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szfis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小店第一篇文章,是我的观后感。小时候极讨厌看了电影还被老师要求写观后感。但今天的我却很想写,既是对《二十二》的致意,也是为了敲打自己不要遗忘最初看这部电影的感受。
虽然做好全程压抑的准备,但当布满皱纹的面庞一次次清晰地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很心惊。这些老人大概都是19到1928年间出生的,算算1937年后正是青春浪漫的好年纪,若生在我们这个年代本该接受着良好教育,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
我不太记得每位老人的名字和样貌,但是她们回忆往昔的痛苦神情和小心翼翼生活的样子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我对电影的印象由很多个片段组成:老人颤抖着吃下速效救心丸;来自韩国的志愿者帮助老人修补房屋,安装空调;志愿者给老人拍照,老人由衷地赞许相机;老人去世,来自日本的志愿者失声痛哭;老人说我爱毛主席;老人讲日语甚至加上了肢体动作来描述当年的情景;老人看西游记露出开心的笑容;老人坐在养老院院子里端着一个碗默默吃饭,发呆;老人独自上山拾柴,用大铁锅炒菜;老人讲起子女晚辈有点欣喜又有点失落; 老人咳嗽起来,话讲不清楚了;老人唱起阿里郎桔梗谣,眼含泪水;老人不愿意随着志愿者回到出生地韩国,说那里没有亲人不是家乡;老人怕村里人议论不愿出镜;老人在暴雨天用拐杖慢慢关上木门,但雨水还是从来不及关上的窗户溅到室内;老人缓慢仔细地咀嚼着嘴里的土豆片,没有牙齿,满脸沟壑;志愿者不称她们为慰安妇,而称为“被冠以慰安妇之名的受害者”。
老人们平均年龄超过90岁,如此长寿的人生本该是令人称羡的。但早年遭遇劫难的她们晚年生活环境并不好,贫穷得显而易见。幸运些的有家人陪伴,还有很多则在养老院或独自居住生活。
影片以一位老人的葬礼结束。镜头中埋葬老人的山坡从布满积雪的寒冬变成了草木丛生的夏日。但我却丝毫感受不到生机。
写到这我感到绝望,为养老院里只能以发呆度日的阿婆绝望,为无法向周围人启齿遭遇表达屈辱愤慨的阿婆绝望,为没有亲人参加葬礼只能独身一人走的阿婆绝望。更绝望的是阿婆的维权之路太难走,她们也许终其一生都等不到日本政府道歉了。
感谢电影中为老人奔走维权,关爱她们晚年生活的志愿者们,感谢这部唤起我们民族意识的真实又隐忍的电影。希望大家的关注和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期盼的那个好结果。
对了,电影结尾有位阿婆留言说,希望中日不要再有战争了,因为打仗会死很多人……
篇2: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片尾,当所有合作方的斑斓logo的拼图消逝在黑色背景中,我打开微博,收到消息,票房破亿。此刻,有一种踩在历史分野线上的庄严感,共情效应转换成我大脑中的多巴胺;此刻,我仿佛就是这庄严时刻的一部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为到达一亿添加了最后49块前的人。
好,意淫到此。
《二十二》作为一部记录片的意义远大于其作为一部纪录片的意义。
你看得没错,我说的也没错。
作为一部记录片,导演郭柯并没有让它变得那么得优秀,至少,在很多人的指摘中已经点到了他的硬伤。这是一部缺乏叙事的纪录片。无论他在接受采访中怎么表达自己“就是要描绘她们的日常生活”的意旨,他都没有通过镜头,通过镜头的叙事把他的意旨流畅地表达出来。我看到的不是世事的风俗画,不是一个整体,不是《清明上河图》中的酒旗与篙橹――它们是汴梁风俗中的一部分,它们又构筑了汴梁风俗图景的亲切面貌,从橹到酒旗的视角转换,你依然身在张择端笔下的汴京。我看到的是一幅拼接画,她们共处过一个大时代,她们有共同的命运遭际,她们终究也要背负苦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她们是她们,她们命运石子在导演的小心呵护下,在水面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等到第四个的时候,导演拍拍你的肩膀,看,另一颗石子掉落泛起涟漪,一个,两个,三个……如此循环,直到落幕。以至于在今天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没有遭遇躁动,也没有遭遇啜泣,却遭遇了邻座熟睡的呼吸。
我可以理解导演的善意,这是这个商业时代下拉开面纱才能透漏出来的善良与人性关怀。但是,我只能感到可惜。我不愤怒,也不想诘难,我就觉得可惜――可惜导演还没有达到二者皆能兼顾的纯熟境地,或者可惜,时间在催促,一直在催促,这种催促反映在老人们走向生命终点断崖式逝去的仓促上,时间没有给郭柯时间去再磨练纯属,老人们等不到他纯属了然后留下故事然后再走向生命的终结。很可惜。
也是在这个层面上,他身体力行地为后代面对残酷历史留下了一个温柔的视窗。手法不够纯熟也不新颖,但足够把你的冲动压制到最低,控制好流淌在沟回中的信息,然后,再向前迈一步,看到贯穿“慰安妇”受难女性一生的生命流转――犹如片尾那个用笔画勾勒,没有脸孔却友善的少女轮廓。导演用110分钟在你耳边轻声道,喂,她们不是历史的注脚,不是符号化存在的集体名词,而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在洞悉战争与生命磨难的时候,这支纪录片的温度就好像双手握住一颗冰冷的石头,然后递到你手上,石头依然坚硬,但有人的.温度。这就是《二十二》作为一部纪录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它的存在远大于它作为一部影片的存在。
篇3:电影《二十二》观后感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篇4:电影《二十二》观后感900字
电影《二十二》观后感900字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篇5: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精选
其实看完了电影会发现
真正幸存下来的人都是纯粹的人
她们不盲目得怨恨日本人 很多日本志愿者去看望这些老人 这些老人热情温暖得迎接他们 他们不会每天埋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日本这个国家 为什么日本不道歉
她们不盲目得自怨自艾 不会一味得感叹自己的命苦 只是在回忆时 因为自己的经历还历历在目而情绪起伏难以平复 回忆结束后 还是会告诉自己 过去的都过去了 生活还是要好好过
以前有很多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慰安妇们的话语 还原当年的场景 让观众切身体会那种被蹂躏绝望又恐惧的情感 “鬼乡”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了以后 让人愤恨不已 被拉去当慰安妇的只有10多岁 然后每天被强奸 生病了就拉去活埋 来月经了就挨打 日本人一不高兴就让全体脱光衣服在广场上站着 挨个羞辱 我经常在想 这些日本人自己没有母亲没有姐姐没有妹妹吗? 他们在强奸这些无辜女性的时候 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人吗?结果 这部电影充分得告诉大家 并没有 他们可以一边说 你好像我的妹妹 你好像我的妈妈 然后一边把你强奸 真的让人恨得牙痒痒
而二十二这部电影 用很新颖又很特别的方式重新以另一种角度让人们更了解了慰安妇 全篇都是一种很平缓又很震撼的节奏 简单得记录了二十二个幸存的老人的生活和一些简短的采访
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 她们现在怎么样了?而不是以前她们怎么样了。
不知道制作组是怎么得到拍摄允许以及怎么采访的 我想应该是用了足够的关心与等待吧
历史的创伤需要被记住 但如果成为了好好生活的阻碍 那就还是往前看吧
这些老人们很幸福 有儿女有子孙就行了 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些从未谋面的日本政府的人的道歉 而是不受人打扰的天伦之乐和安详的晚年
里面有一个志愿者 教师职业退休以后 就一直在帮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打官司 想让日本政府赔偿和道歉 结果30年过去了 什么都没有得到 100多个人只剩22个人活着 他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来 他不会打扰她们了 不会再浪费时间在过去 会帮助她们好好地过好以后的生活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2
二十二代表什么?一个数字而已。
倒是没有想到,从此以后,这样的一个数字刻在脑海里成了另外一番意义。
一群“慰安妇”的故事,就像电影里面所描述的,“慰安妇”是日本人起的,他们只是一群在抗日战争时期被强迫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的受害者。
原来“慰安妇”竟然是一个贬义词,可怜自己读了二十年的书,对这个词竟然没有正确的认识。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满满的羞愧,随意才会任由泪水在脸上肆意泛滥。
去电影院以前,别人告诉我这是一个纪录片。上一次看纪录片的时候,还是《冈仁波齐》,一部关于“朝圣”的纪录片,整部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潮,就是一群人去朝圣的故事。所以,我以为二十二也是这样一部纪录片,只是客观叙述这些幸存者现在的生活。
不过,这部电影的确也是在叙述生活,但是内里所包含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拔出。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片尾曲唱完了,大家都还没走的一部电影。
L说“好好的一个周末,被一部电影“毁”了”,所以电影结束后,他们几乎讨论了很久关于这个话题。他恨恨的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善待俘虏。
我有一个朋友,她老公说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去日本的,也不同意自己的老婆女儿去。看完电影以后,我开始学会理解她老公了。虽然这些人受伤害跟现在的日本人没有关系,但是这些“慰安妇”完全可以不原谅他们,可以不接受他们。这是他们的权利。
但是,整部电影看下来发现,这些人几乎都选择了原谅。片尾的时候,播了几个老太太的话,有一个老太太说,“希望中国人和日本人永远不要有战争……”里面有一个日本留学生说,没有想到这群老太太对日本人是这样的态度,如果自己遭遇这些事情,恐怕早就选择死亡了。我心想,时光倒回一百年前,选择死亡的肯定也有不少。但是这些选择原谅的人,让一百年后的我们知道他们到底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
哦,也不对,我们无法想象他们遭受的痛苦。
现在大部分的老太太已经不在世了,即使电影里面画面比较多的几个老太太,现在也几乎都不在了。因为这部电影就在国外上映了的。
以前,当面临“好还是不好”这个争论的时候,我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但是毫无疑问,这不纪录片绝对是一个好电影。
二十二个人,愿意出面的,可以看得出来都是非常非常慈爱的老太太,他们生活有些艰难,有些也跟家人一起颐养天年,他们很满足。但是每每回忆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们眼里除了泪水都是泪水。
比如那个湖北的老奶奶,连自己的家人都从来没有告诉过,这是多么大的痛苦。所以,对他们来说,忘记才是最幸福的吧。不然在人生九十多年的日日夜夜里,被折磨可能早就已经撒手人寰了吧。
有句话广为人知,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远而不记得为什么出发。我们常常因为世俗的牵绊而忘记了,为什么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
上个世纪的事情距离现在其实也就短短的几十年而已,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印记中算不得什么。但是可怕的是,我们活着的人忘却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每每想起这句话,都觉得胆战心惊。自从毕业以后,被日常生活琐事困住,被繁忙的工作困住的我,却是好久好久没有好好思考过了。
所以我常常觉得,七十岁是我觉得自己活得最理想的年纪,如果七十岁之前就离开人世,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如果七十岁以后还活着,对现在的我来说,这件事情的确是痛苦的。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3
如果没有看到你,“二十二”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而现在,这个数字串起了一段段许多人不愿回忆的往事。历史不能遗忘,或许仇恨可以放下,而那些满是伤痛的坑坑洼洼也应该被岁月抚平,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也相信,你应该有着更深的含义。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4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5
人,生来就苦,不是这样苦,就是那样苦。而对于慰安妇,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影评,送给自己。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二十二。左边坐了一家人,大概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右边坐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而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或许对我来讲,这种没有剧情的纪录片也确实适合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观看。
影片讲的是当年曾做过慰安妇的幸存者现在的生活,于20拍摄,当时还有22个人,如今公映,只剩下8个。她们大多上个世纪代生人,如今都年过90。时间对于年轻的人可以大把挥霍,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却弥足珍贵。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每一天清晨,她们从睡梦中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可他们有共同的悲惨过去。她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甚至贫穷,但她们如此知足,并心怀感恩。她们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曾有一个年轻人,看她们日子过得不容易,希望搜集一些她们的资料,使她们的处境可以得到关注,为她们讨回公道,并争取一些抚恤金。现在看来,那个已不年轻的男人自己回忆说,当年还是年轻,想法还是单纯。他现在领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正名”。相比之下,由于过去经历的被曝光,倒是给他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不少没必要的烦恼。而争取到的那点钱,造成周围乡亲邻居的议论,比他们现面临生活压力大得多。
如今生命的烛火,已接近燃尽,而她们的记忆,也随着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变得模糊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糊涂,反而难得糊涂。他们恨当年凌辱过他们的日本兵吗?当然恨。可那个日本留学生把当年二战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拿给她们看时,她们却笑了,“哈哈。原来这些人也老了,没有胡子了”。(他们记忆中的日本军人是留胡须的)
其实,人的年纪,大到一定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真的可以飞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肉体已经不足以跟上他们的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常听到,“身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随着时光流逝。机体逐渐老去,而精神却在生活的打磨下,愈见光辉。这一次,她们选择了原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们选择用爱去化解伤痛的过去。她们的人生如莲花,出自淤泥,历经磨难,最终却选择绽放,把芬芳洒留给人间。
有人说,爱是强大的力量,可以驱散苦难黑暗。我想,一个始终活在过去,心怀怨恨的人一定不可能如此平和的走到90岁。正是因为他们遭遇超过常人的苦难,使她们更加珍惜生命。她们将苦难转化为爱,去爱生活,爱祖国,爱她们的孩子,也爱她们自己,她们自立自强,不曾放弃,与时间争高下,亦是因为对这人世间爱的深沉。
观看二十二电影观后感范文精选
篇6: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一些过去的历史也渐渐被我们遗忘,老人的离开让这些历史真的变成了历史,更小的孩子们无法从老人家嘴里真实知道一些历史的存在,他们生活在安静和平的年代,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们有着富足的生活。
前段时间引起大众关注的电影《二十二》重新把战争的历史摆在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更加了解战争时期,一些慰安妇老人们受到的磨难,但是她们还是坚强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努力生活,才是她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电影里面没有故意揭露老人的伤疤,只是跟她们娓娓道来,她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没有悲伤、没有仇恨,有一些眼里还闪耀着年轻时的光芒,仿佛看到她们从前的英勇。
最记得有一幕是说一个老人,在报纸上看到日本当年的军官时,本来大家都以为她会愤怒会伤心,结果奶奶只是笑着说,“他也老了,连胡子都没有了。”就是这么简单的情感,让这些老人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明知道没有结局的官司,维权的人看到他们豁达的心情,也说早知道就不打扰她们了。老人们也觉得,自己去世带走这些过往就算了。
在影院看的时候,不自觉地流出了眼泪,不是因为同情她们的过往,而是佩服她们的精神,坚强而又豁达,她们虽然是战争的牺牲品,却又自己坚强的活着,无所畏惧。当时在我前排的是一对小情侣,隐约看见,连男孩子都流出自己隐忍的泪水,偷偷摘下眼镜擦拭着......
我们在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殊不知原来我们国家,世界上还真实存在着经历过战争痛苦的人,我们可以放下仇恨,但是我们不能忘掉从前的那些艰苦残忍的日子。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种盲目跟风的习惯,偶尔看一点历史,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忘本。今天在某论坛上看到居然有人提问“当年残暴的日本军队还做过什么暖心的事情?”这实在是荒谬至极,还好下面的答案只是平静的回答着,反讽这个话题。
有些事情不能被我们遗忘,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老人们大多都有着豁达的心情,他们身上有着像自己爷爷奶奶的那种特质,有的爷爷还像小孩子一样扛着自己的拐杖当步枪给我们展现他当年的英姿,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可爱的老人们背后曾经经历的残忍。
篇7: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已经很开心了。”
暑假去看了《二十二》,看完之后感触很深。二十二指的是二十二名当年被日军侮辱的慰安妇奶奶。电影开拍时中国内地有二十二位奶奶,到上映时却只剩下九位奶奶了。但让我很意外的是,这部纪录片的排场也是少得可怜,我看的是小厅,人却出其的少。
整个纪录片很平静,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暴跳如雷。有的只有那些奶奶的安静和善良,以及她们静静的阐述。她们平和的活着,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这个世界。明明是沉重如石的过往,她们却慈祥着跟我们诉说;明明是不可磨灭的仇恨,她们却希望我们和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里有位奶奶说,她回去以后,丈夫没有嫌弃她,而是对她说你是被强迫的,又不是自愿的,你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过什么样的生活。奶奶的亲人也没有疏远她,更去逼迫她去讲述痛苦的往事,如今奶奶儿孙绕膝,日子过得也舒服。这才是对受害人应有的态度啊。然而在我的身边或是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对于慰安妇奶奶却是鄙视嫌弃的态度,认为这部纪录片也是耻辱的东西。甚至认为《二十二》这部纪录片电影就是靠奶奶们赚钱,毫无意义。
“有些人说说《二十二》的拍摄是去再次揭露老人们的伤疤,但是这是一段历史,是事实,每一个人都要正面面对的历史。老人们也都是自愿拍摄,摄影组对老人们也进行了很多帮助。不得不说,因为《三十二》和《二十二》才让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到这段历史,去关注到这些幸存的奶奶们。”这是在知乎看到的一段话,我觉得十分有理。《二十二》这不纪录片不是怂恿你抡起袖子去揍日本一顿,它并不是让你去恨,而是让你看见这些奶奶的坚强,告诉你们她们都心里还有爱与向往,她们依然善良。从而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要更加努力,让奶奶们得到一个交代。
影片的最后,是一位奶奶的葬礼。奶奶的坟墓由寸草不生,转变成杂草乱生,尽是荒凉。“奶奶们在等待着一个交代。而日本政府在等待着她们死去。”我们能做些什么?唯有努力向学,让中国更加繁荣强大,让日本给奶奶,给世界一个交代。
会有那一天的,一定会。
篇8: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其实看完了电影会发现
真正幸存下来的人都是纯粹的人
她们不盲目得怨恨日本人 很多日本志愿者去看望这些老人 这些老人热情温暖得迎接他们 他们不会每天埋怨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还有日本这个国家 为什么日本不道歉
她们不盲目得自怨自艾 不会一味得感叹自己的命苦 只是在回忆时 因为自己的经历还历历在目而情绪起伏难以平复 回忆结束后 还是会告诉自己 过去的都过去了 生活还是要好好过
以前有很多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 基本上都是根据历史资料和慰安妇们的话语 还原当年的场景 让观众切身体会那种被蹂躏绝望又恐惧的情感 “鬼乡”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看了以后 让人愤恨不已 被拉去当慰安妇的只有10多岁 然后每天被__ 生病了就拉去活埋 来月经了就挨打 日本人一不高兴就让全体脱光衣服在广场上站着 挨个羞辱 我经常在想 这些日本人自己没有母亲没有姐姐没有妹妹吗? 他们在__这些无辜女性的时候 没有想过自己的家人吗?结果 这部电影充分得告诉大家 并没有 他们可以一边说 你好像我的妹妹 你好像我的妈妈 然后一边把你__ 真的让人恨得牙痒痒
而二十二这部电影 用很新颖又很特别的方式重新以另一种角度让人们更了解了慰安妇 全篇都是一种很平缓又很震撼的节奏 简单得记录了二十二个幸存的老人的生活和一些简短的采访
人们应该更多的关注 她们现在怎么样了?而不是以前她们怎么样了。
不知道制作组是怎么得到拍摄允许以及怎么采访的 我想应该是用了足够的关心与等待吧
历史的创伤需要被记住 但如果成为了好好生活的阻碍 那就还是往前看吧
这些老人们很幸福 有儿女有子孙就行了 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些从未谋面的日本政府的人的道歉 而是不受人打扰的天伦之乐和安详的晚年
里面有一个志愿者 教师职业退休以后 就一直在帮幸存下来的慰安妇打官司 想让日本政府赔偿和道歉 结果30年过去了 什么都没有得到 100多个人只剩22个人活着 他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重来 他不会打扰她们了 不会再浪费时间在过去 会帮助她们好好地过好以后的生活
篇9: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观影的时候,脑子里不断跳动着这几个词。
人是一种怎样的物种。善良与残暴,温柔与冷血,复杂与简单,智慧又愚钝。
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位饱经沧桑、跨越世纪的普通老人。可八十年前,她们的悲惨遭遇让她们不能选择的承受悲痛,注定不能普通。我们无法切身体会那是怎样一种悲痛,只有透过老人口中的一字一句,透过她们沉重又坚定的目光,从她们的回忆里,去读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是怎样一段历史。被日军残忍的抓去,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只有羞辱。但她们有不输男人的坚韧与胆识。记忆深刻的是那位深入日军偷取子弹,还持枪打死了两个鬼子的林艾兰老奶奶。虽然已是九十多岁的高龄,但她仍然凌厉的目光直击心底,让人肃然起敬。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坚毅。还有一位毛银梅老奶奶,原是韩国人,抗战期间颠沛流离命运辗转。同样不幸的被日军虏走,又还算幸运的在中国找到了归属。有理解她的丈夫、孝敬她的儿孙,几十年的生活日渐归于平淡。在她身上,我看到了祥和。另一位老奶奶却没有这般幸运,从日军手里死里逃生,历尽艰辛回到家中,在最需要丈夫关怀的时候,得到的却是嘲讽。看到这里最为难受,人性的不堪在这一刻迸发。身体的创伤可以恢复,可是亲人、世人的不理解与指责才是向她们刺出的最残忍的利刃。
篇10: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
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世界很美好,一呼一吸都能感受到。玫瑰也带着刺,但这丝毫掩盖不了它迷人的容颜。生活不曾想过伤害你,那些你遇过的荆棘,都是它与生俱来的,我们理应包容对待,就像生活包容你我的任性一样,陪着我们慢慢成长。漫漫岁月,常回家看看,那个“生根发芽”的地方,那里有期待已久的陪伴!
篇11: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电影放映的整个过程非常安静,现场的沉寂让我几次陷入思考。
1. 海南老人林玉兰令我最印象深刻,是一位有勇有谋、坚韧不拔、令人尊敬的女性。她潜入日军炮楼冒着生命危险偷得枪支弹药,被日军抓住后充当“慰安妇”,受到令人发指的摧残践踏后,仍然能重新投入到抗战中,这需要莫大的对抗战事业的奉献精神、对风雨后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啊!
抗日战争中有千千万万个勇敢的林玉兰,如同千年前的花木兰、穆桂英,她们的英勇故事之所以历久弥坚,是因为女性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往往是最深重的,但她们柔弱的身躯内蕴藏着的无穷的力量,在苦难的锤炼中蓬勃爆发。是什么让她们拥有这力量?爱!
国之爱、民族之爱、生命之爱、父母之爱、子女之爱、伴侣之爱!
2.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历史使命。
1900-1930年代出生的老人,肩负起了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历史责任;40、50年代出生的人们是新中国筚路蓝缕的开拓者;60、70年代的父辈是当下的社会中坚;80、90年代的我们是迷惘的继承者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挣钱?做人上人?实现所谓的人生目标?
往大了说,建设国家,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国?
然后呢?
物极必衰,中国会成为第二个美国吗?
我真的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知道些什么。
“慰安妇”们在经历了那些个人身羞辱、血腥斗争后,现在已然沉寂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幸得有识之士记录下前辈们的珍贵影像,即使只言片语却也透露着血色的沉重。应该记住些什么,公道自在人心。
二十二电影个人观后感
篇12:《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中有个叫“毛银梅”的阿婆,她是一个韩国人,被中国军队解救出来后就留在了中国,改名“毛银梅”。她说:“我是跟毛姓,名是我自己起的,我爱毛啊!”其实不止是这位阿婆,所有的阿婆在接受采访时都说,是中国共产党救了她们,是毛救了她们,甚至有的阿婆在被解救出来之后还参了军,和党并肩作战,以示自己的感恩之情。当她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她们眼中的希冀与感恩,是啊,是中国共产党救她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现在政府也在帮忙扶持着她们,自然内心无比感激。
我很欣赏《二十二》这部电影的导演带给我们的人文情怀,他说:“在采访中,我们只会去问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尽量不让阿婆们回忆那段屈辱的记忆。”他确实做到了,在电影中,如果阿婆说她不想说下去了,影片中绝对不会有继续的片段,对于阿婆们来说那是不可回忆的,是无比痛苦的经历,作为一部能带给人们感触的电影,其实并不需要那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而是要把人文情怀带给观众足矣。
当代中国需要这种人文情怀的存在,《二十二》这部电影也开了中国电影的先河,我们不需要去逼迫本来就饱受侵害的阿婆们回忆过去,只要她们能够告诉我们本就要隐藏下去的一点点东西,那也是一种收获。《二十二》这部影片的出现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在慢慢崛起的过程,影片中提到我们在与日本打官司,为这些阿婆们讨回公道,其实也是中国维护国民人权的一种体现,当祖国强盛了,人民才会获得幸福感,而我们的幸福感在慢慢提升。这就是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收获——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篇13:《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从一开始有个少年曾经来过这个自媒体的定位就是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不正经话语表达来观影观人生。但是今天的这部影片少年想暂时抛开定位初衷,来感受这部影片的内容,电影《三十二》和《二十二》的观后感与您分享。
《三十二》和《二十二》同一个导演,同样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的故事,二者不同的是《三十二》是美国上映的只有43分钟的短片,写的只是其中一位老人韦绍兰和子女的故事;《二十二》上映的则讲述的是二十二位老人的故事。该照片时电影《南京!南京!》中江一燕的剧照,影片中也有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的片段,但是她们的正确称呼应该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电影《二十二》讲述的就是截止20仅存受害者的故事,虽说是一部院线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纪录片,想起当时有朋友因为想避免心里难受就没去看,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心理,请您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记录不是为了去憎恨,而是为了不被遗忘!观影时的感受有一点令少年心痛不已,就是其中一位老人讲述由于不幸的遭遇,而受到邻里之间的非议和指指点点,对这些人有种深深的失望和厌恶,他们以为遭到轮奸就脏了,不干净了,以至于带有色眼镜看人。本以为老人们会带着仇恨而活,但是观影之后才发现她们才真正做到了“温润岁月,执着善良”。影片中的老人看到日本志愿者带来的日本军人的照片,丝毫没有谩骂,而是微笑着说“他们也胡子掉了”,就像冯小刚的《芳华》中的台词那样: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能珍惜善良。《二十二》给我们展现的角度不是仇恨的角度,而是从历史回望的角度,带我们深情凝望着老人们。
篇14:《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如何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是简简单单的叙述:从过去到现在。有人说,这对于受难的老人及其亲人来说就是一种折磨;也有人说,这也许是一种解脱,让羁绊的受伤的心灵得以释怀。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不是所有老人都能做到真正的放下,惟愿这能减轻她们些许的伤痛。这一次,我不说历史,历史就在那里。不说仇恨,也许仇恨早已不复存在,扎在老人们心里的到底是什么?岁月走到这里,更多的是沧桑啊!
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在纪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说起过去的时候,有的老人哭着说不想提了,显然可以看出那段屈辱的往事给她们带来了极深的伤害,这也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的孤独与无助。中国现在可以说是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了,这个群体需要的关爱与陪伴,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这需要我们深思。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从呱呱坠地到摸爬滚打,到最后的返老还童。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更多是陪伴。无奈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背井离乡,不是所有人都能在他乡买房置地,更多的.是漂泊。不是所有老人都愿意迁徙,或是因为想着“落叶归根”。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故乡的大树已不再茂盛,而那个“巢”则日渐空虚了,“呱呱坠地”和“返老还童”变成了“留守”。片中老人喂流浪猫的那一幕是我想起了奶奶,还有被我奶奶喂过的流浪猫……生活不易,但我们可以让心态变得简单。海南的那几位老人令我心生敬佩之意:耄耋之年,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我想,这必然离不开乐观开朗的态度,离不开对生命的热爱,离不开对生活的向往。其中有一位老人这样说:“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着这条命来看。”愿你我都能以感恩之心去对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恩赐。“希望中国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再打仗,以为一旦打仗,会有许多人死去。”这也是一位幸存老人的心声。是啊,仇恨不能永久,希望和平长存。社会还是那个社会,爱的旋律不会消逝。“治国、平天下”也许有点泛,“修身,齐家”不应该遥远,践行在点滴上。
篇15:《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人,生来就苦,不是这样苦,就是那样苦。而对于慰安妇,这样特殊的群体,命途格外多舛。这是我在豆瓣上写的第一篇影评,送给自己。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二十二。左边坐了一家人,大概是60岁上下的中老年,右边坐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而我,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看电影~或许对我来讲,这种没有剧情的纪录片也确实适合我自己一个人静静观看。
影片讲的是当年曾做过慰安妇的幸存者现在的生活,于拍摄,当时还有22个人,如今公映,只剩下8个。她们大多上个世纪代生人,如今都年过90。时间对于年轻的人可以大把挥霍,而对于老年人来讲,却弥足珍贵。每一天,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而每一天清晨,她们从睡梦中醒来都是上天的恩赐。
他们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可他们有共同的悲惨过去。她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淡,甚至贫穷,但她们如此知足,并心怀感恩。她们不希望被打扰。
过去,曾有一个年轻人,看她们日子过得不容易,希望搜集一些她们的资料,使她们的处境可以得到关注,为她们讨回公道,并争取一些抚恤金。现在看来,那个已不年轻的男人自己回忆说,当年还是年轻,想法还是单纯。他现在领悟意识到,公道自在人心,他们不需要所谓的“正名”。相比之下,由于过去经历的被曝光,倒是给他们平静如水的生活,增添不少没必要的烦恼。而争取到的那点钱,造成周围乡亲邻居的议论,比他们现面临生活压力大得多。
如今生命的烛火,已接近燃尽,而她们的记忆,也随着逐渐暗淡的生命之光,变得模糊起来。或许他们是真的糊涂,反而难得糊涂。他们恨当年凌辱过他们的日本兵吗?当然恨。可那个日本留学生把当年二战日本军人现在的照片拿给她们看时,她们却笑了,“哈哈。原来这些人也老了,没有胡子了”。(他们记忆中的日本军人是留胡须的)
其实,人的年纪,大到一定的时候,他们的灵魂真的可以飞升到另外一个层次,肉体已经不足以跟上他们的精神。我们年轻的时候,最常听到,“身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而随着时光流逝。机体逐渐老去,而精神却在生活的打磨下,愈见光辉。这一次,她们选择了原谅。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们选择用爱去化解伤痛的过去。她们的人生如莲花,出自淤泥,历经磨难,最终却选择绽放,把芬芳洒留给人间。
有人说,爱是强大的力量,可以驱散苦难黑暗。我想,一个始终活在过去,心怀怨恨的人一定不可能如此平和的走到90岁。正是因为他们遭遇超过常人的苦难,使她们更加珍惜生命。她们将苦难转化为爱,去爱生活,爱祖国,爱她们的孩子,也爱她们自己,她们自立自强,不曾放弃,与时间争高下,亦是因为对这人世间爱的深沉。
篇16:《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
这几年,有几部系列影片火了起来,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的访问纪录片,几次在各大杂志上面看见过有关介绍,但由于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一直没有忍心去认真地观看一次。在这个周末,闲来无事,便想找部电影来打发时间,结果就搜到了这部《二十二》,于是下定决心去了解一下这部沉重的故事。电影一开始便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葬礼,葬礼祭奠的主人就是“慰安妇”受害者之一,影片中说大部分的受害者都被残忍的杀死或者不堪凌辱选择自杀,只有其中少数的幸存者活了下来,而直到现在,她们大多都是八十岁了,就在最近几年也接连离开了不少。我很钦佩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能想到以纪录片的方式去悼念这些受辱的人们,去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即使他也明白这几部电影几乎不能赚钱甚至要赔钱,但他依然去做了,去让我们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毕竟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回忆,所以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阿婆们提及这段经历的痛苦,可是当我看到他们捂起了自己的脸,痛苦地抹去了眼泪,我明白了那段历史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心里负担,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她们也不能完全忘记那段屈辱的回忆。当她们死里逃生返回家乡时,有些无情的人们非但不为她们高兴,反而却议论纷纷:“都是小鬼子的人了,还回来干什么,真丢人。”正因如此,有些阿婆不得不改姓埋名,背离家乡,她们的一生都活在屈辱与痛苦之中,可是我却不为她们感到可耻,做错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行迹可耻的小鬼子们,她们敢于逃出来返回家乡反而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只是我为她们感到痛心,这么一辈子都是在悲伤中度过,有没有孩子,孤独终老;有的隐形埋名,思念家乡;有的…影片中有几个下暴雨的片段,我认为是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法,当阿婆们在讲述着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时,天上下起了暴雨,也许老天也是在悲悯这些可怜的人儿,在如花似玉的年龄,遭受如此折磨屈辱。在观看过程中,我几度暂停的播放,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年迈沧桑的阿婆们颤抖着抹去眼泪,重新回忆那段不堪的回忆,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痛彻心扉的悲伤啊,即使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只需要看着她们的神情与语气就能彻头彻尾地感受到。
【《二十二》电影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1.电影观后感
2.晚秋电影观后感
3.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6.雷锋电影观后感
9.芬芳电影观后感
10.电影袁隆平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