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科学家颁奖词作文
“随便叫什么都O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潘建伟科学家颁奖词作文,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潘建伟科学家颁奖词作文,欢迎阅读!
篇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潘建伟
潘建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作为”一名导师,他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潘建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的把握,比如在实验室中,他就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实验仪器摆放整齐,实验环境应当是规整有序的。
潘建伟介绍说,这样严格的要求其实是受他本人在奥地利留学经历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团队中,“整齐”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词。此外,在撰写科研论文的过程中,潘建伟的“苛刻”更是展露无遗。他会逐字逐句的审阅学生的论文,不仅在科学逻辑上把关,语句的'通顺程度和表达内涵他也要仔细斟酌。虽然潘建伟的工作异常繁忙,但还是会花费大量的精力为学生修改论文。
不同于一般的导师,潘建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出国深造,有的长达五年甚至更久。潘建伟解释说,如果好的苗子仅仅只在我们团队这片泥土里生长,那么它只能汲取某一种营养,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到不同的知识,才能够实现整个团队的进步。这种发展式的培养之道让潘建伟的团队始终充满活力,并且各种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让潘建伟的团队拥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完成世界上其他单独小组无法完成的任务。
篇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潘建伟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潘建伟对于科学的发展规律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潘建伟认为,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实践中遇到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提出一些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理论;发展了完善的理论之后,人们再利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其他的现象。
潘建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热力学的理论其实是在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人们在实践中难以解释热转换等问题的机理,于是科学家们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热力学理论,拥有了完善的理论以后,人们再用来解释相变(比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的原理。同样的,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人们首先时发现某些个别的现象无法用原有的理论来解释,于是就有科学家提出并建立了量子理论,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研发出新的技术,不断支持新的研究领域。所以,在潘建伟看来,科学的发展其实是有章可循的,探索的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迄今,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1篇)、Nature Physics(8篇)、Nature Photonics(9篇)、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PNAS(3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13000余次。其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是中国的研究成果首次获此荣誉。
然而正如潘院士所说的:“我们虽然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成果,但也仅仅是某些方向上的成就,对于整个领域来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量子通信所引领的“绝对安全”的信息时代已经向人类敞开了大门,这只是一个开始,对于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篇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潘建伟
对待科研一丝不苟,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潘建伟就显露出作为一个慈爱父亲的柔软。作为世界知名科学家,潘建伟在孩子面前却是一个爱编故事的和蔼父亲。
潘建伟在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时提到,自己平时工作繁忙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为此感到惭愧,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讲床头故事给孩子们听。虽然是物理学家,但是潘建伟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却是武侠小说的“改版”。他会把不同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揉到一起,甚至把孩子也作为一个角色融入到故事当中,有时还会把科幻小说的内容加进去,有的故事一讲就是一年两年,精彩程度堪比网络上连载的小说。
潘建伟说,他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孩子们喜欢读书,在他的教育理念中,阅读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而且给孩子们“瞎掰”故事其实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有创造性的贡献。
篇4:感动中国潘建伟的感人故事
2月8日,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颁奖次及感人事迹完整版,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潘建伟、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中国女排、耶鲁村官秦玥飞、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大国工匠李万君、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校长郭小平、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等十大人物入选,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潘建伟:功勋科学家,在世界最前排和宇宙对话】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颁奖词及事迹介绍:曙色满东方
前,在奥地利留学的潘建伟告诉导师,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8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间的'量子通信,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事迹介绍: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篇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潘建伟观后感
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人物”8日揭晓。科学家孙家栋、潘建伟榜上有名。
这10个人分别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量子通信的领跑者潘建伟、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女排特别致敬。
其中87岁的孙家栋是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46岁的潘建伟是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篇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潘建伟观后感
月8日晚,《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潘建伟作为“量子通讯的领跑者”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典礼上播出了潘建伟院士为量子通讯事业奋斗的经历和故事,主持人对他进行了现场采访。《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给予潘建伟院士的颁奖辞是: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
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你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当红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让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列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出身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完全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我想,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个小小的潘建伟正在悄悄地成长。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青联公社第一名),吴宁镇中(全年级第一名)。
1984年考入东阳中学(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严济慈院士、李正武院士、王伏雄院士等)。
1987年,17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2年,22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95年,25岁获中科大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26岁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塞林格教授,并于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27岁,潘建伟以第二作者参与的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科研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留在塞林格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任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并担任Co-PI。
,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为发展冷原子操纵技术,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讲座教授。
20,潘建伟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他在欧洲申请上3个研究基金:欧盟的玛丽·居里基金,研究经费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研究基金,经费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研究基金,经费113万欧元 。同年,入选当年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同年10月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潘建伟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奖。
,43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迄今,共有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朱光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黄昆、王忠诚、谷超豪、徐光宪等在内的30位优秀科学家获此荣誉。
,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
,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了20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被称作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年龄记录。一个多月前,20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中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成果名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不怕输的精神
南方网曾经刊发过一则对潘建伟的专题报道,其中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有趣往事。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潘建伟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1987年至1995年,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潘建伟于19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他从老师那里不断地获取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同时,潘建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科未来必有大的发展,便及时追踪国际前沿,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
曾经的无奈
潘建伟清晰地记得,年当他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在名师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信息领域迅跑。19,他就与同事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年仅27岁。
尽管有这样傲人的成绩,但当19博士毕业的潘建伟准备回国工作时,却发现在国内申请科研经费比较困难。这是因为,那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认,甚至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量子信息实验需要经费不菲,得不到支持就很难开展工作。”潘建伟无奈之下,申请了几个国外大学的教职。就在这时,“量子态隐形传输”同“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消息传到国内,潘建伟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20潘建伟开始在母校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时就暗下决心,“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成果斐然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实验室后并全职工作后,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隐形传态,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中继器,将单次激发量子存储时间提高了2个数量级,实现了对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等等。
青塔的小编通过Scopus数据库分析了一下潘建伟院士的主要论著,结果令人震惊。截止到203月,潘建伟已在包括Nature(10篇)、Nature Physics(7篇)、Nature Photonics(9篇)、PNAS(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69篇)在内的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被SCI引用近万次。
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潘建伟先后被国际权威综述杂志《现代物理评论》和《物理报告》邀请撰写有关多光子纠缠操纵和纠缠光子量子通信的综述论文,此外,在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标志着我国多粒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已处在世界前列。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潘建伟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年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它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潘建伟说。
另外,全球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今年7月发射。“如果卫星和‘京沪干线’都做成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形成了,验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潘建伟说。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京沪干线”和“量子卫星”相结合,就可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奠定基础。
除了在量子通信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潘建伟领导的科研团队还在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展开攻关。他介绍说,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比如,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利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需要1;利用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0.01秒。这将为解决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等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全新的方案。
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斐然成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再多的敬意或许都不过分,对于未来,我们也充满了期待。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励志故事
2.小学生作文大全当我们回来时,便看见我们班的潘佳伟骑着自行车带着李丙伟。他嘴里唱着歌,还不时的松开手,单手气着自行车,让人看的胆战心惊的。我见了,便马上上去劝说这样很危险的劝离丙伟马上下来,没想到的是,哪个潘佳伟没等我说便打了我的肚子,我疼的要命。第2天,没想到的是,潘佳伟竟然又骑车带着李丙伟在大街上大摇大摆的走来走去。我心想,真是好心当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我想在此对潘佳伟说…不要在骑车带人了,哪样很危险的,到发生了什么时,你到时侯后悔都来不及了呀。
篇14:高考素材:感动中国度人物候选人潘建伟事迹材料
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
航海家郭川
维和士兵申亮亮
宁波守塔人一家五代守塔百年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篇15:感动中国候选人潘建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故事
感动中国候选人潘建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故事
2017感动中国候选人潘建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故事
关键字: 全国两会量子通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3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20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它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潘建伟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
信息科技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两大瓶颈,即计算能力瓶颈和信息安全瓶颈:一方面,随着半导体晶体管的尺寸接近纳米级,电子的运动不再遵守经典物理学规律,半导体晶体管将不再可靠,著名的“摩尔定律”终将失效。另一方面,芯片后门、光缆窃听、“棱镜门”等窃听与黑客攻击事实,以及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突破亿亿次每秒,使得信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窃听和破译风险。
“量子力学在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为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做好了准备。”潘建伟说。
潘建伟、陆朝阳等不久前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为实现基于固态体系的大规模光子纠缠和量子信息处理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
量子通信,指利用光子的量子状态加载并传输信息。“从原理上来说,量子通信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伟说,“由于作为信息载体的单光子不可分割、量子状态不可克隆,可以实现抵御任何窃听的密钥分发,进而能保证用其加密的内容不可破译。”
潘建伟在介绍量子通信的发展路线时表示,可以通过光纤实现城域量子通信网络、通过中继器连接实现城际量子网络、通过卫星中转实现远距离量子通信,最终构成广域量子通信网络。
展望量子通信的前景,潘建伟表示,未来能够形成天地一体的全球化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形成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和下一代国家主权信息安全生态系统,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未来互联网,即“量子互联网”。
除了在量子通信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潘建伟领导的科研团队还着力在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展开攻关。
潘建伟介绍说,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比如,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利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需要1。利用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0.01秒。这将为解决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金融分析等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全新的方案。量子模拟机则可视为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专用”量子计算机,可有效揭示一些复杂物理系统的规律。
“英国《自然》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不久的将来,利用量子模拟揭示高温超导和高效氮固化等的机制,指导产业每年有望产生数百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实现规模化的通用量子计算机奠定基础。”潘建伟说。
他还表示,量子精密测量可以实现对重力、时间、位置等物理参数的超高灵敏度测量,大幅度提升导航、定位、资源勘探和医学检测等的准确性和精度。
篇16:《潘建伟: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潘建伟: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潘建伟: 对科学葆有原始的好奇2016 年 8 月 16 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 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 潘建伟。但是,我第一次真正记住潘建伟却是缘于他在一次演讲中讲的一个故事, “我曾 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 80 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 我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 传输。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 ‘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 ’ ”他感慨, 这位 80 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这是一 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1970 年 3 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东阳。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 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高考时,潘建伟本有机会被保送到浙江大学读当 时的热门专业。 “如果接受保送,可能就无法继续我的物理梦了。 ”1987 年,潘建伟考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在大学里,他不太起眼: “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 7 个, 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 ”不过,潘建伟仍然和儿时一样钻研 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 “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
当时,他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 潘建伟开始学习量子力学。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 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1996 年,潘建伟决定出 国继续攻读博士,一开始,潘建伟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年纪比较大了,跟着他读 博士,肯定对未来的就业有帮助。可经过一番比较,潘建伟最终选择的却是这位诺奖得 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当时,塞林格教授还只是普通教授,但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 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 “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 来。 ”如今,塞林格教授已成为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他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导师问道: “你的梦想是什么?”潘建伟脱口 而出: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在导师的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通讯领域领跑。2001 年,潘建伟在中科大负责组建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 他看到来之不易的实验室,心想: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 从 2003 年开始,潘建伟及其 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在国外媒体眼里,这个中国学者,简直创造了奇迹。
谈到获得的众多奖项时潘建伟却说: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对潘建伟自己来 说他对物理学的钻研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他最喜欢的生活 状态是思考问题,在思考到最苦难的时候去林间散步。他有一个怪癖,就是喜欢捡掉落 在地上的树枝来闻,在这种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他仿佛感觉这是人类最初的状 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这也是物理学的追求。
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给妻子和女儿吃。这个中科 院院士在家人眼里是一个野菜大厨,也许,正是保持着这样的初心和对自然的最初的好 奇,潘建伟才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而对你我这样平凡的中国人来说,我 们所缺的不是少学了多少个物理学定理,我们所缺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应试教育的课堂上 被磨灭掉的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摘编自《中国财经报》 《中国科技网》 )
相关链接: ①“感动中国”对潘建伟的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 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与宇宙对话,以先贤的 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 ②英国《新科学家》杂志: “潘和他的同事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而也使整个 中国——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在潘建伟小时候父母重视对他兴趣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这使他在人生的重 要节点常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做出选择。
B.潘建伟非常崇拜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坚定了他研究物理的决心,而且爱因斯坦 的散文优美深刻,在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C.潘建伟认为科研不能一味地追随和模仿,面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时,必须学会和习惯 做领跑者和引路人。
D.经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 次创造世界首次,使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4 分)
A. “墨子号”升空是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引领世界的一个标志,也是潘建伟领跑量子通 讯领域的表现,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
B.一位 80 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处于兴趣驱动自己研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的阶段,对 此潘建伟心生感慨,认为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心驱使。
C.潘建伟为了搞明白量子叠加态的问题开始学习量子力学,因为他一直就对量子叠加 态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D.潘建伟选当时只是普通教授的塞林格做导师,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 大,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
E.潘建伟不忘初心,淡泊名利,敢为人先,做前无古人的事业,用他的人生提醒我们 这样的平凡人在现世要始终葆有对世界最初的好奇。
9.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潘建伟在他的生命中一直葆有“原始的好奇” ,这种“原始的 好奇”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分析。 (5 分)
试题答案:
7.B
8.BE(A、外国媒体认为是奇迹的,是潘建伟及其团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艳的研究成果,多次创造世界首次。C、“一直”无中生有,“认为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原文中“只要是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的话,我马上就可以死” 表义内涵不同。D、不仅仅是因为“塞林格在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还有“学识渊博”的因素。)
9.①影响了他的专业选择。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他才放弃保送的热门专业,考上科大物理系,后来选择学习量子力学,研究量子叠加态问题,也是出于这种对物理保有“原始的好奇”。②影响了他的导师选择。保持初心,放弃名师,选择普通但专业有潜力的塞林格认为“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会来。”③影响了他的专业研究。正是保持着对科学原始的好奇,潘建伟才能摆脱名利的束缚,专注于物理研究,得以成为中国最好的物理学家。④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对自然保有最初的好奇,他才能拥有了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状态——人类最初的状态,和自然没有隔阂,融为一体。
【潘建伟科学家颁奖词作文】相关文章:
1.科学家颁奖词
3.潘际銮的颁奖词
6.环保科学家作文
7.科学家进校园作文
8.科学家精神作文
10.科学家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