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观后感>电影《八月》观后感

电影《八月》观后感

2023-06-12 08:15: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稳如老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电影《八月》观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电影《八月》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八月》观后感

篇1:电影《八月》观后感

电影《八月》观后感

是不是所有时代的回忆都要被刻录进黑白的胶片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存留在人们脑海中那个模模糊糊的最初的色彩?当小雷跳下那个夏天的游泳池,从斑驳的水色天光中抬起头来,深吸一口气,然后又沉下去,有模有样地练习父亲教授给他的游泳技巧,他还没有意识到,他即将要离开被夏风熏染得昏昏醉醉的童年,过往岁月好似昙花一现。

只要生活在继续,担忧和忙碌就永远进行着

小雷小学毕业,他躺在凉席上,迎接这个被期望了太久的假期,中学生涯尚且在夏天的末尾静静地候着。父母为他的升学忙碌,三中,就像许许多多平凡的人们伸手去够的果实,一会触手可及,一会远在天边,捉摸不定的政策让家长的心情永远吊在暴晒的阳光下,等到夏天结束了才能享受一片阴凉。

厨房里的白瓷碗,床边摇曳的窗帘,打开能看到一排排堆满了生活痕迹的单元楼,黑白的记忆里盆栽也有绿油油的生机,小提琴声从千篇 一律的窗口中的.一个远远地飘出来,不知道是哪位作曲家谱下的曲子,听起来像是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午睡中的人们在琴声中坐起来,抹去一层浮汗,看着白日把时光漂亮又染暗。

昨天的日历忘记撕下,也许是前天的,日子像课堂上老师检查才开始翻过去的书页,微微搅动着空气中的尘埃,跳动和流逝的时间,对未来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力量。

小雷的父亲把自己的脑袋埋在摄像机乌黑的遮光罩下,监视器上已经过去了很久的故事在一遍遍地播放,异国的人们、陌生的语言、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生活的琐细,轮番上演着,仿佛时光开了一个口子,遥远的梦想在隐隐约约地招手。

摄像机站在一间拉上了窗帘的昏暗的小屋子里,屋子是电影制片厂办公楼里的一间,办公楼在水泥操场边上伫立着,是喇叭里正在进行的运动会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观众。像夏天一样热热闹闹的人们,也像这个突然闲暇、松弛的时间里无所事事又在等待入秋后重头戏的昆虫,聊胜于无的热情、可有可无的比拼,一人独享的狂欢,无人在场的集会,各自的生活在时空中斜斜地错过。

国企改革,冗员裁减,小雷的父亲恋恋不舍地离开他常常向儿子激动、自豪地谈起的故事的光影游戏,关掉说单口相声的电视机,背上背包,走到大草原里,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摄影师傅,无奈和不快暂时按下不提,做一个编造的故事的最忠实的把控者和呈现者。

小雷的妈妈接过饭碗,一口一口地将饭食送入卧病在床的垂老的父母口中,夏天最后的一点尾巴,把混含着对亲情的温存记忆也吞入生命的倒计时。姥姥家的庭院,栽着几盆花、几棵菜,每年都换成新的,它们也就不知魏晋地繁茂着。

小雷穿上三中的校服,家里的厨灶又每天准时准点地进行着对日常生活地歌颂,日子如常,只不过父亲离开安稳的电影厂,随着一个个剧组走南闯北,不过,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的征程开始,就像那个夏天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聚在沙地的小河边,看着一只羊死去,羊瞳孔的光一瞬间下去了,人们的热热闹闹地如一阵不知来处的风,不知道接下来在哪株草尖上稍稍歇脚。

篇2:电影《八月》观后感优秀

想看《八月》这部电影,一直没有机会实现,为此,难免有点耿耿于怀,毕竟,自己每天是在影城混吃混喝的。因为我太想知道,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光环下,一个羽翼未丰的年轻导演,究竟做了哪些有益努力,让一部乳臭未干的处女作,赢得一众专家评委刮目相看。

再过一周,该片即将下线。还好,今晚终于如愿以偿。

简单谈谈直觉印象吧,因为,这种自然感受太强烈,占满了大脑。

电影从工人下岗开始说起,主要讲述了1994年夏天小学毕业的少年张小雷,在懵懂间目击到自己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

小雷爸爸是电影制片厂优秀的电影剪辑师,铁饭碗被打破,他常常用一句话自我安慰:下岗有什么可怕,人是凭真本事吃饭的。可他当老师的老婆却不以为然,认为他荡来荡去不务正业还自命不凡。

直到有一天,他酒后对着房间的空气绝望地挥拳,内心的不安和不甘才不加掩饰地发泄出来。

为了生存,最终他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他的口头禅)远走他乡,给他从来不屑一顾的同事韩胖子做场工。

影片用黑白色调和大量浅焦镜头,以旁观者为主要视角,通过碎片化的记忆,客观再现那个年代的阵痛。

那些高唱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和咱们工人有力量的父辈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一夜之间,他们和集体失散了,变得一筹莫展、茫然无措,理想,信仰也像被废弃的车间厂房蒙上灰尘。他们饱经风霜艰苦卓绝的历史,像影片中那个终日卧病在床的'太姥姥,渐渐被时间隐去踪迹,不再引人注目。

因为,生活不会因为谁的不幸和指责而住手,历史终归要前进。

导演有意以一个十二岁孩子有限的眼光看变化的世界,妙就妙在,他只负责拍摄日常琐碎的事件,其背后的复杂性和价值观交由观众判断。

电影片末有一行字:献给我的父辈。

有人说:“《八月》是写给父辈失意的诗,是生命里长出来的电影。”

金马奖评委对于《八月》的颁奖词是:“它不只是一个男孩的成长,更是对人情世故、体制变革以及时代记忆的回眸与反思。”

而于我,在看电影的整个过程中,隐隐作痛的心中,一直闪现儿时那个曾给我们国企子弟带来很多美好往事的大厂区,如今,颓败在瓦砾和杂草中,无人问津。

篇3:电影八月一日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叫《八月一日》,讲的是南昌起义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九二七年蒋,汪精卫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在“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为了挽救革命。七月下旬,中共中央临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会上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任命周总理为南昌前敌委员会书记,指挥这次起义。

在党的影响下,北阀名将叶挺的部队从武汉乘江顺流东下,在航行的过程中,部队中的共产党员深入群众,做了大的量的工作。这支素有铁军之称的队伍,士气高涨,群情激昂。带有传奇色彩的贺龙率领第十二军也从湖北省的武穴出发,浩浩荡荡的奔赴九江。一路上他们宣传革命主张,吸收了一批农民协会的.骨干入伍,革命的力量不断壮大。七月二十七日,以周总理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在南昌的江西大旅社正式组成,并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于三十日晚举行武装起义。会后,周总理等仍将起义计划告诉了贺龙,征求他的意见。七月三十一日下午五时左右,我军决定于明四日是一举消灭敌军。

八月一日凌晨四时整,战斗正式打响。顿时,枪声,火炮声大作,响彻全城。早晨六时多,起义军已全部解决了南昌内地和郊区的敌军,南昌起义成功了。

这部电影让我感触很深,一是共产党远坚韧不拔的毅志和与叛变革命者斗争到底的决心,以及保卫人民安全的志向,使他们一直与叛变革命者斗争着。正因为有了周总理、贺龙、叶挺、朱德等等的共产党员一直努力地斗争着,才可能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

直到现在,在庄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上,赫然印着“八一”二字。由此可见,南昌起义对中国的意义是非同异常的。就因为这一枪,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那天起,一支伟大的军队诞生了。二是我十分痛恨蒋和汪精卫。他们竟然在帝国主义和江浙大财团的收买下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还制定了一条荒谬的宣言——“宁可杀错一千,绝不漏掉一个”的反动口号中,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他们是社会的败类。

这些为祖国而奋战的战士们,我真敬佩你们,因为如果没有你们,就不会解放全国,成立新中国,我们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非常敬爱的周总理总理,如果这次南昌起义没有他,就不会胜利。我们一定要踏着先辈的足迹,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4: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

影片《八月一日》,作为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和党的十七大献礼之作,讲述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总理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不仅让我看到共产党员的顽强与智慧,更重要是坚定了共产党在我心中的领导地位。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慨良多,陈独秀的困惑、贺龙的抉择、汪精卫的精明、周总理的果敢、叶 挺的血性,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生动形象。我由衷敬佩我们尊敬的周总理,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作为党的前委书记的他毅然扛起了领导武装起义的大 旗,千斤重担系于一身。他勇于承担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大智大勇的斗争策略,坚定果敢地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耐心细致地做好起义部队的工作,以及在决定起义 的前夜,在《国际歌》声中给起义部队的战前动员,所有这些都让我的思想受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他的那句“只要革命有后,我们无后又何妨”更是让我钦佩不 已。还有就是贺龙元帅,他不惜放弃个人升官发财的机会,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广大人民的幸福打击蒋校长,反攻汪精卫,“两个肩膀扛了一个脑袋,就是 为了要让穷苦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的话铿锵有力,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之中。

影 片中还给我们阐明了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政党。其中贺龙和叶挺将军的士兵都是讲义气、守纪律的真汉子。党章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 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格遵守个执行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集力和战斗力,实现党的各项任务 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成立八十多年以来,一直强调和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同各种违法纪律的现象做斗争。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从严治党的方针,把加强党风廉政建 设,增强党员的组织性、纪律性作为党在新时期提高执政党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的抵御风险的有力武器。从而使党能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党更应发挥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团结各个阶层 的力量,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篇5:八月一日电影观后感

《八月一日》讲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周总理按照党中央的决定,和朱德、贺龙、叶挺等同志于1927年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的故事

我非常敬佩我们尊敬的总理周总理,在中国处于最危难的时候,作为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他义无反顾的承担了下来。当他去世的时候,连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不是因为他是某个国家的总理,而是因为他将国家、人民的利益高过了自己的利益而已。

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当贺龙的属下犯了错误后,为了让他承认错误,贺龙便绕着一片空地跑,每跑一圈还得加上一支枪。这时,我真的认为他是一个很负责、肯做出牺牲的人。最后,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让他认了错。当有一名叛徒被揪出来并被一名战士打死时,我真在心里面为他们叫声好。当我看到一名叫虎子的战士为了从战争的硝烟中救出一名被困的儿童,而受伤牺牲了,他的这一举动让所有人都震惊了,同时对他也添加了一份敬佩感,也让人们更加向往和平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我们应珍惜光阴、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回想起那些英雄人物,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发奋图强读书,用知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篇6: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一句话:退去南京大屠杀的外壳,就是部垃圾电影。除了叶童,其他人的演技太差。一些台词蹩脚(比如五月舅舅回家,五月询问有没有找到妈妈的时候,等等),让人觉得很小儿科。情节安排很难以让人理解,一盘散沙,尤其是最后的结尾。至于和不和史实,有很多人评论过就不说了。

至少在我看来,这个一点都没有南京大屠杀的感觉。真实感不是说哭戏多,人杀的多了,尸体多漂几具,炸弹再炸几下就能成的。评论的人也是,比起实际的电影内容,更对于他的象征意义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篇7: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我不知道在听过太多人讲述,读到太多书籍,看到太多影像资料之后的人们看到这个词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一块厚而深的.疥疤狠狠烙在每个人的爱国心上。疼,难看,不愿提及…亦或已然麻木迟钝。时间和观念的流转早已在这道疤上缠绵了无数次,渐渐变得朦胧。但我还是要说。

那一年的南京林木蓊郁、绿瓦盏盏。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安静得生活。会演戏的猴子、高高水缸里喂养的金鱼、吐着舌头跑跳的小白狗、聪明可爱的小女孩…生活真的可以简单而快乐。一户教书家庭里有两个乖巧的女儿,大的叫五月,小的叫八月。而她们的成长,注定要经历一些非比寻常的生离死别,因了那个暴力疯狂的年代。

一声枪响。两声,三声…进攻与蹂躏瞬间由远而近。不认识的乡人倒下了,邻居倒下了,父亲、奶奶…连母亲也为了给妹妹抓药,死在了羞耻与剧痛里。战火纷飞,火药的浓重烟雾笼罩起原本安谧单纯的村庄。不到十岁的年纪,骸没有来得及听够母亲讲的床边故事,没有关系听够那柔和温暖的催眠曲竟成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姐妹。都走了。小金鱼也死掉了,漂在水缸肮脏的水面晌,像块块凝结的可怕血迹…终于被舅舅找到后又传来舅舅也倒下的消息。她们始终被遗弃。

五月认识一个会画画的男孩。他的视野宽阔却不失细腻,但涂抹的全是战火城市,是累累尸体,是空洞绝望的眼睛,是薄如水草一样的生命…这样悲凉的画面出自于一个十几岁少年,实在让人觉得残忍。在这样美好干净的年纪,他们应该是欢笑着走过,一路草长莺飞。但是。这就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幸福家庭的支离破碎,国家的耻辱,长江边腥红流水的吟吟哭诉……

亲人的血流进江水里,水会慢慢蒸发变成天空的云…爸爸妈妈就在上面看着我们。五月说。所有失去亲人的孩子朝向远方,朝向天空,高声喊:妈妈,再见!江水一汐一汐拍打着低低的岸,像母亲的手掌拍在自己幼小的脊背上,眼泪终于绝堤,再也止不住…

这就是一部叫做《五月八月》电影的内容。

想来虽是一部战争为背景的电影,回忆起的片段却更多的是两个小女孩干净的双眼和无邪笑容,还有母亲细腻的关怀,还有邻家小丽漂亮的粉色蝴蝶头花。一幕幕的彩色,一幕幕的温暖最终灰白绝望。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难以接受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我想这正是影片的高明之处。

很多很多眼泪。流淌出的是有关离别的残破感情,祭奠的是冲刷不掉的历史耻辱。曾经以为一个人面无表情两眼寂灭而流下两行浅浅的泪是他最灰心的时候,但现在我深刻理解到那还不是最深刻感情的宣泄。在感受到心的狠狠碰撞和情绪的极限之时,滂沱的泪像暑日里逐渐酝酿成的狂风暴雨,披头盖脸,呼吸艰难。内心的难过和感动太过膨胀,泪的宣泄口瞬间崩塌,两腮冰凉的液体一直流到电影最后一幕黑白,恍若在刚才的影像里,身临其境。

篇8: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推荐这部片子,然后说一些关于叶童的事。

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有点特别的,整部片子最吸引人的部分反而放在了前半部分,由叶童一手带起所有的情绪和爆发,以她的视角来引导观众进入情绪,看的过程中很清楚的就能感受到叶童演技的巨大张力和厉害之处,很多人吐槽她的国语,在我看来她真的是一个很厉害的香港演员,香港演员演国语片能够用国语演,哪怕她的国语略有瑕疵,但是在她很棒的演技之下,是瑕不掩瑜。她是一个非常敬业且认真的演员,这一点我要为她点赞。

这部片子可惜的地方就是前半部分爆发的太快,而在叶童的戏份结束之后,后半部分演员的演技实在不怎么样,且剧情单调,导致后半部分很失望。

八月和五月两个小演员演的挺好,可是看完又在想,如果五月坚强一点,不去尾随妈妈,妈妈自己一个人绝对是可以安全回到家的,一想到因她,害死了妈妈,内心深处不免对她有一点稍嫌怨念的指责,可是如果没有她尾随,大概我们也不会看到片中如此伟大的母爱。大概这就是我可惜的地方之一吧,想看见妈妈在经历苦难后能够生还,想看见叶童一直演下去,就会错失最精彩的母爱之处。真的是熊掌与鱼不可得兼。

叶童在前半部分的演技和表演方式,让我想起了1993年她主演的《新孽海花传奇》,不过在相隔近之后,她的演技相比那时候更加沉稳,深藏不漏,我很喜欢她的《新孽海花传奇》,抛去台湾制作的粗糙及剧情的被迫删除导致的BUG,叶童在其中演技之精,在了解她之后,她堪称我最爱的演员,没有之一。

对于不了解叶童作品的人而言,很多的人都把她局限在了内地知名的反串角色―许仙,每当有人说起叶童无论演什么都是许仙的时候,我很是有些无奈,但是又有一些轻嘲,因为他们不懂叶童之好。就算在家喻户晓的《新白》里,没有仔细静下心看的人,也不会懂这部戏里叶童的演技是有多么的精湛。所有的赞美与盛名,来的火爆不断,在内地永远脱离不了的许仙之名,静看之下才会知道叶童演技的厉害之处。

对如今的港台来说,叶童大概已经荣升为上一辈的演员。她与周润发同走星路,见证上世纪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以《和平饭店》送周润发赴好莱坞,以精湛演技为周润发送行。她与赵雅芝同行一道,于年少初识,于而立之年共成《新白》,后又有《三花》,成四部剧,走五世情缘。

在她的时代,她是港台最耀眼的女星之一,(本来无“之一”二字,未免争议加上)。她的片酬曾坐拥港台第一名,(需要的话我可以贴出当年报纸截图),而赵雅芝紧随其后,她的演技没有一个人能够提出质疑,她的与众不同和风情万种于角色之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她曾是香港无数男人女人的爱慕者,她也曾在十六岁就许己一生。

真的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叶童的好,因为喜欢她是真的值得的。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人对她有着太多的偏见。她曾说,她喜欢演绎和从前完全不同的角色,只要有机会就想要尝试。所以后来她拍摄了一些别人觉得很差的剧,但是某些角色却是她喜欢的。我们没办法决定一个演员的优劣,因为你不能代表那个人决定她想要什么。

因此我能平和看待一些大众认为她出演的评论略差的电视剧,也依旧很喜欢她。喜欢她洒脱的态度,自我的人生,喜欢她仿佛飘荡在空中的思绪和精神领域,而近十几年,她用大部分的时间环游世界各地,做她想做的事,让我很是钦佩。

她十六岁出道,她是香港最独树一帜的演员,周润发在香港红了二十年,叶童从开始到最后与他一起合作,作了全程见证。她或许称不上容颜美貌,她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时,在她的妩媚中都带有落拓的味道,她的眉目和眼神永远是英气的,在温柔与倔强之中徘徊。

而叶童,她太低调,根本不做任何宣传,在前几乎内地综艺活动都不怎么参与,而商业活动更是不理,如果在香港问道叶童如何你说她不是巨星,有人会笑你无知的。

她低调到内地大部分人只觉得她是许仙,让我非常难过。

众星云集的九十年代,那是一个让我向往的时期,因为有她――叶童。

可惜我晚生了二十年。

篇9: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某个夏日闲暇中在电影频道中看完这部电影,感叹这片子真的不错。这部没有大场面,仅以两个小女孩的角度描述被侵略中的国家,普通人民的凄惨,以及希望。

小女孩五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健在,一个爱护自己的奶奶,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妹妹八月,一只可爱的宠物狗狗。家里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是父母都是知书识礼,起码生活无忧。可惜战争的到来粉碎了这一切,美好温暖的生活被粉碎了。父亲首当其冲出事了,妈妈坚强的支撑起家庭,做好所有能做的准备。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无情的碾压过来,被迫送走狗狗,奶奶被杀了,母亲被侮辱了。接着为了要为生病中的八月求药,母亲也下落不明,凶多吉少了。突逢巨变,家里只剩下两姐妹相依为命。接着就是两姐妹一路找亲人一路挣扎求生的过程。

个人觉得电影的前半部分好于后半部分,个人不太喜欢两姐妹到了舅舅家之后的剧情。果然,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战争来临前,一家人去河边放走小狗,八月哭得稀里哇啦。是啊,连一只小狗都保护不了,真是伤感。但更令人伤感的是,连自己以及家人的安全都保证不了了。二是 五月帮八月在河里洗澡,河边飘来了一具尸体,五月面无表情,用脚踢开了,在八月天真的询问中,若无其事的说,没事。战争的残酷已经让这个孩子成长了。那个见到自己父亲的断手,震惊的孩子已经离开了

当然在现实情况下,两个小孩子能在那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但为了艺术性无可厚非。加上国际红十字的客串,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两位小演员演得真好,五月的崛起坚毅,八月的调皮与天真,都演绎出来了。这部片子确实值得一看

篇10: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这部片子是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吧,一般这种电影看过都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唯独这一部让我记住了,长长久久,以致于到了大三,提起抗日题材的电影,首先想起来的还会是这部《五月八月》。

印象最深的是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孩子走向河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被鬼子杀了,尸体化成了灰,被风吹到天上,变成云,又变成雨,最后又会下到河里去。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的眼泪跟开了水龙头似的,哗哗哗哗流个不停。

还有里面的一些动人的细节,许多年没看过,但依旧记得非常清楚。有一个场景是一只狗叼来一个东西,镜头拉近才知道那是两姐妹父亲的断手,相当震撼,而叶童饰演的母亲蒙住嘴强忍悲伤的样子,也真的非常非常催泪。另外就是两姐妹流落到一个河边,妹妹身上长了毒疮,姐姐帮她洗,洗着洗着突然有一具血肉模糊的浮尸飘了过来,姐姐为了不让妹妹吓着,用脚把那具浮尸踹着荡远,相当有感染力的情节。再来就是,两姐妹去一个亲戚那里投靠,结果被各种嫌弃,日子过得比流浪时好不了多少。在那里,她们遇到一个独自生活的男孩,她们很好奇那个男孩为什么每顿饭都把米做成锅巴,男孩说,这样可以吃得更久些。

很感人的电影,经年难忘。

篇11: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看电影。电影。电影的题目叫《五月八月》。五月、八月是人的名字。五月是姐姐,八月是妹妹。

她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有爸爸妈妈奶奶和弟弟。

那个时候,日本人入侵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威作福,大肆屠杀中国人。五月、八月的爸爸、妈妈、奶奶、舅舅都惨死在日本人手中。看到电影中五月、八月伤心欲绝地大声哭泣,我的心都要碎了。

“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当时我们的祖国很强大,日本就不敢明目张胆地侵略我们。如今,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圆了中国人民的飞天梦。这预示我们的祖国科技发达,国富民强。

我多么希望世界永远和平,不再哟战争出现。也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这样才不会再有人欺负我们,这也需要我们从小努力学习,长大后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先进行列。

篇12: 电影《五月八月》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个影片是在大二的时候,每年的九一八,抗日情绪一夜骤然上涨,与之前的平静的反差,让人觉得九一八昨个儿刚发生一样,各大影院都是免费开放,一遍一遍的播放着此类的影片,那些宣称标语一夜之间贴满街头巷尾……

当重温这段历史的时候,悲愤从身体的每个细胞中冒出来,无法控制。

第一次看五月八月真心流泪,这个影片通过两个孩子来看1937年底到1938年初的南京,撕心裂肺痛彻心扉。

对于五月八月她们,没有童年或者说童年是黑白色的,黑色阴暗白色恐怖,战争让她们打小就不得不独自面对人生的残酷,勇敢的活下去。

母亲在每次看到残暴的情形,都是先搂住孩子,遮挡着孩子的眼睛,不让他们看到这个残暴的现实。同样,姐姐在看到河面上漂来的尸体时,强装着镇定,挡住妹妹的视线,推开尸体。也许在这个残酷的年代,她们能做的是,不要再增加她们亲人的恐怖和伤痛了。

【电影《八月》观后感】相关文章:

1.八月一日观后感

2.电影观后感

3.晚秋电影观后感

4.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5.首席执行官电影观后感

6.1921电影观后感

7.雷锋电影观后感

8.电影观后感800字

9.电影观后感500字

10.芬芳电影观后感

下载word文档
《电影《八月》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