种植了需有效积温2800℃的天农九号品种。

2.播种期适宜,收获期南北差异大

辽宁、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播种期基本在4月下旬,少数在5月初;黑龙江省第二、三、四积温带播种期在5月上旬至5月中旬,均在适宜播期范围。辽宁省收获期最早,是9月下旬,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是11月中旬,为最晚,其他地区大多集中在10月上中旬。生育期(播种至成熟)最短104天,最长155天,其他品种生育期大多在120~130天,总体生育期偏长,很多品种成熟期已接近初霜期甚至在初霜期仍未达到完熟。

3.穗收与粒收并存,贮藏方式多样

收获方式以机械收获果穗为主,有119户采取机械收籽粒,占调查总数的9.2%,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其他地区大都采用机械收获果穗,极少数是人工收获。贮藏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露天堆放、简易棚、苞米站子、标准化贮藏设施和烘干贮藏。后两者共469户,占调查总数的36.4%,其中黑龙江省烘干贮藏的'农户(合作社)有55户,占该省调查农户的12.4%;有简易贮藏设施最多的是吉林省,共254户,占该省调查农户的60.3%;辽宁省多种方式并存,而内蒙古多为露天堆放。

4.当前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较高,黑吉两省尤为突出

以亩单位作为加权平均基数,当前东北三省一区调查样本的玉米籽粒含水量加权平均为27.9%(图1)。有简易贮藏设施的籽粒含水量加权平均为29.2%;没有简易贮藏设施的为27.1%。黑龙江籽粒含水量最高为30.0%,依次为吉林25.9%,辽宁23.3%,内蒙古19.5%。内蒙古秋冬季风大少雨,有利玉米籽粒降低含水量。

图1 当前东北四省区玉米籽粒含水量情况(截至月14日)

5.霉变率总体较高,吉林高于其他省区

90%以上调查样本将穗腐率和籽粒霉变率混合调查,因此,只能以亩单位作为加权平均基数计算霉变率,东北三省一区调查样本的加权平均霉变率为0.73%(图2)。

图2 东北四省区加权平均玉米籽粒霉变率情况(截至年12月14日)

吉林省籽粒霉变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在于:(1)秋季降温慢于黑龙江省,较高的温度导致籽粒霉变;(2)今年秋季多雨,收获前田间玉米穗腐病发生较为严重;(3)籽粒含水量明显高于辽宁和内蒙古两省(区),导致储藏期霉变的可能性增大。黑龙江省籽粒含水量较高,但霉变率较低,主要是因为12.4%农户采取烘干措施,减少了霉变的发生。

有简易贮藏设施的霉变率加权平均为0.74%,而没有简易设施的为0.73%,二者之间霉变率没有明显差异,这与籽粒含水量的偏差情况类似。内蒙古没有简易设施贮藏,均为露天堆放,但霉变率较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内蒙古地区秋冬季空气湿度较吉林省低;二是吉林省调查的19个示范县2016年平均活动积温2955℃,而内蒙古调查的10个示范县平均活动积温3202℃,比吉林高247℃;三是内蒙古70%以上玉米面积采取覆膜栽培,成熟期明显早于吉林;但两地主栽品种所需活动积温相近,这就造成收获时吉林省玉米籽粒含水量及霉变率明显高于内蒙古。

二、建议与对策

当前多数玉米品种不适宜机械收获籽粒,强行机收籽粒不但破碎损率高,若没有现代烘干和储藏设施,容易造成霉变率上升。因此,农业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测玉米籽粒的含水量和霉变率,指导农户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1.加强品种管理,避免越区种植。建议农户选择低于当地活动积温200℃以上的较早熟品种,种子管理部门应对种子经销商和种业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规范化管理。

2.鼓励收储企业加快收购合格待售玉米。国家应通过各项政策,支持收储企业加快收购合格玉米。同时,建议农户人工挑捡出霉变果穗,减少玉米继续霉变的损失;对冬季降雪频繁地区露天堆放的玉米尽量采取遮盖措施,避免积雪加重露天堆放玉米霉变的发生。今后,各地在发展机械收获籽粒技术的同时,应及时投资建设玉米脱粒和现代烘干贮藏设施。

3.选育早熟、耐密、抗逆品种。导致玉米霉变的首要因素是目前生产种植的大多数品种生育期偏长,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破碎严重;其次是品种抗虫性较差,苞叶、果穗和籽粒被啃食后导致烂粒,进而引起籽粒霉变;第三是品种苞叶偏短遭遇生育后期多雨水,果穗易进水导致霉变;第四是品种不抗穗腐病。今后要把选育早熟、耐密品种放在首位,给玉米后期站秆脱水留足时间;其次要考虑果穗苞叶长度,目前短苞叶品种以美国种质为主,一旦遇到异常气候,苞叶变得更短,雨水容易进入果穗,导致霉菌滋生。因此在利用美国种质的同时须加入本地种质,以提高品种的抗逆性;第三在机收籽粒情况下尤其要注意提高品种的抗穗腐病能力;第四要兼顾到品种穗期的抗虫能力。

4. 改进储粮方式。推广标准化储藏和烘干后储粮方式,引导农户储粮由露天堆放改为科学储藏。建立收储粮监测预警机制。通过气象信息综合分析、成熟期调研、预判和测定籽粒含水率,对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及收粮储粮企业提前发布参考信息。(

篇2:玉米调查报告

为及时掌握20xx年xx市玉米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更好的为政府制定粮食政策服务,xx市发改委成本队对xx市xx市xx户定点调查点玉米的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与上年相比,今年玉米种植亩均产量增加,种植成本增加,出售价格上涨,种植收益亏损。现将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一、播种面积增加,亩均产量增加

从调查数据来看,20xx年调查户玉米播种面积xx亩,比上年的xx亩增加xx亩,增幅13%。亩均产量xx公斤,较去年的xx公斤增加xx公斤,增幅9.41%。

播种面积增加的原因分析:

一是价格因素。自20xx年春节开始,我市玉米收购价格止跌趋稳,逐步上涨,玉米种植收益有所提高;而其他经济作物如洋葱、红辣椒、甜菜等经济作物的价格不稳定,收益缺乏保障,农户临时调整种植意向,增加了玉米的种植面积。

二是气候因素。由于玉米喜温,而今年春季我市气温突然升高,耕地返潮早,播种期不适宜种植其他作物,但气温、土壤绝对含水量都适宜种植玉米。

三是需求因素。自上年下半年开始,我市生猪、肉羊价格持续上涨,养殖户大幅增加了存栏量,从而引发了玉米需求量的增长,玉米自用及出售增加,农民储存量减少,需要增加玉米种植面积。

四是种植方式因素。由于种植玉米较小麦机械化程度高、务作简单,收益高,在目前农村家庭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户选择种植玉米。

从亩均产量来看,今年亩均产量xx公斤,较20xx年大幅增加,处于近几年的较高水平,但据20xx年最高产量xx公斤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

一是在玉米种植期间没有出现影响玉米生长的灾害性恶劣天气,而且春季雨水充沛,播种时土地墒情较好,玉米种苗生长正常,长势总体向好,为增产奠定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是农民科学种田的意识明显增强,良种比重逐年加大,测土配方、简化施肥、精播技术以及小型微耕机、割草机等农业种植科技和新型农机的推广普及,为玉米稳产、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近年我市生态条件改善,农村各类野鸟数量增加,春季吃种子、秋季叼玉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量损失。

二、生产总成本增加,物质服务费增加

20xx年玉米亩均总成本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9.62%。生产成本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222.42元,增幅15.37%。

生产总成本增加的原因分析: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20xx年我市玉米亩均物质与服务费用xx元,与去年xx元相比,增加xx元,增幅4.25%。物质与服务费用变化较大的项目有:

1、化肥费及用量增加。据调查,20xx年我市玉米每亩化肥费为xx元,同比20xx年每亩xx元,增加xx元,增幅9.89%;分析原因:一是农资价格上涨,使化肥费投入增加。二是农民为增加产量保证收入,化肥用量相对提高。

2、种子费增加。今年玉米种子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44.9%。分析原因一是农民为提高产量,部分调查户由原来的使用自留玉米种子改为购买高价优质玉米种子进行种植,导致种子费支出增加。二是今年春季返潮较早,部分农户种植裸地玉米(不铺地膜),为防止种子被老鼠、野鸟偷吃,保证出苗率,增加了播种量。

3、农家肥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农家肥费为每亩xx元,较去年的xx元,减少1.53元,减幅13.83%。由于农家肥在储肥、运输、施肥等环节相对使用化肥要繁琐麻烦,再加上目前农户对农家肥施肥比重没有科学的均衡概念,为了省时、省力、省人工费,今年农家肥的使用量相对减少。

4、机械作业费增加。今年我市玉米种植机械作业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xx%。原因是由于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实施,农户用机械代替人工种植的习惯在不断改善,机械收割面积增加,油价不断的上涨使机械作业费有所增加。

5、农药费增加。今年玉米种植农药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30.31%。原因是7月我市天气炎热,玉米大小斑病、炭疽病、霉斑病、发病率增加,造成农药使用量增加。

6、排灌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排灌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减少xx元,减幅0.91%。根据调查,为配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国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部分地区U型渠铺设、农田井渠优化、节水滴灌、低压管灌等基础设施已投入使用,调查户灌溉用水量减少,同时农业用水价格上调,两因相抵后水费支出略有下降。

7、农膜费减少。今年玉米种植农膜费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减少xx元,减幅31.71%。原因是今年春季气候回暖早,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好,个别农户没有使用地膜进行铺种,农膜费减少。

(二)人工成本上升。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劳动日工价逐年上升,今年我市劳动日工价为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长8%,劳动日工价上升是人工成本上升的主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成本亦在不断上升,同时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增加,农村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矛盾突出,农忙时节用工难现象日益严重,使人工成本呈刚性上升态势。

(三)土地成本下降。20xx年玉米自营地租金为xx元/亩,较上年的xx元下降xx元,减幅14.47%。主要原因是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处于亏损状态,而其他农产品价格也不稳定,农民种植收益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转价格无法继续攀升,土地成本略有下降。

三、出售价格上涨,净利润仍为负

20xx年调查户每xx公斤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xx元,比上年每50公斤平均出售价格xx元增加了xx元,增幅xx%;每公斤玉米平均出售价格为xx元,比上年的xx元增加0.15元,增幅8.8%。玉米每亩产值xx元,较上年的xx元增加xx元,增幅xx%;亩均净利润为—378.41元,比上年的—451.96元减少亏损73.56元。

出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玉米收购价格回暖。今年虽然没有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但是玉米价格仍然没有达到农户的预期价格,影响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的因素依然存在。净利润仍为负的原因分析:

一是我市玉米种植不是农民种植的主导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对种子、化肥等物质性投入只凭经验,缺少技术指导,这种粗放管理的种植方式吃掉了农民的利润。

二是部分农户思想传统、保守,缺乏知识和技术,接受事物较难,虽然尚能维持简单耕作,但经营粗放、效益低下,随着进城务工人员增加,农村“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务农人员逐年减少,劳动力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

三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价格的不断上涨及劳动力、排灌、机械作业成本费用价格持续居高不下,使粮食直补效应被抵消,农民因粮补政策得到的实惠大打折扣。有的农民抱怨:直补那俩钱全让化肥、农药给“找回去”了。

四是国家对玉米非主产区的补贴逐年减少,地方政府也相应制定了“多元化”农业发展规划,引导农民改善种植结构,减少传统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主观上也影响了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今年玉米种植净利润仍然为负数,农民种粮收益还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从目前形势看,稳定市场粮价和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和难度仍然较大,实现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很艰巨,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运营,上级有关部门应从源头起,加强对农资出厂价格的监管,控制源头价格上涨。同时加强对中间流通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垄断、欺行霸市、压级压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控制农业机械作业费价格,减少农民成本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加强对玉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快玉米良种培育,提高玉米产量;做好自然灾害的预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三是在收割期建立务工信息平台,减轻玉米种植户收割难、晾晒难的问题。收购期间加大玉米市场管理,维护收购市场秩序,合理调节玉米供求矛盾,保护农民利益。

四是培植优化玉米种植的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形成一条从种子推广、基地种植、原料收购到生产销售的优势产业链,解决粮农的后顾之忧。

篇3:玉米调查报告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开展年及年上半年主食产业化和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省局专题会议的安排,我局及时召集县粮食局有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传达了文件和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专项调查任务,并对此项调查进行了具体分工。6月13日—15日市、县粮食局主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企业调查,通过采集质检、工商、税务部门信息和实地调查,我市没有符合调查条件的主食产业和玉米深加工企业。现将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根据此次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我们提取了全市在工商局注册、在技术监督局取得许可证的各类食品企业名录,与税务、农牧局、工信委等部门的相关信息核对后,逐一进行筛选,确定调查对象并逐个实地调查。市重点调查了4家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好来喜食品店。县调查了46户主食加工店。

二、主食产业化的调查情况

1、市白玉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市放心食品示范企业。主要产品是以大豆为原料的豆腐、豆浆及其他豆制品,年生产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规模较小。经请示省局,该企业属副食产业而非主食产业,不在此次调查范围内,故不上报。

2、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是兰州爱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连锁店市区内共有有3家分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10吨(日产能0.3吨/日),规模较小,面粉原料由兰州总店统一配送。

3、好来喜食品店,以加工面包、蛋糕为主,年生产能力20吨(日产能0.16吨/日),产量小,属家庭作坊式。

4、县调查的46户主食加工店,主要以馒头、面条、饼子、花卷生产为主,其中:生产馒头、饼子、花卷的25户,鲜湿面条生产的21户,这些均系家庭手工作坊,以个体生产为主,都不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按要求不属于调查对象。

5、我市至今还没有米制主食品和速冻主食品生产企业。

三、玉米深加工专项调查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对象的要求,市调查了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

1、市丰达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酒类流通领域五大放心示范企业,主要原料为玉米、高粱,玉米年消耗能力1000吨(日产能3吨/日),经请示省局,不属于玉米深加工企业。

2、县调查了三家白酒生产企业,但经实地了解,这三家企业年生产经营量较小,其产品主要以山丹军马厂、武威酒厂的白酒为原料,用自己的技术进行勾兑生产,年生产白酒数量较小,经营量均在3000—4000斤之间,亦非玉米深加工企业。

四、调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此次调查我市虽然没有符合上报条件的企业,但经过对全市各类涉粮企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做到了案上有资料,手中有数据,心中明底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查中突出的印象一是我市主食生产中普遍存在规模小,大多属家庭式作坊。二是管理粗放,每月进入的面、油等原料和每月售出的加工品记载不清楚。三是业主不愿如实提供生产总值、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我局将以此调查为契机,加强我市粮油产业运行情况统计调查监测,服务于粮油加工业转型升级,延伸工作触角,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提供行业指导及服务。

篇4: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东北地区玉米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

1玉米大斑病、小斑病

1.1典型症状

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先在叶片上发小的病斑,然后快速发展成为梭形大病斑,长度一般达到2~5cm,严重发病的也有长度达到10cm以上的。有时多个病斑互相扩展连在一起,形成大斑。初发时病斑呈水浸样,后逐渐变成青黄色,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病斑呈灰黑色霉状物,就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玉米小斑病的典型症状是,与大斑病相比是病斑较小,一般病斑的长度多在1cm以下,其宽度往往受到叶脉限制,接近椭圆形。病斑边缘颜色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1.2发病条件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是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生的重要外界条件。玉米大斑病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的最适温是在20~25℃之间,而小斑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最适温度是20~32℃之间。所以,在降雨量大、湿度高的年份,易造成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

1.3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需要的的3个因素是:要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品种存在;要有大量的具有感染活性的病原菌存在;要存在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因此,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也应从这3方面入手。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最为基本的也是随最为有效的手段。选用高抗大、小斑病的玉米品种可以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加强田间管理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发展。采取轮作倒茬深翻可大幅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减少初侵染源。在发病初期,将底部4个病叶打掉,可以减轻发病程度。适当的提早播种时间,有规避病害的作用。适当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减轻病害发生;采取药剂防治、预防和控制病害发生、发展。一般玉米心叶期至抽雄灌浆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期间采取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采用的药剂有:500倍液的50%可湿性敌菌灵、800倍液的50%可湿性退菌特、500倍液的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液的70%甲基托布津、65%代森锌500倍液等。一般在拔节后开始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喷1次,共喷2~3次为好。

2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东北地区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全株绝收,严重影响产量形成。该病在东北地区俗称“灰包”或“乌米”。

2.1主要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是系统性病害,病原菌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抽雄后表现出明显症状。一般病穗较正常穗短粗,顶部尖,一般不会有花丝抽出。后期有的一侧苞叶开裂,散出黑色粉末,但孢子不易飞散,因其中混有维管束的残留物,呈现丝状。若雄穗发病,一般无花穗生出,顶端形成黑色孢子堆,有时熊穗生成类似叶状物。

2.2发病条件

头一年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土中、粪肥或种子等越冬。翌年,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原厚垣孢子萌发并且通过玉米植株芽鞘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并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孢子堆,1a1次的侵染循环。土壤温度低、干燥,玉米出苗时间较长,病原菌侵染机会增加,发病率较高。因此,在东北地区气候冷凉,丝黑穗病发生就重。

2.3防治方法

2.3.1选用抗病品种可有效防除玉米丝黑穗病采用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是目前生产中最为有效的防病方法。

2.3.2实行轮作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实行3a以上的轮作方式,可以有效躲避病原菌的.侵害。

2.3.3采用药剂预防,构建防病屏障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的方法效果较好。采用25%的粉锈宁或羟锈宁,稀释成0.3%的溶液拌种,防治效果较好。利用含有戊唑醇、烯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种衣剂包衣也可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

3玉米病毒病

在东北地区发生在玉米上的病毒性病害主要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

3.1典型症状

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如苗期发病,从心叶基部出现花叶,呈退绿条点状;逐渐蔓延到全叶,叶肉变黄而叶脉绿色,故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纹。玉米粗缩病的典型症状是整个植株矮化,整个植株呈现暗绿色,叶片肥厚挺直,有的心叶呈卷状,呈弓状弯曲,似鞭状苗。

3.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可以通过汁液传播,可以通过叶片互相摩擦接种,但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是蚜虫。该病的病毒除了危害玉米以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玉米粗缩病毒一般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其为持久性传毒。

3.3防治方法

3.3.1选用高抗病抗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为简洁、有效的手段。

3.3.2发病早期应预防蚜虫和灰飞虱迁飞至玉米地造成大面积传播。在野生寄主上采用3000倍液的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喷雾或者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喷雾。如蚜虫和灰飞虱已经迁飞,在玉米田内灭虫,可以用40%乐果乳剂5~6倍液,在被害玉米的茎基部涂抹,可通过内吸杀灭害虫。对已经感病的玉米植株,可在发病早期使用抗病毒病制剂如宁南霉素等进行喷雾,可对控制和治疗病性有一定的效果。

篇5:玉米和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

为了解掌握玉米和棉花的中间消耗情况,准确反映我县秋粮产量、生产费用和收益情况,我队于20xx年10月27日—28日,对县南井寨村、皮条村村、院上宋村的9户玉米种植户和2户棉花种植户进行了调查、汇总和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玉米亩产增加,亩消耗增加,亩收益减少。

根据对9个玉米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玉米种植面积28.4亩,较去年28.2亩,增加0.2亩,增幅为0.71%;总产量16550公斤,较去年15475公斤,增加1075公斤,增幅为6.95%;亩产542.06公斤,较去年514.81公斤,增长27.25公斤/亩,增幅为5.29%;总消耗8759元,亩均消耗281.21元,较去年198.02元,增加83.19元/亩,增幅为42.01%;亩均收益857.12元(按当时市场价2.10元/公斤计算)较去年878.02元,减少20.9元/亩,减幅为2.38%(不包括人工费用)。

玉米中间消耗调查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肥使用量增加。今年亩均消耗85.69元,去年亩均消耗49.37元,增幅为73.57%。

2、农药增加。今年亩均消耗18.09元,去年亩均消耗15.55元,增幅16.33%。

3、排灌费及水费增加。今年亩均消耗58.27元,去年亩均消耗17.24元,增幅237.99%。

4、机械作业费与去年持平。今年亩均消耗85.39元,去年亩均消耗86.51元,同比基本持平。

5、运输费增加。今年亩消耗是6.67元。

影响玉米消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1、化肥消耗同比增涨是因为:氮肥和农家肥今年增加了不少,有3户购买尿素在浇地时做为追加肥使用,其中南井寨村有1户种植户购买鸡粪用于底肥,1户在种植期内没有施用化肥,这是影响化肥消耗的主要原因。

2、排灌费同比增加幅度较大的原因是:去年有3户种植户没有浇地,而今年天气干旱,农户在种植期间都进行了排灌,所以导致排管费增多。

3、机械作业费播种时,全部使用机器播种,价格在20—35元/亩之间,收割时,价格是因地块大小的.不同而不同,价格在80-100/元亩之间,与去年基本持平;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在收割时,多数农户在收割完后,一并雇用三码运回家中,价格在20-30元/亩不等,这也是影响玉米消耗及收益的一个原因之一。

二、棉花丰产,亩消耗减少,亩收益增加。

根据对2个棉花种植户进行调查发现: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为0.9亩,总产量为236公斤,亩产282.50公斤,较去年158公斤,增长124.5公斤,增幅为78.80%;亩收益2293.65元(按当时市场价9元/公斤计算)较去年1062.75元,增长1230.90元,增幅为115.82%。总消耗225.60元,亩均消耗为248.85元,较去年517.25元,减少268.40元,减幅为51.89%。

据棉花种植户反映:今年棉花是个丰收年,没有病虫害,连农药都不用喷洒,价格也不低,每公斤在9元上下,多少年不遇的一个好年头,可惜种得少了。

篇6:玉米和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

按照县政府办公室通知要求,XX镇对今年本镇棉农的种植意愿和预期种植面积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总体情况

近年来,XX镇棉花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特别是20xx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锐减,各村鲜有成方连片的棉田,以前的棉田被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代替。仅有的棉花种植也是零星分布,多是由于儿女结婚,急需使用棉花,自种自用,不对外出售。

20xx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尚有4000多亩,然而到了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剩下不到700亩。全镇39个行政村中,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大赵家、李刘楼、张圈、大张楼4个村的总面积还达不到200亩,其他村就更少了。如大赵家全村棉花种植面积60亩,其中阮东亮、贾传东、贾传印、户进魁、贾传伦5户种植面积2亩以上,其余的多是利用村头荒等零碎地块小面积种植。

二、今年棉农种植打算及准备情况,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变化情况

预计20xx年棉花种植面积与去年相比有小幅增加,经过走访,一些去年种植棉花的户今年仍有意愿种植,一是因为本户需要,劳动力及其他条件可以满足种植需求。二是今年玉米价格大幅下调,一些准备种植玉米的户考虑改种棉花。

三、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棉花价格低,棉农收入少。大赵家村的户进魁说,20xx年他种了3亩多棉花,每亩产量最多400斤,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到每斤2.9元,每亩收入不到1200元。而且多次施肥、打药,从种子、农药到化肥、除草,每亩农资成本500元以上,如果再将劳动力纳入成本,种棉不仅不赚钱,甚至还亏本。户进魁说今年考虑种植蔬菜或者谷子,不想再种棉花了。

二是棉花种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因为棉花的生产周期较其他农作物更长,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目前,农村主要劳力大多外出打工、创业,种植棉花的收入和打工的收入是不能相比的。目前,在家种植棉花的大多是老人,他们精力有限,是不可能大面积种植的。

三是棉花病虫害防治困难。虽然防虫棉品种的出现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手段的进步,使棉花病虫害发生有所减少,但相比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来说棉花的农药成本仍然较高。

四是棉花收购点减少,棉农销售困难。以前,牡丹区金堤镇是鲁西南有名的棉花收购加工专业镇,收购加工点最多时100余家,而现在仍然在经营的不超过5家,还多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加工外运。据从事棉花收购多年的崔广江说,以前卖棉花的都排队,现在一天也来不几个人,根本收不到棉花,生意没法做了。

篇7:玉米和棉花中间消耗调查报告

据了解,20xx年新疆棉花面积增加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南疆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农作物可选性较少,再加上植棉习惯,近些年植棉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其中北疆昌吉面积增幅大,产量增幅也大,塔城地区面积和产量均小幅增加,但是奎屯地区产量并未随着面积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定差异性。

据统计,截至20xx年1月13日,昌吉地区棉花加工量30.31万吨,同比增加8.12万吨,增幅达到了36.6%。20xx年昌吉州植棉面积是140-150万亩,20xx年植棉面积是210多万亩,同比增加了六七十万亩,面积增幅为40-50%。可见,棉花单产有一定程度下降。奎屯棉花加工量达到了18.29万吨,20xx年度是18.9万吨,由于距离加工结束还有半个月时间,因此,最终产量应该基本持平。20xx年奎屯植棉面积176万亩,同比增41万亩,增幅为30%,但是从产量看,却并没有与之相匹配,可见单产下降比较严重。塔城地区棉花加工量已达48.74万吨,同比增加5.37万吨,塔城地区棉花主产区包括乌苏市、沙湾县。据调查,今年这两个主产区植棉面积小幅增加,单产稳定,因此产量也是小幅增加。

在兵团方面,新疆第三师、第五师产量均出现了下降,原因是亩均单产降低,其余师团产量均有小幅增加,但是第六师产量增幅低于预期。20xx年第六师植棉面积为120万亩, 20xx年增加至180万亩,增幅50%,产量也由13.9万吨,增加至15.51万吨,增幅为11.6%。面积增加原因是去年棉花价格好,其他农作物退出改种棉花,比如向日葵、哈密瓜、玉米、小麦等。

我们摘抄了20xx年新疆棉花种植成本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新疆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34元/亩,同比上涨24元/亩。除租地费用外,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成本1869元/亩,同比下降10元/亩,机采棉种植成本1199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同比上涨3元/亩。具体情况如下:

一、新疆地区

手摘棉:植棉成本1869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655元/亩、人工总成本1010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160元/亩、其他成本45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5%、54%、8.6%和2.4%。总体来看,拾花用工费所占比重最大,为43.3%,其次是化肥、水电费,分别为13.4%、10.3%,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总成本为2303元/亩。

机采棉:植棉成本1199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655元/亩、人工总成本138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350元/亩、其他成本56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4.6%、11.5%、29.2%和4.7%。总体来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为21%,其次是水电费和机械拾花费,分别为16%和15.8%,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地方机采棉种植总成本为1633元/亩。

二、新疆兵团

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其中生产总成本808元/亩、人工总成本110元/亩、机械作业总成本421元/亩、其他成本114元/亩,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5.6%、7.6%、29%和7.8%。总体来看,化肥所占比重最大,为24.7%,其次是水电费和机械拾花费,分别为15.1%、13.5%,若加上租地费用434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总成本为1887元/亩。

20xx年内地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52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棉农租地费用平均434元/亩,同比上涨24元/亩。除租地费用外,内地手摘棉种植成本791元/亩,同比上涨20元/亩,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成本1869元/亩,同比下降10元/亩,机采棉种植成本1199元/亩,同比上涨9元/亩,新疆兵团机采棉种植成本1453元/亩,同比上涨3元/亩。

篇8:玉米机收及跨区作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摸清20**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加快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进程,山东省XX县农机局于7 月21-30日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专项调查活动。县农机局领导十分重视该项工作,就调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和具体安排,成立了以分管局长为组长,农机科、农机校、推广站、乡镇农机站等部门技术人员为成员的2个专题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全县13个乡镇(街道)开展了深入、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组采取与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作业户交流、发放问卷、听乡镇(街道)领导介绍、与村委会负责人和农机大户座谈、咨询农机企业技术人员以及到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待收玉米地块等方式,获得了比较可靠的各项信息。农机科就全县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整理,基本摸清了XX县2008年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跨区作业情况,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合理化意见、建议,使调查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XX县20xx年玉米机收及跨区作业情况

XX县辖13 处乡镇(街道),全县总面积1119平方公里,592个行政村,60.5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82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玉米是该县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2%。据调查统计,玉米主要以夏玉米为主。目前该县小麦耕、播、收等主要生产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而玉米从种到收大部分采用人工方式,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制约该县农机化发展的瓶颈。玉米生产过程中收获是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靠手工作业不仅占用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效率低。加快玉米联合收获,已成为发展农机化当务之急。近年来,XX县农机部门根据省、市农机主管部门XX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推广应用上来,连续组织实施了以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发动、现场交流、典型示范等措施,较好地推动了全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经过试验、示范和推广,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认识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的好处,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秸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机械化收获正在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分别达到58台、42台和10台。今年三秋拟积极引进外地机械来XX县跨区作业,计划引进秸秆还田机30台,集中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在西部的杨柳、金庄、柘沟、济河、泗河等5个乡镇(街道)集中开展机械化作业,预计机收3万亩,机收率力争超过10%,秸秆还田面积 4.5万亩,还田率力争超过15%。拟派出1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30台秸秆还田机去河南、河北、宁阳、济宁、兖州、曲阜、汶上等地进行跨区作业。

要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任务,需完成秸秆还田面积21.6万亩。据往年统计,一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平均年作业量为400亩,全县21.6万亩玉米需5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目前我县的秸秆还田机和玉米联合收获机保有量共100台,尚需440台秸秆还田机或玉米联合收获机才能完成市局下达的秸秆还田面积占玉米种植面积80%的目标。

多年实践证明,利用农作物耕种收获的时间差、地域差,组织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的农机作业,对于提升农机化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努力探索和完善三秋跨区作业的运行机制、效益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管理机制,创新玉米跨区作业的组织形式和服务模式,尽快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市场培育成完善、健康、发达的农机作业市场。

二、XX县玉米联合收获和农机跨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的因素

1、农机与农艺不适应。目前,XX县玉米种植有平作、畦作、间作套种等多种行距,有用2行、3行播种机播种的,也有用1行简易播种机播种的,还有人工点播的,行距有600~700mm和300~400mm等多种规格,而推广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一般适应600mm--700mm的规格。另外,玉米果穗的脱皮难易程度、在秸秆上所处位置,以及秸秆粗细、高矮等都直接影响着玉米联合收获的机械作业,严重制约了该县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对玉米机械化收获认识不够。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玉米收获适应期长,晚收几天一般影响不大。另一方面,农民只需手工掰下玉米棒即可,无需人工镰割镐刨玉米秸秆,所以玉米机械收获的`需求不如小麦那么迫切。

3、机械收获费用高。受柴油涨价影响,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玉米收获价格为50—60元/亩,而且玉米机收只能做到摘穗和秸秆切碎,一般没有剥皮工序。因此,玉米收获后还需剥皮脱粒,需要投入劳动力,收获成本增加。

4、机械性能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制造质量虽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但对作业质量满意率仍不高。作业效率较低,经济收入不高。不论是自走式还是背负式的收获机,生产效率都达不到农民要求。

5、机具价格偏高,投资回收期长。目前1台自走式玉米收获机需要10多万元,1台2行背负式玉米收获机也在3万元左右,加上拖拉机不低于10万元,与小麦联合收割机相比其结构简单,价格却高出许多,很多机手觉得风险大,担心自己难以收回成本。由于玉米的收获期季节性较强,再加上农民整体支付经济能力低下,购机户的盈利空间较小,资金回收期较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

6、行距适应性较差。玉米收获机械的适宜行距一般为600~700mm,而我县玉米大部分为套种,行距不均匀。联合收获作业时,不可避免地将部分玉米株推倒而无法进入割台,结果被收获机连同植株上的玉米穗一起被粉碎,地里成片地撒落着玉米粒,损失率大。

7、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目前,该县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费用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8、自然条件影响。由于天气条件的影响,常使玉米出现倒伏、果穗下垂等现象,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致使宜机械收割面积减少。如:2006年玉米收获期间,该县连续多次降雨,使机械无法进地收获,等到机械能够收获时,果穗下垂,严重损伤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二)XX县“三秋”农机跨区作业工作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跨区作业难度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小麦联合收割机快速增加,夏季跨区作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秋季作业市场逐步形成,作业市场竞争不如小麦激烈,外出作业,有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无人用,跨区作业难度大。

2、跨区作业成本高。农用柴油价格居高不下,甚至有些地方供应没保证,造成因加油而机械空耗;雇佣机手工资增长较快,原来60-100元/人日上涨到现在120-150/人日。作业成本的上升,压缩了跨区作业的利润空间。

3、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低。该县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58台,每年秋季参加跨区作业的少,有的合伙、有的单独外出,盲目性大,组织性差,活难找,收益差。

4、对有关人员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强。很大一部分机手和中介人员缺乏专业培训,致使跨区作业工作受到影响。有的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不听招呼,擅自行动。有的技术水平不高,操作技能差,小故障也不会解决,影响了作业效率。

5、农田机耕道窄。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镇(街道)的生产路太窄,不安全,存在很多地块没法进机,农户想用机,机手不敢进地的现象,也影响了玉米机收进程。

【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1.东北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我国东北地区木材加工企业发展浅议

3.玉米市场分析报告

4.第一次剥玉米

5.玉米优秀随笔

6.高二日记:玉米

7.玉米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8.剥玉米作文

9.玉米课件美术

10.玉米田间计划书

下载word文档
《东北地区玉米霉变情况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