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
“ab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
一、直接写出得数。(14分)
50×70=40×30=25×40=160×3=
60×40=200×7=12×30=22×4=
25×20=48×20=300×5=180×5=
18×3=60×6=35×4=72×2=
15×30=17×40=190×3=95×4=
185×4≈154×28≈592×21≈108×34≈
252×19≈313×32≈612×19≈710×38≈
二、我会填。(14分)
(1)70的14倍是,106与80相乘,积是()。
(2)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相乘的积是()。
(3)飞机每小时飞行850千米,4小时可飞行()千米。
(4)新城小学在校学生人数1068人,大约是()人。
刘老师身高169厘米,大约是()厘米。
(5)一只驼鸟奔跑的速度每小时58千米,可写作()。
小东在校运会“100米跑”中,跑出每秒8米的好,写作()。
(6)85×25的积是()位数。125×80积的末尾有()个0。
(7)在里填小“>”“<”或“=”。
180×5190×6460×3046×300
三、请你当裁判(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5分)
(1)250×40的积末尾只有2个0。()
(2)三位数乘最大两位数,积一定是五位数。()
(3)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
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204×50=1020()
(5)小华骑自行车250米/分,2小时行多少米?列式250×2()
四、细心选一选。(5分)
(1)125×40积的.末尾有()个零。
A.1B。2C。3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40倍,积也()。
A。不变B。扩大40倍C。缩小40倍
(3)8数49≈8000方框里最大可填()
A。0B。4C。9
(4)与480×40的积一样的算式是()
A。48×40B。24×800C。480×400
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根据75×40=30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8分)
150×40=75×200=25×40=
我发现了:
2、笔算(18分)
306×24=703×50=260×14=
480×70=65×390=42×102=
六、让我来解答:(36分)
(1)一士多店平均每天售出饮料350支,这个月(按31天计算)共售出饮料多少支?
(2)小东从家走到要20分钟,他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5米/分,小东家离大约有多少米?
(3)小华跑步的速度是5米/秒,他2分钟能跑多少米?
(4)张大伯把一车蔬菜送到菜市场,去时的速度40千米/时,用了3小时送到,返回时只用了2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5)打字员小芳每分钟大约打75个字,她打一篇文稿刚好用了40分钟,这篇文稿大约有多少字?
(6)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从广州火车站开往各个城市的列车行程表。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到达地点韶关济南南京桂林
速度(千米/时)1090
时间(时)32213
路程(千米)2402500
篇2: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试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试题
知识要点:①三位数乘两位数;②计算器的使用;③有趣的算式(算式规律的探索);④乘法交换、结合、分配律(简便运算)。 一、计算能力测试。
1、直接写得数。
42×20= 240÷5= 700×40= 707÷7= 60×12=
9600÷8= 30×62= 340÷4= 14×7= 810÷90=
2、列竖式计算。
178×46= 408×25= 37×235= 380×23=
3、用递等式计算。
360÷6×51 380+350÷70 (165-75÷3)×8
4、用直线把相等的式子连起来。
3×17+5×17 (22+44)×30
(18+4)×6 18×6+4×6
22×30+44×30 60×30-60×20
60×(30-20) (3+5)×17
三、我会解决问题。
1、学校组织植树劳动,平均每人植树4棵。一班有学生42人,二班有学生38人,两个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2、看表,回答问题。
(1)苹果和桔子一共多少千克?
(2)梨比桔子多多少千克?
(3)苹果每千克3元,桔子每千克2元,梨每千克5元,请问苹果、桔子、梨各买10箱,一共需要多少钱?
4、四、五年级每班有45人,每个年级都有5个班,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
篇3: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竖式计算456×65时,456与6相乘实际是
A、456×6B、2×456C、456×60
2.25×80的积,末尾有()个零。
A、1B、2C、3
3.637×15积的个位是()
A、7B、5C、2
4.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A、不变B、扩大2倍C、缩小2倍
二、判断题。
5.时间=路程×速度。()
6.一艘轮船的速度是340千米。()
7.三位数乘两位数积都是四位数。()
三、填空。
8.高铁的'速度是250千米/时,它表示()
9.25的6倍是(),25的110倍是()
10.一个篮球的单价是123元,买了26个,一共要用()元。
11.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80千米,它的速度是()
12.小明买了3枝钢笔用了8元,要买同样的钢笔9枝要()元。
13.神州九号绕地球一圈要97分钟,大约()分钟,绕地球30圈的话需要()分钟。
14.李妈妈去市场买梨,一箱要15元,买4箱送1箱,李妈妈一次买4箱梨,每一箱可以便宜()元。
15.根据42×11=462,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答案。
21×11=42×22=
420×11=(42÷3)×(11×3)=
16.填表
高铁汽车小火车
速度400千米/时54千米/小时
时间6小时8小时12小时
路程560千米
三、解答题。
17.列竖式计算
(1)703×21(2)472×35
(3)450×36(3)78×894
18.计算下面各题
(1)99+99×25(2)5300-125×8
(3)125×24+60(4)270÷(50-45)
篇4: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练习题
一、我会填。(每空各1分,共15分)
1、160的4倍是(),12个103是( ),125×80的积是()位数,积的末尾有()个0。
2、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3、根据6×50=300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18×50=()42×50=()
4、一只猎狗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5千米,可写作()。
小东骑自行车可达每分钟300米,可写作()。
5、一个农场去年收获小麦69731千克,大约是( )万千克。
6、计算16×300时,可以先算( ),再在积的末尾添( )。
7、下面算式中,不同的图形表示不同的数,相同的图形表示相同的数,如果
△+□=200,□×5=80,那么△=( ),□=( )。
8、李强走一步的距离是63厘米,他从家到一共走了498步,他家到大约有()米。
二、我会判。(对的打“√”错的打“×”)(每题各2分,共10分)
1、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有几个0。………………()
2、估算的结果一定比准确值大。…………………………………………()
3、396×3≈1188……………………………………………………………()
4、两个因数的乘积是300,如果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除以6,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5、路程×时间=速度…………………………………………………………()
三、我会选。(每题各2分,共10分)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A、不变B、扩大10倍C、缩小10倍
2、两位数相乘的积是72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那么积是()
A、7200B、720C、72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A、四位数B、五位数C、四位数或五位数
4、美园小区有五栋楼房,每栋有120户人家,小区共有()户人家。
A、600B、500C、125
5、798×27的积的最高位是()
A、万位B、千位C、百位
四、我会算。(共34分)
1、口算下列各题。(每题各1分,共16分)
72×60=250×40=73×20=75×40=
81×50=15×4=43×200=75×500=
600×50=70×40=92×50=30×14=
59×42≈32×61≈993×19≈701×289≈
2、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每题各3分,共18分)
162×20= 64×321= 713×15=
308×21= 24×130= 135×12=
五、我会列式计算。(每题各3分,共6分)
1、37的150倍加上3000的和是多少? 2、153个12相加和是多少?
六、我会解决问题。(1-4每题各5分,共25分)
1、从甲地到乙地有320千米,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能赶到乙地吗?
2、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照这样计算,一只山雀一个月大约能吃多少只害虫?(一个月按30天计算。)
3、新华书店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买4套儿童百科送1套。
每套45元
4、新纪元四年级共需要做3700朵纸花进行装饰,每班每天做纸花95朵,那么13个班3天能做完这些纸花吗?
5、思雨花屋一部分花的价格和九月份卖出的盆数如下表:
品种
单价/元142318
卖出的盆数/盆245102167
(1)每种花各卖了多少元?(3分)
(2)一共收入多少元?(2分)
※试一试。
□7□□□□
×36×□□
□□505□□
5□□□□4
□□00□0□6
篇5: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第一课时:口算乘法(例1)
一、教学内容:课文第45的例1,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六的第1-3题。
二、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技能目标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初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教学策略
1、本单元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检验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能够创造较为真实的模拟情景,产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卡片、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懒羊羊要去旅游,可以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它想同学们给它一些建议)
2、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以学生们喜爱的动画片中的人物喜羊羊创设情景,能迅速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探索计算方法
1、出示例1:
故事情节:懒羊羊出发时给灰太郎看见了,于是灰太郎去追喜羊羊。
我们来看看灰太郎能不能追上懒羊羊。
出示:灰太郎骑自行车追,1小时约行16千米。
懒羊羊坐在特快列车上,1小时约行160千米。
师:同学们能追上吗?
(1)灰太郎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2)懒羊羊坐特快列车上,3小时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3)灰太郎马上回家,改坐飞机。(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
灰太郎3小时可以飞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4)最后灰太郎抓住了懒羊羊。
2、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还是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中的人物,情节吸引学生进行枯燥的计算,目的使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有趣。
另外,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迁移到新课三位数乘两位数中去。
(三)尝试练习。
1、懒羊羊给灰太郎抓住的消息传到喜羊羊那,于是喜羊羊马上出发去营救。它来到灰太郎的家。可是门锁着。要打开这把密码锁必须要同学们帮忙。同学们愿意吗?
出示P46做一做(密码就是这些题目的答案)
同学们完成后展示多煤体把灰太郎的房子门打开。
2、门开后经过花园,花园里的花朵挡住了喜羊羊的路,喜羊羊须要同学们帮忙。
P47练习六第1题(每算完一棵花,就倒下让路)
【设计意图】
有了上面例题的讲解和训练,也因为有了旧知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所以教师把练习的重点放在引起学生兴趣方面做,让学生在计算学习、练习中减少枯燥的情绪。
(四)巩固新知
1、经过花园,前面就是关着懒羊羊的房间,在但是前面共有三个房间,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好吗?
(一起完成P47练习六第2、3题)
【设计意图】
巩固练习通过具体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让知识得到一个升华。
(五)课堂作业
调查我们身边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体会三们数乘两位数口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巩固,感受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八、教学检测安排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题
九、相关练习
书本上练一练和练习六中相关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
灰太郎:
16×3 =48 800×3 =2400
16×30 =480 800×30 =24000
懒羊羊:
160×3=480
160×30=4800
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P47练习六,第4、5、6、7、8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3、情感目标
(1)感受数学计算的乐趣。
(2)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学会协助与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重点
会口算两位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积在1000以内的进位乘法)。
四、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五、教学策略
1、本节课内容主要以比赛形式完成。吸引学生计算的兴趣。
2、辅助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补充一部分的练习。
3、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学生上课的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书本P47练习六,第4题。
揭示课题:口算乘法练习课。
2、P48第5题。
【设计意图】
复习上节的内容,作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做到巩固的作用。
(二)理解提高
1、第6、7题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两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意义与以前所学的乘法意义相同。加强巩固乘法意义的学习和理解。对今后乘法应用掌握有良好作用。
(三)拓展练习
第8题和思考题
【设计意图】这两题是提高题,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能掌握,所以教师讲解分析针对在课堂教学中“吃不饱”的同学。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准备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
巩固本节课所学,并作为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手段。
(五)板书设计
(板书有关的练习题解答)
第三课时: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彭亚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9页例1
【教学目标】
1、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 正确规范地计算和书写乘法竖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忆旧引新
列竖式计算: (1)145×2=(2)45×12=
学生先说一说列竖式计算乘法要注意哪些问题?再计算。最后再说说计算这两道题时分别运用了哪些旧知识?计算这两道题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例1
(一) 课件呈现题目: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提问: 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二)、估算。
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三)、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学生小组交流:(1)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2)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
(3)最后算什么?
3、指名学生上黑板,边讲解计算过程边完成板书。
4、找出学生一对一错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辨析,明确需要注意的问题。
5、沟通联系,归纳算法。
比较一下,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1、翻牌游戏:找找红色的两个数字相乘的末位数字藏在哪张牌下面。
2、三级跳:列竖式计算163×21时,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3、笔算竞技:比一比,哪组算得又快又准。
134×12 25×116
241×23 217×42
4、火眼金睛:先判断对错,再改正。
5、脑筋急转弯:不列式计算,你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吗?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计算四位数乘两位数,你有办法吗?下课试试看。
(设计意图:四位数乘两位数表面看只是对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计算的一次拓展,但实质是对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法则的一次检测,是对学生迁移类推能力的再次训练。)
第四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板芙镇板芙小学 杨忠华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殊性,培养迁移类推及概括等能力。
2、能用简便的竖式写法正确地计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会选择合适的算法来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逐步形成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及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察下列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出示:60×50 240×20 (板书:因数末尾有0)
2、你能口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学生猜一下,我们能不能用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呢?请看以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从类结构上为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学做铺垫。)
二、运算知识迁移,构建新知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鼓励学生提的问题,并评价,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老师能提一个问题吗?大家思考老师的问题包含了几个问题啊。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怎样列式?
(2)、怎样计算?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
A、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
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通过对比,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迁移类推的办法,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并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
(1)学生独立列式,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
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③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和探索;在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碰撞思维,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与碰撞中,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进一步学会学习与思考。)
(2)同学们这么聪明,我们就来练一练。
220×40 106×60 360×25 580×12
三、巩固计算,提升技能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修正。修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课件出示课前的交通工具时速集合图片,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提出相关问题,同桌互考互查。
(设计意图:新课程使课堂具有活力与温度,但课堂教学要想保持持久的活力与温度,练习题设计还必须有一定的层次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本身感兴趣。)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什么技巧吗?你今天学得开心吗?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八的第2、4题。
第五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练习八的5—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它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看搭载天宫一号火箭发射实况,让学生感知速度.
师:近段时间发生在中国的航天科技大事是什么?
9月29日21时16分,搭载着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科学家们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把天宫一号准确的送到太空。我们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短篇,火箭的速度快吗?
(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情感。】
2、关于速度,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3、揭示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探究新知
1、速度的含义
出示图片,介绍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动速度等等。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包括每分、每时、每秒、每天等时间单位,还要有在这些时间里行的路程。(单位时间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可以用速度来比较快慢,建立时间单位的表象,再通过交流每一个速度分别可以表示什么,深刻理解速度的含义。】
2、速度的统一表示
(1)小组讨论:速度的写法,读法。
10米/秒 读作:10米每秒 10米/时 读作:10米每时
(2)了解在生活中的速度。
猎豹 (图片)追捕猎物时的速度是120千米∕时.
火车(图片)全速行驶的速度高达2千米∕分
长征三号甲火箭(真实图片)的速度是8千米∕秒
嫦娥一号(真实图片)的飞行速度是8000米/秒
光的速度是298000千米∕秒(打雷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学习速度的统一写法的必要性。而不是把速度的统一写法直接的灌输给学生。】
3、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出示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学生先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答。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
(1)80×2=160(千米)
(2)225×10=2250(米)
【设计意图:从现实情景入手,探究求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式
在题(1)中,80千米/小时叫速度,2小时叫时间,行的距离叫路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速度×时间=路程
怎样求时间?(路程÷速度=时间)
怎样求速度?(路程÷时间=速度)
教师讲解: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的问题,叫行程问题,今天我们研究的就是行程问题。
【设计意图:梳理、小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八的第5题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
2、练习八第8、9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清晰。】
五、布置作业
1、用统一符号表示下列速度
(1)天蛾是一种昆虫,它飞行的速度每小时可达53千米,可以写作 。
(2)飞行速度最快的鸟叫尖尾雨燕,它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千米,可以写作 。
2、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做作业,加深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例3 (1)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80×2=160(千米)
答:2小时可行160千米。
(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米?
225×10=2250(米)
答:10分钟可行2250米。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总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教学,先让学生看嫦娥一号飞行的实况录象,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比较小军和小刚的速度及了解生活中的速度理解速度,总结出求速度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四年级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很适应合作学习,也很注重老师的评价。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六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 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请听游戏规则:老师说第一句,你们说第二句。看谁的脑子转得快!(开火车形式)
师:1只青蛙 生:4条腿。
师:2只青蛙 生:8条腿。
师:( )只青蛙 生:( )条腿。
…… …
2、那么在游戏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刚才同学们是怎么算出2只青蛙8条腿的?谁能列式?(4×1=4,4×2=8,4×3=12。。。。。。)
3、等号左边的两个数叫什么?等号右边的数又叫什么?(因数、因数 积)
[设计意图]: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青蛙“对对子”游戏这一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行为产生强大的内张力,并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学习。接着得出的这组算式,是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给他们成功的体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4
6×2= 20×4=
6×20= 10×4=
6×200= 5×4=
2、通过观察算式找出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会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生的推理过程,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思维的条理性,接下来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学生举例子,验证规律。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概括,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整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尝试练习:
(1)在4×5=20中,如果4不变,5乘 2倍,那么积也( )。
(2)在6×8=48中,如果8不变,6除以 3倍,那么积也( )。
[设计意图]: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应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4×13=52 24×300=7200
4×130= 24×30=
4×1300= 24×3=
40×13= 12×300=
400×13= 6×3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训练学生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变化的规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大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4、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5、算一算,想一想。你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对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练习九第3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不变 乘几 也会乘几
: 不变 除以几 也除以几
乘几 除以几 积不变
(0除外)
第七课时《乘法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解释估算过程,并能对估算结果做出合理性的判断。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具】主题图、课件、游乐项目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铺垫孕伏
师:学校将要组织同学们去秋游。你想去吗?在秋游前,学校安排老师去买一些饮料和水果。(出示图片)
问:谁能用一句话表达图中的数学信息。
生:“老师买酸奶用去153元,买果汁用去102元;买苹果用去101元”。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买饮料和水果大约用了多少钱?
生:153+102+101≈350
150 100 100
师:如果老师刚好带350元,你认为够了吗?指名生说理由。
师:刚刚我们在计算时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加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会常常遇到一些需要用乘法估算来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让学生回忆加法估算的方法;2、初步理解估算结果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师:这次秋游,我们将要乘车去游乐场玩(出示课本60页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四年级一共需要104套票)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准备多少钱买票比较合适?)(此环节的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准确把握题意。)
师:谁来把这道题完整地给大家说一说。(指名学生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用估算,算式是:49×104)
2、学生自主探究估算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一种估算方法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作指导。
(2)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估算情况与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的回答有:
方法一:49 × 104 ≈ 5000(元)
50 100
方法二:49 × 104 ≈ 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 × 104 ≈ 5250(元)(此种情况较少出现)
50 105
3、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师:肯定同学们的方法之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切合本题题意?为什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意见。(此环节目的在于: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3、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并说明理由。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讨论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
(生A:我认为第一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题,因为它把第一个因数看成整十数、把第二个因数看成整百数,计算又快又简便。生B:我认为第三种方法好,因为把104看成105,估算出来的钱数更接近准确值。生C: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好,因为它把104看成105,不便于计算。生D: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适合本道题目。由于把104估成110,这样算出来的5500元肯定超过准确值,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或者想玩其它的游乐项目,老师还可以应付得了。这个同学考虑问题真周到,大家给他鼓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了准确值。那么我想知道准确值是多少?(5096)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5、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比较多的同学都认同第二种方法了吗?原因非常简单。(因为第一种方法估算出来的钱数比准确值小,钱带少了就有同学上不了车,去不到游乐场,第二、第三种方法由于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估算出来的钱数肯定够,但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方法比第三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今天我们所学的乘法估算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所以,以后我们再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非得采用四舍五入来取近似数。这个道理你弄明白了吗?
三、创设情境,轻松一刻
师:门票和车票的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赶快走进游乐场吧。(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部分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你喜欢玩哪一个?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此环节的设计依据是:1、四年级学生高度注意保持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中要注意调节;2、四年级学生仍然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事物,对抽象的东西不感兴趣。)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想玩这些游乐项目,你们的愿望马上就可以实现!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学生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9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学生,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我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五、反思回顾,自主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参与了“秋游活动”,请大家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
篇6: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应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 激情导入
孩子们,在今天上课之前,请孩子们仔细看大屏幕上的题,你们会计算吗?大屏幕呈现45×12
谁来列竖式计算出结果呢?你们计算对了吗?
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我们让他来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说的很清楚,值得表扬!
你们是这样想的吗?这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内容,现在稍作改动,你还会吗?板书145×12
这两道题有什么区别?
这节课,我们就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明确目标
请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1)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 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我们找一名同学来读今天的学习目标。
3. 预期效果
通过刚才的表现,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达成今天的目标,你们有信心吗?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请看任务一
师:根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如何列算式呢?
生:145×12
师:为什么要这么列算式呢?
生: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从该城市到北京用了12小时,求该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谁来说一下145×12大约是多少呢?
生1:150×12=1800
生2:150×10=1500
生3:145×10=1450
师:看来145×12的积大约在1500至1800之间,更接近于1800.那么145×12的准确答案是多少呢?面对新问题,我相信同学们各有高招,现在进行小组讨论,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准确的算出计算结果来。好,开始吧!
2.小组讨论。
3.展示交流。
师:今天的讨论很激烈,小组意识很强,参与的人数很多,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表现感到骄傲。下面我们先请最先举手的小组来说。
组1: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拆分成10和2。计算结果如下:
145×10=1450 145×2=290 1450+290=1740
师:你们组的创意很独特,把掌声送给你们组。其它组还有吗?
组2: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2×6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2=290 290×6=1740
师: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问题。还有吗?
组3: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2写成3×4的形式。计算结果如下:
145×3=435 435×4=174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妙,我很佩服你们。
组4:我们是组,下面由我代表我们小组来汇报。我们是这样算出来的。把100拆分成100+45,计算结果如下:
45×12=540 100×12=1200 1200+540=1740
师:你们的表述很清楚。还有吗?
组5:我们是用列竖式的方法写出来的
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
师:同学们挺清楚了吗?哪位同学也看着竖式说说计算过程呢?生说。
师:你真勇敢。大家看着这道题把计算过程说给同桌听,好吗?
师:一道题,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法,你们真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这么多的算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法2和法3是有局限性的,有的两位数就拆不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比如137×13,这样的算式很多。
法1实际上和法5是有联系的。
列竖式的好处是方便,好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笔算,通常是列竖式来计算的。
你听清楚了吗?
要想知道大家算的结果对不对?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先来算一下。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当正人,用计算器算出结果。
看来大家笔算的结果都很准确,我们再做较大数的运算时,可用计算器来验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实际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非常多,谁来举个例子。生说。
列竖式计算以上题目,观察积是几位数?可以找其中的一道算式的计算过程讲给大家听吗?想想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可能是几位数。
现在开始核对答案。我们找一个小组说说他们的结论。
任务二
实际上,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在生活中的用处还是蛮多的,大部分同学了解摩天轮,其实摩天轮里也有数学问题,请看任务二。
大家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掌握的都不错。这节课马上接近尾声了,你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三、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请拿出检测题卡,时间为3分钟。
2. 结果反馈。现在同桌互换,核对答案。全对请举手。错的知道自己哪儿错了吗?不会的请对的同学帮忙。
3. 反思总结。
课已结束,现在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吧!短短的四十分钟,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希望大家带着自己的收获去数学王国里追寻属于自己的乐园!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7: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测试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测试题
一、看谁算得又快又对。(6分)
24×3=41×6=52×8=36×5=
18×10=150×6=200×8=120×3=
7×6+4=4×5-9=208×6=55×6=
二、认真填空、细心读题。(每空1分,共15分)
1.75×40的末尾有个0。
2.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最少是()位数,最多是()位数。
3.一只奔跑的小狮子速度是每分钟600米,可写成()。
4.根据15×20=300,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
15×200=15×40=5×20=
15×60=75×20=30×40=
5.两数相乘,积是18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积是()。
6.时间×速度=()。
7.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位数。
8.小华每分钟打字102个,大约是()个。本校有学生3104人,大约有()人。
三、细心判一判。(对的画“√”,错的画“×”)(6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
()2.估算的结果一般比准确数要大一些。
()3.两个数相乘,一个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也会扩大。
()4.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两个0,则积的末尾只有两个0。
()5.在一个非零整数的末尾添两个0,这个数就扩大了100倍。
()6.三位数乘两位数,如果因数的末尾没有0,则积的末尾就没有0。
四、用竖式计算。(12分)
437×39=28×345=54×112=
305×16=190×17=280×50=
五、请你帮我估一估,再连线。(10分)
39×303219×3122×659288×21019×398
1140008000600060000
六、脱式计算。(12分)
32×14÷(25×4+12)165×70÷5
912÷3×88375×29-875
七、再○里填上“>”、“<”或“=”。(6分)
150×5015×50027×0×27023×4032×30
180×30210×30600×10700×845×2090×10
八、填一填。(14分)
因数15150150015150
因数33303030
积
先算出每组第一题的积,然后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65×2=25×3=140×4=
65×20=250×3=140×12=
650×20=250×30=280×4=
九、解决问题。(共19分)
1.六一儿童节到了,准备发蛋糕,18个班,每班108人,还需要50个备用,应该准备多少个蛋糕?(4分)
2.一只母鸡一个月下蛋27个,360只母鸡三个月大约可下多少个蛋?(4分)
3.我国的花卉品总丰富,百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的品种是百合花的17倍。杜鹃花有多少个品种?(4分)
4.水果店运来235箱水果,每箱可卖55元,已经卖了210箱。(7分)
(1)已经卖了多少钱?
(2)总共可收入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篇8: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乘到哪一位,积的个位就与哪一位对齐,哪一位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0时,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0。中间有0时,这个0要参加运算。
2、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3、因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的估算方法:先把两个因数的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把这两个近似数相乘。
【补充知识点】
1、估算方法: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也就是估算的方法问题;
2、利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注意,第二步的乘积末尾写在十位上。
3、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
中间有0也要和因数分别相乘;末尾有0的,要将两个因数0前面数的末位对齐,用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之后在落0,有几个0落几个0。
实际生活中的估算: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估算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a、350名同学要外出参观,有7辆车,每辆车有56个座位,估一估要几辆车?
b、桥在重量3吨,货物共6箱,每箱重285千克,车重986千克,这辆车能过去吗?
【知识点】
估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要将因数估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估算时注意,要符合实际,接近精确值。
篇9: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说课稿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为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都将直接迁徙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因此,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明白和探索关不会感触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长,盘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长,盘算中就会出现种种差别和环境。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黑白常须要的。课本在摆设这一部门内容时,有如许一些特点:(1)建立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情境,在办理题目标历程中教学盘算,并在生存中找到它的原型。(2)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造就学生迁徙类推能力。(3)适当加大练习量,同时体现弹性要求。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设想
我这节课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方法、实践与应用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同学们,你们爱不爱旅游”问题出发,引入本课例题教学。出示例题,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直接列出算式,然后引出课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四个层次的教学: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145×12
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且允许小组间可以互相讨论。
2、交流算法,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说,只要学生说的是对的,不管是复杂还是简单,教师到给予肯定,这也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3、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
4、师生共同总结计算方法。
(三)实践与应用
1、计算:124×35
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2、改错关键:这个关键计同等个数学医院的改错训练,通过改错又一次的夸大了细致点,而这细致点正是本课的难点。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本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三位数呈两位数的算法是怎样的?。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篇10: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练习试卷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练习试卷总结
1.圈一圈,连一连。(共8分)
2.数一数每种花各有几朵,写一写。(共5分)
3.从1顺次连到5。(共4分)
4.涂一涂,填一填。(共10分)
(左) (右)
把左边的`3个 涂上红色;把右边的5个 涂上绿色;给从左边数排第5的 涂上黄色。
绿 比红 ( ),红 比黄 ( )。(填“多”或“少”)
5.请你填上合适的数。(共12分)
5>( ) ( )<3>4
2<( ) 3<( ) ( )=( )
1<(>( ) ( )<( )
6.要使盒子里都是5个皮球,每个盒子里要添上几个皮球?请画上去。并写数。(共16分)
7.把4个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写一写。(共6分)
8.请你先写数,再填空。(共10分)
9.比一比,看谁吃得多。(共12分)
( )( )( )( )( )( )( )( )
10.看图回答问题。(共9分)
一共有( )个人在排队买票, 排在第( ), 排在第( )。
11.把5枝花插在两个花盆,有几种插法,请写出来。(共8分)
篇11:《三位数乘两位数》小学四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篇12: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游乐场的活动”引入,计算游乐场的门票钱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的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
2、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
3、自主探索:具体计算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没一步计算的算理。
4、巩固练习:根据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集体议一议,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以巩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5、这节课中有两个地方,没有很好的把握学生生成的资源如:在课前有计算门票钱时,有学生说有竖式计算没有进一步追问。还有在巩固练习估算时,有学生说大约是4400,由于时间关系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想法。
篇13: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教学反思
加强估算是新课程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也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二轮,我们对估算的认识可能还没有真正到位。估算教学的核心在哪里?估算教学中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孰轻孰重?《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整个教学环节本着“简约不简单”的原则,力求完成目标,解决难点。尽管课堂上感觉线条比较流畅,估算方法及估大估小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到位,但我心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学生估算思想的渗透没有落实到位。换言之,估算方法的强化,弱化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有种“为了估算而估算”的味道。
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种树的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四年级大约植树多少棵?然后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选择什么计算方法。学生回答:估算。如果我能马上引导:为什么?那么可能孩子就会留意:题目只是要求一个大约的数值,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这样可能会对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引导的作用。
让学生自学,再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小组内的交流、小组和小组的交流到最后全班师生的集体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在交流中达成对于最符合实际的估算方法的认可。
在练习设计上渗透估算思想。我感觉孩子对“估大、估小”有比较清晰地认识。而在解决问题环节,我认为处理的不太好,尤其是最后一道题目:阶梯教室的座位够坐吗?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发现,95%的孩子用笔算的方法进行判断,这在几次试讲过程中没有发现类似情况。其实,现在想想,这是多好的课堂生成的资源啊。但由于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的欠缺,没有好好抓住这个没有预约的精彩点。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是为了估算而估算,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估算思想的渗透不到位。其实真正的估算教学是一种思想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思想的渗透则尤为重要。所以,我的教学过程,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出发,如购买门票、购物付钱、活动经费等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使他们体会到估算就在我身边,感受到估算的实用性,激发估算的兴趣,积累估算的策略,培养估算的意识。然后,在估算过程中重视引导,鼓励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而这些情境的利用,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这不恰恰就是估算意义的所在吗?对于估算,很多同行们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如果我们能对估算的意义、估算的价值、估算的策略进行深入的学习领会,那么估算,一定会成为师生思维火花碰撞的一个亮点。
这节课在相互交流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有几个学困生很少开口发言和回答问题,他们总是怕说错了别人会笑话他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多留意这几个学困生,把每一节课中比较简单、容易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让他们树立起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14: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篇15: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岛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师:根据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生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师:要求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生列出算式213×15 或15×213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怎么想的?
师:求15个213米就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过估算,谁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213≈00×15=3000 大约3000 (板书)
师:他把213看成整百数,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2)师:准确的'结果是多少?你会算吗?
(有的同学跃跃欲试,有的摇头…… )
师:看来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先来回顾一下,关于乘法的计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整十数的口算。
师:能不能借助于这些知识自己尝试算一算呢?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师巡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3)全班交流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
生:213×5= 1065 213×10=2130 2130+1065 =3195(师板书)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 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也是3195。
师:有疑问吗?为什么要把15拆开呢?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
师:原来他把15拆成10和5,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
再来看第二种:200×15=3000 13×15=195 3000 + 195 = 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于3000再用13乘15等于195,加起来就是3195。
师:谁能看明白她的算法?
生:他是把213拆成了200和13。
师:为什么这样拆呢?
生: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
第三种:213×3=639639×5 = 3195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 = 3195。
生:他把15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还有第四种:他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
篇16: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依据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感知新知,注重学生相互交流、启发、探索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勇于动脑,敢于质疑,大胆探究,给学生提供了大的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1、创设情景,富有吸引力,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出示秋游活动图片,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由问题背景应该准备多少钱引入估算的学习。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49104的估算和计算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从选取学生最熟悉的事件作教学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篇17: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
一、填空题(1-2每题 3分, 3-4每题 10分, 共 26分)
1. 34=( ),读作( )乘以( )等于( ).
表示( )个( )连加.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 5个2相加:______________
3.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口算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三、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6分 )
1. 被乘数是4,乘数是3:____________.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
3个4连加:______________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看图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2. 看图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3. 看图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五、其它题(1-2每题 6分, 第3小题 8分, 共 20分)
1.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35____________
53____________
2.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1)24
(2)42
3. 把左右两边意思一样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2+2+2+2A 53
(2)4+4+4 B 35
(3)5+5+5 C 24
(4)3+3+3+3+3 D 43
六、选作( 10分 )
小立有3本书,兰兰、明明、亲亲的书都和小立同样多,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
口答:他们一共有( )本书.
篇18: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
一、填空题(1-2每题 3分, 3-4每题 10分, 共 26分)
1. 3×4=( ),读作( )乘以( )等于( ).
表示( )个( )连加.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5个2相加:______________
3. 把口诀补充完整.
( )二得二 三( )十二 四( )十六 三三( ) 二( )得四 ( )得一 二( )得八 ( )四十二 二三( ) 一( )得四
4. ○ ○ ○ ○
○○ ○○ ○○ ○○
加法算式: .
相同加数是( ),有( )个相同加数,用( )做被乘数,用( )做乘数.
乘法算式: .
二、口算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2×2=
3×4=
4×4=
2×3=
2?2=
2+2=
4×3+4=
4×4?2=
2. 3+3=
3×3=
3?3=
2×3=
4×1=
17?9=
3×2+3=
4×1+6=
3. 2×4=
20?9=
3×5=
18+7=
5×5=
28+8=
3+3+2=
4×1+8=
三、文字叙述题(每道小题 3分 共 6分 )
1. 被乘数是4,乘数是3:____________.
2. 写出乘法算式,计算出结果.
3个4连加:______________
四、应用题(每道小题 8分 共 24分 )
1. 看图列式计算:
ΔΔΔ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ΔΔΔ
ΔΔΔ
ΔΔΔ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2. 看图列式计算:
ΔΔ ΔΔ
ΔΔ ΔΔ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3. 看图列式计算.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五、其它题(1-2每题 6分, 第3小题 8分, 共 20分)
1.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3×5____________
5×3____________
2. 根据下面的算式画图.
(1)2×4
(2)4×2
3. 把左右两边意思一样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2+2+2+2 A 5×3
(2)4+4+4 B 3×5
(3)5+5+5 C 2×4
(4)3+3+3+3+3 D 4×3
六、选作( 10分 )
小立有3本书,兰兰、明明、亲亲的书都和小立同样多,他们一共有多少本书?
口答:他们一共有( )本书.
篇19: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后教学反思
我教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
(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试卷的总结】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