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

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

2023-11-18 08:35:2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rong_12345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

篇1: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找规律》的延伸,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图形排列规律复杂一些,呈现出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教学目标设计为: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分为“感受规律→认识规律→创编规律→自主总结”四大环节。

其中,认识规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和重点。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合适,要注意的是合作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小组内交流规律,交流过程中使思维快的学生初步总结、表达规律,思维慢的学生受到启发,体会规律。第二,让学生到前台表演规律,使“静的规律”变成“动的画面”,使复杂的规律变的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而形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个环节有效的突破了关键和重点。

篇2:找规律课件幼儿园

活动设计背景

最近课间活动小朋友特别喜欢帮花片、积木排队串珠串项链活动。通过与孩子的谈话交流我了解了孩子对排列规律的正确感知,但缺乏对排列规律的认知。结合教材内容《排一排》,以及根据《新刚要》中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的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的愉快的心里氛围中积极主动有趣的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我设计了数学活动课《找规律》,想通过此次活动使幼儿对有规律的排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让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中主动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物品、图形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物品是什么。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幼儿的创编以及创新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让幼儿体验与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排列规律。

活动难点:在掌握其排列规律后继续创编其规律

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创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1、小兔子过生日情景图。

2、一串两色的项链;一串两黄,一红糖葫芦。

3、打击乐器若干;彩色图片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律动(智慧宝宝)

2、小朋友们可真棒个个都是聪明可爱的智慧宝宝,那智慧宝宝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吗?谁能说说你过生日时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来小朋友们过生日那天过的都很快乐,还有那么多的生日礼物。

3、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它想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去吗?老师还为它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出示项链)可是老师还没完成智慧宝宝们能帮帮我吗?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条项链珠子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幼儿先观察再发言最后动手)

二、引导幼儿感知、探索AB、ABB、ABC等排列规律,并创编新的排列规律。(基本过程)

1、小朋友们不愧为智慧宝宝这么快就帮老师完成了礼物那就让我们带上礼物坐上公共汽车快快出发吧!音乐《公共汽车》。

2、小朋友们快看我们来到了小兔子的家,看小兔子家漂亮吗?知道小兔子家为什么这么漂亮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在小兔子家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摆设?(观察后说一说)原来小兔子家之所以这么漂亮是因为家里的摆放很有规律。

3、看,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小朋友们都爱吃的这是什么?(出示糖葫芦)你们想吃吗?小兔子说了要想吃得有一个条件,谁发现糖葫芦的排列规律就把它送给谁吃(自由发言)

4、为了给小兔子助兴老师想用这串糖葫芦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师表演)出示糖葫芦你发现它有什么变化?怎么了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什么颜色的?你怎么知道的?(幼儿根据糖葫芦的排列规律一红二黄总结)

5、现在老师就代替小兔子把糖葫芦送给表现最好的几个小朋友。

6、小兔子的宴会开始了,老师想用掌声祝贺它(师拍手XX X- XX X-)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掌声有何规律?谁能接着做下去,你能不能也创编一个有规律的掌声来祝贺小兔子。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能创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吗?

7、小朋友们可真棒小兔子十分高兴准备切蛋糕了让我们一起为它唱生日歌好吗?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跳舞一起祝它生日快乐。

8、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我们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吗?

三、活动总结

1、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看看今天在小兔子家我们有怎样收获?(老师引 导和孩子们共同总结)

四、活动延伸

1、原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想不想送给小兔子一件生日礼物,让 我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给小兔子设计一件生日礼物。(师幼共同设计)

2、小朋友们小兔子看见礼物高兴极了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做游戏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和小兔子一起蹦蹦跳跳走出教室好吗?(音乐《小兔子乖乖》)

篇3:幼儿园 找规律课件

幼儿园 找规律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培养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

2、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3、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寻找规律的方法,能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感知规律

⒈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猜一猜。通过有规律的动作和声音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

小结:是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列,所以猜起来比较简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碰到有规律的事和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的方法。板书课题:找规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以“猜一猜游戏”入课,使学生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为找规律奠定基础,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体现了趣中学。)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⒈出示:书本情境图

⑴师:六一快到了,这些小朋友用一些小旗、灯笼、花把教室打扮的漂漂亮亮,他们正在举行联欢会呢。这幅图中有规律吗?

⑵学生各自找规律,看谁发现得多。

⑶学生汇报:是什么规律?接下来是什么?前面是什么呢?

生1:我找到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一只紫色一只蓝色再一只紫色一只蓝色排列的。

师:对,一只紫色一只蓝色称为一组,这样一组一组重复排列,我们称为有规律的排列。

生2:旗子排列是有规律的,按一红一黄排列。

师:按一红一黄这样的规律排列,谁知道这面旗子(红色的)后面该是什么颜色的旗子?

生:黄旗。因为它前面是一红一黄排列的

师:那最前面那面红旗前面的该是什么旗子?你是怎么看的? 生:是黄色的,从右往左看,是一黄一红的规律排列的

师:原来找规律,不仅可以从左往右看,也可以从右往左看,还有其他规律吗?

生3:花和人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省略)

⑷小结:小花、彩旗、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地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设计意图: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主题图中的四组规律来源于生活,学生易于掌握,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他们观察,自己去找出排列有规律的物体。正因为学生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孩子都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思考、发现,并且敢于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大大提高。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陌生感,反而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2、智力大闯关

师:刚才小朋友们从这一副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真了不起。那老师带小朋友们到数学城堡里,考考你们,你们有信心解决吗?(例2)填一填

(设计意图:这一关课件不再除了颜色的变化,还有图形上的变化,由于已经有了前面对规律的认识,学生一下子就看出了这一组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通过这两组课件学生也认识到规律不仅仅可以是颜色上的规律,也可以是形状和数量上的规律,只要所排列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可以了。) 师生评价:这个规律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1:

师生评价:这个规律和刚才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2:(受此启发)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根据图形自己创造出不同的规律,前面两种是一组图形依次重复的排列;后面这两种看似没有规律,其实有规律吗?对!是变化着的规律。

⒊其实,不仅仅是图形的排列有规律,我们的声音、动作中也有规律。(学生表演,有拍手、跺脚,奥特曼动作??)

(设计意图:课上到这个环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开始减弱,设计这样一道开放性的练习,既创设轻松活泼的气氛,使学生忙于、乐于参加这样的课堂活动,让教学信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输出,也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在充分的交流中增长见识。)

三、联系生活,欣赏规律

1、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正是因为生活中很多物体的排列有了这些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丽而又丰富多彩

四、总结

正是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六一快到了,咱们可以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老师做一张美丽的贺卡,这是老师做的,你们想做吗?一起动手画一画吧!

篇4:幼儿园找规律课件

活动目标:

1、体验物体排列的规律,愿意用语言表述排列的规律,并学习根据规律进行补排。

2、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补排练习,在玩中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有规律排序的图像。

2、每张桌子准备雪花片若干。

3、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有规律排序的.图像,复习找规律。

1、出示图像,幼儿分析。

师:朱老师在家画了两条彩带花纹,我想请小朋友看看,它们漂亮吗?

花纹是什么形状组成的呢?有什么颜色?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2、请幼儿大胆说出规律:花纹是由黄色、蓝色、绿色的规律做成的。

3、教师再出示另一条彩带花纹。

师:这条彩带又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呢?这些图形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呢?

4、请幼儿说出规律:彩带是按照心形、心形、三角形的规律排列的。

5、请幼儿用自己的雪花片有规律的排序。

师:朱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一些雪花片,你能给这些雪花片有规律的排排队吗?

二、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出一定造型的序列。

1、教师出示各种排列好的有规律造型,幼儿观察分析。

师:以前我们给物体排序都是排成一条横线,谁能想想除了排成横线还能怎么排?

师:小朋友都说了那么多,那排成不同造型的物体要不要有规律的排序呢?

师:朱老师这里有几幅排列好的有规律造型,请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造型的?它有什么规律呢?

师小结:原来,这些造型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往下排的,一个跟着一个走不一样的造型,看起来是不是很像迷宫呀?

2、每张桌子设计一个有规律排序的造型。

师:那现在,小朋友桌子上每个人都有一点雪花片,你们能不能每张桌子的小朋友合作完成一个造型呢?先商量你要摆什么造型,再来开始排列吧!

3、让幼儿寻找身边有规律排序的造型。

师: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想,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没有什么东西也是有规律排序的呢?他们是什么造型的?

三、活动延伸。

1、在区域活动,可以请幼儿拿出幼儿用书、练习场做相应练习。

2、科学角放更多的图形卡,幼儿合作按照规律排出更多复杂的造型。

篇5:七年级数学找规律课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水果的图片,大家按照图片的出现读出来好不好?(出示图片)

生读:苹果、香蕉、葡萄、草莓;苹果、香蕉。

师:你知道后面是什么吗?

生答。

师:同学们猜的真准,那老师再拿出一行考考大家。(出示苹果、香蕉、葡萄、草莓的图片。)你知道下面的图片是什么吗?

生猜答。

师:为什么不敢猜了呢?为什么我们第一行猜得好,第二行猜得不好?这两行有什么区别?第一行有什么?第二行没什么?

生答。(教师提示,引出课题:找规律。)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水果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猜图片制造冲突,让学生产生质疑,从而引出课题。>

二、理解“规律”。

(一) 出示“哭脸笑脸图”。

师:这一行有规律吗?

生答:一个笑脸一个哭脸,一个笑脸一个哭脸,一个笑脸一个哭脸。

师:先出来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后面和前面一样。我们把一个笑脸一个哭脸叫做一组。

<设计意图:将“规律”这个词的理解拆分,使学生更易接受。>

师:谁和谁是一组?

生答。(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

<设计意图:将习惯渗透到课堂的每个地方。>

师:既然一个笑脸和一个哭脸是一组,那老师将它们用方框圈出来。这样好看吗?(生答)

(二) 出示“水果图”。

师:再看刚才的水果图。出示(水果图)。

师:现在不说谁们一组,我们通过读让大家知道谁和谁一组。

生答。(引导读完每一组时停顿一下。)

师小结:我们发现在找规律中,有两个一组的有三个一组的。

练习:出示“汽车摩托车图”和“铅笔盒铅笔图”。

(三)出示“红黄黄圆圈图”。

师:再看第三行。(出示红黄黄圆圈图)

同上。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如看、听、读,对“一组”加深理解。>

(四) 出示“红蓝红圆圈图”。

师:有规律吗?(生答。)

师:几个图形一组?(三个)读一读,看看后面的和前面的一样不一样?(生读:红蓝红   红蓝红   红蓝红)

师:第一组是红蓝红,第二组和前面一样吗?第三组呢?(一样)后面的和前面出现的一模一样,我们叫做重复出现。

<设计意图:通过提高对“一组”的认识,引出“重复出现”,对“重复出现”进行理解,也是找规律中的第二个要素。>(生读“重复出现”。)

师小结:如何找规律呢?(生答)

判断:出示圆圈图。

如何改正?

(五) 出示学生举办联欢会的图。

师:找一找图中有规律吗?相互说一说。

生小组合作,汇报。(注意回答的完整性。)

师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有规律的,像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有规律地排列。

过渡:下面有三关等待着同学们,有信心吗?

三、第一关:猜一猜下一个是谁?(对比)

提问:几个为一组?

小结: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还有多个一组的。有的颜色相同,但形状不同;有的形状相同,但颜色不同。

第二关:火眼金睛。

小结:有的颜色不相同,形状也不同。

第三关:真假色。

如果继续摆下去,第5个是蓝色吗?

四、数形结合,认知规律

(一)呈现例2的第(1)题,让学生先观察:

1.说一说:

(1)你发现了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2)你能圈出其中的一组吗?

(3)碗的排列规律与前面所学的规律有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颜色上没有变化,但数量上有变化。而且数量上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数字表示出来。

2.试一试:

(1)你能将碗的数量上的变化规律用数字表示出来吗?请学生说出相对应的碗的下面的数字。

(2)完整呈现例2的第(1)题:

3.议一议:碗的排列规律与数字的排列规律相同吗?

(1)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数字表示的是相对应的那种图形的个数,所以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数字的排列就有相应的变化规律。

(2)同时让学生感受:它们可以表示相同的规律,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五、完成课本第85页做一做。

六、欣赏规律的美。

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找规律

一组      重复出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7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数列与数组的排列规律,并能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推理,确定后续图形或数字的排列方式。

2.在发现规律、与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与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之美,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数列与数组的变体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数列与数组排列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激励引入

(一)成果展示,复习旧知:

1.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的规律美吧?这些图片漂亮吗?谁来图片中的哪些事物的排列是有规律的?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列的?

2.请你说一说:这些图片它们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重复出现。

(二)点明课题,提出挑战:

1.师:其实规律有很多种,刚才的规律就是都有一组图形或事物的重复出现。

2.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找规律,但今天学习的规律要比上节课的更复杂一点,你们对今天的学习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探究数列中的变化规律

1.数形对应,感知规律

(1)说一说:

分步呈现例3的第(1)小题上面的四组图形: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的摆放规律吗?让学生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并请学生代表汇报。

(2)摆一摆:你能利用手中的笔将几组图形画出来吗?

(3)想一想:先让学生来谈一谈:摆图形与画图形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麻烦?再启发学生: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把这样的规律也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思想,将每组图形相对应的正方形个数用数表示出来。

(4)如果按这样的规律再往后摆一组图形,应摆几个?为什么?如果让你按这样的规律再来表示出几组,你是愿意摆图形还是写数呢?

(5)比一比:我们今天找到的规律与上一节课找到的规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的排列规律是一组图形或数字的重复,而今天学习的这些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而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能发现下面这些图形与数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3)比较:这一组图形与数的排列规律与上面的那一组一样吗?

(4)小结:相同点:图形与数并不是重复出现的。不同点:上面一组是依次增加相同的个数,这一组是依次减少相同的个数。

3.独立学习,认知规律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看看哪个同学先找到规律,并把你的发现与同伴说一说。

(2)学生代表汇报,教师配合板书。

(3)比较、归纳:这两组的变化规律是:都是依次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

(4)让学生在直接在书上填写出剩余的四个数。师生再进行简单汇报。

4.适时反馈,巩固认识

(1)完成P87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2)你能自己设计这样的一组数吗?

5.探究数组中的变化规律:课件完整呈现例4。

(1)学生每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哪一组先找到其中的规律,并完成填空。

(2)小组代表汇报:师:两个括号里分别填多少?为什么?

(3)多让几个学生来说一说其中的规律。可能会有:

①想45+50=90;②想90-40=50;③想40和50组成90。对于这些发现,教师都要给予鼓励。

比较规律,提炼方法。

(1)想一想:这道题每组数的规律与前面的等差数列的规律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是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差不变;而这一题是这三个数之间都有不变的和或差的关系。

(2)教师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规律虽然不再是通过简单的重复得到的,每组图形、每个数或每组数都在变,但其中一定还隐藏着不变的东西,我们就是先要找到这些不变的东西才能找到规律。

②我们在找规律时,要善于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和差关系。

应用方法,设计规律:

(1)请你按照这样类似的规律来设计一个数列与数组,来考考大家。

(2)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作业,教师板书,与学生一起来找其中的规律。

(3)完成P87“做一做”的第2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各种规律及找规律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发现的规律与所学的知识进行推理,确定后续或缺失的图形。

2.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起点,方向观察,找到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前面我们学习了找规律的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加以引导与整理。)

2.情境创设:看来大家对我们学习的找规律的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了,那么,你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她遇到的难题呢?(课件呈现例5的手链图。)

(二)引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规律——穿珠子。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一)阅读理解:完整呈现例5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与同伴先说一说。

2.你认为在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最关键?

3.师:对,关键词就是“按规律”,那她是按什么规律来穿的呢?学生可能会说出:

(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 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从左往右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从右往左观察得到的。

4.题目让我们帮小红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手链断了,掉了两颗珠子,问掉的是哪2颗珠子。

(二)分析解答

1.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

2.引导:你从哪边开始看?(左边)所以找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始看,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色的,1颗黄色的。(课件演示,圈一组)

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看,找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

(三)回顾反思

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

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她的手链,看符不符合她穿的规律。

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4.整理小结

(1)说一说:师: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先怎么做的?

(2)师生共同小结(师板书): ①认真审题,发现规律; ②找准起点,圈出一组; ③按照规律,补上珠子; ④动手操作,检验解答。

(四)练习反馈  课件呈现P88的“做一做”

三、实践应用,巩固拓展

(一)基本练习P90练习二十第9题。

(二)提高练习P89练习二十第4题:

(三)拓展练习 P91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四、回顾小结: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果我们能在以后生活与学习中都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你将会发现更多、更有趣、更神奇的规律。

篇6:七年级数学找规律课件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48~49页“找规律”、“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游戏1:拍手游戏

× ×┃×× ×┃× ×┃×× ×┃× ×┃×× ×┃

× ×┃×× ×┃× ×┃×× ×┃× ×┃×× ×‖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

游戏2:手指游戏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根数和吸管根数之间的联系。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三)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2、探究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像手指和吸管一样的规律存在呢?大家数一数,填写在作业纸的表格一中。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

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 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个数少 1。

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

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

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 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 1。

3、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

(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课件出示)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式子表示?

(四)动手操作,内化规律

展示交流。

师:看看他的3种不同摆法,小棒和圆在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师: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

(4)抽象规律模型

(课件出示)

师: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课件出示)。

师:看来,不管是什么物体,也不管有多少个,只要是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相同,就有怎样的规律?谁来说说看?

师:反过来,中间物体个数?

(5)拓展延伸

师:两端是小棒时,100根小棒应摆几个圆片?100个圆片需要摆几根小棒?

(五)联系实际,巩固规律

1、寻找生活中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物体

2、练习: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2)折纸问题

(3)锯木问题

师:现在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解决问题的速度就快了。

(六)游戏过渡,拓展规律

1、排成一行,两端物体不同

(课件出示)

师:仔细观察,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吗?与前面排列有什么不同?

师:发现什么了?

2、围成一圈,首尾相连

(1)师:有12名男生排成一行,我们用小棒代替,如果用用圆代替女生,每2根小棒之间摆1个圆,你觉得需要几个圆?

师:这时候需要摆几个圆呢?11个圆够吗?

师:发现小棒根数和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3、小小设计师

①桃红柳绿

(课件出示:小操场照片)

师:小操场的一周准备栽10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师:你是怎么想的?

②鲜花锦簇

师:学校计划在校园里按照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来摆设红黄两种鲜花。有4盆黄花,那么需要多少盆黄花?

欣赏学生设计作品。

(七)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篇7:数学找规律教学课件

学习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认识新的数列即等差数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学习重点、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

预设流程:

一、课前轻松,请同学们互相猜谜语

师:大家情绪这么活跃,能不能课堂上也这样。我发现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这节课就让同学们玩一玩,猜一猜,好不好?

二、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还来了一位数学王国的小朋友,猜,他是谁?(课件出示 明明)明明觉的大家很聪明,想和大家来猜谜,你们愿意吗?(愿意)

明明带来了一堆小气球,第一组他挂出了一格。(课件出示)第二组他会挂出几个小旗子呢?你能猜出来吗?

三、初步探索

1、小组讨论,猜测明明第2组会挂出几个小气球子。

2、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二组挂出2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3个小气球

第二组挂出10个小气球

3、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课件出示)是几个小气球?(2面)

谁猜中了举一下手。其他同学虽然你们和明明的想法不一样,但是都很好,很有想法。

仔细看图,你还能发现什么?(第2组比第1组多出1个小气球。)

大家愿不愿意继续来猜猜明明是怎样想的?我们来听听明明是怎样说的吧。课件出示。(画外音:我想让小旗子有规律的摆放)

四、深入探讨

1、师明确要求:老师来提一个要求,请同学这次继续想出下面3组气球的摆放,如果同学们想和明明想的一样的几率大一些,可以多想几种情况。先自己利用小旗子代替学具摆一摆。

2、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想法画在纸上(播放音乐)。

3、汇报:(明确先说一说,每组摆了多少个小气球,再说一说有什么摆放规律)

(1)第一种 1 2 3 4 5 (课堂上生是指着所画小气球来说的)

规律:每次都比上一次多一面。

师在纸上画出来,每组都比上一组多出一面。问:大家看明白了吗?是有规律的吗?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

(2)第二种 1 2 1 2 1

生说出每组小旗的摆放数量,让大家共同找出其中的规律。

师:谁和他们组想法一样请举手。

(3)第三种 1 2 4 7 11

生说完之后,师:这么多的小气球,大家能数的过来吗,你有更好的方法表示吗?

生在黑板用数字上记录,横着记录。

1 2 4 7 11

+1 +2 +3 +4

师引导生继续发现 1 2 3 4 都相差1。

明确再继续汇报时,一人指着图说,一人在黑板上写。

第四种:1 2 5 10 17 (板书)

第五种 1 2 4 8 16 (板书)

4、汇报后,揭示谜底

师:我们来看看明明是怎样想的吧.

课件出示,先出示第3组,再出示4,5组。

请一个学生说一说明明是按着怎样的规律去想的。

师:谁和明明的`想法一样,举一下手,你们真棒。如果明明能像大家一样再添上黑板上的表示方法,我想大家能看的更清楚,对吗?

五、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是又多又好。

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些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六、巩固练习

1、师:刚才有的同学猜的小气球的摆放是这样的

出示1 10 100 1000

最后一组,应是多少?(生齐答10000) 师:为什么?

提示:数量上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的?几个1变成了10,几个10变成100

指明答后,师总结:也就是说,每次增加10倍,就变成了下一个数。

2、师:老师也摆出了几组小气球,课件出示

2 4 8 14 22 44 58

师:你能不摆出图片,就猜出老师空中所要摆的数字是几吗?规律是什么,想好后,可以像黑板上的样子,写出来。

指明订正,出示正确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还有什么发现。(即增加数字都相差5)

3、师:明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现在他想带同学们到森林中走一走,坐一坐运动,你们想去吗?(想)不过,要去森林王国必须要闯过三关,你们能闯过去吗?(能)

第一关 2 7 17 32 52

第二关 100 90 70 40

第三关 1 3 9

每一关都让学生说一说答案,以及找出的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三关都闯过了,我们就一起随着明明到达森林里去吧。

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段大森林里的动画美景。)

师:大森林里这样美,明明做起了运动。你知道他是怎样运动的吗?

出示练习十二第四、五题,学生完成。

七、拓展练习

师:聪聪看大家玩的这样高兴,也来了。他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拼摆游戏。

课件出示,练习十二思考题。

第四组该是几个圆片,是多少,应该怎样放呢?愿不愿意和聪聪一起想一想,分成4人小组,利用学具代替圆片,摆一摆想一想。

八、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和推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规律,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不断的来发现它,创造它,丰富它,好不好?

篇8:找规律说课课件

找规律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序地排列,学生体会到规律的存在,对有规律的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主动地找到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进行简单的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运用操作、观察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开场游戏,激趣导入

1、游戏并猜一猜

师:小朋友,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听老师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拍手(生拍手)、拍手(生拍手)、拍肩膀(生拍肩膀)再按顺序拍手——拍手——拍肩膀反复练习

师:请你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会猜是拍手)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可真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1:我听老师是按拍手、拍手、拍肩膀这样来说的。

生2:我发现我们是先拍两次手,再拍一次肩膀的。,

2、揭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象这样按拍手、拍手、拍肩膀、重复出现多次的现象就叫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寻找规律,欣赏规律。

师板书:找规律

二、观察规律,探究规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规律)

篇9: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第九单元 溶液《溶液的形成》学案总       课时

设计   唐刚      审稿      唐刚     行政审查     李红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学习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特征

3、会判断溶质、溶剂,并记住常见的溶剂

4、了解乳浊液

重难点突破

1、通过实验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溶液的特征

2、通过练习、讨论学会判断溶质、溶剂,

一、课前检测(3——5分钟)

1、溶液是由                 物质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        的混合物;溶液由         和        组成;   溶液具有        性和        性;

2、                         叫溶质,                             叫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         ,还有         、             等。

3、溶质可以是        体,也可以是           或         ,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          ,量少的叫          ,如果其中有水,一般把     作溶剂。如:酒精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食盐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是        ,溶剂是         。

4、小液滴                                            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具有乳化功能,能使乳浊液稳定存在,不分层。

5、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大理石        C糖          D酒精

二、合作学习

(一)活动与探究: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 糖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实验思考: 1、该实验中溶质都是      体;溶剂是

2、所有物质在水中都可以形成溶液吗?请举例说明?你认为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溶质要有什么性质?

3、什么叫做溶液,溶液有什么特征?你如何理解溶液的特征?如 一杯糖水,上面和下面一样甜吗?

4、讨论教材27页讨论问题?(判断溶质和溶剂)

(二) 活动与探究: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1、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28页表格中

2、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       ;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也     ;

(三)活动与探究:药品:水  乙醇  红墨水

1、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29页表格中

2、该实验中是一种液体与另一种液体互相溶解,根据量的        判断溶质和溶剂。但其中一种是水,水是       ,另一种是溶质;

3、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可得溶质可以是        、       还可以是       例如:盐酸溶液中的溶质就是气体        ,溶剂是          ;

(四)活动与探究: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1、实验现象填写在教材29页表格中

2、该实验中得到的混合物是不是溶液?为什么?

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 课时方案14页基础过关)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

①溶质只能是固体;②溶剂一定是水;③一种溶液只含有一种溶质;④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其中错误的是(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物质混合,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A. 植物油和水——乳浊液    B. 碘和汽油——乳浊液

C. 食盐和汽油——溶液    D. 碳酸钙和水——溶液

3.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其原因是洗涤剂具有(     )

A.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吸附作用       D.还原作用

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澄清、洁净的液体一定是纯净物

B.两种液体混合后充分振荡,一定得到溶液

C.必须经搅拌后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才完全相同

D.静置一段时间分层的液体一定不是溶液

5.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澄清石灰水中,溶质是             ,溶剂是             。

(2)医用酒精溶液中,溶质是             ,溶剂是             。

(3)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液体中所得的溶液里,溶质是           ,溶剂是            。

(4)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里,溶质是           ,溶剂是           。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学案   第二课时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在溶解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重难点突破

1、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物质在溶解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一、课前检测(3——5分钟)

1、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2、组间交流检查”课时方案”第14页 “知识点睛”完成情况

检测问题:

二、合作学习,疑难点拨

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是       过程,这一过程要       热;二是       过程,这一过程要       热;

2、从下列混合物中,识别出溶液、乳浊液,并用短线连接。

(1)  “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同学们每天喝的牛奶               溶液

(2)    农业生产上用来选种的食盐水                          乳浊液

3.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4、演示教材30页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教材上。

讨论:溶解过程中,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溶液温度不变?

三、课堂提升(独立完成” 课时方案14页基础过关)

1.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浓硫酸

2、50 g稀硫酸中投入5 g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溶液质量 (     )

A、55 g         B、大于55 g        C、小于55 g    D、无法确定

3、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硫酸铜溶液:       ;碘酒:       ;盐酸:       ;医用酒精:       ;

4.下列与溶液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虽均一稳定,但未必无色

B.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是相同的

C.如果温度不变,水不蒸发,食盐溶液久置也不会分离出食盐晶体

D.一种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5、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         D.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不相等

8.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9.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学案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重难点突破

利用实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课前检测(学生自学教材34-35页,并完成下列习题)

1、溶液分为              和             两种状态

2、在                  下,向            的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3、在                  下,向            的溶剂中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4、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通过                 或                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而不饱和溶液通过                 或                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

二、合作学习,疑难点拨

活动与探究(一)

在常温下,用装有20ml水的烧杯按下列操作进行探究

操作 (1)加入5克KNO3搅拌 (2)再加入5克搅拌 (3)加热升温至50 ℃搅拌 (4)冷却至常温,再加10 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1、操作1所得到的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KNO3吗?请用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操作2,说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无限制的溶解KNO3.

3、操作3,说明了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溶质多少和          有关。即一定量的溶剂中,当        改变的时候,饱和溶液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如果要把不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你有什么方法?

4、操作4说明,在一定温度下,溶解的溶质的多少和          有关, 即一定温度下,不同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同种溶质的量            .

5、上述实验说明:(1)要判断某种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必须先确定          一定,      一定,且      继续溶解该溶质。

(2)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和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和            。

6、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当温度和溶剂量都不变的情况下,还可以溶解NaCl吗?

7、阅读教材35页,                                          叫结晶,溶液结晶的方法有                                   和                             。

三、课堂提升

1.常温下,向一未知质量分数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经充分搅拌,发现有部分硝酸钾晶体溶解。原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各部分性质不相同的液体    D.无法确定

2.可以证实某硝酸钾溶液是20℃时的饱和溶液的事实是(   )

A.降温到10℃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蒸发掉10g水,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C.20℃时,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硝酸钾晶体没有溶解

D.加热到30℃后,再加入硝酸钾晶体能继续溶解

3.欲将某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

A.加入KNO3晶体   B.加水

C.降低温度      D.恒温蒸发水分

4.下列有关固态物质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将热饱和溶液降温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5.20℃时,向100g水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示。试分析下列四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

选项 A B C D

加入KNO3质量(g) 5 g 15 g 31.6 g 35 g

所得溶液质量(g) 105 g 115 g 131.6 g 131.6 g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学案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溶解度          2、了解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会分析溶解度曲线)

2、了解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重难点突破:通过具体例子分析理解溶解度曲线

一、课前检测(阅读教材35——38页)

1、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与两种方法:一种是                      ;另一种是               。例如,从饱和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                     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采用                     法。

2、固体的溶解度: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          和一定的           时,气体溶解在       体积的水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3、10 ℃时,KNO3的溶解度为20 g,则此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中质量比关系正确是(     )

A、溶液:溶质=4:1             B、溶液:溶质=5:1

C、溶质:溶剂=1:5            D、溶液:溶剂=5:4

4、如图所示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由图可知:

(1)当温度    时,硝酸钾与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

(2)当温度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图中P点表示KNO3的        溶解。

(4)当温度为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二、合作学习

(一)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大要素:(阅读教材36页)

①条件:                          ②标准:

③状态:                          ④常用单位:

(二)溶解度曲线(观察教材P37页)图9—12和9—13。

1、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           和溶解度随温度的          。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温度下的         ,该溶液必然是       溶液。

③两条曲线交叉的地方表示两种溶质在该温度下有              的溶解度。

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                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该溶液是         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表现在曲线的“坡度”较陡,如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        ,表现在曲线的“坡度”较平坦,如

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

(三)气体的溶解度

1、教材P38页的讨论1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            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             ;压强减小,溶解度            。

2、教材P38页的讨论2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           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            。

三、课堂提升

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

B.20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

C.20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

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3.下列因素:①温度  ②固体物质的种类  ③水的质量  ④ 固体物质的颗粒大小,其中不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的有(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回答:

①t3℃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 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②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是                          。

③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均由t3℃降到t1℃时,析出溶质的质量最大的是         ,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

④a点表示的含义是                             。

⑤当A、B、C三物质的溶液都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升高温度的方法,可以达到饱和的`是         物质的溶液。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案第一课时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溶质质量分数           2、能进行简单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3、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会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难点突破

通过看例题和小组讨论学会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一、课前检测(阅读教材42页)

1、对于有色溶液来说可以根据颜色的      判断溶液的浓稀 。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准确表示溶液的浓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与

之比。计算公式为:                                  。

3、要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键是找准          和           的质量。没有溶解在溶剂中的溶质           算作溶质质量。

4、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是(1)计算          和        的质量。

(2)用         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         量取溶剂的质量。(3)                (4)把配置好的溶液装入           中,并贴上           。

5、40g硝酸钾完全溶解在2K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配制100克 25%?的KCl溶液需要多少克KCl和水?

二、合作学习,重难点突破(阅读教材42——43页例1,讨论完成下题)

例1、将200g  KNO3溶液蒸干可得18g  KNO3,计算原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2g,现将50gKNO3放入20℃的100g水中充分溶解,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是指20℃时,         克水中最多能溶解      克硝酸钾,那么50gKNO3放入20℃的100g中,充分溶解后溶解了         克硝酸钾,形成的溶液的质量是           克。

例3、将20gNaNO3溶解于水制成10%的溶液,需要多少g水?

三、课堂提升

1、将20克水中溶解10克氯化钾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现在50克水中加入19克氯化钠充分溶解,求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如果将该溶液升温到90℃(此时溶解度为39克),此时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3、用1000克水配置质量分数为20%的KNO3溶液,需要KNO3多少克?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案第二课时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溶液稀释和浓缩后溶质质量分数发生变化的计算。

一、课前检测(阅读教材43页例2,完成下列题目)

1、某农民进行选种需要2千克20%的食盐水,配置该食盐水需食盐和水各多少?

2、将80克40%的硝酸钠溶液稀释成20%的溶液需加水多少克?

二、合作学习,难点突破

1、往180g10%的KNO3溶液中加入20gKNO3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如果蒸发掉20g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要配置20%的硫酸溶液1000克,需80%的浓硫酸溶液和水各多少?

3、将80克20%的硝酸钠溶液改变成40%的硝酸钠溶液,需加入多少克硝酸钠?或蒸发掉多少克水?

4、现将50克20%的硝酸钠溶液和50克40%的硝酸钠溶液混合,形成的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三、课堂提升

1、将100g10%的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改变为20%,可以蒸发       g水,或加入

gKNO3,如果加入60%的KNO3溶液应加          g(写出过程)

3、现将50g30%的KCl溶液与150g10%的KCl溶液混合,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把100毫升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毫升)稀释成10%的稀硫酸(密度为1.07克/毫升),需要加水多少毫升?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案第二课时  总       课时

编写人  唐  刚      教研组长唐  刚   行政审查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第     组     号  检查结果

学习目标

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溶液参加反应的计算

一、课前检测

预习提示:(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反应物、生成物的量都是纯量,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溶液,必须用它们的溶质质量进行计算

(2)、对于反应后的溶液质量的计算有两种方法:

A反应后溶液的质量=生成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含生成的水和原有的水)

B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气体的质量-沉淀的质量-不反应(且不溶于水)的物质的质量

1、13锌克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多少克氢气和硫酸锌?

2、足量的锌与9.8%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合作学习,重难点突破

1、200克稀硫酸与足量的锌反应,生成氢气0.4克,求:

(1)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生成物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3)将生成物溶液蒸发多少克水正好形成80℃时的饱和溶液?(80℃时生成物的溶解度为71克)

三、课堂提升

1、某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测定一批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取该生理盐水130克,向其中加入足量的AgN03溶液完全反应后,生成氯化银沉淀2.87克。计算该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反应方程式为:                             )

2、常温下,将18.9g含有少量氯化钾的碳酸钾样品放入盛有185.5g的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可得到200g不饱和溶液,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氯化钾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

四、小组展示(约10分钟)

小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示人

展示效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

思考

六、课后复习

篇10:《找规律》单元教学反思

有部分学生觉得学习《找规律》这一单元,头绪不是很清楚;还有部分同学觉得这一单元题型丰富,难于把握。造成以上两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掌握规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如何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本人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理解规律,把握整体

周期现象是有规律的现象,规律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重复循环出现的结构,这种确定的结构就是周期现象。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例如有一列数共30个,按后面规律排列:4、3、8、4、4、3、8、4、……问:第30个数是几?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这组数列是按“4、3、8、4”这样的顺序循环不断地出现,每一组数字排列顺序又是一样的,按4、3、8、4这样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能看出一组的数量和一组里的次序,就发现了周期,对规律的理解就准确了。还要让学生根据看到的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进行预测,从而对规律的确定性有更深的体会。后面的数字没有全部写出来,所问的第30个数也没有写出来。即后面的数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据规律进行推理。“用除法计算”要让学生真正理解,30÷4=7(组)……2(个),学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别表示什么,想一想,“余数”在第几组数里,第30个数是第几组里的第几个数。

找出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本单元,应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单元的知识,既然是《找规律》,一定要先找出规律,找规律即找出第一组数。只有把规律找出来,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下面以几题为例,尤其是一些变式题,说明找出规律的重要性。

例1:11月1日是星期六,这个月有多少天上学?先写出第一个周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为一个周期。30÷7=4(周)……2(天),要让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余数2,即最后2天,分别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学天数为5×4=20(天)。

例2:下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求第400个奇数排在第几列?

第一列

第二列

第三列

第四列

第五列

1

3

5

7

15

13

11

9

17

19

21

23

31

29

27

25

同样先要找出规律,注意,一组是八个奇数,而不是四个奇数。求第400个奇数是多少,400÷8=50(组),即500组的最后一个,与第一组的最后一个列数相同为第二列。

例3:20个7相乘,积的个位是几?若干个7连乘,积的个位按这样规律出现:7、9、3、1、7、9、3、1……注意:第一个积的个位应是7(即只有1个7),不能看成9。求20个7连乘积的个位是几,只要用20÷4=5(组),即积的个位应是1。

掌握规律,运用灵活

有些题目运用规律前要将题目适当调整,做到灵活运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我国民间用12种动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已知公元1年是鸡年,问公元是什么年?解决这一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整属相的排列顺序,根据公元1年是鸡年,将属相以鸡年开头,即、鸡、狗、猪、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为第一组,后面都按这样的顺序排列。求公元20的属相,÷12=167(组)……1(年),得出2005年为鸡年。

二是根据属相调整公元年,将公元4年作为一个周期的开始,从公元4年到公元2005年共有,÷12=166(组)……10(年),同样得到是鸡年。

篇11: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课件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课件

一、游戏导入,创造规律。

每次看到同学们,章老师就特别高兴。大家这么活泼机灵,总是让我有种回到小时候的感觉。章老师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了,一起来玩一个,怎么样?

出示:我在这里准备了一些圆片,你愿意上来选一些将他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摆一摆吗?

指名上来摆一摆,可能出现:红红红红黄黄黄黄或红黄红黄红黄红黄还有其他的,请上台摆的同学说说你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摆的。

指出,同学们真棒,确实,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着类似这样的规律,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主题-----找规律(板书)。

二、动手动脑,发现规律。

选择四个圆片(红、黄、红、黄……),你能说说下面是怎么摆的吗?

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刚才的另外几种是一一间隔排列吗?……表示后面还有很多,章老师这里给你准备了8个圆片,我们一起来把它们摆完好吗?看一下,在这样的摆法里面,红黄圆片的个数怎么样。

你还能再能按照章老师的要求再来摆一摆吗?

出示要求:按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能让每两个红色圆片的中间都有黄色圆片吗?

学生试摆。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一个黄色圆片没地方摆

提出问题:恩,怎么多了一个,为什么它找不到位置?

2、一个黄色圆片的一边没有红色圆片

提出问题:这样排是一一间隔排列吗?有没有符合刚才老师的要求?

要符合章老师的要求,在允许你适当增减圆片个数的情况下,你可以想到几个方案。先自己思考一下,再和你的同桌一起试试看。

方案一、去掉最后一个黄圆片

方案二、再增加一个红圆片到最后

像这样的一一间隔排列中,我们把红色圆片叫做两端的物体,把黄色圆片叫做中间的物体。分别数一数两种方案中的.这两种物体的个数,列表板书。

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
红色圆片4黄色圆片3
红色圆片5黄色圆片4

看着这样的结论,你有什么发现吗?能说说你这样想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互相轻声交流。

发现: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

比较:为什么两种排列物体的个数不一样,初步得出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两种情况。

看来啊,这样的排列里面还真是有一定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去小兔乐园看一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的规律呢?

三、回归书本,熟悉规律。

1、翻开数学书本到第48页,从图上,你找到几组按规律排列的物体,和刚才的排列一样吗?分别是什么,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2、在这里,可以把什么看作两端物体,什么看作中间物体?能对应着表格填一下吗?你又发现了什么?指名说说。

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
红色圆片4黄色圆片3
红色圆片5黄色圆片4
夹子10手帕9
小兔8蘑菇7
木桩13篱笆12

3、引导小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1。

4、出示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图,感受规律的无处不在。

5、刚才,我们发现了3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下面我们来看小兔子和蘑菇这一组,

小兔最喜欢吃蘑菇了,怎么样能小兔子每人都吃到一个蘑菇呢?(增加一个蘑菇。)刚才是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现在老师把它们这样围一围,看一下,这样还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小兔和蘑菇的数目怎么样?

6、小结:看来,要研究这类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光记住多1少1是不行的,还得看排列的形状呢。

四、巩固练习,强化规律。

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这题主要是让学生从图中看清楚,头尾是电线杆,明白电线杆是多1的。)

2、我们回到学校看有什么可以帮忙,出示操场跑道: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为我们设计8条跑道,需要画几条白线?(分清怎么排列的,谁在两端,谁多1)

3、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这个问题在三年级时就有接触,学生应该不难解决。可以把锯成的木料看成两端物体,锯的次数看成中间物体。)

4、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问什么结果是不一样的?

五、课堂小结,升华规律。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觉得什么地方印象最深刻?

课后,你愿意去找找生活中更多的数学规律吗,如果找到了,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吧,说不定会有更大的发现呢!

篇12: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九单元课件: 《Unit 9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教学目标):

Knowledge and Ability objects(知识与能力目标):

(1)重点词语 :重点掌握如下描绘性的形容词 clean up hunger homeless cheer up give out

(2)重点句型:I'd like to work outside.

You could give out food at a food bank

(3)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目标进行简单的语言训练的能力.

(4)能够听懂磁带上的每句话.

Course and Methods(过程与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调动已有的知识、根据情景推测句子的含义。

Moral object(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增强爱心,同情心,以及社会责任感。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教学重、难点)

1、Key point:一般将来时的应用.

2、Difficult point:一些动词短语的用法.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Watching and describing methodslistening methodPairwork

Teaching Aids(教具):Tape picturessmall blackboard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practice oral English )看谁有勇气想挑战一下自己.

复习以前的知识

妙语连珠(提高翻译的能力)

一、导入(Lead-in):

展示几张需要帮助的人或事的图片。(如:sick people,homeless children,dirty park,hunger)

通过图片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力,针对每一幅图片进行描述,激起学生的同情心和对以下内容的兴趣。

二、句型引入和操练(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版书:What can you do to help sick people? I can visit them in the hospital.

I’d like to buy them some flowers.

I hope to cheer them up.

让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强调I’d like to,hope to,volunteer to,could和其他动词的搭配。老师不断强化句型,让学生有个模式进行下面的训练。

2.结对练习对话

另外再让学生结对操练句型:

通过反复操练,巩固句型,体会以上句型的结构,为后面的讨论作铺垫。

三、教学操练(Practice)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f the classroom is very dirty? I’d Iike to…

I hope to…

四、教学巩固

通过版书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任务:

假设你有个朋友周末生日,他打算在家开个生日舞会。他现在有很多事情忙不过来,你能给他提供什么帮助?

说明:通过来完成一个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内容,既巩固了本课所学的语言目标,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本课所学内容,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五、作业 (Homework):

1.下周你们班将去老人院,去那里有什么可以做的,罗列4~5点。

2.翻译下列短语。

(1)打扫

(2)张贴

(3)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小孩

(4)在外面工作

(5)提供帮助

(6)推迟

(7)分发

(8)无家可归的人

篇13:冀教版小学找规律课件

冀教版小学找规律课件

冀教版小学找规律课件

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88——89页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并联系实际感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叫规律,怎样找规律。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教法学法:

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感知规律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师:老师发一串口令,你们用动作来完成。

师:指指眼睛、摸摸鼻子、揪揪耳朵再按顺序指眼 ---摸鼻子---揪耳朵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呢?

师:哇,你们真聪明,猜得很准。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好多像这样按照一定方式来排列的事物,我们把这种排列方式叫做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出示课题:找规律)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师:谁来说一说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生回答是儿童节)

1.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同学们打算庆祝一下,开个联欢会。你们看他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啊!他们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出示图片)(生:他们是用彩旗、小花、灯笼来布置的。)那你还从中发现了什么?它们是胡乱摆放的吗?你们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

2.出示彩旗图(彩旗按红黄交替的规律出现,最后一面没有颜色)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师:谁来猜一猜最后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这面旗是黄色的)。

师:你猜得真准,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彩旗是按照红色、黄色这样的顺序一直排下去的,所以红旗的后面一定是黄旗。)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小花又是怎样摆放的呢?

3.出示小花图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绿 玫红 师: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 (我通过观察知道下一朵花是绿色的)。 师:再下一朵呢? (再下一朵是玫红色的)。

4.出示灯笼图 让学生同桌互说:它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说说下一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黄 红

5.大家看到自己动手布置的会场特别漂亮,高兴地在会场中围成一圈跳起舞来。仔细观察跳舞的同学又是按怎样的规律站的?

(按一女一男的规律站的)。

师:你真会动脑筋。

6.看教材88页例1.

你找到这四种事物排列的规律了吗?每个事物后面一个应该是什么?圈出来

三、在操作中创造规律

1.涂一涂 师:同学们想不想利用刚才学的知识来做一个涂色比赛,让学生独立完成例3 ,教师巡视,挑两位同学上台涂色。

2.摆一摆

①老师摆规律 我在上面摆图形,当我停下来的时候,大家大声说出我接下去要摆的那个图形,好吗?

②学生摆规律 我摆的规律都被大家找到了,你们想自己来摆规律吗?挑几名学生上来摆图形,其他同学猜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几种简单的图形就能创造出这么多的规律。看来,我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发明家。

师:不光图形有规律,生活中处处有规律,老师常用掌声来鼓励你们,请你们找找老师掌声中的规律。(师有规律的鼓掌)

四、联系生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周而复始有规律的现象,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日出日落。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相关文章:

1.找规律说课稿

2.六年级找规律说课稿

3.数学说课稿 找规律

4.找规律教学设计

5.“找规律”活动设计

6.中班数学:找规律

7.《找规律》的说课稿

8.幼儿园找规律说课稿

9.找规律教学反思

10.《找规律》小班数学教案

下载word文档
《第九单元找规律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