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2023-08-11 08:24: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b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篇1: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骆驼吃草的样子我没瞧见过。林海音在文章里是这样描述的——“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地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真是有画面感,课堂上请小葛同学上来演示。小葛长得俊俏,要模仿丑极了的骆驼有点难度。不过,小葛抓住“交错”和“磨来磨去”两个词语极尽努力,很是让课堂热闹了一番。这样的热闹有些专家会批判,认为浪费课堂时间而无实效。从前唯唯诺诺,语文课上的久了,就有些不以为然。喜欢上语文课的孩子不多,很大原因是语文课上得太严肃了。微言大义,文以载道,都需要,但偶尔的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刺激一下孩子昏昏欲睡的神经,也无不可吧。

一笑过后,进入正题,学骆驼的哲学——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读后之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造句,先写后说。小杨同学这学期进步很大,站起来说:慢慢地画,总会画好的。好的,就这样说,很棒!受了鼓励,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慢慢地练习,总会有成就的;慢慢地开导,总会理解的;慢慢地爬,总会爬到树顶的……诸如此类。

语言训练没有难度,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感觉——让骆驼的哲学在此起彼落的回答中慢慢显现。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一问:老师要林海音向骆驼学的到底是什么?

小刘说,我想到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坚持迈出一小步,最后总能到达成功之处。老师是要林海音学坚持吧!

小陈同学说,我感觉老师是要告诉林海音,凡是不要着急,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做好。关键词应该是耐心。……

好了,已经不错了。孩子们发现、归纳、分享,教育的目标已经达成。

该老师上价值的时候了。灌鸡汤是施老师的拿手戏。

“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很感动。我想起我的每一届孩子,我都会和他们说一个故事——能最终攀上金字塔顶峰的,除了翱翔的雄鹰外,还有蜗牛。你们想得到吗?只要目标是向上,哪怕每天只爬一点点,总有一天,你能登上顶峰。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从小到大都没取得过漂亮的成绩,有一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比较笨,因而失去自信。今天,让我们学学蜗牛,学学骆驼。慢慢走,总有走到的一天,慢慢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永远不要放弃……”

课堂有些情感微微荡漾,但愿不是老师的自我陶醉……

其实,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家门口的那片水杉林子。常年心无旁骛地长,从明媚的春到枯落的冬,长得很慢,但很直。如果有机会,我要和我的孩子们说,看看这片林子,唯其慢,所以直,所以堪为栋梁。

公众号:跟着施老师学语文

篇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

骆驼吃草的样子我没瞧见过。林海音在文章里是这样描述的——“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地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真是有画面感,课堂上请小葛同学上来演示。小葛长得俊俏,要模仿丑极了的骆驼有点难度。不过,小葛抓住“交错”和“磨来磨去”两个词语极尽努力,很是让课堂热闹了一番。这样的热闹有些专家会批判,认为浪费课堂时间而无实效。从前唯唯诺诺,语文课上的久了,就有些不以为然。喜欢上语文课的孩子不多,很大原因是语文课上得太严肃了。微言大义,文以载道,都需要,但偶尔的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刺激一下孩子昏昏欲睡的神经,也无不可吧。

一笑过后,进入正题,学骆驼的哲学——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读后之后,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造句,先写后说。小杨同学这学期进步很大,站起来说:慢慢地画,总会画好的。好的,就这样说,很棒!受了鼓励,孩子们开始争先恐后:慢慢地练习,总会有成就的;慢慢地开导,总会理解的;慢慢地爬,总会爬到树顶的……诸如此类。

语言训练没有难度,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感觉——让骆驼的哲学在此起彼落的回答中慢慢显现。然后,才能水到渠成地一问:老师要林海音向骆驼学的到底是什么?

小刘说,我想到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坚持迈出一小步,最后总能到达成功之处。老师是要林海音学坚持吧!

小陈同学说,我感觉老师是要告诉林海音,凡是不要着急,心平气和地做事,才能做好。关键词应该是耐心。……

好了,已经不错了。孩子们发现、归纳、分享,教育的'目标已经达成。

该老师上价值的时候了。灌鸡汤是施老师的拿手戏。

“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老师很感动。我想起我的每一届孩子,我都会和他们说一个故事——能最终攀上金字塔顶峰的,除了翱翔的雄鹰外,还有蜗牛。你们想得到吗?只要目标是向上,哪怕每天只爬一点点,总有一天,你能登上顶峰。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从小到大都没取得过漂亮的成绩,有一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比较笨,因而失去自信。今天,让我们学学蜗牛,学学骆驼。慢慢走,总有走到的一天,慢慢努力,总有成功的一天,永远不要放弃……”

课堂有些情感微微荡漾,但愿不是老师的自我陶醉……

其实,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老家门口的那片水杉林子。常年心无旁骛地长,从明媚的春到枯落的冬,长得很慢,但很直。如果有机会,我要和我的孩子们说,看看这片林子,唯其慢,所以直,所以堪为栋梁。

篇3: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1、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提示: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又什么影响?

提示: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系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提示: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篇4:《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解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解读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篇5: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1、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提示: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生活。

2、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讨论下面的.问题:

⑴前一部分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又什么影响?

提示: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系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我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你是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是。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3、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试做点分析。

提示:文中多次使用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文章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4、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篇6:《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原文

关于《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原文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它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篇7:《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本文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文中“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整篇文章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节课,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的:

一、学生在活跃时如何把它拉回课堂。

这节课,我设置了“在你们的童年,又做过哪些傻事呢”这样一个问题。起初,学生并不怎么敢谈自己的想法,我想了想,可能是我问得太急,学生一下子没头绪,所以我马上组织小组交流。学生在互相提醒下,想起了很多自己小时候做的傻事。然后是进行全班交流。这回,学生可是有话可讲了,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说“小时候把面包放进厕所,把衣服放进冰箱”,那个说“小时候放鞭炮把自己给炸了”,还有把酱油当可乐喝了等等。学生想起来的傻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人想发表自己的“傻事”。我看了看时间,已经超出自己的预算,可是怎么让这帮小鬼停下来呢?我选择了一个最笨的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强硬拉回来。当然,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马上进入课堂的,但是到了下课,我发现还是有几个学生沉浸在小时候的傻事里,甚至有一两个学生还在私底下交流。我反思了自己的处理方法,确实太生硬。也许,我应该在备课时先预设这种情况;也许,我应该用一些过渡语,等等。

二、教师在课堂中应想办法让学生进入情境。

因为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我在努力尝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是,没有达到效果。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所以我要求自己,相同的错误不能犯两次;每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如此下来,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越上越好。

篇8:《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学习作者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趣事,畅童年

1.在我们的童年中,总有最美的回忆藏在其中,你小时候曾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交流)

2.一只昆虫、一个玩具、一次发现……都会引起我们对童年时光的回忆,然而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关童年的记忆也不同。(出示作者林海音的照片)台湾作家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成年后她将老北京城南的人和事写进一本书,那就是――《城南旧事》(出示《城南旧事》图片)。翻开书,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出版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板书课题)

二、细读课文,悟童年

(一)解题

1.(生齐读课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用“间隔号”将三个意象分隔开,给人一种意境美、画面感,你能想象画面读出美感吗?

(生齐读课题)

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一个孩子在痴痴地看着……)

2.这正是林海音的童年记忆,正如课文的最后说的“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有怎样的童年往事重临于作者的心头呢?

(生默读课文)

师生总结:学咀嚼、谈驼铃、剪驼毛、问驼踪

(二)研读

读着作者的童年趣事,我们总会不禁笑出来,那么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写生动的呢?

1.初始骆驼学咀嚼

(生读)

品词析句,边读边画

骆驼咀嚼什么样子?你是通过什么找到这个语句的?

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冒号)冒号在总说性话语的后面,引起下文的分说。

品词: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骆驼咀嚼的样子?

(预设:丑、长、安静、咀嚼、磨来磨去、冒、沾)

析句:哪些句子是对骆驼的动态描写?哪些是静态描写?

(预设:动态――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静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学生体会:动静结合,作者之所以把骆驼咀嚼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他观察的细致;之所以细致的观察,是因为她对骆驼咀嚼感到好奇。

读好奇

①重读,读出骆驼神情、动作,表现作者好奇。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好奇地看骆驼咀嚼的样子。

学生体会:童趣、看呆了、看入神。

读入神

①轻声读,读出安静、缓慢,表现呆住;

②想象画面,想象你就是小海音,想象你就站在骆驼的面前,想象你正看骆驼咀嚼的样子,你看呆了……

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看来,善于观察和细致的描写是写好文章的法宝,我们应该在习作中多加运用。这么好的语言,我们试着积累下来:

背诵语段。

2.了解骆驼谈驼铃

文章里的孩子又听到了什么呢?他和爸爸关于驼铃的看法,好像还不一样呢!找出来对比读读。

(教师、男女生配合读)

出示:爸爸的看法、我的看法相关语段。

(1)骆驼的品性

文中说“长途寂寞的旅程”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读。预设:他们软软的脚掌……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读出寂寞,感受寂寞。体会耐不住寂寞的是拉骆驼的人,耐得住寂寞的是骆驼。引出老师教给我的话:“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习骆驼沉得住气、脚踏实地的品质。慢慢地学,总会学会的。

(2)谈驼铃

文中多处写到驼铃,浏览文章,找出来,我们也一起谈谈驼铃。

出示:

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①读出节奏感,体会情趣。

②读出清脆,体会轻松的步伐。

③读出缓缓悦耳,体会记忆里的梦驼铃。

3.关心骆驼剪驼毛

“我”为什么会冒出“剪驼毛”的想法呢?

出示:“冬天快过完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体会:小海音从人想到骆驼;从人脱掉棉袄想到骆驼也该脱掉旧驼绒袍子了。在小作者眼中骆驼就是人,甚至是她的好伙伴一样对它关心。

读剪驼毛、体会关心。

4.思念骆驼问驼踪

夏天来了,“我”遍看不到骆驼的踪迹,不禁问妈妈

(师生共同读)

出示语段

(1)体会思念之情

妈妈问“谁?”,实为英子问地突然,无时无刻想着骆驼、思念骆驼。

(2)体会“总是问”

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她的小脑袋里还可能有哪些问号?

(生从文中标注或展开想象提问)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也不只一处写了英子“总是问、总是问”。教师摘录书中段落朗读: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

“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还没坐下来呢,李伯伯也进来了,于是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一个样,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三、入情入境,恋童年

配乐诵读,读中感悟

然而林海音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早已不是这个4、5岁的小姑娘,而是一个历尽世事的中年人。

(教师引读)

那么,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还会做吗?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擦掉板书“学咀嚼”)

童年时“我”幼稚的想法也不会再有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剪驼毛、谈驼铃”)

“我”那满脑子的问号现在也不会再问了……因为:

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擦掉板书“问驼踪”)

童年多美好啊!我真希望她可以像季节一样可以轮回;真希望她能像骆驼队一样可以去了再来!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板书:童年一去不还)

我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还有……

(齐读15自然段。)

再回想起过去的人物、事物、景物,心中难免会掠过一抹淡淡的感伤,如一缕薄雾、一缕轻烟流动在这字里行间,感受这字里行间的感伤、愁绪吧。

(齐读16自然段)

(预设:生交流体会,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板书:眷恋永留心间)

四、读写结合,话童年

正如林海音所说: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学了这篇文章,一定有更多的同学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片段,让我们也学习林海音记录童年,沉得住气,脚踏实地,把握时光,让每一天都色彩斑斓,让她成为明天更美好的回忆!

五、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童眷

年初识学咀嚼恋

一了解谈驼铃永

去关爱剪驼毛留

不思念问驼踪心

还间

篇9:《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篇10: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葫芦丝吹奏《金孔雀轻轻跳》

歌曲《童年》

一、吹奏葫芦丝导入,营造氛围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吹奏一首葫芦丝乐曲,请同学们静静听,边听边想这首乐曲的名字。(师吹奏)

2、这是一首傣族舞曲,名叫《金孔雀轻轻跳》,它是我在童年的时候学过的一首葫芦丝曲子,吹起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很多难忘的、有趣的往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哪一件有趣的事吗?把你的快乐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3、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师:孩子们,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我们看到了非常丰富的画面,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对本文的作者你又了解多少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请你看一下,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反复读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指生读。

生自由读。

师: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童年。

2、“想象驼铃用处”

生自由读。

师:读明白了吗?父女俩在讨论一个什么话题呀?

师:一个问题却有竭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你更喜欢谁的,说说你的理由。

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来读一读,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分角色齐读。

3、“想替骆驼剪毛”

师:的确,孩子的想法实在太有意思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要来了,咱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读读看。

师:为什么把拉骆驼人当作骆驼一样呢?

师:在孩子眼里人和动物似乎是平等的,这就是五岁孩子看世界的眼睛,有趣吗?

4、“追问骆驼去处”

师生分角色读。

师:总是问,总是问,她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呀?

五、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请同学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

师:你想怀着怎样的情感读这段文字呢?

生再齐读。

六、拓展延伸,师配乐诗朗诵。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李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趣的事情。

篇11: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欢乐、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篇1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反思

笏石船渡小学 潘明芬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有趣,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美好! 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必须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

教完后链接莆田文学《乡村童年》,感受莆田人代淑云笔下的乡村童年。学生们通过阅读《乡村童年》,总结作者记叙了有关童年的哪几件事情?并挑选谈谈其中一件最深刻的事情,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感受到浓浓的莆田童年味道。

不过,由于时间比较紧凑,乡村童年品味还不够深入,还需布置学生课外继续品读。

【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相关文章:

1.冬阳·童年·骆驼队课文理解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3.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4.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件

5.小学语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反思回顾

7.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8.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及反思

9.《冬阳童年骆驼队伍》阅读答案

10.冬阳随感日记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