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

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

2022-09-23 08:45: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烧刀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

篇1: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七言绝句,写出了辞旧迎新的景象。按山东老家的习俗,年三十晚上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也是家长最忙碌的一天,更是我们小孩最盼望的一天。

中午,我和爸爸要贴春联,首先要把浆糊刷在春联的每一个角落,然后把它贴到院子门的两侧,随后在门上方贴上横幅,最后在大铁门中央贴上一个福字。今年的春联非常特别,因为是我自己写的,虽然我不是很满意我的字迹,但爷爷奶奶非常开心,逢来人就会介绍是他们大孙子的作品。爷爷奶奶非常开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今年妹妹第一次在山东老家过年,家里添了人口,爷爷奶奶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下午爸爸和奶奶开始准备年夜饭,他们炒了一桌子的菜,包了很多饺子。晚上、我们一起吃年夜饭一起敬酒。我跟爷爷奶奶说,在新的一年里,祝你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爷爷奶奶非常开心,给我和妹妹各包了一个大红包。北方的年夜饭必须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馅有三种,分别是荠菜馅、牛肉馅、韭菜馅。热腾腾的饺子一上桌大家就吃了起来,我最爱的就是韭菜馅的饺子,一下子吃了十几个。不到一会儿,春晚节目开播了,一家人就一边吃一边看还一边谈论着春晚的节目,真是其乐融融啊。

吃完饭我拉着叔叔想去放烟花。我们看到别人放的大烟花直冲天空,有黄的、紫的、绿的、红的、蓝的等。有的像牡丹,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天上彩色的星星,五颜六色的非常眩目,一群群烟花好像会变魔术一样,给小朋友们带来无数的欢乐,同时燃放烟花后留下的一股股火药味让我意识到污染问题,最终我还是忍住了燃放烟花的欲望。

回来的时候,我看见奶奶准备了一桌子的供品。奶奶说:“我们马上要供奉天上的各路神仙了,等纸钱烧完了,我们要轮流磕头,让天神保佑我们。”磕完头我们就回到家里,一边守岁一边又吃了顿饺子,年饱,年饱,过年吃的真饱!

由于奶奶和外婆家离的非常远,我们一般会在奶奶家呆到大年初三再去外婆家。而老家这边年初一,都是邻居之间,相互串门拜年,相互问候工作、学习以及健康状况,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年初二,我们整个李氏家族的人都会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年初三,去老家亲戚家拜年,年初四又回到外婆家,再住上几天,我的春节转眼就过完了,只能朌望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

篇2:关于描写春节800字左右作文

按照湖北省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呐!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贺,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罢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

“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关于描写春节800字左右作文:我眼中的春节

这周我学习了《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看到了北京孩子们的春节是那么地多姿多彩,我不禁联想到了刚刚结束不久的春节,大家都有自己的春节,在我眼里春节是令人畏惧的,五彩缤纷的。

我们乐平的春节从腊月二十日就开始了,家家准备年货和爆竹,小孩子们天天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因为他们可以拿到很多很多的压岁钱,而我小的时候并不喜欢过年,一向怕鸡的我,对这过年产生害怕之心。过年前家家都要买鸡买鸭,当然我家也不例外,这的店辅关门关得早,买了鸡鸭总要养三五天,我多么希望过年能够远离这些鸡群啊!

春节仿佛是个两面派,它不仅让我畏惧,还让我觉得是那么地五彩缤纷。腊月二十三开始鞭炮声就响个不停,“噼呖啪啦”的声音像传递信息的使者,把春节的信息告诉每一个人。这声音为新年的曲谱增添了欢乐的音符。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可不轻松,他们除了要准备年货,还要挨家挨户地串门,为新的一年里增添光彩。

除夕真热闹。除夕就是春节的一个“彩排”,在这一天里,家家都要贴上红红的对联,还要贴上各式各样的门神。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不少人家都要守岁的。

正月初一与除夕的光景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天,大人们忙着做年菜,孩子们都要穿新衣,街上是空无一人,店辅都纷纷关门。吃团圆饭前是必须要打完爆竹的,这也是男孩子们最盼望的一件事。晚上一群胆大的孩子们都会成群结队,用稻草纺织成龙的形状,十几个孩子会拿着稻草龙挨家挨户地讨彩头,没有几个大人会连这些碎银子都拿不出来的。正月初十,春节在这一天正式结束了,春节像一盏灯,照亮了人生前进的道路,温暖了人间的寒冷。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犹如每一年的分界线,我爱这美丽的春节!

篇3: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同时也是全家人团聚的日子,这也是每个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欢庆的日子,今天我就来介绍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首先,关于春节的起源说法很多,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禹舜时期兴起。公元前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他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与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热闹、盛大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无不庆祝。春节的习俗数也数不清,如备年货、贴春联、剪窗花、年夜饭、放鞭炮、烟花、庙会、赏花灯、压岁钱等等。在这里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

先从除夕夜开始。除夕夜是正月初一前一天。除夕那天基本家家都备好了年货。大街上十分热闹,家家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饭菜的香味,门外贴上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色日夜不绝。在外上班的人没有特殊情况都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会去睡觉,而是围坐在一起,一起守岁。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以至于守岁的时光不那么单调,充满着浓厚的节日气息。除夕就这样热闹地度过了。

到了大年初一,要做的事可就更多了。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火红的春联,每个人也都会带着礼物走亲访友,不亦乐乎。在春节,小孩可是最开心的了,在大人们走亲访友时,孩子们都可以收到很多“红包”。

大年初一的下午到夜晚,大家都会去庙会赏花灯。赏花灯最好的去处就是豫园啦。一进入豫园,大波人潮涌动,一眼望去,似乎一点缝隙都看不到,全部挤满了乌压压的人群。春节的九曲桥,别说上桥了,就算进入九曲桥也要费上不少功夫。到了桥上,即使人流如潮,游客们也都兴致勃勃地欣赏桥两侧五彩缤纷的花灯,并且拍照留念。九曲桥的花灯有好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传说,同时也会有当年的生肖所应运而生的主题灯组,也同样精彩纷呈,使人流连忘返。

春节总是热闹非凡,也是一年中最欢乐的时光,春节的习俗还有许多许多,三言两语也说不完,可见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其实家人的团圆就是春节!

篇4: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严冬到来,意味着春节已经不远了。说到春节,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了杀年猪的情景,场面可壮观了!听爸爸说杀年猪的习俗是从古代的祭祀演变来的。古人为了祈福纳吉,在年关,把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宰杀供奉到祠堂或是堂案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慢慢地,杀猪也变成了过年的一件大事,备受村民重视。

天刚麻麻亮,屠夫和帮手们早早地来到了我家,为杀年猪做好准备。不一会,杀年猪开始了,帮手们冲进猪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齐向猪扑过去,揪耳朵的揪耳朵,揪尾巴的揪尾巴,推屁股的推屁股。但猪却不怎么配合,撕心裂肺地叫着,直听得人毛骨悚然。猪不断地摆动着身子,想逃出人们的手掌心,帮手们也随之左摇右晃的,乍一看就像是一场“斗猪”比赛。但一只猪的力量始终是抵挡不住五六个人合围的,片刻之后,它便被拖出了猪圈。

这时,等待已久的的屠夫迅速地抓起绳子,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猪的脚绑了起来,然后众人合力将猪抬到桌子上。屠夫麻溜地抽出杀猪刀,边上的小孩子忍不住捂住了眼睛不敢看。只见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随着“嗷——”的一声,红色的血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奶奶急忙拿出准备好的盆子把猪血盛起来,待猪血凝结便可以做成“猪血豆腐”。看到猪断了气,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地。然后他们用绳子将猪绑了起来,放进了事先准备好的沸水里翻滚,脱毛。而后,把猪捞起来,屠夫操起一把斩骨刀,不断地用力劈砍着猪的脊梁骨。不一会年猪被一分为二了,屠夫的这一顿操作又快,又准,又猛。随后他又将猪剁成了一块一块的了,杀年猪结束了,左邻右舍也都散去了。只有那些馋嘴的狗儿,还在屠桌边转悠,等待屠夫扔下一点碎肉或是趁人们不注意,偷偷叼走一点荤腥,逃之夭夭……

晚上,请亲戚来吃年猪饭,主菜都是由猪肉为主,有:猪肉羹、红烧肉、清汤猪血、糖醋里脊……虽都是些家常菜,但大家都吃得不亦乐乎。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起来,讨论的,无非是今年李家的猪杀了多少肉,张家的婆娘明年准备抓几只猪仔……农村就是这样,一头肥肥的年猪,足以让这家的女人在外边得意上整整一个冬。

家乡春节的习俗有很多,但我唯独喜爱杀年猪,因为它见证了一家人共同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年初的时候将小猪买来,努力地将它饲养得膘肥体壮,并在年末带来情感和味蕾的满足体验,亲情乡情,也在吃“年猪饭”的氛围中,得以延续和升华……

篇5: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800字左右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可以说是春节的彩排,家乡春节就是从这一天拉开序幕的。

小年的主要任务就是“辞灶”,所谓“辞灶”就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从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台边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的神像一般都贴在灶房的北墙或东墙,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有的灶神像两侧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此外,为了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好话,人们用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点粘在灶神嘴上,取“嘴甜”之意,让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给自己家中说好话,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至少不会有灾祸。

记得奶奶在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候,边烧纸,嘴里边念叨:“灶王爷上西天,猗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坏,过了七天再回来。”烧完纸还要恭敬地磕头,表示对灶王的尊敬。看着奶奶那虔诚的神态,使我更增加了对灶神的膜拜。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还要蒸年糕。年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梁的。奶奶说蒸年糕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虽然是迷信,但是奶奶年年都要恭敬地认真地敬灶王。

每到小年这天,我就搬好小板凳,坐在奶奶跟前看着奶奶蒸年糕。奶奶用娴熟的手法,把一个个面团加上枣攥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上锅蒸,蒸的时候枣香弥漫着整个屋子,糯米年糕白白的,胖胖的像个白胖子,粘高粱的年糕就像黑脸包公,看着就眼馋!

乡村的习俗透露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人沉醉,令人向往。我永远忘不掉年糕的枣香,忘不掉浓浓的亲情!

篇6: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

春节到了,在外背井离乡的游子,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这是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要家人团圆、吃汤圆、放鞭炮,所以在外打工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说到春节,我就可以拍拍胸脯自豪一下了,因为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地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流传很广哦!所以春节就像是一个印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不能磨灭的烙印。

在除夕之夜,肯定有许多小朋友在放鞭炮。所以除夕之夜对大人、小孩、老年人都是一个值得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也是最为喧闹的一晚,家家户户都放鞭炮。说到放鞭炮吗!傍晚,就可以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到了晚上我们都会看新春晚会,欣赏歌曲、小品……快到十二点时,鞭炮声又响了起来,直到睡觉前还有呢!

在除夕那天除了放鞭炮之外还要吃团圆饭,它可是过除夕的一个重要项目哦!虽然说吃团圆饭都是吃饭,但是住的地方不同,吃的东西就不一样。很有讲究。就像北方人,他们习惯吃饺子。因为饺子个个都跟元 宝似的,一盘盘端上来,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 宝滚滚来。”之意。有的人包饺子时还把几块沸腾的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谁吃到,谁就发财。听起来不卫生,可吃到的人还挺高兴呢!还有的人吃馄饨、长面呢!

放鞭炮、吃团圆饭都是除夕之夜要干的事,还有一样也不能漏了,那就是贴春联。除夕之夜,大家都拿出崭新的春联贴在大门上。之所以大家贴春联,是因为它的韵律令人欣赏,原来贴春联也那么有趣。

哦!原来过春节,了解春节的内容也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向往呀!

篇7: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喜庆的节日。我们是天天盼,日日想。

离年三十还有几天各家都为新年开始做前期准备。首先是全方位大扫除,坚决不放过一个角落。大家分工明确,工作是井然有序。

年前这两天是最累的时间。因为按照***俗各家要准备很多的各式各样的面点:馒头,包子,豆囤子和花糕。馒头,包子和花糕想必大家都明白是啥意思,可是豆囤子你们知道是啥吗?就是把各种香甜可口的豆类用黄面包起来。寓意着我们的生活年年五谷丰登。这种活虽然看起来不累但是一天下来也是腰酸背疼。

大年三十早上每家都在忙挂彩灯贴对联。我的任务就是帮爷爷贴对联,这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首先我们要把门框清理干净,再分清上下联,横联。贴在相应的位置,如果贴错了会闹出笑话的。过年贴对联的寓意是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表达人们对平安健康以及好运的向往与追求。

晚上全家人围坐在餐座旁慢慢品尝着丰盛的年夜饭,观看着精彩的联欢晚会。不知不觉新年的钟声敲响,全国人名齐声欢呼。各家为了迎接新的一年,争先恐后燃放烟花炮竹,真是震耳欲聋。天空中飞舞的烟花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在空中绽放的花朵,有的像风火轮,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

我多希望每天都在过年啊!

【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五篇】

篇8:描写春节800满分作文精彩

描写春节优秀作文:热闹的春节

按照湖北省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冬至前后,人们便把鸡、鸭和鹅用笼子关起来,以减少它们的活动量,每天用充足的食物喂养。到了过年时,家禽就长得又大又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传统的“小年”。这天,人们要把灶台打扫干净,杀鸡宰鸭来祭“灶神”。

腊月二十五日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鼓”......

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呐!家家户户赶做年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贺,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罢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篮球赛、唱歌、跳舞、下棋、射击......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如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烧掉。

“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描写春节优秀作文: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酒

除夕的夜饭,既是一年辛苦忙碌、辞别旧岁的重要时刻,又是具有祈望将来,迎接新年的特殊意义,当全家老少合欢团聚,共进年夜饭的时候,其乐融融,洋洋得意,自不必细说。在上海的风俗中,年夜饭这顿丰宴,同样很隆重。席面上鱼肉珍馐,花色繁多。糖腊银丝芥和炒塌科菜,那是上海地区的特产,年夜饭除了鱼肉海味,要算这种特色风味菜最为引人胃纳了。

年夜饭的莱肴,上海人很讲究好名堂。有钱人家吃鱼吃肉,“年年有余”;还吃那种读来和“发财”谐音的发莱。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果类中的柑子,是除夕不可缺少的食物,俗语说:“除夕吃红柑,一年四季保平安。”还要吃些芋头即芋艿,上海人有谚语说是:“除夕吃芋头;一年四季不犯愁。”另外,吃豌豆,因为豌豆又名安乐菜,和长生果之类,同样都是很吉利的名称。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除夕之夜的吃,在年夜饭之后,饭莱虽撤去,但守岁酒和果品之类却是一直要吃到第二年的。关于守岁酒,唐人诗中有首《守岁》,有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作,有说为董思恭所作,暂不管作者是谁,那诗表达了一年又将伊始的辞旧迎新之情,则无疑的:“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

守岁酒相陪伴的是旧时上海守岁的风俗。吃过年夜饭后,不能睡觉,大人小孩都要守岁。过去传说是老天爷在此夜会打开天门,将金银财宝撒往人间。其实,这反映了人们希望能过富裕生活的心理。同时,守岁的习俗作为对于劳累了一年的慰藉,和更新明年计划的奠基,也是满有意义的。

守岁,上海人家家点起红蜡烛,香炉里插着一大把香。等到烛与香燃毕之时,也就已经会是五更鸡啼了。人们挫在守岁桌旁,看大红蜡烛的烛芯结出各种模样,名之为“如意”等吉祥的称呼,表示对年岁的况贺。小孩则有所谓“提灯会”,拿着各色兔子灯和点燃的小蜡烛,跑来跑去地玩。各家守岁时于屋中高燃的银烛,名为“守岁烛”。守岁烛在各处各屋都须普遍点燃,过去上海人叫这为“照虚耗”。在农村里,除夕还在田间点亮烛炬,或者用长竹竿缚着稻草燃照田地,这称做“照田蚕”。至于穷苦农妇,除夕还在忙忙碌碌地做着家务或生计。正如有首竹枝词所写到的:“锣鼓年除夜闹街,照田蚕烛列村排。抱儿有个贫家妇,此夕还忙手做鞋。”

旧俗在除夕子夜时分,上海人各家要“接灶君”。接灶就是把灶神从天上接回家来。届时,家里男主人换衣服,上供物,焚香燃烛于灶前,祭祀仪有如送灶日那样。接灶完毕,家中主人亲自关上大门,门上贴有“封门大吉”的红纸。这时实际上已是年夜结束了。家中小孩老人有上床稍睡休息的,此外大多数人都是守岁终夜达旦的,至多是坐在守岁桌旁打个盹而已。当然,事实上由于年夜饭吃得迟,加上心绪激动,守岁之时并不会觉得很长,有吃有喝,有说有笑的,更不会感到有什么寂寞的。“封门大吉”之后,待到拂晓鸡鸣时,换贴“开门大吉”红纸,家家赶紧燃放起爆竹,“蓬啪!”“劈里啪刺,劈里啪刺……”响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宣告新的一年开始了!

描写春节优秀作文:我的春节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户户动手打黄元米?、煎油?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迎接新年。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使家庭面貌一新。

“除夕”又称“大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春联,门楣和窗户上还贴上红纸条。这天家家宰鸡杀鸭。除夕的年夜饭,吃得特别早,一般下午四五点钟就开始,一直吃到傍晚,合家共吃团圆饭,同喝辞岁酒,孩子们庆长大,老人们贺添岁。接着,大人们拿出新衣裳,让全家穿上节日的盛装。家中所有大小房间都点上明灯。大人包红包给小孩压岁,嘱咐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人长一岁,要更懂事,一家人围炉而坐“守岁”,回顾旧岁,展望来年,通宵达旦。

除夕那天晚上,我们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吃完了年夜饭,都围在电视机前,一边品尝瓜果,一边欣赏春节联欢晚会,盼望着新年的钟声快快敲响。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时,整个城市的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孩子们放爆竹,欢快的欢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光,屋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晚上一家子都聚在餐桌上吃汤圆,甜甜的,非常好吃。吃过饭后,大家都到广场上去玩,鞭炮声震耳欲聋。大家都买了孔明灯,大家把一块蜡绑在孔明灯底部,然后用火点燃,再用手拿住孔明灯的四个角,过了一会儿,灯里充满热气,渐渐地鼓起来,我们就慢慢地松开手,孔明灯缓缓地飞上天,于是,在灯上写上了自己的来年愿望。随着一支窜天猴破空而入,天空中的过节气氛也越来越浓郁了,一枚又一枚礼花破空而入,在轰然巨响中爆炸开来。半空中“疑是银河落九天”,地上“火树银花不夜天”,真是比人间仙境一样!

春节结束了,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一个寒假过去了,大家又开始过忙碌的生活了。

篇9:描写春节习俗的诗句精选

春节看花市-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一九九八年春节-王家新

鞭炮在继续,礼花在升起,

取悦于天空,或愤怒于它广漠的虚无。

这里是上苑,昔日皇家的果园,

百年柿林在霜寒中透出了它那不可能的黑;

这里是北京以北,在这里落户的人们

当童年的银河再次横过他们的屋顶,

这才意识到自己永远成了异乡人;

这里是乡土中国,随时间而来的不是智慧,

而是更执着的迷信――又是大年三十,

一个个无神论者连夜贴出门联迎接财神;

而你,却梦见新建的房子泥灰剥落,

砖石活动,时间的脱落的牙齿。

除夕 明・文徵明

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

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除夕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篇10: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关于春节来历最通俗的解释之一,光是这一个故事就接连描述了四个春节习俗:贴红对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走亲串友道喜问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习俗,如:扫尘、逛庙会、观社火、贴门神、祭灶神、倒贴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这些习俗都是经过了千百年延续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样的,每年欢聚一堂。古今的春节也是有差距的,要知道古代可没有那些高科技产品,春节和现代的春节相比,即不免有些无趣。

光是文天祥的一首诗就足以证明: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但是随着娱乐项目的增多,好多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好像春节只不过是一个比周末更长的假期,供人们娱乐、休息。除夕夜在一部分现代人看来的唯一作用就是:让人们有个借口和家人一起吃顿饭,看一会春节联欢晚会。这是令人悲哀的,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怎么会由原来那精神无比高尚的种族变成这样了?是在现代社会的纸醉金迷中堕落了?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迷茫了?是在地球变暖的环境下失落了?是在……不管怎么说,中国人现在是没有以前的那种精神了。

时代在进步,而我们中国的精神却是在退步:我们的精神就像是一座雪山,贪婪、堕落、欲望、自私、血腥、残忍、疯狂、嫉妒……就像是无数个太阳,它们每时每刻都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中国人的精神被疯狂的摧毁。我相信如果中国人不再觉醒的话,这座冻结了千百年的雪山也会被阳光晒到坍塌,化为无数的雪水,再逐渐变成水汽,我不希望这样的假设成为事实。

【【精品】春节习俗作文5篇】

篇11:《春节习俗》作文

转眼间春节来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春节风俗。我们东北的风俗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在春节的时候,我们东北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好运。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个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运。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想起来了,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红的鞭炮。吃完热乎乎的饺子就会来放鞭炮,人们把鞭炮立在雪堆上点燃了就马上跑去远处看。“砰!砰!砰!”鞭炮炸开一团火焰出了来,代表着红红火火。

这就是东北的风俗。

我竞争的目标是我原来的职位——班长,原因是我很快乐我也要带给同学们快乐,建立心中快乐星球!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合集6篇】

篇12:春节习俗作文

原来,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朝和清朝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而子时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春节吃饺子有很多神奇的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二说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三说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捏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人的耳朵很容易被冻掉。为了使人的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便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其实,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深受老百姓喜爱,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春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究其原因:一方面,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另一方面,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的新年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方春节吃饺子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吃鱼团、肉丸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还有些地方吃法很独特。如:在我国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面条与饺子一起煮着吃,取名“金钱穿元宝”。你说有趣不有趣?

看来,爱吃饺子真不错!查着查着,我又想吃饺子啦。

【【精选】春节习俗作文9篇】

篇13:《春节习俗》作文

我们家乡每逢到春节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春节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关于《春节习俗》作文七篇】

篇14:《春节习俗》作文

春节的传说 这些天,我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

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对联,穿新衣吃饺子,然后爷爷奶奶还要给我发小红包,我家还会把我写的春联贴在门外。记得有一次过年的时候,爸爸买来了烟花,在我家楼下放了起来。只听“呯呯”几声,一束束烟花飞上天,真美呀!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在空中摇头摆尾,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天空,还有的像一朵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春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下面我就给你们说说吧。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实用的《春节习俗》作文5篇】

【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相关文章:

1.描写春节习俗作文

2.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1000字

3.描写春节习俗的初中生作文

4.春节作文800

5.春节习俗作文

6.春节习俗400字作文

7.春节民风习俗作文

8.春节习俗的作文

9.春节作文:春节习俗参考

10.春节的习俗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描写春节的习俗作文80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