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元稹菊花课件

元稹菊花课件

2025-01-22 08:38: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ing09110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元稹菊花课件,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元稹菊花课件,供大家阅读。

元稹菊花课件

篇1:元稹菊花课件

元稹菊花课件

元稹的《菊花》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教材分析]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词句的理解、情感的体会、引发想象是难点。可以借助注释、插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从理解诗句的意思入手,启发学生想象,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学为主,可借助于字典和注释自己试读试讲对不懂的地方,可展开小组和全班的讨论。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展开想象,逐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纲: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②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学生自学。

3、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理解古诗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它花了。

四、重点探讨: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篇2:菊花 元稹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篇3: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白话译文】

丛丛秋菊围绕房舍,好似到了陶潜的故居。围绕篱笆观赏菊花,不知感觉太阳西斜。并非我特别偏爱菊花,只是秋菊谢后,再也无花可赏。

【赏析】

前代诗人中吟咏赞美菊花的很多,如东晋陶渊明尤喜爱菊花,并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唐代诗人杜甫《云安九日》云:“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同时代的白居易亦有“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之句。这些诗句中,诗人特别歌咏赞叹菊花能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不畏严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机。贞元十八年(8),时年二十有四的元稹正在长安待选,踌躇满志的诗人面对秋冬时节却春意盎然的菊花,写下了这首咏菊诗,表达诗人对于菊花的由衷喜爱。

一、二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缠绵痴迷于菊花的“爱菊图”。语言直白浅露,平铺直叙,却充分描绘出诗人对菊花流连忘返的痴迷与喜爱。尽管只短短的`十四个字,但却从三个层面表达了诗人的爱菊之心。第一个层面,“秋丛绕舍似陶家”,以“陶家”的典故说明诗人宅院周围秋菊盛开的绚丽景象;第二个层面,“遍绕篱边”四字表明诗人因陶醉于秋菊的美丽而绕篱欣赏,品头论足。第三个层面,“日渐斜”三字证明诗人欣赏菊花时间之长,尤其是一“渐”字,充分展现出时间渐渐流逝而诗人浑然不觉的精神状态,足见诗人爱菊之深。

三、四句则为我们揭示出诗人酷爱菊花的原由。有人因菊花姹紫嫣红的色彩而爱菊,有人因菊花清隽高雅的香气而爱菊,那么诗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呢?答案最终揭晓:原来是“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是因为菊花的色彩与香气吸引了我,而是因为寒冬时节,除了菊花就没有其他的花可以欣赏了啊!在此,诗人紧紧抓住菊花在百花中最后凋谢这一自然现象,再一次表达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而由此延伸的,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诗人对菊花不惧严寒、不屈不挠精神的赞叹。

同为咏菊诗,元稹这首诗却能在平常的题材中发掘诗意,看似平淡,却含蕴极深,不愧为咏菊诗中的名作。宋人王安石也曾作《菊花》诗,其诗云:“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与元稹咏菊诗相比,其高下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此诗一出,即广为传诵,其好友白居易更是对此诗念念不忘,他在《禁中九日对菊花酒忆元九》中写道:“赐酒盈杯谁共持,宫花满把独相思。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相思只傍花边立,尽日吟君咏菊诗”,只此二句,已足见元白二人相交之深,相思之苦了。

篇4:元稹:菊花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篇5:菊花 元稹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元稹,此诗是一首赞美菊花的诗,诗中指出了为何赞美菊花,下面是此诗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菊花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菊花字词解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菊花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资料: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南人,唐朝著名诗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六世祖隋兵部尚书元岩受赐宅邸,迁居长安。8岁丧父,随母郑氏赴凤翔“依倚舅族”,14岁在长安参加明经科考试,15岁明二经及第,22岁守选期满,始授散官将仕郎。25岁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元和四年(8)为监察御史。长庆元年(8)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出任御史大夫、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大和五年(831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赠尚书右仆射,次年7月归葬咸阳洪渎原祖茔。

元稹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

篇6:元稹《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鉴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阅读:元稹《谴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的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从前和你开玩笑,你说的那些死后的事,现在都一一应验,摆在我面前了。你的衣服我已经按你说的施舍给了别人,可是你常用的针线盒,我还保存着。但自己不忍打开看,怕自己伤心。我因为想着过去和你的情谊,对曾服侍过你的婢仆也都特别怜惜。我过去苦于没有钱交给你,让你过得更好,现在有了钱,你却不在了,我梦里便时常出现送钱给你的情景。这样的疼痛思念,大概是丧妻之人都难免的吧?哎!贫贱的夫妻总是不能如意,不能让自己的心爱人过得更加幸福……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呀!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情之深、爱之切、思之强、痛之烈。怎么能不令人动容? 读了这三首元稹写给自己以故爱妻的诗后非常感动,不由自主的去想元稹的妻子是什么的女子呢? 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元稹如此这般的想她?……“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妻子怎么能不令元稹珍爱呢?“贫贱夫妻百事哀”说出了天下许多贫贱夫妻的共同心声,“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可惜这样的妻子和元稹同苦七年而却未能等到能同甘的那一天,难怪元稹如此悲伤思恋她……全诗可谓言浅意深,如平常的语言,像是元稹在和妻子说心里话,叙述自己思念的心声。没有强烈的抒情,但正是这种平淡的述说心声却更加感人致深,给人与强烈的震撼……

可以断定这三首《谴悲怀》不是同一时间写出来的,一二首应该所作时间较早,而最后一首则时间较晚。不知道元稹作了多少首悼念怀念妻子的诗,但现在还能看到的就有三十多首。元稹大概是古人写给妻子诗歌最多的一位诗人了,他的许多诗篇都不由自主的有他妻子的影子。可以想象,元稹的后半生都在怀念着自己的妻子。

我有幸知道元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元稹写给她的诗篇除了这最著名的《谴悲怀三首》,还有《离思五首》、《六年春遣怀八首》、《杂忆五首》等等,可以说篇篇都感人至深。我们从这些诗篇里可以想象韦丛是一个贤淑美丽的女人,还可以知道元稹是一个痴情感恩的男人。

由于元稹写给爱妻的诗太多,而且都很感人。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注解再多发感慨了……但《离思五首》其中的第四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一定要再多说说,可以说这首是元稹写出的最著名的名句之一。这首诗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感人的不能再感人了……

这首名诗我早些年就读过,但当时没有懂,因为不知道是写给谁的?写的是什么?以为和李伤隐的数首无题诗一样高深晦涩难懂不知所云。但后来读到元稹写给爱妻的许多诗篇,才知道这首诗是写给他以故爱妻韦丛的,忽然发现这首诗的是实在难得的好诗。这是对爱人的最高赞美与最深的深情思念怀念。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给予人无限的想象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篇7:菊花元稹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

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篇8:元稹菊花古诗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篇9:元稹《菊花》翻译

元稹《菊花》翻译

菊花

唐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注释

⑴秋丛:指丛丛秋菊。

⑵舍(shè):居住的房子。

⑶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⑷遍绕:环绕一遍。

⑸篱(lí):篱笆。

⑹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⑺尽:完。

⑻更(gèng):再。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扩展】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1-2]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文学

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其四)、《遣悲怀三首》、《兔丝》、《和裴校书鹭鸶飞》、《夜池》、《感逝(浙东)》、《晚春》、《靖安穷居》、《送致用》、《宿石矶》、《夜坐》、《雪天》、《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织妇词》、《夜别筵》、《山枇杷》、《所思二首》、《斑竹(得之湘流)》、《竹部(石首县界)》、《白衣裳二首》、《鱼中素》、《酬许五康佐(次用本韵)》、《一至七言诗》等。

其中《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

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元稹的诗全集

2.元稹的诗

3.元稹的诗词

4.唐代诗人元稹的诗

5.元稹的诗写妻子的

6.元稹的诗贫贱夫妻百事哀

7.诗人元稹怎么读

8.读元稹悼亡诗有感

9.元稹诗选

10.元稹《艳诗·会真诗》赏析

篇10:元稹《菊花》阅读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秋丛,即丛丛的秋菊。

1. 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2分)

2. 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2分)

3.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4.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5、第一句的“绕”字写出菊花 的景象,第二句的“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 的情态( 2 分)

参考答案:

1.第一句“绕”字写出菊花满院盛开。第二句“绕”字写出诗人赏菊时入迷、留连忘返(各1分)

2.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2分,用“此花开尽更无花”回答得1分)

3.表现作者喜爱、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4.寄托了作者对坚贞不屈,独立孤傲个性的欣赏,对高洁隐逸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5、(1)满院盛开 入迷、流连忘返

篇11:菊花诗元稹

菊花诗元稹

《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简析】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篇12:元稹 《菊花》赏析

元稹 《菊花》赏析

元稹的《菊花》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全诗主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作者】

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

【注释】:

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么的!

鉴赏

菊花,不象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篇13:元稹《菊花》赏析

元稹《菊花》赏析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①秋丛:指丛丛秋菊。

②舍:居住的房子。

③陶家:陶渊明的家。

④遍绕:环绕一遍。

⑤篱:篱笆。

⑥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

⑦尽:完。

⑧更:再。

译文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拓展阅读:元稹:诗写得再好也是一只政治动物

除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那首外,元稹还有一首悼念亡妻的诗也很经典,其中还产生了一个名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只是这句话已被现代人习惯性的严重歪曲,我们先看诗。

《遣悲怀》之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昔日开玩笑设想的一些谁先走就怎样怎样的事,没想到这么快就发生在了眼前。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为了怕睹物思人,我把你的衣服都布施送给别人了。虽然衣服已经快送完了,但你做衣裳的针线盒我还是舍不得打开。

“行看尽”,就是眼看快要完了。这两句太煽情了,令读者感同身受,催人泪下啊!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因为怀念你,爱屋及乌的我对你生前的婢仆也格外怜爱。我这段时间还经常梦到你,梦到你我便为你焚纸烧钱,怕你在下面受苦。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死别,固然是人所不免的,但对于同贫贱、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一旦永诀之后,想起从前的点点滴滴更是伤心啊!

要知道,那时候元稹的官已经做到监察御史,比之前的条件好多了,可出身富贵的韦氏却没能跟着他享什么福,而且他在成都出差期间还彻底出轨(肉体和灵魂都出,出得很彻底),和薛涛同居了三个月,想来元稹对此也多有歉意,所以才会有此句。

“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是元稹思念亡妻之语,想到以前贫贱时的旧事,处处都很伤心。“百事”是泛指以前的点滴往事,但现在则多被误读为,夫妻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天天吵架,呵呵,也算一种解释吧!

前面多次提到过薛涛,这里也顺便说几句。薛涛其实是个歌女,但可不是一般的歌女,她和当时很多大官、大文豪都有不寻常的关系,包括韦皋、武元衡、白居易、杜牧、张籍等,当然纠缠最深的还是元大人。由于文才过人,薛涛在文化史上名气超级大。成都有个望江楼公园就是为纪念她修的,望江楼里有一副对联,是光绪年间的四川总督刘秉章写的: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批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个评价非常高,认为薛涛完全有资格和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平分秋色,其影响可见一斑!

薛涛本是官宦之女,由于她父亲薛郧亏空钱粮,她受牵连被没入乐籍,成为官妓。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韦皋发现了这颗明珠,特别将她召到府中侍宴赋诗,薛涛即席赋就《谒巫山庙》,诗中写道: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这里又提到“巫山云雨”的典故,所以元稹那个巫山到底是不是说他老婆还两说,但他说是,我们权且就信他一回吧!呵呵。

湖南书法名家曾利平作品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居然破格向朝廷举荐她作“校书郎”(一说为武元衡所奏)。“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这项工作的门槛却很高,按规定,只有进士出身的人才有资格担当此职,元稹、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职位上做起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女子担任过“校书郎”。

在薛涛众多恋人中,元稹应该是她爱得最深也伤害她最深的人。元和四年(8)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他久闻薛涛的芳名,所以到蜀地后,特地约她在梓州(现在绵阳一带)相见。与元稹一见面,薛涛一下就被这位小她十岁的“小弟弟”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征服。

人到中午的薛涛,爱情之火一经点燃,显得比少女还要炽烈。想见后第二天,她就天真地写下了《池上双鸟》:

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

更忆将雏日,同心莲叶间。

这完全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写的,所以《诗经》里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个“说”其实是通假“脱”,是说男人陷入爱河,还犹可解脱,而女人一旦陷入爱河,就非常危险,不容易解脱了!果然,同居了三个月,薛涛的春梦就该醒了。人家元大人由于工作关系必须回洛阳,接下来就只能靠写信以解相思了。

开始一段时间,元稹还是“青鸾有信频频寄”,薛涛当然非常激动,两个著名诗人的过招都能挠到对方的痒处。薛涛为了方便写情诗,还改造了造纸工艺,发明了一种情诗定制彩色信笺,后世人称薛涛笺。薛涛造纸所用的那口井被后世称为“薛涛井”,整个望江楼公园就是依托这口“薛涛井”而打造出来的,所以薛涛在文化史上的名气也不是浪得的。

可是后来元稹慢慢开始疏远她了。原因很简单,元稹是个政治动物,他永远不会娶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歌女,去断送自己的政治前程的。可惜,薛涛开始没能认识到这点。薛涛毕竟也不是小女生了,看穿了逢场作戏分分合合的她,最终选择了以一袭灰色的道袍谢幕,坚守内心最后的那点洁净。

元稹后来还娶过两任老婆,可惜再也找不到当年韦氏那么既贤惠,又有背景的女人了,因此也只能是“曾经沧海”渴了凑合喝点水吧!

虽然后来元稹先是通过严绶攀附上了宦官崔潭峻,后又通过攀附宦官魏弘简成为了宰相,但朝中官员,对元稹急功近利、攀附权贵的行为多有非议。任命诏书颁布的时候,朝野里一片嘲笑之声,揭发、攻击他的人不绝于耳。

没过多久,元稹就成为宦官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到一年就黯然下台了。

应该说元稹在官宦生涯的后期,还是在努力挽回自己不太光辉的政治形象的。在元稹生命中的最后里,他基本上被排斥在朝廷中枢之外,主要在浙江和湖北等地做地方官。在职权范围内,他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利国利民的改革,比如改革税收制度、兴修水利等。但由于他的名声一向不好,他所做的事情依然得不到理解。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元稹这个人从来没有操守,做这些事情仍然是有所图。所以后来他抓住了一个机会当宰相,朝中依然人心不服,当不到一年就下台了。

应该说这次下台对他的打击还是很大,从小便希望出人头地的他,当最好的机会降临之时,却发现根本无力把握。

下台仅仅一年之后,53岁的元稹就突发暴病身亡,结束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篇14:菊花元稹译文

菊花元稹译文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菊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菊、舍、遍、渐、偏”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你能描绘一下你所看到的菊花吗?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作者: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许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许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 元稹)

(二)古诗学习,三步走 第一步:知音(知道读音,做到读准字音) 学生提出“知音”方法(如,查字典等工具书、问同学、请老师帮忙等等) 1.自由读,选择自己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指名读、老师范读)

3.学生提出需要注意的字的读音

4.齐读全诗

第二步:明意(明白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方法,老师相机补充(借助课下注释、对照插图、借助工具书、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等)

自主学习

1.用自己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帮助。

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3.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丛、绕)

2.陶家是谁的家,作者怎么就想到了陶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

3. 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4.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一遍又一遍地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完后,再也没有花了。

第三步:悟情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出问题,引发探究

(1)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2)哪句诗交代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分析: “此花开尽更无花”一句道出元稹爱菊原因,从字面看,菊花在百花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其中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爱菊?

分析:“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表现出来。 2.发挥想象,读中感悟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配背景音乐)

(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指名读、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诗人对菊花的情有独钟,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三)作业布置:搜集、诵读有关描写菊花的诗句。

【元稹菊花课件】相关文章:

1.元稹的诗菊花

2.元稹写菊花的诗

3.唐代诗人元稹的诗菊花

4.《看菊花》教学课件

5.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

6.元稹读音

7.元稹简介

8.白居易元稹

9.赛神元稹诗词

10.元稹诗全集

下载word文档
《元稹菊花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