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课件>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

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

2023-03-06 08:34: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c郭德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

篇1: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

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3. 能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所对应的点.

教学重点:

1.实数的意义及分类.

2.了解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所对应的点.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学

学生阅读“数字王国”片段,教师顺其意提出三个问题,引出本节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实数的意义,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有理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

3. 能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所对应的点.

(二) 自主学习

1、教材导读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独立完成1——5问题,对于问题6学生可以举手竞答,也可以教师点名回答。

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①.实数的.两种不同分类。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得意义完全一样。

③.如何在数轴上找到无理数所对应的点;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2、自主测评

对上面问题5进行检测。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积为1)。

3、收获与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阐述所学知识并提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如:实数如何分类?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法则在实数中成立吗?有理数范围内的倒数、相反数、绝对值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吗?

(三)合作学习

如何在数轴上标示无理数对应的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完成有争议的问题。

(四)探究展示

1、问题共析

将组内交流的结果在全班展示,出代表在黑板上做示范,教师点评。

注意:首先所作数轴必须完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其次在利用勾股定理构建长方形时单位长度必须统一。

2、展题设计

对本节难点进行巩固,展示学生应向老师、同学们讲清思路,注意交流。

注意:在网格中作图,所画图形各顶点必须是格点。

(五)评价归纳

先让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表观点谈收获(包括注意事项),然后出代表归纳本节所有知识(学生归纳不全的教师补充)

(六)深化拓展

此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反思、能力提升、拓展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篇2:初三数学课件:实数

初三数学课件:实数

初三数学课件:实数

教学目标

1、掌握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2、会对实数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问题:(1)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同学们能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它们有什么特征?

5327119? 2=___ , 5=__ , 4=___ , 9=___ ,11=___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以看成是3.0吗?整数能写成小数的形式吗?答:_____

通过问题(1)、(2)可归纳:有理数都可以化成 或 .反过来,任何或 也都是有理数.

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阅读课本53-56页,完成学案29页的基础梳理。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题(3)我们学过的数是否都具有问题(1)、(2)中数的特征?举例说明。 ?=3.1415926... ,0.1313313331...

思考:它们都是 小数。它们还是有理数吗?

归纳: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2、例题: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是有理数的打“√”,无理数的打“×” ?

32270.42?0.23?27?864??00.131331333归纳:常见的无理数的三种形式:1.?及含?的一些数;

2.开方开不尽的数;例如2,4..

3.有规律但不循环的数;如1.010 010 001...0.1313313331... 问题(4)你还记得有理数的分类吗?分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二分法)按定义分,(三分法)按正负性分,分类原则:不重不漏

(2)你能对我们学过的数进行合理的分类吗?

二分法:按定义分三分法:按正负性分

实数 实数

四、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学案30页 基础达标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高

1、对照目标,自我反思.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作业:学案31页

篇3:浙教版八下数学《一次函数》课件

浙教版八下数学《一次函数》课件

一、教学内容的说明

本章是学习函数的第一阶段,具体讨论最简单的初等函数——次函数。本节课要完成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的学习。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拓展,又是后继学习“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讨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体会知识间的联系,进而形成完整探究函数知识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一次函数”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应描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感悟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及其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2、使学生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并能运用性质、图象及数形结合法解决相关函数问题。

3、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其中,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因此,把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图象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动手、类比、探究、归纳。在启发讲授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手段方面,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图象的平移过程。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合作探究、学习新知;熟练性质、应用练习;回顾所学 归纳小结。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因为学生已了解正比例函数和性质与一次函数的概念,故让学生先回顾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类比、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作好铺垫。

提问:

1.什么叫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形状是什么样的?

3.正比例函数 (k是常数, )中,k的正负对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影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画图、观察、比较、猜想、验证。让学生体验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函数的图象 实际上是对直线 上的所有点进行了平移的结果。

1.画图:用描点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的图象

2.观察:比较上面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观察结果回答下列问题:(见书29页观察)。

3.推广:(1)所有的一次函数的图象都是直线吗?

(2)直线 与 之间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

(3)由直线 可以经过怎样的变换的平移得到直线 ?

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图象的平移过程,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

(课件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学生熟悉和掌握一次函数图像的两点法的画法,并为探究一次函数性质做准备,在此设置了一个画图像的题目进行实践、体验与探究

1.实践与体验: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像

2.探究:

类比正比例函数探究一次函数解析式 中的k的正负对函数图像有什么影响?

3.归纳:一次函数的性质。

(四)熟练性质、应用练习

在此我设置了1个练习:

直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为 ;与 轴交点坐标为 ,图像经过第 象限, 随 增大而 。

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度加些类似题目(可由学生编写)

(五)回顾所学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既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过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首先启发学生从知识上和方法上进行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并学会了简单方法画图像

其次引导学生利用图表进行小结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与解析式的练习,即常数k、b对图象的影响。我引导学生列出表的项目,有学生在下面自己完成。并要求学生编写题目进行练习,加强记忆。

示意图(草图)

直线过的象限

直线变化趋势

性质

(六)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为了巩固课堂的学习成果,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在此,我布置了如下的作业:

1.完成表格并记忆

2.教科书35页2,3,4,8。

3.(选做)若一次函数图象经过 , 两点,当 时,则 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设计第1题加深知识巩固,培养整理知识的能力,为熟练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奠定基础。第2题都是基础题,巩固所学知识。第3题是考察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综合题,做为选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篇4:江苏高一数学课件

江苏高一数学课件

江苏高一数学课件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3.能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特点,使用适当的方法和准确的语言将其表示出来,并从中体会到用数学抽象符号刻画客观事物的优越性.

【考纲要求】

1. 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 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课前导学】

1.集合的含义:                                           构成一个集合.

(1)集合中的元素及其表示:                                      .

(2)集合中的元素的特性:                                          .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i)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

(ii)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记作______或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

【思考】构成集合的元素是不是只能是数或点?

【答】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一般地,自然数集记作____________,正整数集记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整数集记作________,有理数记作_______,实数集记作________.

3.集合的分类:

按它的元素个数多少来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有限集;

(2)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叫做无限集;

(3)______________          _叫做空集,记为_____________

4.集合的表示方法:

(1)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列举法;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叫做描述法.

(3)______          _________叫做文氏图

【例题讲解】

例1、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 高一年级所有高个子的学生;(2)平面上到原点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全体;

(3)所有正三角形的全体; (4)方程 的实数解;(5)不等式 的所有实数解.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由所有大于10且小于20的.整数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②直线 上点的集合记作 ;

③不等式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④方程组 的解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⑤第一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记作 ;

⑥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记作 .

例3、已知集合 ,若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课堂检测】

1.下列对象组成的集体:①不超过45的正整数;②鲜艳的颜色;③中国的大城市;④绝对值最小的实数;⑤高一(2)班中考500分以上的学生,其中为集合的是____________

2.已知2a∈A,a2-a∈A,若A含2个元素,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a取全体实数;            ②a取除去0以外的所有实数;

③a取除去3以外的所有实数;④a取除去0和3以外的所有实数

3.已知集合 ,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组成的集合

【教学反思】

§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的概念理解;

2.认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 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逐渐培养使用数学符号的规范性.

【考纲要求】

3. 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4. 理解集合的三个特征,能判断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正确使用符号 .

【课前导学】

1.集合 ,则集合 中的元素有             个.

2.若集合 为无限集,则                     .

3. 已知x2∈{1,0,x},则实数x的值                            .

4. 集合 ,则集合 =                      .

【例题讲解】

例1、观察下面三个集合,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

(1) (2) (3)

例2、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也可表示为 ,求 .

例3、已知集合 ,若 ,求 的值.

【课堂检测】

1. 用适当符号填空:

(1)          (2)

2.设 ,集合 ,则       .

3.将下列集合用列举法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1.2  子集全集补集(1)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2.通过概念教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渗透等价转化思想;渗透问题相对论观点.

【考纲要求】

1.能判断存在子集关系的两个集合谁是谁的子集,进一步确定其是否是真子集.

2.清楚两个集合包含关系的确定,主要靠其元素与集合关系来说明.

【课前导学】

1. 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                                ),则称

集合 A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 ,如右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

2.子集的性质:①  A      A   ②     ③  ,则

【思考】: 与 能否同时成立?

【答】

3.真子集的概念及记法:

如果 ,并且 ,这时集合 称为集合 的真子集,记为_________或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

4.真子集的性质:

① 是任何        的真子集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真子集具备传递性             符号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讲解】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

(1) 若集合 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的元素都属于 ;

(2) 若集合 不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的元素都不属于 ;

(3) 若集合 是集合 的子集,则 中一定有不属于 的元素;

(4) 空集没有子集.

例2.以下六个关系,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1) ;(2) (3) (4) (5) (6)

篇5:鸭子拌嘴江苏版课件

教学目的:

1、通过听赏打击合奏《鸭子拌嘴》,使学生初步接触并喜欢民间音乐。

2、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打击乐器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各种丰富的音响能生动地表达一定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打击乐器

教学难点:

听便乐器的音色,并用乐器表现动物的形象。

教具:

鸭子拌嘴动画课件、录音机、碰铃、三角铁、舞板、双响筒、小鼓、铃鼓、锣、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律动。老师和学生听音乐做律动

2、游戏。

师:老是这有一棵打击乐树,请同学到树上找出上节课认识的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舞板、双响筒、小鼓、铃鼓等)

学生认识打击乐器并做节奏回声游戏。

通过听辨,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名称。

3、检查学生模仿、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新年好》伴奏。

(二)新课

1、师介绍打击乐器——锣、镲

2、出示课题——《鸭子拌嘴》

师:同学们知道拌嘴什么意思吗?

生:拌嘴是吵架的意思。

3、学生带着鸭子拌嘴这个问题出听全曲。(生听完谈自己的想象,有的还编成小故事说出来)

4、看动画片《鸭子拌嘴》,要求学生边看画面,边听音乐,并说出听到乐曲中有哪些打击乐器。

生:有锣朋友和镲朋友的声音。

师:这首乐曲描写一群小鸭子(用小镲演奏)、大鸭子(用大镲演奏)清早走出舍门来到池塘,戏水打闹,饶舌拌嘴,然后心满意足摇摇摆摆回窝去的生动情景。

5、创作活动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铺垫练习了,利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自觉进行节奏片段创作。师:请同学们用自制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一只小狗在啃骨头的声音;一只小老鼠在偷吃东西的声音。

(2)学生用自制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来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后,创作一首自己的《鸭子拌嘴》,边看画面边创作。师用小镲表现小鸭子并用录音机录制。

(3)播放师生共同创作的《鸭子拌嘴》通过听赏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6、再次听赏《鸭子拌嘴》

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创作的《鸭子拌嘴》和此曲作比较,鼓励学生多学音乐知识,将来就能创作出优秀的音乐作品。

(三)小结:希望同学们在以后听赏乐曲时,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翱翔。

(四)下课:播放《鸭子拌嘴》音乐,学生变成一个个小鸭子走出教室。

教学后记

本节课教案是修改两次后完成的,没修改之前的教案不足是:

1、教学方法就是一个字“说”我利用投影配合音乐把《鸭子拌嘴》编成一个小故事将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整节课我都在说,“说”占主导地位是教学主体而学生是被动接受。

2、学生只对故事感兴趣,而对音乐感受一般没有达到欣赏的目的。

3、我的故事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修改后的成功之处是:

1、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在课一开始我就通过游戏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记忆、情感同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激发想象,活跃思维。

(1)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启发学生的想象。

(2)让学生把感知的“视像”表达出来。

3、激发创造,大胆创新。在儿童的本能创作欲望上加以引导,让他们的创作得到欣赏和尊重,培养了他们的独创性和音乐感。

篇6:鸭子拌嘴江苏版课件

教材分析:

民间打击乐合奏曲《鸭子拌嘴》原是一首陕西民间乐曲,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经安志顺改编后更加丰富、生动。全曲无旋律,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的组合,奏出各种丰富有趣的音响,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小鸭子、大鸭子清早走出门,来到池塘,戏水、打闹、拌嘴,然后又摇摇摆摆回窝去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轻松、愉快、俏皮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鸭子拌嘴》,使学生初步接触,并喜爱民间乐。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一)生相互问好。

(二)复习歌曲《我们年纪小》《太阳、红旗》。

二、新授

(一)出示课题——《鸭子拌嘴》

师:同学们知道“拌嘴”是什么意思吗?

生:老师,我知道拌嘴就是咬嘴巴的意思。

师:你说得很有趣,但拌嘴不是咬嘴巴的意思。

生:老师,我知道,拌嘴就是吃东西。

师:吃东西?那不叫拌嘴,那叫找食。

生:老师,我知道了,拌嘴就是斗嘴。

师:对!拌嘴就是两只小鸭斗嘴、吵架的意思。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小鸭子和同学们一样,都是小伙伴,应该友好相处。但是,它们是怎样拌嘴的?为什么要拌嘴呢?

(二)学生带着“鸭子怎样拌嘴”“和鸭子为什么要拌嘴”这两个问题初听全曲。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是不是听见了小鸭子在吵嘴呀?

生:是的。

师:那么,有哪位勇敢的同学能模仿鸭子吵嘴时是怎样叫的吗?

生:我会,嘎嘎嘎!嘎嘎嘎!

师:对了,鸭子拌嘴时就是这样的。不过,我觉得鸭子叫的速度应该更快一些,(示范)这样才像吵嘴,你们说对不对呀?

生:(哄笑)对!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小鸭子是怎样吵嘴的,有谁知道鸭子为什么要吵嘴呢?(学生编故事)

生1:小鸭子为了争东西吃。

生2:小鸭子弄脏了“我”的漂亮衣服。

生3:小鸭子说了“我”的`坏话。

生4:小鸭子抢了“我”的玩具。

(三)创作活动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利用碰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自由地进行《鸭子拌嘴》节奏片段创作,并用录音机进行录制。(学生创作好之后,先在小组内表演,然后上台表演。)

2、教师也拿出自己创作的《鸭子拌嘴》录音,播放给学生听。

3、分别把学生、老师及课本上的《鸭子拌嘴》音乐片段播出来让给学生欣赏,并对这三个片段进行比较,说出其不同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陕西民乐《鸭子拌嘴》,还进行了我们自己的创作活动。同学们那样聪明,创作得那么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相信只要我们勤奋努力,持之以恒,长大后一定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以后在欣赏音乐时,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篇7:鸭子拌嘴江苏版课件

一、教学内容:

1、了解打击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音色特点。

2、欣赏音乐《鸭子拌嘴》。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摸、听、玩、画、说、想等活动,初步了解打击乐器构造的演奏方法和音色,通过欣赏,理解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

2、技能目标:通过敲、玩,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音色听辨能力,能用打击乐器奏出强弱、长短节奏不同的音;提高音乐欣赏力;通过说、想、画,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之情;通过讨论、创编、表演、评价等过程,引导学生用手中的乐器走进生活,提高学生感知美、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用打击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听懂音乐,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打击乐、各种头饰、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笔、纸。

五、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1、师播放音乐《凤阳花鼓》,并带学生做律动。

生演唱《凤阳花鼓》,并做律动。

2、认识乐器:学生分小组认识民族打击乐器,看看、摸摸、敲敲、听听。总结乐器特点。组与组之间进行“采访”。

(打击乐器:鼓、小镲、水镲、锣、木鱼、碰铃、双响筒)

(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产生“我想学”的欲望)

(二)主动探讨,巧妙点拨

1、游戏:“找朋友”。

2、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听音乐找朋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

生看课件,看自己手中的乐器,展开讨论,提出问题。

(用卡通画制作的课件分别出示四类乐器的动画、音效。)

(学生在游戏中辨认了各种乐器。)

3、教师及时解说打击乐的演奏方法。

4、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用语言来描绘声音或用手中纸笔画出声音,表现乐器声音的特点。

生会用不同的答案,如木鱼的声音,有的讲像水珠落在石头上的声音。

(师不断鼓励,启发学生想象。)

(三)巧做伴奏,寓教于乐

为歌曲“凤阳花鼓”做伴奏。

(四)指导欣赏,表现自我

1、师播放音乐片断问:“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

生初听片断,回答问题。

2、师播放鸭子走路的片断和快板部分,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

问: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

(符合学生好动的心理,教师不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集体表演。

4、师播放全曲,同时播放多媒体动画。(小组讨论)

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生听全曲,听、看、想象故事,编故事。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难理解的音乐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同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音乐形象,用的是哪种乐器?乐曲的音响变化和力度变化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5、师出示音乐片断。

现在请你们两人一组用手掌模拟小镲,表现出“鸭子吵架”的情景。

6、创编音乐小品《小鸭子玩耍》

分组表演:两组模仿敲击(两人敲鼓、镲);二组边唱边表演。

(抓住学生爱模仿的特点,满足好胜心。)

7、鼓励学生给乐曲起名,学生讨论后,师解释“拌嘴”的意思。

生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意识。)

(五)融入生活,拓展教学

师:打击乐刚刚描绘的是鸭子,你们再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长短不同的节奏试试还可以用这些乐器描绘出我们生活的哪些音响呢?

生分组敲击讨论,描绘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有的用三角铁在四周循环敲击,发出长而回旋的声音,模仿闹钟;有的用镲、沙球、碰铃模仿妈妈在厨房里烧饭的声响。

(六)小结本课,课堂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我国的民族打击乐,还用它们模仿了各种声音,现在让我们欣赏民族打击乐表演。问: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的民族乐器还有许多,美妙的民族乐曲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让中国人所惊叹,它正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爱乐者为之倾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女子十二乐坊》。学生动作模仿表演。

课后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音乐!

(七)下课,听音乐出教室。

篇8:江苏版五年级数学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习指导:分数

一、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二、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即:a÷b=b/a(b≠0)

三、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四、分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六、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七、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八、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九、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致的,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和约分。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1)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

(2)把小数化成分数,先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约分。

(3)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然后添上百分号。

(4)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去掉百分号,然后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6)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篇9:北师大版六年数学课件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难学?六年级的同学们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

18个三角形和画有三个椭圆形的纸条,12根小棒,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2+3+5=5+5+5+5+5=

3+3+2+4=6+6+6=

4+6+3=3+3+3+3=

2.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板书:相同点都是连加

不同点第一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加数都相同。

3.找出5+5+5+5+5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6+6+6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3+3+3+3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4.举例说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想数连加。4个4再加1个4是几个4,再加1个4是几个4,如果我有100个4连加,200个4连加,写起来,读起来都很麻烦,所以,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连加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介绍乘号。

乘号,它像汉语拼音里边学过的什么?齐读“乘号”两遍。板书:“×”。

2.例1:

⑴出示樱桃图,学生观察,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樱桃,怎样列式?学生板演:2+2+2+2+2=10

⑵观察连加算式的特点,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

⑶改写成乘法算式:

先写2,再数一数有5个2,写乘号接着写5。

板书:2×5=10

⑷介绍读法和表示的含义:

2乘以5,表示5个2相加。(齐读两遍)

3.例2:

⑴一组一组地出现小鸡,让学生说出题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怎样计算?(分组讨论)

⑵讨论结果,问:3是什么数?4是什么数?

3×4怎么读,表示几个几相加?

4.例3:

⑴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每个椭圆形里摆6个三角形,摆满3个椭圆形,让学生先列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写在课堂本上)

⑵同桌互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再集体齐说。

5.归纳:什么样的连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把复习的第二组,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

2.操作:拿出12根小棒。

每堆4个小棒,摆3堆。

问:一个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或加法)

问:用加法怎么说?4+4+4=12

问:用乘法怎么说?4×3=12

问:4×3表示什么?表示3个4相加是多少?

3.操作,拿出12个圆片。

每堆2个圆,摆6堆。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乘法)

2×6=12表示6个2相加是多少。

4.做练习一第一题、第二题。

四、总结。

出示:求几个的和用()计算比较简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课件]

篇10:北师版七年级数学课件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课件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下面为了帮助老师更好教学,分享了北师版七年级的数学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和对应角分别相等的性质。

1.2过程与方法 :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收集自己身边“平移”的实例,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欣赏生活中平移图形与学生自己设计平移图案,使学生感受数学美,体会美的价值所在,进而追求美并创造美。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2.2 教学难点

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中概括出平移的特征。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展示画面:学生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

(1)电视机在传送带上移动的过程。

(2)手扶电梯上人的移动的过程。

师:(1)你能发现传送带上的'电视机、手扶电梯上的人在平移前后什么没有改变,什么发生了改变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生: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位置发生了改变。

师:(2)在传送带上,如果电视机的某一按键向前移动了px,那么电视机的其它部位(如屏幕左上角的图标)向什么方向移动?移动了多少距离?

生:相同方向,移动80米

(3)如果把移动前后的同一台电视机屏幕分别记为四边形和四边形(多媒体演示书上第58页的图3-2),那么四边形与四边形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

生:相同

2引入课题探求新知

1、教材图5.4,仔细观察下面一些美丽的图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否根据其中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图5.4-1 上一排左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中间一个正方形,上、下有正立与倒立的正三角形,如图(1);上排中间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十二边形, 四周对称着4个等边三角形,如图(2);上排右边的图案(不考虑颜色)都有“基本图形”;正六边形,内接六角星,如图(3);下排的左图中的“基本图形”是鸽子与橄榄枝; 下排右图中的“基本图形”是上、下一对面朝右与面朝左的人头像组成的图案.

2、学生描图操作.

(1)提出问题:如何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出一排形状大小如课本图5.4-2的雪人?

(2)描图前教师说明:为了保证“按同一方向陆续移动”半透明纸, 大家应该在雪人帽顶的上方约1厘米处画一条与书右边缘垂直的直线,半透明纸也应画一条直线,画图中要始终保持两条直线重合.

(3)学生描图,描出三个雪人图.

3、观察、思考.

(1)学生在自己所画出的相邻两个雪人中,找出三组对应点:鼻尖A与A′, 帽顶B与B′,纽扣C与C′,连接这些对应点.

(2)观察这些线段,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

学生用平推三角尺方法验证三条线段是否平行, 用刻度尺度量三条线段是否相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发现:

AA′∥BB′∥CC′,且AA′=BB′=CC′

(2)学生再作出连接一些其他对应点的线段,验证前面发现是否正确?

4、师生归纳

(1)描图起什么作用?

描出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在半透明纸上描出的所有图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在书上和半透明纸画直线而且要求描图时,两条直线要垂合. 这样做法起什么作用.

保证在半透明纸上所画的图形沿直线所规定的方向移动.

(3)就半透明纸所画的图形归纳,教师板书:

①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②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称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师:根据上述分析,你能说明什么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在学生发现和归纳的基础上板书:

平移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总结出一个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了,但形状和大小没有改变”。

关于平移的方向,可结论课本图5.4-5说明图形平移方向,不一定是水平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以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

例1:平移三角形ABC,使A移动到点 A’. 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解:

1、连接AA’;

2、过点B作AA’的平行线m;

3、在m上截取BB’= AA’,则点B’

就是点B的对应点。

同理作出点C的对应点C’;

4、连接 A’B’, B’C’, A’C’。

三角形 A’B’C’  就是三角形

ABC平移后的图形.

归纳: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归纳:如何进行平移作图

1.确定平移方向

2.确定移动距离

3.寻找图形的关键点

4.图形经过平移,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相等

练习:P60

课后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作适当的补充。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内容?

生:我学会了什么叫平移。

我学会了怎么平移.

板书

5.4.1平移

平移定义:。。。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例1:。。。

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篇11:手机版高一数学课件

手机版高一数学课件

教学课件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分享了高一数学课件,欢迎借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并且能够初步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提高我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类比在研究新事物中的作用,了解知识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二、重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应用。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又学习了等比数列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我给大家发了导学稿,让大家做了预习,现在找同学对照下面的表格说说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差别。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减去前一项之差都是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一个数列,若从第二项起 每一项与前一项之比都是同一个非零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比数列。

定义表达式   an-an-1=d (n≥2)

(q≠0)

通项公式证明过程及方法

an-an-1=d; an-1-an-2=d,

…a2-a1=d

an-an-1+ an-1-an-2+…+a2-a1=(n-1)d

an=a1+(n-1)*d

累加法   ;   …….

an=a1q n-1

累乘法

通项公式 an=a1+(n-1)*d an=a1q n-1

多媒体投影(总结规律)

数列名称 等差数列

定 义 等比数列用“比”代替了等差数列中的“差”

定义

表达式 an-an-1=d  (n≥2)

通项公式证明

迭加法 迭乘法

通 项公 式

加-乘

乘—乘方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

等差数列中的       减法、加法、乘法,

等比数列中升级为   除法、乘法、乘方.

四、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1: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1;等差数列的性质1;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证明。

练习1 在等差数列{an}中,a2= -2,d=2,求a4=_____..(用一个公式计算) 解:a4= a2+(n-2)d=-2+(4-2)*2=2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an}中, a n=am+(n-m)d.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1 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证明 右边= am*qn-m= a1qm-1qn-m= a1qn-1=an=左边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中,a2= -2 ,q=2,求a4=_____. 解:a4= a2q4-2=-2*22=-8

探究活动2: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2;等差数列的性质2;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性质证明。

练习2 在等差数列{an}中,a3+a4+a5+a6+a7=450,则a2+a8的值为     . 解:a3+a4+a5+a6+a7=(a3+ a7)+(a4+ a6)+ a5= 2a5+2a5+a5=5 a5=450    a5=90    a2+a8=2×90=180

等差数列的性质2: 在等差数列{an}中, 若m+n=p+q,则am+an=ap+aq 特别的,当m=n时,2 an=ap+aq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2 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特别的,当m=n时,an2=ap*aq

性质证明 右边=am*an= a1qm-1 a1qn-1= a12qm+n-1= a12qs+t-1=a1qs-1 a1qt-1= as*at=左边 证明的方向:一般来说,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an}若an>0,a2a4+2a3a5+a4a6=36,则a3+a5=_____. 解:a2a4+2a3a5+a4a6= a32+2a3a5+a52=(a3+a5)2=36

由于an>0,a3+a5>0,a3+a5=6

探究活动3: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3;等差数列的性质3;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性质证明。

练习3 在等差数列{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2* a45- a30=2×90-10=170

等差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差数列{an}中的三项, 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差数列,且2an=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差中项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3 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an2=an-k*an+k

an即时an-k,an,an+k的等比中项

性质证明 右边=an-k*an+k= a1qn-k-1 a1qn+k-1= a12qn-k-1+n+k-1= a12q2n-2=(a1qn-1) 2t=an2左边 证明的方向:由繁到简

应用 在等比数列 {an}中a30=10,a45=90,a60=_____.

解:a60=   =   =810

应用 等比数列{an}中,a15=10, a45=90,a60=________. 解:

a30=   =   =  30

A60=

探究活动4:小组根据导学稿内容研讨等比数列的性质,并派学生代表上来讲解练习4;等差数列的性质4;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性质证明。

练习4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差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a5+b5=2(a3+b3)-(a1+b1)=2*21-7=35

等差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差分别为d1、d2的等差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差d1+d2的等差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差数列的和任然是等差数列

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4 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和比一定是等比数列,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的积任然是等比数列。

性质证明 证明:设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为q1; {bn}的首项为b1,公比为q2,设cn=anbn那么数列{anbn} 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应用 设数列{an} 、{ bn} 都是等比数列,若a1b1=7,a3b3=21,则a5b5=_____. 解:由题意可知{anbn}是等比数列,a3b3是a1b1;a5b5的等比中项。

由(a3b3)2= a1b1* a5b5  212= 7* a5b5   a5b5=63

(四个探究活动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题,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开展教学活动)

五、等比数列具有的单调性

(1)q<0,等比数列为   摆动   数列, 不具有   单调性

(2)q>0(举例探讨并填表)

a1 a1>0 a1<0

q的范围 0 q=1 q>1 0 q=1 q>1

{an}的单调性 单调递减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增 不具有单调性 单调递减

让学生举例说明,并查验有多少学生填对。(真确评价)

六、课堂练习:

1、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n}中,a1a2a3=5,a7a8a9=10,则a4a5a6等于(     ).

A.       B.7     C.6     D.

解析:由已知得a32=5, a82=10,

∴a4a5a6=a53=   =   =5   .

答案:A

2、已知数列1,a1,a2,4是等比数列,则a1a2=      .

答案:4

3、  +1与   -1两数的等比中项是(     ).

A.1     B.-1     C.        D.±1

解析:根据等比中项的定义式去求。答案:选D

4、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且a3a9=2    ,a2=1,则a1等于(    ).

A.2     B.        C.        D.

解析:∵a3a9=   =2   ,∴   =q2=2,∵q>0,∴q=   .故a1=   =   =  .

答案:C

5练习题: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它们的和等于14,

它们的积等于64,求这三个数。

分析: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设这三个数为a-d,a,a+d.

由类比思想的应用可得,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设这三个数

为:         根据题意

再由方程组可得:q=2 或

既这三个数为2,4,8或8,4,2。

七、小结

本节课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推理方法,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从而培养和提高我们综合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3.1.2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应用

性质一: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an=am*qn-m

性质二:在等比数列{an} 中,若m+n=s+t则am*an=as*at

性质三:若an-k,an,an+k是等比数列{an}中的三项,则这些

项构成新的等比数列,且 an2=an-k*an+k

性质四:设数列{an} 、{ bn} 是公比分别为q1、q2的等比

数列,则数列{an*bn}是公比为q1q2的等比数列

【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相关文章:

1.八下数学教学计划

2.中考数学实数复习资料

3.初一下实数运算知识课件

4.八下英语unit2语法课件

5.七年级下册数学实数知识点

6.初一数学下册实数教案

7.版江苏景点导游词

8.实数教案

9.八下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实数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江苏版八下数学《实数》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