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英雄作文
“fylhh52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疫情下的英雄作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疫情下的英雄作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疫情下的英雄作文
抗疫英雄们:
你们好!
新年,于我们而言是与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时候,你们却与浩浩荡荡春运人流相背,与热闹团圆相违,逆着人流前行,不避风雪,不顾安危,奔赴抗疫前线。我感恩你们的大义凛然,为民请命。看得见,84岁的钟南山院士揣着一颗爱国之心再度出征;看得见,各大医院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的手印……
忘不了面庞温润而美丽的南京中医院新冠肺炎防治专家徐辉,51岁的她在连续奋战多天后的溘然长逝;忘不了年轻的辅警章良志,一直为抗疫连轴转的他,大年初七那天也是忙到夜里11点才回家,次日凌晨就再也没有醒来;忘不了我们湖南的卫计委监督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辉也因抗疫殉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太平盛世,你们默默奉献;危难来临,你们挺身而出。你们不是超人,没有超能力,却将自己的大义转变成超能力,在钢枪铁炮、坚船利箭都无奈的病毒面前,守护住了一方安康。
我感恩你们的尊重生命,呵护弱小。“医者有仁心,慈悲济世人。”你们负重前行,给生命以温暖,让每一位患者有安身之地。前有辽宁驰援的军队医疗队星夜整理刚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床位;后有为患者细细地整理衣服,为感染的小朋友精心准备零食和玩具的护士;还有于感染中降生的新生儿被护士妈妈精心的`呵护……生命在病毒面前如此脆弱,你们用爱和智慧,又让脆弱的生命彰显韧性和尊贵。
我感恩你们的爱国情怀,有召必回。“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走上抗疫前线。你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爸爸妈妈,你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儿子女儿,你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社区干部,你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新闻记者,你们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快递小哥……即使不曾有黄旭华的“隐姓埋名三十年,潜心为国铸利器”,也没有孙家栋的“呕心沥血六十载,造就东方红一号”,但你们在国难之时勇敢站出,心怀祖国,你们就是共和国的卫士,共和国的英雄。
你们,是所有美好的代名词,是人民心中的守护神。世间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控制疫情,打赢战斗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和责任。有你们的负重前行,我们后方也不能坐享其成。我们需要深刻反思:重视规则,恪守法律,不可贪于山珍海味,不可为一时利益铤而走险。我们民族从来不缺英雄,但不能因为人为的灾难而去让英雄买单。
尊敬的抗疫英雄们,你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希望你们在照顾他人的同时也要多关心自己,你们一定要平安归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有了你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将更加昂首挺立,中华儿女终将实现伟大的复兴之梦!
此致
敬礼!
2月20日
篇2:疫情下的英雄感人事迹作文
加强重症患者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亡率的关键,目前,全国已经调集11000多名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汇集武汉,协同攻坚。3月1日,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重症专家、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邱海波。
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邱海波一天内要跑三四家医院,巡诊危重症病例,给出有针对性的诊疗建议。刚到武汉时,他发现重症病例每天快速增长,但重症病房却一床难求。邱海波和专家组成员建议,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迅速扩充重症病床,这个意见很快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在重症病房,邱海波不仅是指导组专家,还是临床大夫。他和同事们在一个个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寻找着治疗的突破口和诊疗路径。
俯卧位通气是邱海波和同事们总结出来的对重症患者明显有效的一种呼吸治疗,目前已经写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但是要将插管的患者翻身,还要避免病人身上各种插管的脱落和损伤,既是技术活又是力气活。
白天临床治疗,晚上研讨诊疗方案,这是邱海波这一个多月来的工作节奏。
在专家组成员夜以继日地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已经更新了六版,现在又即将更新第七版。
各地精锐医疗力量汇聚武汉,不同学科协同作战,邱海波奔波在各个重症医院间。在最近几天的巡查中,邱海波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重症患者在好转,ICU开始出现了“床等人”的现象。
疫情下的英雄感人事迹作文 (二)
作为一个ICU白衣战士,她挽救了40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作为一个专业医者,她保护了许多面临高度危险的战友,并多次踏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2月26日,对于董芳而言,是奋战的一天,是光荣的一天,也是伤痛的一天。当天从早到晚,她都在ICU抢救病人。中午匆匆吃过盒饭,就在住院楼走廊上拉开鲜红的党旗,她举手宣誓,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晚上8点,她终于远远见到了分离1个多月、刚从生死线上回来却还在隔离的丈夫……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疫情下的英雄感人事迹作文 (三)
疫情暴发后,湖北省消防救援队伍除了做好辖区内的日常消防救援工作,还承担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转运以及雷神山、火神山等新建医院的消防等任务。截至2月29日,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参与涉疫处置任务426批次,出动车辆607台次、指战员3303人次,转运新冠肺炎患者618人,消杀面积218.7万平方米,转运物资7268.8吨。
“小伙子,你们辛苦了!祝你们平安!”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门口,患者老王对全程护送他的消防员表示感谢。2月28日下午,接到武汉防疫指挥部要求协助转运病员的电话后,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立即派出“119党员突击队”武昌片区的队员,转运从方舱医院出院的21名患者。这批转运的患者中,有不少是年龄偏大且行动不便的,队员们上前搀扶,帮着拿行李,提供方便和安全的转运服务。
“安全无小事嘛,一点小的隐患都可能会引起大的灾难。”2月16日,武汉市飘着鹅毛大雪,刚从黄陂方舱医院走出来的消防队员黄国康擦了擦额头的汗说。此前,黄国康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对黄陂方舱医院的消防设施进行了全面检查。黄国康没有歇息,立即驾车前往下一个检查点。黄国康所在的武汉消防救援支队黄陂大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肩负辖区方舱医院、隔离点、医务人员居住点等防疫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职责。湖北省消防部门以新改建医院、定点医疗机构、集中隔离点、医护人员集中住宿宾馆、医疗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等场所为重点,上门服务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掌握监管对象消防安全状况,落实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无安全隐患。
“求你们接我老婆到市区产检。”2月25日,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接到一个心急如焚的求助电话。原来,家住襄阳市樊城区的李先生的妻子1月中旬回老家襄城区欧庙镇养胎。因交通管制,他没有办法送妻子去襄阳市妇产医院进行产检。支队了解情况后,派出“119为民服务队”,第一时间联系了李先生妻子所在地政府和防疫指挥部。确定李先生妻子具备可以离开的健康条件后,服务队把她安全送到市妇产医院。襄阳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党员组建的“119为民服务队”,有6个车组、6台车辆,目前已帮扶群众行驶1000余公里。
疫情下的英雄感人事迹作文 (四)
“我是护士长,是党员,还是湖北人,于情于理,都该我去。”山西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唐珊说。
唐珊是湖北天门人,大学毕业后在山西工作定居。这位37岁的女护士长,在看到医疗队招募信息后毅然报名,“这些年,两年能回一趟家。到武汉,就当是回家了。”
2月28日,是唐珊来到武汉抗疫一线的第二十六天。“时间过得很快,每天像打仗一样。”唐珊清楚地记得,到武汉是大年初三晚上7点,培训会一直持续到夜里1点多,第二天一早7点多就到岗。唐珊和队员们同中日友好医院的战友一起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这里有50名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
这是一位对工作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护士长。唐珊所在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山西省级重点科室,护士有90多名。同事郝彬笑称,提起唐珊,年轻一点的护士都说“可怕她了”,因为出了错会被她毫不留情地训斥。她把这种工作作风带去了武汉,在她看来,救治一线“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工作绝不能出错。”
这是一位处事周到、爱抠细节的护士长。作为护士长,唐珊要对这支护理队伍成员的年龄和工作年限摸底,“每个班尽量做到新老成员搭配,保证护理质量。”她还会根据自己的了解,考虑医务人员的性格,“活泼的与相对沉稳的搭配,这样配合能够优势互补。”护理时,她会说一口带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话,让病人们听着乡音,知道“湖北伢子”回来了。
她同时又很“仗义”和大气。护理工作本来就极耗体力,唐珊还主动把接物资、分物资的后勤活揽了过来。
“来了就是一颗‘螺丝钉’,把自己放在最需要的地方。”刚到武汉那几天,她的手对防护手套过敏,起了红疹,她咬牙克服;忙起来午饭也顾不上吃,她笑笑说“也不觉得饿”。但她又能跳出眼前,不断沉淀和思考。她向组织提出建议:“除了应收尽收,我们也要关注出院的病人,要考虑如何延伸护理工作。病人出院前,得通过规范化操作,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并带动家人和周边人做好防护。”
唐珊说,她会战斗到获得全胜的那天。衣服上的“天门姑娘,山西唐珊”,是她的力量源泉。她也深信,爱与无畏,无远弗届。
篇3:疫情下的英雄感人事迹作文
“停电了!怎么回事?到底怎么了?”2月26日晚8时许,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突然停电。患者们顿时慌乱起来,惊叫声四起。
“大家不要慌,有警察保护你!电路出了点故障,请原地不动,马上就好。”混乱中,这样的声音响亮地重复着。很快,12道光,在方舱内齐刷刷亮起。
这是武汉市公安局抽调警力组成的方舱医院战“疫”突击队。在队长谢刚指挥下,12名24小时待命的突击队员不到1分钟就齐集现场,并迅速打开手机电筒,分散站位,为患者照明。
现场突然静了下来。大家静静地沐浴在这并不壮观的光亮中,静静地看着那12个并不高大的身影。
同一时刻,维修电工到达指挥部监控室。舱内民警通过电台与其通话,准确找到维修部位;通过手机视频“现场教学”,迅速排查电力故障。
不到5分钟,灯亮了,欢呼声响了起来!
突击队员逐一清查,所有患者全部在位,一个不少。
“就像‘星星点灯’一样。我们看到了微光中警察的身影,心里一下子就不怕了。”事后回忆,患者们满是感动。
自2月17日这所方舱医院投入使用,谢刚和他的战“疫”突击队就开始为其保驾护航。除了执勤守卫、维持秩序,他们还主动承担起一项新的任务——疏导心理,守护患者们脆弱而伤痛的内心。为此,突击队专门组建了“心理安抚小组”。
钱威,“心理安抚小组”负责人。10多天来的疏导使他对患者们的苦痛深有同感:“生病的时候,情绪最脆弱。何况隔离治疗,家人不在身边,一切都不方便。这种时候,一句暖心的话,患者就能感受到鼓励,然后,渐渐振作起来。”
“什么时候做核酸检测呀,怎么还没轮到我?”最初几天,只要一进舱,不少患者就着急地发问。钱威总是耐心解释:“已经安排!一个都不会漏。”
有患者还是不相信。钱威就帮着查询,指给他们看,并说着劝慰的话,直到患者放心地安静下来。
每天安抚几十人,每次都仔细沟通。
“你得把患者的一点点小事都记在心上。他们找你,是信得过警察,这可是一份责任。我们搭好了‘连心桥’,患者就愿意掏心窝子和你说话。”钱威说。
2月20日15时,方舱医院电台呼叫:有病人情绪不稳定,请求公安机关紧急救助!
钱威立即赶到。现场,一名女子情绪失控,哭闹着、踢打着。医护人员在旁劝慰,却很难靠近。很多患者围拢过来观看,秩序有些混乱。
“不要怕,没事的,我是警察,我来帮你!”钱威向女患者靠过来,温和而坚定地和她对话。询问情况、表达同情、解答疑问、消除顾虑……十几分钟过去,患者哭诉着说了自己的境遇,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原来,她一个人被送进方舱,身边没有一个熟人,对病情不够了解,心存恐惧,加上孩子还小,时刻想念牵挂,于是突然情绪失控。
劝慰患者后,钱威又和医护人员沟通,请他们多留意患者情绪、多向她介绍治疗进展,有情况随时和他联系。
医护人员频频点头:“这时候多亏有警察在场!你的心理疏导有力量,患者听得进去。”
2月25日晚,病区已经熄灯。一名50多岁的患者却仍然坐在走廊的椅子上,呆呆地想着什么,时不时叹口气。钱威劝他回床休息,他讷讷地离开,不久,又转了回来。
“来,睡不着就和你聊聊天。”钱威看出患者有心事,索性和他一起坐了下来。患者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位患者是家中独子,母亲年纪大了,一身是病,身边缺人照料,自己尽不到儿子的一份孝心,还在医院里不知道何时能痊愈,不由得烦闷难过起来。
钱威真诚地劝解着他,并用自己的例子和他交心:“谁不牵挂父母呢?我和你一样啊。我的母亲已经肺癌晚期了,我非常担心她。你知道她怎么说吗?我犹豫着来不来前线的时候,她对我说:我有家人照顾,可那边多少病人和医生正需要你。这个时候,你一个警察还犹豫啥?我就来了。”
病人听得怔住了,看着钱威。“天下的母亲都很伟大!坚强一点,别让母亲担心你。”钱威鼓励他。患者用力点点头,回去休息了。而想起母亲的钱威,也已满脸泪水。
篇4:疫情下的英雄感人故事作文
“全省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要第一时间担起责任、赶赴现场!”官旭华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官旭华今年49岁,是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官旭华博士毕业后进入湖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工作,成为所里引进的第一名女博士。H5N1、甲流、H7N9……官旭华一直战斗在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
传染病的暴发具有不可预测性,官旭华始终认为,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病毒传播是静悄悄的,我们都需要警惕。”上任之后,她首先完善了湖北省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3类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湖北省培训了70余名传染病防治的专业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刚开始,官旭华曾经连续工作72个小时,又熬了十几个通宵,有时候她刚回到家,一个紧急电话打过来便又立马出门,“疫情就是考验,我必须冲锋在前。”
前期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需要深入一线隔离病房。为防止病毒流出,官旭华做调查时带进隔离病房的调查物件都不允许再带出来,她将团队成员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的人进入现场,将调查结果写在纸质个案流调表上,透过病房玻璃,病房外第二梯队的人用手机拍照,再将照片传给后方第三梯队的人录入电脑。
为节约防护物资,一套防护装备官旭华一穿就是六七个小时,防护服内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就这样,她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调查清楚病例的基本信息、病史、接触史、就诊史等诸多关键信息,为疫情研判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流调信息。
除了完成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的日常工作,湖北省各地市州上报新冠肺炎疫情报告后,她也要前往现场调查。当相关地市州防控工作步入正轨,她又马不停蹄赶回武汉。同事们怕她累倒,劝她不要这么拼命,她说:“疫情一天不结束,我就一天无法安心睡觉。”
现在,官旭华团队里有75人,许多“80后”研究人员已经成为骨干,去年,她的团队还招了两名“95后”年轻人,“他们有的虽然没有直接面对过传染病防控工作,但是这次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看到团队里的年轻人在不断成长,她感到很欣慰。
下一步,官旭华还要对人群的血清抗体水平进行调查,以便了解不同人群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率和发病率。从事了十几年传染病防控工作,官旭华感触深刻,“我们对很多病毒了解得很少,人类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疫情下的英雄感人故事作文 (二)
在武汉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药品仓库,机器人分拣车间一直忙个不停,十几位车间工作人员不断将药品从机器人送来的货架上分拣到不同的筐里,分拣好的药品通过输送线送到合台,合台的工作人员再对药品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便可打包,将它们输送到武汉市内各个药店。
“我们大概经营了一万五千种医用物资,供应武汉近3600家药店。”武汉小药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仓储经理张亚光说,如今,每周一武汉市的许多药店都会给小药药企业一个主要采购计划,周四药店还会做一次补货计划。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各药店的需求量和需求种类增多,“现在我们仓储里的员工分为两个班次,早上八点半到晚上八点半是白班,晚上八点半到早晨八点半是夜班。”张亚光说,目前仓储里200多人每天都在轮流上岗。
按照往年惯例,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小药药公司的药品仓库都会封仓,不再向市内各药店发货。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1月24日凌晨5点,张亚光接到公司电话,“武汉要建一座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需要一批口罩、碘伏、消毒水,需要人到公司的仓库去支援。”
通话一结束,张亚光立马召集了仓储部门的9位员工返岗,有的员工离仓库较远,又没有私家车,就走路过来上班。当天,他们一直忙到下午5点。
从那天开始,小药药公司的药品仓库恢复正常作业,作为仓储负责人,张亚光一直在值班。因为需要24小时待命,张亚光就搬到单位附近的宿舍,每天吃饭睡觉都在这里。
随着武汉疫情防控的升级,城市小区施行全面封闭管理。为了让口罩不仅分发到药店层面,也让群众能够足不出户买到口罩,2月25日,小药药联合腾讯及顺丰开展网约网购口罩活动。每天10点开始,消费者可以登录“腾讯健康”或“宜块钱”微信小程序,凭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明实名登记预约购买口罩,每人每次可预约购买一盒共50只口罩,30天内可购买1次,预约购买成功的消费者,可自主选择到社区周边药店自提或配送到家。
目前,网约网购口罩活动已经覆盖湖北全省。从2月25日起,小药药每天通过网络投放200万只口罩,可供4万个家庭使用,惠及数十万人。张亚光说:“作为武汉的企业,在这个历史时刻,我们展现了自己的担当。”
疫情下的英雄感人故事作文 (三)
“咱们加个微信吧!”
2月19日,火神山医院感染二科一病区副主任医师王毛毛拿出手机,通过“扫一扫”添加了一位50多岁患者的微信。他说:“以后叫我毛毛就可以了。我要是下班不在病房,有什么问题发微信就可以。”
到达武汉抗击疫情不久,王毛毛就发现,由于管床医生不固定,虽然面对面接触,但都是全副武装,患者看不清脸、叫不上名,很难跟同一名医生持续交流病情。
“怎样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了与患者建立稳定、连续的沟通,他添加了所负责的38名患者的微信,方便他们及时找到自己。
2月10日,转院至火神山医院以来,虽然得到了精心治疗,但患者文女士还是时常有些焦虑:病情到底如何?什么时候能做核酸检测?什么时候可以出院?毛毛教授在微信中耐心地为她分析病情,解答了她的疑虑。
“毛毛教授,我昨晚有点冒冷汗,今早起来还有点头晕……”他赶紧回信息:“轻微头晕不要紧张,我昨天夜里看了下,你的生命体征都挺平稳,安心治疗啊……”
微信里的好友越来越多,王毛毛下班后花在看微信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有文字留言,也有语音留言。上下班往返途中,毛毛教授做得最多的就是把微信仔细看一遍,并耐心回复。“我希望患者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我。”他说。
记者采访时,即将出院的文女士给毛毛教授发来了一条微信,这次不是咨询,而是感谢:“正是有你们的日夜守护,才有我们的今天!谢谢您,毛毛教授!”
篇5:疫情下平凡的英雄作文600字左右
“又是一年春来到……”在二(1)班的教室里,我们正在录制开学典礼。
因为疫情,我们不能如常举行开学典礼,所以采用录播的方式。而我,很荣幸成为本次开学典礼的主持人之一。
录制之前,我一直紧张:“会不会讲错好几次?重录好多遍?”;“会不会因为我出错了,让另一位主持人也重录?”……我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化完了妆,我们就开始练习和彩排,我们练了一遍又一遍。渐渐地,我也不那么紧张了,因为我的观众只有一个——就是我自己!只要自己做得好了,也就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了。
我们走进了二(1)班,我的好奇心立刻发作:背景竟然是一块蓝布?哦,这块蓝布在后期制作时可以变成别的背景!咦,这个为什么要别在我的马甲上?这是小话筒呀!……录制大叔为我们调整好了角度,让我们酝酿一下情感。我望着镜头,想起了缪老师的那句话:把自己想象成董卿!
开始录制了:行队礼,开始……,我们整整录了50分钟左右!
其中有一个“致敬逆行英雄“的片段,录了4、5遍也没录成功。我心里就很急躁,因为下午有我最喜欢的语文课。我心想:怎么还没好啊!可是我发现,我越急躁,就越录不好。于是,我放平心态,做了几个深呼吸,果真录成了!果然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通过这次录制,我悟出了几个道理:1.不要在意别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一直因为别人的想法忽略了自己的感受,那你永远也出不来。2.越急躁越做不好,放平心态,有时会更好!
这次开学典礼的录制,让我终生难忘!
篇6:疫情下的英雄感人故事作文
作为一个ICU白衣战士,她挽救了40位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作为一个专业医者,她保护了许多面临高度危险的战友,并多次踏上生死线……
董芳,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ICU主任,一位不断与疫魔搏杀拯救生命的女战士,深夜躺在值班室,总是热泪满襟。
2月26日,对于董芳而言,是奋战的一天,是光荣的一天,也是伤痛的一天。当天从早到晚,她都在ICU抢救病人。中午匆匆吃过盒饭,就在住院楼走廊上拉开鲜红的党旗,她举手宣誓,成为光荣的预备党员。晚上8点,她终于远远见到了分离1个多月、刚从生死线上回来却还在隔离的丈夫……
1.病人的生死线
董芳第一次接触新冠肺炎患者是1月10日。那天,她到医院中西医结合内科感染科病房会诊。一位老年病人呼吸困难,随时要插管上呼吸机。虽然董芳意识到这位病人是有传染性的,但看到病房外家属焦虑期盼的眼神,她毅然跨进了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病人家属很期待地看着你,需要你进去看一下病人的状况,然后出来告诉他。我必须进去!”董芳回忆说。
此后,不断有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住进ICU病房,董芳每天都要面对这些生命垂危有高度传染危险的患者。2月14日,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被指定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定点医院。
2月17日下午,一批危重患者同时进入病房。董芳和同事们忙得汗流浃背。有个患者在楼下的运送车里上不来,董芳就推了一辆轮椅下了电梯。老人被运送人员抱上轮椅。老人太瘦弱,以至于小小的个子在轮椅上缩成了一团。董芳只能一只手环抱住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推着轮椅,上了电梯。终于到了10楼,董芳大声呼喊同伴,一起将患者转运到病床,进行后续抢救。
有同事劝董芳,有的危险操作就别做了,万一感染上怎么办。“可生命那么宝贵,不做的话,这条命不就没了?”董芳想。
2月18日上午,120救护车又转运来一名昏迷患者,这是一个肥胖的男性老年人。董芳和同事们一起将患者推进ICU。他的老伴流着泪反复说:“你们一定要救救他啊!”
病人有糖尿病,血管条件非常不好,输液速度怎么也快不起来,需要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这在平时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一切都变得很难。董芳需要弯腰90度,基本和病人脸贴脸,双手戴3层手套。护目镜过了几个小时就模糊一片,防护服下层的衣服早已被汗湿了几层,一切只能凭感觉!等董芳接好了输液管,病人的血压终于有了起色。
不到两月,40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生命,被董芳和她的ICU团队从生死线前拉了回来。
越过生死线去世的有七八个患者,每一个逝者都让董芳久久难以忘怀。“有一个50多岁的病人,今天抢救了一天,我希望他能够活下来,能够好转,这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董芳2月26日晚告诉记者。
后来,记者收到董芳的短信:“很悲伤,他走了!”
“我觉得挺遗憾,我还是觉得没有帮到的人太多了,我只是觉得尽力做我能够做的事情,看能不能换来病人的一点点希望。”董芳说。
2.战友与自己的生死线
疫情初期,武汉就诊发热病人突增,各大医院不断有医务人员感染,急诊科成为重灾区。然而武汉第三医院感染的医务人员相对较少,至今只有一位男护士感染。董芳的职业敏感,保护了许多同事。
1月初,董芳的丈夫陈伟工作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发现几例不明原因肺炎。他回家告诉了董芳。董芳同时参加了国家疾控中心专家的培训,培训时说不明原因肺炎是一个呼吸道的疾病,没有确定人传人。但董芳敏锐地感觉到,呼吸道疾病就很容易通过飞沫传播,类似于肺结核。于是她马上第一个向医院申请给ICU配N95口罩、防护服和空气消毒机。ICU病房原来是大通间,董芳又想办法改造成隔离病房,安装了56台移动灭菌站。她在全院第1个培训N95口罩和防护服的使用方法,全科找视频学习,严阵以待。
“我感觉这就像打仗一样,得先把战壕挖好了,才能去打,不然的话就会暴露在流弹面前,如果自己倒了,就没有办法去战斗。”董芳常对科室的同事们说。
董芳自己也几次踏上了生死线。
最危险的事发生在2月24日,天较闷热,董芳正在ICU救治新冠肺炎病人,防护服穿了好几层,满头大汗,汗水流到她的N95口罩里。N95口罩防水性能好,把汗水兜住了,口罩内层全部打湿。她一吸气,汗水汗就吸到鼻子和嘴里,让她快要窒息,脑袋一阵晕眩。董芳赶快让其他医生接手,而她必须马上从10楼下到1楼清洁区才能脱防护服。她不敢跑快,因为呼吸一急促,吸的又是水。如果把口罩拉下来,便有被传染的危险,因为10楼和电梯里都是污染区。等电梯时感觉很漫长,电梯上到3楼停一下,在8楼又停。饱受煎熬的她感觉没法呼吸,终于等到电梯下去,短短的路程她走了15分钟,但她还是坚持按顺序脱防护服、鞋子、护目镜、外层口罩,每一个步骤完了都进行手消,最后摘下N95口罩时,董芳长吁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像是起死回生。
“新冠肺炎病人呼吸困难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种可怕的感觉?”董芳又想到了病人。
3.丈夫的生死线
1月18日,董芳的丈夫陈伟因为感染而住院了。
陈伟是武汉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兼门诊办主任,经常为患者做喉镜检查,近距离接触患者呼吸道。1月上旬,董芳劝陈伟上班戴N95口罩。陈伟说:“N95口罩比较少,要留给一线的人用。”
“在医院你也是一线的,你也应该戴。”董芳急了。
“那不行,我要留给他们戴。”陈伟很坚决。
1月16日,陈伟开始头痛,肌肉酸痛,没有发烧,他以为是流感。到1月18日,陈伟说很难受,然后他就趁董芳在医院值班,悄悄地去了武汉中心医院住院。一拍CT,左肺有磨玻璃影,很快确诊为新冠肺炎。董芳忙赶去他的隔离病房探望,从那之后,董芳一个多月没能再见丈夫。
“他那段时间是真的很忙,他们不停地开会。他有专家门诊,还有手术,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回家。他其实身体是不错的,因为太疲劳了,抵抗力下降,才被感染的。”董芳反复念叨着,哽咽不已。
更让董芳揪心的是,已是重症病人的陈伟没能使用高流量给氧设备治疗。“当时他没有那个设备,我好着急,我真的怕他呼吸衰竭了,会要气管插管,就像我的病人一样……”董芳说。
终于过了最难熬的日子,陈伟在2月21号病愈出院,还需在医院附近的酒店隔离14天。1月26日晚8时,董芳来看望丈夫,终于看到了在生死线上抗争了一个月的丈夫。陈伟在4楼打开窗户,董芳在楼下,夫妻俩只能喊话问候,互道珍重。
董芳这天很开心,为丈夫正在康复开心,也为自己当天宣誓入党开心。她在2月2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说起入党,她真诚地说:“疫情发生以来,党员都在带头攻坚克难,我很受感动,我觉得我应该向党组织靠拢!入党宣誓时,当国际歌响起,我觉得平时自己在做救人的事,此刻更感到是在完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希望住院的病人能够快点康复出院,大家都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我的丈夫和孩子也能够回家!”董芳说。
篇7:疫情英雄作文
这次疫情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钟南山,李文亮,李兰娟等等,今天我就说一说英雄之一――张定宇。
张定宇是一个无私的人,在疫情面前,他没有退缩,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可无私的他,渐冻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20xx年开始患上了渐冻症,这种病会导致患者瘫痪,引起呼吸衰竭。在疫情开始爆发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另一家医院传来了,他的妻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
“雷厉风行”,这是他的.同事给他的一致评价,张定宇这样回到:“性子急,是因为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一位渐冻症医生,知道这样不利于治病,可他放弃了自己,只为让许多家庭不支离破碎。
1月26日,是大年初二,自从20xx年12月29日转入肺炎病人以来,金银潭的500多名医护人员已在一线奋斗了29天。浓眉,黝黑,风风火火,这就是张定宇的特点。那天9点,一小会儿,他接打了六个电话,整个医院走廊都听见他的电话声。在疫情逆行的29天里,张定宇凌晨二点躺下,四点就得爬起来接无数的电话,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常人也支撑不住这样的工作,何况是一个妻子被确诊为肺炎,而自身又身患渐冻症的医生,我认为张定宇有过看望妻子的,但又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因为他是一位医生。
这就是张定宇,渐冻中的生命托起信心和希望。
篇8:疫情期间的英雄英语作文
A few days ago, CCTV reporters we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taken over by the national medical team, recording their true benevolence in running against time and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Zhou Ning, a cardiovascular physician at Tongji Hospit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complete a bedside operation as early as possible in the morning to implant an artificial membrane lung ECMO into a critically ill patient.
ECMO critical patient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outside the body, the blood of patients should be drained from the body to the outside, oxygenated through the membrane lung, and then circulated back to the body through the blood pump.
The patient who is about to be implanted into ECMO is a 58 year old man with hypertension for a long time. He has been feverish and coughing for 11 days. After being sent to ICU, he immediately performed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ventilator-assisted ventilation. In the past few days, the situation did not improve significantly. After discussion, experts of the medical team decided to intervene with ECMO in advance to prevent the patient from getting worse.
Due to the limited conditions in the special period, the whole implantation process should be extremely careful. This fine “life” requires an average speed of -3000 rpm. If the operation is a little careless, fatal accidents may occur at any time. Everyone is closely watching the fluctuation of index data and dare not relax at all.
Operation completed, pipeline docking, blood extraction The life channel connection is successful, and the patient's oxygen saturation is improving.
In view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may cause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fighting in Tongji Hospital Optics Valley district more than 2300 medical staff in more than a month of shoulder to shoulder combat and running in, has reached a basic consensus, treatment of the gateway ahead, early intervention is urgent.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newly diagnosed patient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the new crown epidemic has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ICU, and the precise treat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brings more hope for rebirth.
篇9:疫情期间的英雄英语作文
In the treatment of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ritical airway obstruction and timely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can reduce the death caused by hypoxia. There is such a small intubation team in Wuhan critical hospital, which runs a race with the God of death and strives for the hope of life for the patients again and again. Today, let's meet one of the anesthesiologists.
In the Optics Valley Hospital area of Tongji Hospit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 medical teams took over 17 critical disease areas. 18 anesthesiologists from Tongji Hospital and various medical teams were mixed into a small intubation team, two in a group, working in three shifts in 24 hours.
Th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on the hospital bed is 60 years old, and has heart disease. For several day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flow oxygen inhalation, the oxygen saturation is always in low position. If the short-term improvement is not achieved, the multiple organ damage will be caused by hypoxia.
After the anesthetic takes effect, Wang Jingjing removes the patient's oxygen mask. At this moment, the patient can only rely on the oxygen stored in the body to maintain circulation. She must a catheter into the airway from the patient's mouth within 30 seconds.
Wang Jingjing has done such intubation for thousands of times, but at the moment, the protective clothing and gloves slow down her movements, and the eye mask and head mask blur her v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nurse connected the ventilator near the catheter, and the oxygen saturation of the patient increased to 100%. Monitor the data change and sound prompt on the instrument, and the intubation is successful. The operation took them less than 20 seconds.
Wang Jingjing is an 85, she always said that she was a late fighter. A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patient was exposed to a 14 day quarantine 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 Fortunately, the final nucleic acid test was negative. In the isolation period, Wang Jingjing issued a letter of invitation.
With the critical patients moving forward, Wang Jingjing is happy that more patients can pull out the tube and get rid of the ventilator.
篇10:疫情期间的英雄英语作文
At 10 a.m. on March 1, Zhou Chaohui and Zhou Haiwen, who had just arrived at Guanshan street,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City, sprayed the hair cutting tools and seats with disinfectant to prepare for the day's voluntary haircut.
“What do you need, is it shorter or longer?” Zhou Zhaohui and Zhou Haiwen would ask before each haircut. “Although it's during the epidemic, people love beauty. We will try our best to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people for hairstyles,” Zhou said
Zhou Chaohui, 41, and Zhou Haiwen, 33, both barbers from Wuhan bangshu barber shop, are from Chibi, Hubei Province. On February 14, Zhou Zhaohui reported his name immediately after seeing the announcement of Tongji Hospital recruiting volunteer barbers. “I want to do my par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epidemic in Wuhan.” Zhou Zhaohui said that he then launched a call in the barber's work group, and Zhou Haiwen also signed up after seeing the information.
When Zhou Zhaohui and Zhou Haiwen went out for the first time as barber volunteers, they were medical staff serving in Tongji Hospital. Because they wanted to have close contact, they confessed that they were nervous at that time. However,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the mentality of the two men became stable. “We wear gloves, masks and protective clothing every time we go out, not only to protect ourselves, but also to protect our clients.” Zhou Zhaohui said that if they go to the hospital, they should also wear goggles.
As long as the people on the front line of fighting the epidemic need haircuts, Zhou Zhaohui and Zhou Haiwen will drive there. After making an appointment one day in advance, they will go out at about 7:50 in the morning. It takes about 10 to 15 minutes to get a haircut for one person at a time, and longer for women. In one day, Zhou Zhaohui and Zhou Haiwen will serve an average of 60 people, and it's usually eight or nine o'clock in the evening when they return to their houses. When they take off their goggles and masks, they will leave deep marks on their faces.
On February 29, Zhou Zhaohui, who had not been home for a long tim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his 9-year-old son: “we can protect ourselves. You only need to protect yourself. No matter how many days, we will be happy at home...” After reading the letter, Zhou Zhaohui cried: “we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front-line people to fight the epidemic every day. For the safety of our families, we have been living outside.”
“We don't charge as long as the epidemic doesn't end.” Zhou Chaohui said that people in the front line of fighting the epidemic are more hardworking and can do what they can to fight the epidemic, which makes sense. “When the epidemic is over, I must have a good hot pot,” Zhou said
篇11:抗击疫情致敬英雄作文
向抗疫英雄致敬
谈到偶像,可能想到的就是穿着光鲜亮丽的服装光彩夺目地在舞台上表演的人。这个谁又办演唱会了那个谁又参加什么综艺了,聊这个话题的人就非常多。
谈到英雄,想到的可能就是漫威里的超级英雄,但这些都是虚假的、科幻的、想象的。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英雄将自己埋藏,给他人幸福。我讲这些英雄称之为“潜行者”,正如杜甫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社会带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打响,疫情迅速蔓延,打的人们手足无措人们开始逃离、躲避,“”潜行者”们却背道而驰,成为了“”逆行者”凭借他们的学识、能力与经验开始了拯救工作。
医院里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护士,他们不分昼夜的工作,他们并不是不怕而是因为他们有责任意识,他们也有自己的亲人却不顾一切冲向了前线。从死神的手里,抢救回了一个又一个人,他们是“”逆行者”。
接到上级的通知后,五湖四海的工程师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来到前线。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建起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一个令世界惊叹的奇迹。让更多的病人拥有良好的医疗环境,他们是“逆行者”。
我坚信这场战疫我们一定能赢,一定能赢的漂亮。用心灵点亮生命的灯,用坚强编制美丽彩虹,伸出温暖的手,有爱才会永恒,无穷的力量都在逆行中!向我们的英雄致敬!
致敬抗击肺炎疫情的英雄
敬爱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我和你们未曾谋面,但是我知道你们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的勇士,你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
疫情就像冲锋号,你们抛下家中幼小的孩子、瞒着父母、依依不舍地和恋人分开,义无反顾地冲向疫情第一线。你们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是啊,我们可以不去武汉,你们不行!我们可以不去医院,但是你们不行!
“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死神抢人罢了。”
在这几天的新闻上看到你们医护人员辛苦而憔悴的身影,听见你们嘶哑的声音,还有那被防护口罩勒肿的脸颊,泪水悄悄的在我眼眶里打转。
你们是英雄,是白衣战士,我相信病毒一定会很快被你们打败,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在这场战斗中,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英雄用他们的感人事迹深深震撼着我们。战斗需要武器,而这场战斗的武器就是各种药物、各种口罩、防护服等用品,我们要向负责这块后勤保障工作的叔叔阿姨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正是你们没日没夜的生产医疗物质,废寝忘食地调配、运输物资,才能让这些“武器”能送到一线战场,让它们能保护好我们的白衣战士,帮助病人战胜病毒。
看到各地医疗物资纷纷告急的消息,国内外同胞心急火燎地想尽各种办法,把物资送到一线“将士”手中。因为你们知道,没有防护口罩、没有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犹如战场上赤手空拳的战士,在敌人面前只有送死的结果。我们想对你们说一句,谢谢您!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们!
我还要感谢那些埋头待在实验室研发抗病毒药物的叔叔阿姨们,有了你们,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研发出超敏-nCov病毒的检测试剂盒,让更多的病人能及时发现并第一时间隔离。而抗病毒喷雾的研制成功,更将保护好白衣战士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打败病毒的药物一定会尽快生产出来,届时我们就能在这阳光下畅快的呼吸了!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斗中的勇士们、幕后的后勤保障、科研研发的英雄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祝你们
安康!
我眼中的抗疫先锋故事
今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许多医生与护士奔赴前线,抗击疫情。
接下来,我介绍一位抗疫先锋的故事。
他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他叫:张定宇,在,他被确诊为“渐冻症”,行医30年,他无药可救。从去年年底,到今天,他没休息过一天,为了抗击疫情,他带着600名名白衣天使奔赴一线。
他六年级床,凌晨一点睡觉,抗疫期间,张定宇天天如此,他的妻子被感染隔离,应无奈因无奈他只能说一句: “保重! ”转身便带领下属抵抗疫情。
他对下属十分严格,任务布置很急,要求高,事无巨细,骂起人来都不留情面。
张定宇说: “生命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呀!”多么励志的一番话,为了疫情,他做得太多,太多了。
他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还依然在医疗一线工作,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全医院的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我想给张定宇张医生两个字:坚守。是他,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抗击一枪;是他,在按倒计时的方式,时间与生命进行搏斗;是他,不顾个人安危,舍小家为大家。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为每一位白衣天使点赞!张定宇,我给他一个称号:与死神赛跑的医生。
我是抗疫战士
在新春之际,原来繁华的武汉却发生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病毒来势汹汹,已有几万人被感染。
可我相信,疫情一定能过去的。因为有那么多奋战在一线的英雄:84岁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逆行武汉,为大家讲解病毒防控;患有渐冻症的张定院长拼尽全力抢救更多的病人;一张张按下红色手印的请战书,显示了众多的医疗人员与病毒抗争的决心。她们与时间赛跑,从病毒手中挽救生命。
身为魏村小学的一名普通小学生,我虽然不能像那些逆行的英雄们在战场上厮杀,挽救生命,但是我也愿竭尽所能,用自己的行动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刚刚听说这个病毒的时候,我害怕极了。因为我的爸爸17号从武汉出差刚回来。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家接到村里的通知要爸爸居家隔离14天。每天我要给爸爸量2次体温,督促他多喝水,多吃水果,多休息。妈妈把家里每个地方洒消毒水,开窗通风。我还会守在电视机旁,了解新闻里报道的防疫知识:不走亲,不聚会,不来往,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而新闻里一个个迎难而上的逆行者们,让泪水一次次湿了我的眼眶!
后来学校又组织大家“抗击疫情,为爱发声”,接到任务,我心里激动极了。爸爸建议我把预防疫情的知识传播给大家。我穿上小记者服,又找来妈妈做摄影师。一切就绪,面对镜头我从容自信地边说边做动作:“新型肺炎要防范,48字要记牢。需谨慎,不轻视,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拭揉眼,有症状,早就医,不恐慌,不传谣,一起打赢这场防疫战,中国加油,武汉挺住!”
在我们的担心害怕中,14天不知不觉过了,爸爸是幸运的。想着那么多逆行者家里的小朋友该有多担心自已的爸爸妈妈们。
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打赢这场特殊的战争。期待“英雄们”早日平安凯旋!
给抗疫英雄的一封信
你们好!你们辛苦了!
的春节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湖北武汉突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疫情危急,你们放弃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冲到了抗击疫情的一线,义无反顾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拼搏,救死扶伤。你们不分日夜地在奋战在病房里,与病魔做斗争,经历一个又一个生与死的考验。是谁带给了我们平安?是你们——无数平凡普通却令人尊敬的白衣战士。
武汉疫情爆发,全国各地都抽调着精兵强将,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赶到了武汉支援救助。你们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又戴上大大的隔离护目镜、口罩、面罩,忙碌在隔离病房。你们为了节省物资,一忙就是十几个小时,中间还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甚至为了节约穿衣服的时间,不惜剪去了你们那长长的秀发。我觉的此时的你们比任何人都美,你们是最美的抗疫英雄们。
在这群白衣战士中,钟南山爷爷可以说是年纪最大的一位了吧。钟南山爷爷是中科院的院士。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钟爷爷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被誉为“抗击非典的英雄”。当这次疫情来势汹汹时,他更是肩担起了所有人的希望。今年已83岁高龄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抗击在疫情的最前线。还有一位令我感动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当首批7名相同症状的患者来医院就诊,众位医护人员分析,发现这种病毒以前从未有过记录时,是你第一时间上报了疫情,帮助国家提前发现了这次疫情。虽然你已身患“渐冻症”,但你依然奋斗在一线。而当你的妻子也感染了这种病毒时,你没有去照顾你的妻子,依然冲锋在前,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心想着人民,救治了许多患者……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形势越来越紧张,床位不够,医院不够,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成千上万的机器一起运转,无数不知道名字的工人齐心协力建造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这两个医院中设有数千余张床位,可以容纳更多病人。令我惊叹的是,这两座医院竟然仅仅只用了10天就顺利完工,并已开始使用,真让人震撼。是谁带给我们平安?是你们——建造医院的工人们。是你们不分昼夜的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奇迹,让更多的病人有地方接受治疗,你们也是抗疫战场上的英雄!
还有无数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他们放弃了休息,放弃了自己的安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击肺炎的战斗中。是谁给了我们平安?是你们——无数的普通人。你们这些天日夜奋斗在公路、铁路、机场、社区……登记、测量、排查、隔离,让疫情得到了控制。谢谢你们,你们都是我心目中最厉害的英雄,你们辛苦了!你们要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祝你们早日战胜病毒!
篇12:抗击疫情礼赞英雄作文
【疫情中的逆行者】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每次过年人们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一副喜气洋洋的景象。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让新年的气氛戛然而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始了!
在这场战争将要爆发之际,一个久违的名字出现在了大家面前——钟南山。当他乘坐在列车上的照片出现在大众眼前时,像是给全国人民吃了颗定心丸。84岁高龄的他明知前路凶险,却仍义无反顾地亲挂上阵,这,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
跟钟南山爷爷一样,无数的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不畏病毒地肆虐,冲到了战疫一线。他们请战书上写的: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这也是他们共同的信念。有人说他们是白衣天使,也有人说他们是平民英雄。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身临一线,他们也会恐惧,也会不安,但一旦穿上了这身白大褂,他们就像战士一样,义无反顾的冲锋上前。
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几个大姐姐,她们都在武汉的一家医院工作,为了能更好穿上防护服,起到更好的防护作用,她们把自己曾经珍爱的长发剪掉。我想如果换作是我,估计早就开始哭闹了吧。她们一定也很不舍得吧!然而,她们接下来的回答却让我感到羞愧,她们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悲伤,而是笑着说:“我们连死都不怕了,还会舍不得这一头的秀发吗?”听完这句话,我的眼眶湿润了,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是他们的爱国之情,才让我们多了一份安心。在疫情当情,我们还显得过于弱小,但少出门、不串门、戴口罩就是我们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同样也是一种贡献,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踏上前人的足迹,做一名勇敢的“逆行者”。
每当一场灾难来临的时候,总有一群“逆行者”在逆流而上,他们用生命,筑起一道道健康的防线;用生命,搭建起一道道起死回生的桥梁;用生命,不断增强着家人之间、亲友之间、陌生人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的情感、责任和力量。借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疫情下的英雄作文】相关文章:
1.疫情英雄
2.疫情下的我们作文
3.疫情下的国庆作文
5.疫情下的中国青年
6.疫情下的中国力量
7.疫情下的我们
10.疫情下的中国作文精选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