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恋爱天才钱小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孕育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巨龙——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今,巨龙已经腾空而飞了。但是,曾几何时,它却蒙受着巨大的屈辱,这是我们永远也不能淡忘的。
一张旧时的照片引出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也引出了一段几近被人淡忘的英勇历史。而我也是偶然看了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残团》,才了解到当时的历史。那可恶的日本侵略者猖狂狰狞的笑脸,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恶魔般恐怖的笑声,也回荡在我的耳边。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振撼,也令我愤愤不平……
《残团》讲述的是:一九二二年三月,日本军人侵占热河,全国都大震动。也称为怀柔战役。当时作战的是我军华北军第五十九军,他们来到太平峪抵挡敌军的进攻,保护村民离开危险区域。同时拖住敌军,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敌军却实强大,人数几近我军两倍,武器也比我军先进多了。战争很残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战士倒在血泊之中……眼看着大批敌军逼近,我军伤亡惨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时,一位体无完肤的战士正吃力的睁开眼睛,望着正在逼近的一大片敌军,绝望地而无奈地看看倒下的队友,痛苦地闭上双眼,又突然睁开,眼里闪着希望的火花,仿佛想到了什么。随后他忍着巨痛奋力拔出腰间仅剩的手榴弹,动作缓慢地转身抽出队友的手榴弹,流着大滴大滴的汗水撕下沾满鲜血的衣服上的布条,努力将几个手榴弹捆绑在一起。做完这一切,他欣慰地闭上眼睛,耳朵仔细聆听着敌军的'脚步声,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想着近一点,再近一点……当几十个鬼子来到他身边时,他猛然拉起手榴弹的导火线,大喝一声:“小鬼子,受死吧!”只听“轰”的一声,黄沙飞起,眨眼间几十个鬼子应声倒地。然而他自己也被炸得粉身碎骨……
这时,远处响起了援军的军号声……
是啊!硝烟渐去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数清刻在石碑上有多少亡者的名字,即使我们用心去记,也无法记住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然而我们去只能通过这些名字,来回忆那些英雄那些事……可我们不能忘记,现在和平、幸福、安康的生活,是烈士们用多少鲜血、生命换来的?要知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国家强了,才不会被侵略。让我们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吧!
篇2: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为国家和民族存亡尽了职责和本份。战争极其残酷。在装备精良、军事素质优良的日军面前,中国军队整军整师的被击溃,甚至全部战死,是常事,更别说一个团。一个团被日军打得伤亡惨重,无法及时补给就成了残团,接下来的命运很不好,要么再上战场全部战死,要么接受整编继续作战。今年的战争影片《残团》就说这个故事。
《残团》是根据历史的真实改编的,反映了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一个普通的片断,参战的军队为傅作义的第35军。影片开始就是激烈、血腥的厮杀。面对如蝗虫扑至的日军,团长武占元部伤亡惨重,抵挡不住,本人也大腿中弹,后成功率残部脱离战场。显示了这个团的强悍战斗力。从编制看,这个团实力最强时不会超过1400人,这一战后,估计还能参加作战的也就600人左右。所以,上峰少将再开作战会议时,不再通知武参加。武在夜色风雨中独闯会议室,少将无奈下,将武的驻防地竟划在作战沙盘很远的地方——太平谷,意思还是保全部下这个残团。武虽然无奈,还是服从命令,率部赶赴太平谷。
既然是残团,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从团长到士兵,统统卸下帽花和领花,穿着没有标识的军装赶赴新的.防地。团长打扮很奇特,砍了一根胳膊粗的树杈作拐杖,杈角上挂个伤痕累累的水壶,一身军装依然挺拔,依然虎威不可侵犯。他的部下,依然士气高昂,军容严整,队伍整齐开进。这个团,整天过着枪林弹雨的日子,面对死亡早已从容。明天说不定就要牺牲,今天就要快乐的生活。这是一种境界。中国大好河山,风景如画,物产丰饶,武部行走在青山绿水中,这样的美丽家园引来了侵略军。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战火中重生。
太平谷在大山深处,几百年远离战争和外界的骚扰,村民们生活的很平静。一支军队开了进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因此,村民将军队赶到一废弃的院子里,军队就此驻扎下来。武团长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学,他通过地图和实地勘察,发现这太平谷非常的不太平,日军正面受阻击后,必然作大距离的机动迂回,向古都北平作长途奔袭,而太平谷是必经之咽喉。武团长在发报机受损,与上峰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构筑工事,准备拒敌。同时,少将指挥部收到情报,日军已作大范围的机动迂回,避开正面防线作战,从太平谷进攻北平。太平谷能否坚守决定防御战成败,可始终联系不上武部。这种情况,少将会立即派出兵力赶赴太平谷设防,而不是听任战局恶化。这应是编剧的明显失误。当日军先头侦察分队被武部全歼后,武团长知道更大的恶战在后面,当即命令机要员带上求援信找少将。机要员不辱使命,终将信件送达少将司令部,少将才派出援军。战机已失,武部终陷全部战死的境地。
战斗中,武部血肉之躯凭着简陋的土木工事顽强抵抗日军飞机和大炮的狂轰烂炸,并一度和冲上阵地的日军拼上了刺刀。战斗很惨烈,也很真实,战士一个一个的死去,没有援军也没有后勤保障,终于打光了。武团长从昏死中醒了,艰难的扶着树杈拐杖站了起来,日军蜂拥而上,无数的子弹打在那宽实的胸脯下,武团长死而不倒。确实,从一个完好的团,到一个残团,再到全部战死,团长不可能独存。事实上,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兄弟就要肝胆相照、生死相依。
武团长这个人,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精英代表,乐观,能打,不怕死,有智慧,会带兵。奇怪的是,这个片子里面的汉子,从团长到士兵,都很英武,都很阳光,都很血性,是真爷们。要不是厮杀战场,血肉横飞,可作偶像剧。影片着重刻画了2个人,一个是武团长。他的部下刻画的不够丰满,只有一个善于雕刻的,具有文艺味的战士刻画的较生动,重要的营长、连长等人物没有关注。如突出一、二个营级连级指挥员会更好,更有利于丰实团长这个形象。这些战士都很年轻,除团长和炊事班老兵外,每个人都不会超过30岁,正值人生花季,却为抵御侵略,为图自存甘愿牺牲,是为民族柱石、人杰鬼雄,永为后人铭记和祀奉。
还有一个人物,是村里的小寡妇,年轻、貌美,外表冷、内心热。不知为何,村里的人都敌视小寡妇。村里的妇女们不让士兵从井中打水,小寡妇为士兵取水提供了便利。结果,小寡妇的家竟被村民砸了,没有了去处,只好到军中做饭、洗衣。那个善雕刻的很有文艺味的士兵,就雕了小寡妇露出一只**的半身雕像。雕刻家,是个多么美好的职业,说明普通士兵的不普通,有才华,也说明了军营生活并不刻板枯燥。小寡妇为士兵洗衣服,还有军号声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民发生的纠纷,故事讲得很有意思。其实,这个片子即使没有小寡妇这个角色,也无关大局,本来这就是部男人戏,强加一个女性角色,效果并不一定好。现在好像国内的战争片,都要加一个漂亮女性的角色,不知导演如何想的。
这部片子就大的特点是,改变了影视中传统的国民党军队形象。这支军队,敢与日军正面厮杀,直至全部战死。从团长到士兵之间,非常的尊重和团结,对和平充满了向往,对日军充满了藐视,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友邻之间并非见死不救,一昧自保和逃跑,而是及时伸出援手。上级和下级之间充满了人情味,等等。从以上方面讲,是一个难得的突破,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这部片子成本不大,日军机枪阵地扫射的镜头应是一次性拍摄的,分剪成多个镜头交插在不同战斗中使用,一旦细看就会穿帮,但不影响观赏。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拍得不错,现在的战争片,每年推出的太少,即使推出了也不卖座,导演是顶着赔本的风险在拍主旋律,在商业经济的今天真是不容易。这样的导演尤值得尊敬。国家应予重点扶持。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精神上缺钙,忘记过去,那是没有希望的。希望这样的影片多些!我们生活的世界,正能量就会增多,进而汇聚成前进的强大动力!
篇3: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
【背景故事】
当时被誉为“长城抗战最后一战”的“怀柔战役”,在距北平60里的牛栏山脚下一线,由傅作义所辖华北军第59军210叶启杰旅、218董其武旅与日军第8师团所辖铃木旅团和川原旅团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血战,中日双方从凌晨4时血战至下午7时,历时15小时。
战斗结束后,战死官兵在当地就地掩埋,并在埋藏处种树为标记。1933年9月份以后,日军从怀柔撤退,傅作义在北平购买棺木,把寻找到的203具战死的蒙汉官兵的遗骸护送回绥远省归绥市(现在的呼和浩特市),将烈士遗骸安葬在大青山下,并建立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悼念文章由胡适撰写,书法家钱玄同书写。
【影片内容】
人们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身为小寡妇的水花常常被村里的男人调戏。作为保护这个村的国军团长武占元几次救了水花,两人在互相沟通接触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水花原以为她终于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将开启全新的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不期而至的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他们的村庄。武占元为保全水花,以送信的借口支走了她。当水花带着援兵赶到时,武占元却已战死疆场。
电影《残团》在呼和浩特市首映之后,便有资深影评人表示:电影《残团》与《集结号》一样,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战场上不为人知的英雄故事。影片的主角武团长与《集结号》中的主角谷子地有几分相像。不过,两位主角除了同样的英勇豪迈、担当大义,武团长与寡妇水花还有一段纯洁感人的爱情故事。
篇4: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1500字
《残团》海报自从4月20日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以来,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安危时刻牵动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全国人民无不自愿自觉地参加到抗震救灾的行列里来,而其中最为可爱的人,则是那些身着军装、冲锋在前、冒生命危险为人民守护平安的军人将士们。灾难面前,中国军人再一次以行动诠释了他们为民请命、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鉴于此最新电影免费看 ,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决定,将一部原定暑期档上映的体现军人情怀的战争电影《残团》映期提前,为的就是在大灾面前,弘扬中国军人的高贵品质,传递人间大爱温情。军人将士雅安洒热血感天动地 荡气回肠《残团》精神今昔互辉映雅安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以及预备役部队率先出现在抢险救灾的现场。我们从新闻看到,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内便有500多名官兵抵达雅安,并进入震中芦山县;10个小时,已有近万名解放军、武警及预备役部队到达灾区展开救援。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抢险救灾军车坠崖,多名战士牺牲受伤;有武警官兵在抢险途中被余震山石砸伤……而我们却没听到任何怨言。无论是武警、交警,还是空军、炮兵,是一名老兵亦或是90后年轻军人,只要是背负军人天职的,他们总是默默无私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战斗争,()哪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据影片发行方透露,电影《残团》要向社会和观众传达的,正是这种军人气节和精神。
据悉,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80年前长城抗日战线的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故事有情有义,有爱有恨,而其中最值得我们敬佩和纪念的,就是像今天一样令人动容的,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中国军人之大爱精神。
“电影《残团》里抗日战士的革命情怀与奉献精神,与今天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官兵们是一样的!” 影片发行方如是说。 《残团》剧照电影《残团》紧锣密鼓备战上映 文艺作品救灾援助各方支持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与呼和浩特市信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包商银行独家赞助制作的电影《残团》,是由总策划、总制片人阿伦娜倾心筹划的一部制作精良的战争及情感大戏,具有时下影院观众青睐的卖点--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场面、感人而纠结的爱情演绎。在导演蔡抒南的精心雕琢下,主演范雨林、李梅可的精彩表演可谓是本片亮点。
作为一部值得观众影迷期待的银幕佳作,影片发行方原计划将该片定于暑期档投放院线以取得票房佳绩,而自雅安地震后,在看到抗震救灾的武警官兵们的军人精神与影片所传达的精神不谋而合时,发行方决定改变计划,将电影《残团》映期提前,以期在灾后重建、心理援助时期为观众提供有益的帮助,并在全社会弘扬中国军人的高贵品质。
映期提前后,电影《残团》将于5月中旬在全国院线上映,发行公司表示将着重推广该片,同时表示可能采取免费观影的方式邀请参与过这次雅安抗震救灾的官兵观影,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谢意。而不少院线人员也表示将尽力配合支持电影《残团》上映,以文艺作品方式参与灾后援助。因映期提前最新电影|影片咨询|影评,影片发行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据悉,影片发布会及首映式将于近期尽早与观众见面,到时观众可了解更多的影片详细资料。因电影宣传物料也在赶制中,目前片方仅为观众提供部分海报和影片预告视频,但观众仍能从中感受到影片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
篇5:电影《残团》观后感
星期四的下午学现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残团》,通过在线一九三三年我国军人是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寇外侵告诉我们一段不该忘记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军人是如何捍卫自己的尊严。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距北平六十公里的牛里德牛栏山脚下一线,由傅作义所辖华北军第59军210叶启杰旅,218董其武旅与月军第8师团所辖铃木旅团和原旅团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撼中外的血战,中日双方从凌晨四时血战到下午七时,历时十五小时。塘沽协定签字后,在何应钦强令下,叶启杰在愤懑之中不得不下令固军停上战斗。此战华北军击毙日军三百四十六名,击伤六百多名,国军牺牲官兵三百六十七名,受伤二百八十四名。
战斗结束后,把寻找到的官兵的遗骸护送回了归绥市,将烈士安葬在大青山下,并建立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
而其中最值得我敬佩和纪念的是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怕牺牲的中国军人之大爱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篇6:电影《残团》观后感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3周年,发扬优良革命传统,进一步激发所有党员干部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工作热情,新城区市民服务中心组织所有党员在乌兰恰特剧院观看电影《残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电影通过再现1933年我国军人浴血奋战抵御日寇的侵略,告知世人一段不该忘记的历史,告诉人们作战负伤的军人是如何牢记使命,是如何用生命来捍卫军人的尊严,这是军人的骄傲,随时牢记军人的使命,随时准备为国家奉献自己,没有半点犹豫。就是有这么多站在抗日最前线的有名无名英雄们,他们不畏牺牲,才有今日的和平年代,才有我们的美好生活。
影片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坚定信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岗位,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做好党和人民交代的一切工作。
篇7:电影残团观后感
1933年,抗日战争的战火在长城一线蔓延。
华北军某部团长武占元由于作战负伤,被派往远离正面战场相对平静的太平谷驻守,却不想村民与战士之间摩擦不断。村中的寡妇水花也在此时走进了武占元的视线。
不期而至的鬼子打破了村中百年的宁静。原来,武占元率部驻扎的并不是太平谷,而是战略要地太平峪。面对日军的大规模进攻,武占元为了无辜百姓不受涂炭,他抱定必死之心,带领残部与兵力悬殊的日军展开了残酷的对决。
增员部队即将赶来,占元带领着众兄弟牺牲在抗日的前线……
篇8:电影残团观后感
电影《残团》通过再现1933年我国军人如何悲壮的.用血肉之躯抵御日寇外侵,浴血守土保家的可歌可泣的情景,告知世人一段不该忘记的历史,告诉人们作战负伤的军人是如何用牢记使命,是如何用生命来捍卫军人的尊严。
雅安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以及预备役部队率先出现在抢险救灾的现场。我们从新闻看到,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内便有500多名官兵抵达雅安,并进入震中芦山县;10个小时,已有近万名解放军、武警及预备役部队到达灾区展开救援。而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抢险救灾军车坠崖,多名战士牺牲受伤;有武警官兵在抢险途中被余震山石砸伤……而我们却没听到任何怨言。无论是武警、交警,还是空军、炮兵,是一名老兵亦或是90后年轻军人,只要是背负军人天职的,他们总是默默无私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战斗争,哪怕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是军人的骄傲,随时牢记军人的使命,随时准备为国家奉献自己,没有半点犹豫。社会分工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职业,而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工作的人也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职业的存在都是有它特殊的意义的,所谓“存在就是合理的”,没人能随意去替换、去取消。
就今天的社会而言,如果没有的科学家,社会进步的进程将变得缓慢,科技的无所谓创新,原地踏步只能导致人类退化;如果没有了警察,犯罪分子将没有了忌惮,违法行为就不需要付出代价,那社会秩序将变得换乱;如果没有了清洁工人,大街上将会遍布垃圾,无人清扫,我们不会有绿色、干净的城市环境,人们出行将“举步维艰”。。。。。。行业不分贵贱,每一行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使命,或简单活繁杂,或平凡或伟大,但正是有的各行各业牢记自身使命的人们,我们的社会才得以蓬勃发展,我们的祖国才能放手的追求那个最美的“中国梦”。
篇9:电影残团观后感
人们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身为小寡妇的“水花”常常被村里的男人调戏。作为保护这个村的国军团长武战元(范雨林 饰)几次救了“水花”(李梅可 饰),两人在互相沟通接触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水花”原以为终于找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将开启全新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不期而至的鬼子占领了他们的村庄,武战元为保全“水花”,巧妙设法以送信的方式支走了她,当“水花”带着援兵赶到时,武战元却已战死疆场。
情已真,而情难了,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史诗。
篇10:残团观后感
暑假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影院里播放了许多爱国主义的影片,而我则是观看了电影《残团》。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距北平六十公里的牛栏山脚下一线,由傅作义所辖华北军第59军210叶启杰旅、218董其武旅与日军第8师团所辖铃木旅团和川原旅团在此展开了一场震惊中外的血战,中日双方从凌晨四时血战至下午七时,历时十五小时。塘沽协定”签定后,在何应钦强令下,叶启杰在愤懑之中不得不下令国军停止战斗。此战华北军击毙日军346名,击伤600百多名,国军牺牲官兵367名,受伤284名。
战斗结束后,战死官兵在当地就地掩埋,并在埋藏处种树为标记,1933年9月后,日军从怀柔撒退,傅作义在北平购买棺木,把寻找到的203具战死的蒙汉官兵的遗骸护送回绥远省归绥市,将烈士遗骸安葬在大青山下,并建立了“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纪念碑。平日的我对于这样的革命题材并不是很感兴趣,但这部电影却使我潸然泪下,电影中的每一幕都深深的映在我的脑海里。
故事有情有义,有爱有恨,而其中最值得我敬佩和纪念的,就是像今天一样令人动容的,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中国军人之大爱精神。
篇11:抗日电影观后感
《诱狼》是由安澜执导,巩峥、罗昱j、陆彭等人主演的战争故事电影。
《诱狼》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以杨成武为司令员的部队干掉日本名将之花阿部规秀的事迹。整个影片充满诱骗、血腥、反复,是对人性和智慧的最大考验,是生与死的抉择!胜生败亡。说明:
1、日本虽有兵力、装备之优势,但是日本深入不了解的地形、正面出击,最主要的是主将阿部规秀过于自信、意气用事,导致在不利的地形被打伏击,虽然旁边有人提醒和劝阻,几经反复,但最终仍然是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导致兵败战死。
2、我军虽然装备落后,但是对地形非常熟悉,利用地形打伏击,同时也从各方调集了最好的兵力和设备投入战斗,最重要的是不与日本军队正面对抗,而是采取诱军深入到有利于我军的地点、同时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打击,最终获得了战争的绝对胜利,付出的代价相对小。是一次战略上的胜利。
启示:
1、单方面的优势不足以决定胜局,只是概率大一些而已。中国赢是因为整体性的优势。
2、不论是战争,还是做股票,表面不一,实质相同。首要是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弱点在哪?适合怎么的交易方式?知彼是要知道机构和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特点、交易标的、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现状如何后续演变逻辑);其次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不急不燥不贪不惧,完全机械的按既定交易计划执行,不带一点主观感悟色彩;平常要做好标的研究(有个价值研究的东西)、每天对盘面进行解读和对后续盘面可能的各种走势进行假设并提出对应的交易措施,盘中根据出现的盘面按既定计划执行,盘后复盘,根据实际盘面与计划的偏差进行分析优化不断改进,直到接近真相为止。
3、不追求完美:古往今来,无一人事事完美,也不需要完美。在股市上,于我而言,优秀的标准是我的买入均价成本与最低价偏差不超过5%,我的卖出均价与最高价偏差不超过5%。为了所谓的完美,会让你放不开,而导致更大的错误,至少会让你心态不好。
4、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是一句真理一样的废话,知道的人太多,做到的人太少,一个人去做某件事,必然是有成本要付出的,时间成本、财务成本等,而人没有他人支持或援助同时又有一些必定要开支的支出(衣食住行教医礼)时,决策的成本不少,而且决策也是几经反复,当时无法明了对与错,事后才知道,所以,对人的考验是很大的。
篇12:抗日电影观后感
龙种观后感(一)
近日,一部由美国好莱坞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44年投资拍摄,讲述中国百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黑白电影《DragonSeed》(龙种)走红网络。这 部电影由四次摘得奥斯卡影后桂冠的凯瑟琳・赫本挑大梁主演,片中除了极个别亚洲面孔作为群演出现外,主演都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外国演员。但这部“穿越”味 十足的电影,在近70年后的今天,还是令众多大众影评网网友大呼亮点很多,甚至将该电影封为“抗日神片”。
据记者了解,这部《龙种》于1944年7月20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年轻而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与侵略者展开英勇斗争 的故事。许多网友表示,一开始之所以会打开观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出于好奇: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头戴斗笠、穿着中式布褂在田间插秧耕作,生活环境也是中国乡 间的情景,故事题材还设定为抗日,觉得不可思议。
看完整部电影后,大家纷纷表示完全超乎了自己的想象,大众影评网某网友感叹:“从布景到服饰妆容都很到位!”而“村野大叔”则说:“那个年代 好莱坞很少能找到华人演员,为了符合剧情需要,高鼻深目的西方演员都被特意化装成接近东方面孔,再搭配整体造型,抓住了那个年代中国普通农民的外貌特 点。”而“蛋塔”则说:“一开始以为是一部恶搞片,结果看完之后觉得此片确实秒杀当今不少国内的抗战片。除了英文对白,很难回过神感觉出这是外国人演绎的 抗日片。”
此外,剧中灵魂人物女民兵小玉由凯瑟琳・赫本出演,她被公认为美国电影界标志性人物,至今保持四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记录,对于她的演绎,网友 “坡坡”评价说:“赫本对中国村姑小玉的形象刻画入木三分,面对侵略者勇敢抵抗,劝父亲放弃土地和家园全力反抗敌人,甚是精彩。”
针对这部大众影评网千万以上网友给予“好评”的老电影,昨日记者电话采访影剧评人李星文,他说:“国内有些抗日题材的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不是说达不到这样的观 众反馈,只是一开始为了抢市场就故意做雷做傻,导致最后被大家吐槽。其实无论是什么人来拍抗日剧,只要抱着对历史敬畏,对艺术尊重的心,就一定能获得观众 认可。”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二)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着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 周年,京城电影院线热播俄罗斯首部3D 巨幕 大片《斯大林格勒》。 俄罗斯是英雄强悍的民族,在 二战中 付出了千万人的生命,打败了横扫欧洲不可一时的希特勒法西斯。今天的俄罗斯战争题材的文学艺术,无论如何表现都不为过。
此片由俄罗斯国宝级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影片之一。 《斯大林格勒》 全片的基调为暗色调,影片油画般的质感,粗旷豪放厚重。在3D 特技场景渲染下,气势恢宏,悲怆感人。影片开始于日本大地震,一位俄罗斯救灾人员发现废墟下的俄罗斯同胞,由“五个父亲”的身世,引出了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组苏联士兵和一群德国士兵,加两个俄罗斯女人的故事。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故事发生于 1942 年秋斯大林格勒,影片以大见小,描述了伏尔加河畔一座老房子里,苏联红军与德军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一支 苏联红军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攻后失利,几名苏联士兵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领的房屋与德军形成对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电影的女主角,一位年轻漂亮的19 岁俄罗斯少女卡嘉,危机重重之中他们相互守候,互为依托。 导演以1 :1 的比例建造斯大林格勒街景,在拍摄电影开场的伏尔加河登陆战时,将搭建的心血全部被炸掉,真实再现宏大战争背景,衬托出战争中小人物的生死。影片穿越历史硝烟,反思战争。
让人最震撼的镜头是, 影片利用3D高科技技术,大炮的强攻,飞机的狂轰乱炸,机枪的扫射都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德军发现了苏军的企图,主动引爆油库。顿时火海一片,腾空烈焰燃烧着阵地,前线排山倒海进攻的苏军士兵葬身于火海,德军在战壕里庆幸。让人没曾想到的是,突然间许多浑身燃烧着烈火的苏军士兵跃上敌人的壕沟, 披裹着满身油迹的火焰, 怒吼着扑入德军的战壕,短兵相接肉搏在德军的阵地上。 苏军士兵的英勇顽强,勇于牺牲,让观众心灵深感震撼。
影片中,另一位苏联女人玛莎,因为长得与德国军官彼得。卡恩的妻子有几分相似,具有日耳曼女人和法兰西女人相结合的高贵气质,他不断给她送食品,死亡时刻开车救出了她。她被同胞的鄙视“法西斯娼妇”,她因恨而产生的爱。影片最后,两位女人被各自的情人同时带到安全的塔楼躲避炮火和子弹。19 岁的卡嘉活了下来,而爱上了德国军官的玛莎,最终被一颗来自俄军狙击手的子弹击中前额。她瞬间死在了努力保护她的德国军官的面前。影片淋漓尽致揭示了女人在战争中的无奈与无助。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而是将他们的青春、美貌、生命、残酷的吞噬掉。
最感人温暖的一幕是:苏联士兵为卡嘉过生日。士兵们送给她一个惊喜,冒着枪林弹雨搬回来一个浴缸--- 生日礼物,让半年未曾洗澡的卡嘉洗个热水澡。他们在废墟的房间中装扮一新,点燃蜡烛围坐在一起。破旧的钢琴,柔软的沙发床,旧时的相框照片,无疑都看出战前生活的的温馨幸福。曾是着名男高音歌唱家的苏军战士,弹着钢琴唱着忧伤的咏叹调。如同和平时期,战争似乎远离了他们。影片没有用激烈的手法揭露和赌咒战争,而是通过俄罗斯人高贵、庄重的性格,细腻完美 的展示 人性去反思战争。 观众会注意到,影片中多次出现那个意味深长,斯大林格勒着名的《儿童环舞》的铜制喷泉。
影片的结尾,当德国军官彼得。卡恩为报复玛莎之死,组织德军强攻塔楼,俄军士兵终于联络到炮兵部队,将所在的精准坐标上报,随着一声:永别了,我的兄弟们!巨大的爆炸声中将影片推向了高潮。19 岁的卡嘉站在窗前,在弹火纷飞的凛冽火光中看着这一切, 苏军德军双方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猛烈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观众也在影片中情感与艺术得到升华。当观众还沉浸在硝烟四起,影片此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发问:战争是什么?没有解释,没有答案,随即电影在悲壮乐曲中结束,留下的是黑白色滚动的字幕。
这部耗时三年拍摄的巨制电影,以二战最残酷,最血腥的厮杀为背景,揭开了战争的悲痛、残酷、惨烈,展现战争险境下人性的光芒和爱的力量。它告诉现在的人:战争不可再来!好的战争影片都是以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样的主题而结束。 《斯大林格勒》亦如此。
篇13:抗日电影观后感
在家里里我看了一篇电影叫《抗日儿童》,我现在给大家讲一下这篇电影的主要内容和我看了之的感觉吧。
这些坏日本军要抓一个女八路因为她得手里有重要文件所以要把她救回来,女八路受了伤给两个抗日儿童团的小孩儿发现了,于是,一个小男孩放了鸽子回家,等鸽子一回家就带便他们找到了女八路,于是老爷爷把女八路带回家,日本军来了大怒,杀了老爷爷也,那个小男孩很伤心,之后他的几个伙伴都给抓了起来,说如果不把女八路交出来,我就把他的伙伴全部被杀死,还有好几个小孩儿就是抗日儿童团的,最后儿童团只剩下两个人了。他们跟日本军生死拼搏,后来一个小孩儿的叔叔来了把小日本给杀了个精光,最后中国人战胜了,小日本输了。
我看完后感觉那个小孩很可怜还有那些死去的中国人。小日本是在是太坏了,但是中国的八路军和儿童团还是勇敢的将小日本给打败了。
我敬佩这些中国的抗日军人和儿童团的小英雄们。
硫磺岛来信观后感(四)
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是12月13日,因为喜欢伍德的片子,所以买了《硫磺岛》的dvd回家看。先说说我当时的想法:我出生在南京,从小对日本这个好战的民族没有好印象,可以说是深恶痛绝,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城上空都会响起防空警报。1937年的这天,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想像当时的南京人绝望到了什么程度。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在中国肆意挥舞使我们的祖辈们生灵涂炭的时候,日本本土的人民在做些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美国人呢?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这个弹丸之地上的狂热份子就在不停地蹂躏着中国,在他们的眼里有一点人性可言吗?那些所谓皇军的.亲人们,你们在想些什么呢?还是在为你们的男人能够早日凯旋而祈祷?因为你们什么都不知道,这是立场的不同,你们的心灵和你们的人性就如同你们的国家一样狭隘!每一次,无论是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旅顺大屠杀纪念馆、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完后,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对日本民族的憎恨。我的老家在东北,听我祖辈讲起当年日本鬼子在家乡的暴行,我头皮气得都发麻,真恨不得自己生在当年,好手刃几个鬼子!!
带着这种心情,在12月1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是耐着性子看完了《硫磺岛》这部电影,不能否认,从剧本和导演手法出发,这部电影确实客观的反映了那场战争,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那种极右的思想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站在21世纪,我们不能去改变历史,但是历史的真实性这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不知到当时的硫磺岛真正发生了什么事。是的,日本士兵的壮烈牺牲,是为了保护他们远在本土的亲人不受到战争的牵连,但是这些士兵中间不少是从中国战场上面下来的,你们在中国干什么?也是为了保卫你们的家人吗?剧中说到,靖国神社会有你们的一席之地。我不想牵扯太多的政治,过去了60多年的事情,重新翻回来看看,小日本,你们真的是很愚昧啊,一个靖国神社的灵位就值得你们这样灭绝人性?在中国,甚至是西方世界,换句话说,只要是有文明存在的地方都知道,人死后最怕的事情就是身首异处,俗话说“死要留全尸”,然而你们的所谓武士道文化,竟然是以死后被人斩首为荣,我想不通,我只看到了人与禽兽的区别。你们在最后无法抵抗的时候,想的不是和敌人同归于尽,而是以自杀的行为来获得自己所谓的荣誉,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因为你们骨子里面就是懦弱的!美国人打败了你们,你们知道服了,可见你们不光懦弱,而且欺软怕硬。硫磺岛战役轰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门,我带着这种情绪看了这部电影,影片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振奋人心,不如当年看《珍珠港》来的爽快和励志。
今天,我又翻开了这部电影《硫磺岛》,我带着一种平静的心态欣赏了这部作品,我的心灵被震撼了。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被伍德导演蒙蔽了。对于电影情节我不必多讲, 栗林忠道对西乡说的那句话“救过你两次就有第三次”感动了我。西乡的心理描写也许是大部分当年的日本士兵的写照,他们对于战争之外的事一概不只,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这场战争,什么是正义,自己站在的是不是正义的那一方。一封美国士兵山姆的家书中,妈妈让儿子要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早日凯旋归来,戏剧化的是他的儿子却死在了日军的病床上。清水,因为不愿意杀一条狗而被调到硫磺岛充当炮灰。西乡、清水之类的日本士兵的眼中的正义是什么呢?导演告诉了我们,就是他们对自己亲人和家乡的爱。这些人被无情的军国主义麻痹了思想,在战争中充当了邪恶的角色,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可悲,为了不让这一丝仅存的战争中的人性泯灭,导演让西乡活了下来。我想如果他有幸回到本土,60年以后看看自己的历史,()那时他会想些什么呢?换句话说那些原来在中华大地上肆虐的皇军战士,你们老了以后想的又是些什么呢?电影拍的艺术性胜过了写实,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在欣赏栗林忠道的智慧和他的行为,但是这个人曾经也在中国战场上屠杀过中国人,我理解了,这可能就是作为一个当时日本军人的宿命,他们彻底的被洗脑了,满脑子都是帝国伟大,终于天皇的思想,他们的人性只有在自己家人和同胞面临危险的时候才能显露出来。
我彻底的思考了。二战,世界一百年中最残酷的战争。但是我们把历史的 篇章往前翻翻,在我们中国鼎盛的时期,周围的国家也没有少受到我们所谓帝国的欺凌,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再这样纠缠于战争的对与错和民族之间世代遗留的矛盾,还有意义吗?我们再刨根问底归咎原因,还有必要吗?历史就是历史,不能改变也不能抹灭,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阶段,如果60、70年不够,我想1、200年的时间总能化解我们这段历史的恩怨了吧。但是我还是想说,真正有智慧的民族是不会选择逃避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侵华战争不是日本人民的错,是你们的统治者犯下的滔天罪行,时间能够赦免他们的一切过失,但是你们要警醒,不能让你们的后代重蹈历史的覆辙,在你们的教科书上应该写下浓重的、真实的笔墨来评价这场战争。错就是错,不能一错再错。在那场战争中,不是有像西村那样的人回去了吗?问问他们,让他们的一点人性来感化你们的后代,告诉你们历史的真像,这样不是很好吗?对于你们在战争中失去的亲人,虽然他们对我们来说是邪恶的,但是我说了,60年过去了,恩怨应该化解了。你们可以去用你们的方式来祭奠他们,我想,替他们的灵魂赎罪,在他们死后帮他们找回人性是最好的方法,而不是去参拜什么靖国神社。如果你们还是以死后能在靖国神社中有一席之地为荣的话,那不久的将来,你们的后代将和你们的祖辈一样,会犯同样的错误。你们现在的年轻人中很可能有人会成为当年的东条英机。
我是一个80后,我希望日本的80后能够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评价那场战争,我相信年轻人的思想是开放的,不会收一些人的蒙蔽和蛊惑,我们之所以能有现在的美好生活,世界能够和平,应该归功于战争中的人性,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将这些人性好好的传承下去。
这,就是我现在再看《硫磺岛来信》历史是一面镜子,镜子中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残酷,还有人性的一面,牢记残酷的教训,时刻警醒自己,这才是影片带给我的启示。
篇14:抗日电影观后感
影片是以始于1933年3月著名的“长城保卫战”为背景的。“九·一八”之后,日寇疯狂扩大对华侵略的势力范围。鬼子由山海关开始一步步逼近长城,北平岌岌可危。5月,抵抗日寇的国民党军队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援助,由胜而败,节节后退。
就在战况越来越惨烈之时,傅作义的华北军第五十九军急赴前线。结果,寡不敌众,一批一批的塞外男儿血洒疆场。傅将军决意将这些抗日阵亡将士的尸骨千里迢迢运回家乡掩埋并立碑以志。这久远的碑文,就成了《残团》最好的史料依据和创作基础:“这里长眠的是二百零三个中国好男子,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同时,碑文详细记述了1933年5月23日,在离北平60余里的怀柔县附近,一个团的抗日将士如何用他们的热血,洗涤着中华民族丢失国土的耻辱。
经创作改编的影片主人公是“残团”的团长武占元。开片伊始,在暴雨滂沱的场景里,已经残了一条腿的武团长,顶着闲言碎语,执拗地来向旅参谋长请战。骂骂咧咧的'语言,不卑不亢的神色,证明这是个十分有性格的人。果然,自信得有些自负,粗鲁得有些粗野的个性,溢于言表。但,目无长官却心疼部下;说话粗放却做事认真;格外理智又不乏柔情的丰富心理,又使武团长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因为,他是一个有“精神”的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他没有说出口的作为军人的一种豪迈和执著的精神。面对并不乐观的正面战场,他一以贯之坚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顽强和勇敢;被派往太平谷驻扎休整,他时时刻刻防患于未然,“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而从武占元和他的士兵身上来看,则是将“雄”,全团都英雄。
王有财,是团里的炊事班长,“残团”驻扎的太平峪就是他的家乡。当他不断把作为军粮的罐头偷回家给老娘和老婆时,观众认定,这家伙一定是个反面角色——“吝啬鬼必定是怕死鬼”嘛。然而,鬼子来了。主动将鬼子引走的王有财,一路狂奔,一路高喊,一路射击,表现出了令人意外的勇敢,因为他心里有爱,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母亲,爱生养自己的那个村儿。悬崖边,气急败坏的鬼子开始疯狂扫射,牺牲前,王有财用尽全身的力气抱住一个鬼子,跳下了悬崖,终至与敌人同归于尽。
影片的女主角水花,是个非常漂亮且命运多舛的寡妇。她一出现,观众就预测到武占元和她之间一定会发生些什么。然而,除了辛辛苦苦帮厨、大盆大盆洗衣之外,爱情,并没有分散影片的主题。倒是在鬼子又一次迫近时,她竟勇敢的担负起去请增援部队的通讯任务。一路上,泥浆和血浆不但没有掩盖住她的美丽,反而使她原本柔美的形象多了几分坚强和勇敢的英气。
在此,观众会看到,英雄“残团”那并不残缺的英雄气概,挥发出了多么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于是,我不禁想到了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个和一个》,还有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是啊,女人是男人奋斗的动力,也是男人拼搏的后盾。当一个美丽的女性出现在一个男性的世界时,象征着母亲、象征着姐妹、象征着妻女,她的生命,就是动力!这种动力,无与伦比。因为,对敌人的仇恨,无不是建立在对亲人和爱人的挚爱之上的!
片中还有一个会在石头上雕刻的战士,叫胜子。素日里默默无闻,对喜欢的形象却能过目不忘。闲时,他把水花雕得栩栩如生,战时,冒着枪林弹雨,他又把牺牲者的名字一个一个认认真真地镌刻在石头上。一个特写,狂风把沙土一点点吹开,渐渐露出一个牺牲的战士那年轻的面庞;又一个特写,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激战后的宁静有些瘆人,唯有胜子叮叮当当的刻凿声不绝于耳,那是他在替历史留住那些不该逝去的年轻生命,直至自己也牺牲在战场上。胜子的勇敢不仅仅在于杀敌,而且在于站在战争之上俯视战争,用不朽的石雕,见证历史,铸造历史。这与影片的创作初衷何其一致!编导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说实话,由于记录本身就是选择,史实本身就有力量,所以,阿伦娜等主创人员没有刻意采用以往艺术创作的典型化手法,把矛盾冲突仅仅集中在男女主人公身上,致使观众反而不忍忽略任何一个画面,任何一个细节,任何一点儿声音,进而细细体味其中的内涵和再发展的可能性。相比较,与我国第六代导演采用新颖的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纪实手法去讲述并不新鲜的故事有所区别,《残团》的视听震撼力,是通过经典而宏阔的音像蒙太奇,讲述了一个过去了的却并不为人所知的新鲜的史实,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篇15:抗日电影观后感300
抗战影片观后感300字【一】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跟着毛主席跟着党,党的光辉照万代……”暑假里我观看了《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这首主题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主人公潘冬子的身影也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讲述了小主人公潘冬子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敢的和地主坏人斗争,最终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过程。
红军走后,冬子的妈妈被敌人用大火烧死了,冬子握着小拳头发誓要为妈妈报仇。
后来冬子在吴大叔和宋爷爷的领导下继续与敌人做斗争,每当想念红军、想念爸爸时他都会拿出一颗红星认真地看,正是这颗红星给了冬子勇气。
后来冬子在与坏人的斗争中,凭借机智勇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他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潘冬子心中,同时它也使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我要努力学习,增长本领,长大以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抗日电影残团观后感】相关文章:
1.残团观后感
10.电影观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