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作文大全>恐龙灭绝原因作文

恐龙灭绝原因作文

2022-08-07 08:29: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全得利熏肉大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0篇恐龙灭绝原因作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恐龙灭绝原因作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恐龙灭绝原因作文

篇1: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A/陨石撞击说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的陨石坑(Chicxulub Crater),它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白的岩石里。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边界(K-T boundary),意思是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标记线。

下层岩石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以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石中含有铱,铱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只有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200倍。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呢?在太空中。

太空中的铱含量比地球高出1千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找到了冲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标记。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出现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第三纪界限岩层里。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可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的地点就在墨西哥的犹卡坦半岛。

6千5百万年前的这次撞击非常猛烈,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件都没法和它比。那时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宽度大约是6英里。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庞大,所以当它撞上地球时,前端已经碰到了地表,尾部却还在3万5千英尺的高空,相当于喷气式客机的飞行高度。撞击地球的是高山一样大小的一块巨岩。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几种。但是上述这几种假说,在科学界都有较多的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气候变迁说”并未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考察,恐龙中某些小型的虚骨龙,足以同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相抗衡,因此“物种斗争说”也存在漏洞。而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学说”本身仍然是一个假说。“被子植物中毒说”和“酸雨说”同样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1.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铁类元素构成,这样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经历漫长岁月也不可能踪迹全无,而在地球上从未发现有这样大型的陨石;

2.白垩纪末期的岩层大部分是熔岩冷却形成的火成岩,由尘埃堆积而成的沉积岩只占地表很小一部分。仅一颗小行星撞击扬起的尘埃能够把当时地球上绝大多数动植物埋入深达几千米的岩层中吗?

3.一颗小行星所含的铱元素就能均匀的散布以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吗?铱元素在地球深处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只推测铱元素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来自地球内部呢?因此,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还要人们的进一步探究,但发掘出来了一个恐龙化石,据国外媒体报道,“恐龙时代”在地球上的终结算是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物种“变革”,有科学家称,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恐龙灭绝,但始终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推测。科学家发现了地球上最后一批恐龙的犄角化石,有望找到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

据悉,该棕色“恐龙犄角化石”约有45厘米长,为食草恐龙家族所“拥有”,这一家族的恐龙种类还包括著名的三角恐龙。科学家是在美国蒙大拿东南部名为“地狱小溪地层”的一片荒地上发现该犄角化石的,这里曾经还发现过许多其它的恐龙化石,所以该地也被看成是地质学场所。该恐龙犄角化石最让科学家感到特别的是,它被发现时位于岩石层下的13厘米处,化石所在地也就意味着恐龙当时死亡的地点,这可充分说明长有棕色犄角的食草恐龙生活在白垩纪第三纪时期或者说是“K-T”大灭绝的边缘。这也充分说明棕色犄角恐龙为最后一批恐龙,直到它所有的同类都消失,它才走到灭绝,但科学家认为,造成恐龙突然消失的原因并不是它们慢慢走向灭绝的,而是由于突发而来的行星大碰撞。

科学家推测,在6.5千万年前,即白垩纪时代的末期,曾有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或者是颗彗星与地球在墨西哥沿岸地点处发生过猛烈的碰撞,这也许是造成恐龙大面积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但是,一些怀疑论者却反复指出,这颗在“大冲击”前出现的3百万年恐龙化石的缺乏,足以作为大气现象发生“袭击”时,恐龙早已灭绝的证据。据了解,在“K-T”大灭绝边缘以下时期的岩石层中,十英尺以内的岩石层十分缺乏这种恐龙化石,有人也将此处地域称为“三米空白”。该“三米空白”理论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恐龙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问题争论,有一些人还认为恐龙并没有灭绝,只是最后进化成了“鸟的祖先”,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也许是最后慢慢走向灭绝的。

无论如何,这块犄角化石看似已十分接近“三米空白”,这个发现也使科学家们开始重视起关于“毁灭性小行星导致恐龙灭绝”的理论,同时,来自耶鲁大学的泰勒-莱森(Tyler Lyson)博士还表示,这次恐龙犄角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在大气现象袭击地球之前,恐龙并没有慢慢的走向灭绝。从这块化石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足以说明至少有一部分恐龙在小行星与地球碰撞之前仍然存活。同时也说明,在“三米空白”处并没有非鸟类恐龙化石的存在,这就与曾经关于非鸟类恐龙在“K-T”大灭绝边缘时期前就灭绝的理论相矛盾。

B/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C/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D/火山爆发说

因为火山的爆发,二氧化碳大量喷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温室效应,使得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安东尼奥-齐基基提出,造成恐龙大绝灭的原因很可能是大规模的海底火山爆发。

齐基基教授认为,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在海洋底下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从而,影响了海水的热平衡,并进而引起了陆地气候的变化,因此影响了需要大量食物维持生存的恐龙等动物的生存。他的理由是,现代海底火山爆发对海洋和大气产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其影响程度比起6500万年前发生的海底火山爆发的程度小多了。

齐基基教授认为,过去,科学界对海底火山爆发的情况了解得很少,需要对这种严重影响地球环境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举例说,格陵兰过去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植被,但是当全球性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以后,寒冷的洋流改变流向后经过了格陵兰,从此把这个大大的岛屿变成了冰雪覆盖的大地。这是海洋水温平衡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典型实例。海底火山活动是影响海洋水温平衡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齐基基教授认为应该将海底火山的大规模爆发引起的海洋水温平衡变化作为研究恐龙绝灭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E/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左右,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还很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恐龙的简单介绍

恐龙(学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在1861年发现的始祖鸟化石,与美颌龙化石极度相似,差别在于始祖鸟化石有着羽毛痕迹,这显示恐龙与鸟类可能是近亲。

自从197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指出现代鸟类极可能是兽脚亚目恐龙的直系后代。大部分科学家视鸟类为惟一幸存发展至今的恐龙,而少数科学家甚至主张它们应该分类于同一纲之内。鳄鱼则是另一群恐龙的现代近亲,但两者关系较恐龙与鸟类远。恐龙、鸟类、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的主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首次出现于二叠纪晚期,并在三叠纪中期成为优势陆栖动物群。

在20世纪前半期,科学家与大众媒体都视恐龙为行动缓慢、慵懒的冷血动物。但是1970年代开始的恐龙文艺复兴,提出恐龙也许是群活跃的温血动物,并可能有社会行为。近期发现的众多恐龙与鸟类之间关系的证据,支持了恐龙温血动物的假设。

自从19世纪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学方法鉴定后,重建的恐龙骨架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恐龙已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儿童或者成年人均对恐龙有很高的兴致。恐龙往往是热门书籍与电影的题材,如:《侏罗纪公园》,各类媒体也常报道恐龙的科学研究进展与新发现。

所有的恐龙皆为陆地动物。许多史前爬行动物常被一般大众非正式地认定是恐龙,例如:翼手龙、鱼龙、蛇颈龙、沧龙、盘龙类(异齿龙与基龙)等,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都不是恐龙。

恐龙的外形

骨骼特征

恐龙的骨骼[3] 具有一些衍化适应,可使它们与原始的主龙类祖先辨别出来。在后期的恐龙中,这些特征经过更多的演化改变。

恐龙的共有衍征包含:

后额骨缺失。

肱骨有低矮的三角嵴,附着胸锁三角肌,长度约是肱骨的1/3到1/2。

肠骨后部有个突出区块,髋臼穿孔。

胫骨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

除上述几个特征以外,大部分恐龙还有一些共同特征,但是因为出现在其他主龙类,或者不存在于早期的恐龙身上,因此不列为恐龙的共有衍征。恐龙具有直立的步态,类似大部分的现代哺乳类,而大部分其他爬行动物则是四肢往两侧延展的步态。恐龙的臀窝朝向两侧,股骨的第四转子往内侧,两者契合,股骨头垂直于股骨干,产生直立的步态,而不同于劳氏鳄目等臀窝向下的直立方式。

体型特征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至19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恐龙的生活习性

觅食

草食性恐龙能够吃到的植物受限于它们的身高,所以有些小型草食性恐龙为了吃到高处的植物叶子,会用后肢站立。肉食性恐龙以草食性恐龙和其他动物为食。各种恐龙不同的觅食方式也会在它们的牙齿上体现出来。

斗争

锐利的牙齿和爪子是肉食类恐龙猎食的武器。暴龙类恐龙会寻找落单的草食性恐龙,因此常常单独行动。而有些恐龙则会群体行动,锁定猎物后蜂拥而上,并用第二根趾头的脚爪割开猎物的腹部。

草食性恐龙一般会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来对付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这些装备有时是坚韧的皮甲、骨棒或骨钉,有时是有力的尾巴。如棒槌龙等。大型草食性恐龙会集体行动,一旦受到威胁,就会集体坚守阵地并反击。

篇2:恐龙灭绝的原因

一、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最终导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

二、陨星撞击说

地球遭到了巨型陨星的撞击,陨星撞到地表时发生了爆炸,巨大的烟尘遮天蔽日,地球进入了一段冰河期,到处都是死去的植物和动物,恐龙灭绝了。

三、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 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四、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五、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六、被子植物中毒说

当时,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七、酸雨溶解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恐龙灭绝未解之谜

1.性欲低下

在匈牙利出生的贵族同时又是间谍的弗朗茨-诺普乔-范-费尔斯-斯尔瓦斯在20世纪初有许多恐龙灭绝的理论,其中包括性欲低下和腺体过于活跃等。这位古生物学家认为,恐龙之所以长那么大,是由脑下垂体分泌物造成的。史密森学会说,尽管他试图把人类情形的知识应用在恐龙身上,但没有证据显示腺体和恐龙的尺寸或灭绝存在任何关系。

2.同类相食

一位研究人员说,贪婪的恐龙吃了很多恐龙蛋,造成它们大规模灭绝。但今天的科学家指出,虽然化石显示这些动物非常喜欢蛋,但它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吃光。照片显示,科学家正在分析一窝石化的恐龙蛋。

另一位和斯尔瓦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科学家乔治-维兰德认为,恐龙以同类为食,致使这个物种灭绝。耶鲁大学的这名研究人员说,这些贪婪的食肉动物吃了很多恐龙蛋,造成它们大规模灭绝。但今天的科学家指出,虽然化石显示这些动物非常喜欢蛋,但它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吃光。

3.蛋的问题

化石专家H-K-厄尔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恐龙蛋有多个壳质层。如果蛋壳太薄,破裂了,就会使发育中的恐龙窒息或脱水。他根据在法国南部发现的蛋壳提出这个想法,但化石记录显示这是一个局部现象看,并非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4.行动不便

20世纪初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仍然流行时,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巨大野兽太迟钝、太大和太笨,致使不能活动。根据这个现在不受欢迎的理论,恐龙有一种进化惯性,通过能量变得更大而不是更小。但事实上,剑龙和腕龙等最大的恐龙物种长势良好。

5.没有伴侣

最近在过去中,一位不孕不育专家指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它们不能找到伴侣。谢尔曼-西尔伯说,因为温度可能决定鳄鱼等动物的性别,所以气候变化可能使只有一个性别的恐龙出生。但这个理论有几个漏洞,例如科学家并不知道恐龙性别是否取决于温度等。

6.失去食物

昆虫学家斯坦利-弗兰德斯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白垩纪,最早的飞蛾和毛毛虫吃光地球上的所有植被,致使食草恐龙失去维持生存的必要食物。所以他认为,食肉恐龙会因缺少可以食用的食草恐龙而渐渐饿死。但现代科学和化石记录再一次显示,蝴蝶和飞蛾同恐龙和睦共处地生活在地球上,并没有吃光所有植物。

7.视力不佳

史密森学会的一篇研究论文说,由于科学家的专业知识常和他们的理论存在密切联系,所以眼科专家L-R-克罗夫特认为视力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他在20世纪80年代说,持续上升的温度加快恐龙患上白内障的速度,另外它们为保护眼睛不受太阳伤害,脸上成功进化出角。但这个理论并没有解释飞行恐龙没有变瞎的原因。

8.放屁致死

古生物学家大卫-威尔金森推测,恐龙从体内释放出甲烷的年产量足以令全球变暖。但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科学思想。尽管威尔金森并没有提到灭绝,但媒体利用他的观点作出恐龙放屁致使它们灭绝的结论。

9.外星生命

20电视节目《古老外星人》把各种各样零碎的科学观点融合在一起,提出外星人使恐龙灭绝的理论。但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史前博物馆说,没有证据显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因为科学家没有发现外星人化石或外星人废物等证据。

10.太空灾难

在科学界普遍接受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是恐龙灭绝原因的理论前,物理学家华莱士-塔克和古生物学戴尔-拉塞尔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一次致命打击来自太空。他们认为,一颗距地球很近的超新星爆炸,X射线轰击地球上层大气,致使温度急速下降。但没有证据表明科学家发现一次天文事件。

关于恐龙的小知识

1—恐龙跑的快吗?

一些研究者认为恐龙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并估计食肉恐龙是中生代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大家熟知并且喜欢的霸王龙的奔跑速度可以到达每小时64千米。后来有学者通过对霸王龙骨骼和肌肉形状的研究,认为它们根本不可能达到每小时64千米的奔跑速度,其最快速度也许超不过每小时40千米。

如果人类真的遭遇到食肉恐龙,人类是难以逃脱的,因为即使是笨重的暴龙也比人类跑得快。人类超过1小时以上的长时奔跑速度一般不会超过每小时20公里。即使是最优秀的运动员遭遇恐龙都难以逃脱它们的魔爪。

2—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一些科学家在研究了恐龙骨骼的生长环后发现,这些恐龙死亡时的年龄为120岁。没有证据表明它们是在颐养天年后自己慢慢老死的。许多恐龙是死于事故,老年恐龙、幼年恐龙和病残恐龙是肉食龙的主要捕食对象。因此120岁并不是恐龙高寿的年龄。排除非正常死亡的因素,恐龙能活到100~200岁应当不成问题。

3—恐龙什么时候灭绝的呢?

恐龙经历了两次物种大灭绝,许多人都知道0.66亿年前白垩纪-第三纪时期物种大灭绝事件,当时一颗小行星碰撞地球导致75%物种灭绝消失。然而,这并不是恐龙世界遭受的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在2.013亿年前它们曾经历了三叠纪-侏罗纪时期物种灭绝事件。

4—恐龙时代也有跳蚤?

恐龙跳蚤比现代跳蚤体型大10倍,如果现代跳蚤令你十分抓狂,那么寄生在恐龙身体上的跳蚤会令你感到恐惧!最大的雌性恐龙跳蚤体长为20.6毫米,雄性体长14.7毫米,差不多是现代跳蚤体长的10倍。

5—现在还有恐龙的亲缘吗?

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长有羽毛的始祖鸟,从此开始了恐龙进化成为鸟类的学术研究。科学家普遍认为,早期鸟类是从侏罗纪晚期食肉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的,其中一些物种在物种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逐渐发展成为现今的鸟类物种。同时,还有人猜测鳄鱼与恐龙有着亲缘关系。

篇3:恐龙灭绝的原因

1、气候变迁说。2、物种斗争说。3、大陆漂移说。4、地磁变化说。5、植物中毒说。6、酸雨说。7、陨石撞击说。8、造山运动说。9、火山爆发说。10、海洋退潮说。11、温血动物说。12、自相残杀说。13、压迫学说。14、气温雌雄说。15、物种老化说。16、生物碱学说。17、综合原因说。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记古新世。当然这是目前的主流论断,是当前最为人认可的。

不论以上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恐龙的全部灭绝都将是一个奇特的事件。我们获得了一些珍贵的恐龙化石,使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能够进行。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这个谜会解开。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生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过程,就象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并不会因为那一物种庞大强盛而改变。恐龙灭绝了,随后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更多的更高级的生物将把地球装点得更加美好。

恐龙绝迹原因一直是科学界的一个争议,由数十名专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公布他们就这件事情的研究结果,指出在6千5百万年前一颗小行星在墨西哥海岸撞击地球,令地球出现了因撞击引起的地震和火焰风暴,关键是把几百亿吨的物质抛入大气层,遮挡住太阳的光线,令许多生物失去生存空间,当中包括了恐龙。而研究同时指出,这撞击却同时提供创造了,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新物种进化的环境和条件。一灭一生,真是一个循环,地球的情况来看,是否又是步向另一次重生的阶段?

篇4: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1.地球上的地壳受到了外来小行星的撞击.使地壳破裂来自于地核内的巨大的炽热的岩浆喷发出来.对薄弱的地壳产生巨大的作用力,使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动.其表现就是巨大的地震和火山爆发.本人认为由于恐龙生长的时代,包容地球表层的地壳十分的单薄和脆弱.经常发生强烈地地震和火山爆发。

2.本人根据力是物质地五维空间.是运动的物质所产生的作用的科学发现.经过探索和研究发现: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地球就向一个刚刚孵化出来的软壳鸡蛋一样.因此,那时地壳是非常的薄弱.一有外来行星的撞击就会发生破裂.由于上述原因使地球内部的地核炽热的岩浆喷发出来.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地震.因此,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3.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地球上的巨大的动物---恐龙被吞噬和掩埋最终被灭绝了.一部分恐和动植物被火山的炽热的岩浆所掩埋就变成了恐龙和动植物的化石.另一部分被地壳地震所产生的地表的裂痕和趋皱所覆盖在地下融化为石油和结晶成为了煤炭.从此,恐龙灭绝之迷被本人揭开了.地球上的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的新生的动物和植物又开始生长和繁殖了.地球又开始了新的造山运动.地球上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以下文章证实了本人的这一科学发现: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生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恐龙。这样一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惨遭覆灭。到目前,各种有关恐龙灭绝原因的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其中美国物理学家路易·阿尔瓦雷兹提出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假说近来倍受各方关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奥地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的粘土层时发现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岩层中陡然增多30~160倍,之后人们从全球多处地点取样测验都得出同样结论,白垩纪末期地层中铱元素含量异常增高的确是普遍性的。于是阿尔瓦雷兹认为,在白垩纪末期有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产生的尘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气候环境巨变导致了恐龙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击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增加和恐龙灭绝存在许多疑点。

篇5: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原先广布繁盛动植物的地壳表面在大爆发后膨胀分裂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和大陆架,当时地球上绝大部分动植物被喷发的熔岩和火山灰所掩埋。恐龙和其它动物的遗体在高温、高压、隔绝空气的巨厚岩层中,经历了漫长时期,变成了现在的石油。所以据勘探在所有大陆(包括南极洲)和大陆架的地层中都有石油矿藏分布(大洋盆是大爆发后才形成所以例外),区别只是相对集中或分散而已。

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大量恐龙完整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还有整窝的恐龙幼仔骨架。这一情景显示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沉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新星爆发时突然变亮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天至几个月)。因为,如果地球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的繁重肯定会受极大的影响,而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窝恐龙幼仔化石。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大量的石油和煤藏以及体现当时地球环境特征的动植物化石均显示,白垩纪末期以前,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和厚度远远超过现在,地表较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那时极地和赤道温差很小,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地质学家曾在北极圈内的埃尔斯米尔岛发现了一片以水衫为主的化石树林,林中还有鳄等动物化石,说明极地曾具有热带的气候环境。自然环境是决定生命存在 形态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发后,当那些身躯硕大的恐龙赖以生存的湿热环境不复存在时,即使有一些幸存下来的也无法适应改变的相对寒冷干燥、有冷暖季节区分的气候环境而继续生存。所以,大多数恐龙的绝迹便自然而然了。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的恐龙(大多体形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动物(如由翼龙进化的始祖鸟),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变温的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鱼类进化为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一样,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鳄、蜥蜴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恐龙的原始形态。

地球岩层中的生物遗迹揭示,在生命进化史上,每隔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物种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不是唯一的灾难,在更早的年代中曾发生过多次。如发生在5. 4亿年前,绝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在很短时间突然出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炸”现象,显示生物从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与爬行动物向哺乳动物进化一样,的确是一个突然的过程(有1984年发现的我国云南澄江化石群为证)。

篇6:恐龙会灭绝的原因

恐龙[1](学名:Dinosauria)是中生代多样化优势陆栖脊椎动物,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恐龙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所发生的白垩纪末灭绝事件。

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发生的一次大灭绝事件,使恐龙等一大批爬行动物灭绝了,同时消亡的还有海洋生物中的菊石、箭石等。这次大灭绝的凶手又是谁呢?

恐龙会灭绝的原因

凶手是小行星?

人们提出了许多假说来试图解释恐龙灭绝的原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科学家阿尔瓦雷斯等人提出的“小行星撞击说”。这个假说之所以被很多科学家支持,是因为对意大利、丹麦等许多地域上百个剖面的研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黏土层中有含量异常的铱和冲击石英颗粒。由于地球上铱的含量很低,因此异常的铱含量有可能来自于地球外的小行星,而冲击石英颗粒也只有在高温下才可能形成。此外,科学家们在墨西哥的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直径180千米、深900米的巨大陨石坑,说明巨大的撞击是确实发生过的。科学家根据这些证据提出了一种令人兴奋的假说:有一颗直径达10千米的小天体,从天而降,造成了这场大灭绝。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直径为10千米的天外来客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地球大气层下部的对流层不过7千米,而大洋的平均深度是3千米。直径10千米的小天体可谓“顶天立地”了。它的重量可达1兆吨,撞击地球之前和大气作用的激波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大气圈打穿一个硕大的天洞。撞上地球之后,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核裂变矿物所蕴藏能量的一万倍。人们猜测它会形成极大的火球,产生巨大的撞击坑。熔岩铺满坑底,激射出极大量的泥沙碎屑,夹杂着水、蒸汽和气化的陨石,很快形成一个直径达数十千米的热气柱,扶摇直上,到达30千米的高空,并呈现出蘑菇云状,在同温层内侧四散铺展开,而细粒喷射物更可能被带入百千米的高空。

白垩纪末期富含铱和撞击石英颗粒的黏土层可能就是陨石撞击地球后,在数年内的落尘堆积物。这些巨量的尘埃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遮挡了阳光,使得地面植物无法接受足够的阳光,光合作用停止,因此大量死亡,造成了食物链的中断。同时这层厚厚的“毯子”反射太阳光,也可能使得全球的气候在短时间内变得干燥寒冷,很多缺乏御寒能力的生物迅速被冻死,大片森林变成荒漠。

但是,只要人们再进一步思考,疑问就永无止境,像这样彻底扫荡式的灭绝方式,为何只杀死了包括恐龙在内的一部分生物?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小行星撞击的破坏作用并没有假设的那样剧烈,那么它真的有足够的能力杀死所有的恐龙吗?一些研究指出,过去认为恐龙在白垩纪最末期突然消失的现象也许不是一个真实的现象,有些数据分析显示,在白垩纪末期,恐龙的衰落实际上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时间,也许有一百万年,甚至更长;换而言之,在小行星撞击之前,恐龙家族已经开始衰落了。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把所有恐龙的灭绝归咎于小行星撞击,显然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还有其他“帮凶”吗?

现在很多人相信,恐龙的灭绝是很复杂的原因造成的,小行星可能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而已。下面再介绍几种其他的假说。

印度次大陆等地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也被认为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火山喷发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炽热的熔岩流、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灰等有害物质,并且还会造成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这些因素除了可以直接杀死恐龙之外,还可对周边的环境造成长久的污染。中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种微量元素的污染可以影响到恐龙的生殖功能,导致恐龙蛋出现病变,孵化率显著降低,恐龙就因此“断子绝孙”。

还有一些假说认为:恐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能适应新出现的被子植物而被毒死的,或是因为无法与崛起的哺乳动物竞争而遭到淘汰,或是不能适应降低的气温而被冻死。这些假说从各个侧面揭示了恐龙生活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利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假说和支撑它的证据都有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都不能解释所有恐龙消亡的原因。所以像恐龙灭绝这样复杂的事件,我们也许永远无法得知它具体是怎样发生的。不过正因为如此,科学家们才有不断探索的动力。

篇7:恐龙灭绝作文

恐龙灭绝作文

地球历史上的中生代曾经生息过种类繁多的爬行动物。就是这样一个主宰地球1.6亿年之久,盛极一时的庞大动物类群,在白垩纪末期却突然惨遭覆灭,写下了生物史上令人费解的一章。我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小行星撞击地球。

我认为这个观点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近年来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白垩纪末期的地层里出土的数百个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中,有大量恐龙完整骨架成群堆积在一起,从遗骸的埋葬姿势看,它们是在极度痛苦中死去。其中有两窝甲龙幼子,它们萎缩着身子紧紧依偎在一起,抬头作观望状,显然在临死前的.时候发生了从天而降的可怕情况。在蒙古戈壁有一处食肉恐龙临死前正在孵卵的化石,它后肢叉开,前爪分开并伸向后方的动作显出是正在护着自己的卵,窝内有十五枚恐龙蛋。这些瞬间死亡场面清楚说明它们是灾难性的集体死亡,而且死后尸体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征。同时发现当地含化石的岩层是一种砖红色的粉沙岩层,而恐龙化石普遍出产于沙岩层中,这种由大量火山灰堆积而成的沉积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环境。没有特殊情况形成的动物尸体迅速原地埋藏,是不会保留下这么多完整无缺的个体化石。如果动物死后暴露在地面不能迅速掩埋,尸骸受风化、流水等外力作用早已化为乌有,即使形成化石也只能是残肢碎片了。

我们可以推测那次环境剧变的过程相当突然和短暂。因为,如果地球环境是在较长时间逐渐变化,恐龙种群是缓慢消亡的话,它们的繁重肯定会受极大的影响,而不会留下这么大量埋没时间相对集中的恐龙蛋化石和整窝恐龙幼仔化石。所以,大多数恐龙应是在生存环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因突然降临的毁灭性灾难而大批死亡。

还有一部分幸免于难体形较小的恐龙,因在生存方面具备的便于隐藏以躲避外界环境变化,食量小,耐肌饿等优势,伴随一些早在侏罗纪就已经进化为原始鸟类、哺乳类的原本不起眼的动物,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经过7000万年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变温的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热血动物――鸟类、哺乳类及人类,逐步占领了地表广阔的空间,由于哺乳类与爬行类的渊源关系,在它们身上可以看到恐龙的影子,如犀牛与角龙、鸭嘴兽与鸭嘴龙等。

虽然也有许多人对这种小行星撞击论持怀疑态度,因为事实是:蛙类、鳄鱼以及其他许多对气温很敏感的动物都顶住了白垩纪而生存下来了。这种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恐龙死光了。但是迄今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像恐龙灭绝这种大规模生物灭绝是由小行星撞击等来自外太空的影响引起。

篇8:恐龙的灭绝

一、欣赏录像片段,激发学习兴趣

1、师播放,生观欣赏美国电影《恐龙》的开场全景:

空灵的非洲鼓声冉冉响起,静寂的山谷,潺潺的流水,各种各样的恐龙悠闲地在各自的领地中觅食、玩耍……霸王龙出现了,追杀着食草恐龙……一只恐龙蛋遗落了,落在小溪中……音乐声越来越响,一只翼鸟龙衔着那只恐龙蛋飞跃草地、飞跃高山、飞跃瀑布……(时间5分钟)

2、轻松谈话,营造氛围:

师:这是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的繁华情景,那时地球的主人是谁?

生:恐龙!

师板书:恐龙。

师问:“谁能用好办法记住‘恐’?”

生1:“用加一加的方法,工加凡再加心,就是恐。”

生2:“刚才电影上出现的那只霸王龙,实在太可怕了,可怕就可以用恐惧的恐。”

生3:“恐惧就是心里害怕,所以它是心字底。”

生4:“我能给恐组词,恐吓的恐”

……

好莱坞大片《恐龙时代》在这里的成功播放,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课堂,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正确整合,不但把学生领入了恐龙王国,而且帮助学生形成了“恐”字的多种记字方法。

3、结合课前对恐龙知识的收集,漫谈看后感受。

生1:恐龙生活的原始地球风景很优美。

生2:霸王龙喜欢吃三角龙,刚才电影中的三角龙就是霸王龙喜欢吃的食物。

生3:老师,我知道恐龙分成两类,食肉和食草。

生4:不对,还有一种是杂食类的。

……

学生的看后感受与原有的经验交织在课堂中,课堂交谈缤纷出彩。

二、初读课文,提取读后信息

1、根据学生谈论引入课题:

师:多么辉煌的昨天,可是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人类却只能坐在教室里,从电影中观看恐龙,从博物馆和书籍中想象恐龙往日的灿烂、辉煌,曾经的光辉岁月。因为这些庞大的动物在地球上灭绝了。

板书:灭绝

2、进入情境《白垩纪公园》:

(出示课件《白垩纪公园》的画面,画面上各种恐龙在草地上生活着。)

师充满激情地引入:今天让我们跟着科学家到中生代的《白垩纪公园》去考察恐龙,去了解恐龙灭绝之谜有哪些说法。有兴趣吗?

生:兴趣极端浓厚大声说:“好!”

3、师生起立,互相问好,进入课堂状态:

上课开始,创设学生去《白垩纪公园》考察的情境,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建立良好开端。

4、学生通读全文:

师:31课就是白垩纪公园的各部分背景资料,同学们快去读读吧!请你读准音,读通顺句子。

生:自由读文

6、帮助博士,初读生字:

师:公园的创办者XX博士向我们推荐这些词语,谁能帮他读一读。

(课件出示XX博士部分生字新词)

7、生非常感兴趣地帮博士朗读,虽然有个别词语读错,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对生字朗读的兴趣。

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用这种富有乐趣的方法来初读生字,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被激起,他们能更积极地投入初读生字这一环节,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三、读中体会,学习恐龙的历史

(出示课件:以绿色的山谷为背景,山谷中出示第一段文字。)

1、游玩山谷,听读历史: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白垩纪公园的山谷。去听一听山谷为我们提供的资料。

师:范读第一段。

生:非常感兴趣听着,有的还随着老师一起朗读。

白垩纪公园考察的第一站:悠远的山谷,寂寞的恐龙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生说知识点,教师指导朗读:

生1:我读懂了人类的历史只有三四百年,而恐龙的历史却有两亿年。

生2:我读懂了人类的历史比恐龙的历史短多了。

生3:老师,两亿年是几年啊?

师:同学们,不但会读书,还能对书中的知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真棒!你们瞧,XX博士让我们数学数字来做比较。

(课件辅助出现:我的年龄10岁,人类的年龄4000000年,恐龙的年龄200000000。)

生:哇!差那么多。

师:是呀,那你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来表现吗?

生:个别朗读。

之所以创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现场表现看,学生不但会读书,还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说明他已进入文本。教师把语文数字用阿拉伯数字来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形象地帮助学生体会到了恐龙历史的悠远。虽然学生朗读表现各不相同,但都非常投入,能把对字对词的理解用自己的朗读来体现出来。这正验证了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四、以读代答,了解说法

1、提高要求,再次读文:

师: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请这一次比第一次读得有进步,读得更准确,更通顺。

生:自由朗读。

2、师生引读:

师: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

生1:一种说法是……

师:恐龙消失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第1组答:另一种说法是………

师:恐龙消失还有其他说法吗?比如?

生:比如………

文本引读完毕。

师:还比如?

生1:老师,没有了。

生2:还比如,地壳运动把恐龙埋在地下。

生3:还比如,恐龙放的屁太多太大把恐龙都臭死了。

新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应停留在教材本身所传达文字信息的基础上,而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补充,大力倡导“创读”。在这里,我们看见学生利用课外的知识和原有经验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

五、合作学习,深化说法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招聘启示:XX博士正在招收小小研究员,欢迎感兴趣的同学踊跃报名。要求:能说出一种以上恐龙灭绝的原因。)

1、师生合作学习第一种说法:

生:读。

师:谁能找到文章中的关键词,给第一种说法取个名。

生:寒冷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除了寒冷还有什么原因使恐龙消失?

生1:不会冬眠

生2:没有皮毛保暖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寒冷、冬眠、保暖、耐不住

师:谁能看着板书来应聘小助手。

生:我来!有一段时间………

应聘小助手的游戏类比文本阅读,既充满儿童情趣,又能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2、总结学法,提出合作学习要求:

师:要想应聘成功,我们要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研究说法。同学们,关于第二种说法的名字请四人小组来研究完成。

生:准备进入讨论。

师:你们准备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生1:我们组准备先把第二种方法读一读,在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恐龙灭绝的,最后给第二种说法起个名字。

生: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创导的探究方法,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学生合作之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合作的步骤对低段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观看录像,讨论说法名字: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请组长把为第二种说法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组1:黑暗学说组2:尘埃学说组3:食物学说

组4:行星撞击学说组5:死亡学说………

师:同学们,能说说理由吗。

生1:我们组为什么取尘埃学说,是因为尘埃遮住阳光,把地球变黑了。

生2:是行星把地球撞上了,才产生了尘埃。

………

生6:老师,他们说得都对,也有不对,所有这些的产生都是行星撞上地球才发生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最后一个同学分析更是技高一筹。你们瞧,白垩纪公园的梦幻剧场正在播放行星撞击地球的录像呢!

生:观看录像。理解“尘埃”(时间1分钟)。

语文课标更强调探究性的阅读,通过为说法起名字的游戏,我们看到学生对本段文本进行了有创意的多元阅读。

4、排序号,应聘小助手:

师:XX博士说,你们要是能完成这个排列题目,你们就应聘成功了。

生:排序号。

( )植物大量枯萎、死亡( )宇宙行星撞上地球

(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渐渐死去

( )尘埃把太阳遮住,地球一片黑暗( )食肉恐龙渐渐灭绝

六、巩固字词,书写指导

师:我们进入白垩纪公园的“冒险地带”勇敢闯一闯。同学们有兴趣吗?

生:有!闯关:

第一关猜字:一种大米( )。广场里面有条龙( )。

第二关大声读:恐龙、人类、庞大、躲避、耐不住、枯萎、死亡、灭绝、哺乳、偷吃、孵蛋、谜语、或者、书籍

第三关写字:亡肉耐类

识字量大了,我们不仅要在阅读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字,更应注意“细水长流”的识字规律,安排适合小学生心理的各项游戏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闯关游戏的成功使学生又一次体验识字的乐趣。

七、兴趣的延伸

(课件出示XX博士)

师:今天的游览快要结束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公园的创办者XX博士吗?

生:我想问博士,恐龙能复活吗?

生:我叔叔在挖泥时,发现了恐龙蛋的化石,这化石是不是真的,

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鉴别?

………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它往往是学生新的学习的开端。

附:教学体会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教学者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大胆使用教材,取得成功。

1、教学信息的搜集能力:

现代信息大量涌入学校,作为最基础的语文学科也充实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就对我们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搜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本堂课,我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搜集大量有关恐龙的资料和最新版的‘恐龙’录像,并从电影《侏罗纪公园》中得到启示,为学生创设了‘白垩纪公园’的游戏。这样,在课堂中,做到了与学生教学相长。

2、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读,提倡“创读”: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其实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剧本”,尤其是科学小品文。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验、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到的结论和观点也可能不同。本节课我坚持把握这一原则,对学生在第2种学说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并未加以完全否定,而是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谈想法。这样,不但能帮助培养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3、“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

本篇课文,生字较多,字形复杂。那么就让学生走近生字,走近文本,在创设的情境故事中,赋予每个生字生动的语言环境。如:白垩纪公园的山谷资料,XX博士的招聘启示。让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多次接触文本,多次朗读文本。并且组织各种语文活动重现生字,如:帮博士读字,闯关游戏等。学生在如此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认识了生字,而且体验了识字的成功感。

篇9:恐龙的灭绝

恐龙的灭绝》第二课时教学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积累词语。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能用“因为……所以”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点:知道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能用“因为……所以”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有层次的朗读,体会重点词语和用“因为……所以”          说出相信的一种说法等方法,使学生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时间   复习导入  1、复习有关字词,为进入课文学习做准备。          2、由词到句子,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进入情景。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1课(出示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现在猫头鹰博士要考考你们了,看你们还记得这些词语朋友吗?3、再把其中三个词放到句子了,你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4、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1、学生看课件读课题。   2、学生看课件读词。      3、学生自己读句子。4、读给大家听。   5分钟。       创设情景1、创设情景,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对恐龙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词语读得很准,句子也读得不错,还知道了这么多知识,猫头鹰博士可高兴了,他要奖励大家看一段恐龙的录像,想看吗?2、录像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1、观看录像。        2、谈感受。6分钟。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理清课文的层次。1、过渡:我们看到了两亿多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恐龙是多么庞大,可这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呢?你们想知道恐龙灭绝的原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里向我们介绍了几种恐龙灭绝的说法?3、你读明白了吗?课文里告诉了我们几种说法?4、归纳有几种说法。          1、读课文,思考。    2、说出有几种说法,说出哪种就再读一读。4分钟分层教学抓重点自然段在读中体会。                       略讲,此处思维难度小,体现长文短讲。1、你对哪种说法感兴趣?2、你对哪种说法最感兴趣,就把那个自然段再读读,然后给你的同桌讲一讲,如果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讲一讲就更好了。 第一种:a.把你认为的原因读清楚,b.恐龙自身还有哪些原因?c.这就是第一种说法,大家完整地读读。第二种:a.随着生说出示箭头。b.结合自己的了解用“因为……所以”再讲讲。其它钟用“因为……所以”说完再读读。3.除了这些原因以外,课下我们都搜集了恐龙的资料,你还知道有哪些说法?4.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人完全信服,所以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还是谜,我们今天只能在哪儿想象恐龙的辉煌,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1.说对哪种说法感兴趣。2.交流       3.汇报                4.说说自己了解的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15分钟指导写字认真写好字。1.出示“严寒”。2.说说怎么把这两个字写好看。3.指导评议。1.读一读。2.说出自己的看法。3.书写4.评议8分钟小结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恐龙的灭绝,课文学完了,你想说什么?谈感受。2分钟板书设计   31  恐龙的灭绝    谜

篇10:恐龙的灭绝

我从小就喜欢恐龙,于是我也买了不少关于恐龙的书,我知道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在书中是这样说道的,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物种灭绝发生过5次。

第一次距今4.4亿年奥陶纪,85%物种灭绝。距今约3.65亿年泥盆纪,第二次物种大灭绝。距今约2.5亿年二叠纪的第三次,是最严重的一次,96%物种灭绝。第四次1.85亿年前,80%爬行动物灭绝。第五次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恐龙灭绝了。

真是可惜啊!如果恐龙没有灭绝的话,那么现在这个世界该有多好玩啊!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11:《恐龙灭绝》观后感作文

我在暑假看了许多电视节目,有一天,我无意当中看到了cctv9频道的《恐龙灭亡》节目,看了一会感觉很精彩,于是我便坐下来专专心心观看节目了,

《恐龙灭绝》观后感作文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他们统治地球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为此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和推论,认为是由一颗小行星突然撞击地球所致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上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地玩耍,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的巨石从天而降[注: 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