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

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

2023-03-10 08:25: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凉薯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

篇1:才能来自勤奋作文

世间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以其卓绝的才能蜚声天下,名垂青史,却又有多少碌碌无庸之辈,如草碑春荣秋枯,在人间默默周一遭。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两者间的差异?我认为是勤奋。

咋一听,觉得才能和学习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才能是靠学习来巩固的,学习是靠才能来加深的。这两者间是相互依存的。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若你对学习持有害怕辛苦,畏畏缩缩的态度,那你的学习就不会得到进步,世界上虽有与生俱来的所谓“天才”“神童”,但这是不长久的,这先天性因素若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这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为零。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仲永小时候资质比别人好,但由于他的父母信奉他是“神童”,没有让他学习,最后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先天条件再好,但后天不努力,即使“神童”也会退化;对青少年明显不应“捧杀”,而应积极扶持,更应严格要求;不进则退,即使成绩再好,也要不断“充电”,吃老本总有一天回智力枯竭的。由此可见,“天才”“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

爱迪生说过:“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勤奋学习是通往成才的关键,是必不可少的。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反应迟钝,呆头呆脑的,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勤勤恳恳地坚持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的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时间去做。”最后他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革命导师马克思研读过无数种着作,学会了欧洲好几国的语言。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刻苦钻研,座位下的水门丁地面竟被磨掉了一层。朱元璋七世朱载育,14岁时其父被诬陷下了牢狱,他愤而搬出王府,迁入土室,整整,与书籍为友,每天到深夜,潜心于音乐研究,最后写出了《乐律全书》等着作。至今仍为世界所称赞。正是凭着他们这股热情,这份“韧劲”,才造就了他们给后人的进警示。

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否定人的成才与外界条件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人俱有其他动物所缺少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当猿人从枝头地面时就已证明:人有掌握自身命运的能力!事实胜于雄辩,历代名人的自我奋斗史便是最好的说明。成才的主要因素是勤奋学习,只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我们完全可以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篇2:《才能来自勤奋》教案

《才能来自勤奋》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段。

3、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解题。

(1)读题。试说“才能”指什么。(知识和能力。)

(2)说说课题的意思。(知识和能力来自勤奋。)

(3)简介说明文,导入自学要求。

这是一篇说明道理的文章。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它要说明什么道理。阅读时要注意课文举了哪几个人的事例,又是怎么说明道理的。此外,课文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要花力气学习。

2.自学。读通课文,思考划注,自学字词。

(1)自由读课文5分钟。,

(2)查字典解词,完成作业本第1题。

(3)记下自学中的问题。

3.检查。

(1)同桌互查生字及词语学习。

(2)课堂交流。

①读准下列词语,说出带点字及整个词语意思。(随机正音,分析难写易错字的字形及部首。)

斥责毫不气馁通宵达旦呕心沥血

举世瞩目(于世闻名,事誉中外)举不胜举坚持不懈

②当堂听写、订正。

③词语质疑:简要解释“相对论”、“诺贝尔奖”、“(本草纲目)”。

4.梳理课文内容、指导分段。

(1)默读。思考井讨论课文例举了哪几位著名科学家,他们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什么。

(2)为什么他们能取得这种成就?划出概括性的短句。(靠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

(3)首尾两节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

(4)绐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综合板书:

12345

总起分述总结

5.朗读课文。

6.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从文章中找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讥笑呵斥()毫不气馁()

夜以继日()享誉中外()费尽心机()

(3)区别组词

宵()遍()历()享()坚()功()钻()

霄()编()沥()亨()艰()攻()专()

篇3:才能来自勤奋议论文

才能来自勤奋议论文

世间有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以其卓绝的才能蜚声天下,名垂青史,却又有多少碌碌无庸之辈,如草碑春荣秋枯,在人间默默周一遭。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两者间的差异?我认为是勤奋。

咋一听,觉得才能和学习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其实不然。才能是靠学习来巩固的,学习是靠才能来加深的。这两者间是相互依存的。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若你对学习持有害怕辛苦,畏畏缩缩的态度,那你的学习就不会得到进步,世界上虽有与生俱来的所谓“天才”“神童”,但这是不长久的,这先天性因素若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这与生俱来的“超能力”为零。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仲永小时候资质比别人好,但由于他的父母信奉他是“神童”,没有让他学习,最后变得跟普通人一样。先天条件再好,但后天不努力,即使“神童”也会退化;对青少年明显不应“捧杀”,而应积极扶持,更应严格要求;不进则退,即使成绩再好,也要不断“充电”,吃老本总有一天回智力枯竭的。由此可见,“天才”“神童”的才能来源于“勤奋学习”。

爱迪生说过:“天才=1%的灵感+99%的汗水。”勤奋学习是通往成才的关键,是必不可少的。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反应迟钝,呆头呆脑的,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勤勤恳恳地坚持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的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的时间去做。”最后他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革命导师马克思研读过无数种着作,学会了欧洲好几国的语言。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刻苦钻研,座位下的水门丁地面竟被磨掉了一层。朱元璋七世朱载育,14岁时其父被诬陷下了牢狱,他愤而搬出王府,迁入土室,整整,与书籍为友,每天到深夜,潜心于音乐研究,最后写出了《乐律全书》等着作。至今仍为世界所称赞。正是凭着他们这股热情,这份“韧劲”,才造就了他们给后人的进警示。

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否定人的成才与外界条件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人俱有其他动物所缺少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当猿人从枝头地面时就已证明:人有掌握自身命运的能力!事实胜于雄辩,历代名人的自我奋斗史便是最好的说明。成才的主要因素是勤奋学习,只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我们完全可以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

篇4: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有一次,我很早就起床来学校,心里得意地想:今天肯定是我第一个到校。走到教室,没想到她比我还早,我从传达室的老爷爷那儿得知,她每天天不亮就到学校里看书,听了老爷爷的话后,我自愧不如,便想观察她一下。经我观察后得知:她在别人玩的'时候刻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她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许多我们都不知道的知识,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在期末考试时,她考了全校第二,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她。

是的,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勤奋。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5:才能来自勤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力15个新词的意思,会用“坚持不懈”、“虽然……但是……”造句;积累爱迪生的名言。

2.能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

3.改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本文的中心思想、改编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了解一些勤学成才的事例

板书预设:

篇6:才能来自勤奋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 毫不气馁

爱迪生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通宵达旦 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

李时珍    跋山涉水 享誉中外

呕心沥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我们的教室里张贴着一幅对联--学生读:“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作舟”这幅对联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勤奋

2、再出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提问: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 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 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 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揭题:才能来自勤奋)这是一篇议论文--通过具体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论点(观点)。

二、初读课文

课文举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才能来自勤奋”?

1、速读课文,找出事例,并分段。

2、交流,板书:

爱因斯坦 爱迪生 李时珍

3、检查词语

毫不气馁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通宵达旦 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

跋山涉水 享誉中外

呕心沥血

三、速读理解课文

1.抽象人物形象

(1) “毫不气馁、挑灯夜读”这两个词说的是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是毫不气馁、挑灯夜读的爱因斯坦。(指名说,一起说)

分页标题#e#

(2) “通宵达旦、刻苦钻研” 这两个词说的是谁?那我们可以说?

(3)“跋山涉水、呕心沥血”说的是李时珍?那我们可以说?

师:黑板上有两个词用在三个人身上都合适,你们发现了没有?(用上坚持不懈、举世瞩目两个词说一说)(他们*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作者是怎样具体介绍他们的呢?

2.走进具象的人物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

(1) 谁来读写爱因斯坦的句子。(指名读)用上“虽然……但是……最终……”怎么读。(指名读、齐读)。

用上“虽然……但是……最终……”概括地说说爱因斯坦。(可以多指几名学生说)

师:说得非常清楚,作者正是这样介绍爱因斯坦的,先写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再写他怎样勤奋学习,最后写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写爱迪生的句子。用上“虽然……但是……终于……”概括地说说爱迪生。(指名说,说给同桌听听)

师:我们发现,作者介绍爱迪生的方法与介绍爱因斯坦是一样的,都是先他小时候并不聪明,再写他怎样勤奋学习,最后写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那么作者介绍李时珍是不是也这样?(先介绍成就再介绍怎样努力)请同学们用心读读写李时珍的两句话。如果用一个关联词将这两句话连在一起,你会用哪个关联词语?(指名读,齐读)。

师:如果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可以用哪个关联词?谁来说?(指名读,齐读)

师:学到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用爱因斯坦、爱迪生、李时珍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

对,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古今中外,才能来自勤奋的事例多得说也说不完,用文中的词来说就是(举不胜举)。

爱迪生的一句名言也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引读,再读)

四、拓展延伸

1.读到这里,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读了课文后,难道你就没有问题要问了吗?

2. 引导生问:文中举出的事例都不是神童,如果天生是神童但不勤奋,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出示方仲永的材料)

3. 读白话文版《伤仲永》。

(1) 阅读,用上“虽然……但是……最终……”说说方仲永的事例。

指名说,师在资料上划出来:谁能用上更多的词句说。(学着他们的样子,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说给伙伴听一听,如果伙伴说得好,就请你给他画上一颗星)。分页标题#e#

请将所说的文字写下来,写到刚才那句的后边。

(写好了的同学将自己整理的这段话读好。)

师: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如果我们将这个例子用到课文里去,就像用正反两个方面去证明数学计算一样,使课文有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证明,这将更加使人相信才能来自勤奋了。如果作者要选用我们手头的事例,他该怎样修改这篇文章呢?

(2) 改编课文。

① 如果直接加上方仲永的例子,四个例子会太多,怎么办呢?

② 如果他要去掉文中的一个例子,该去掉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好。改编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保留,第二自然段去掉一个再将李时珍的提上来,第三自然段去掉,第四自然段就用我们手头的事例,最后一个自然段保留。

五、齐读课文、享受快乐

1.读改编后的文章。(集体合作: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三自然段由写的`学生自己读、第四自然段齐读。)

师:读了有什么感觉?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每个人都拥有一座等待开发的宝藏,开启宝藏的金钥匙就是勤奋,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2.送一句格言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迫使它燃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高尔基)

六、课外作业

将我们改编后的文章写下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 仲 永 作者:王安石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分页标题#e#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篇7:《才能来自勤奋》教学反思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课改对教学过程的要求中我们看到,我们的教学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上《才能来自勤奋》这一课时,我因为引导一个女孩子读书,导致最后一个环节师生合作朗读没有完成就下课了,也就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照理是不允许的,可当我看到同学们急切而又期待的神情时,我占用了同学们的下课时间,才把一堂课的任务匆匆完成……之后,同学们也如释重负,不但没有责怪老师之意,还笑咪咪的,显示出很满意样子,似乎在说:“老师,没关系,终于上完课了。”我也有这样的同感,因为这一环节能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个完整的了结,说明我这样处理还是正确的。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课堂上的所为“突发事件”,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因事而论,随时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点,甚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不惜一切代价。这节课,我也希望能感动那个女孩子,让自信永远写在她的脸上,一生受用。

篇8: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我们这学期学了《才能来自勤奋》这篇课文,让我受益非浅,不由得想起了我以前的同桌。

记得在一二年级时,她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由于上课发言不积极,常常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所以给老师的印象并不深,以致于常常被忽视。老师把表扬的话都给了优生,把鼓励的话给了差生,从未表扬、鼓励过她。每当上公开课时,成了优生的天下,有补习机会时,常常变成了差生的地盘,毫无她的立足之地。但是,她毫不气馁,坚持刻苦学习,顽强攀登知识的高峰。当同学们来到学校里,几乎每天都能听见从教室里传来她那清脆的朗读课文的声音,看见她认真看书的背影。后来,她在一次考试中进了前五名,但她不但一点也没骄傲,一丝也没有放松自己,反而比以前更加用功了。有一次,我很早就起床来学校,心里得意地想:今天肯定是我第一个到校。走到教室,没想到她比我还早,我从传达室的老爷爷那儿得知,她每天天不亮就到学校里看书,听了老爷爷的话后,我自愧不如,便想观察她一下。经我观察后得知:她在别人玩的时候刻苦学习,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畅游。她利用课外时间学习了许多我们都不知道的`知识,复习了前面的内容。在期末考试时,她考了全校第二,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她。

是的,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勤奋。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9: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读了《才能来自勤奋》这课,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一生下来就才思敏捷、满诗书,而是从一个目不识丁平平凡凡的孩子开始的。

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发明家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爱因斯坦小时侯并不聪明,常常遭到大家的嘲笑和斥责。中学时考了两次才录取,但他没有气馁,发奋图强,好学不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班上的成绩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但他奋勉上进,挑灯苦度,以无比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为了寻找可以做电灯丝的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摘录了4万页资料,实验过1600种矿物和6000种植物,最后才使电灯发出了耀眼的光华。

从古到今,勤奋好因而流芳百世的人不计其数,曾参三审自身,知明无过:赢政少年立志,统一天下;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陶宗仪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天才的形成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形成的。有些同学认为,天才从小就有非凡之处,我曾经也是,现在在终于明白,即使有天分和灵感,那也只是微不足道的1%。只有实实在在地努力,勤勤恳恳地付出,才能有收获。也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悲伤,人不是一朝就能像蝴蝶一般蜕变的,只有努

篇10:才能来自勤奋优秀教案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的汗水

提问: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 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 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 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篇11:才能来自勤奋优秀教案

二、第一任务  初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传第一任务并共同完成:

1、轻声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说出加划线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享誉中外  举世瞩目  举不胜举

(运用各种方法,注意小组合作)

2、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一)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自学课文中的这些词,目的有两个:

① 复习各种解词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 为第四板块的写一段话作铺垫。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为此我要求学生组内提出问题,把浅近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力量解决,留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再求助于其他小组。

三、第二任务,精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二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思考刚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无法解答的问题)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在介绍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时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细细品味第二段你们组还品味出什么新内容?

4、从三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中你悟出了什么?(最好用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来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1、2、4题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第三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键字词句中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因教师的分析而显得支离破碎,还能丰富爱因斯坦、爱迪生、李时珍三位伟人的形象,使中心思想的体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四、第三任务 学以致用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三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读资料,选用以下词语若干个,写一段话,说明“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举世瞩目  享誉中外

不是……也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每组推荐一篇进行交流。

篇12: 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读《才能来自勤奋》有感

读了《才能来自勤奋》这课,我深深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一生下来就才思敏捷、满诗书,而是从一个目不识丁平平凡凡的孩子开始的。

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发明家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爱因斯坦小时侯并不聪明,常常遭到大家的嘲笑和斥责。中学时考了两次才录取,但他没有气馁,发奋图强,好学不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班上的'成绩也只能算是差强人意。。但他奋勉上进,挑灯苦度,以无比顽强的毅力刻苦钻研。为了寻找可以做电灯丝的材料,通宵达旦地工作,摘录了4万页资料,实验过1600种矿物和6000种植物,最后才使电灯发出了耀眼的光华。

从古到今,勤奋好因而流芳百世的人不计其数,曾参三审自身,知明无过:赢政少年立志,统一天下;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陶宗仪专心读书,持之以恒……

天才的形成是99%的汗水加1%的天分才形成的。有些同学认为,天才从小就有非凡之处,我曾经也是,现在在终于明白,即使有天分和灵感,那也只是微不足道的1%。只有实实在在地努力,勤勤恳恳地付出,才能有收获。也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而感到悲伤,人不是一朝就能像蝴蝶一般蜕变的,只有努力,才能给成长的翅膀添上完美的一笔。

篇13:才能来自勤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DTZHUYH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会用“坚持不懈”、“虽然……但是……”造句。

3、能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从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2、揭题《才能来自勤奋》揭题解题:

读课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才能来自勤奋”的意思。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点名了这个课题,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二、理清脉络:

仔细读读首尾这俩自然段,认真想想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馁、呕

2、释义:毫不气馁、挑灯夜读、通宵达旦、坚持不懈、享誉中外、举不胜举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逐节朗读。

(2)、思考:为了说明“才能来自勤奋”,课文举了哪些人的事例?结合完成作业P6中的填表。

修改意见

程 2、举例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该段,思考这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爱因斯坦并不聪明?又从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他的“勤奋”?

A、做的小板凳,遭到同学的嘲讽、老师的斥责。

回忆课文,当时他的同学是怎样嘲讽、老师是怎样斥责他的。

B、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

(3)、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因斯坦却毫不气馁,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请你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7年,终于)

(4)、按照上述学法学习爱迪生这一事例。(从不是神童、勤奋、惊人的成就等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5)、有感情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61、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天智并不聪颖,然而却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靠什么?

二、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读该段,说说这是个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按照学习爱因斯坦的事例学习李时珍的事例,并体会“段首句子的作用。

四、朗读2--4自然段,概括这三个事例所揭示的道理。

五、朗读全文,小结领悟中心思想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3。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4、5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作者邮箱: dtzhuyh@zjjy.com

[才能来自勤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4:才能来自勤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的汗水

提问:⑴ 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 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 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 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揭题《才能来自勤奋》)

二、第一任务 初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传第一任务并共同完成:

1、轻声读课文,读准下列词语,说出加划线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享誉中外 举世瞩目 举不胜举

(运用各种方法,注意小组合作)

2、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一)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自学课文中的这些词,目的有两个:

① 复习各种解词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 为第四板块的写一段话作铺垫。

(二)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为此我要求学生组内提出问题,把浅近的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力量解决,留一个最有水平的问题写在小黑板上,再求助于其他小组。

三、第二任务,精读课文。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二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思考刚才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们无法解答的问题)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文章中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在介绍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时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3、细细品味第二段你们组还品味出什么新内容?

4、从三位科学家的成长道路中你悟出了什么?(最好用课文中概括性的句子来回答)

设计意图:

设计1、2、4题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设计第三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关键字词句中去品味,去体验,这样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不会使整个教学过程因教师的分析而显得支离破碎,还能丰富爱因斯坦、爱迪生、李时珍三位伟人的形象,使中心思想的体会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四、第三任务 学以致用

组长向组员宣读第三个任务并共同完成:

1、读资料,选用以下词语若干个,写一段话,说明“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坚持不懈 举世瞩目 享誉中外

不是……也不是……而是…… 虽然……但是……

2、每组推荐一篇进行交流。◆

[才能来自勤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5:成功来自勤奋作文600字精选

晓慧是我的小学同学,她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我们两个约定每天早上5点起来读书、背单词。就在那一天我失约了。那一天是星期天,我就认为今天放假,就不早起了,我就跟晓慧说,今天我不早起。早上,5点整,我还睡眼惺忪的时候,从窗外传来郎朗的读书声。我以为是在梦里听见的,原来是晓慧在读语文课本。她读完课本里的课文,就背英语单词。听到她在读书,我很惭愧。

上课的时候,老师把问题写在黑板上,晓慧马上写好问题,就马上动脑筋在思考。她思考问题非常快。老师提出问题后,晓慧就马上举着高高的手,她回答完,全部正确。

下课了,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晓慧就跑过来跟我比赛写作业,看谁写的快、写得好。每次晓慧都把作业在学校里完成。她是多么珍惜时间!

晚上,我吃完晚饭,想休息一下,打一下电脑,噼里啪啦,我使劲按着键盘,玩个不停。“铃铃”我被电话的铃响声吓着了。我跑过去接电话,“喂,晓慧,有什么事?”“我想去你家还书,在向你借几本作文书。”晓慧不好意思地说,我说:“好啊,你过来吧!”我提心吊胆地放下电话,转身时,妈妈正站在我的面前,妈妈语重心长说:“你要向晓慧学习,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你要向她一样,不能老是把心思放在玩电脑上。”“哦。”我低着头说。我跑进房间,把电脑关了。等待晓慧的到来。

晓慧到了我家,就在我的“小图书馆”那里博览群书。妈妈

篇16:天才来自勤奋作文600字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兰,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醉心于发明,正式登记的发明达1328种,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秘诀就在于你不仅有聪明的头脑,更会努力去做,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读了下面这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勤奋是多么重要了。

爱迪生长大后,发明了许多发明。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由于碳丝表面多孔,性脆,强度很低。不久被钨丝代替。

其实爱迪生能发明出那么多种发明,靠的不止是聪明的头脑,还有他坚持不懈的试验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对呀,即使你有聪明的头脑,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不经过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同学们,听了爱迪生的故事,是不是给了你一些启发?

勤奋出天才

爱迪生曾经讲过一个公式: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我十二分地同意这个观点,这个简洁明了的公式一语就道破了成功背后的付出。但我认为,其中“天才”两个字还应该改成“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人”。人们的传统观念都认为“天才”是指与生俱来就特有的一种聪明才智。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就必需要有一种勇敢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因为如果没有汗水来浇灌长出成功之花的田野,那么你将永远也品尝不到成功之果的甘甜。

记得曾听过古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伤仲咏从小天资聪颖,八九岁便能作诗,但由于骄傲自满,从此不再认真读书,长大后变得才智平平。

这个小故事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呢?伤仲咏从小就具备的聪明才智当然是无可厚丰的,但他长大之后还是没有任何过人之处,这又是为何?他误以为人生的道路上光有智慧就可以了,其实,一个人有了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发挥出来,要取得相应的成就,还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也就是说,你如果把公式稍加变化一下,变成99%的灵感+1%的汗水,那么,你得到的永远只会是失败。人生的道路上,任何困难你都应该努力去克服,因为一个成功的人,他灿烂光辉的背后,必定会有艰辛,有苦难,有失败,没有苦,又哪来的甜?

用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创造人生道路上的辉煌。

【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1.成功来自勤奋初三作文600字

2.聪明来自勤奋作文

3.成功来自勤奋演讲稿

4.《聪明来自勤奋》演讲稿

5.聪明来自勤奋演讲稿

6.成功来自勤奋学生作文

7.聪明来自勤奋作文300字

8.收获来自勤奋作文1200字

9.勤奋才能成功的事例

10.求勤奋才能成功的语句

下载word文档
《才能来自勤奋作文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