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搀扶作文
“良行深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不用搀扶作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不用搀扶作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不用搀扶作文
不用搀扶作文
我带着两岁半的妹妹走在路上,更准确的说是河岸上。这是一条碧绿的河,河水欢快地流过,河里小鱼儿轻快地摆动着尾巴,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岸上的柳条儿摆动着纤柔的腰肢,把腰垂进河里。春风拂面,多么惬意啊!
我们走在鹅卵石小径上。其实我不应该带着走路还不稳的妹妹走这儿,万一她摔一下,万一她一失足跌进河里了怎么办?但是她固执地很,非要来玩。她用小手指着河岸边的柳条和迎春花,高兴的又蹦又跳。我拗不过她,只好带她来。
我拉着她的手小心的.走在岸边,时不时提醒她注意脚下,妹妹玩得很高兴,一会儿停下来抽出插进土里的柳条,一会儿扶正歪倒的迎春花,一会儿弯腰拾起地上的小鹅卵石。我没功夫为她的爱心和美德感动,一直紧张地拉着她的手,盯着她的一举一动,担心她摔跤。
尽管我非常小心,妹妹还是被石头绊倒了,摔了一跤。我赶紧想去扶她起来,可她却推开我的手,说:“我不用你搀扶”!说着,她扶着柳树缓缓站了起来,然后低头把石头放在柳树旁,拍拍腿上的土,继续往前走。
我跟着她走,这次,我不再扶她,不再牵着她的手,而是走自己的路,看着两边的风景,感觉真美。尽管我知道妹妹的腿受伤了,有些疼,还可能随时再摔一跤,但是我没有再去搀扶她。我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有时出于良知和爱心去搀扶别人,如果我们从被搀扶者的角度出发结局是否会不同呢?搀扶,固然体现这个人的良知和爱心,那么拒绝搀扶又能体现什么呢?它何尝不是体现自尊、自信、自强呢?面对不需要搀扶者,我们应该尊敬。
望着妹妹蹒跚的背影,我似乎理解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让你在需要被搀扶时拒绝的勇气。
妹妹的那句“我不用你搀扶”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篇2:不用搀扶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教学点重
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
五、设计理念
以文本为桥梁,让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相关语句,在“层层剥笋”中破译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感悟“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领略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拓展到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失败。
六、学情分析
全班学生数72人,男生38人,女生34人。学生共同特点:聪明、活泼,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敢想敢说。但语文素养两极分化较严重:有的学生爱思考,会归纳,善表达;有的学生性情浮躁,粗心大意;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怕动脑,怕表达。总之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还有待于加强。
教学过程:
一、质疑提问,导入课题。
1、师板书:搀扶
师:谁来说说“搀扶”是什么意思?(用手轻轻架着对方的胳膊或手)
师:它是个表示动作的词,我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别人来搀扶呢?(幼时学走路、生病体力不支时、年老体衰时、身体残疾行动不便时……)
师:当你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你内心一定非常渴望什么?(渴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他人的帮助、搀扶)可是有这样一个人,当别人伸出手帮助他的时候,他却告诉帮助他的人:不用搀扶!教师补充板书:不用搀扶。
2、请同学们大声地告诉我和在场的所有老师,这个与众不同的人是谁?
(生答师板书:帕尔曼)
3、课件出示帕尔曼的简介资料
(在优美的小提琴声中,教师深情讲述):请看,这位就是以色列著名的小提琴家帕尔曼。他自幼酷爱音乐,从三岁半的时候,开始拉小提琴。4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成为终身残废。但是,帕尔曼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以顽强的毅力学习小提琴。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演出的小提琴大师,他不仅用自己的激情与音乐感染着人们,而且,他也在用自己不平凡的命运和生命的力量感动着这个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几个令人难忘的镜头,走进这位令人尊敬的轮椅上的小提琴大师,去细细品味他绽放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词语“搀扶”,巧妙导入。通过资料了解帕尔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品读课文,感悟帕尔曼的人格魅力
(一)、镜头一:演出前
1、师:1994年,帕尔曼与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率领的以色列爱乐乐团首次来到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万名听众的热烈欢迎。下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现场看看吧!
2、出示视频(帕尔曼演出前上台的镜头)
师:看到这样的上场情景,你的感受是什么?(帕尔曼走得很自信也很艰难、没坐轮椅出场……)与你印象中的帕尔曼一样吗?作者第一眼看到帕尔曼时,又是什么心情呢?(怦然心动)谁知道“怦然心动”的意思?(心怦怦的跳动)是什么令作者“怦然心动”?(帕尔曼的独特形象与与众不同的出场强烈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惊讶,让人出乎意料)当时作者有何表现?(视线再也没离开过他)为什么呢?作者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用一句话概括帕尔曼在演出前留给你的第一印象。
(这是一位的音乐家。)
(二)、镜头二:演出时
1、演出开始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帕尔曼大师的演奏吧!(播放帕尔曼的小提琴演奏曲)听了乐曲后,你能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帕尔曼大师的演奏吗?(天籁之音、余音绕梁、悦耳动听、精美绝伦、出神入化、优美动听、悠扬婉转、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2、作者用了个什么词来形容的?(生交流后,师板书:琴声:无与伦比)
3、出示句子:“济济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只有琴声,只有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指名读这句话,理解“无与伦比“的意思。(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学生齐读句子。
4、这句话中哪个词突出了当时的场面气氛。(抓住第一处“静”的描写品读体会)师:演出现场为什么会如此安静?(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被他的琴声陶醉了。)师:是啊,帕尔曼——一个残疾人却能拉出这无与伦比的琴声,确实令观众深深地佩服,这正是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但是,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仅仅是在他的琴声里吗?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5、找出课文里另两处场面描写的句子,画上“﹏﹏”,并在旁边批注感受。
出示句子:“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
6、交流探讨:这时的大会堂里会静极了,又是因为什么呢?(一曲终了,帕尔曼想试图自己站起来,观众们都在默默地期待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帕尔曼试图自己站起来的句子。
出示句子: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生齐读。(先读前三次。)
师:读到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帕尔曼站起来的艰难。
生:我体会到帕尔曼的自信。
生:我体会到帕尔曼超乎常人的勇气。
生:我感受到他有着顽强的毅力。
师指导读句子。(指名读,齐读,赛读的方式,读出帕尔曼站起来的艰难,自信,惊人的毅力、超乎常人的勇气)
师:如果你是帕尔曼,也许当时你会怎样做?如果你是观众,看到当时的情景,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期盼着帕尔曼能站起来,担心他站不起来,紧张他的尝试会再次失败)正因为这样,全场才会如此安静啊!那这又是一份怎样的静呢?(关注的静、鼓励的静、期待的静、尊重的静、支持的静)
(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由“期待—担心—紧张”的心理变化。
师:面对前三次的.失败,当时帕尔曼选择放弃了吗?(没有)
出示句子: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齐读,读出惊喜、敬佩)
7、引领思考:作为残疾人,作为世界顶级的音乐大师,帕尔曼完全有理由让人搀扶着轻松在站起来向观众致意,可帕尔曼却坚持自己站起来。从这件小事里,你读懂了什么?看了这一切,现在请你再来说说这次帕尔曼又留给了你一个什么印象?(这是一位身残志坚,对音乐,对生活的执著和热爱的音乐家)
师:是啊,当帕尔曼最终靠自己的努力站起来的时候,现场有何变化?(先是全场静寂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出示句子:全场静寂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师读、学生读)
师:这一次的“静寂”又是为何呢?(惊讶、出乎意料)你认为观众是为他的什么而鼓掌?
生:为他的琴声鼓掌。
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生:为他的人格魅力鼓掌。
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
生:身残志坚、不屈不挠、顽强不屈的人格魅力。
师板书:身残志坚
师:那也让我们为他的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鼓掌吧。
(三)、镜头三:演出后
1、师:演出结束了,帕尔曼也走了,他留下了什么呢?仅仅只是琴声吗?他留下的究竟还有什么?
句子练习: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还有(自尊自信、坚毅刚强、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
2、文章的最后写道:“为这个,让我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句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帕尔曼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作者不懂音乐,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音乐大师留下的不仅仅是冬日里的琴声,更有他身残志坚、不用搀扶的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课,需要用情朗读,用心思考,大胆交流。这一切皆源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借助是视频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帕尔曼艰难自信的上台、无与伦比的琴声、坚持不懈的四次站立致谢,领略他的风采,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三、拓展延伸。
1、师:如果帕尔曼就在你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2、其实,类似帕尔曼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很多。
课件展示:(师配乐讲述)
(1)张海迪的介绍。
(2)霍金的介绍。
四、总结全文,结束下课。
从帕尔曼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并不可怕,只要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就能超越自卑,就能表现出强者的姿态,使缺陷成为前进的动力。有时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良知和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是在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呢?人们伸出手去搀扶时,是出于同情;而面对着不用搀扶者,唤起的是尊敬。同学们,在以后的漫漫岁月里,我们也会遇到需要被搀扶一下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你力量,使你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设计意图:课堂是拓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主要平台。了解身残志坚的名人事迹、写感受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巧妙地进行思想熏陶,做到了文道结合。]
板书设计:
10、不用搀扶
琴声:无与伦比
人格魅力:身残志坚
篇3: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帕、曼、袂、怦、拄、磁、魅、搀”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爱迪生)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不用搀扶》。读了以后,相信
大家对这则名人名言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轮流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帕尔曼艰难站起的经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观众的反映?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画出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探讨,说说自己的初步认识。
4.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组词。
袂拄()帕()
决()住()拍()
诀()注()泊()
2.抄写生字带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篇4: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帕尔曼联袂拄着磁铁
怦然心动魅力搀扶歉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复习。
认读词语。
二、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交流课文中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3.品读以上语句,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1)“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
(2)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这个”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
四、小组讨论:
对于“搀扶”和“不搀扶”,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听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篇5: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起来——跌坐
不用搀扶再起来——又没成功
(身残志坚)又试——又失败
第四次——终于站起来
篇6: 读《不用搀扶》有感
我读了《不用搀扶》这篇文章,让我感触很深。帕尔曼自信、乐观,面对困难不屈不饶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文章讲述了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在人民大会堂的音乐大会上,他拄着拐杖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一曲K了,帕尔曼试图站起来,一次、两次、三次,都失败了,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还带点歉意,他又试了第四次,K于站立起来。
帕尔曼是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人。虽然他身体有残疾,但他不自卑,不怨天尤人。他不但不依赖别人,还为这个世界添色加彩。帕尔曼演奏的不仅是音乐,还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一样米养百样人,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同的人态度各有不同。或颓丧、或怨天尤人、或迁怒他人,这些都是不对的。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逃避,要自信,要尽能力去克服,要去战胜困难,这样的人生才会显得更精彩,更有意义。
回想自己,遇到困难就皱眉头。晚上,我有的时候,作业没做完就想睡觉,妈妈叫我再做一会儿,但是我就是做不到……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克服困难,学好本领,长大为祖国、为人民、为世界多做贡献。
篇7: 读《不用搀扶》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个小故事,名叫《不用搀扶》,我受益匪浅。
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在人民大会堂表演,一曲终了,他试图用拐杖支撑自己站起来。可是第一次起来,跌落下来;再起来,再跌下来:又起来,差一点了;第四次,他终于独自站了起来,缓缓地走到了台下。此时,他周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经久不息的掌声证明着帕尔曼:他不用搀扶,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站起来,勇敢坚强地站起来。所有观众面对这位小提琴家,这位不用搀扶的'人,都致以崇敬的敬意。
不用搀扶,展现了帕尔曼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件事,在我七岁时,已经是一个很勇敢的小孩了,记得那年我学轮滑,刚一穿上鞋,就手舞足蹈起来,连站都站不稳,我连忙扶着妈妈。等我刚站稳,妈妈就把我的手移开,吓得我大叫起来:“妈妈不能松手!”妈妈对我说:“如果我一直扶着你,你就别想学会轮滑。”我一脸不高兴,嘴里还小声嘀咕着“这是什么歪理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也在数次的摔倒中学会了轮滑。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像桑兰,她受伤后,让别人给她端茶送水,她现在的生活还能自理吗?要不是桑兰每天那么地训练,她还能有今天吗?如果那时我没有听妈妈的话,继续抓着妈妈不放,也许我现在还不回轮滑呢。
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坎坷,但只有说“不用搀扶”的勇气,有“独立站起”的行动,那么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篇8: 读《不用搀扶》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它叫《不用搀扶》。这里面的情景非常让我感动,那一个平常的故事却打动了我的心灵。
那就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他虽然非常受人民的欢迎,但他却是一个残疾人,帕尔曼用自己的努力走上了舞台,虽然他是残疾人,是个永远都要用轮椅的人,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但是却做出不平常的'事情,他比我们任何人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要多,他在面对着济济万人的面前,也没有丝毫一丁点儿的紧张,最终他站起来了,他成功了,这也就是帕尔曼能成为世界杰出小提琴家的原因。
不用搀扶,这对于一些人了说,他们认为帕尔曼是个愚蠢的人,为什么自己这么努力,到头来也不还是要失败,可如果是帕尔曼一定会反驳他们,社会上一些想让别人帮助自己,可以不劳而获的人才是最愚蠢的,俗话说“坚持就是胜利”。第一次没有做好做第二次,第二次没做好做第三次,第三次没做好做第四次……只要有决心,铁棒磨成针,你连决心都没有又怎能做好呢?
这就是帕尔曼给我的感受,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我肯定帕尔曼的这种精神会发扬光大。
篇9: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悟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重点:感悟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难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帕尔曼的照片以及他的独奏曲。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帕尔曼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帕尔曼的演奏,学生评价。
2、由生猜想这位演奏者的形象。
3、课件展示帕尔曼的形象以及简介。(请生说说感受)
4、带着自己的感受快速的读课文,画记下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走进人民大会堂时——知之甚少
(作者只知道······ 只是想······)
2、当帕尔曼出现时——怦然心跳
【是什么让“我”的心怦怦跳动的呢?(是他独特的形象;一个世界顶级小提琴家的形象居然是这样的?这样一位特殊的人能成为世界杰出小提琴家?······)】磁铁吸引(一种惊奇,一种敬意,一种崇拜)怎么读?指名读!
3、听到帕尔曼的琴声时——无与伦比
谁知道‘无与伦比’是什么意思?(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谁能为它找个近义词?(无可比拟、前所未有)从那句话可以体现出帕尔曼的琴声是无与伦比的?(挤挤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说明大家都被他的琴声陶醉了!谁来读读?
5、一曲终了时——最让我意外而感动
让作者最意外而感到的是什么?(他站起来向观众示意,最感动的是他一次次站立的失败到最后的终于站起来,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大家感动。)
课件展示:
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谁来读读他这三次的失败?师生评议。
(此时的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此时他的同伴、他的观众都在——热切的望着他,都希望他——重新站起来。所以大会堂里——安静极了,都在——等待他的站起。)
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此时的大会堂——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试问:这雷鸣般的掌声仅仅是为他的琴声而鼓的吗?还为他的什么而鼓掌?(还有帕尔曼,帕尔曼的精神,他意志顽强、坚持不懈、身残志坚的精神。)
试问:你从帕尔曼这四次的站立过程体会到他的什么精神?
(坚持不懈、意志顽强、锲而不舍、百折不挠、不屈不挠、)
所以作者说: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指名读,齐读。)
读到此处,你感受到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是什么呢?指名说。
(他那意志顽强、百折不挠、身残志坚的精神。)
6、音乐会结束了,帕尔曼走了——谢谢您!
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师生评议。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言外之意是帕尔曼不仅给人们留下美妙的琴声还留下些别的,那是什么呢?
“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文中的“这个”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谢谢帕尔曼呢?
(“这个”是指帕尔曼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帕尔曼不仅带给“我”这么动听的音乐,还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所以“我”要谢谢他。)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习完课文,你想对帕尔曼说些什么?(课件再次展示帕尔曼的图片)
2、像帕尔曼这种身残志坚的人,你还知道哪些?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残疾作家张海迪、坐在轮椅上的物理学家、宇宙学家霍金、美国总统罗斯福······)
板书设计:
10 不用搀扶
帕尔曼
人格魅力
(身残志坚)
篇10:不用搀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帕、曼、袂、怦、拄、磁、魅、搀”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爱迪生)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不用搀扶》。读了以后,相信
大家对这则名人名言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轮流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帕尔曼艰难站起的经过?哪些语句
具体描写了观众的反映?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画出
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3.小组内交流探讨,说说自己的初步认识。
4.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组词。
袂拄()帕()
决()住()拍()
诀()注()泊()
2.抄写生字带的词语。
六、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帕尔曼联袂拄着磁铁
怦然心动魅力搀扶歉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复习。
认读词语。
二、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交流课文中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3.品读以上语句,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1)“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
(2)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这个”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
四、小组讨论:
对于“搀扶”和“不搀扶”,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听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不用搀扶
起来——跌坐
不用搀扶再起来——又没成功
(身残志坚)又试——又失败
第四次——终于站起来
篇11:《不用搀扶》阅读答案
《不用搀扶》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不用搀扶》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十月二十三日晚,我走进人民大会堂时,对帕尔曼还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世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将与世界杰出的指挥家梅塔和世界杰出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我对音乐完全是外行,我只是想看到三个世界杰出合在一起是怎样的一种景观。
当帕尔曼出现时 我怦然心动 他拄着双拐 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 拐杖加上小提琴 这就是帕尔曼的独特形象吗 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 我的眼睛就像被磁(zi ci)铁吸引 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济(ji ji)济万人的大会堂如此安静,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只有琴声,只有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
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手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有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几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的'过程:他不用搀扶。
这位音乐家的动人之处、杰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力量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面对着帕尔曼,我似乎不能不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曾多么频(bin pin)繁地使用“扶”这个字啊!扶持、扶助、扶危;扶持高雅艺术,扶助弱者,扶持贫困地区经济……一个“扶”字,关系着搀扶者和被搀扶者。
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良知和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是在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呢?人们伸出手去搀扶时,是出于同情;而面对着不用搀扶者,唤起的是尊(zun zen)敬。
与不用搀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期望被搀扶,请求被搀扶,等待被搀扶,这是多么不同的心理状态和人生态度啊!漫漫岁月里,我也会遇到需要被搀扶一下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力量,使我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你!
1、给文中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查字典:
(1)“支撑”的“撑”查部,()画,字义选()
A,抓住,支持;B,使张开;C,用篙使船前进。
(2)“频繁”的“繁”查()部,()画,字义选()
A,复杂;B,许多,不少;C,兴旺发展。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谦和()扶助()
近义词:寂静()热切()
4、给第二节加上标点。
5、用“~~~~~”在文中找出一句比喻句。
6、将文中划“——”句子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7、填空:
(1)“我”走进人民大会堂,只是想看到 、、这三个世界杰出合在一起是怎样一种景观。
(2)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是因为 。大会堂如此安静又是因为 。
8、让作者意外感动的“那一刻”的情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让作者感动?
9、读短文的最后一段,说说帕尔曼留下的是什么?作者应该感谢他什么?
10、在我们身边或读过的故事中,也有具有帕尔曼的精神的人。请举一例,用几句话写下来。
篇12:《不用搀扶》反思总结
今天,一上完课,自我感觉还不错。与几位老师交流后,我认识到我的课上最大问题是没有突出重要内容,即对于文章中心的解读不够深刻。
课文的中心句“这位音乐家的动人之处、杰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力量上”重点对于后半句话的理解上。而我的设计,对于前面的“琴声”也花了一定时间去感悟。对于这点,我自己也有意识到,但我常常犯这样的喜欢捡芝麻,面面俱到的毛病。为了更好的反思。我特意上网查看语文课上,老师们容易出现什么毛病。一看还真吓一跳。原来我以为顺顺当当的设计,却被视为教师至上,以教定教。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我对课堂总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预先想好,并保证学生回答不会让我无以应对。却原来,我的这些问题为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读书、思考着,没有个性地言说。学生接受的是我对文本的阅读,成了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
课堂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被动学习,亦步亦稳,思维千篇 一律,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机械。就算换一批学生来上课,也会是同样的结果。议者提出了一个矫正的办法: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教学的即时性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
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以学定教,敏锐抓住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突破教案束缚,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像动态生成、预设等词,是以前学习语文教学论时经常听到的,但是,我想,以我的知识以我的功力,这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只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
篇13:《不用搀扶》反思总结
为迎接4月份的学校教学比武,我选定了敬一丹的《不用搀扶》这篇课文。从备课到上课,冒红姣校长、易春林主任、王伟老师和我的师父赵芬琪老师以及组内的老师们为我听课、评课,先后上了四次,试教三个班。在这里对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将此次上课的收获记录如下:
一、课堂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听了《中彩那天》这堂课,感觉流程很清晰,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匆匆准备了一下,在104班试教了第一次《不用搀扶》。感受是太乱,想抓的知识点太多,用郑老师的话说是“头大尾大身子小” 。自己也感觉重点不突出,讲究花架子,不实在,就是走流程。直到第三次在105班试教,才真正做到,重点段重点说。先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再进行全班交流,接下来带着体会读书,读得流利,正确,有感情。还是要实在,正如冒校长说的,一堂课,只看学生,不看老师。只看课堂,不看表演。还是要注意课堂的实效性,课堂的生成性。所谓的花架子是行不通的,课堂要讲究实在。让学生在一堂课里确实要有提高,才是一堂好课。
二、文本钻研要深入。
要引导学生学习好文本,作为老师,自己应该先吃透文本,这是本次上课的最大收获。上课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见解。以往上课,总是师父手把手教,一个一个环节改,一句一句话改,我很有依赖性,加上自己听课听得少,总以名师的几堂课依葫芦画瓢,没想到是东施效颦,不但效果不好,还丢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上课就在背教案,记教程,只想快点把教程结束,学生收获少,如蜻蜓点水,教学没有落在实处,上课顾及的学生面太窄,总是几个学生在唱独台戏。自己对教材没有吃透,也就不知道该让学生学到哪个层面,心中没数。比如,在理解帕尔曼四次站起来这一举动时,要从中体会到帕尔曼不怕困难,顽强,有毅力的精神品质。当时,我也不理解,我只粗浅的认为这应该只是作秀,只是帕尔曼不想在大众广庭之下丢面子,故意不要别人搀扶。我自己都没理解,学生怎会有深刻的体会。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举动的背后,我查找了不少资料,包括帕尔曼的身平和个人事迹,我这才了解到:帕尔曼4岁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但他的腿疾没有阻碍他对音乐的痴爱,反而更促使他加倍努力学习电子琴,终有成就。在成名之前,他只是在小酒店为人演出,人们边吃点心边听他的演奏,简直是对他的音乐的亵渎。在这里,人们是来欣赏他的音乐会,是对他高超琴技的一种莫大肯定和尊重,他当然要感谢每一个来欣赏他演出的观众,以表达他对观众的尊敬。这样一来,我就更好了把握了文本。
篇14:《不用搀扶》反思总结
从阅读文本入手,然后欣赏视频,感受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琴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感悟“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以及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最后拓展到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升华情感。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排比句的句型练习,为习作打基础。
以文本为桥梁,让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相关语句,在“层层剥笋”中破译重点和难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感悟“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领略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巧妙渗透排比句的句型练习,为习作打好基础。拓展到身残志坚的中外名人,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挫折和失败。
全班学生数75人,男生40人,女生35人。学生共同特点:聪明、活泼,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敢想敢说。但语文素养两极分化较严重:有的学生爱思考,会归纳,善表达;有的学生性情浮躁,粗心大意;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怕动脑,怕表达。总之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都还有待于加强。
篇15:《不用搀扶》优秀教学反思
湘教版《不用搀扶》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一上完课,自我感觉还不错。与几位前辈们交流后,我认识到我的课上最大问题是没有突出重要内容,即对于文章中心的解读不够深刻。课文的中心句“这位音乐家的动人之处、杰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力量上”重点对于后半句话的理解上。而我的设计,对于前面的'“琴声”也花了一定时间去感悟。对于这点,我自己也有意识到,但我常常犯这样的喜欢捡芝麻,面面俱到的毛病。为了更好的反思。我特意上网查看语文课上,老师们容易出现什么毛病。一看还真吓一跳。原来我以为顺顺当当的设计,却被视为教师至上,以教定教。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老师,我对课堂总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都预先想好,并保证学生回答不会让我无以应对。
却原来,我的这些问题为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读书、思考着,没有个性地言说。学生接受的是我对文本的阅读,成了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课堂受教学活动的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被动学习,亦步亦稳,思维千篇 一律,使课堂气氛沉闷、封闭、机械。就算换一批学生来上课,也会是同样的结果。议者提出了一个矫正的办法: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教学的即时性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以学定教,敏锐抓住即时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突破教案束缚,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像动态生成、预设等词,是以前学习语文教学论时经常听到的,但是,我想,以我的知识以我的功力,这还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只好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
篇16:小学五年级《不用搀扶》经典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的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人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表现帕尔曼“人格魅力”的句子及联系生活实际来了解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并深层次理解“不用搀扶”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深刻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帕尔曼产生敬佩之情。
2、充分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的赞叹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关键语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的赞叹之情。
教法与学法:
读中领悟、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直接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再次看到这个课题,你能说说你对它的理解吗?
2、播放音乐会现场视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作者敬一丹一起了解了杰出的小提琴家帕尔曼,相信你们对他肯定充满了神往。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他的音乐会现场去听听,好吗?听完后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这是你们的感受,那我们的作者敬一丹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帕尔曼,去感受一下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吧!
二、品读句子,感悟魅力
导语:我们都知道帕尔曼4岁患小儿麻痹症双腿残疾,靠拄着拐杖艰难行走,他是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终成一代音乐大师。在我们去感受帕尔曼的人格魅力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
1、游戏体验残疾人站起来的艰难
请同学们起立,单脚站立一分钟,大家自己可以计时。准备开始,时间到,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是啊,同学们,当我们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脚上时,是多么不容易的。由此可想,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行走是多么艰难啊。然而,我们的帕尔曼就上演了一场让人意外而感动的一刻,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那意外而感动一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2、出示学习要求
(1)个人学习:个人自由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 )”括出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2)在句子旁边写上你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感受,并分工进行表演朗读,一人扮演帕尔曼表演站起来的动作,其他的成员带着感受读句子。
3、交流后出示课文片段
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4、小组汇报
a、你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帕尔曼站起来是多么艰难啊)
b、你们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
师:帕尔曼精美绝伦的表演结束以后,他希望用自己完美的谢幕来感谢喜欢艺术并一直默默支持自己的观众,所以,他希望自己可以完美地站起来,于是他决定——起来
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帕尔曼第一次跌坐在椅子上,你是什么心理?谁来读读第一句?(期待—担心)当看到他第二次又没成功时,这时你又是怎么样的心理?读出这种感受。(紧张)然而他第三次又失败了,这时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着急、担心)读出这种感受。
c、小组表演读这三句话,把作者的感受读出来。分组读,男女读。
5、讨论:如果你生活或学习当中,有一件事情失败了三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想结果会怎么样?
6、可是,面对三次的失败,在同伴和观众热切地望着中,“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不用搀扶的精神,身残志坚的精神)怎样读出他的勇气和毅力呢?先自己试试,再读给同桌听。
让我们带着对帕尔曼的敬佩和感动,齐读这一句。
7、指导朗读:破折号前面的高昂、缓慢,破折号后面的低沉、快速。男女生读,小组读。
三、角色转换,领悟魅力
过渡:是啊,在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瞬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震憾了每一个人的心,此时的会场——
1、句子:全场寂静着,继而是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来听听这雷鸣般的掌声吧?这掌声里有什么?引导学生说感受。
多么真切的感受啊!多么真实的反应啊!他站起来的那一刻,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人们的眼神都凝聚在了那一刻。
2、句子:“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
他的这一举动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目光?(表现了众人对帕尔曼这一举动的关注与期待,更表现了帕尔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1)个人读,把你认为要重读的地方加上点,(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铿锵有力,语势强烈。
(2)男女赛读,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瞬间,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他的人格魅力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为他的琴声鼓掌,更要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3、句子:“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也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提问:仔细读读这句话,作者更看重和赞叹的是帕尔曼的琴声还是他的人格魅力?
生:人格魅力。
师:人格魅力是什么意思?
生:人格魅力是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而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就在他的——生答“不用搀扶”上。
解析“不用搀扶”的含义。
“不用搀扶”不仅是一个( ),更是一种( )。
师:帕尔曼的“不用搀扶”精神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相机引导。
师:所以不用搀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4、小组讨论:对于“搀扶”和“不用搀扶”,你一定有你的看法,你能说说吗?
过渡:搀扶固然能体现搀扶者的爱心。但不用搀扶,何尝不体现着被搀扶者的自尊、自信、自强呢?人们伸出手去搀扶时,是出于同情;而面对着不用搀扶者,唤起的是尊敬。“不用搀扶”的帕尔曼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不仅仅是冬日里的琴声。让我这位不懂的音乐的人,也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齐读:
“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谢谢帕尔曼?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面对帕尔曼,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四、总结全文,延伸魅力
过渡:帕尔曼不但给我们带来音乐的盛宴,还给我们带来精神的财富。回响耳畔的是那无与伦比的琴声,让人铭记的是那永不言败的四次站起。音乐会结束后,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说了一句这样的话
帕尔曼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成功来源于自己,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想做。
是啊,就是凭借这样的自信和勇气,他成功了。
1、说一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身残志坚的人呢?
2、总结:一代音乐大师帕尔曼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作者最后情不自禁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了一声:谢谢您!在听着他那优美的琴声中,来!我们也一起来,大声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谢谢您!同学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都会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就让我们用帕尔曼的人格魅力影响自己,做一个自强乐观,不用搀扶的人!
板书设计:
10、不用搀扶
起来——跌坐
再起来—又没成功 独特的人格魅力
不用搀扶: 又试——又失败
又试第四次——终于站了起来
篇17:小学五年级《不用搀扶》经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三、教学活动
( 一) 课前游戏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阶梯教室上课,同学们热情很高,那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同学们高兴吗?请先听好游戏规则,单脚站立一分钟,大家自己可以计时。准备,开始,时间到,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是啊,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一只脚上,是多么不容易啊。第二个游戏,双手撑在桌子上,看谁也能坚持一分钟。听清楚了吗?准备开始。时间到,请谈谈你的感受。是啊,同学们,当我们把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手上时,也是不容易的。由此可想,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啊。可是,他们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缺而成为家人和社会的包袱,他们用顽强的毅力活得比正常人还精彩,帕尔曼就是这类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感悟帕尔曼非凡的人生。
(二)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生字的掌握情况。展示生字。
帕尔曼 联袂 拄着 磁铁 怦然心动 魅力 搀扶 歉意
1、开火车读一读
2、你能用上这些新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自己练习说一说。 小结:对,下面就让我们去认识一下这位世界的小提琴家吧。这就是帕尔曼,同学们,仔细看看,帕尔曼留给你怎么样的印象?(自信、乐观)是啊,这位无可争辩的世界小提琴演奏家,就是凭着他的非凡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性,震憾着亿万观众的心,因此,帕尔曼一出场就吸引了作者目光,请同学们快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写帕尔曼出场的句子。
齐读,你从这个句子中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如此吸引作者的目光呢?(独特形象) 更令作者怦然心动的是(引读)———他拄着双拐,从容自信又有点艰难地走上了台。点击:从容自信,从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不向命运低头)
对啊,帕尔曼一出场,就以自己独特的形象把自己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展示出来,因此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三)自由读文
用“ ”画出有关句子,与同桌讨论,说说你喜欢这个句子的理由。然后跟同桌一起读读你们所画的句子。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过渡:同学们刚才画句子时很认真,那么,哪位同学能把你画的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呢?
四、精读品悟,理解内容
1、品读“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外,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找到这一句的同学请举手,给自己画上一个星,没找到的同学赶紧画上,你也了不起,也为自己画个星,老师相信,下次你能跟其他同学一样,也会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的,
(1)指名读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更”要重读,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你来试试。
(3)那么,作者强调的是琴声还是人格呢?读出这种感受,齐读。
(4)你能照样子,用“不仅„„更„„”说一句话吗?指名说。然后自己写一句在书上。
(5)那么,哪件事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呢?
2、展示句子“最让我意外而感动的是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刻。一曲终了,他用 手杖支撑着自己试图站起来。”
作者意外的是什么?作者感动的是什么?齐读,读出吃惊和感动。 更令作者感动的是(引读),
展示句子: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
(1)自由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帕尔曼站起来是多么艰难啊)
(2)你能把这种艰难读出来吗?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帕尔曼第一次跌坐在椅子上,你是什么心理?谁来读读第一句?(期待——担心),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自由表演读。汇报读。
(3)当看到他第二次又没成功时, 这时你又是怎么样的心理?读出这种感受。(紧张)
(4)当看到他第三次失败时,这时你又会怎么想?(着急、担心)读出这种感受。
(5)自由表演读这三句话,把作者的感受读出来。分组读,男女读。 如果你做一件事,失败了三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想结果会怎么样?
(6)可是,面对三次的失败,在同伴和观众热切地望着中,
“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超常的毅力和勇气,不用搀扶的精神,身残志坚的精神)怎样读出他的勇气和毅力呢?自己试试。 让我们带着对帕尔曼的敬佩和感动,齐读这一句。
(7)帕尔曼终于站了起来。看到这一幕的新华记者去采访了他时,同学们,如果你是帕尔曼,你会怎么说?那么,帕尔曼又是怎么对记者说的呢?
展示句子:成功来源于自己,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的,只要你想做……你从这句中看到什么?
看到帕尔曼站起来的这一瞬间,观众有什么反应?他们为什么而鼓掌?
(8)下面,请同学们跟同桌一起表演练读,说说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达的语言却不一样。你从中有什么收获?
如果我们让你来记叙帕尔曼站起来的一瞬间,你会怎么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写不仅写出了他站起来的艰难,更突出了观众对他的关注,和他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具体?(这一瞬间最能体现帕尔曼的人格魅力,所以要详写)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留心观察,把体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
帕尔曼站起来的那一瞬间,震憾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他不仅吸引了我的目光,还吸引了——
3、展示句子“乐队的百双眼睛,大会堂的万双眼睛,电视机前的亿双眼睛,都注视着帕尔曼站起来。”
为什么?
(表现了众人对帕尔曼这一举动的关注与期待,更表现了帕尔曼在困难和压力面前表现出来的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1)齐读,把你认为要重读的地方加上点,(排比句)因此,要读得铿锵有力,语势强烈。
(2)男女赛读。
小结: 这短短的一瞬间,把帕尔曼的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位不懂的音乐的人,也想对他说一声——谢谢
4、展示句子“帕尔曼走了,他留下的不仅仅是那冬日里的琴声。为这个,让我这个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说说作者为什么事谢谢帕尔曼?
(2)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过渡:作者不懂音乐,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了作者不懂音乐?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我只是为欣赏盛况而已)可是,当他听了帕尔曼的演奏后,也被深深打动了,课文哪个句子体现了?所以作者说,他的杰出之处———
小结:面对帕尔曼,你最想对他说什么?(身残志坚,不用搀扶,意志顽强,不怕失败,靠自己的力量赢得尊严的人。
五、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很多身残志坚的人,你知道有哪些?是啊,他们能取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展示名言,齐读。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把你最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把你最感动的一句话写出自己的
六、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为这个,让我们真诚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一声:谢谢您!”
为这个,让我们大声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一声:谢谢您!”
为这个,让我们自豪地对这位音乐大师说一声:谢谢您!”
篇18:小学五年级《不用搀扶》经典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帕、曼、袂、怦、拄、磁、魅、搀”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不用搀扶”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导入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一则名人名言,让学生谈读后的体会。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爱迪生)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不用搀扶》。读了以后,相信
大家对这则名人名言将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除字词障碍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学习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轮流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3、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帕尔曼艰难站起的经过?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观众的反映?
3.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帕尔曼终于艰难站起的语句,用“﹏”画出具体描写观众反映的句子•
四、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
1.组词。
袂( ) 拄( ) 帕( )
决( ) 住( ) 拍( )
诀( ) 注( ) 泊( )
2.抄写生字带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帕尔曼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曲
教学活动:
一、复习。
认读词语。
4.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这位音乐大师?
二、抓住重点,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交流课文中最能体现人格魅力的句子。
2.出示句子。
(1)一曲终了,他用拐杖支撑自己试图站起来。
(2)起来——跌坐在椅子上;
再起来——又没成功;
又试了一次——又失败了。
(3)帕尔曼笑了笑,平静谦和,甚至带一点儿歉意。
(4)他又试了第四次,这一次他终于站了起来!
3.品读以上语句,边读边想象,边体会帕尔曼顽强的人格魅力。
三、深入体会,感悟情感。
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1.“这位音乐家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不仅在他的琴声里,更在他的人格魅力上。”
(1)“他的人格魅力”指的是什么?
(2)帕尔曼的杰出之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地方?
(3)你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了什么?
2.“为这个,让我这不懂音乐的人对音乐大师说:谢谢您!”
(1)“这个”指的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谢谢音乐大师?
四、小组讨论:
对于“搀扶”和“不搀扶”,你是怎么看待的?
五、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的状态非常好,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下来,学生跟我都觉得非常轻松,甚至有几个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跟我说“老师,上语文课时间一下子就过了·····”
【不用搀扶作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