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2022-11-20 08:19: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正一非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欢迎阅读借鉴。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篇1: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

不久前,一位教育厅长建议“废除高三”,理由是“高三反反复复复习,把孩子的思维搞得变形了,北京十一学校提供了更现实、更积极的出路:改造出不一样的高三来。

在今年毕业活动中的泼水节上,校长李希贵和同学们。

“成人礼”上的学生。

中国青年报报道:不久前,一位教育厅长建议“废除高三”,理由是“高三反反复复复习,把孩子的思维搞得变形了,使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对知识的兴趣磨灭了”。废除高三,只能是把高二提前变成高三。而北京十一学校提供了更现实、更积极的出路:改造出不一样的高三来。

升学率像一个魔咒。以提高这个数字为目的的教育改革,不是理想的改革。但评价一项教改的成败,在当下的中国又无法绕开它。北京十一学校届毕业生,三年前入校的中考录取分数线排在海淀区的第6位,三年后,高考(微博)600分以上的人数位居全市前三名,这样的成绩无疑将提振十一学校继续推进教改的信心。

上述高考成绩,不是题海战术的“战果”,而是在保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水到渠成的体现。学校如何保护学生,弱化高考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如何在这一年保持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如何让高三的教育坚持尊重规律、着眼长远,十一学校的探索给了我们启示。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这所拥有雄厚师资力量的学校进行的高三课改,难以在众多普通中学推广,但毫无疑问,它代表了一个正确的方向,至少,各地的“超级中学”有条件群起而改之。

6月8日,北京市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一些毕业生又出现在王春易老师的生物教室里,有的翻看教室书柜里没有看完的书,有的在探讨因高考暂时搁置下的问题,还有人就是来看看自己曾经照顾过的花草鱼虫。

十几天后,北京十一学校的这些孩子依依不舍告别了中学时代。在丰富的毕业活动中(包括谢师会、泼水节、毕业典礼和舞会),他们用拥抱、热泪、泼水和动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学校的情感,并为每位老师献上独特的“答谢词”和礼物(如乌龟抱枕、手工制作的元素周期表、贴有每位同学照片的相册)。

校长李希贵在泼水节上被学生泼得浑身湿透。他很享受这种看得见的“平等”,“反击”起来也毫不手软。

因为高考,高三几乎与“压抑、枯燥、疲倦”等词画上了等号,但十一学校想用“生动、淡定、有追求、很阳光”这些积极乐观的形容词重塑高三的形象。“高三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学生们愉快地度过。”李希贵说,“如果这一段时光没有过好,埋下痛苦、苦闷的种子,未来就会结出苦恼的果子。”

十一学校在过去一年,致力于改变适合“苦闷的种子”生根、发芽的土壤。它大幅度缩减课时与题量,把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活力,使得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依然保持对生活与梦想的热爱。

高三不改变 不是真正的教改

高三学年伊始,叶大家就向生物老师王春易提出:这一年,我不上你的课,也不做作业,行吗?她如愿以偿。

王春易32岁被评为特级教师,以引人入胜的讲课见长。她还批准了另外几名学生的申请。

在十一学校,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有申请不做作业、不听课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

总的来看,这所学校的高三显得有点“散漫”,它难免紧张,但压力已明显减轻。许多中学害怕看到学生松懈的状态,会刻意营造一种“高压”的氛围,把这些标语贴在教室:“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血狼精神,与我同在”。十一学校却在高三提出新的主张:“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底”,“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它重新定义了“课堂”的'含义,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指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些观点是全体教师讨论的结晶。

不过,要在高三继续这种“课堂”,一些老师担心高考成绩会受影响。普遍存在的观点是:教改只是高一高二年级的事,而到高三,放弃之前的探索,重新回到应试的老路,带着学生们一头扎进题海,是正常而现实的选择。

但王春易说:“如果高三不变的话,自主学习的改革就不是真正的变革。”她和生物学科组的同行,此前一年都在探索自主学习课堂,在高三是该坚持还是放弃,她也经历了犹豫和纠结,最终在去年6月18日的高三年级会上坚决表示:“我们绝对不会回到从前,绝对不会重新占领课堂,绝对不会像过去那样事无巨细地串讲每个知识点,不会再由老师总结梳理知识网络图,一黑板一黑板地写。”

学习有了动力 学习就会快乐

学校在争议声中以大幅度减少课时的方式,迫使教师们寻找新的教学策略:高三的每门课每周由6课时减少到4课时。晚上与周末都不补课,下午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自习。

一些从教二三十年的老师声称,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心里很不踏实”。

但化学组的一项统计表明:做完一套试题,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有问题,“如果在全班统一讲题,三分之二的学生只能是陪读”。而大部分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能得到解决,十道题中真正需要老师讲解的,可能只占五分之一。

老师们告别了“从头讲到尾,口吐白沫,还觉得时间不够”的状态,以前需要讲授8个课时的内容,现在只需讲两三节课。

事实证明,把课堂交给几十人主导远比一个人的表现更加精彩,而且避免了在高三反复炒“冷饭”的枯燥与低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使旧知识焕发新活力。

十一学校的毕业班学生不能只顾自己的学习,他们还需要承担起指导同伴的责任,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譬如叶大家,她复习生物的方式就是为同学“答疑”,她经常在教室里大喊:谁有问题就找我啊。

而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成为某堂课、某份试卷的“主讲者”。在马莱丝的班上,他们会按照名单轮流讲解英语试卷。“把一套试题分析透彻,比做很多套更有用。”她说,当时有“拼命要把别人讲明白的冲动”。

高三让人诟病的原因还在于它的急功近利,“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使得它成了机械应试的“重灾区”。但十一学校大胆提出“不唯高考,赢得高考”。他们认为,在高三还需要继续为“培养有想法的学生”努力。

有想法的学生都“有问题”。高三年级的老师乐于看到孩子身上萌发的问题意识。一些人开始质疑权威、教材或命题,让王春易感到欣喜。在她的课上,有价值的问题会得到表扬,而提不出好问题的小组则要接受“命5道题的惩罚”。生物课像它研究的世界那样多彩,由阅读课、小组讨论课、动手实验课、习题分析课、师生问题讨论课、教师精讲拓展课、试卷讲评课等组成。

语文教师黄娟在高三思考的,是如何让这门学科“植根于生活,关注人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不单纯为了高考”。

她引进“时评”训练学生的思考与写作,先后编成10个专辑,包括小悦悦事件、乔布斯之死、虎妈狼爸现象、动车事故等。在这些专辑中,没有“一言堂”,她提供观点鲜明的文章,以及深入多元的信息链接,供学生讨论。

十一学校也有高考前的“百日宣誓”,但它的主题耐人寻味,带着调侃的味道――“来真的”。誓词出自学生之手,但强调“心无旁骛,乐学为先”;“成败何惧,但求无憾”。

十一学校希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他们有了动力,学习就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事实上,近些年该校一直致力于课程开发和试验走班选课,希望建立起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分级分类课程体系。

高三学部副主任杜志华老师介绍说,这些学生从入校之日起,就被要求学会管理目标、时间、方法、毅力和身体。高三正是检验这一学习成果的时候。他们各自制定并努力执行与众不同的课表,那些独特的学习计划常常精确到“分”。

从期待老师写下一黑板、一黑板的知识点到自己通过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把书“由厚读薄”,再 “由薄读厚”,马莱丝说,这种感觉很美妙。“原来是画重点,到高三下学期,开始往里添东西,看到一句话,能想到某道题,以及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她强调说,“就是在看的时候,脑子里会蹦东西。”

樊世奇则表示,她已具备这种能力:对于历史、地理与政治几门课,只需要三四张A4纸就能归纳出一本书的重点内容。

把题海变成游泳池

生物组组长王春易和她的同事发生了争论。她主张每天布置给学生的题量,只能打印在一张A4纸上。但其他老师坚持选用B4纸,它比前者要大一倍。“我是组长,必须听我的。”王春易说。但老师们在排版上动了脑筋,把A4纸排得很密。

高三学部主任田俊说,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避免学生自主钻研和消化的时间被架空,是十一学校高三课改的重要思路之一。

克制厌恶情绪,反复做题,是无数考生的学习常态。6月8日,河北某中学的一名毕业生,在网上展示了她高中的大部分考卷,堆起来高达2.41米。

即便北京的中学,大都也不敢轻视题海战术。邓琪君的初中伙伴在另一所中学读书,她在电话中抱怨“每天除了听课就是做题”。“她连上一份卷子错在哪里都不知道,就开始做下一份了。”邓琪君说,“他们的作业是我们的好几倍,每天晚上还要补两节课。”

方习鹏是一位有27年教龄的物理老师。他说:“每年的高三,师生都很辛苦。就考那么点东西,做了太多太多的无用功,得不偿失。”

他在去年暑假迎来变化。高三年级组奋战两个多月,打破知识点的条块分割,编写出各学科的复习规划书,把精华浓缩在一至两本册子里(如化学规划书仅140页)。“如果老师能够对考

篇2:北京十一学校高考成绩通报分析

北京十一学校高考成绩通报分析

近日,北京十一学校发布201X高考成绩喜报,以下为喜报全文: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高考再创佳绩。

201X年高考,我校600分以上人数219人(其中文科600分以上人数21人,理科600分以上人数198人),是海淀区600分以上人数超过200人的`两所学校之一。600分以上人数继续位居北京市前列,且稳中有升,特高分段优势尤其明显,理科650分以上全北京市727人,其中海淀区374人,我校独占57人,占北京市的比例为7.84%,占海淀区的比例为15.24%。

理科统招生一本上线率100%,文科统招生一本上线率98.8%,整体一本上线率99.7%。北大清华(已保送13人)和著名高校顶尖专业录取人数值得期待。

201X年,我校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的特点得以进一步彰显,更多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及专业。我校国际部和本部出国班本届高三一共8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共收到310余份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商科、艺术、医学、工科等各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都有斩获,如英国的剑桥、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美国的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著名文理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纽约大学、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艺术学院;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皇后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荷兰的莱顿大学、海牙大学等。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相关文章:

下载word文档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高考不能代替梦想 北京十一学校破解高三困局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