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总结>教学创新行动总结

教学创新行动总结

2024-01-01 07:52: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ONG136406333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教学创新行动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教学创新行动总结,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创新行动总结

篇1: 创新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多思、质疑、巧问、创新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启发学生思维,但实际上这种思维是处于被动状态,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以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思而疑――发现问题。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能力。归根结底,“疑”从“思”来,“思”而生“疑”,可见“思”又是“疑”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意境,引导学生思而生疑,并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假设并存,锤炼学生发现问题、追索问题的能力。如教课文《捞月亮》,教师在揭示课题前,先教生词“捞”。教师从桌上拿起课本问学生:这是捞吗?学生说不是,只能是“拿”。教师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学生说:这叫“捡”或者“拾”,也不能说“捞”。于是教师问:“捞”怎么解释?学生说:从水里取东西叫“捞”。这时再在“捞”的后面写上“月亮”二字,通过这番诱导思考,学生发现了问题:月亮是挂在天上的,怎么能从水中去捞?抓住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分析课文。这样,就能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疑而问――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各种疑点被激发起来后,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显得乱而琐碎,甚至离奇古怪,模糊暧昧,但这是学生的思维处于亢奋状态,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上来了,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就能把学生的积极性纳入到预定的教学轨道。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有目的地逐步引导,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不能采取否定、批评的态度,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而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去质疑问难,这就是“导疑”。如教《草船借箭》,为了一下子抓住课文中心,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为什么说他是神机妙算,妙在何处?教师又让学生特别注意文末这样一句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学生因疑而生问:三天之内得十万支箭,这能行吗?再神机妙算恐怕也有困难。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稍加点拨,解决了学生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且顾全大局,联合东吴共同抗曹,他又深知曹操的性格和用兵特点,还预知三天后长江上必有大雾,自信计划一定能实现。诱使曹操误送十万支箭,又加上周喻的计划以败而终,促使“三天之内得箭十万”的计划得以实现。这样学生因疑而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学得集中,学得主动。但是学生在质疑问难时,往往找到不准这关键的“一发”之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示范,逐步引导,反复训练学生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三、问而寻――探索问题。

因疑问而进一步寻求疑问,培养学生探索、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目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限于经验和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初步或表象的问题,还缺乏进一步发现、发展、探索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者鼓励学生潜心读书,精思寻疑,启发他们在看似平凡之处寻曲折,进而深入质疑,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如教《西门豹》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来,主要调查了哪四个问题(①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是怎样造成的?②不给河伯娶妻,漳河就要发大水,这话是谁说的?③新娘是哪儿来的?④漳河发过大水吗?),然后组织学生思考置疑:

师:西门豹问这四个问题有什么目的?

生:他想知道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

师: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是什么?(板书真相)问第二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生: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人是谁。

师:很好,但不能说是主要人。

生:主谋。

师:哎,真好(板书主谋),这位同学很会动脑筋。那么问第三个问题的.目的呢?

生:了解受害者的情况。

生:(水到渠成地)第四个问题是西门豹想知道河伯显灵没有。

这样寻疑、探索,课文第一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发现并掌握了,学生通过阅读和初步探讨,基本也能读懂课文了。

综上所述,教师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层层寻疑,精思巧问,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寻疑的过程中,一定要留给他们求异的机会,鼓励他们不断探索问题,发展他们的创见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这样做就能促使全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并善于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去观察、了解事物。

总之,语文教师应牢记叶圣陶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篇2: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总结

20xx年10月22至24日,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行动导向教学实务操作”培训班,这次培训,学院特地请到中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的专家张治忠教授主讲,全院各系部的骨干教师都调课参加,三天的培训既充实又紧张,不仅课堂内容丰富,而且课后也忙个不停,三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培训完,感觉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我在培训心得的纸上写下了“累并快乐着”。

一、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思考

传统教学法是老师讲,学生听,甚至让学生背着手坐着听不能讲话,老师经常一讲一节课;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彻底颠覆这种做法,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帮助学生去学习。

以前的培训很多时候都是专家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听、记,而这次培训的过程也让我们充份体验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乐趣,张教授用行动导向法言传身教的让我们感受并参与了三天的行动导向,我们是学生,我们参与了“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卡片展示”等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大家的能动性,小组每个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了思维导图的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方案的设计,每人都作为主角,主讲了某一个环节。活动一环扣一环,有引入、有任务布置、有讨论完成、有演讲展示、教师最后做总结。相信经历了这样的一次学习之后,大家也都深切的了解了什么样的课才能叫行动导向的课堂教学。

二、如何把行动导向教学法落实到专业教学上

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环节,课程本身的知识内容没有变,但是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发生了质的改变。做为高职教育,学生学会的应该是技能,是动手能力,是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应该最适合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来进行教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应该这样去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慢慢的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首先是学生“水土不服”的问题:学生经历了十几年的传统教学法,突然贯穿行动导向教学法时,很多学生不习惯,不适应,不知道自己主动做应该做什么,说什么。因此在教师让学生动脑动手之前,应该给予充分的引导和明确的指令,比如布置清晰明确的任务书,将学习流程,组织方法等明确的示意给学生,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或者采用示例的方法,教师先引导示例,学生先照葫芦画瓢,然后再慢慢的学会主动的去做。

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备课很容易,上课很累,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责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去设计一堂课,设计行动导向行的教学方案,搜集大量的案例以组织教学项目,在课堂过程中教师则轻松很多,主要起到引导,总结,把控进程的作用。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课程为例,课计了一堂行动导向课程设计,我想我们接下来要把这次培训的经验转化成成果,把一堂课的行动导向课程设计扩展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并且将它运用到真正的课堂当中去,把培训的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的将培训落到实处。

篇3: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总结

上周我参与了行动导向教学培训学习,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本次学习结合自己的英语课教学,谈一下自身的感受。

在三天的学习中,我们作为学生,分成小组,选定每日的组长,我们需要动脑动手动口,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发言、项目制作,先后绘制了思维导图、课程教学流程图,设计了教学任务书,并有教学产品展示。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体会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过程,因为三天的学习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先行后知,做中学。也就是教师不直接讲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而是通过学习一个主题(例如什么是一堂好课、筷子文化等)设计很多环节,结合演讲、讨论、做学习产品、逛学习超市等形式,加上老师的鼓励、归纳或拓宽,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并学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很多方法——大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卡片展示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其间,活跃的气氛,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发言,愉快的合作,精美的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它的基本特点在于学生互相配合学习和讨论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总结起来,我对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如下认识:

1、教育目标:不是看学生的成绩排名,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让学生作“一个有能力的人”。

2、教学内容: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跨学科、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活动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

3、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作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活动模式”。

4、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并多以小组进行。主要特点是:

①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②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并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

5、教师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习者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

6、激励手段:不是靠分数激励,而是不断取得成就的体验,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行动导向教学同时也是适合于体育课教学,它所提倡的分组教学、学中做、师生讨论及产品展示等实际上在以往的体育课教学中就有所体现,通过这次行培训,感受到行动导向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价值:

1、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具有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和焕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功能。

2、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的特点。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3、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积极参加者的同时,又能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表各自的见解。

4、具有跨学科的教学特点,不是以完整的学科系统实施,而是注重相关学科的互相关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发展思维技能。

5、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发挥参与性与建立自信心特点的'同时,团队的自豪感及胜利的喜悦使内聚力得以加强。

当然,我认为要成功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1、加强学习,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教师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要提高,还需要精心规划工作任务(学习任务),课前熟悉任务并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任务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此外,掌握每组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在学生交流任务实施结果的时候,老师也应该耐心听取,积极点评,运用好激励与奖赏,否则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在同类活动中也会失去兴趣。

2、努力开发教具、课件。

我们教师需积极开发各类教具,制作课件,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演示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最后,考虑到现有条件和学生的基础,我认为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探索阶段,可以从一点一滴开始尝试,从自己授课中难度较低的一门课程开始尝试,从某一章节开始尝试,从一节内容的某一个问题开始尝试,在人数较少的班多尝试,逐步展开,不可强搬硬套,待自己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理解深入、运用自如后再结合课程特点更大范围的推开,让行动导向教学法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充分凸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全面推广这种教学方法,路任重而道远。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在这种先进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教学势必实现新的突破!

篇4:行动导向教学培训总结

为期三天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课程眨眼就结束了。可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实践才刚开始。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有几个关键的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团队任务(分小组学习),学生计划课程任务进度,学生和老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我20xx年初走上讲台,当时年轻气盛,讲课时激情洋溢。每次课下来我的衬衣都湿透了。那时,使我知道了教师这个职业不仅是一个脑力劳动,还是一个体力劳动。一位老教授听了我的课,走时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对自己的专业和行业都很熟悉,对授课内容熟练,上课也很努力、投入”。

我一直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褒还是贬?那一学期是我上课最累的一段时间,但令人最难过的是,学生并没有领受我的辛苦和努力,他们该逃课还逃课,该不听还是不听。我很失落。事隔六年,在这六年里,我也不断地对我的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尝试,直到听完这次培训,我才真正理解了那位老教授的话。“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课程打开我的思维,让我“豁然开朗”,原来,教学可以这样有趣、多样和充满希望。老师们不是讲授给我们的,而是引导我们在做一项一项任务中体会和掌握这些教学方法。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总是想尽千方百计地把知识梳理得系统、条理,设法把复杂的内容讲得通俗,以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尤其把重点放在了PPT的制作上,一直认为PPT才是教学的重点,整个教学的落脚点在一个“讲”字。老师扮演的是主角的角色。明知这种教法不理想,却苦于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来改进。

通过这次培训,学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切认识到,应该把讲的心思用在让学生“学”上。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枯燥的课堂变为有趣的实用的学习场所;以教学内容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不仅给他们生存的基本能力,还要给予生存得更好的能力。教师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变更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使我们能遵循新教材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思想,实实在在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学习研究,本次学习的七种专业教学法的培训,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所倡导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

本次培训讲师严谨的工作作风,幽默、风趣的谈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前听取的报告讲概念的东西比较多,而这次培训比较直观,而且每个教学法都是我们亲自体验,在角色不断转换中体验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上课风格,在这里总结了所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感受,最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转换教学理念。课程以实际事例讲解,感染学员,亲和力非常强,课堂调动能力强,每节课都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员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每个学员的积极性都能调动起来。这些方法使我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老师更应该要有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认识,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教学过程,而不是教学结果,要更加重视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我们以前讲课,关注更多的是我们本身的上课内容,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强调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强调“教什么”、“怎么教”,通过学习,帮助我们理清了如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七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原则上学生应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实在出现困难时也可与老师商量,老师应指导他如何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或结果,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

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以前强调更多的是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忽略了学生的角色转变,学生不仅仅接受知识,更重要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方法能力、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最为重要。上课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能力需求去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信息量和难度不宜过大,要边学边做,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课堂上大量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引进和学习的,因为可以有效地改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被动和综合能力差的问题。但对我们教师来说,却是个严峻的考验,不仅要求我们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专业教学法的相关知识以及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

培训结束了,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实践才刚开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继续实践和探索。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加入到“行动导向教学”的行列来,并坚持不懈地尝试和完善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将会收到更加喜人的成果。我们不在抱怨学生的基础,而学生也不在埋怨讲授的内容枯燥而无用。

篇5:小学音乐学科创新教学总结

转眼间,作为音乐教师的我,又渡过了忙忙碌碌的一学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成绩,也有一定的不足。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一、基本情况概述

在教学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并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学习和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和鉴赏能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面

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根据和学生实际情况备教案。极力倡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把学习还给学生”。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课堂中我开设了“小舞台”“教你一招”等小栏目,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孩子的特征,音乐的兴趣应侧重激发和培养。同时我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让音乐与孩子的心灵靠得再近一些。让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三、不足之处:

在课堂活动中,我会创设平等、民主、愉悦的环境,能够在课堂中点燃学生的求知火焰。但是,有时候把握不住学生音乐课上总是乱糟糟的,使出浑身解数也“镇”不住他们。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肯定是我的评价语言没有用在点子上,过于频繁反而失去了他的威力,要不就是自己备课是没备好学生,我担任两个个班的音乐教学,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没有“备”好学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能有所改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再接再厉,扬长避短,不断学习,争取更好的成绩。

篇6:小学音乐学科创新教学总结

弹指挥间,本学期的音乐教学已圆满的结束了。本学期我被领导安排教一、二年级的音乐课,音乐是美的教育,学习音乐是对学生人体机能和身脑进行同步训练的理想手段。课堂上教师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提高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我对本学期教学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自开学以来,始终按照音乐教学大纲要求,以审美为核心,以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特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新的音乐教学方法,全面的预设课堂,从而做到教学得心应手。事实证明有效的备好课,才能上好音乐课。

二、注重音乐课堂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各项音乐技能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的学习并不只是在学校中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懂得音乐的艺术价值,学生才能产生终身学习的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创造音乐的思想是形成兴趣的关键。于是我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打击乐器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不仅能够听到音乐还能创造出音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总之,本学期的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师也在辛勤的教学中得到了学生日渐成长的回报。相信自己沿着这样扎实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进步,超越自己,收获新成绩。通过本学期的教育工作的实施,我感到音乐对孩子们的生活十分重要。学生需要快乐,需要音乐,需要美的享受。

篇7: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行动方法 教学总结

教学策略指导下的行动方法

一、行动策略之一:教学激发情感,知识渗透思想

教学是充满情感的教学活动。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兴趣的相关因素。因此,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强化合作意识就构成学生稳定的情感态度的支撑三角。有人说,小学生为表扬而学,初中生为情感而学,高中生为目标和尊严而学。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情感的激发和情感的挖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激发情感方法一:挖掘教材外部的情感因素

教材外部情感因素的挖掘包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合理开发智力资源,确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培养主人意识等。

学生从师生关系开始感受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而平等、理解、合作是和谐关系的基石。老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包容的心怀、饱满的热情去点燃学生希望的火焰,用爱心和智慧保持学生对学习、学习过程、学习协作者的情感热度,以健康的情感引发学生来自心底的体验,回馈以友善、欣赏与真诚的合作。学生对老师的情感积累往往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即“ 从接近到亲近,从亲近到共鸣,从共鸣到信赖”。老师应该主动和学生接近,减少生疏感,增加彼此的认同感,以充满关爱的言行、务实并充满智慧的教学赢得他们思想感情的倾向性,通过“换位思考”引发他们的共鸣,通过协作学习和双向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贵情深,教贵攻心”是建立新时期师生关系的“座右铭”。

宽松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显形环境和隐性环境。在隐性环境的探索中,“情感空间”的设定或给予是挖掘教材外部情感因素的必要条件。情感需要互动空间,情感需要思维空间,情感需要发展空间。尽量给予学生在学习领域的自由度,让情感以生命的形式呼吸自由的空气,使学生感受到民主的氛围,这样能极大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2. 激发情感的方法二:挖掘教材内部的情感因素

现行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详实,情感丰富,有爱国情、同学情、异乡情、师生情、亲情、友情等。老师有责任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去挖掘教材蕴涵的丰富情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这些情感,在内心深处激发共鸣,将教学的思想性和渗透性与教材情感的挖掘联系起来。常用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1) 爱溢言表,激发情感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情感传递方式建立在“爱在心里,严在脸上”的理念之上,常常将至深至情的关爱体现为一种惩罚。老师应该挖掘教材内部“爱”的表达方式,通过教材来正确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表达情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将对学生的爱写在脸上,让学生去亲眼目睹和切身感受,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而不是一个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独的奋斗者。

(2) 贴近生活,激发情感

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能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人、对自然的情感。例如在处理 Family Tree 相关章节时,老师可以在家长会上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家长进行录音,表达自己对子女的关爱 ,各类学生的家长兼顾,尤其是那些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的家长是选择的重点。英语课开始时播放录音能达到直接沟通达不到的效果,又为课堂内容的导入找到突破口。

Step 1 :老师导语并播放录音

Class! Everybody loves his parents.But sometimes we show our love for our parents in a strange way.We complain our parents are too strict with us and even fill some hatred into the love for them.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immediate communication leads to the result.Through the record on the tape , I ’ d like to say your parents love you so much.Now listen.

Step 2 :录音播放,老师旁白

男声 1 :尽管我对你很严格,但我很爱你。上次不太了解情况骂了你,请原谅。

老师: That ’s exactly what I want to say ,“ I am very strict with you but I really show my concern for you. ”

男声 2 :孩子,别怕他,他小时候和你一样淘气,我还打过他,不过他要是说的对的你要听。

老师:Very interesting.Pay attention to what ’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en.

女声 1 :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老师: I don ’ t know who she is and whom we should learn from.

女声 2 :记住呀!孩子,我们全家人都爱你,帮你,支持你。

老师:I am deeply moved.Every one of us needs help and support.

Step 3 :根据提问作正确判断

老师:How many people in the dialogue?

学生:Four.

老师:Yes ,it ’s a family of four.Can you draw the family tree? You can use numbers instead of the names.For example ,use Number One to refer to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dialogue.

Step 4 :做猜测游戏

老师:Please guess whose family it is.

Step 5 :当事人揭谜底并谈自己的家庭和此时的感受

学生:It ’s my family.The first one is my father … I am very excited because of the tape record.Ever before I didn ’t think my father loved me.He never …

(3) 思想渗透,激发情感

以 the Last Lesson 一文的渗透式教学为例。

Step 1 :设置语言情景,烘托课堂气氛

一台录音机在前台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老师用语言交代特定的语言环境。

T :Today I were not myself.You were not yourselves.Who were we? We were poor homeless students from the Northeast of China.The time were in 1938.Please tell me in what way we show our love for our motherland in the time of warring state and in the time of peace.

S1 :Brave sacrifice in warring state and unselfish offer in peaceful state (contribution).

Step 2 :给予假定条件,作出正确选择

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若干单词或短语:mother ,father ,motherland ,money ,profession ,friend ,car , house ,favorite food ,love.

T :Do you think the things on the blackboard are all precious? Do you want them all?

Ss :Of course.

T :But in a warring state ,you cannot have them all . You must sacrifice some of them ,perhaps even all of them.Now decide what to sacrifice first . Sacrifice four items of them in the first round of choice . You must cross them out .

Ss :Money ,car ,house ,favorite food.

T :Sacrifice another three items in the second round of choice.

Ss :Love ,friend ,profession .

T :Sacrifice one item in the third round of choice.

S :Father .

T :Why ?

S :The moment I made the choice , I thought of the song “ Mother , the Best in the World ” .

T :Sacrifice the last one item in the last round of choice.It's a hard job for you.

Ss :We cannot make such a choice .

Step 3 :下结论揭示主题,打比方渗透爱国情感

T :Yes ,it ’s un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further choices.We often compare motherland to mother and compare its culture to mother ’s milk.This text tells us :Love our motherland and we love its culture.

二、行动策略之二:展示个性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语言能调节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语言学习需要毅力,需要克服困难,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需要拥有希望而又面对失望,因此语言学习是一枚苦果。老师的工作就是“给语言学习的苦果抹上一层欢乐的果酱”。没有这层“果酱”的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机械作业,结果是老师不快乐,学生更不快乐。快乐教学的实施策略应该是:明确目标,激发兴趣,满足需要,建立自信,张扬个性,合作共进。这也是推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情感特征。其中,激发兴趣乃重中之重,是课堂快乐教学的基石。

在《标准》“情感态度”章节中有关兴趣的叙述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这段有关情感目标的描述中,要求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实践活动;能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英语歌曲、读物等”。因此,兴趣的激发成为我们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常见的有:

1 . 运用教学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教学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将教 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并在游戏之中实现知识默化的教学活动形式。它体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它是在规则支配下利用游戏来设置的一种语言环境。游戏本身除具有娱乐功能外,也具有学习功能,是少年儿童认识和理解知识世界的独特方式。近年来,游戏教学成为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领域的重新诠释的手段和技巧。现代游戏教学是由传统教学游戏演变而来。在传统教学中,游戏比作教师来“烹调学习生活”的调料,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佳肴”,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技巧和手段。

学生的认知发展分为三阶段,即知学、好学、乐学。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转化。生活是游戏教学永不枯竭的源泉,老师应该从生活中借鉴 、改编、创作英语教学游戏,使游戏教学成为教学实践领域里的一个亮点。英语游戏具有广泛的教学功能:导入功能、操练功能、巩固功能、调节功能等,如:

例一:游戏的导入功能

Guess the Pages

Aim :To present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 How many … are there … ?There are …”。 Things needed :some story books or picture books.

Instructions :上课时,老师拿出几本学生喜爱的书籍。如果有人想看的话,就必须猜出该书的页数。老师可给予适当的暗示。

Time :5 minutes

How to play :

Step 1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se books . Do you like them?

C :Yes ,very much.We want to read them.

T :I ’m sure you can read them . But you must guess how many pages there are in the books.

C :Ok . we will try our best .

T :How many pages are there in this book ?

S1 :I think there are one hundred and seventy .

T :Not so many.

S2 :There ar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

T :There are a few more pages.

S3 :There are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ive.

T :Yes ,you are right.You can read it after class.

Step 2

The winner also wins the chance to be the next leader.

例二:游戏的操练功能

A Visible Blind Man

Aim :To practice “ Is everyone here ”,“ Who isn ’ t here ”,“ Who is he ”

Time :5 ~ 8 minutes

Instructions :叫七名学生到前台,其中一人扮盲人,其他六人在其周围围成一圈。游戏开始,六人开始转动,其中一人偷偷地回到座位上。其他每人说一句话,中间的盲人必须根据声音判断说话人是谁,并指出谁不在。

Step 1 :S2 ~ S7 tell S1 their names.

Step 2 :S2 ~ S7 move around S1 hand in hand singing a song.

Step 3 :(S2 ~ S7 stop moving and singing.)

S2 :I am here.

S7 :I am here.

S4 :I am here.

(S5 soes back to his seat in silence.)

S6 :I am here.

S7 :I am here.

All :Is everyone here now ?

S1 :No.

All :(without S5)Who isn ’t here now?Who is he or who is she ?

S1 :S5 isn ’t here.

All :Yes ,you are right

Note :If S1 fails ,another student will take his place.

2. 运用教学魔术激发学生兴 趣

魔术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来设置一种从已知到未知、从不知到知的教学意境,它在展示的过程中,具有设置多重疑问的功能,调动想象和形象思维的功能,通过复杂其表、简单其中的构成和意料之外的结果体现其娱乐性,能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智力资源,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魔术一:连环魔术“手绢变球,球变彩带”

目的:导入句式操练 What can you see

操作过程:

T :What can you see?

SS :We can see a piece of cloth.

T :What else can you see?You can see nothing else.( 举起右手 )

What can you see now?

S1 :I can see your right hand.

T :Can you see anything else?

S2 :I can see nothing else.

T :What can you see now?

Ss :(Surprised)We can see a ball.

T :( 手中举起球 )Can you see anything else but a ball?

Ss :We can see only a ball.

T :Really?( 将球握在手中,从手中迅速抽出一个红布条和一个绿布条 )What can you see now?

Ss :(Surprised)We can see a piece of red cloth and a piece of green cloth.

道具制作:游戏道具制作材料包括一块大小合适的白布、一个乒乓球、一根白线和一块透明胶。在白布一面的上部缝上一根白线,白线的另一端通过透明胶粘在乒乓球上,乒乓球的上下各有一个小洞,每边的小洞口内各填入一根长条绸带。

操作揭密:

第一步 双手捏住布的两角向学生展示布的两面,此时左手拳头内握住吊在线上的乒乓球,表示布的正反两面无物。见下图:

第二步 举起左手,表示左手空空,在举起左手的同时,右手捏住布的一角,球垂吊在布的内侧。见下图

第三步 将布攒在左手,右手在空中抓一下,做一个向左手输送的动作,再在左手的布中拿出一个球,学生以为球是凭空变出的。

第四步 拿出球时,握球的姿势用大拇指和食指上下夹住,两个指尖恰好压住两个小洞,再将球握在手中,又从两个小洞口分别抽出彩带。

3 . 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充分利用传统的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直观教具 包括实物、图片、教具、简笔画、直观语言等。现代化的教具应该包括幻灯片、投影机、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在经济条件差的欠发达地区,简笔画教学和幻灯辅助教学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尤其是幻灯片的制作经济、易行、实惠,只需要用块状玻璃压在选用的画面之上,用碳素笔进行套画,任何简笔画都能拓印进幻灯屏幕,迅速方便,又解决绘画难的问题。

4 . 通过“弹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弹性教学”指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给教师本人留下调整教学的空间,为“因材施教”留下分层教学的空间,为学生留下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弹性教学”包括弹性导入、弹性操练、弹性任务、弹性评价等。

“弹性导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体现老师“吃透两头 ( 教材和学生 ) ,把握中间 ( 教法运用 ) ”的教学能力。例如《爱迪生》一课的导入,针对学生实际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针对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选用探究式问题导入--“人能孵鸡吗”;针对中等基础的班级可以采用小品导入--“真假爱迪生”;针对基础差的班级,可采用简笔画导入--“鉴图真伪”。

“弹性操练”指练习方式与练习内容的设计应具弹性,弹性的操练模式有交际性操练 ( 任务型操练、功能型操练 ) 、有意义操练、机械性操练。

“弹性任务”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不同学生的目的要求有所区分,任务设计的类别因学生的程度不同而异。最后落脚在“弹性评价”,老师因人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不同的分值,选取不同的评价角度,目的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5 . 通过有意识地“放弃”部分知识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很多,但学业负担过重是根本原因之一。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将课本知识分为“应知的内容”、“可知的内容”和“可弃的内容”。“应知的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可知的内容”可以用“打埋伏”的方式加以处理,有意识地 放弃“可弃的内容”。“有意识”指老师不是“丢弃”书本中的部分知识,而是在“教学随记”中记录下曾放弃的内容,并计划在以后的单元复习、阶段复习、学期复习、学年复习中逐步加以处理。

在生活中,善于放弃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因此有人说,“善于放弃”是人生的较高境界。一个人若不知道何时该停止一些无望的追求,他的生活会痛苦不堪。教学亦同此理,老师有时暂时放弃部分教学内容,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将教师自己从课时任务压力中解放出来。对教学中善于放弃一词中“善于”的理解为:老师应该清楚放弃什么,每一种放弃的目的是什么,放弃的策略是什么。这种放弃还应该适时,有序,有度。例如词汇教学的放弃策略为:抓住一点,拓展外延,深化内涵,掌握构词。通过暂时的放弃可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解决课时不足,减轻负担,避免复习课尽“炒现饭”。因此可以说,“放弃”是教学艺术,体现一名教师的教学境界。

6. 通过独具个性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教学强调并探索教学的共性,但新时期的教学更看重建立在教学规律之上的个性化教学。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上有思想,有自己对教学及教学内容的独到理解和诠释,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加主观地反映书本内容的精髓,敢于体现 自己鲜明的认知态度和独到的观点,这样的老师在学生的心中能引起反响,能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正面影响。教学上有思想就是指:

(1) 教学中能够也敢于表达创造性的个人观点。

(2) 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能够密切联系自身或他人的经历来拓展话题,抛砖引玉,触类旁通,用自己或他人健康的、阳光的人生经历为学生导航。

(3) 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指出教材内部的某些消极因素,产生化消极为积极的正面效应。例如 How Karl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 一文的学习,老师的开场白可以这样:

T : As a great leader , Karl Marx is our example in all our lives.As a language learner , he isn ’ t a good example because he said ,“ If we want to learn language well , we must forget all about our own language. ” It s s impossible for us to do that.We can correct his words.If we want to learn language well , we must forget the Chinese thinking model in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in English.In our English class , we must stick to one principle : Use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 ; use Chinese if necessary.

7 . 通过适当拓宽知识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永远会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知识 保持兴趣和追求,因此适当拓宽课本知识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适当拓宽”中“适当”的含义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以“拓收有序、有度”为原则,以教学需要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目标。

例如在字母教学阶段,当老师在教字母 H 、B 时,老师拿起一支铅笔问学生 HB 表示什么意思。 H 表示铅笔的硬度,铅笔上的 H 值从 1H 到 6H , H 值越大,铅笔就越硬; B 表示颜色,铅笔 B 值的表达从 1B 到 6B , B 值越大,铅笔就越黑。

又例如教字母 K ,老师问学生金戒指为什么分为 24K 和 18K ,并告诉学生 K 是 karat( 克拉 ) 的缩写, K 的比值表示金子的纯度,比值越高,含金量越高。接着再问学生为什么中国有句成语为“金无足赤”,它的意思是说金子没有 100% 的含金量,含金量最高为 99.9% , 18K 金则由 75% 的金子、25% 的银和铜构成。

8 . 通过贴近生活的才艺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

努力实现英语教学生活化、情景化、交际化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所谓生活型才艺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与学习相关的活动、任务、话题、练习等,并用表演、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表现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编”“导”要尽量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给予他们“表演”的舞台,尤其是表现他们各自不 同的才艺,如讲故事,说笑话,唱歌,跳舞,表演等,让他们各尽所能。他们的自我表现给课堂带来活力,也为他们找到自信,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9 . 通过“阳光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是成长的幼苗,在耕耘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需要阳光普照。老师应该是学生精神领域和学习领域的一缕缕阳光,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阳光,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阳光,是促进学生合作共进的阳光,是激励学生不断成功的阳光,是陶冶学生自信的阳光。需要、个性、合作、成功、自信是阳光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

在实施“阳光教学”的过程中,“阳光语言”的运用能体现一个老 师的胸襟、一个老师的思想境界、一个老师的智慧、一个老师的时代精神和挚爱学生的情怀。 老师还应该保持“阳光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善待他人,发自内心真诚地欣赏别人,用自己的热情和积极的情绪感染合作者--学生和自己的同行。老师是平凡的人,也常常犯常人的错误。老师在课堂这座神圣的殿堂里要保持“阳光的形象”,展示自己的光明面,更要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敢于面对学生作自我批评。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并展示内容的光明面,并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在肯定吸收的基础上指出内容上的瑕疵,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10 . 通过任务型教学激发 兴趣

任务型教学能够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或非语言性活动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流。例如给学生一个非语言性任务--绘画《春天来了》,只给学生“红”、“黄”、“蓝”三种颜色,让学生在调出三原色、三间色、三复色的过程中感受色彩的变化,在评价的过程中用语言去谈论色彩。这样的任务型活动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实现不同学科间知识迁移和优势互补,变静态语言学习为动态学习,满足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协作中分享快乐。又例如“辨认老照片”,老师拿出一张自己或某些学生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辨认,学生在辨认过程中下意识地表达自我,习得语言,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运用真实的语言完成任务,真实让他们感到熟悉、亲切、力所能及。任务型教学能激活学生业已储备的知识,并带着目的去寻求新知识,弥补知识缺陷,激发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通过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任务评价,培养学生自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任务的延伸、拓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或以合作的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让他们写调查报告《另类污染“语言”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让他们寻找影响自我健康成长的二十句话,探讨语言“污染”的来源、造成的实际影响,最后得出规范语言的结论。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接触社会,感悟生活,渗透自律教育,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11 . 通过学科知识渗透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运用数学知识来操练掌握 Be made of , made of , turn into. …等短语,老师通过几何图形让学生运用语言点。

例一台灯变等腰三角形

T :Look at the picture below.It is a light.It is made of matches.Please move three of them to turn the light into five isosceles triangles .

-

例二改变房屋的朝向

T :Look at the picture below.It is a house made of matches .Please move one of them to change the direction of the house.

又例如学生学习colours ,老师可以通过化学知识的讲解来增加学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例三金属与颜色

That fireworks have different colours is the result of burning different metals( 金属 )from the following box , you can see the truth.

三、行动策略之三:大目标为教学定向,小目标为实践导航

教学是具有目标指向的教学活动。《标准》所设定的宏观目标体现为三大方面:思想目标、心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大目标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前提,彼此促进。

1 .思想目标

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和背景,通过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能就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环保、人口、时尚等,通过交谈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思考自然、社会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形成自己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在小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

2 .心理目标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使 他们善于整理、归纳、借助联想来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因为没有情感的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课程标准将学生价值观、意志品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的培养和激发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都纳入目标体系。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标准》将“合作精神”也纳入情感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出智慧、合作出成果的意义。《标准》对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提出实施建议:兴趣的培养从“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向“志趣”升华;对学生正确动机的激发从为“近期需求”而学到为“长远发展”而学,从为“生存需要”而学到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行动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意义。

3 .能力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分为适用于所有课程的宏观目标和英语课程各个级别的微观目标,知识目标应涵盖在能力目标之中,成为能力目标的基本要素。

(1) 宏观的培养目标包括谋划和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动手应用能力、对不同文化的认同辨异能力以及专业方面的基本技能 ( 如英语的听说读写 ) 、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指导下的自学能力,能力目标还突出表现学生的情商能力 (Emotional Quotient) 。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属非智力因素范畴。美国心理学专家戈尔曼 (Daniel Goleman) 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 ( 积极的人生观、自知之明 ) 、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 ( 压力调适能力、遏止负面情绪的能力 ) 、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 ( 进取心、恒心、自信心 ) 、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 理解与解读他人情绪,善解人意 )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识别、监控、运用情感基础上的社交能力 ) 。研究表明,决定一个普通人未来的因素不是智商 (Intelligent Quotient) ,而是一个人的情商,成就大小体现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极其微小,而差异大都来自情商,如以健康的心态建立默契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情商发展的集中表现。

(2) 微观能力培养目标按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其分为“三级九等”。《标准》第二级为小学 6 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 9 年级 ( 初中 3 年级 ) 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 8 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 9 级为外国语学校或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作为部分学校少数外语特长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标准》的各级目标按照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进行具体总体描述。

传统教学的“纸 + 笔”的训练模式和“时间 + 汗水”的题海战术能培养学生恒心、耐力和吃苦精神的目标,培养直觉思维能力,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可以说,《标准》将改变传统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训练模式,例如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应变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举一反三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心理训练,帮助学生调控情绪,宣泄疲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成为生活型的创新人才。

四、行动策略之四:理论法指导行动,实践法优化行动

1 .从理论上认识技巧与方法

在英语中有几个词用来表达“方法”,如 methodology 、approach 、method 、technique 。正确理解这几个词的含义,区分它们的词义差别,有助于我们认识方法和运用方法。

teaching methodology : a syste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principles 教学法就是有关教学方法和规则的体系

teaching approach : a way to some teaching targets 教学途径 ( 如不同的教学流派 )

teaching method : a particular and concrete teaching way usually with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process 有相对完整过程的、独特具体的教学方法

打一个比方可以说明这几个词所表达的含义和相互区别。教学研究领域好比一个神秘而充满魅力的城市,当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充满好奇又迷惑彷徨。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张“地图” (methodology) ,“地图”里的网状系统说明这个“城市”整体结构。我们通过这张“地图”获得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印象,并确定自己目前所处的水平位置。这张地图还能告诉我们交通规则 (principle) ,帮助我们减少阻碍,顺畅地到达终点。而 approach 就像是耸立在十字路口的“方向指示牌”和一本“交通规则指南”,当我们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之后,它向我们指明不同的路径 ( 不同的教学流派 ) ,帮助我们选择前进的方向。而 method 可比作运载工具,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决定学生前进的速度,恰当的教法运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2 .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中去领悟和运用技巧与方法

过去几十年的教学法研究的历程中不乏辉煌的篇章,但欣慰之后的反思让我们感到诸多遗憾。中国有很多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一线喜欢用“喜新厌旧”的态度去对待教学法领域的改革,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扬弃”传统教学的 基础上有条件地接受新的教法,而是“抛弃”传统教学去“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新教法,就像传说中“猴子捡包谷”的情景,采之多多,得之甚少。还有部分教师对教法不求甚解,理解的偏误带来认识上的模糊。有的老师在论文写作中说:“……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教学方法的运用日趋成熟,我们首先运用‘交际法’进行英语教学,后来又运用‘功能法’,新的一轮教学改革又选择‘任务法’……” 这种错误的表述说明他们不了解“交际法”与“功能法”、“任务法”是上下义关系:“功能法”是“交际法”的一个分支,反映语言的交际功能,即运用语言与人相处;“任务法”也是“交际法”的一个分支,反映语言的工具性特征,即运用语言来做事。另外,方法的运用并非相互排斥,方法是在扬弃中发展,在排斥中运用。

有时一个老师在教法理解的偏误会导致实践上的南辕北辙,因此教师有时可以在经验的引导下,运用直觉思维抓住某种教法的本质特征,并通过分析归纳对方法进行通俗演绎,达到简单易行的教学效果。比如:

(1) 语法翻译法的六字诀:读、讲、译、背、记、练

(2) 听说法的十四字令:示范、模仿、重复、操练、转换、强化、习惯

(3) 功能法六字诀:激、滚、剖、松、放、拨

(4) 任务法七字诀:激、做、报、评、转 ( 将非语言性操练转为语言性操练 ) 、链 ( 任务的链接 ) 、延 ( 任务的拓展和延续 )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重视教法双刃关系研究,即对各种教法的“利弊”研究,重视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

五、行动策略之五:优化教案,吃透两头,把握中间

1 .备课的本质

备课的本质就是教师利用潜在的教学能力来形成现实的教学能力。潜在教学能力是指事业心、责任感、品德修养、教育文化科学知识等,现实的教学能力是指驾驭教材、有效调控教学进程等的能力。

2 .备课的目的

备课是实现从潜在能力转化为现实能力的转换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实现这种转换。第 一,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的知识,深化拓展自己已知的课本知识,做到“高瞻远瞩”;探究学习未知的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边缘学科知识,做到“触类旁通”。第二,将教学的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转化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性纲要,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教学的方向,通过“纲要”来导教和导学,解决 What to learn 和 How to learn 的问题,做到把握基点 (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 ) 、突出重点、提出疑点、分散难点。第三,找到一条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认知、储存、内化、运用的有效途径。这条有效途径就是探求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技巧、学法与教法,巩固已有知识经验,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同时实现旧知识的再生利用和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运用。

3 .备课的类型一:学期备课

(1) 宏观备课:研究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 微观备课:确定全学期的教学目的,安排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

学期教学计划

学期教学进度表

4. 备课的类型之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计划和单元备课要明确解决的问题:

(1) 熟悉和掌握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建议。

(2) 分析本单元的重点、难点,确定每课教学重点及教学活动安排,通盘考虑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培养。

(3) 考虑单元教学的任务设计、活动步骤及练习设计。

(4) 研究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5. 备课的类型之三:课时备课

(1) 课时备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a. 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

b. 确定课型和课的结构。

c. 明确或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d. 选用或设计教学方法和技巧。

e. 了解上节课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f. 考虑课题的导入方式。

g. 板书的安排。

h. 课内或课外习题的设计和练习方式。

i. 教学步骤的设计安排。

(2) 编写教案

a. 教案的基本要求:教案是教师在了解学生、钻研教学内容、考虑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一节课讲什么 ( 内容、目标 ) 、如何讲 ( 方法、手段、形式、程度 ) 的方案。

b. 教案的基本格式:

课目: (Lesson One of Unit One)

Task One

任务: ( 任务名称,比如“填表”或“绘图” )

目标: (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

材料: ( 辅助教具及制作材料 )

语言技能: ( 听说读写 )

活动形式: ( 个人、小组、全班、配对 )

操作过程:

Step 1.Leading in (warming up activities)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设计导入型的热身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无意注意。 )

Step 2.Pretask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步骤,设计语言环境来呈现和学习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语言知识。 )

Step 3.While - task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或链式任务。 )

Step 4.Post - task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个人或各小组展示任务完成的结果或成果。 )

Step 5.Check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学生或小组相互评价,老师总结,作出全面评价。 )

Step 6.Homework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外作业任务化,课外作业活动化,课外作业生活化。 )

Task Two

……

六、行动策略之六:开阔授课思路,灵活运用方法

授课环节所需要和运用的方法技巧繁多,老师决定方法的取舍时要坚持以“新颖”、“灵活”、“趣味”、“实用”为原则。下面以教学导入和结尾为例说明技巧运用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导入技巧和结尾技巧在成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善始善终”、“首尾相顾”的作用,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标志性成果。

1. 课堂教学的导入技巧

恰当的导入是成功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师生共同演奏一个教学乐章的前奏。好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在师生心灵深处架起一座方便彼此交流互动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教与学基本观念的形 成和对老师的基本认知态度。因此,有针对性且具创造性的导入能激活旧知识,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控教学气氛,获得课堂教学的试探性反馈, 成为老师针对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的初步依据,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强的课堂凝聚力。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有兴趣激发原则、思 维启迪原则、情感共鸣原则、直观形象原则、审美陶冶原则、新颖变化原则。常见的课堂导入技巧有通过歌曲来导入教学、通过游戏导入教学、通过简笔画或图表导入教学、通过演示来导入教学、通过讨论来导入教学、通过设疑来导入教学、通过表演来导入教学、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通 过启智来导入教学、通过竞赛来导入教学等,试举几例说明。

(1) 通过歌曲导入学生会唱英语歌曲是《标准》的目标之一,“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小诗和歌谣,能唱一些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文化内涵、娱乐内涵、文化内涵等,这些都是歌曲成为教学导入手段的前提条件。在英语教学中,歌曲本身的艺术性能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英语教学歌曲的通俗性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英语歌曲内容的多样性又使英语歌曲能发挥语言载体的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歌曲来促进交际,“先唱后说”,可以利用歌曲来表达情感,“唱歌问候”,可以利用歌曲来完成任务,“先唱后做”等。如 Lesson 22 of Junior English Book One (A) 的教学,这一课的语言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借曲填词 Finger Song 来导入教学:

(2) 通过游戏导入

游戏是《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技巧之一,要求学生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游戏能让每一个人都参与或有参与意识,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为一堂课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心理基础。

课目: Lesson 114 of Book One (B)

游戏名称:讨价还价 (bargain)

游戏目的:掌握语言功能“怎样问价钱”: How much is it (are they)?

道具准备:书包中的物品。

时间:八分钟

游戏指导:将一招贴粘在讲台前,上面写有“商店”一词,将学习用品放在桌子上。老师先当营业员,并为每样东西标价,价 钱只有老师一人知道。然后,学生扮演顾客开始讨价还价,谁讲的价格最接近定价,谁就购买成功。最后,购物多的一组取胜。

(3) 通过简笔画或图表导入

通过看图导入是《标准》赋予学习的含义之一,它要求学生“能根据图片用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近年来,简笔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因为它简单易行,经济实惠。但很多教师太关注简笔画教学的艺术性,以致那些没有绘画技巧的老师赏而却步。简笔画只需体现教学的实用性,达意就行,而不必太关注绘画艺术性。就美术专业来讲,简笔画本身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对一名英语教师来讲,更不用追求简笔化的艺术效果。简笔画像与不像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有时一幅蹩脚的简笔画产生的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语言选择会超出一幅“形似”简笔画的很多倍,充分体现简笔画作为激发兴趣并增进语言训练量的一种手段的作用。如我们运用简笔画导入让学生表达 What ’ s this? It ’ s a …,老师有意识将一个梨子画得不太像,因此就会产生以下的探究性效果:

T : ( 画一个不太像的梨子 )What ’ s this?

S1 : ( 观察 )Perhaps it ’ s an apple.

T : No , it isn ’ t an apple.Who else can tell me? What ’ s this?

S2 : Is this a light bulb?

T : No , you can eat it.

S2 : Oh , I see.It ’ s a pear.Am I right?

T : Yes , you are quite right.It ’ s a pear.

如果我们将这幅简笔画画得很像,根据简笔画的问答就会只有一个来回。因此,简笔画运用策略是:简笔画形似,直观形象,辅助表达,激发兴趣;简笔画神似,调动想象,图文联想,凸现大意;简笔画形异 ( 不象 ) ,一图多用,事半功倍,增加交际。 例如:

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一幅图来导入学习进行时态,图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悬念或不确定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初 步回答老师的问题。

T : What is he doing? Of course , he is sitting.But why is he sitting here? Is he going to school?Is he waiting for his mother? Is he thinking? Please tell me your different guesses.

(4) 通过竞赛导入

课目: Lesson 49 of Book Two(A)

目的: a. 学会向人祝贺生日

b. 单词竞赛

时间: 5 分钟

操作指导:来自不同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下本组要送给 Ann 的礼物,比一比哪个组在规定的时间里送的“礼物”多,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

(5) 通过设置悬念导入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悬念”一词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 教学悬念就是将学生置身于一种亦幻亦真、欲罢不能的心理等待状态,在等待中想象结局,在预测之中否定自我,在信与不信之中徘徊,在高潮激荡中品尝平淡,在平淡中感知异峰突起。悬念的运用可归纳为扑朔迷离的开局、拨云逐雾的中局、意料之外的结局。它可以设计于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也可以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

(6) 通过录像、多媒体、幻灯导入

录像和多媒体是课堂导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之一,这种手段能客观反映多彩的生活世界,充实学生的人文内涵、自然内涵、生活内涵,在认识现实物质世界的基础上营造学生精神世界。例如学习The Memory Robot 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录像或多媒体来播放小品《机器人》,在学生“观、疑、论、评”的过程中欣然进入文字教学。又比如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 一文的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三个短片《东湖美》 ( 展现武汉东湖的美景 ) 、《黄鹤归来》 ( 展示历史的黄鹤楼和重建的黄鹤楼 ) 和小品《夫妻观景》 ( 表现两个人不同的心境对美的感受迥然不同 ) 来说明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自然景观 + 人文景观 + 乐观的心态”。

(7) 通过提问导入

导入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五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兴趣性原则和双边性原则。根据提问的目的分类,导入问题可以设计为: a. 释义性提问,用来解释影响学生对课文大意理解的生词、表达或技术性词语,消除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b. 激励性提问,其答案往往是直观且显而易见,一开始对差生进行鼓励; c. 疏通式提问,就所学文章的基本数据、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等进行提问,提供给学生展开学习的脉络; d. 因果提问,引导学生去联想,挖掘文章内涵,由因推果 ( 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 ,或由果推因 ( 先见树木,再见森林 ) ; e. 归纳性设问,以学生课前预习为基础,通过板书归纳展示全文情节发展的脉络,再根据线条脉络,以人设问,以事件设问,以时间或空间的位置设问等,目的是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 f. 启迪性提问,例如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来设计针对性提问,目的是在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堂教学的结尾技巧

结尾技巧指老师用新颖的方法对知识、技能等进行归纳、总结、具体化,以巧妙的教学手法演绎精彩的教学结尾,达到“风头豹尾”、“画龙点睛”的课堂效果。结尾可采用如下方法:

(1) 憧憬法:结合教学实际,运用憧憬未来的方式结束主题教学,让教学面向学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与向往。如 The Memory Robot 一文以让学生畅谈 My Future Family Life in 2020 ’s 来结尾。运用想象的艺术和技巧弥补内容的不足,弥补教学漏洞,运用想象超越自己行动思维的极限,运用想象去接近教学的完美。

(2) 点睛法:点睛法的用意之一就是通过进一步提炼中心思想,深化主题,揭示主题与人的关系,以达到提高认识和巩固学习成果的目的。比如 A Traffic Accident 一文的教学,老师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幻灯展示各种画面,其中有一些画面反映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和事,让学生判断其中哪些违反交通规则,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现这些画面的主题思想,比如 A munite ’ s wait brings us happiness of all our lives. 或 Everybody must do something to avoid any traffic accident 等。

(3) 对比法:对比法就是通过时间的先后对比、空间的远近对比、事物性质的好坏对比、课文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对比等,形成鲜明的信息反差,通过信息差对比来整理已有信息,加深印象,以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 归因法:归因法就是通过结果来推导原因,对所学内容作一番梳理。通过归因来帮助回忆和巩固内容,通过归因来弥补漏洞,进一步习得知识结构,通过归因来训练学生集合思维能力。比如 Girls Beat Boys(Lesson 62 of Book 3) 一文的学习,老师就 Girls Beat Boys 内容进行由果推因的结课方式:

T : Girls beat boys.It ’ s a surprising result.How did the girls achieve the success? Let ’ s recall the contents and find the reasons.Look at the form and fill in it while talking.

(5) 归纳法:归纳法主要用来归纳语言知识,在对话教学中可用来归纳语言的功能项目,通过归纳找语言规律,总结学习方法。这种归纳可以是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也可以联系过去所学的相关内容一并总结。

(6) 拓展法:结课时,在巩固已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延伸课题内容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延伸到其他相关领域,在寻找新问题答案的同时,巩固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至用的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学完 Pollution( 污染 ) 一课时,老师在结课时提出什么是语言污染,并布置学生讨论“生活中的另类污染--语言”,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a. 定义 (Definition) : any language which brings the listener side effect

b. 分类 (Classification) : violent language , satirical language , pornographic/yellow joke , dirty pet phrase

c. 来源 (Origin) : 40%through one another ’ s communication

20% from society

20% from media (e.g.TV)

10% from teacher

10% from parents

d. 后果 (Result) : horror/violence/indifference/hostile/unhealthy/early mature/lack of respect/divert one ’ s attention/bad habit

e. 措施 (measures) :…

(7) 悬念法:结课时,老师不把有些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只是给予适当提示,布置学生课外思考,例如当学完 Shall We Go to the Zoo(Lesson 17 Book 2 A) ,老师告诉学生打算在下周组织一次校外活动,自己已有一个方案,请学生猜测判断老师的方案是什么,并说明各自的理由。如果 50% 以上的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一致,这个活动就实施,因为这说明该方案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

(8) 讨论法:讲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求共识,在对文章的回顾中得出结论。这样,既巩固了知识的学习,又有意识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如在 Merry Chrismas 一文的学习后,老师提出讨论“圣诞精神”的本质。通过对课文事例的回顾,全班得出“爱心、善心、关心、诚心、公心”的结论,集中体现在四个字“无私奉献”。

(9) 迁移法:迁移法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学完对话 The Missing Necklace ,布置学生写一篇短小的记叙文,将对话文字转换为叙述性文字。老师在学生动手前提示学生记叙文所包含的六大要素。老师还可以布置部分差生写一则实物招领启事。

(10) 逆向法:运用逆向思维,在复习阶段提出与课文对立的观点,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列举论据,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的双重效果。

(11) 音乐法:在结束时,播放与主题相关的音乐来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再围绕播放的音乐来设计与对话相类似的问题,对本节所学内容能取到触类旁通的复习作用。如 Lesson 37 是有关一支乐队的对话,对话学完后,老师可以播放“零点乐队”的一段演唱,然后以与刚才对话类似的问答表达方式,就乐队及演唱来进行问答。

【教学创新行动总结】相关文章:

1.教师教学技能创新总结

2.青年文化创新行动项目分析报告书

3.创新学习心得总结

4.“文明餐桌”行动总结

5.雏鹰行动活动总结

6.春运暖冬行动总结

7.教学创新心得体会

8.教学行动研究论文

9.校园光盘行动活动总结

10.个人争优行动年度总结

下载word文档
《教学创新行动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