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赏牡丹作文300字

赏牡丹作文300字

2023-01-20 08:05: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热心网友00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赏牡丹作文300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赏牡丹作文300字,希望您能喜欢!

赏牡丹作文300字

篇1: 赏牡丹作文300字

星期天,妈妈带我去哈密火箭农场赏牡丹。

刚进牡丹园的大门,就闻到一股清香,那是月季花向我们发出的信号,表示:欢迎你们的到来,希望你们玩的开心!迅速,一大片花海映入眼帘。刚开始,是端庄秀丽的牡丹花,紧接着是色彩鲜艳的芍药,然后,是香气扑鼻的月季花。

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花色分为:红、紫红、粉、白、复色等。牡丹的花瓣型状也不同,如:荷花型、皇冠型、绣球型等。牡丹花有很多花瓣,层层叠叠,一层一层的,很有层次感,杂乱中还带着美感。花瓣很薄,看起来若不禁风。才构成了漂亮的牡丹。

牡丹的花蕊上有花粉,黄色的,为这漂亮的牡丹增加了不少美感。最有趣的是,在牡丹的花蕊上居然还有只小蜜蜂!这黄黑相间的小蜜蜂多么可爱呀,好像是牡丹花精派来守护牡丹园的“小精灵”一样。

牡丹真美,真像仙子呀!希望朋友们好好感受牡丹的美,感受这世间的美景吧!

篇2: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濬《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篇3: 赏牡丹作文

周日上午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在这个寒冷的冬日我和爸爸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菏泽事成牡丹培育中心参观牡丹。

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国牡丹之都”。菏泽素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名。菏泽牡丹的栽植面积已超过1.6万公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我们进入培育中心后看到道路两旁布满了许多栽培牡丹的温室大棚。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为远道而来的采购商人搬运牡丹花。我们走进了一间大棚,看到一位技术员叔叔正在耐心地为小记者讲解:“现在菏泽牡丹的品种将要达到1100多种。菏泽牡丹属于中原牡丹种群,主要有九大色系、十个花型。”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向技术员叔叔提问:“牡丹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牡丹花为什么有的开花有的没开?牡丹花有几片叶子?……”只见他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进行讲解。最后他还详细地为小记者讲述了菏泽催花牡丹的历史。从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原来催花牡丹的工艺最早是由菏泽的花农乘船到连云港,然后走水路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南下到广州才得以在南方传承发展。菏泽是当时掌握催花技术最早的地区,就连周边的洛阳也专门派专家来菏泽实地进行学习。

感谢牡丹晚报小记者团组织的这次冬季观赏牡丹的活动,让我充分了解了菏泽牡丹的悠久历史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牡丹产业。身为一名菏泽人真为菏泽牡丹感到自豪!祝愿家乡的牡丹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牡丹基地!

篇4: 赏牡丹作文

几年前,是在王城公园,我曾观赏过一次牡丹。

来之前下了一场雨,刚进去时只看见一地纷乱的花瓣。我的心不由得一紧,感觉此行要败兴而归了。

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到了深处,牡丹竟一直也没有败。有红、蓝、粉、白、黄、绿、墨紫各色牡丹。有的层层叠叠,有的舒卷自然,花的千娇万态与娇媚可人此刻尽收我眼底。“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这是对牡丹的真实写照。

那花瓣上还有残存的水珠,像是美人眼角晶莹的泪,更美,更惹人怜惜。牡丹不愧是花中之王,它往往盛开在春天,给人的感觉是非常自信,敢于和百花争芳斗艳。因此才被人们称赞为国色天香。

这引发了我的思绪,细看这些牡丹,无论是清新的绿,淡雅的蓝,娇美的粉,清丽的黄,艳丽的红,还是浓墨重彩的墨紫,各色牡丹虽然颜色姿态各有不同,但却都无比自信地绽放在那里,没有懦弱,没有胆怯,每一朵花都自信无比,每一朵花都夺人眼目。

最让我惊艳的是白色的牡丹,我一直认为牡丹是人间富贵花,雍容华贵,没想到牡丹配上那么纯洁的白色,竟显得那么绝色,宛如一位身着白衣的仙子,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张扬,不喧嚣,却蜂围蝶阵,万人欣赏。

三毛有句话说的很妙“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有些人自叹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其实不必如此,只要你积极进取,不断充实自己,总有一天,就会像牡丹一样,绽放自己,蜂蝶自来!

篇5:赏牡丹作文

赏牡丹作文

赏牡丹作文(一)

市外小 四(4)班 杜尚洁

春天,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小家碧玉的桃花,娇柔;傲然开放的玉兰,大气;千姿百态的海棠,婉约……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国色天香的牡丹。

我们高高兴兴地戴着帽子,进入了风景区牡丹园。一朵朵牡丹肩并肩的“站”在一起,一片片甘心做陪衬的绿叶衬托着牡丹,使它更加艳丽。一朵朵牡丹,有的像位害羞的姑娘,正打着朵儿睡觉呢;有的像位娇滴滴的美丽小姐,用绿叶面纱遮住脸,不想让我们看见她的美丽容貌;有的倒活泼开朗,仿佛在说;“蜜蜂啊,你快来采蜜吧,小朋友啊,快来看我吧!”;还有的花,开得非常大,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牡丹花,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看完了红牡丹,我们又来观赏白牡丹。谁知,白牡丹比红牡丹开得还要好。有的花朵开得正旺,一片片花瓣尽力向外伸张,宛如一个巨大的银碗;有的刚刚张开一点,好像一个小宝宝睁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有的已经快要谢了,四周的花瓣都耷拉着,不过从花心和中间的花瓣,依然可以看出它“年轻”时的俊俏模样;有的还是花苞,它们鼓鼓的,呈水滴状,每一片晶莹剔透的花瓣都紧紧的包裹着花心,真像一排排士兵在保卫自己的祖国。

国色天香的牡丹不仅是洛阳的`市花,还是中国的国花。牡丹不仅象征着富贵,还象征着典雅气质的人,被千古诗人所赞颂,牡丹呀牡丹,叫我怎能不爱你呢?

(辅导教师:王晓莉)

赏牡丹作文(二)

东坡公园赏牡丹

五(4)黄天翔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它让春风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树木唤发出光彩,牡丹绽放出她那甜美的笑靥。周末我缠着爸爸妈妈一块去东坡公园赏牡丹。

一走进东坡公园,我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放眼望去,只见数不胜数、品种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特点。它们好像在争奇斗艳地比美。 ()一丛丛嫩绿的草丛上镶点着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牡丹花,姿态万千。看那边的牡丹垂着头,仿佛一个垂头害羞的小姑娘。这边牡丹在微风中摇摆,像是在向游客招手。它们或红,或紫,或白……红色的牡丹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红色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顽具感染力。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动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中腾起异样的激动。紫色的牡丹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白色的牡丹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不光是花的姿态美,它们的颜色搭配也奇特无比,个个舒展着妩媚的身姿,盼着人们去夸赞它们的绝代芳华!

我爱牡丹,爱她那虽没有梅花的娇小精致,但有茶花的大方得体;爱她那虽没有玫瑰的高贵傲气,但有百合的朴素纯洁;爱她那虽没有向日葵的活泼可爱,但有荷花的清秀脱俗。

赏牡丹作文(三)

我们坐车来到洛阳的王城公园。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坛坛、一片片艳丽的牡丹,放眼望去,像给公园铺了个双层地毯。

走近观察,大朵大朵的牡丹立在枝头,玉笑珠香,冠绝群芳。有的花瓣一片一片向外绽放,有的花瓣簇拥在一起,像一个大圆球。

王城公园的牡丹花各式各样,有的像霓虹映彩,有的像水晶;有的像玛瑙;有的像搭成一个彩虹桥,五颜六色,各有千秋。

牡丹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蜂蝶。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雪。被人们称为姐妹花的二乔牡丹,一朵花上有两种颜色,别具特色。

渐渐地,太阳快落山了,这是公园里依然是人如海,花如潮。真是“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王城。”

篇6:赏牡丹 刘禹锡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注: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代当时唐朝时期的'京城洛阳。唐朝时期,洛阳为东都,两京之一。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倚其声作《竹枝词》十馀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居十年,召还。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篇7:赏牡丹 刘禹锡

,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作者对牡丹的喜爱的与尊崇,此诗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赏牡丹原文: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翻译: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赏牡丹字词解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赏牡丹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同时,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牡丹美得秀丽多姿,美得雍容华丽,美得绚丽娇绝,美得惊世骇俗。

作者资料:

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叶的哲学家和诗人。贞元九年刘禹锡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吏部取士科,官授太子校书;贞元十六年,为徐州掌书记;两年后调任京兆渭南主簿;贞元十九年,擢升为监察御史。开成三年,刘禹锡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年后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七月卒,终年71岁。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他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刘禹锡精于文,善于诗。刘禹锡的诗歌雄浑爽朗,语言干净明快,节奏比较和谐响亮。尤以律诗和绝句见长。有《刘梦得文集》40卷,现存30卷。另有外集10卷,为北宋时辑录,收有遗诗407首,杂文22篇。

篇8:赏牡丹写景作文

赏牡丹写景作文

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时候。星期六,妈妈说要带我去赏牡丹,我高兴极了。

一路上,我们看到粉色的桃花、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一片的,美丽极了。

“到了,下车。”妈妈说。我跳下车,远远的,一阵清香扑鼻而来,远处花坛里盛开的牡丹在绿叶间亭亭玉立。我一蹦一跳向花坛跑去。“啊!真美呀!”我情不自禁地叫道。“妈妈,快来啊!”我向妈妈挥着手,大声叫道。回过身,我开始认真地赏起花来。粉色的.、淡粉色的、紫色的……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盛开的、含苞待放的牡丹花布满了整个花坛。赏花的人群不时发出连连称赞。牡丹花旁的绿叶就像一个个手掌,托着花朵。牡丹花就像一个个“仙子”一样伫立在叶子中间。绿叶与花遥相呼应,漂亮极了。我发现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躲在绿叶中,正偷偷向外张望着;还有一朵大大的粉色牡丹花像一个孩子的笑脸,粉嘟嘟的……

正当我陶醉在牡丹花的美丽和芬芳中时,突然听到:“哇!真好看,我要摘一朵回去!”我急忙闻声跑了过去,对要摘花的那个人说:“不要摘花,花是让人欣赏的。”那人听了,红着脸躲开了。

我围着花坛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妈妈叫我回家,我才依依不舍地向这些美丽的“牡丹仙子”说再见!

篇9:赏牡丹五年级作文

赏牡丹五年级作文

牡丹花富丽华贵,雍容典雅,一直被人们推崇为花中极品,有国色天香之美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这百花争艳的四月,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我特地去濮上园观赏牡丹,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濮上园的牡丹园大约有牡丹60多个品种,400余株,牡丹有荷花型、菊花型、绣球型和蔷薇型4种花型。我走进牡丹园,各色各样的牡丹映入眼帘,牡 丹如火的红、玉骨冰心的白、流霞绚烂的粉……在这众多颜色中,我最喜欢白里透粉、粉中有白的绣球型牡丹,碗口大的'花冠在翡翠般晶莹透亮的绿叶衬托下显得无比富丽华贵。看着这些花朵,我顿感神清气爽,禁不住碰碰这朵、摸摸那朵,仔细观察

着层层叠叠、十分均匀的花瓣,牡丹花的花蕊都是金黄色的,不断引来辛勤的蜜蜂在花丛中钻来钻去,采蜜忙碌。

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我不禁俯下身子、闭上眼睛贪婪地吸着牡丹散发的芬芳,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里。对于牡丹的美,人们观赏的方法各有所异:有的用眼睛一睹牡丹的娇

艳;有的用鼻子嗅牡丹的芳香;有的用画笔描绘出牡丹的富贵;而我则用相机把牡丹所有的美尽收眼底……

这时,天空飘落起绵绵细雨,更显现出牡丹的娇艳,各色的花瓣上衬托着晶莹剔透的水珠,真是美不胜收!这时吹来一阵微风,几片牡丹花瓣随风洒落,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的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句子,牡丹的幽香仿佛更浓了!

篇10:赏牡丹作文400字

赏牡丹作文400字

四月的洛阳是个美丽的城市,因为4月1日到4月15日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早就听说那儿的牡丹举世闻名,我就请求爸爸妈妈带我去洛阳看牡丹。

一大早,我们就收拾好东西出发了。到洛阳已经11点多了,我们吃了点东西,就直奔位于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公园。

一进大门,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们急忙循着香味来到了公园中心的牡丹王国,这里真是花的海洋。牡丹花种类繁多,色彩缤纷,有白牡丹、黑牡丹、红牡丹……其中最珍贵的要数黑牡丹了,因为它的数量极少,培植在温房里,游人很少能够看到。在众多的花中,有一种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二乔”。最让人惊叹的是这种花的颜色一半是红的,一半是白的,红白搭配,相得益彰。

这么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有一朵的风采。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真可谓“国色天香”啊!只见游人们举起相机不停地拍照,我也拍了很多,但总觉得不过瘾,恨不得把所有的花都拍下来。

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就到了下午,我们也该走了。到了公园的出口,我犹豫了一下,又回头望望身后的花海,才恋恋不舍地走了。明年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看牡丹。

篇11:赏牡丹作文600字

在那人杰地灵的盐城,有着许多举世无双、让古今迁客骚人都惊叹不已的事物;也有许多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它们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各地慕名而来的游人。世所罕见的丹顶鹤,美丽而奇异的“四不像”——麇鹿,波光粼粼、一望无际的大纵湖,七仙女下凡的动人传说,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在这里创下辉煌的政绩……但最能让人叹为观止,也是独一无二的奇珍异物,要属盐城便仓的枯枝牡丹。

每年年初,冬季的厚雪胆怯地渐融渐退,春天仙子的倩影时隐时现,不久便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了。当人们欢送刺骨寒冬又喜迎春暖花开之时,有一种花,却在枯黑的,还没有伸出嫩芽的花枝中,神使仙差般地钻出一朵朵惊人艳美的花朵。这些绚丽缤纷的花朵,有的深红似火,有的粉红似荷,有的还会净白如雪。这些各色各样的花朵让游客惊叹不已,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那看似毫无生气的枯枝,只配扔入火中当柴烧的枯枝,却能开出如此美丽的花朵,而且枯枝牡丹的开花时间也十分准确,每年的谷雨前三天或谷雨后三天,它们都能准时开放,这是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还是大自然与人类的某种默契?

关于枯枝牡丹,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个姓卞的朝廷重臣,受奸臣陷害,被贬为庶民。他骑着一只麇鹿随意漫游,在一个地方随手折下了一根树枝,用来做麇鹿鞭。来到便仓这个地方,随手将树枝插在泥土里……谁知,那不起眼的枯枝居然开出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据说,枯枝牡丹只能在便仓一带生长开花,移到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生存。

如今,每年的谷雨前后,来观看这一奇观异景的游人络绎不绝。这种旷世奇景是盐城的骄傲,它使盐城如同一颗闪亮的宝石,镶嵌在神州大地上。

篇12:赏牡丹作文600字

清明小长假,难得将一切杂事做完之后,心情格外轻松,便打算带孩子出去玩一下。于是我们一家三口还有老妈、姐姐、侄子六人相约在假期最后一天到洛阳看牡丹。

早上,本来要坐8:50的车,但因为时间紧没能赶上,只好坐9:40的车,谁知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趟车既便宜人又少,整个车厢空荡荡的,感觉好极了。

我们问孩子们知道洛阳什么最有名吗,儿子说纸,我说不对,于是提醒他们,有句名言说什么什么甲天下,侄子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儿子说“阳朔山水甲天下”,我说“应该是洛阳什么甲天下”,两个孩子异口同声说:“哦,洛阳牡丹甲天下”。对,今天我们就去观赏这甲天下的牡丹!

到了洛阳后直奔王城公园,可进了公园一看顿时傻了眼,牡丹花还都是苞呢,不是听朋友说是人工控制花期的吗,怎么会没有开呢,心情一下子变得失望和沮丧起来。

既来之,则安之,往里边走走看吧。走了一会儿,渐渐闻到一股花香,循着香味向前走,突然眼前一亮,哇!好漂亮的花,只见大朵大朵的花开满了一大片,满眼的姹紫嫣红。

有粉红的、大红的、紫红的、有白的、黄的、还有淡绿色的,颜色各异。花的.名字更是富有诗意,像雪映桃花、独占先春、池塘晓月、玉翠荷花、瑶台玉霞等。听听这花名,就会给你无穷的回味。

我最喜欢的是“豆沙”,它的颜色最与众不同,白色和绿色相互衬托,看着非常清新宜人;

“臧娇”更是名副其实,盛开的花朵都藏在枝叶中,若隐若现,真像金屋臧娇;

“锦绣球”则是一朵花由四、五个花蕾组成,造型独特;

还有“胜葛巾”,淡雅的紫色是那么的迷人,尽显娇艳妩媚。

我们徜徉在花的海洋里,一股股花香沁人心脾,大家由衷地赞叹说牡丹不愧是国花,真的是国色天香,雍容富贵。不由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我对妈妈说,看着这美景,闻着这花香,会使人延年益寿呢,妈妈也连连点头说不虚此行。

篇13:赏牡丹作文600字

牡丹是王者之花,李唐之人甚爱牡丹正是其强国精神之物化。她承载了大唐的繁荣昌盛和雍容华贵,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大国风范,她的美庄重典雅,横绝六合。那是从盛唐折射出的气吞山河的万古英风,牡丹之气壮丽磅礴,牡丹之质鹤立鸡群,牡丹之美艳冠群芳。

与之相比,梅花是孤傲的,清峻的,缺乏亲和力的,虽然笑傲霜雪,但总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看到它就使人联想到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一副林妹妹的凄美凌艳之姿。中国人喜欢梅花甚于牡丹是由于强国不再,泱泱大国失去了炎汉盛唐之雄风,心中空余缅怀,只好坚守最后的孤傲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同理,国势衰弱无以自雄。遂弃牡丹而移爱梅花。国人希望能在屈辱和落后中奋起直追,在艰难困苦中百折不挠,重塑汉唐雄风。而梅花正是这种精神的最好寄托。

在立国花的问题上,许多人偏向于梅花,认为梅花的寓意好,能反映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但大家或许没想到,坚强不屈往往是弱者在面对强敌时的英雄气概。如果作为世间诸事斡旋者的话,只须有容乃大,纵横捭阖就可以了。坚强不屈是很难在这里派上用场的。就象我们可以说坚强不屈的伊拉克,而不会说坚强不屈的美国一样。

同样,许多人认为牡丹是个富贵人家的大小姐,是个娇里娇气的,没气质的偶像级歌星。不足以成为国花,这种认知大概与周敦颐的《爱莲说》有很大关系:“……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不能苟同周的说法,从内心深处,我更喜欢蒋大为的《牡丹之歌》:“啊,牡丹,百花丛中最鲜艳。啊,牡丹,众香国里最壮观。有人说你娇媚,娇媚的生命哪有这样丰满?有人说你富贵,哪知道你曾历尽贫寒。冰封大地的时候,你正蕴育着生机一片。春风吹来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

另外,关于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不也可以反映牡丹坚持原则,不畏权贵和坚强不屈吗?所以,如果问我对百花的看法,非要推出个NO.1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在为牡丹投上钢铁般的一票!

篇14:赏牡丹作文750字

赏牡丹作文750字

牡丹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被誉为花中之王,这天,我来到了牡丹园,有缘饱览这一美景。

外面寒风呼啸,冻得人满脸彤红,嘴唇发紫,室内却温暖如春。旁的野花,正与严冬在生死线上顽强斗争,努力地存活于皑皑严冬之中,争取生命的希望;也唯有牡丹这样的花王,如此娇贵的千金之体,才能享受如此温暖的环境,享受天使般备受呵护的待遇。

外面是一片冰天雪地,园内却如世外桃源,令人如痴如醉。每一朵牡丹都是由工作人员悉心栽培的,鲜美靓丽、美丽绝伦。四周是绿油油的矮灌木,中间众星拱月般得栽培着一朵朵牡丹,设计得甜美而温馨,别有一番新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朵朵粉红的牡丹。它们的颜色甚是好看,是桃粉色:比玫红淡,比浅红浓,像少女粉嫩的脸蛋上泛起的红晕;又像涂上了淡淡的胭脂粉,油亮亮的。花瓣很有弧度地微微翘起,一层层地舒展而开,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花心,活脱脱就是一个妩媚可爱的中国娃娃。

此时,黄牡丹正处于盛期。金色的牡丹铺成一片迷人而柔软的花毯,与橙黄色的天际相接得天衣无缝。在金色的阳光下,牡丹好似镀上了一层金,闪亮而耀眼,十分灿烂。绿的叶衬着金色的花,将牡丹的名贵与可爱衬托得玲珑巧妙。

此时若是盛夏,你必然会去瞧瞧绿牡丹。绿牡丹好似一片绿海,正好解解夏热的暑气。绿牡丹为薄荷绿,清新而风雅,却又如小家碧玉般不失清纯可爱。既使人感叹,又让人享受;既愿久立四望,又想迫不及待地流连于这一片花海中。一朵朵牡丹就似一个个碧绿的圆盘,衬托着新开出的翡翠般的嫩绿的小牡丹,别有新意,可真是万树丛中一点红啊!

倒是白牡丹,十分淡雅,如一位身披白色长裙的仙女,那天使般纯净的白色配上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真让人向往。

牡丹如此之美,怎能不倾倒众人呢?

篇15:赏牡丹作文800字

赏牡丹作文800字

春天,百花盛开,群芳争艳,小家碧玉的桃花,娇柔;傲然开放的玉兰,大气;千姿百态的海棠,婉约……“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得到刘禹锡这样赞美的赛诸花,名叫牡丹。而今天,我、同学小茹,还有妈妈一起慕名来到东坡公园赏牡丹。

刚走进公园,一阵风吹过,我就闻到了那牡丹的淡淡的的清香,让人一下子就把心中的烦闷忘却了。牡丹花色繁多:白色的,似白玉;黄色的.,赛黄金;绿色的,如翡翠……牡丹的花期十分短暂,不像夹竹桃一年开三季,它只能在春天绽放短短的十几天。牡丹有高贵艳丽、雍容华贵的姿态,因此,也常常被象征着幸福美好、繁荣昌盛。

放眼望去,只看见那一朵朵在绿叶丛中摇曳的花儿,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姿态,每一朵都有每一朵的特点。有的刚刚露出一个花骨朵儿,就急切地想要绽放自己美丽的身姿,鼓鼓的,饱满地马上就要破裂似的;有的含苞待放,微微展开几片花瓣,显得娇嫩可爱;有的已经完全怒放,独特的花香,蜜蜂很快被吸引住了,赶忙叫着伙伴来采蜜;有的花朵开始凋谢了,却一点没有减少她的风采,就像谢幕前,那依旧美丽地微笑……

一阵微风拂过牡丹的“脸庞”,宛若一位少女,穿着多姿多彩的衣裳,在阳光下摇曳着,尽情地翩翩起舞……五颜六色,相交辉映,不知道哪一位画家,能描绘出她那俏丽的脸庞?不知道哪一位诗人,能咏诵出她那倾城的国色?

绿牡丹,是比较少见一个品种,微微泛着一点淡青色,像刚刚长出来的豆瓣,因此人们也称她为豆瓣牡丹。走近细看,嫩绿的花瓣还有点透明的感觉,撒下水,水珠在花瓣上盈盈欲滴,晶莹剔透,没一点瑕疵。花蕊是黄色的,被花瓣紧紧包裹着,互相依偎着。

传说,牡丹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呢!相传在武则天做皇帝的时代,她号令百花齐放,给她观赏,天命难违,很多花都陆陆续续开放了,只有牡丹坚强不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从故事中,我看到了牡丹花娇艳的背后,还有昂而不屈,傲然天地的气节。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虽然,我们这里不是京城,但是牡丹花开的时候,依旧吸引了老百姓们争相去一睹牡丹的风采。那么,就让我借牡丹的花团锦簇,祝愿我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篇16: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刘禹锡《赏牡丹》鉴赏

赏牡丹

唐代: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长安城。

注释

妖:艳丽、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在这里,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

京城:指唐朝的京师长安,长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注释

⑴牡丹:著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⑵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郑虔《胡本草》:“芍药,一名没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药”,芍药为草本,又称“没骨牡丹”,故作者称其“无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尔雅·释草》:“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东呼荷。”

⑷国色:倾国之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绝,艳丽高贵。李浚《松窗杂录》:“上颇好诗,因问修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修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吴钢、张天池《刘禹锡诗文选注》认为此为作者用来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开”句:说明唐代观赏牡丹风气极盛。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元和末,韩令始至长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岂效儿女子耶!’”白居易《买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赏析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蕖。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本来同样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花卉,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以至有人将牡丹比为“花王”,把芍药比作“近侍”。此处,刘禹锡也怀着主观感情,把芍药说成虽妖娆但格调不高。“芙蕖”,是在诗文中常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的花卉,但刘禹锡大概因为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缘故,说她纯洁而寡情。这里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法,为牡丹的出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诗人对牡丹的偏爱。“国色天香”则成了当时对牡丹的定评,也为后人所乐于接受和沿用。牡丹是花中之王,“百般颜色百般香”(邵雍《牡丹吟》)。但此诗却只字未提牡丹的色香,仅说“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表现了人们倾城而出观赏牡丹的热闹景象,以此赞颂牡丹为人赏爱的倾国之色。牡丹在诗人眼里,她姿色超群,是国中最佳“美人”。由于牡丹具有无与伦比的姿色,竞使得花开时节京城轰动,人们竞相品赏,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时尚,说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这里“动”字用得极妙,仿佛使人看到了当时人们为了观赏牡丹而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生动场面。

这短短四句诗,写了三种名花,而其中又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诗人没有忘记对芍药与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却又突出了牡丹的姿色,令人玩味无穷。作为花木,本来无所谓格调高下和感情的多寡,但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创作背景

此诗即写唐人赏牡丹的盛况。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由陶敏、陶红雨校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根据诗中用李正封“国色”之语推测此诗为大和二年(828年)至五年831年作者在长安所作;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认为,此诗作于唐大和年间作者重入长安之时。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篇17:刘禹锡《赏牡丹》解读

刘禹锡《赏牡丹》解读

刘禹锡《赏牡丹》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赏 牡 丹

[唐]刘 禹 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妖:艳丽,妩媚。格:品质,格调。)

池上芙蕖净少情。(芙蕖:荷花。净:洁净。情:情趣。)

唯有牡丹真国色,(国色:一国中容貌最美丽的女子。)

花开时节动京城。(动:振动、轰动。)

解读:

庭前的芍药过于艳丽而格调不高,池中的荷花过于洁净而缺少情趣。百花园中只有牡丹最为美丽,花开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竞相欣赏,甚至惊动了整个京城。

背景:

牡丹娇艳多姿,雍容大方,有“百花之王”的美誉。据记载,从隋朝起牡丹就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到了唐代观赏牡丹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描述即可说明。随着牡丹花在唐朝社会的备受宠爱,咏牡丹诗也随之大量出现。刘禹锡的《赏牡丹》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据资料显示,仅《全唐诗》中就收录了吟咏和涉及牡丹的诗词130首左右。但传诵至今让后人见到牡丹便情不自禁吟咏的大概就是刘禹锡的这首《赏牡丹》了。

赏析

在举国上下争宠牡丹的大背景下,众多文人骚客已描绘过牡丹之美,抒发了喜爱与尊崇之情。如王维的《红牡丹》:“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元稹的《牡丹》:“簇蕊风频坏,裁红雨更新。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禹锡今又“赏牡丹”,怎么别出心裁、写出新意呢?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诗人下笔没有开门见山去形容牡丹的花色、花形,而是将牡丹置于百花园中,与“庭前芍药”、“池上芙蕖”这些花中的佼佼者相比。诗人并没有为了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而是把两种花的美和不足之处都点了出来。诗人认为芍药花娇艳美丽,但过于妩媚而格调不高;芙蕖即荷花洁净淡雅,但过于清高而少了一些情趣和风致。芍药和荷花这些此前备受人们青睐的名花在牡丹面前不免黯然失色,牡丹愈发显得气质华贵、风姿卓绝。

评价完芍药、芙蕖,牡丹到底如何呢?三四句,诗人直抒胸臆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还是没对牡丹作更多的描述,只用“真国色”三字加以概括,“惟有牡丹才是国内最美丽的女子”,表达精炼而又到位。在诗人眼里,婀娜多姿的牡丹哪里还是什么草木,只有把它比作“国色”才能写尽它的美好。诗人紧接着补充,不要笑他花痴,不止他一人觉得牡丹最美,不仅他一人钟爱于牡丹,牡丹花盛开的时节人们轰动京城的赏花场面就足以证明牡丹花容是如何倾城倾国的了。

由此可见,《赏牡丹》的别致之处,一是在于构思之巧。诗人带着一种陶醉之情来写牡丹之美,却只字不提花色之绚丽、花容之丰腴、花姿之婀娜、花香之馥郁,而是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的美中不足反衬出牡丹的风姿与多情,用热闹的观花场面、痴迷的赏花情景烘托牡丹的美好。全诗没有一个字正面描写牡丹的美丽,但字字句句都在绘牡丹美景、抒赞美之情。花开时节牡丹到底“国色”如何,赏花人又是如何“动”京城的,诗人把无限的想象和美感留给读者去丰富、去延伸……这正是刘禹锡的高妙之处,也使得这首诗在众多的赏牡丹的诗作中不落俗套。

二是在于立意之妙。自古以来,诗人们往往很少为了写花而写花,而是重在托物言志,即通过咏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个人的人生理想。在这首对牡丹的赞美诗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诗人刘禹锡的理想人格。诗人认为芍药格调不高、芙蕖缺情少趣,因而不感兴趣,而对既有外在姿态、又有内在气质的牡丹如此钟爱,可见牡丹花象征了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刘禹锡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是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践。刘禹锡富于理想,前半生积极参与政治革新,渴望施展抱负建立功业。后来失败遭贬,仕途坎坷,但不改初衷。在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不仅写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等千古佳句,还在地方官任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这就使得后人从刘禹锡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拓展阅读:

牡 丹

[唐]王 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思考: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的《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地陈述你的理由。

篇18:刘禹锡《赏牡丹》赏析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蓉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篇19: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赏牡丹原文及赏析

原文:

赏牡丹

[唐代]王建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注释

赏牡丹:这是诗人居官长安时写的一首赏牡丹诗。全诗围绕一个“赏”字,写自己看牡丹时的审美感受。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一俊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按:唐人嗜牡丹,到王建生活的中唐时期此风尤盛。

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唐韩愈《早春呈张水部》诗:“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花柳满皇都。”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香满。苓蓤(líng):《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唐人李善《文选注》云:“苓,古‘莲’字。”汉代枚乘《七发》云:“蔓草芳苓。”言其以芳香着称。菱一名芰,与荷花同是芳香花卉,有词牌《芰荷香》可证。此句谓牡丹花香四溢,使苓蔆相形见拙,羞愧欲死。

红烧:花色红艳如火。踯(zhí)躅(zhú):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白居易《山石榴寄元九》诗:“高枝濯濯辛夷紫,密叶深深踯躅红。”

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此句写牡丹的韵致。脉在古文中解释为似血管一样连贯成系统的东西。参考历代诗文,细脉多实指细水流,这里翻译为细水流或能做一说,但是结合全篇来看,这里应该诗正面描写牡丹的姿态,细脉指牡丹的枝干更合适一些。

妖色:艳丽姿色。白居易《牡丹芳》诗:“减却牡丹妖艳色。”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陆机《日出东南隅行》:“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韩琮《咏牡丹未开者》诗:“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秀囊。”

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幸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

“堪画”句:写牡丹的丽质如美人,可以画成选入宫中的美女图。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

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

赏:席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变故在斯须。”

赏析: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赏牡丹作文300字】相关文章:

1.赏牡丹五年级作文

2.赏桃花作文300字

3.赏月季花作文300字

4.赏牡丹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刘禹锡

5.赞美牡丹日记300字

6.湖边赏荷作文300字

7.我爱牡丹日记300字

8.赏樱花的小学作文300字

9.赏桂花 写桂花的作文300字

10.九月赏桂花的作文300字

下载word文档
《赏牡丹作文3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